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文物瓷器精品漫谈 > 导航 >

瓷画漫谈

瓷画漫谈

古代文物瓷器精品漫谈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07-09

古代文物瓷器精品漫谈。

陶瓷是把玩艺术里最精髓的一种了,它与金银器相比,少了些世俗味,所以把它与天然皎洁的玉相提并论,这样的审美正是符合中国传统思想“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范畴。所以早期的陶瓷很少有画面,是讲究洁白如玉,毫无瑕疵的。比如宋代的青白瓷,温润剔透,天然琢成。至元朝,蒙古人的审美习惯成了主流,他们那些镶嵌雕刻在金银器上的花纹就逐渐附注在陶瓷上了,加之西亚,欧洲的图式也因外销瓷的定制进入到陶瓷的装饰中来。直至清代,景德镇陶瓷到达鼎峰时期,但大都追从繁复、华丽的装饰风格。

宋、明时期,道家学说、程朱理学的推广和盛行,使得陶瓷的装饰也变得疏朗起来。理学认为,太极之理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在这样的思想背景影响下,明代陶瓷装饰不再那么精密,而是疏密有致,阴阳相间。线条在青白的瓷质之间更显得有轻盈文雅之气。近代国难不断,官窑的衰末,精致的装饰不复盛行,简练而清新的中国文人画便随一些文人雅士的演练在陶瓷上展开了。珠山八友前后的陶瓷艺人为此作出开拓性的创新。此风一直延续至今,新人辈出、百花齐放。

但随着近现代多次的文化断裂,传统文人画体系没有真正的侵入到陶瓷绘画中来,从而过多的注重工艺的特性了,对于绘画的深化相对淡漠了些,故而怎样把陶瓷材料的特性运用得当,又符合时代的审美趣味和时代特征,并深化绘画的意境,是我辈身处瓷都的业者该去思考并追求的方向。可喜的是,随着艺术的发展,诸多的本土和外来的艺术家介入到陶瓷领域,使得陶瓷艺术表现有了更多的表现样式和境界。也为我们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眼界和思路,为实践创作铺垫了更多的可能性,把工艺性陶瓷推向更纯粹的艺术表达媒介上来。

延伸阅读

瓷画走兽创作探求


几万年前,在这个地球上人类和动物一样属于哺乳动物,人类和动物为了生存在这里开始相互嗜杀,争夺领地食物来维持生命的延续。而人类从猿演变为人是经过漫长的岁月,期间由四肢爬行变为直立行走,“火”的运用使人类脱离了动物属性。语言的产生、思维的变化、文字的形成使人类由低级动物演变为高级动物。所以说人类和动物是地球上生命的主要源泉,原始时期,自人类开始有审美意识时,人们在彩陶装饰、岩石绘画,以及一些器物上的纹饰刻画上就有走兽绘画艺术,这大概是最早的走兽画起源了。

走兽画从唐代开始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摆脱了人物的附属性地位成为独立画科。走兽可分为工笔白描走兽、工笔淡彩走兽、工笔重彩走兽、写意走兽。唐代经济繁荣,国力昌盛,文化兴旺,使花鸟走兽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薛稷画鹤、冯邵正画鸡、姜皎画鹰、韩滉画牛、刁光胤的写生珍禽图丰富自然。其中边鸾的成就最为突出。他长于写生,题材广泛,山花、小鸟、鞍马、牛羊等等,并一反传统的全景入画。如宋代李迪作品《风雨归牧图》中,描绘风雨欲来时,河边的杨柳被北风吹得群枝起舞,水面是泛起阵阵涟漪,两个牧童骑着耕牛一前一后冒雨回家。走在前面的水牛上面的牧童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手拿牛鞭顶着狂风疾走。而座下的水牛回头看着身后的母牛好像在说“嘿,伙计快点,要下雨了”。身后的母牛昂着头正在大踏步走来仿佛在说“哥们,我来了”,而母牛身上的牧童身带斗笠,背朝前方任由疾风吹拂。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生动,刻画细腻,构图巧妙,具有浓厚乡村生活气息。

动物在陶瓷绘画中称之“走兽”,走兽瓷画也是从中国画里面派生出来的。在景德镇的瓷文化中,画走兽的师傅一般是画花鸟的,花鸟和走兽同属于动物类,在清代康熙以前,景德镇画走兽的师傅是以中国画为范本,所画的动物大多数夸张、变异,不讲究结构层次,同时它是作为陪衬出现在画面里,如在元青花瓷器的《鬼谷子下山》梅瓶,鬼谷子坐骑老虎便是夸张的。明代的红绿彩中的马、牛画都很抽象。自清代乾隆时期,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来中国以后,他把西方素描、油画技法带到中国,以西画的光感、透视融入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中,形成中西合璧的画风,走兽瓷画也发生巨大变化,很多中国画的大师受郎世宁的影响,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加入油画透视关系,这一时期也是传统走兽走向现代的转轨时期。到了近代景德镇的许多瓷画家继承了传统技法,同时又吸收西画技法上有益元素,创作与众不同的风貌,形成了一个新画画风。对今后瓷画走兽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邓碧珊画的《鱼》、张志汤的《马》、毕渊明的动物,都受到他的影响。毕渊明在景德镇瓷画界号称“毕老虎”。毕渊明致力攻画猛虎,集画虎名师张善子、高奇峰诸家之长、家父毕伯涛的祖传家教,细心体察各类虎姿雄威,潜心探求画虎真功。在毕渊明的笔下,寒日卧虎如磐,巍然雄据;光天立虎如松,气宇轩昂;碧水游虎如龙,悠悠成趣;平地奔虎如风,势不可挡。毕渊明真可谓“虎神生灵气,百态动千姿”,令人赞叹不已。除精于画虎外,毕渊明还擅长山水、翎毛、花卉、人物等绘画艺术。毕渊明的画能寓动于静,于平淡中显奇特,给人以刚劲高吭之感。既遒劲奋发,又深沉磅礴,时如风卷残云,时如夜半清笛,真是千变万化,富有新意。由于毕渊明有高超的文化修养,雄劲飘逸的书法,不同凡响的诗章,意趣盎然的石章,故能在一件瓷画中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使画富有广泛奇特的意趣。如他的作品《声震山谷》画面构图严谨,动静相衬。虎的神武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威在眼神,目光炯炯,虎视眈眈,虎的形象结构准确,动态和气韵生动,仿佛听到山震地摇之吼声,运笔苍劲,实处刻画入微,虚处芦苇叠影,出落潇洒,深山雾气朦胧神秘,作品染色秀丽,层次变化尽在虚实浓淡之中。

我有幸生长在美丽的瓷都、文化名城景德镇。小时候父亲就经常带我去看各式各样的陶瓷绘画展览,父亲还给我讲述珠山八友的故事和当代名家的事情,并希望我在工作以后学会一门技术,以后可以在陶瓷界有立足之地,就不用担心下岗没有经济来源,学好绘画手艺是谁也抢不去的金饭碗。也许是缘分吧,小时候我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喜欢绘画,特别喜爱画小动物,父亲说我的动物造型很准,将来画陶瓷会比别人学得快。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父亲就让我来画瓷器,瓷器画得好不仅收入高,而且又不要出去找工作,客户会找上门,以后还可以评职称。由于我是学美术专业的画瓷器进步很快,又得到许多大师的指点,我的作品也比较畅销,收入确实比我的同学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因为我是画动物的,我就说说我的感受。我画动物瓷画,我喜爱王大中和王申勇的动物画,他们的动物画形象逼真,层次丰富,质感强烈,特别是动物的毛发,细腻柔软,有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我在画动物的时候,也特别注重这些,如我画《竹林小宝》中的两个可爱的小熊猫就是采用他们的丝毛技法,先用淡料勾线画出整个熊猫的形态以及眼睛、鼻子、嘴唇。再用彩笔调好樟脑油和乳香油,用扁锋、散锋丝毛法蘸淡黑料画出熊猫黑毛部分,丝毛的时候较注重毛的结构、起伏变化和毛的方向,使之看后舒畅。待料干以后,又重新丝一遍毛发,白毛凸起部分采用底色留白方法,要丝出白毛的明暗结构关系,加重五官的颜色,再继续用散锋丝毛法深入丝出动物毛发厚重感,这样创作的动物瓷画,看起来舒服,动物的毛发有茸茸质感,最后配以与熊猫相关的背景山石、竹林等。竹子有时采用工笔勾线填色方法,石头运用斧劈皴勾染,具有立体感、自然感。

在创作个人绘画风格的同时,我也喜欢其他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如张松涛、徐天梅、游艺等老师作品,特别是徐天梅动物瓷画在陶瓷上的表现,徐天梅老师通过对动物骨骼结构、肌理驰懈、皮毛、斑纹等内外形体及生理特征的描绘,在描绘动物上,表现出了细腻入微的质感,令人叫绝。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鸟兽,不仅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而且具有中国画的韵味,还赋予鲜明的性格。他笔下的动物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动物的写照,还经过画家的艺术再创造,赋予了思想感情的拟人化动物形象。游艺老师的动物画在瓷器上更具有表现力。如他画的瓷板《雄狮》,画面雄狮静立于画面中间坡崖上,雄狮皮毛的皴描率意而神生,色彩渲染适合,线条勾勒匠心独运,身后的老松树一前一后,一浓一淡层次分明,相互映衬。脚下石块和远山运用彩笔皴擦勾染,游艺老师画动物巧妙而娴熟地掌握客观对象的形态和神韵,固能得心应手地致力于描绘之事物。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画好走兽瓷画,首先要了解它、走进它,要了解动物生活习性、动物的结构规律,这样才能画好动物瓷画。只有经常去大自然实地写生,用心揣摩动物的结构、规律特征,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陶瓷作品。

王云泉瓷画艺术


我很早就知道已故陶瓷美术家王云泉的名字,缘由是他的瓷画作品和技艺在陶瓷美术界、收藏界均有较大的影响。不久前,应邀到我市藏瓷家胡志德先生的住处集中见到了王老的一批山水瓷画遗作,百闻不如一见,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很遗憾未与王云泉见过面,但其尽善尽美的多幅山水瓷画作品,展现出来的精细至微的艺术构图、清新淡雅的墨彩和深厚的艺术功夫,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王云泉的山水瓷画,有着非常扎实的传统中国山水画底蕴。他在多年研读、临摹历代名画中,以其较高的悟性、敏锐地把握住传统绘画中的精华之所在,其笔墨、设色、经营位置得古人之妙,作品古朴中透着时代气息,气势磅礴中又有一股清润之气,格调高雅、别具情趣。观他的山水瓷画,往往可使人的灵魂在秀美、神奇的意境中得到净化,从而使拘于眼前的“物趣”者,领悟到“逸趣”“大趣”的可贵。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绘画艺术归纳成六条标准,其中“气韵生动”是六法的核心。我们认为“气韵生动”即为画面的气势和韵味,“气”是画中贯注的一种创作激情,“韵”是体现画面的节奏、旋律等。王云泉的山水瓷画基本上具备这些特征。在画面中,他将传统山水画技法注入现代审美意识,使墨、色、水三者巧妙地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各不相扰,又各显灵性,形成特殊的韵味和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王云泉从艺六十多年,到过很多地方,他遍游庐山、井冈山、黄山、九华山以及浮梁、乐平的山山水水,上云贵,下三峡,沉浸在祖国多娇的山水之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在雄伟壮丽的山河面前,拜自然为师,热爱它、尊重它、感悟它,从它无穷的、丰饶的源泉里汲取养分,提炼出艺术的精华。看他的山水瓷画作品,总有一股大自然的鲜活气息扑面而来,山川之美与笔墨之美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自然中真实的山水与瓷画中的山水合二为一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把你吸引进去,跨过王云泉为你架起的桥梁,去感知祖国的大好河山,去品味中国山水瓷画的美妙境界。

王云泉的山水瓷画有情、有理,富有时代感。但他的瓷画又不单单是情理和时代的图解和注释,而是通过笔墨创造艺术形象来感动人的。观他的瓷画是感受他所画的祖国山河景色之美,而这些景色是具体的艺术语言构成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艺术形式美。从而使传统的山水瓷画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也使他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瓷画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师级人物。

王云泉的山水瓷画虽尺幅不同,境界有大有小,风物有博有约,但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构图饱满,境界新奇,岗峦错纵雄强,草木丰茂多发,千岩竟秀,万壑争流的奕奕生气。他的画作有不少是重在描绘人物所处的环境位置以及人物的举止。而山溪树石则成了人物的陪衬和背景,山水瓷画的意境是通过点景、人物来凸现的。在王云泉传世的《公园揽胜》《孤山放鹤》《渔樵耕读》《江南春色》《放牛乐》《春景图》等遗作中,我们可知王云泉构图的“犄角”是人物及其居所。他在我所见到的许多山水瓷画构图中,均妥善地安排了人物所在的位置,也就等于安排好了人物。从而使山水瓷画的意境自然浮出水面。这是王云泉山水瓷画艺术构思的突出特点。

《渔樵耕读》是王云泉的一幅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力作。此作以朗润、细如毫发的笔调营造出一个可游、可居、可观、可赏的艺术境界,从而引发读者极为丰富的审美联想。此图绘江南早春,峻拔秀丽的峰峦下,江畔坡岸已被青绿之色的嫩草覆盖,平静的水面上停靠和游弋着捕鱼的小舟,牧童坐在牛背上悠闲地唱着歌,而江水两岸的楼阁屋舍,则同样被掩映于茂盛树木的新绿之中。画中的山石肌理多用侧峰点厾或点苔的技法,山石突出乍眼,

大小堆积,长短簇拥,其形好似香蕉,其势犹如涌涛,颇具质感和动感。最为令人叹服的是,通幅画作虽多用醇清翠亮而不透明的青绿设色,但却能在敷色时既不掩盖原来的勾擦皴色,又能使瓷画中的山石树木结构清晰,分出阴阳,艳而不俗,故显得既明丽、沉着,又活泼、生动、细腻,显现出笔法讲究、造型精美、用色得当、意境幽秀的审美特征。

王云泉是瓷都景德镇近现代山水瓷画史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应该说,他对中国工笔兼写意山水瓷画的贡献非常突出。尽管王云泉的价值直到今天仍没有被真正地全部解读,但他的山水瓷画艺术却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特殊时代的瓷都孕育了王云泉,同时也成就了他的艺术,确立了他在当今中国瓷坛的历史地位。

艺术欣赏、艺术评论本是见仁见智的事,我哆嗦了这么多,也许谈到了一点东西,也许什么也没谈清楚。门外人谈瓷画,只是一种声音。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罗丹断言“艺术就是感情”。王云泉先生一生钟情于祖国山水,纵情于陶瓷山水艺术,大自然中留有他的足迹,陶瓷山水作品中凝聚他的灵魂。如今,他虽然作鹤远去了,但品读他的遗作仍不断给这个世界带来感动。苦与乐、顺与逆、悲与喜、简与繁、清贫与富裕、失意与得宠,平生一本心,目光所及都是笔下淡泊的山水风景,笔画所触的一切都是一种顶天立地的豪情。他的艺术生涯和艺术作品,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现当代陶瓷美术史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