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如何鉴别耀州瓷器 > 导航 >

陕西铜川以壮大耀州瓷为契机实现产业升级

陕西铜川以壮大耀州瓷为契机实现产业升级

如何鉴别耀州瓷器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耀州窑瓷器

2020-03-09

如何鉴别耀州瓷器。

为耀州瓷赋予新内涵

陕西铜川以壮大耀州瓷为契机实现产业升级

继铜川耀州瓷烧造技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2010年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耀州瓷,已然成为陕西铜川市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和文化符号。

2010年,铜川市30多家耀州瓷生产企业的年产瓷量为1500多万件,较2008年产瓷量200万件增长了近7倍,产品出口海外达20万件。这一年也成为耀州瓷产业发展最快的一年。

“南有龙泉瓷、北有耀州瓷”由来已久。耀州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因产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瓷,或名耀瓷。耀州瓷出产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耀州瓷创烧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元、明、清延续,有1300多年的烧造史。据古书记载,在它最辉煌的时候,漆河两岸陶坊密集,史称“十里陶坊”,每当夜幕降临,炉火星星点点,彻夜不灭,成为一道壮丽的景观,“漆河不夜”也被誉为耀州七景之一。

耀州瓷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在于它独特的烧造工艺。耀州瓷早在宋代就形成了完整的生产工艺。宋代刻立的“德应侯”碑上对这一生产工艺这样描述:“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煅炼累日,赫然乃成。”然而就是这样的一门独特、古朴的艺术,也曾经遭遇过发展的瓶颈。据铜川市耀州瓷协会理事长郭育民介绍,过去耀州瓷主要是作坊式生产,虽然大大小小的陶瓷厂有30多家,但没有专业化分工,没有正常的产品推介宣传,形成不了合力,而无序竞争更加剧了产业的恶性循环。

面对陷入困境的耀州瓷产业,铜川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支持力度,为耀州瓷产业发展破冰。“发展是对传统最有效的继承。”这是铜川市委、市政府针对耀州瓷这一文化产业提出的发展思路。围绕这一思路,铜川市各级政府出台政策,强力推动耀州瓷产业的发展。2007年,市政府制定了《铜川市陶瓷产业发展规划》,耀州瓷产业被列入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陶瓷产业的决定》,全面振兴耀州瓷产业成为市委、市政府主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此外,铜川市印台区政府制定了《陶瓷工业园区规划》,提出旅游兴区战略,实施一镇、两带、三线工程,全力打造耀州瓷品牌。

在政策的引导下,铜川市委、市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进一步壮大耀州瓷产业。一是成立铜川市陶瓷行业管理办公室及陶瓷协会,加强对耀州瓷行业的领导、管理和服务工作。二是积极申报国家非遗保护项目,耀州瓷烧造技艺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是积极开展耀州瓷主产区陈炉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工作及陈炉耀州窑的文物保护工作,陈炉镇已列入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9年获得城乡建设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四是聘请专家探清陶土资源总储量,为陶瓷黏土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五是由市政府牵头,在耀州瓷生产龙头企业陈炉陶瓷总厂设立“铜川市陶业技能培训基地”,作为大专院校实习、企业培训技术骨干、科研项目实习的基地。六是建立铜川市耀州瓷工艺美术大师考评命名制度。2009年,命名耀州瓷工艺美术大师17人,并向陕西省和国家推荐大师多名。七是制定铜川市陶瓷工业发展规划和耀州瓷开发规划,在铜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建陶瓷工业园区,筹建当前国内最大的集文化、产业、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陶瓷文化项目——大唐国瓷园。八是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耀州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耀州瓷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提升耀州瓷的品牌影响力,铜川市决定通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对耀州瓷这一独门艺术进行保护。按照市政府的部署,铜川市质监局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调研,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并根据多年来的陶瓷实践,参考国内知名产区工艺操作要点及标准,制定了《耀州瓷出产工艺手艺规范》,为申报耀州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供了技术依据。2010年9月,耀州瓷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范围为该市陈炉镇、黄堡镇等7个乡镇(街道办)现辖行政区域,这标志着铜川市在提升其城市名片——耀州瓷的质量和整体品牌形象方面取得重大成效。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目前,铜川市政府总投资24亿元的大唐国瓷园项目正在筹建当中,该项目以耀州瓷文化为核心,将陶瓷创意产业园作为铜川历史文化复兴和新区二次创业的战略引擎,实现城市升级、产业转型、文化复兴和生态保育的美好愿景。

相关阅读

陶瓷文化:铜川耀州窑 媲美五大官窑的东方古瓷镇 


与宋代的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相比,耀州窑的声名也许不那么响亮,较之当今景德镇、淄博等著名瓷区,产品也不那么光彩照人。但是历史的大门一旦打开,拂去它身上的尘埃,世人便会对其刮目相看。

近年来,富平陶艺村也不断推进我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它是国际陶艺家协会(IAC)在中国大陆唯一团体会员,是国际陶艺家协会的陶艺创作营。

泥巴里玩出来的创意文化,一抹一旋,一剔一挑,所有这些细致入微的才情和创造,筑构了陕西陶瓷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完美无比的艺术殿堂。

铜川耀州窑媲美五大官窑的东方古瓷镇

唐宋耀州窑被湮没在渭北高原黄土之下达五六百年之久,它的辉煌风采并不为时人所识。直到公元2009年3月13日,国宝宋代耀州窑青釉“大观”铭文牡丹纹碗正式由国家文物局移交耀州窑博物馆收藏。耀州窑这一沉寂经年的北方名窑才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中国陶瓷协会副秘书长、耀州窑博物馆馆长薛东星说:“生产大观碗的耀州窑是我国宋代八大窑系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该窑创始于唐代,在北宋达到鼎盛,此后窑场虽有移动,但烧瓷从未间断过,制瓷历史长达1300余年,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极为罕见”。

据有关资料记载,耀州瓷最早的中心窑是在今天的铜川王益区黄堡镇。范围包括以东陈炉地区的立地坡、上店、陈炉等,绵延百里。古人有“十里窑场”之誉,可以想象当年成百上千窑工在此烧窑的惊心动魄场面。

耀州瓷主要有青釉、白釉、黑釉、姜黄釉、月白釉、铁绣花等。其造型古朴典雅,产品光洁、明亮。一经窑变,气象万千,典雅飘逸。成品均带有豪放粗犷、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艺术特点。其实撇开造型、花纹、图案,仅仅颜色,耀州窑就提升和明亮了它的时代:莹莹的绿创造出的意境,不温不火、不遮不躁。比元明清青花深沉,唐三彩恢弘的造型和浓烈的颜色,远比明清瓷更具吸引力。

可能是因为那里离唐都长安不远,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所以耀州窑刚一出世就显示出一览众山小的霸气,成为北方唯一敢与“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比肩的青瓷窑场,进入皇宫、深入官府和寻常百姓之家。

刻花倒流壶、公道杯、倒装壶、良心壶、凤鸣壶……在收藏界,提起耀州窑,人们立即会想到这些外形古朴,釉色温润晶莹,造型更是独特的艺术精品。同样作为“贡”瓷供皇室使用的耀州窑,之所以埋名五大名窑之后,是因中国历史名瓷是根据明初《宣德鼎彝谱》宫藏珍瓷定为宋代名窑,而当时300多件耀州贡瓷被金人掠去埋于北京广安门地下。

富平陶艺村蜚声中外的现代陶艺之都

开车到富平县城向北,就很快来到陶艺村,这是国内首家以陶艺为主题,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参观购物为一体的陶文化交流中心。

玩陶的作坊里,只见游客们满手泥水,在陶艺师的指导下,满眼放光,努力地做着自己心中的“所想”。黑头发、黄头发,包括手中柔软的黄泥巴都在阳光下格外夺目。有的泥巴调稀了,“作品”就斜斜地歪了下来;有的干脆打扁了重来,做一个笨笨的筒……游客完全按照自己的感悟“创作”,然后将作品放到陶窑里烧制,就会凝固那一瞬间思想滑动的记忆。

这个地方还吸引了全世界著名的陶艺艺术家来到这里,用中国的泥土,留下了他们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感悟。更让人们惊讶的是,原本已经定于在景德镇举办的2008年世界陶艺家大会,因为国际陶协主席五次来富平考察,而最终决定将此次大会改在这里举办。而且富平陶艺村目前是国际陶艺家协会在中国的唯一会员单位。眼下,富平陶艺村已建成了造型各异、规模可观的各国现代陶艺博物馆14个和一座国际陶艺文献中心在内的庞大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共展出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陶艺家的作品6000余件,作品90%是陶艺家在富平利用当地材料,现场构思创作的,收藏陶艺文献杂志47种1500余册,成为反映世界现代陶艺界最新创作及研究成果的前沿阵地,这里成为陶艺家们创作的“天堂”。

在富平陶艺村,聚集了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为陶土所感动的艺术家,把全然不同的文化和个性感受融入到自己特有的创作方式和材料中,一件件精彩纷呈的作品充分展现了陶艺的传统与现代、包容与厚重。前国际陶协主席托尼·弗兰克斯在来到陶艺村后,惊叹之余欣然写下了“回到了富平陶艺天堂”的感言,现任国际陶协主席珍妮·曼斯菲尔德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富平命名为“现代陶艺之都”。

这里已成为国际陶艺杂志主编协会的永久会址。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已成为世界陶艺界的亮点,而富平陶艺村也已经成为“天下陶艺第一村”。

传承开发陕西陶瓷艺术将华彩重绽

耀州窑唐代创始于黄堡镇,历经五代发展,宋达到鼎盛,但是黄堡的窑火仅仅烧了八百年的时间,就戛然而止了。

倒是其东边的陈炉窑“炉火千年不绝”,成为耀州窑一脉单传的窑场。在其1300多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陈炉窑的制瓷技艺和规模已超过同期耀州窑,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瓷业基地和最大烧造区。明清时期,陈炉镇的陶瓷业达到其发展史上的最高峰,炉火昼夜不熄。有“炉山不夜”之称。最终替代了耀州窑,被誉为“东方古瓷镇”的活化石。1977年,陈炉陶瓷仿制耀州青瓷又获得成功,使得失传已久的北宋耀州窑青瓷重放异彩。

为更好保护传承制瓷文化,2006年5月,陈炉窑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同年,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3月7日,耀州窑产地陈炉挂牌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成为我省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古镇。当天,国内环境、建筑、文化、考古、旅游等专业的20多名院士、专家亲赴铜川,参加中国陈炉古镇旅游规划发展论坛,为做大做强陈炉陶瓷旅游业把脉支招。

在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中,铜川名列9个地级市之一,可连续五年获得国家近1亿元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如何利用这一重大机遇,如何利用陈炉的十大卖点,唤醒陈炉这座千年古镇,使它再现往日的光彩和神韵,保护并利用好这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现代创意放大文化含义

如果说以出产耀州瓷而享有盛名的耀州窑是浩瀚历史中一个遥远的有点儿神秘的亮点的话,近几年名声鹊起并迅速蜚声中外的富平陶艺村则无疑是时下陕西向世人展示自身魅力的又一奇葩。不可否认的是,经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各方的不懈努力,无论是古老的耀州窑还是年轻的陶艺村都已经或者正在发挥着其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但如何吸取外界的先进经验做好创意,如何利用好现代的营销手段做好推介,使其文化价值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经济价值更为广泛、更为巨大,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命题。

陶瓷文化:铜川耀州窑:媲美五大官窑


与宋代的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相比,耀州窑的声名也许不那么响亮,较之当今景德镇、淄博等著名瓷区,产品也不那么光彩照人。但是历史的大门一旦打开,拂去它身上的尘埃,世人便会对其刮目相看。

近年来,富平陶艺村也不断推进我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它是国际陶艺家协会(IAC)在中国大陆唯一团体会员,是国际陶艺家协会的陶艺创作营。

泥巴里玩出来的创意文化,一抹一旋,一剔一挑,所有这些细致入微的才情和创造,筑构了陕西陶瓷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完美无比的艺术殿堂。

铜川耀州窑媲美五大官窑的东方古瓷镇

唐宋耀州窑被湮没在渭北高原黄土之下达五六百年之久,它的辉煌风采并不为时人所识。直到公元2009年3月13日,国宝宋代耀州窑青釉“大观”铭文牡丹纹碗正式由国家文物局移交耀州窑博物馆收藏。耀州窑这一沉寂经年的北方名窑才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中国陶瓷协会副秘书长、耀州窑博物馆馆长薛东星说:“生产大观碗的耀州窑是我国宋代八大窑系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该窑创始于唐代,在北宋达到鼎盛,此后窑场虽有移动,但烧瓷从未间断过,制瓷历史长达1300余年,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极为罕见”。

据有关资料记载,耀州瓷最早的中心窑是在今天的铜川王益区黄堡镇。范围包括以东陈炉地区的立地坡、上店、陈炉等,绵延百里。古人有“十里窑场”之誉,可以想象当年成百上千窑工在此烧窑的惊心动魄场面。

耀州瓷主要有青釉、白釉、黑釉、姜黄釉、月白釉、铁绣花等。其造型古朴典雅,产品光洁、明亮。一经窑变,气象万千,典雅飘逸。成品均带有豪放粗犷、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艺术特点。其实撇开造型、花纹、图案,仅仅颜色,耀州窑就提升和明亮了它的时代:莹莹的绿创造出的意境,不温不火、不遮不躁。比元明清青花深沉,唐三彩恢弘的造型和浓烈的颜色,远比明清瓷更具吸引力。

可能是因为那里离唐都长安不远,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所以耀州窑刚一出世就显示出一览众山小的霸气,成为北方唯一敢与“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比肩的青瓷窑场,进入皇宫、深入官府和寻常百姓之家。

刻花倒流壶、公道杯、倒装壶、良心壶、凤鸣壶……在收藏界,提起耀州窑,人们立即会想到这些外形古朴,釉色温润晶莹,造型更是独特的艺术精品。同样作为“贡”瓷供皇室使用的耀州窑,之所以埋名五大名窑之后,是因中国历史名瓷是根据明初《宣德鼎彝谱》宫藏珍瓷定为宋代名窑,而当时300多件耀州贡瓷被金人掠去埋于北京广安门地下。

富平陶艺村蜚声中外的现代陶艺之都

开车到富平县城向北,就很快来到陶艺村,这是国内首家以陶艺为主题,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参观购物为一体的陶文化交流中心。

玩陶的作坊里,只见游客们满手泥水,在陶艺师的指导下,满眼放光,努力地做着自己心中的“所想”。黑头发、黄头发,包括手中柔软的黄泥巴都在阳光下格外夺目。有的泥巴调稀了,“作品”就斜斜地歪了下来;有的干脆打扁了重来,做一个笨笨的筒……游客完全按照自己的感悟“创作”,然后将作品放到陶窑里烧制,就会凝固那一瞬间思想滑动的记忆。

这个地方还吸引了全世界著名的陶艺艺术家来到这里,用中国的泥土,留下了他们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感悟。更让人们惊讶的是,原本已经定于在景德镇举办的2008年世界陶艺家大会,因为国际陶协主席五次来富平考察,而最终决定将此次大会改在这里举办。而且富平陶艺村目前是国际陶艺家协会在中国的唯一会员单位。眼下,富平陶艺村已建成了造型各异、规模可观的各国现代陶艺博物馆14个和一座国际陶艺文献中心在内的庞大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共展出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陶艺家的作品6000余件,作品90%是陶艺家在富平利用当地材料,现场构思创作的,收藏陶艺文献杂志47种1500余册,成为反映世界现代陶艺界最新创作及研究成果的前沿阵地,这里成为陶艺家们创作的“天堂”。

在富平陶艺村,聚集了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为陶土所感动的艺术家,把全然不同的文化和个性感受融入到自己特有的创作方式和材料中,一件件精彩纷呈的作品充分展现了陶艺的传统与现代、包容与厚重。前国际陶协主席托尼·弗兰克斯在来到陶艺村后,惊叹之余欣然写下了“回到了富平陶艺天堂”的感言,现任国际陶协主席珍妮·曼斯菲尔德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富平命名为“现代陶艺之都”。

这里已成为国际陶艺杂志主编协会的永久会址。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已成为世界陶艺界的亮点,而富平陶艺村也已经成为“天下陶艺第一村”。

传承开发陕西陶瓷艺术将华彩重绽

耀州窑唐代创始于黄堡镇,历经五代发展,宋达到鼎盛,但是黄堡的窑火仅仅烧了八百年的时间,就戛然而止了。

倒是其东边的陈炉窑“炉火千年不绝”,成为耀州窑一脉单传的窑场。在其1300多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陈炉窑的制瓷技艺和规模已超过同期耀州窑,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瓷业基地和最大烧造区。明清时期,陈炉镇的陶瓷业达到其发展史上的最高峰,炉火昼夜不熄。有“炉山不夜”之称。最终替代了耀州窑,被誉为“东方古瓷镇”的活化石。1977年,陈炉陶瓷仿制耀州青瓷又获得成功,使得失传已久的北宋耀州窑青瓷重放异彩。

为更好保护传承制瓷文化,2006年5月,陈炉窑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同年,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3月7日,耀州窑产地陈炉挂牌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成为我省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古镇。当天,国内环境、建筑、文化、考古、旅游等专业的20多名院士、专家亲赴铜川,参加中国陈炉古镇旅游规划发展论坛,为做大做强陈炉陶瓷旅游业把脉支招。

在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中,铜川名列9个地级市之一,可连续五年获得国家近1亿元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如何利用这一重大机遇,如何利用陈炉的十大卖点,唤醒陈炉这座千年古镇,使它再现往日的光彩和神韵,保护并利用好这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现代创意放大文化含义

如果说以出产耀州瓷而享有盛名的耀州窑是浩瀚历史中一个遥远的有点儿神秘的亮点的话,近几年名声鹊起并迅速蜚声中外的富平陶艺村则无疑是时下陕西向世人展示自身魅力的又一奇葩。不可否认的是,经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各方的不懈努力,无论是古老的耀州窑还是年轻的陶艺村都已经或者正在发挥着其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但如何吸取外界的先进经验做好创意,如何利用好现代的营销手段做好推介,使其文化价值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经济价值更为广泛、更为巨大,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命题。如何作答?尚需深思,尚需精思!

紫砂壶: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大家都清楚中国哲学尤其强调虚实的对应关系。《老子》二章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实、有离不开虚、无,(虚实关系是从道的有无关系引申发展而来)这两个对立因素相互依赖并发生作用,才能使“道”真正地发挥作用,这样说来,“道”既是“有”又是“无”。老子在十一章还做了一个很形象的解释说,车轮、盆子、房屋等物之“用”,在于中间的“空无”。甚至可以说在老子看来,有无虚实的统一是宇宙万物化生运行发挥作用的根本。后来庄子在《天地》篇寓言中出提出“象罔”的概念。“象”是“形”,“罔”是“无形”,“有形”为“实”,“无形”为“虚”。“象罔”是无形和有形、虚和实的统一,这是对老子思想的传承和发挥。这样的哲学思想不可能不对中国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以至于“虚实结合”简直成了中国古典美学最基本的表现方法,或者说是中国的艺术辩证法。它神奇的光彩必然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领域里闪耀,小说、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紫砂……

中国画最讲究“留白”,画面中的空白并不填实,有的是河有的是天却不让人感到空,反而更有意味。当然绘画毕竟是平面艺术,似乎离紫砂壶的造型有较大差距,那么我们还可以拿中国传统建筑来比较。园林建筑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审美精神,设计者通常利用廊、窗、亭等的布局来“借景”,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我们大可以把一把绝妙的紫砂壶作品也当作一座园林来欣赏,那里有曲径通幽,有院落与厅堂,有景物的呼应,有巧妙的花草点缀。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紫砂壶的虚实对应正体现着这一中国美学精神。我们来看大彬提梁,此壶的身筒还是比较大的且呈丰满的扁球状。但我们在欣赏时为什么不会有笨重的感觉呢?妙就妙在提梁那硕大的圆环上,此一圆环所围成的“虚”的空间恰好在视觉上缓解了下部厚重的感觉。而且上下两个圆弧构成鲜明的虚实对照,使整体上让人感觉气势雄健,浑然一体,正所谓“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这样大胆运用虚实的设计,我还看到有当代徐汉棠的菱花提梁壶,而且可以说这款壶型的提梁所形成的“虚”空间更大,更空,甚至和“实”的部分不成比例。但由于此壶身筒部分的形体饱满、筋纹刚健,再加上“虚”的部分本身有空灵之感,所以并不让人感觉有什么不协调。可以说这把壶是以实为本,以虚为用的经典,把紫砂艺术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陶瓷文化:耀州窑的白釉绿斑瓷


耀州窑是我国著名的窑口,其以烧造青瓷为主,以刻印花技法取胜,今人誉其瓷器当为“刻花之冠”,又称之“北方越窑”。然而各时期的产品特征不同,在五代亦以天青色釉为重,裹足支烧,又有刻“官”字者,以致有人称其为“柴窑”,以前又曾误称“东窑”。总而言之,耀州窑瓷器胎体细腻,工艺绝妙,在古代陶瓷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陕西铜川黄堡镇为主,包括陈炉、立地坡、上店等地,形成了庞大的耀州窑系,甘肃、河南、广东、广西等地都曾经烧造。耀州窑产品丰富,唐代常见有黑釉、青釉、茶叶末釉、白釉黑花、白釉绿斑、素胎酱彩、黑釉白花、铅釉三彩等等;五代以剔刻花、划花、天青釉、裹足支烧、垫烧为特点;宋代产品种类繁多,常见青釉、黑釉、白釉,青瓷以刻印花为主,划花少见;金代与宋代相近,只是胎体渐厚,青釉渐偏姜黄,以月白釉最为出色;元代产品较为粗重厚大,纹饰简化,风格粗犷,但制坯旋削亦较为精到,青釉更为姜黄,常见明显的姜黄釉、黑釉、白釉黑花品种;明清时期产品更加粗糙,但仍不断烧造民用粗瓷,一直延续至今。

图A:白釉绿斑净瓶

笔者曾购入少量耀州窑标本,都是唐至元代的产品,其大多是常见品种,基本都残缺不全,但作为资料分析还是有一定作用,在这里将一些比较有特点的瓷片标本作以简述,以供爱好者参考。然由于笔者的见识和认识问题的片面性,其中还有一些不能确定的标本,大概有一些误判误断现象,希望大家能够有选择的来认识、理解。

白釉绿斑系点彩工艺之一,在胎体上先施白色化妆土,上釉后加点含铜的色料斑块,然后烧成。白釉绿斑在耀州窑唐代产品中较为常见,耀州窑博物馆就保存有发掘品白釉绿斑净瓶

1、唐白釉绿斑双系瓶残件标本(图1)。此标本胎色土黄,施白色化妆土,透明釉,肩颈部施绿斑四块,斑块釉色流淌自然,从胎体和釉质看烧制温度不是很高,这种胎体在唐代常见。白釉绿斑在宋代磁州窑亦有出现,但从釉色、胎土、制瓷工艺特点来看是应该能够分辨的。此器饼足,足外沿旋削一周,收胫,鼓腹、束颈,双系,口部由于缺失不得而知,其拉坯旋削工艺到位精湛,是唐代白釉绿斑的典型标本。当然,对于这件标本的窑口问题不太好确定,因为其他窑也有白釉绿彩产品,例如巩县窑、长沙窑。相对巩县窑来说此标本胎体没有巩县窑白净、细腻,而拉坯旋削工艺与一些唐耀州青瓷工艺相近,在耀州窑唐代的一些茶叶末釉和青釉中也有这种土黄色胎体,因此也不能排除是耀州窑系的产品,以往并没有人来讨论这个问题,故在此收录这件标本以供讨论、备查。

2、唐白釉绿斑高足灯标本(图2)。此件标本胎体土黄,施白色化妆土,透明釉,在平伸的灯沿上点施三处绿彩,足底向内稍凹,旋削痕迹明显。从胎土、旋削、点彩、实心足来看应该是唐代的产品。笔者在邯郸市博物馆、磁县博物馆合编《磁州窑古瓷》一书中见到介绍宋代磁州窑也有这种白釉绿斑高足灯,但它釉质更白一些,器型没有这件标本制作规范。笔者认为这件标本应该和1号标本是同时代同窑口的器物,可能是耀州窑的产品,但对于窑口并不能十分确定,在这里收录只是为了研究讨论的需要,希望能使爱好、学习者对这个问题加以注视,也就达到了笔者的意图。

3、白釉绿斑瓜楞形小罐标本(图3)。这是一件典型的耀州窑产品。标本胎体灰黑,胎内夹杂有灰白色颗粒,施化妆土,透明釉,从胎土和釉质看烧制温度较高,罐体系由签压法做出瓜楞形,在肩部点施绿斑。标本胎体符合晚唐五代耀州窑的一些胎体特征,制瓷工艺也具有耀瓷风格。从这件标本的圈足特征、签压技法、瓜楞造型、灰黑胎体综合来看大概是五代至北宋早中期的产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