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黄釉瓷器 > 导航 >

弘治娇黄釉鉴识

弘治娇黄釉鉴识

古代黄釉瓷器 弘治黄釉瓷器鉴别 古代黄釉瓷器鉴别

2020-09-08

古代黄釉瓷器。

弘治娇黄釉品种多,数量大,价值甚高,后世都以其为楷模,清以后多有仿品。鉴定时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

一,弘治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与正德的亮青色一致。

二、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仿者多为平底。

三,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四,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

五,弘治黄釉得鸡油黄色级难仿制。成化时偏黄白色,后仿者多发深黄色。弘治黄釉二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胎相接的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弘治以后,历代都生产黄釉,正德朝继承弘治传统,但黄色偏重,给人以老成持重之感。嘉靖朝黄釉丛浅淡到深黄均有,釉面似有不平之感,可能是笔拓法上的釉,也有釉面匀润的,估计是用吹釉法上的釉。嘉靖时习惯在黄釉上绘红彩,在低温红釉上绘黄彩。个别黄釉器底足施黄釉,均为刻官款。万历黄釉器传世较少,多为碗类,黄色深沉,已无娇黄之感。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黄釉描金双耳罐鉴识


中国传统的低温黄釉,从汉代开始历代就都有烧制,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的色调不是真正的黄色,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黄釉瓷到清代达到顶峰。清代黄釉瓷在沿袭明代黄釉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在器型、纹饰上有所创新,黄釉釉色的种类也随之增多。

陶瓷:陶瓷知识 陶瓷新闻

黄釉描金双耳罐--弘治(明)

此罐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纹7道,双耳上各有青花线2条,下腹部相对的两面以金彩绘二牛。底素胎无釉。明代黄釉瓷器以盘、碗居多,黄釉描金罐唯弘治朝有。此类黄釉描金罐除置曲带式耳者外,尚有置兽耳者,也有不置耳的,均属宫廷祭祀用器。其传世品多属清宫旧藏。

黄釉瓷分等级决定价值

黄釉在明清两代皇室中的使用是有规定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据史料考证,在明代皇宫中,器里外都施黄釉的瓷器为皇太后、皇后的用具;皇贵妃则用器物内壁为黄釉,外壁为普通透明釉的器物,贵妃用黄釉绿龙器或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则不可以用黄釉器。因此,在投资黄釉瓷的过程中,对认知黄釉瓷的种类很重要。不同的黄釉瓷代表不同的等级,但藏品的稀有性也很重要。比如一些黄釉彩瓷:在黄釉彩瓷中,绿彩瓷价格略低外,而其他黄釉彩瓷级别虽低,但因存世量有限,在艺术品市场中并不多见,且工艺繁琐反而价高一些。

在黄釉瓷市场中,比较常见的明代黄釉瓷品种主要有单色釉黄釉盘、黄釉青花器、黄釉绿彩瓷。

单色黄釉瓷首推弘治朝;黄釉青花器则以明中期的黄釉青花花果纹盘最有代表性,1996年翰海秋拍中以286万元成交的明弘治黄釉青花花盘据行家估计,目前的市场价值至少在千万元以上;嘉靖时期的黄釉彩瓷的艺术价值也较高,也很值得投资。此时期最为出名的是嘉靖黄釉绿彩龙纹器和黄釉多彩云龙纹器,这些器物全身带着“皇气”,为藏家所欣赏。

时代特征

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于明永乐年间,呈色淡、釉面薄。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为宫廷专用瓷。明代黄釉瓷可以分为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三个时期。其中,宣德黄釉釉面肥厚滋润。嘉靖以后则成为皇室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色较深。

从明代黄釉瓷开始烧制以来,黄釉瓷的品种就在匠人的创新中不断增加。明代黄釉瓷虽然已烧制得近乎完美,但其品种还不是很多,黄釉瓷到了清代才有了更大的发展。清代黄釉瓷在沿袭明代黄釉的基础上逐步地发展,并在器形、纹饰上有所创新,黄釉釉色的种类也随之增多,有鹅黄、蜜蜡黄、鸡油黄、娇黄、柠檬黄、麦芽黄、蛋黄、粉黄等不同色泽。其中,蛋黄釉创烧于康熙时期,色如鸡蛋,色淡而薄,滋润且无细小开片。雍正时,蛋黄釉为浅淡且含有粉质的乳浊色。乾隆时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呈色鲜嫩。

弘治鸡油黄瓷器鉴赏


弘治黄釉青花折枝花卉纹盘

弘治黄釉盘(底)

公元1488年,宪宗的第三个儿子朱佑樘18岁时继位,年号弘治,在位18年。

弘治朝瓷器在造型、纹饰风格与成化比较接近,素有“成弘”不分之说,稍有变化的是弘治的琢器器型种类比成化较为丰富,出现兽耳瓶、葫芦瓶等新器,造型敦厚,不及成化器精巧。像成化那样薄胎小件器物已大为减少,工艺也不如成化讲究。但弘治官窑的杰出代表——黄釉和黄釉青花器,堪称明代瓷器中最著名的颜色釉品种。

我国传统低温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颜色釉。从汉代开始历代多有烧造,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均施于陶胎上,且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明代景德镇生产的低温黄釉瓷器则为瓷胎上挂釉,明代最早烧造的黄釉瓷器是宣德朝,宣德黄釉施釉厚,因而有橘皮纹状,到弘治时低温黄釉的生产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黄釉颜色较宣德、成化时鲜亮、娇嫩,如鸡油色。故又有“鸡油黄”、“娇黄”之称。因制作工艺是用浇釉法烧成,又名“浇黄”。弘治黄釉多施于盘、碗上,圈足较宣德、成化矮,并且向底器收,胎釉交汇处往往有一丝较为浅淡的火石红,另外盘、碗底心多呈不规则的凹陷状,据冯先铭先生考证,弘治黄釉与后世仿品还有一个明显区别,那就是弘治黄釉六字款“治”字的三点水旁明显低于“台”字。

瓷器发展到了明中期,可以说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单色釉的各种难关已被攻克,预示着瓷器生产最辉煌阶段的来临,特别是永乐甜白和弘治黄釉的烧造成功,极大丰富了瓷器的美学语言,拓展了多层次的审美途径,当身心疲惫之时,能捧起永乐白、弘治黄,视觉上定会突地着了魔一般,久久凝视,赏心悦目,俗念顿收,令人“忘乎所以、美若神仙、不忍释手”。

弘治时的黄釉瓷器


明弘治·黄釉盘

弘治时期最著名的品种是黄釉,换句话说,弘治的黄釉瓷器是明代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其黄色娇嫩如鸡油一般,人称"鸡油黄"。器型主要有盘、碗、尊等。

这一时期的黄釉瓷与成化时期的黄釉相比,颜色深,釉面光亮,似一泓清水,较之成化时期那类泛白的淡黄釉显得深且厚。与正德、嘉靖时期的黄釉相比颜色要

浅淡,可以说弘治时期的黄釉深浅适中,恰到好处,因此在陶瓷历史上常把它作为明代黄釉的典型。

此收藏品是"大明弘治年制"款,盘直口弧壁,底微凹,圈足内收,通体施黄釉,足内白釉闪青,里心青花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黄釉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大约八百摄氏度的低温中烧制而成。"黄"与"皇"同音,因此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专为皇帝日用或祭祀使用。黄釉创烧

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以弘治朝最为有名,其色泽均匀娇艳,因采用浇釉法施釉,故又称为"浇黄"或"娇黄"。

本盘釉面匀净,釉色娇嫩淡雅,为弘治黄釉瓷之代表作。

明代创烧低温黄釉,明代以弘治黄釉瓷器为冠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因为“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也能能是皇家御用。统观古代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得黄釉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呈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胎质细腻。

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用氧化焰低温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明弘治以鸡油黄为冠,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弘治黄釉瓷器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明弘治黄釉盘

明弘治(1488-1505)

通高4.7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13.2厘米

明弘治黄釉盘敞口,弧腹,圈足。胎质细腻。底书青花双圈“大明弘治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弘治时期黄釉瓷器独具一格。因采用浇釉的方法施釉,所以称为“浇黄”,又因它的色彩淡而娇艳,故亦称“娇黄”。

大明弘治年制黄釉盘

黄釉盘高4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10.5厘米,盘撇口,弧壁,平底微塌,圈足。器施黄釉,釉质匀净,色泽淡雅,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元代空白期和明代弘治青花纹样对比鉴识


四、菊花纹

元:可分为精细、简率两类。精工类如图4-1,椭圆花形,网状花蕊,舌形瓣,分内外两层,瓣瓣之间稍有层迭之意。内层瓣留白,外层瓣填色,瓣瓣之间留一道白边,呈旋转状。叶五出,左右皆圆出,中间尖出。均用双线钩绘平填色。菊纹还多与凤凰相配。简率类运用广泛,可分为两式:一式如图4-2,花瓣一层,瓣内填色与上图同。叶由三四笔拓抹笔触绘成,笔出锋成叶尖,叶稍小。二式如图4-3,白描速画花,线条流畅,花瓣之间有明显的层迭,产生旋转之意。拓抹之叶如上图一式,但更率意。

空白期:多为折枝式,有一花一蕾式(图4-4),层迭两花式,花瓣有一层、两层,花瓣均填色留白边,花叶多吸取永宣的特征。这个时期菊纹减少。

弘治:如图4-5,花与元代很相似,只是花蕊变得很小。叶卵圆形。图4-6叶呈螺丝状,一般的画法都较率意。也有两花式样,如图4-7。以上两式均花大叶小,笔触感强。与牡丹纹的填色手法一样,在大块面上染色时,弘治时都运用了饱满的料水,快速的洇染,有料色淋漓效果,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

五、葡萄纹

元:常见与竹石芭蕉、瓜果等搭配,大多装饰于大盘中心。图5-1茎的用笔稍有顿挫之意,有粗细的变化,蔓似弹簧线。果实累累,深浅相间,也有中间深,四周浅色。叶多为五出,平填青色。变化多样、生动而有法度,既属纹样,又可归为装饰图画。

空白期:如图5-2,折枝式,画茎的用笔顿挫有力,上承元代画法。尝见此期一大罐上的花鸟图有一组樱桃小鸟图画,树枝也用这种画法,应是此时的新探索。此图的蔓柔细蜷曲,叶面拓抹青色,留出叶脉。葡萄染色圆实成串,画风写实。

弘治:如图5-3,折枝式,先钩叶脉线填色,叶两边染深色,叶脉上染浅色,两色有明显的界线。填色手法与空白期相同,但技法有变化,一是叶脉上染浅色;二是染色时含水量多不会擦抹线条。彩绘工艺有了改进,但画意减弱。

三个时期的用笔特征在葡萄纹中也很明显,从这点可深化到其他纹样中,可与以上第三节牡丹纹的结语交叉领会。

六、麒麟图

元:此时的麒麟都是矫健奔腾的姿态,如图6-1,形象准确,用笔严谨,色调浓丽,是元青花艺术之经典。青地白麟牡丹纹图(6-2)也是佳作。另外常于器肩上绘麟凤穿花纹,形态特征与装饰图画大致相同,但画法稍简明,鳞片钩线而不染色。

空白期:以立、坐的姿态为主,形态与元代相似,但显得率意。图6-3鬃毛上扬,颈毛改为鳍状为新式样。鳞片画法与元代相同。图6-4头微仰,屈肢,小憩于牡丹花丛中,尽现闲适之态。此时还曾运用特殊技法,身躯上先拓抹青料,再用锐器刮出鳞片(弘治釉上彩画鱼,也曾先抹红料再用针刮鳞片)。还有很多简笔麒麟图,如图6-5回首望月,坐姿与上图相似。形象概括,笔意生动。图6-6画法更简捷。

弘治:如上述图4-6中的麒麟形态与图6-4相同,各个部位画得精细些,运笔起伏,快速流畅,还有飘带状的火焰纹都继承了空白期的手法。不过,麒麟图此时已不多见了。

前两个时期偏好麒麟图,元细腻精美,空白期粗放简练,到弘治时只留有余波。

七、舞狮纹

元:如图7-1,有昂首、回首两种姿态。头颈四周的鬃毛蜷曲,躯干、四肢粗壮、五爪尖锐有力,胫部有齐短毛,尾毛飘洒,通体填青料色。宣德官窑的狮纹(图7-2)形体有较大的变化,鬃毛上扬,胫部整齐的短毛改为一绺肘毛,尾毛增长,背腹部增加了起伏的皱折痕。此时的民窑狮纹与官窑的基本形态相似,只是画得粗简。

空白期:如图7-3,特征介于元与宣德的两种纹样之间,更多有选择性继承借鉴元代特征,五爪比元代的圆钝些。

弘治:如图7-4,此盘外壁施豆青釉,内折沿上的旋涡式的卷草是此时期的特征。狮纹简化了空白期的形态,五爪都省略,但保留了其基本特征。不过鬃毛有些随风上扬之意,显示出有宣德的局部特征。

八、圆光纹

空白期:佛教艺术中的圆光纹在陶瓷装饰上罕见,突然出现在空白期,而且又有弘治时的继承,所以应加以关注。图8-1的内壁纹样和外壁璎珞纹,缠枝莲八吉祥之“单鱼”,都是此时的典型特征,这样就确立了圆光纹为研究空白期纹样的宝贵资料。此纹构思奇特,带云托莲瓣状圆光,外环火焰四射,内书装饰性梵文字。常布局于碗内心,画法精致,有几分神秘与庄严。图8-2圆光外形与上图相似,画法简率。此器物上的另一组纹样折枝上有对称的简化带云托起弯形物体,初步判断为佛塔顶上的饰物,如图8-3木刻佛画、图8-4唐卡都有此类纹样。宣德青花盖罐(图8-5)梵文上也有相同的饰物,有可能空白期民窑从宣德器上吸收借鉴了佛塔顶上的饰物作纹样题材。

弘治:图8-6盒壁上海浪三山纹(详见下文)与弘治银锭式盒的纹样完全相同。盖上的粗茎缠枝莲也是弘治的典型特征。三组圆光的形态、画法与图8-1都十分相似,而且莲花托圆光主题更为鲜明。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历代陶瓷纹样中绝无此类纹样,而空白期与弘治隔代仅有的圆光纹,把空白期与弘治的陶瓷文化关系拉得更近了。前者构思首创,后者借鉴演变。从此纹的传承关系看是否都是指定的需求还有待研究。(未完待续)

弘治时黄釉瓷器 色泽均匀娇艳闻名中外


明弘治·黄釉盘

弘治时期最著名的品种是黄釉,换句话说,弘治的黄釉瓷器是明代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其黄色娇嫩如鸡油一般,人称"鸡油黄"。器型主要有盘、碗、尊等。

这一时期的黄釉瓷与成化时期的黄釉相比,颜色深,釉面光亮,似一泓清水,较之成化时期那类泛白的淡黄釉显得深且厚。与正德、嘉靖时期的黄釉相比颜色要浅淡,可以说弘治时期的黄釉深浅适中,恰到好处,因此在陶瓷历史上常把它作为明代黄釉的典型。

此收藏品是"大明弘治年制"款,盘直口弧壁,底微凹,圈足内收,通体施黄釉,足内白釉闪青,里心青花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黄釉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大约八百摄氏度的低温中烧制而成。"黄"与"皇"同音,因此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专为皇帝日用或祭祀使用。黄釉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以弘治朝最为有名,其色泽均匀娇艳,因采用浇釉法施釉,故又称为"浇黄"或"娇黄"。

本盘釉面匀净,釉色娇嫩淡雅,为弘治黄釉瓷之代表作。

黄釉托杯(清)


清 黄釉托杯

规格:高3.9cm

这是一组康熙朝的黄釉杯和托。杯外壁刻双龙抢珠,口沿为波浪纹,盘外壁为龙四条,穿于火云之间。这种黄色调的釉是在850℃—900℃的低温氧化气氛下烧成的低温釉。中国传统的低温黄釉,从汉代开始历朝都有制造,古代陶工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含有少量铁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下能产生黄色的经验,汉代还知道以铅为助熔剂,烧造铁黄铅釉。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的色调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黄色,多数是不怎么纯正的黄褐、深黄等。真正的黄色是在弘治、正德时期才烧造成功的。这种黄色色调纯正、娇嫩、均匀,釉面光滑平整,人称娇黄或鸡油黄,又称浇黄,这一时期生产的黄釉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烧釉是施釉的一种,方法是把待上釉的器物置于木架板上,陶工手执盛器舀取釉浆浇泼于胎体上,次数一般为两次。方法虽简单,但要使釉层均匀却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有时候陶工们还在瓷胎上刻划美丽的花纹图案,然后再浇上黄釉,烧成后图案在黄釉层下若隐若现,含蓄朦胧,高雅精细,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康熙黄釉以仿弘治娇黄为主,但黄色稍深,是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釉。从清代来看,纯正的黄色与五爪龙一样,是皇家专有的标志。这一时期的黄釉器型多为盘、碗,也有一些盏托或杯。装饰图案较少,多为素面,有少量的装饰也只是采用刻划的手法。

黄釉描金双耳罐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1.6cm,口径18.8cm,底径17cm

生产时代: 弘治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黄釉

陶瓷造型: 罐

说 明: 明弘治

罐直口,溜肩,肩以下渐敛,平底,口、肩之间置对称曲带形双耳,口、底大小相若。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纹7道,双耳上各有青花线2条,下腹部相对的两面以金彩绘二牛。底素胎无釉。

此罐以舒缓的曲线构成丰满匀称的形体,体虽硕大,却无笨拙之感,古朴中透出俊秀之美。罐上所施黄釉色泽淡雅,浑然一色,描金弦纹熠熠生辉,装饰效果高贵典雅。

我国传统低温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时产品最负盛誉。由于弘治黄釉瓷器一般用“浇釉”的方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又因其黄色浅淡娇嫩,故亦称“娇黄”。明代黄釉瓷器以盘、碗居多,黄釉描金罐唯弘治朝有。此类黄釉描金罐除置曲带式耳者外,尚有置兽耳者,也有不置耳的,均属宫廷祭祀用器。其传世品多属清宫旧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