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鸡油黄瓷器鉴别 > 导航 >

弘治鸡油黄瓷器鉴赏

弘治鸡油黄瓷器鉴赏

鸡油黄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2020-10-15

鸡油黄瓷器鉴别。

弘治黄釉青花折枝花卉纹盘

弘治黄釉盘(底)

公元1488年,宪宗的第三个儿子朱佑樘18岁时继位,年号弘治,在位18年。

弘治朝瓷器在造型、纹饰风格与成化比较接近,素有“成弘”不分之说,稍有变化的是弘治的琢器器型种类比成化较为丰富,出现兽耳瓶、葫芦瓶等新器,造型敦厚,不及成化器精巧。像成化那样薄胎小件器物已大为减少,工艺也不如成化讲究。但弘治官窑的杰出代表——黄釉和黄釉青花器,堪称明代瓷器中最著名的颜色釉品种。

我国传统低温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颜色釉。从汉代开始历代多有烧造,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均施于陶胎上,且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明代景德镇生产的低温黄釉瓷器则为瓷胎上挂釉,明代最早烧造的黄釉瓷器是宣德朝,宣德黄釉施釉厚,因而有橘皮纹状,到弘治时低温黄釉的生产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黄釉颜色较宣德、成化时鲜亮、娇嫩,如鸡油色。故又有“鸡油黄”、“娇黄”之称。因制作工艺是用浇釉法烧成,又名“浇黄”。弘治黄釉多施于盘、碗上,圈足较宣德、成化矮,并且向底器收,胎釉交汇处往往有一丝较为浅淡的火石红,另外盘、碗底心多呈不规则的凹陷状,据冯先铭先生考证,弘治黄釉与后世仿品还有一个明显区别,那就是弘治黄釉六字款“治”字的三点水旁明显低于“台”字。

瓷器发展到了明中期,可以说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单色釉的各种难关已被攻克,预示着瓷器生产最辉煌阶段的来临,特别是永乐甜白和弘治黄釉的烧造成功,极大丰富了瓷器的美学语言,拓展了多层次的审美途径,当身心疲惫之时,能捧起永乐白、弘治黄,视觉上定会突地着了魔一般,久久凝视,赏心悦目,俗念顿收,令人“忘乎所以、美若神仙、不忍释手”。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弘治娇黄釉鉴识


弘治娇黄釉品种多,数量大,价值甚高,后世都以其为楷模,清以后多有仿品。鉴定时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

一,弘治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与正德的亮青色一致。

二、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仿者多为平底。

三,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四,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

五,弘治黄釉得鸡油黄色级难仿制。成化时偏黄白色,后仿者多发深黄色。弘治黄釉二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胎相接的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弘治以后,历代都生产黄釉,正德朝继承弘治传统,但黄色偏重,给人以老成持重之感。嘉靖朝黄釉丛浅淡到深黄均有,釉面似有不平之感,可能是笔拓法上的釉,也有釉面匀润的,估计是用吹釉法上的釉。嘉靖时习惯在黄釉上绘红彩,在低温红釉上绘黄彩。个别黄釉器底足施黄釉,均为刻官款。万历黄釉器传世较少,多为碗类,黄色深沉,已无娇黄之感。

弘治朝娇黄釉鉴识


一,弘治娇黄釉品种多,数量大,价值甚高,后世都以其为楷模,清以后多有仿品。鉴定时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

一,弘治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与正德的亮青色一致。

二、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仿者多为平底。

三,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四,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

五,弘治黄釉得鸡油黄色级难仿制。成化时偏黄白色,后仿者多发深黄色。弘治黄釉二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胎相接的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弘治以后,历代都生产黄釉,正德朝继承弘治传统,但黄色偏重,给人以老成持重之感。嘉靖朝黄釉丛浅淡到深黄均有,釉面似有不平之感,可能是笔拓法上的釉,也有釉面匀润的,估计是用吹釉法上的釉。嘉靖时习惯在黄釉上绘红彩,在低温红釉上绘黄彩。个别黄釉器底足施黄釉,均为刻官款。万历黄釉器传世较少,多为碗类,黄色深沉,已无娇黄之感。

弘治时黄釉瓷器 色泽均匀娇艳闻名中外


明弘治·黄釉盘

弘治时期最著名的品种是黄釉,换句话说,弘治的黄釉瓷器是明代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其黄色娇嫩如鸡油一般,人称"鸡油黄"。器型主要有盘、碗、尊等。

这一时期的黄釉瓷与成化时期的黄釉相比,颜色深,釉面光亮,似一泓清水,较之成化时期那类泛白的淡黄釉显得深且厚。与正德、嘉靖时期的黄釉相比颜色要浅淡,可以说弘治时期的黄釉深浅适中,恰到好处,因此在陶瓷历史上常把它作为明代黄釉的典型。

此收藏品是"大明弘治年制"款,盘直口弧壁,底微凹,圈足内收,通体施黄釉,足内白釉闪青,里心青花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黄釉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大约八百摄氏度的低温中烧制而成。"黄"与"皇"同音,因此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专为皇帝日用或祭祀使用。黄釉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以弘治朝最为有名,其色泽均匀娇艳,因采用浇釉法施釉,故又称为"浇黄"或"娇黄"。

本盘釉面匀净,釉色娇嫩淡雅,为弘治黄釉瓷之代表作。

明代创烧低温黄釉,明代以弘治黄釉瓷器为冠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因为“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也能能是皇家御用。统观古代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得黄釉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呈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胎质细腻。

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用氧化焰低温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明弘治以鸡油黄为冠,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弘治黄釉瓷器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明弘治黄釉盘

明弘治(1488-1505)

通高4.7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13.2厘米

明弘治黄釉盘敞口,弧腹,圈足。胎质细腻。底书青花双圈“大明弘治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弘治时期黄釉瓷器独具一格。因采用浇釉的方法施釉,所以称为“浇黄”,又因它的色彩淡而娇艳,故亦称“娇黄”。

大明弘治年制黄釉盘

黄釉盘高4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10.5厘米,盘撇口,弧壁,平底微塌,圈足。器施黄釉,釉质匀净,色泽淡雅,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明代弘治白釉绿彩瓷器烧造工艺及鉴赏


明代弘治瓷器以黄釉最为出名,是明代黄釉瓷器的典范,今天样子收藏介绍一下弘治白釉绿彩瓷器。白釉绿彩瓷始于明代永宣时期,成化、弘治、正德均有烧制,三朝器物其造型,纹饰均类似,多以龙纹为饰。有盘、碗等器型,洁白的釉地上绘以绿彩纹饰,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大,赏心悦目。清代这种白釉绿彩瓷器仿品颇多,以清代康熙瓷器仿造的最好。

弘治白釉绿彩海水龙纹瓷器制作工艺

弘治白釉绿彩瓷器制作工艺:先在已成型的瓷器胎体上刻划海水纹饰,施透明釉后,在暗刻花纹以外的空白处画出龙的轮廓,将龙身上的釉层剔掉,并在露出的胎上刻划龙嘴、发、鳞等细部,入窑经高温焙烧后,再在露胎处填绿彩,然后入彩炉经低温焙烧而成。内底、口沿及足墙均画绿彩弦线。

明弘治官窑白釉刻花海水绿彩云龙纹碗

白釉刻花海水绿彩云龙纹碗,高8.2cm,口径18.7cm 足径7.6cm。碗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内底及外壁均以暗花海水绿彩云龙纹装饰。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 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明弘治绿彩龙纹盘

明弘治绿彩龙纹盘高4厘米 口径19.9厘米 足径12.2厘米。盘撇口,浅弧壁,广底,圈足。内外壁主题纹饰绘绿彩云龙纹,隙地刻划水波纹,外口沿青花绘锦纹一周。

绿彩龙纹盘胎薄体轻,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肥润,龙纹形态生动,纹饰线条纤细舒展,辅以青花边饰,较为新颖别致。

明弘治白釉青花加绿彩云龙纹盘

白釉青花加绿彩云龙纹盘,高4cm,口径20.8cm,足径13cm。盘撇口,浅弧腹,圈足。足内外壁均用刀斜修,足端相对较薄。内壁近口沿处和内底各画青花双弦线两道。内底和外壁均绘云龙纹,以黑线勾出轮廓填绿彩。外壁釉下模印缠枝莲纹和变形莲瓣纹。口沿下饰青花弦线和朵花纹。圈足外墙有青花弦线4道。圈足内施青白釉。无款识。

虽然明代弘治一朝,御窑厂久停,弘治皇帝十八年不言窑事,但是黄釉瓷器和白釉绿彩瓷器还是可圈可点的。

明代宫廷黄釉瓷鉴赏


黄釉瓷在古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黄色一向是帝王专用色,黄釉瓷器更是明清宫廷用瓷,决不许民间使用。即使在叛乱不断的嘉靖时期,也严禁民间使用,民窑即使可用金彩,也不可以用黄釉瓷。

黄釉瓷分为分高温釉和低温釉两种,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后呈现黄色,到清代时在烧制的黄釉中加入了玻璃白,呈色较明代亮且白,无明代的娇嫩之感。黄釉的烧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素坯上直接施黄釉然后再烧制,另一种是在已烧制的白釉器上施黄釉。

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于明永乐年间,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为宫廷专用瓷。明代黄釉瓷可以分为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三个时期。

明早期黄釉瓷因稀珍受宠

永乐黄釉色淡,釉面薄,无肥润感,目前只见过出土之物,未曾见有传世品。宣德黄釉瓷也多以出土器为多,器型多以碗、盘、高足杯为主。宣德黄釉瓷施釉到底,置于桌上不见圈足露胎,釉面肥厚,釉色娇嫩,素面无纹饰。与此时期的宣德瓷器一样,黄釉上多出现桔皮纹。

宣德朝虽烧制瓷器众多,但成熟的黄釉瓷刚试烧成功,因此,在宣德朝黄釉瓷并不多见,传世品更加少见。近年来随着景德镇御窑厂龙珠阁出土了大量的宣德瓷片,一些宣德黄釉瓷片大量流入市场,被藏家一抢而空,现在已千金难求一片了。目前有据可查的宣德黄釉拍品共有三件上拍,只有在2004年春拍中北京华辰的明宣德娇黄釉撇口盘以132万元的价格拍出,而其它拍品由于种种原因而流拍。

明中期黄釉艺压群瓷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黄釉瓷相似,考古发现最早的“娇黄釉”出现于成化朝,但由于此时期的数量有限,且没有传世品存世,所以不为人知。近年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出土了少量的成化黄釉碎片,外底面往往有烧成后加刻的“甜”字。后仿的成化黄釉瓷可以根据成化时的小巧器型风格和那独有的成化款即可辨别。但要注意大多真的黄釉瓷都有用过的痕迹,外底面往往有烧成后加刻的“甜”字。

弘治时期的黄釉是最负盛名的,也是整个明代黄釉烧制最成功之作。这时的黄釉是用浇釉的方法施在瓷胎上的,所以称为“浇黄”,又因为它的釉色娇嫩,淡雅,光亮如鸡油,又称为“娇黄”、“鸡油黄”。娇黄是两次烧成的低温釉,因而偶而能见铅质银色光泽,后世多有仿弘治娇黄釉的伪品。

在后世仿制的黄釉瓷中以康熙仿的最像,但康熙朝多落本朝款。弘治瓷乃至整个明中期的瓷器都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底部塌凹,特别是盘碗之类的器物。这一缺陷性特点在后世仿品中很难仿制的成功。第二个特点是弘治器物底足稍矮,底足白釉发灰或泛青色,不可能非常洁白。再者,弘治瓷都落本朝款,弘治款格局,大眼一看有一个特点,要么上大下小,要么下大上小,还有一种情况,“弘”向右上方倾斜,“治”字向左方向倾斜,而且“治”字的“水”旁有点倾斜,一般藏家都有这个概念,民国以前仿品多没有倾斜,而民国以后仿品刻意追求这种相似,容易走眼,但仔细看去,后仿款的字往往比弘治款过于阳刚。

正德黄釉继承弘治之作,但不如弘治黄釉那样浅淡而嫩,显得较深而老,弘治瓷上所具有的那两个特点在正德黄釉瓷上也有表现。一般区别正德黄釉瓷与弘治瓷的标准很简单,从款上就可直接看出,如果是瓷片,那就须从釉色深浅上进行辨别。

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弘治娇黄釉盘,口微撇,圈足,胎质细腻,造型端庄、大方,釉面黄润光滑、晶莹透澈。圈足内有青花“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款。可以作为弘治黄釉的标准器。

明中期三朝在黄釉瓷的基础上还大量烧制了黄釉青花、黄釉绿彩、黄釉红彩、黄釉紫彩等黄釉彩瓷,这些瓷器在明以后也多有烧制。明中期的黄釉青花、黄釉绿彩瓷最具特色,其中以黄釉青花花果纹盘和黄釉绿龙纹盘为代表。明晚期黄釉瓷繁琐中见精美。

嘉靖黄釉一般都比弘治娇黄釉稍深,釉面似有不平感,但也有极淡的,而且有的釉面却极匀润。器物大多为素面,也有细线刻划纹装饰。以六字青花楷书款为多,如果黄釉器器底施黄釉,则肯定为刻款。万历黄釉传世品少见,所见碗类黄色较深,无娇黄之感。传世品中曾见有器里白釉,碗心绘青花双圈,器外壁刻划双龙戏珠纹,书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的万历黄釉器。此时期的黄釉瓷普遍不耐看,而且此时期的黄釉彩瓷因嘉靖帝崇尚道教而大量生产,其工艺繁琐,图案呆板,无神态,但也有精美者面世。在2001年翰海春拍中,一只明嘉靖黄釉赭彩龙盘曾以72.6万元拍出。

黄釉瓷仿品层出扰乱市场

明代黄釉瓷多为使用器,只有一部分用作祭祀之用,很少用于观赏。因此,在明代传世的黄釉瓷中都有用过的痕迹。后世仿品中为了仿制出用过的痕迹而多用硬物划伤釉面来作伪。对于这种高仿品藏家不可大意,笔者曾于2004年12月份在景德镇佳洋公司标本室中见到过一只仿的水平较高的嘉靖黄釉碗,不论釉色、款、底足,都仿制的极像,虽在釉伤上笔者曾有疑问,但笔者还是一度走眼,认为是嘉靖之物。后来在与李辉柄老师交谈中,李老师给我指出了其仿制的不足之处,器型上过于规整,不似嘉靖之器。后来在遇到此类黄釉器时,笔者就多留了个心眼。在文物这一行,收藏者都知道单色釉是最难鉴定的,像上面那件是高仿品,在鉴定时要从各方面入手去鉴定。目前在市场中还有一些仿制水平较差的仿品,这些仿品多仿明中期、明晚期的黄釉彩瓷,此类仿品大多黄釉过于黄,彩过于浮于釉面,且过于大红大绿,很不和谐,此外在器形、底足、款上都极不成功,很易鉴别。

黄釉瓷分等级决定价值

黄釉在明清两代皇室中的使用是有规定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据史料考证,在明代皇宫中,器里外都施黄釉的瓷器为皇太后、皇后的用具;皇贵妃则用器物内壁为黄釉,外壁为普通透明釉的器物,贵妃用黄釉绿龙器或黄地绿 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则不可以用黄釉器。因此我们在投资黄釉瓷的过程中,对认知黄釉瓷的种类很重要。不同的黄釉瓷代表不同的等级,但我们同时还要从稀有性上进行投资,比如一些黄釉彩瓷,在黄釉彩瓷中,绿彩瓷价格略低外,而其它黄釉彩瓷级别虽低,但因存世量有限,在艺术品市场中并不多见,且工艺繁琐反而价高一些。

在黄釉瓷市场中,比较常见的明代黄釉瓷品种主要有单色釉黄釉盘、黄釉青花器、黄釉绿彩瓷。

单色黄釉瓷首推弘治朝

单色黄釉瓷中市场价值较高的是弘治黄釉瓷,其以引人入胜的色调吸引了藏家的眼球,此时期的黄釉瓷流入市场的数量相对大一些,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投资热潮。据统计,目前上拍的明代黄釉瓷共有125件,而仅弘治、正德两朝的黄釉瓷就有61件,几乎占到了50%。

但在市场价值上,正德朝的黄釉瓷还是和弘治的黄釉瓷有差别,正德黄釉不如弘治黄釉器耐看,所以市场价值并不是太高,一般的盘、碗之类的市场价在十万左右。而如盌之类的器物的价格则略高一些。此外像宣德的黄釉瓷和成化的黄釉瓷因市场上少见,而价格高扬,也为藏家所追逐。

黄釉青花器以精美征服藏家

明代黄釉青花器是在青花瓷器的纹饰之外用黄釉满填作底色,再经二次烧成。此品种从宣德传至嘉靖时期,弘治时的黄釉青花盘,其黄釉凝厚光亮,青花色调黑蓝,器型及纹饰与前朝基本相同。青花色调宣德、成化的色重,正德青花与弘治相似,但青花色泽仍显黑蓝。

黄釉青花器以明中期的黄釉青花花果纹盘最为有代表性,明晚期并不多见,在清三代多有仿制,其中康熙、乾隆两朝仿制的最像。青花花果纹盘有两种基本装饰纹样,盘内壁画荔枝、枇杷的,盘心画石榴花一枝, 外壁画番莲花;盘内壁画石榴、葡萄的,盘心画玉兰花一枝,外壁画牡丹花。这种把黄蓝两种色调共存于一种器物上的艺术品更受当今收藏家的喜爱。在目前的拍卖中,有数据可查的黄釉青花器只有两件拍器,但都以高价成交,且都在四年以前成交,而近四年来并不见有黄釉青花器现身拍场。据估计,1996年翰海秋拍中以286万元成交的明弘治黄釉青花花盘目前的市场价值至少在千万元以上。

其实黄釉青花的存世量并不少,许多博物馆都有黄釉青花器的展品,而流入市场的却并不多。黄釉瓷的艺术价值早已为文物界所共识,普遍认为此时期的黄釉青花的价值高于明中期的青花器。例如在台北故宫的藏品中所藏的弘治白地青花仅有89件,而黄地青花则为289件,比前者多出两倍有余。因此在市场上所见的黄釉青花瓷将是精品中争夺的焦点,这也势必带动黄釉青花器的升值。

黄釉绿彩瓷以工艺抢占市场

黄釉绿彩瓷以黄釉为地,用绿彩在雕刻好的暗龙纹等纹饰上彩绘,造型品种比较单一,图案纹饰多以龙纹为主,器型多以盘,碗为主。永乐,宣德时期彩龙纹凸起于釉面,弘治时期的外壁绿彩敷色薄而淡,呈色泛黄,嘉靖时期,不如前几朝精细,但器型品种纹饰内涵均丰富起来,且工艺繁琐,对清代黄釉绿彩器产生一定的影响。

明代黄釉绿彩瓷在烧制时十分严格,不容有误,在传世和出土中都曾有一些白釉留白地龙纹器,其制作方法是在胎体上先刻出龙纹,施透明釉时留出龙纹的部分,高温烧成后,由于露胎部分的氧化作用,呈现出白釉火石红色龙纹的情况。这些器物都是白釉绿彩器和黄釉绿彩器的半成器或者废弃品。笔者曾在景德镇看到过一件白釉白地龙纹器,这种器物刻的十分精美,但龙纹却是四爪龙纹,这在当时是十分允许的,当然被作为废品消毁。此类器物在近几年的拍场中多有见到,价位在十万左右,如有四爪龙纹器价会更高一些。 此外,嘉靖时期的黄釉彩瓷的艺术价值也较高,也很值得投资。此时期最为出名的是嘉靖黄釉绿彩龙纹器和黄釉多彩云龙纹器,这些器物全身带着“皇气”,为藏家所欣赏。

明代黄釉瓷在市场中的总量相对来说还是很少的,能现身拍场的更是少之又少,而此类器物身上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不平凡的经历给收藏增添了乐趣。如果在拍场中确定了此类器物的真伪性应立即出手,将其纳入手中,其升值空间不可限量!

黄釉瓷器


在瓷器釉色里之前讲到的是绿釉瓷器,今天我们讲瓷器的黄釉。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明清两代黄釉瓷器只有皇家才能使用,因为“黄”与“皇”同音。黄釉瓷器有两种:一,以三价铁离子着色的石灰釉,属高温釉;二,以含铁的天然矿物为着色剂,但基础釉是铅釉,属低温黄釉。明、清黄釉都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铁黄,用氧化焰低温烧成,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透澈。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瓷器。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明代以弘治朝烧得最好,色泽均匀娇艳,称为“娇黄”或“浇黄”。后清康熙朝又有“米黄釉”、“蛋黄釉”等,均淡雅娇丽。

黄釉龙凤纹饰盘

黄由瓷器工艺

黄釉瓷器制作方法有二:一是烧成的白瓷釉面上涂以含铁色料,再低温烧成;

二是在素烧过的涩胎上直接施黄釉,但釉色不及前者洁润。

鳝鱼黄 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象鳝鱼的皮色,故名“鳝鱼黄”。

鸡油黄瓷器又叫蛋黄釉出现于清康熙年间,因色如鸡蛋黄而得名。与蜜腊色、浇黄的釉色相比,显得淡而簿,滋润无纹片。瓷器色调均匀一致,釉面平整无痕,色泽滋润娇嫩,且光泽度较好,恰似鸡油,是真正的黄色。

清代黄釉瓷器和明代黄釉瓷器区别


瓷器中的黄釉是明代洪武时期创烧的,因为“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在明代两代只限于皇家御用瓷器颜色。那么清代黄釉瓷器和明代黄釉瓷器是什么呢?如何鉴别

明代和清代黄釉瓷器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是物理原料和化学原料。明代黄釉瓷器都是采用中国传统手工艺烧造,瓷器釉色的燃料都是物理氧化而成的,而清代黄釉瓷器原料都是国外引起的化学染料。

明代黄釉瓷器特点

明代黄釉瓷器属于低温黄釉瓷器,是经过二次烧造而成,以后各朝多有烧造。明代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明代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

清代黄釉瓷器特点

清代黄釉瓷器严格来说属于淡黄釉瓷器,淡黄釉瓷器创烧于雍正时期,其着色剂为氧化锑,由于其釉色比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传统浇黄釉浅淡,故名“淡黄釉”。淡黄彩最早见于康熙时从西方进口的珐琅彩料中,属于低温釉上彩,雍正时对其稍加改进,用来烧造淡黄釉瓷器。化学分析表明,珐琅彩和粉彩中黄彩以及颜色釉中的淡黄釉均以氧化锑作着色剂,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锑黄中含有锡,二氧化锡是作为锑黄的稳定剂而特意引进去的。而在康熙以前,不论是五彩中的黄彩或低温色釉中的浇黄,都属于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铁黄。跟明代使用的烧造工艺相同。

清雍正淡黄釉瓶

淡黄釉瓶,,高14.6cm,口径3.3cm,足径1.7cm。瓶撇口,细颈,溜肩,肩下渐敛,圈足。通体及足内施淡黄釉。外底暗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此瓶由康熙时的柳叶瓶演变而来,其娇美之形体,恬静之釉质,集中体现了雍正瓷器的艺术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