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玻璃当瓷砖 > 导航 >

瓷画:当绘画撞上瓷器

瓷画:当绘画撞上瓷器

玻璃当瓷砖 鉴别瓷器

2020-10-10

玻璃当瓷砖。

不久前,2018年平昌冬奥会在韩国平昌郡举办。就在大家都关注着中国代表团冬奥会各项赛事的同时,由千年瓷都景德镇生产制造的陶瓷——“舞动之花”系列餐具和肖像纪念瓷,亮相平昌冬奥会,体现了中国画与陶瓷两大国粹合璧之美,也使得“瓷画”一词进入公众的视野,吸引了不少关注。

作为绘画艺术与瓷器艺术的完美结合,瓷画不仅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颇受收藏家的青睐。学古斋机构创始人、海南收藏家焦涌藏有580余篇瓷画作品,其中既有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作品,也有王琦、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等“珠山八友”的作品,这些瓷画画面精美,题文应景,用印讲究,具有集合“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瓷绘艺术风格。

写实风格的瓷画

瓷画,又称瓷版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发端于瓷都景德镇,是瓷器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2月25日,记者走进学古斋一楼,迎面看到一幅瓷画《乾隆大阅图》,这幅瓷画不像大众常见的青花瓷,颜色淡雅,这幅瓷画颜色明艳,画中的乾隆皇帝五官凹凸有致,立体效果明显,他身上的盔甲也描绘得十分细致,具有很强的金属质感。

中国古代文人擅长诗词歌赋,精通绘画、音乐、书法,在他们的心中,有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山水。除了纸上绘画,这片山水还体现在陶瓷艺术中,早在唐代、宋代许多窑口的陶瓷器皿上,就出现了通景式的绘画形式,如磁州窑、吉州窑瓷器等。到了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通景式绘画已成为十分普遍的表现形式。

绘画,突出的是画家的主体意识。《乾隆大阅图》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是因为这是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作品。据焦涌介绍,郎世宁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却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绘制中,郎世宁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效果,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叶近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痕迹。

这幅瓷画的右上角有一红印“乾隆御览之宝”,左下角有落款“臣郎世宁恭画”与两枚红印。焦涌说,“恭绘”一般是将历史上已有的纸制本或者绢制本的名人画作,以原样绘到瓷板上来,这类画作广泛,题材与原作者或是原来在《石渠宝笈》上录有的。

画马的宫廷画家

郎世宁是意大利传教士,在中国从事宫廷绘画50多年,历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他的画作,几乎可以视为“清代宫廷绘画”的代名词,其绘画艺术风格极大地影响了康熙朝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风格和艺术审美趣味。

郎世宁以绘制人物以及名马、名犬闻名于世,他的《百骏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在《乾隆大阅图》中,乾隆皇帝骑着骏马,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郎世宁对马栩栩如生的描绘。

早在郎世宁之前,唐代画家韩干也以画马著名,又有名画《牧马图》传世。但韩干的画法与郎世宁不同,韩干重在线描,即便是为线描马匹上色,也是以渲染马的色彩形象为主;郎世宁则侧重描绘马匹的生理解剖结构和空间光影关系,以线描形,以色绘质,从而形成笔情墨趣、虚实相生的绘画艺术效果,这其实是古代中西绘画理念和技法上的差异。

焦涌认为,在瓷器作画比纸上作画更难,在珐琅彩瓷器作画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珐琅彩画料的油彩成份大、色浓厚,下笔滞涩,一笔下去再改第二笔就是败笔,甚至偶有踌躇,笔划浓淡错了,素板就毁了,所以足见郎世宁的绘画功力之深厚。

“珠山八友”有10人

在学古斋一楼,《乾隆大阅图》的对面挂着一幅中国山水画般的瓷画。据焦涌介绍,这是“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的瓷画作品。与郎世宁的写实风格不同,汪野亭的瓷画作品风格很是写意,在绘瓷技法上,采用油料,以水粉敷色,作品别具一格,颇有中国文人画的味道,充满中国古典意境美。

鸦片战争以后,一批新安派文人画家在景德镇建立了瓷上浅绛彩的陶瓷绘画形式,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一大批艺人和画家,将中国传统文人题材的陶瓷绘画结合粉彩的表现手法,一直为后人所仰重、仿效,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在中国陶瓷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汪野亭熟练掌握粉彩颜料中的绿色、蓝色,并在运用这些颜色方面独具匠心。”焦涌说,汪野亭崇尚宋人山水之严谨,心仪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精神,他这幅作品构思完整,布局讲究,画面多是翠峰烟云,路转溪桥,景点连接安排合理,意境别开生面,这种山水通景画法形式,被后继者广为采用。

“珠山八友成员不断改进彩绘工艺,探索新的表现手法。”除了汪野亭,焦涌还收藏了“珠山八友”之一程意亭的《花鸟四条屏》。程意亭以花鸟作为他的主要创作题材,曾经画过一百幅花鸟,每一幅都不同,画面上的色彩富丽古雅,兼有豪壮和柔美的格调,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珠山八友’不是8个人,实际上有10个人。”焦涌说,上世纪二十年代,王琦、王大凡联络同好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月十五一聚,切磋瓷画技艺,取“花好、月圆、人寿”之意,雅称“月圆会”。“珠山”是古代景德镇的象征,故八人雅称为“珠山八友”,与古代“竹林七贤”“扬州八怪”相似。邓碧珊、王琦辞世后,徐仲南、田鹤仙应邀参与“月圆会”艺术活动,因而“珠山八友”实际上共有10人。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从青花瓷器纹饰和绘画风格鉴别瓷器年代


青花瓷在元朝达到了顶峰时期,其实从唐代就有青花瓷了,只是原料和工艺不同而已,每种瓷器都有时代特征,从青花瓷器纹饰和绘画风格鉴别瓷器年代。从青花瓷的胎、釉,以及历代的器形了解了青花瓷的相关演变历史。

唐代青花

唐代青花瓷器的主要纹饰为三种类型:

1.花草流云纹

有宝相花、团花、莲花、芍药、三角形花叶、如意形卷云纹,这类纹饰取材于唐代的金银器、铜器和丝织品。

2.动物昆虫图案

蝴蝶、蜜蜂、鱼纹图案在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瓷器中比较常见。

3.几何形图案

主要是菱形和双重菱形图案,这与唐代巩县窑绞胎陶枕和三彩陶罐上的图案非常近似。唐代青花纹饰采用单线描绘,布局疏密相间,写意、写实兼具。

宋代青花

宋代青花瓷器以折枝花卉纹为主。绘画风格比较写意,布局疏朗。与明代洪武民窑风格相类。主要纹饰有鸡冠花、山菊花以及抽象的圆形花朵。

元代青花瓷器鉴别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样,绘画也非常精细。图案层次较多,可分为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边饰)二种:瓶、罐、碗的腹部,盘、碟的内心为主题纹饰,其余部位绘辅助纹饰。常见的主题图案有二类:

1.植物纹

松竹梅、缠枝牡丹、莲花、番莲、菊花、牵牛花、芭蕉、灵芝、山茶、海棠、瓜果、葡萄。

2.动物纹

龙、凤、鹤、鹿、鸳鸯、鹭鸶、麒麟、狮子、海马、鱼藻。

3.人物纹

萧和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三顾茅庐、尉迟恭单鞭救主、昭君出塞等。

辅助纹饰有卷草纹、锦地纹、回纹、钱纹、海水江芽纹、蕉叶纹、莲瓣纹、如意云纹、杂宝纹等。

元青花瓷器绘画风格写实,布局繁密。

明代青花瓷器

明代青花瓷器纹饰受当时绘画流派的影响。以写意画为主,既无工笔画之呆板,又无图案画之拘谨。以豪放、潇洒,笔意酣畅纯熟的绘画风格为主流。纹饰题材有植物花卉、山水人物、动物瑞兽、神仙道佛、诗词文句、吉祥图案等多种类型。

清代青花

清代青花瓷器纹饰,同样受到当时绘画艺术的影响。官窑瓷器纹饰趋向图案化,规矩而刻板,用笔非常细致,瓷器构图过于严谨、繁密。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披麻皴法,中期以后则改用斧劈皴。

康熙瓷器上的纹饰绘画堪称一流


新落成的嘉德艺术中心,第一个瓷器展,为我们认识康熙一朝的瓷器,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整场浏览一遍,最深的印象是:康熙瓷器普遍个头大,造型简单、直接和粗暴;但瓷器上面的纹饰堪称一流,前无古人。基本是把瓷胎当成宣纸,在上面浓墨重彩,无论山水还是人物,均惟妙惟肖、技艺精湛,叫人叹为观止。

窑工把瓷胎看成宣纸搞创作,我不知道源于什么样的契机。应该是有大量文人和画工的介入。也许是到了清朝,绘画界基本停止了学术上的突破和探索,于是,就在创作材料上搞些创新吧。大型器最有利于纹饰创作,于是,窑工们便把瓷器越做越大吧。所以,康熙一朝的筒瓶、棒槌瓶和各种尊,特别多。以上都是我瞎琢磨。总之,康熙瓷上的绘画,真是大气、好看。

五彩 钟馗打鬼图棒槌瓶

五彩 《鸳鸯绨》故事图棒槌瓶

在瓷胎上作画,我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应该比在纸上更不易控制。尤其是山水画的题材,但康熙朝的窑工们很神奇,青花瓷上的烟雨迷蒙的山水景观,依然能表现出来。

青花 深山访友图棒槌瓶

青花 仿米家山水图棒槌瓶

青花 《海屋添筹》图浅碗

小器物上,依然有创作的大空间。

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第七季全国海选报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

釉里三色渔舍图笔筒

青花 云山江居图束腰笔筒

青花 群仙会笔筒

还有小清新的花鸟画题材,看着整个人都轻松了......

青花 花鸟纹觚

青花五彩 在川知乐鱼藻图盘

五彩 玉兰幽禽莱菔尊+花鸟诗文橄榄瓶

最惊心动魄的还是战争场面,有局部战争特写;也有大决战的宽银幕长镜头,这么牛的画师,估计都没有人知道创作者的名字吧。

五彩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图大凤尾尊

五彩 人物故事图大盘

文人瓷画别开生面


近日,“瓷坛明珠”景德镇百年文人瓷画珍品大展正在上海壹号美术馆举办。其中,一对“珠山八友”代表之一汪野亭画的粉彩缠枝莲地开光山水铭文瓶(下图)十分引人注目。

100多年前的清朝咸丰时期,供职于御窑厂的一批新安画派大师,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领军人物,首反宫廷用瓷纯工艺品的制式,冲破清规戒律,以瓷代纸,将中国画入瓷,成功地将瓷艺与画艺相结合,开启"浅绛"文人派彩瓷之先河。"浅绛彩"瓷画,追求笔墨情趣,瓷品具诗、书、画、印为一体。作者是文化素养较高的文人,作品充分展现绘画者的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整体贯穿着浓浓的"书卷气",浅绛彩瓷名家之作,大多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欣赏收藏,形成一股"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的社会风尚,成就斐然。

民国初年,浙派画家汪晓棠,江西画家潘匋宁、王琦、汪野亭、王大凡等彩瓷名家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以“新粉彩”的形式,将文人派彩瓷发扬光大,瓷画作品在

世界国际博览会

屡得一等金奖。1928年秋月,王琦、徐仲南、邓碧珊、何许人、汪野亭、毕伯涛、王大凡、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结社瓷坛,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珠山八友"。珠山八友艺术家群体,革故鼎新,发奋挥毫,将"瓷上文人画"推向登峰造极的境界,筑起中国陶瓷史上一座耀眼的时代丰碑。

物换星移,当今瓷坛人才辈出,高手如云,“文人瓷画”在时代腾飞的今天,在众多瓷艺家不懈努力中,已演绎得更加光彩夺目。此次展会,展出浅绛彩顶级画师程门父子、金品卿、王少维等名家瓷画20余件,珠山八友等名家新粉彩瓷画60余件,浅绛彩作品和珠山八友作品大多出自国内外知名文人瓷画收藏大家,流传有序,弥足珍贵。

民国粉彩人物绘画瓷鉴赏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剧烈的变革时期,新思潮得到了广泛传播,新文化、新音乐、新戏剧、新舞蹈、新美术等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景德镇瓷业也出现了新气象,封建王朝统治的官窑已名存实亡,被当时新兴的股份制瓷业所代替,众多制瓷高手和陶瓷教育家打破了旧行规,培养了一大批瓷业人才。晚清以来流行的山水、花鸟、动物、人物等传统纹样,此时又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粉彩人物装饰品种,题材广泛,人物形象新颖别致,色彩亮丽,是景德镇瓷器制作的主流产品,可分为名人瓷、精品瓷和大众瓷。

名人瓷的代表人物有汪晓棠、王琦、方云峰、王大凡等。精品瓷是以传统及名人作品为模本,按照当时的市场需求和人们的审美心理,加以改进,贴近民众,开阔市场。这类瓷器大多精巧细致,很多落有前朝的年款、斋号及名人款。大众瓷则以民间日用品及当时流行的嫁妆货为主。其中嫁妆瓶的尺寸基本统一,高60厘米左右的称300件,高45厘米左右的称150件,高30厘米左右的称100件,高23厘米左右的称50件。“件”是陶瓷行业的专业用语,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件”是一种量具,根据施釉工用多少件釉,以件数来定工时;另一种说法:“件”是瓷器的体积、大小及高低,小件尺寸小,大件尺寸大。下面结合一些实物加以阐述:

一、名人瓷

1. 粉彩四爱图四方倭角瓶

此瓶高33.3厘米,口径9.8×9.8厘米,瓶体为四方倭角形。口微侈、短颈、折肩、斜直腹、近底内收,深圈足。胎体较厚,胎质致密。通体施天青色釉,釉层光亮。腹部分别绘四组历史人物故事“四爱图”,即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每组人物的左下方或右下方分别有红彩“汪”、“四如”、“晓棠”、“棣印”印章。画面人物结构准确、面容丰腴、美髯亮目、肃静传神。服饰的勾画,主要体现色彩与线条的有机结合,色彩不再是仅仅填在线与线之间,而是有所变化,近线处色彩深,依次渐渐变淡,显现出衣褶和明暗变化,由于色彩紧扣着线,线就更加突出了骨力,整体造型更加富有层次。

民国时期粉彩瓷绘受中国画影响,绘画大师以瓷代纸,瓷绘工艺出现了国画艺术效果,并成为一种时尚,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汪晓棠是当时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其作品胎质洁白细腻,圆器胎质较薄,方形及多边形胎质较厚。釉、彩选料精细,釉面光亮润泽,敷色大多淡雅明快,一般浓彩作为点睛。装饰题材以传统人物故事为主,构图简练,景致点缀很少,也有的不加景致,专一突出人物。

汪晓棠(1885—1924年),江西婺源人,字晓棠,名棣,又名棣华,号龙山樵子,斋名“彤云山房”。少年时在杭州以绘画为生,后到景德镇绘瓷,以粉彩工笔人物著称。曾任“瓷业美术研究社”副社长,是绘制“洪宪”瓷器的奠基之人。

汪晓棠属英年早逝,传世品不多。但由于他才艺超群,作品深受世人青睐,又是民国初年景德镇粉彩瓷绘的奠基人,民国以来仿品很多,有的照原本摹仿,图案纹饰及落款、印章一丝不差,有的改头换面,图案、落款、印章只选其一。鉴定时一定要全面综合分析,以免失误。

2. 粉彩钟馗濯足纹花口瓶

此瓶花口翻沿、束长颈,溜肩弧腹,腹下部内收,底部外撇。腹部绘钟馗着短裤,单腿站立水中濯脚。另一侧墨书题“树举腰剑两三尺,衣冠浣净水中潮。龙集己巳年初冬月,西昌迷道人王琦写于珠山客次”。另有红彩“西昌王琦”及“斋”方章两枚。

此花口瓶胎质细密洁白,胎坯较薄。釉层薄厚均匀,光润明亮。器型别致,花口、腹部有压印凹线条纹,制作精细工整,是民国时期创新器型。

王琦(1884—1937年),江西新建县人,号碧珍,别号迷道人、迷散人,斋名斋。17岁到景德镇以捏面人为生,后以钱慧安画为图稿绘瓷板画,中年以后摹仿黄慎之法改画写意人物,在人物头部处理上又吸收了西画中“色彩透视”的方法,故又有“西法头子”之称。人物刻画形神兼备,是景德镇“珠山八友”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瓷绘艺人。

二、精品瓷

1. 粉彩仕女纹狮耳瓶

此瓶通高30厘米,口径9厘米。整体由盖与器身上下两部分组成。盖为平顶钮、斜面。直颈溜肩,球形腹,足外撇。盖钮、面、颈采用镂空手法,分别镂雕斜条纹、古钱纹及直条纹,并施有红彩及粉红色彩。盖面、颈及足部分别以墨彩绘忍冬纹、联珠纹、如意纹及璎珞纹。腹部主体纹饰为仕女攻读图,三人手持书卷围石几而坐,二侍从持扇一旁站立,人物刻划细腻俊俏、神态各异。器底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瓶胎质洁白细腻,胎壁薄厚适中。通体施透明白釉,洁白光亮。色彩渲染,薄厚匀称,浓淡和谐,艳而不俗。器型为民国时期新器型,据器盖镂空透雕工艺分析,这类器物应是香薰之类的器物。

2. 粉彩春牛图瓶

此瓶高19厘米,口径6厘米。侈口束颈,丰肩鼓腹,矮圈足。主体纹饰为三个活泼的牧童,两个头顶竹笠,一个头束发髻,手托一春燕窃窃私语,生动有趣,活泼可爱,二牛身躯肥壮,憨厚温顺,步履稳健惬意地缓步前行。肩上墨彩题句:“风光新社燕,时节旧春农。”下有红彩“蒽高”、“志远”方章两枚。右上角有红彩“仁化”椭圆形章一枚。器底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款。孩童脸庞轮廓转折点染,眉、眼、鼻、唇的大小微变,二牛不同的毛色、姿态、各自的眼神,那种憨诚、沉着、放达、执拗的性格,作者都带入笔端,运笔着色都注意到准确性。

粉彩春牛图瓶

这种器型有乾隆螭耳尊瓶的遗风,颈较短,溜肩改为丰肩,在传统器型上略加改制,就成为民国时期的新器型。春牛图设色浓重艳丽,仿古意趣浓烈,颇有官窑制作的遗韵,是民国仿乾隆的精细之作。

三、大众瓷

1. 粉彩三国人物收降川将纹瓶一对

此对瓶高59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17厘米。敞口束颈,溜肩,长弧腹,下承浅圈足。颈部贴饰镂空片形双耳。腹部绘二川将吴懿、李严,跪地降伏,刀、枪缴地,战马脱缰、刘备施礼相迎。颈部墨彩书“收降川将”四字。另一面墨书题名“三国纷纷刀兵闹,每日思想计千条,欲把狼烟尽行扫,才得四海乐唐尧。余荣顺出品”。下方有红彩小方章一枚。

民国时期这类瓷器图案很受广大民众喜爱,习惯称为“刀马人”,多选自古典名著中精彩场景。要求作者不但要有深厚的文学基础,还要有扎实的绘画技艺,人物刻画要贴近文学作品的真实内容,还要把战场上武将那种威武雄健阳刚之气描绘出来。虽然这类瓷器属大众瓷,但在图案设计和绘画技巧上也非常严格的,也比较讲究。

“收降川将”为刘备占据荆州后,企图向四川扩充势力,当时四川刘璋抗击曹操,迎接刘备入蜀。建安十七年两人产生矛盾,冲突不断,刘备进兵广汉,川将吴懿、李严投降刘备,随后刘备兵围成都,刘璋投降,四川归刘备。画面描绘川将吴懿、李严投降刘备的故事。

2. 粉彩麻姑献寿纹观音尊

此器高59.5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20.2厘米。撇口束颈,丰肩,长弧腹,腹下部内敛,近底外侈,下承浅圈足。麻姑肩着镢头、花篮,缓步前行,一梅花鹿口衔灵芝正与主人回头相望。麻姑献寿是我国传统题材,与灵芝、寿桃与梅花鹿组成吉祥图案,象征福寿如意的美好愿望。民国时期祝寿宴庆,晚辈大多用这种题材奉送长辈。另一侧墨彩草书题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此类尊由于器型硕大,多采用分段轮制而后粘接的方法,颈部大多有明显的接痕。通体施透明白釉,圈足处无釉,釉色白中微微泛青色,局部有细小的黑色斑点。这类器型属传统器型,民国时期最为多见,虽为嫁妆瓷,但在图案设计、设色、绘画等方面都比较讲究,是此时期大众瓷中的时尚品种之一。

清代晚期流行浅绛彩瓷,设色淡雅,瓷绘技法放逸洒脱,瓷面上有图画般艺术效果,深受文人及书画家的喜爱。但由于浅绛彩在釉面上粘结不甚牢固,耐磨性能差,易于脱落,俗称“脱彩”,从而影响观瞻,民国初年浅绛彩走向衰落。据《景德镇陶瓷史稿》记述浅绛入民国后已逐渐失传。

通过以上介绍的民国人物绘画瓷器不难看出,自浅绛彩风行之后,继而兴起的是民国新粉彩瓷,一批颇有实力的书画家和瓷绘教育家出现在景德镇瓷绘艺坛。他们着重绘法技法与彩料的巧妙结合,在瓷面上勾勒、抹、点画,尽力发挥粉彩华滋晶亮的工艺特征,又充分展现绘画的个人技巧,将兼工带写的绘画与细腻的粉彩完美结合,笔意隽逸,手法多变,格调高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情感。这时期的新粉彩作品,有继承也有创新,达到了纸绢上所表现的艺术效果,既迎合了时代的审美情趣,又满足了艺术品市场的需求,给民国时期的景德镇瓷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明清“烟波江上”瓷画寓意


青花瓷画“茫茫江汉上,日暮竟何之?”江边的老人踽踽独行,不知走向何方?

我们知道,明朝走向灭亡,原因较为复杂。我认为,自成祖以后,历代诸君与群臣皆趋于保守,不思进取,西洋人的文明就是在明朝超过中国的,明朝本来有最强大的水师,可是明朝中后期,竟然难以造出明初郑和下西洋那样的大船,明朝的火器虽然种类繁多,但多不堪用,后期只能依靠西洋引进的火铳、佛郎机、红夷炮,中国的落后,大明难辞其咎。西方文艺复兴起始于15世纪末,到18世纪后期,欧洲大陆又在不断工业革命,这个时候中国正处于明清两朝,他们夜郎自大……不管到底什么原因,明朝灭亡了,“迷惘”也许。

另一种解读是,瓷上“芳草萋萋鹦鹉洲”“烟波江上使人愁。”句出自唐朝崔颢的《登黄鹤楼》。而在清代的青花瓷上有不少这样的诗意解读。传统文化中,“烟波江上”似乎是一个让人产生愁绪的图式,“渔夫”或高人,是一个等同于“归隐”的名词。处“江湖之远”而悠然自得,是文人向往的原乡,于风浪中坐稳渔舟是豪杰的向往,乘桴浮于海,是布道者最后的温房,与世沉浮、随波上下,又是智者多么大的无奈和苍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参透了人生的真谛,人心,最想要的还是这一份踏实与闲适。

我在许多古瓷上见过,“黄鹤一去不返,白云浩淼空悠”的题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瓷写景,诗抒情,浑然天成。崔颢是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这首《黄鹤楼》,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说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崔颢的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加上工匠绘出的图画,都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一气旋转,千水茫茫,江汉日暮,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使观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笔笔皆有定声的诗律。在瓷画上境界与诗恰好合律。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烟波江上,一人独行,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图5),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独行者的渺小与愁绪,也使诗韵画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正由于这类青花瓷上诗画艺术的出神入化,使古瓷艺术取得后人的极大认同与喜爱,它被今天的人们推崇为“文人瓷画”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明末崇祯至清初顺治时期的瓷画“烟波江上”的寓意与闲适,采用的都是文人画的画法,寥寥数笔,就在浓淡干湿的釉色之中,大片空白,把古代诗人那种豪爽、洒脱、傲岸的神韵表现得栩栩如生,我收藏的这几块,真可谓笔简意赅,人物渺小,神采清逸,衣装用细笔扫出,却韵味十足,有如御风而行于虚空之中。笔下默然形成了画师心中理想的高士形象,大智若愚、悠然自得。其实,这些瓷画具体所绘是哪个年代、哪位隐士已无需区分,它不过是画师理想中的符号而已。古士已往,精神长存,寻古趣、拟古意,只为寄以一种情怀!

明弘治“状元迎妻”瓷画


这枚明弘治“状元迎妻”瓷画(见图),巴掌大小,却有一番趣味,对收藏爱好者来说,可谓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上品佳器”。要感谢弘治年的这位工匠,为我们留下了“状元迎妻”如此生动美好的画意!正是:“明月当头为探看,芭蕉迎亲姿容香。花园洞房结连理,深情牵手状元郎。”

瓷画如此表现,让我们想起那林林总总的古代状元,我脑海中此刻便浮现“风度翩翩的书生”形象,可是也有例外。据民国旧籍《奇故萃》记载,在清代时,有一个状元文才盖世,却奇丑无比,在他新婚之夜,新娘子因为他的长相太丑而自杀。这个人就是康熙五十七年的状元汪应铨。汪面有麻点,又高又胖,可就是因为他长得很不上相,康熙皇帝特地“钦点”他为状元,以衬托出他的才华过人。何况,汪应铨中状元时已40多岁了。

中状元后,汪应铨的大名一下子传遍京城。一位出身富户、粗通文墨的大小姐陆氏思想解放,受到话本中“才子佳人”的影响,辗转托人,表示“就算做妾也要嫁给这个状元郎”。汪听后欣然接受,于是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仪式,把陆小姐迎进了家门。客散明月时,洞房花烛夜,这时,陆小姐才真正看到状元郎的真容,她不由得大失所望……

这时陆小姐心中懊悔不已。没想到的是,汪应铨新婚之夜喝得酩酊大醉,不但在新房里呕吐,还丑态百出地光身起舞。这番态势使陆小姐深受打击,她自感无法面对这位才子丈夫,因此,在汪熟睡打呼之时,陆小姐悬梁自尽了。

真可谓喜悲交加。这件事震动了京城,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康熙对这位状元郎的赏识。康熙先是让他担任翰林院修撰,后来又让他入值南书房,汪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可惜后来汪锋芒太露,得罪了权贵而不自知,终被弹劾。之后他归隐田园,著书讲学,还算滋润。

另一种情况是,在古代大部分有资格娶公主的人,都对此事避之不及。因为一旦你娶了公主,仕途就差不多断了,不仅如此,万一娶回一个刁蛮任性的,还会闹得家宅不宁。

历史上最不喜欢娶公主的朝代是唐朝。据说,几乎每个唐朝皇帝都有一个梦魇,连李世民都不例外,那就是世家大族。很多世家都有几百年的传承,在这些人的眼中,拥有胡人血统的李唐皇室,只不过是暴发户罢了,虽然表面上恭恭敬敬,但暗地里,很瞧不起李唐皇室。唐朝强大的时候还好,这些世家大族只敢在暗地里嘀咕几句。但到了唐朝的中后期,世家大族愈发猖獗起来。

据史书记载,唐文宗时期,唐文宗要将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给山东望族的崔家。但是遭到了崔家的抵制,称:绝对不会让公主进门,谁爱娶谁娶去!这个蛮横的表态气坏了唐文宗,他破口大骂:“我家两百年天子,还不及崔、卢耶!”崔、卢便是当时山东有名的望族。其实,李唐皇室根本不看重礼法,例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把李元吉的王妃纳入了宫中。李治在父亲李世民去世后,将小妈武则天接进宫中。李唐的那些公主也大多随性潇洒,放荡不羁。这也是很多人不敢娶公主的原因,怕成为第二个“房遗爱”。

好玩的是,唐宣宗时,宣宗帮女儿万寿公主挑选了当朝状元郑颢。此人才华出众、风度翩翩,万寿公主见也十分喜爱。宣宗找来郑颢说此事,郑颢竟当场回绝,表示自己已经有未婚妻卢氏了,不可能另娶。宣宗也无奈,只好让宰相白敏中去做说客。白敏中晚上来到郑颢家中,从怀中取出一张纸条丢给了郑颢,上面写着“君若不从,大祸将至。”郑颢怕殃及无辜,无奈之下只得娶了公主……

瓷画,到了明代弘治时期,较好地吸收了前朝的一些技法,工匠的画笔下有了许多线条韵染,他们懂得了以细与粗表示明暗和立体感;制瓷工艺也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而品种逐步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在瓷绘上呈现出以故事为主的趣味,风格趋向轻巧俊秀,画面留有空白,只是民窑胎质仍显得粗松一些……这是许多收藏者和研究者从瓷片中得到的感觉。而这块明弘治的瓷画“状元迎妻”,更多的是让我们今天的人们品味古人的文化性情,尤其是科举制度对历代社会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

绘画与陶瓷的完美结合


有史以来宋瓷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宋代作为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处于巅峰地位。华夏收藏网知道很多高古收藏爱好者都对每一款宋代瓷器爱不释手,但是对于新手来说瓷器应该如何鉴定收藏都不甚了解,所以华夏收藏网第42期名人访谈邀请了高古版主——龙影。他这次到来将和大家谈谈宋瓷的收藏及鉴赏时候的一些建议。

以下为华夏收藏网高古版主龙影老师的介绍:

爱收藏,爱捡漏,爱稀有藏品,也爱10元一件的小瓷片。我不是板猪,也不是什么老师,我是曾经吃药的龙影。

费琪文,江苏吴江人,34岁,属龙,常住广州,12岁开始用零花钱收藏邮票,火柴盒,粮票,进入收藏领域,买过金猴,也遇到很多错版,捡过不少漏,那个年代机会多。现在专攻瓷器,曾经辞去工作两年多游荡在江西江苏一代学习瓷器,全国的省级博物院和收藏市场到过很多,经常出没于早市地摊和古玩商店。个人比较喜欢简洁大方的艺术品,因此瓷器方向也以高古为主。

中国瓷器上下跨度很大,南北窑口众多,能把主要的窑口弄清楚,已经是难能可贵之事,我们都还在路上,欢迎随时交流学习,相互促进。

宋代时期的印花、刻花为瓷器装饰手法做出了贡献。藏友们想了解更多有关宋代陶瓷那届时请大家点击华夏收藏网首页上方的广告条和“名人访谈”文字链接进入观看2010年12月4日19时的现场直播,如果藏友们对访谈页面有任何的意见及建议,可以直接在帖子中回复。

中国瓷画 雅火炼丹青


墨彩描金《太白求诗》 夏忠勇

清朝中期,瓷画艺人把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器上,经纯手工绘制后高温烧制而成,瓷板画开始盛行。瓷板画色泽饱满丰富,令人耳目一新,爱不释手。发展至今,成为当代艺术陶瓷中最受追捧的绘画样式之一。

汪吟泉在传统的青花画法上吸取西洋画的光影透视, 以其“釉下填白光影青花”技法,开创了一个青花绘画新样种——光影青花。汪吟泉的作品以青花山水为主,经过多年研究和努力,他创作了《釉下填白光影青花雪景》、《光影青花月夜》系列艺术作品和《光影青花——风·雨·冰·雾》等艺术作品,完成了创画“雪·雨·夜”三景,以表现自然现象景观为主体的系列性艺术创作模式,受到藏家的喜爱。汪吟泉的每一幅作品表达的主题都不同,思想性很强。如果说中国画讲究“笔墨”、“意境”,而汪先生的陶瓷作品体现出来的却是“效果”和“气氛”,为拓宽我国陶瓷釉下装饰表现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夏忠勇师从著名美术家周湘浦学习墨彩描金技艺。墨彩描金使用黑白金三种颜色,工艺精巧,耗时耗工,所以要求作者既要有淡泊名利的超凡脱俗,又要具备相当高的文化底蕴。墨彩描金在民国时已经较少见到,到了现代更是几乎失传。夏忠勇擅长陶瓷墨彩描绘装饰,尤以仕女人物见长。他笔下的仕女人物形象优美,婀娜多姿,栩栩如生。其构图洗练清新,色彩柔和淡雅,装饰精美别致。他的代表作《嫦娥奔月》、《洛神》和《太白醉酒》等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

余欣着重探索中国画与现代陶瓷的结合,不断尝试运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从传统入手而又不囿于古法。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不失传统韵味及个性风格。他创作的青花釉里红箭筒《松寿图》,以景德镇最为特色的釉里红作主要色块,表现苍老劲挺的红松,箭筒造型端庄大方,优雅而不失庄重,令人回味无穷。

瓷板画能够一直备受人们的青睐,绵延不衰,似陈酒越久越香,正是因为优秀的瓷板画艺术大师用他们的精湛技艺诠释着瓷板画的艺术内涵。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大师作品秋季联展将于10月26日起在爱家收藏品市场举办,同时汇集了珠山八友等民国时期著名陶艺家的作品。(刘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