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纹样 > 导航 >

明前期西番莲纹样的象征意义

明前期西番莲纹样的象征意义

古代瓷器纹样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明成化斗彩瓷器如何鉴别

2020-10-10

古代瓷器纹样。

西番莲纹是明清时期瓷画中的常用题材,有折枝莲、缠枝莲、莲托八宝等多种样式之分,可应用于器物的不同位置。

西番莲纹样的来源,一般认为与印度佛教东传汉地有关。具体来说,西番莲原本是一种印度植物,作为纹样被印度佛教赋予了宗教上的意义,然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西番莲被中国人接受和喜爱,成为中国习见的大众化纹样。但西番莲纹与佛教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许多爱好者未必弄得清楚。本文试举一个明代的案例,来说说西番莲的象征意义。

明代前期是瓷器上应用西番莲纹极其广泛的时期。它们之所以应用广泛,自然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我们可从一幅瓷画中找到解读的突破口。

“龙女”的女性形象,在明代瓷画中是通过花草一般的龙身来表示的。一些爱好者不理解,为其取名“香草龙”,这只是一种形似的表述,并不恰当。将“香草龙”称为“龙女”,才是正解。按《妙法莲华经》所说,龙女成佛后,因她“辩才无碍”,擅长“心念口演”佛经“妙法”,故明代瓷画又让“龙女”嘴里长出一支莲花或成串珍珠,以“口吐莲花”和“妙语连珠”的比喻作为“龙女成佛”后说法精湛的象征。

理解了“香草龙”纹样的意义,再来看图1这幅有两条“香草龙”的瓷画,就容易看懂了。此图两条“香草龙”分列一左一右;左面的龙头在上,右面的龙头在下;两条龙的头又都向画面中心昂起,构成一个圆形。仔细看,右面那条香草龙嘴里有一枝西番莲吐出,而左面那条香草龙的嘴里却没有东西。这表示的画意非常明白:右面的是已经成佛的龙女,“口吐莲花”表示她在演讲佛经;左面的是还没有成佛的龙女,正在倾听佛经。一讲一听,画意显然要比只有一条香草龙的《龙女成佛图》更加丰富有趣。

“龙女成佛”的故事出自《妙法莲华经》,经中说龙女感悟成佛是因为听文殊菩萨宣讲《妙法莲华经》,成佛后的龙女所讲的应也是《妙法莲华经》。所谓“莲华”,也就是“莲花”,《妙法莲华经》这个经名本身是要将这部经比喻作一枝莲花。所以瓷画中香草龙“口吐莲花”具有双重的意义,它不光是成佛龙女说法精妙的比喻,也是《妙法莲华经》这部经中之王的象征。

这样,我们再来观察两条香草龙之间的那枝西番莲,画法也就含有了更多的意味:一条细长的莲茎,象征着佛经脉络的绵延流畅;茎上的数片莲叶,象征的是佛经中起衬托作用的背景和情节;而中间的花朵,则象征佛所说的精妙的道理。如此去理解,西番莲的茎、叶、花就是一个整体,它对应地象征着佛经整体。

从对图1的解读,我们知道了西番莲纹样在明代前期是佛经,尤其是《妙法莲华经》的象征。那么,图2、图3这两幅明前期的折枝西番莲瓷画就好理解了,它们能够成为瓷画画面的主体,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佛经。在信仰佛教的信众眼里,这是十分可贵的精神资粮,绝对不是普通的花花草草。图3尤其值得注意,它里面除了画着一枝西番莲,左侧还画有一个杂宝。我们知道,杂宝在明清瓷画中常常用来示意主体纹样的神圣性,这个杂宝正是为了说明折枝西番莲的不同寻常而存在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西番莲纹样的理解也许不尽相同,它们身上依附的宗教意义也许有多有少,但如果我们能抓住关键历史阶段这种纹样的象征意义,那么对理解这种纹样的历史演变也就胸有成竹了。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如何分辨瓷器的装饰纹样


瓷器的装饰,从内容来看,包括构图、色彩和纹样三个方面。纹样,亦即纹饰,是中国传统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瓷器的装饰纹样主要有:

几何纹以点、线、面组成多种有规则的几何图样,称为几何纹。如三角形、网格纹、方格纹、锯齿纹、圆圈纹、菱形纹、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

篦纹陶瓷的一种装饰纹样,是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的篦状纹样。商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采用多见于宋元时东南沿海地区的瓷窑,以青瓷和白瓷器物最多。

联珠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形为联串的双圈圆珠组成。盛行于晋代南方青瓷器物上。

莲瓣纹以莲花花瓣为装饰纹样。南北朝时出现,宋代以后盛行,有浮雕、刻花、划花、印花、绘画等技法。不同时代的莲瓣纹其风格又有所变化,有的修长,有的宽硕等。

缠枝花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枝茎缠绕,成连续的波状线,枝茎上填以花叶,构成缠枝花纹,如缠枝莲、缠枝牡丹等,为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明清时期尤为盛行。

把莲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将莲花、莲蓬、荷叶以带系成一把组合的画面,称把莲纹。始于北宋耀州窑,在青瓷碗内饰有三束“把莲纹”,并印有“三把莲”三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多见。

卷草纹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上广泛采用。

蕉叶纹以芭蕉叶图案组成的带状纹饰。宋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常用的纹饰题材,明清时更为盛行。青花、釉里红、彩瓷均广泛采用,一般装在器物的底部和近底部。

回纹以形如“回”字组成的带状纹饰。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等几种,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颈部。宋代吉州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广泛采用,元明清时沿用。

璎珞纹璎珞原是观音菩萨颈或胸前的佩饰,形如串缀的珍珠。元代移植于瓷器装饰上,有较强立体感,是元瓷断代的重要标志。明以后多用笔绘,嘉靖时尤多见。

八吉祥纹用八种佛教法物:宝轮、法螺、宝幢、伞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构成的一组图案,含有吉祥之意,故名。最早见于元代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卵白釉瓷上,明清两代青花和彩瓷上常用,清代乾隆时景德镇瓷窑烧制八吉祥纹饰的供器。

杂宝纹是用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用物品,如珠、线、方胜、如意、犀角、铃、灵芝、元宝、珊瑚、鼎、书、画、笔等组成的图案,因器物繁杂故名。如只选取其中八种组成图案,则称八宝。始见于元代,明清时普遍使用。

八仙图纹用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等八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组成的一种图案装饰纹样。如只绘八仙所持的葫芦、扇子、鱼鼓、笊篱、横笛、宝剑、阴阳板、花篮八种宝器,则称为“暗八仙”。这是清代景德镇窑常见的瓷器纹饰。

刀马人物图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描绘战争或习武场面的人物、坐骑、弓刀,故名。如火烧赤壁,曹操大宴铜雀台,春秋五霸战争等历史人物故事。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瓷器大量采用,构图复杂,人物生动。

三阳开泰纹取材于《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否极泰来,有吉祥之意,明清瓷器往往画三只羊,取羊同阳谐音,故名。如画九只 羊,则称“九阳启泰”。

五福捧寿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以四只蝙蝠环绕寿字,寿字中间又是画一蝙蝠,因蝠与福谐音,故名。清康熙景德镇瓷器始有,后历朝均烧制。

福禄寿纹器身上绘蝙蝠、鹿、松鹤蟠桃等,蝙蝠喻福,鹿意财禄,松鹤蟠桃代表寿,故名。清代瓷器上多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

吉庆有余纹在器身上绘兵器戟、乐器磬和鱼纹,取戟与吉、磬与庆、鱼与余谐音,故名。多见于清代粉彩器物上,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

一路连科纹器身上画一只鹭鸶和莲花,取鹭鸶与路、莲与连谐音,故名。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考生的祝颂语,清代瓷器上多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此外,画鹭鸶芙蓉,则寓“一路平华”之意,画鹭鸶花瓶,则寓“一路平安”之意。

安居乐业纹器身上画鹌鹑落在树叶上,取鹌与安、落与乐谐音,故名。清代瓷器上多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饰纹样。

岁寒三友纹器身上画寒冬常青的松、竹、梅三种植物,故名。始于元代景德镇窑,明清沿用。

紫砂壶收藏的意义


买壶为了什么?收藏品?升值?对大多数人来说,买壶,就纯粹好玩,能泡茶,仅此而已。收藏可能永远和升值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瓷器,花瓶之类的。很多人买壶都会要问,有没有收藏价值,有没有升值潜力。其实在瓷库中国专家看来,如果把紫砂或者说整个艺术品当作投资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瓷库中国专家们不否认,不管是紫砂或者其他领域的大师们的作品,确实有收藏价值或者说是升值空间。但那毕竟是高端的,离平常百姓还是太远的,几百几千块钱的东西说有收藏价值,很多人说出去都不信,500元的壶和两千元的壶是一个档次的,区别就在于谁卖和卖给谁而已。用这些银子来收藏紫砂,等待升值,换了别人还不如买点金戒指,银戒指戴戴手上,显摆显摆来的更痛快的。

既然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没有所谓的升值空间,那谁做的显然不是那么重要了。

遇到很多次这样的情况,有的壶友问行业人士买紫砂壶,壶还没看到,就问是不是“全手”,谁是作者。数百元的壶作者说出来估计你也不认识,所以还是奉劝壶友们端正心态,先看壶再说话,底下的款刻着谁的名字不是太重要,你买的是壶不是那底下小小的章,壶的好坏不是最重要么。再说全手?如果随便一个壶,告诉你是全手的,估计你也信了,生意就成了,可是确实不是全手的,很多懂壶的人实在是忽悠不起来,真的需要壶友的支持和理解。

什么最重要?买壶的意义是什么?玩才是最大的意义,享受泡养的感觉才是最大的乐趣不是么?底下的章即便写了某某又如何呢?难道还看着它每天心里仔细默念等待它升值吗?买一把适合自己收入的价位的壶,壶的价格也符合壶本身定位的壶,好好玩出紫砂艺术的特性,才是买壶者最大的意义。

收藏钧瓷有什么意义?


收藏钧瓷有什么意义:历史上显然钧瓷是至尊财富的象征。现代钧瓷精品不仅象征着财富,更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同时也是包含着中国文化元素的民族艺术品。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财富只是满足生活的外部象征,而不是生活的本体。人希望摆脱物质附庸的困境,恢复人本体的主人地位,希望体会人生的宁静和谐,希望生活丰富多彩,希望多一点温馨的人情味。手工艺产品(人对自然地自由加工)提供了人的主体与自然客体直接对话的机会,不仅给人以精神的寄托,也给欣赏者以愉快的慰籍。

收藏钧瓷有什么意义: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臆造瓷器 收藏意义不大


臆造瓷器收藏意义不大

文/图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马妍

品鉴专家:张宝舰(呼和浩特市收藏家协会会长)

委托人:李先生

这是我收藏的一件瓷器,希望老师给一些关于瓷器的收藏知识,看看这件瓷器是否具有收藏价值。

专家鉴评:

乍一看这是一件青瓷,青瓷大量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但是这件瓷器不管是从釉光还是造型上看,这都是一件“臆造”的瓷器,瓷器本身上的残存,是卖家故意做出来的,给人一种假象,这样造型的瓷器,在我们内蒙古博物院有一件辽代的瓷器,也是白釉,鱼身是水壶造型,但是这一件的造型很怪异,有一些不伦不类,瓷器上面为青釉与下面的釉色有区别,有些“穿越”的感觉,古人烧制一件瓷器是讲究实用性的,一件瓷器不管材质如何,首先使用起来不怪异是必须的,但是这件瓷器的壶柄使用起来就很别扭、奇怪。鱼身奇怪,人头看起来也不舒服,从人头的头饰上看有辽金时期的瓷器,但是跟传统上的辽金时期瓷器还有一些区别,所以综合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件臆造的瓷器,收藏意义不大。

青花壶(明)


明 青花壶

规格:高29.2cm

质地类型:瓷器

五彩缤纷的陶瓷艺术中,赤、橙、黄、绿融会互通,各领风骚;而青花瓷器以其清新高洁、雅致隽永独步一方,历数百年而不衰,既古老而常新。

青花是最著名的釉下彩品种,用钴料作着色剂,在坯体上直接描绘后再罩上透明釉,经高温一次性烧成。钴料发色湛蓝,烧成后清爽醒目,但产地不同往往使效果不一。

钴蓝的应用始于公元前15、14世纪的古埃及,当时用在香料瓶上作装饰。未久,伊拉克等中东地区将钴蓝施于陶器釉。在中国,长沙战国墓出土有以钴着色的蓝色琉璃珠,经研究,认为与中东地区所用为同一成分,系进口青料,说明在战国时钴蓝已从西亚传入我国。唐三彩中的蓝釉和唐青花是钴蓝用于中国陶瓷釉彩的最早例子,但当时国内钴土矿尚未发现,钴蓝原料靠进口,来之不易,故没有大量应用。宋代青花瓷器上的钴蓝成分经分析认为是国产(属于高锰型),但国产钴土矿还处于开发的起始阶段,所以宋青花为数也很少。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造进入成熟期,代表着青花时代的真正到来,所用钴料进口、国产均有。

明、清两代青花的生产基地还是景德镇,所用钴料有进口的苏麻离青(如永乐、宣德时期),青色浓艳;也有用国产的陂塘青(如成化时期),色较清淡;嘉靖时用云南运来的回青和石子青的混合料,效果较好,蓝中微泛红紫,色泽鲜亮。

青花是明、清时期彩瓷制作的主流,景德镇因其地位特殊、产品冠绝全国而被其他小窑模仿。景德镇窑本身在不同时期也有特点,并非一成不变。如嘉靖一朝,景德镇官窑产瓷约达六十多万件,民窑更是难以统计。其时官窑器胎体较厚、细白,釉层厚而釉面光亮,器型有日用器皿碗、盘、壶、碟、罐。另流行方形、棱形器,如方碟、方罐、瓜棱形瓶等。

评:瓷器收藏的意义不只是藏品增值


目前的收藏热再次验证了盛世收藏的历史规律。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各级收藏家协会600多个,参与收藏的人数达7000万之多,而且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收藏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然而仍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收藏却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就是:“文物收藏重在收藏什么?”我认为,收藏的意义在藏品增值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文化的积累以及生活情趣的养成。

有人这样形容,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国文明史。中国有近5000年的文明史,这部文明史的每一页都与陶瓷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中国文明的每次进步都会在陶瓷的身上找到它的影子。如古朴自然的秦汉以前的陶瓷、雄浑大气的唐代瓷器、精致内敛的宋代瓷器、一枝独秀的元代瓷器、浓艳多姿的明代瓷器、繁缛富丽的清代瓷器、良莠不齐的民国瓷器,都是当时社会的理想、审美情趣和科技能力的体现,是时代最耀眼的光环。这就是文物收藏的史料价值所在。

同时,收藏瓷器也能在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开启心智。例如,学习研究历史都会知道,纸张的出现较晚,又难以保存。记载中华文明除了纸张外,还有青铜、甲骨、竹简和陶器等。陶瓷是最物美价廉的书写材料,因此,在陶瓷上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最为丰富。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彩陶就记载了大量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和精神追求的图画;如唐代的长沙窑瓷器身上带有大量的诗文,特别是唐诗;再比如宋元时期磁州窑瓷器上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唐诗宋词,还画有反映百姓市井生活的图案等。这些文字和图案是我们学习了解历史的最好实物资料。

瓷器收藏的过程其实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不仅能开阔视野,而且还能够增强今后工作、生活的信心。

此外,瓷器收藏是传统大项收藏,分析当前市场行情,除明清官窑被人为炒作价格虚高外,绝大多数古陶瓷的价格并不高,处在稳定的升值过程中,每年升值达30%以上,有的高达数倍、数十倍。但古陶瓷收藏知识性、专业性强,鉴别真伪难度大,投资需谨慎,最好要有专业人士指导。

目前,从年代看,收藏高古瓷、康熙民窑精品、民国和上世纪50年代精品有较大的升值空间。高古瓷首推宋代瓷器,宋瓷制作精美,艺术水准高,历史信息量大,价格偏低。一件宋代精品瓷器的价格还不及一件明清官窑精品价格的1/10。这种反差耐人寻味,无法理解。康熙民窑瓷器成就很大,其精品与官窑并无二样,自古就有康熙官民不分的说法。但康熙民窑瓷器价格也不高。如一件康熙青花人物罐目前仅卖数万元,不到现在还在世的陶瓷工艺美术师作品的价格,也让人不可理解。

这两年民国精品瓷器价格飞涨,但仍有升值的空间。我要特别推荐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精品瓷器,这部分瓷器制作水平很高,不比民国精品、清晚期官窑质量差,被一些专业人士称为建国官窑。这些作品有的是清晚期至民国大家之作,甚为难得。但因为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不被人看好,价格极低,是投资的绝佳时机。

从器形看,酒具、茶具、香具收藏有较大升值空间。特别是茶叶、香料是今后高端人群的消费热点,对茶具、香具的投资将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从包含的文化特征看,收藏与历史题材、佛教题材、名人名家题材有关的瓷器将会比一般的瓷器有较好的市场潜力。(作者系著名收藏家)

古代陶瓷彩陶纹样有哪些样式


彩陶是中国古代文明陶瓷的经典之作,彩陶纹饰精美,颜色艳丽,很多艺术特点在6000后的今天仍然是主流纹饰。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如果按表现手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较为具象的自然纹样(或象生纹样〉,包括动物、植物、人物、自然景物;一类是较为抽象的几何纹样,如方形、圆形、菱形、三角形、多边形等等。单从数量来看,彩陶中几何纹饰要多于自然纹饰。自然纹饰和几何纹饰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基础之一,而二者又都是对物象的观察、构形的结果。

如果按内容来分类,彩陶纹样可以概括为几何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以及它们的组合与变形纹样,还有一些是想象的形象和图案。在纹饰内容的对比上,象生纹样〔动物、植物、人物、景物)和几何纹样中, 几何纹样占大多数,而象生纹样中植物又占大多数。动物、人物较少, 但因较为具象而引人注目。这些纹样带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点,有些则带有神秘色彩。

椬物纹样

椬物纹饰一般是取植物的富有特征的局部加以构形而成。植物纹较之动物纹更易于描绘,也利于组成各种图案。因之在彩陶纹饰中也较为普遍。植物纹大都在基本定型 后成为纹样的母题,由母题又不断生发演化出新的具体的图案。可以说,彩陶的植物纹样千变万化。“一种对创作母题不断重复的表达兴趣,是对自然人化的不断认可,即自然物象经过人化‘自娱’处理后转换成个体心象,传递出人的生命讯息与情态类型:植物纹样繁多的现象可能体现了原始人与自然的亲情关系。

常见的植物纹样母题有:花瓣纹、豆荚纹、花叶纹、谷纹、叶形纹、叶茎纹、花卉纹、树纹、勾叶纹,还有禾苗纹、草木纹、藤须纹等 等。其中最多见的有花瓣纹、豆荚纹、叶形纹、勾叶纹等。每一种纹样又有多种变体和组合方式。这一方面说明植物是原始先民较易细致观察的物象,对其特征的把握较为准确,另一方面说明在从观象到构形中, 植物形也是较易把握和变形的,植物的叶、花、茎等物象本身的规则也便于掌握。植物本身较多装饰性因素。这或许可以部分地说明,原始先民在彩陶纹饰中对美的、赏心悦目的效果的追求。

动物纹样

动物纹样属于象生纹样,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动物形象运用写实的手法使之具象“再现”,一种是对动物形象的抽象变形,这类纹饰较前者为多。

动物纹样在原始时代,其涵义也许是多样的,它除了有装饰意味之外,还与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特殊的联系。比如,它可能是图腾崇拜的反映,如巴赞所说,“先在宗教中继而在艺术中给动物以重要的地位,是另一个特性,它将最早的文明与史前时代联结起来。在原始人看来,兽的力量是神的力量之标志”。彩陶中鱼纹、蛙纹、鸟纹是彩陶中最多见的动物形象,其次还有鹿纹、鲍鱼、狗纹、虫纹等。

1,鱼纹及其变体 鱼纹以仰韶文化节坡类型彩陶中最为多见和典型。主要是象生形鱼纹,并有不同程度的变体抽象。最著名的有“人面 鱼纹”(或“人面含鱼”〉图案。把鱼纹与人面巧妙组合,两条象生鱼在人面的两耳或双鳃处相对,构成人的双耳或口,组成一幅神秘的颇具装饰风格的图案。它是彩陶中最具魅力的纹饰之一。半坡的彩陶器中还有许多生动的鱼的变形纹饰,或静心平潜,或翻腾跃动,十分生动。有学者认为,半坡彩陶负纹基本写实的有单体龟纹、双体龟纹、二体鱼纹,四体鱼纹的四个龟头也表现出一定的写实性。这些鱼纹都楚朝着抽象化的鱼纹演变。另外,在叶肃大地湾遗址中还出土了有一对游鱼游动的陶器。大量的鱼纹的出现,一般被认为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有关, 因为负多子多产,龟又与生殖器相似,所以鱼是生殖崇拜的象征。

2,鸟纹及其变体鸟纹及其变体,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中最为典型。多见的鸟纹大都是变形或抽象的纹饰,只是各自的程度不同。 较为写实的大多画出鸟的基本形体和羽毛状,一般从正面或侧面两个视 角表现飞鸟的动势。从正面的鸟展翅起飞,可见鸟的头、双翅、双爪和尾,抽象变形明显;从侧面的则保留着明显的鸟的轮廓,在此基础七变成一定的图案纹饰。晚期的鸟纹,演变成示意性的几何纹样,并被组合在不同的几何形图案中。在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中亦有鸟纹。鸟纹中最为具象的是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它描绘在彩陶缸上,这已不是一般的纹饰,而是绘画了。关于它的意蕴有诸多不同的见解。岛纹同鱼纹一样,对其绘彩的手法和含义的研究最具吸引力,有学者认为,它们都可能与生殖崇拜有关。

另外,还有一种较特殊的“阳鸟花纹”,即鸟纹和太阳纹的组合纹饰。这多见于河南郑州大例村文化中的彩陶纹饰,属仰韶文化。这里的鸟纹经过提炼或者夸张,鸟身被不断拉长,细足越来越多,而鸟往往与太阳合为一体,可能含有特殊的意义。

3,蛙纹及其変体 蛙纹及其变体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中就已出现,但较为集中和典型的蛙纹是在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纹饰。 最早的蚌纹见于陕两省临潼姜寨遗址半坡期,这时的蛙纹是一种完全写实的图案,并与鱼纹同绘于一彩陶盆内。经过庙底沟期到马家窑时期,蛙纹已有较大的变化,着重于写意或图案的组合,后来又出现了蜕化的趋势。马家窑文化中的蛙纹很少有重复的,形态生动。半山、马厂早期 蛙纹,“多以黑红两彩相配,蛙身以较宽的竖线条绘出,有的是两道黑彩夹一道红彩;蛙的四肢代以波折纹,在足端往往绘出趾,其数四、五不等;蛙头部常绘成象形的圆圏,有的还在圆圈内填充其他图案。马厂中期的蛙纹更加简洁,多用单彩、单线绘出,大部分已不绘头部,从器物造型和构图特点来看,当时是以陶器的头部、颈部充作蛙头了。使图案的布局与陶器形体的结合更加紧密、自然。到马厂后期,蛙纹的结构松散,绘图草率,有的图案介于蛙纹、波折纹两者之间”。总的来说,到马家窑文化后期的彩陶,蛙纹巳成变形的图案,写实蛙纹已比较少见。

按现代人的审美观点来看,或者按照器物装饰纹样的特点来说,马家窑蚌纹相当美观,富于装饰意味,而马厂、半山的蛙纹,特别是所谓拟人纹或变形蚌纹,则更多象征意味,它并不以美观和装饰性为特点, 而是似乎在丧达一种意蕴。蛙纹在这时已不是曲线美,而是直线的变 化,更多的是一种明显地甚至生硬的结构轮廓。在纹饰中,马厂蛙纹可能是较少美的追求而更多象征符号色彩的纹饰。

鲵鱼纹或变体鲵鱼纹,也称人面鱼身纹,有鲵鱼头、身、尾与脚爪。爪有两个、四个或六个。细部具体细致,形象完整逼真,是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彩陶中最具特色的动物纹样。鲵鱼又称娃娃鱼,曾分布于甘肃天水与武都地区,现仍有存活,与彩陶上,所绘形象吻合。有人认为,鲵鱼纹是深化了的动物,或者是人格化的动物神,也可能是当时人们图腾崇拜的对象。除了以上主要的几种动物纹饰外,羊纹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见到,四只羊均等地分别绘于彩陶盆内壁的四角,其形态类似于岩画动物的“剪影”,较为写实。狗纹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中见到。另外还有一些动物纹饰,是取动物的一部分,或者重新组合的纹样,如无头或者二足的蛙状纹,双头六足的兽纹,不对称多足爬虫纹等。

人物纹样

以人物为对象的纹饰数量少,但其纹饰技巧和含义重大。最著名的,一是出土于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二是出土于青海的彩盆舞蹈图。

“人面鱼纹”从20世纪50年代首次出土后,后又在陕西临潼县姜寨村、宝鸡北首岭、汉中西乡县何家湾等遗址发现,已公布的有十几种。这些人面和鱼纹的组合方式大同小异,其图案一般都是圆圆的脸盘,头顶有黑色正三角形(外有类似汉字“非”字形装饰〕,眼睛多用直线表示,鼻子成“丄”形或垂三角,嘴部在黑底上露齿中间收缩进的“口”形,两腮处各衔简化的鱼形纹,耳部有的以一条线翘出弯曲成钩形,有的在钩形顶端两边再衔一条“鱼”。“人”的面部显得安详,似闭着眼睛或是熟睡。这种形象在稍后出土的彩陶中,有的变为眼睛睁圆,嘴也张开,而两腮的鱼形已成简单的尾巴。前后相比,前者显得神秘而又巧妙,后者则有些怪异和粗率。关于这个纹饰,自出土之后,众说纷纭,至今莫衷一逛。

舞蹈彩盆图是又一著名的以人为主体的纹饰。五人一组,手拉手成列,每人身后(身下)有从不同方向摆动的“尾饰”。这种队列共三组,绘于彩陶内壁。关于这个纹饰,一般认为表现了原始乐舞(李泽厚〕,但也有认为是表现了生殖崇拜(赵国华)。类似的图案1995年又在青海省同德县巴沟乡团村宗日遗址出土。该舞蹈纹彩陶盆细泥红陶质,大口,多唇,小平底,施黑彩,内壁饰两组11人手拉手的舞蹈纹图案。据测定约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另在甘肃武威出土过9人一组的舞蹈纹图案。

此外,彩陶人物纹饰还在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中见到,这就是被称为“X光人形”的纹饰:人形呈圆形头,无五官,胳膊下弯,腿弯曲,双手手指和脚趾伸开。如果算着人形,这也只是一个骨骼。另在辛店文化彩陶上有类似于岩画人物的人体纹饰,头呈圆形或小三角形,上身为倒三角,下身为正三角,使腰肢显得很细,分腿伸手。这些人物纹饰是对人体轮廓的主要方面的把握和造型。

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占彩陶纹样的绝大部分。它主要是由线的长短、粗细、曲折、横竖、交叉和圆点等相互规则的排列组合而成。

方形及其变体的几何纹饰,按其外形来说,有席纹,篮纹,编织纹,网格纹,棋盘形纹,窗棂纹、回纹,方格纹,古钱纹等。

圆形及其变体的几何纹样,有圆点纹,同心圆纹,半圆纹,圆圈纹,多圈同心圆纹,大圆圏纹,圆点钩叶纹,螺旋形纹,四大圈纹,涡纹等等。

弧形纹,有垂弧纹,凸弧纹,垂帐纹,连弧纹等等。

菱形纹,有菱格网纹,格花菱田纹等。

多边纹,有三角纹,六角星,八角星,8字形纹,十字形纹,米字纹,X形纹,S形纹,人形纹,交叉纹,心形纹,弧边三角形纹,万字形纹,舟形纹,∞形纹,羽状形纹,锯齿形纹,曲折纹,钩连纹,条带纹,宽带纹,平行线纹,竖行先纹,斜线三角纹,平行条纹,弦纹,云雷纹,篦纹,贝纹,波纹等等。

彩色陶瓷中的自然纹样是原始先民“观物取象”创造的纹样,带有象形的明显特征;但是它们又都具有装饰的目的和特点,经过了一定的简化而成图案。自然纹样以动植物为最多,景物次之;而人物形象一般来说不以图案形式装饰器物,而往往是单独纹祥,与器物浑然一体。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作用是葬具,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呈红色,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彩陶纹样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类似内容的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明代瓷器纹样考释:“一秤金”


看清代、民国的陶瓷书籍,常见“一秤金”这个名词。如乾隆年间朱琰撰写的《陶说》一书卷六“说器下”在说“嘉靖窑”时提到:“赶珠龙、外一秤金、娃娃花碗,里外满地娇花碗。”(见《中国陶瓷古籍集成》444页)从上下文的内容看,“一秤金”应该是一种纹样。但究竟是一种什么纹样?从字面上看不出来。

关于明代陶瓷纹样的历史资料,地方志中记载较详细。查嘉靖年间王宗沐编写的《江西省大志》,其中有一篇专门记录嘉靖八年至三十八年间,皇帝向景德镇定制御用瓷器的物品清单。清单包括瓷器的品种、纹样、数量等。这份物品清单里记载道:嘉靖“十三年,青花白地赶珠龙外一秤金娃娃花碗三千二十,青花白地福寿康宁花钟一千八百,青花地里升降戏龙外凤穿花碟一千三百四十。”嘉靖“二十一年……一秤金娃娃花碗二百四十。”这两条记载比较清楚,“一秤金”是一种与娃娃纹有关的纹样。对照《陶说》与《江西省大志》两段文字,可知《陶说》是引用《江西省大志》的记载,但说得没有原作清楚,加上今人断句不当,容易引起误解。“一秤金娃娃”才是这种纹样的完整表述。

细看《江西省大志》,嘉靖朝历年定制御用瓷器纹样,除了十五年和二十一年用“一秤金娃娃”这个纹样名称,二十三年改用“耍戏娃娃”“四季花耍娃娃”了。“耍戏娃娃”“耍娃娃”好理解,指的应该是在玩耍的娃娃,这在明代瓷器实物上很常见(图1、图2)。那么,“一秤金娃娃”与“耍戏娃娃”“耍娃娃”有什么不同吗?“一秤金”的本意是什么呢?

“一秤金”的来历与《西游记》有关。《西游记》47、48、49三回里,讲唐僧师徒一行西天取经来到车迟国通天河时,到附近的陈家庄一户陈姓人家化斋食宿。陈家有两兄弟,老大六十三岁,有一个8岁的女儿;老二五十八岁,有一个7岁的儿子。两兄弟正在为一儿一女做“预修亡斋”。因为他们这里有一个妖怪,每年要村庄贡献一对童男童女给它吃,今年正好轮到陈家出童男童女。

交谈中,陈老大告诉唐僧师徒自己的女儿名叫“一秤金”。八戒问:这个名字听着贵气,是什么意思呢?陈老大解释道:“我因儿女艰难,修桥补路,建寺立塔,布施斋僧,有一本帐目,那里使三两,那里使五两,到生女之年,却好用过有三十斤黄金。三十斤为一秤,所以唤做一秤金。”由此可见,“一秤金”在《西游记》里是一个8岁女童的名字,而且女童是费了很大的代价才得到的回报。

了解了情况后,猪八戒装扮成童女“一秤金”,孙悟空则扮成童男,作为祭品去会妖怪。降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几番斗法,最后请来观音菩萨才降伏了妖怪。原来那妖怪是观音住地一口莲池里养大的一条金鱼精。

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传,而《西游记》成书则大约是在明代中期。很可能因为《西游记》故事在嘉靖时影响巨大,“一秤金”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一秤金”具有宝贵、可爱的含义,“一秤金娃娃”用作瓷器纹样名称,也就是宝贵、可爱娃娃纹样的意思。这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不难理解。

瓷器上装饰娃娃纹,早在唐末五代就有。明代青花娃娃纹样,最早出现在永、宣官窑器上,然后传入于民窑,也应用极为广泛。历来的娃娃纹样都是以活泼、可爱形象示人。嘉靖年间“一秤金娃娃”作为御用瓷器纹样,应该也不离“活泼可爱”范畴。而且“一秤金娃娃”所指的童男童女形象、年龄等相对明确,瓷画工匠按此要求绘制娃娃纹,会更符合皇上的心意。这是将“一秤金”作为娃娃纹样定语的好处。

不过,“一秤金”在《西游记》里差点作为祭品被妖怪吃掉,这种命运又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妖怪吃童男童女是为了长寿,嘉靖帝那时候也在千方百计地请道士为自己袪病延寿。这难免会让人联想嘉靖帝是不是也有吃人肉以延寿的念头?或许是为了消弥这种误解,所以后来定制御用瓷器时,“一秤金娃娃”纹样才改称“耍戏娃娃”“耍娃娃”了?不得而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