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粉彩瓷器 > 导航 >

填彩人—— —粉彩瓷的“幕后英雄”

填彩人—— —粉彩瓷的“幕后英雄”

古代粉彩瓷器 粉彩瓷器鉴别 粉彩瓷器颜料鉴别

2020-10-21

古代粉彩瓷器。

在粉彩瓷的制作工艺中,填彩人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这看似呆板、不断重复的工作,里面其实大有文章可做。填彩人的工作,直接影响了一件粉彩瓷的品质和效果,填彩人更像是“幕后英雄”,默默无闻地为粉彩瓷付出自己的努力。

耐心是关键

2000年的时候,19岁的吴巧云来到景德镇学艺,当时的她对于陶瓷有的只是个模糊的概念。来到景德镇后,师傅便安排她学习填彩。理由很简单,女孩子心比较静,能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适合学填彩这门技艺。吴巧云自然没有异议。就这样,同来的十几个人中,女孩子几乎都清一色的学了填彩。

填彩的技法看似简单,主要是点染和洗染两种,但是学起来却很耗时间。这和填彩这门技艺在陶瓷制作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填彩人不仅需要将技法练习得十分熟练,还需要“见多识广”,就是指多看图,多接触不同构图的作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库”。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只要看着瓷器上不同事物的轮廓,自己就知道该填上什么颜色。

两年之后,吴巧云结束了学徒生涯,正式走上了填彩之路。这以后,吴巧云愈发地觉得当初师傅给出的理由是多么重要—— —“女孩子,心比较静,能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适合学填彩这么技艺。”因为填彩这门技艺,需要的就是心静和耐心,只要拿起笔,往往就是坐在那几个小时。所做的事情看起来也极为单调,就是用毛笔在瓷器上将颜料一点点的“化开”。

填彩至关重要

在不少人看来,填彩这门技艺,机械、呆板,没有太多的想法在里面,只是一个动作的不断地重复,甚至类似于涂颜料。其实不然,对于一件粉彩作品来说,填彩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相当重要。

填彩人在看似简单、呆板的填彩工作中,需要处理的问题不仅仅是将颜色填满这么简单。在常见的粉彩作品中,颜色的浓淡关系,远近问题,以及阴影的处理,都是填彩人在填彩中体现的。就拿浓淡关系来说,填彩人用“点染”这一技巧,在瓷器上用笔尖将颜色一点点地弄开。笔尖每次都在瓷器上留下一个小小的颜色点,这就类似于显示器的像素点。然后通过处理颜色点的密度来表现作品中颜色的浓淡。一般画面比较细致的时候,比如花瓣、人脸,填彩人都会用“点染”的方式将颜色填上。这不仅需要熟稔的笔法,更需要特别的耐心。

其实填彩人的重要性远不止如此。他们的工作还直接决定了一件作品的成败。在上玻璃白、颜色等环节中,如果太厚,烧成后则容易裂开或糊掉,而薄了又达不到需要的效果。

刘梅钦填了8年的粉彩,在她看来,填彩这门工作,不断培养和绘画者之间的默契尤为重要。不少人将瓷器送到她进行填彩时,并不会交代什么,这就需要她根据自己的经验将颜色填上,比如花的红,叶的绿,山的青。也有一些人,会对填彩之后的效果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哪些地方用什么颜色,哪里需要浓一点。面对这样具体的要求,刘梅钦处理起来都不难。但是也有一些绘画者,仅仅给出诸如“希望整件作品亮一些”或是“饱满一点”之类比较抽象的要求,这就需要她自己根据图案琢磨如何才能达到绘画者的要求。在刘梅钦看来,这个过程也是需要不断的磨合,也许头几次的效果并不好,但是在合作了多次以后,她就能知道绘画者的风格,对作品的要求等等。有了这样的默契以后,合作起来就轻松多了。许多画粉彩的人都会有自己中意的填彩人,这对技 法是一种考验,对两人之间的默契程度,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默默无闻地努力

长久以来,粉彩瓷都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许多粉彩大师们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但是如果问起“知名填彩人”,即使是陶瓷爱好者,或是收藏家们,可能都叫不出名字。这种现象也很好地反映了填彩人的境地。

在陶瓷制作工序中,填彩的地位类似于拉坯、利坯等工艺环节。尽管填彩对瓷器成品的效果、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时间上来考虑,填彩人在一件瓷器上所花的时间往往和绘画者相当,甚至更长。但是填彩人也仅仅是作为“幕后英雄”,并不被大众所熟知。

吴巧云有个不小的遗憾,就是她从事填彩这么多年,完成的作品数量已难以统计,但是自己的名字从没有在作品中出现过。尽管她自己也明白,作品中署上填彩人的名字几乎没有可能。但是她还是希望自己的心血能够得到体现。在2004年的时候,吴巧云发现周围圈子里的朋友,不少人都放弃填彩这门技艺,走上了其他的道路。

或许是觉得枯燥,又或是无法有更大的作为,在那之后不久,她也离开了景德镇,暂时放弃了填彩。

近几年来,情况有了一些好转,随着陶瓷行情的逐渐走高,各个工序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2011年的时候,吴巧云又回到了景德镇,重新拿起了画笔,继续着自己填彩的生涯。从现今市场上的一般行情看来,填彩人在填一件瓷器的时候,所得的工钱和绘画者相当。这样的待遇也使得这个行业的情况有了些改观。

然而在余胜文看来,除了待遇的提高,填彩的人越来越少,也是这个行业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他从事作坊经营十余年,早些年的时候,想要找到一位合适的填彩人并不难,但是现在,所选择的空间就少了不少,往往需要在圈内朋友的介绍下,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对于这个问题,刘梅钦的感触则更为直观。早些年的时候,她还带了不少徒弟。那个时候,还是有不少年轻人愿意来她这里学习填彩。然而最近几年,她几乎都没有再带过徒弟 了。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刘梅钦理解他们的想法,既然同样需要刻苦用心,花费心血,为什么不去选择画画这门更有前途的事业呢?尽管在社会上没有太多的知名度,但是在陶瓷艺术圈内,填彩人还是能感受到不同“知名度”所带来的不同。也许正是因为填彩人对于粉彩瓷的重要性,因此不少陶瓷彩绘画者在选择填彩人时还是会十分谨慎。一些在圈内得到认可的填彩人,往往能成为许多艺术家们的御用填彩人,专门为这些大师服务。不仅如此,填彩这门技艺,也像绘画一样“术业有专攻”,一些人在摸索了几年以后,就会专注于自己擅长的某类作品。比如有些人的山水填得特别好,而有些人则专注于人物、花鸟。

从“幕后”到“台前”

作为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之一,景德镇在粉彩瓷领域一直保持着巨大的优势,这和这里特殊的历史背景、浓厚的艺术氛围有关。客观地说,填彩人在其中起的作用功不 可没。

“我最担心的,就是现在学习填彩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样下去,这门技艺就有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面对填彩人所处的境地,陶艺泰斗王锡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献身陶瓷艺术事业这么多年,王锡良很了解他们。工种、技艺的限制,使得他们无法像其他艺术家那样去“评大师”,获得社会的认可。王锡良说,他希望社会能给予填彩人更多的关注,让他们得到应有的知名度。

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对陶瓷技能的不断重视,一些原本不被大家所关注的诸如拉坯、利坯等工艺从业者也逐渐走向台前。随着近几年政府举办的一些技能大赛不断的开展,许多陶瓷技能方面的从业者也能像艺术家那样获得各级技能大师的职称。在这些技能里面,就包括填彩这项技艺。国家级技能大师、市残疾人美术家协会主席李贵镇认为,有了政府的关注,这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填彩人在陶瓷制作中付出的努力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填彩人从“幕后”走向“台前”,这对填彩这门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什么是粉彩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其领袖人物王琦,将一般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持精深,画风新颖,被人们称为“神技”。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许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满目。

在制瓷工序上,粉彩区别于其他瓷器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填彩。简单说来,一个粉彩瓷的完成,首先需要绘画者用线条将图形勾勒出来,然后交由专门的填彩人员将玻璃白、颜色填上,有些粉彩瓷还需要一道称之为“结果”的工序,就是填好颜色后,绘画者还会根据自己的构思,在已填颜色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些颜色,比如莲子的莲心,完成后再送去烧。这样一个粉彩瓷就完成了。

延伸阅读

浅绛彩与浅粉彩——小谈粉彩瓷画的传承创新


在陶瓷艺术品中,被誉为“东方瑰宝”的粉彩瓷历来备受世人青睐。这是因为其“鲜娇夺目、工致殊常”《陶雅》,当然也因早期粉彩为皇室专有之而名贵。随着时代的进步,创造性思维的日趋深入,陶瓷粉彩装饰也历经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演变,在传承中创新与发展。

浅绛彩瓷是陶瓷史上革命性创举

社会发展规律呈波浪式前进,走过低谷的传统粉彩必然要顺应社会潮流。因为任何审美观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代艺术风格都和当代审美思潮相联系,这就必然使粉彩装饰要有新的突破。清末民初的浅绛彩,毫无疑问应是景德镇瓷器最富创新精神,最具代表性的瓷画艺术品。

张熊、程门将黄公望创立的浅绛画风与白瓷胎交融结合,浅谈的色料烧成后酷似水墨,与洁白的瓷面交相辉映,别有韵味。其后,一批文人画家相继在浅绛彩瓷上题字、题诗或署款,成为陶瓷史上革命性的创举。因为它将中国画自宋元以来形成的“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优良传统表现于瓷上,其文化气息更加浓郁,也为近现代新粉彩瓷及当下的新彩瓷创造了新模式。随后,“珠山八友”与同期的景德镇瓷画名家,又在继承浅绛彩画风上进一步创新,鲜明的工艺变革形成了与之前的传统粉彩迥然不同的新粉彩,理所当然地成为现当代陶瓷粉彩瓷画的又一个里程碑。

浅粉彩的创立是传承中的新探索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贵在创新,贵在有个性,贵在敢于突破。窃以为,新粉彩是继承浅绛彩画风的创新:浅粉彩则是在上述基础的传承与创新。

所谓“浅粉彩”,顾名思义,是相对传统粉彩和其它新粉彩而言,在画风上强调清新淡雅,有水墨淡彩的风韵,在色调上着重灰绿兰调子,在材料上改变粉彩原有面貌,独具特色的一个新画种。其艺术特点为:色调浅淡、粉润柔和、层次分明、清新雅致。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有鲜明个性;二是统一色调;三是着重突出与器型的结合。

粉彩瓷以其绚丽多姿的色彩和强烈的表现张力自其问世那一天起便惊艳世人,打破了青花一统瓷界天下的局面,魅力绵延不绝。相信,明天它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期待。

现代粉彩瓷的发展


“粉彩”又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出现在十七世纪中叶的清康熙年间,为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之一,素有“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现代以景德镇工艺美术师为首的瓷艺家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粉彩进行了各自的创新,令现代粉彩呈现出群芳争艳的局面。

由于釉上彩绘的丰富,使得粉彩极为富有立体感与层次感,它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温度烘烤而成。我国传统的釉上彩,是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才创造出了“粉彩”这一釉上彩新品种。

现代粉彩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竞芳斗妍的局面。在装饰上,线条仍被重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出现了一些新的工艺技法;从形式来看,粉彩艺术家结合“珠山八友”的瓷上绘画,吸收国画的形式,有图案构图,也有图案与绘画结合起来表现的。

如今,粉彩瓷工艺涌现了一批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等为首的优秀工作者。第一批被命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的王锡良擅长粉彩人物花鸟,在传承“珠山八友”王大凡的“落地粉彩”工艺上,不断摸索。“落地粉彩”即在彩画人物花鸟时,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将色料平涂于瓷胎,再罩雪白、水绿。而在“雪景大王”余文襄、雪景名家余世文等人将粉彩雪景带进了粉彩新领域后,现代粉彩名家张松茂将粉彩雪景艺术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同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亚凤、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平继承了“珠山八友”刘雨岑首创的粉彩经典之作“水点桃花”技艺。“水点桃花”是粉彩瓷绘上的一种创新画法,能凸显国画的写意风格。借鉴了中国画的写意没骨形式,先用玻璃白水点花瓣,画出花形(不用勾勒花头轮廓线),再用水调彩料,在玻璃白上进行第二次点染。

……

千年的窑火传烧不灭,现代粉彩也在不断创新,向前发展,相信于瓷艺界,现代粉彩瓷群芳争艳的场景将会愈演愈烈、美不胜收。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


清乾隆粉彩开光人物茶壶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此重较大的品种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在肥润的白釉上绘疏朗艳丽纹饰的特点,如常见的折枝花卉盘、碗、花瓶、面盆、人物笔筒和大件器物鹿头尊等。鹿头尊是乾隆时常见品种。其口直,口以下渐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饰两个镂雕的夔凤耳、蟠螭耳或鹿头耳,因器型像倒过来的牛头或鹿头而得名。鹿头尊多在白底上绘青山绿水、树木,山水间及丛林里有很多头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头,颜色鲜亮,层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这类瓷也有叫百鹿尊的。乾隆朝的这一品种流传下来的已经很少了,大多是光绪朝仿的,层次不清,颜色暗谈。

乾隆朝除了白地绘份彩外,还有色地粉彩或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陶瓷品种。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另外,乾隆朝还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内壁及底足内施绿彩,俗称"绿里绿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国。乾隆时的"绿里绿底"极浅淡,迎光侧看釉面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绿彩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爆釉现象。乾隆朝粉彩的常见纹饰有山水、婴戏、九桃、瓜蝶、百鹿、花鸟、仕女、百花 (亦称 "百花不露地") 、八仙、云蝠、福寿、缠枝花、皮球花、花蝶等。除了常见的器型以外,新颖造型还有贲巴壶、交泰瓶、转颈瓶。款识有青花、红彩、金彩等种类。

雍正粉彩瓷


黄地粉彩赛龙舟双耳瓶红地珐琅彩缠枝花牡丹玉壶瓶

色泽明亮柔丽,彩料浓淡自然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康熙晚期受珐琅彩瓷影响和启发而出现的釉上彩瓷新品种,素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近年来,雍正粉彩瓷的市场行情一直居高不下,其中雍正官窑瓷器中的粉彩瓷有多件成交价格超过千万元。

粉彩瓷之所以为藏家青睐,主要凭借其独有的“玻璃白”。所谓“玻璃白”是指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其制作工艺是在烧成的白瓷上勾勒出纹饰图案的轮廓,在轮廓内先用含有氧化硅、氧化砷和氧化铅的“玻璃白”打底,然后按所需颜色在上面绘画渲染,再次入窑烘烧而成。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让所绘人物、花鸟、山水等画面粉润柔和、生动逼真、带有立体感较强的国画风格。

《陶雅》中赞曰:“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雍正粉彩瓷的呈色丰富多变,色泽明亮柔丽,彩料浓淡自然,粉质感强,鲜嫩璀璨,清雅秀美。在一件器物上用色达20余种,同一种颜色又有浓淡深浅及阴阳向背之分,并且以油料调色,讲究彩料的层次变化,画面粉润柔和,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

据行家介绍,雍正粉彩的造型极为丰富,一改康熙时期古拙厚重的风格。大型器规整不变形,小型器各部位处理严谨得当,反映当时制作技巧的高超。其青花款识六字二行者为专人书写,字体工整有力,青花色调纯正。六字三行者书写草率,而青花花押款、斋堂款则比较稀少。

粉彩瓷天朝奇葩


粉彩瓷与青花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并称景德镇四大名瓷,中国名瓷网(景艺轩)自1996年至今一直是粉彩瓷的粉丝,也是唯一全国景德镇艺术瓷厂的交流基地,在收藏业,随着中国书画作品在大幅升值,中国的古代瓷器也在大幅升值,瓷器行列粉彩瓷似乎是集合了这两者的特点:它本身既是瓷器,又有色彩艳丽的传统绘画,所以粉彩瓷的升值是不容置疑的。

“粉彩”是瓷器釉上彩装饰手法的一种,又名“软彩”。粉彩工艺创于清康熙时期,由于当时经济繁荣,使景德镇制瓷手工业得以发展,工艺不断创新。制瓷工艺越来越讲究文化底蕴,生活中对瓷器的需求和兴趣也越来越讲究艺术情趣,清代康熙五十二年,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玻璃白”,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调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因为“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

在粉彩没有发明之前,我国彩瓷都是单线平涂,所作花卉缺乏立体感。自从发明了玻璃白以后,在瓷器上面绘画时,先在所需要的纹饰部分施一层玻璃白,如同纸上粉本一样,然后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颜料。因此使画面具有粉质感,立体感也很强,所绘图像表现力强,融会中国工笔重彩的构图与技法,画面浓淡相间,阴阳衬托,形象生动,线条工细流畅,色彩清丽粉润,而且色彩柔和、细腻、雅致,不论山水景物、人物故事、花卉鸟兽、草木虫鱼以及静物图案均可入画,极富诗情画意。

粉彩瓷器在近几年的国内外拍卖场上,主要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官窑瓷器备受推崇,每每推出,总能诞生令人咂舌的天价。比如,2000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一件清乾隆粉彩花蝶如意耳葫芦尊以3304.5万港元成交;200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成交;中国嘉德2006年春拍中,一件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接着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亿多港元的高价成交,引起轰动。

粉彩瓷器创烧于康熙一朝,雍正朝发展成熟,乾隆朝达到鼎盛。再加上雍正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因此,雍正粉彩存世稀少,十分难得。乾隆粉彩虽然与雍正粉彩相比缺少了些文气,但富贵艳丽,符合盛世情怀,一经推出,也是众人瞩目。清中期的粉彩瓷,其做工细腻、粉润柔和、色彩丰富,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宝”,其价位也是一直居高不下。到了民国时期,粉彩瓷采用传统的粉彩画法,并多以宋、元、明、清及近代名画为题材。作品在造型、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都吸取了近代画之长。因民国距今不足百年,其粉彩瓷器传世量较多,所以价位不是很高,非常适合大众收藏者的口味。在近几年的一些拍卖会上,民国的粉彩瓷器已越来越受到藏家们的青睐。虽然民国时期烧制的粉彩瓷器大都制作粗糙,绘制精美者很少。这时期的作品比不上明清瓷更具文物价值,但其中一些绘制精美、做工精细的粉彩瓷器还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的。解放后,景德镇涌现出一大批陶瓷大师更加繁荣了粉彩瓷,尤其是现代一些景德镇中青年的陶瓷艺术家在粉彩瓷方面也是非常的优秀。向我熟悉一些老师例如:江振声老师和俞瑞林老师的粉彩人物、余刚老师的雪景画、邹达怀老师的雪竹孔雀、王昌虎老师和江葆华老师、汪雪媛老师的粉彩山水画、徐国明老师的粉彩画等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中国陶瓷人的七彩梦


中国,从来不缺故事!

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

从《七剑下天山》到《射雕英雄传》。

中国人,从来不缺梦想!

从《红楼梦》到“中国梦”,

从陶瓷大国梦到陶瓷强国梦!

然而,一个延续千年的中国陶瓷人的七彩梦却少有人知。

千百年来,中国陶瓷人一直有一个梦想,一个七彩的梦想,以为代表的国瓷,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想尽各种办法来实现陶瓷釉面装饰的绚丽多姿,七彩缤纷。然而,要实现七彩缤纷,就必须要突破红釉,因为红黄蓝是主要基础颜色,而红釉却是一个千古未解的难题!

在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个凄美的传说。

明宣德年间,有一天皇帝穿着一身红袍,偶然从一件白瓷旁边走过,突然发现白瓷被染成红色,格外鲜艳夺目,于是皇帝传下圣旨,命令御窑厂马上烧出这种红色瓷器。然而由于铜红的呈色极不稳定,在烧制中对窑炉的气氛又十分敏感,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常常很多窑都难以烧出一件通体鲜红的产品,所以要得到比较纯正的红釉十分不易。正当窑工们屡烧不成眼看限期已到,就要大祸临头时,其中一位窑工的女儿得到神仙托梦,要她投身熊熊燃烧的窑炉之中,以血染瓷便可成功。于是她勇敢地投身入窑,只见一团炽烈的白烟腾空而起,满窑瓷器皆成红色。这个传说虽极富传奇色彩,但如此悲壮的故事,充分说明红釉烧之不易,后人遂以“祭红”命名宣德时期的一种特殊红釉瓷,即以此纪念这位传说中的烈女。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在众多色彩斑斓的瓷器中唯独没有大红色高温红釉瓷,这是因为红色釉不耐高温,烧制非常困难,有“千窑一现”、“十窑九不成”之说。因此烧制大红釉成为世界史上一道千古难题,更是历代能工巧匠们的梦想。

在明清时期,虽然出现了轰动一时的钧红、铜红、铅红、郎窑红、豇豆红,特别是钧红,呈色虽属于红釉范畴,但严格说是在具有蛋白石般光泽的青色釉面上,杂以红色、紫红色,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是放射状,并非通体红色。而郎窑红色彩虽然是最鲜艳的一种,结束了明代以来近二百年红釉瓷哀落的局面,使我国陶瓷的彩釉装饰出现了更加繁荣的局面,但有一个关键点,是红色极不稳定,而且红色达不到大红。

世界性的技术难题

时间进入到公元2010年,在建筑陶瓷行业,意大利、西班牙开始出现了喷墨印花技术,并开始进入中国建陶行业。从技术原理上讲,喷墨打印可以达到打印出与图片一模一样的瓷砖产品的效果。然而,没有大红墨水,打印出来的结果是色彩偏淡或者是失真。国外墨水鼻祖对此也是一筹莫展,组织了很多科技人员攻关,至今依然没有取得突破。而作为陶瓷“祖宗”的中国,从宋代以来,红釉就一直是所有陶瓷人心中的痛,更遑论墨水。

难点在哪里?

高温的大红色釉已经难以做出来!

而墨水要求磨细到亚微米甚至是纳米级!还能烧出大红色??

纳米是个什么概念?是1mm的100万分之一。打个比方,就是一根铅笔芯直径的100万分之一。从技术原理上讲,颗粒越细越容易氧化,在瓷砖高温烧制时,温度达到1000℃以上就没有颜色了,而我们的瓷砖在窑炉中烧成的温度要达到1120℃以上,要做出高温大红墨水就难上加难。国外的专家不是不想做,从墨水成功应用后一直组织技术攻关,但就是做不出来。(据传国外近几个月才做出“粉红色”墨水)

高温陶瓷大红墨水成了世界建陶行业的一个制高点!

不服输的中国陶瓷人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陶瓷大国,并且占据了世界建陶60%的份额。但是,我们还不是陶瓷强国,因为一些关键的陶瓷装备、工艺技术,我们都跟在意大利、西班牙后面亦步亦趋,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中国陶瓷人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敢闯敢干,以科达洁能、中窑企业、金刚企业为代表的国产陶瓷技术装备企业坚持自主研发,陶瓷装备在大范围内实现了完全国产化;而在意大利、西班牙陶瓷墨水推出3-4年后,道氏、明朝科技、国瓷康立泰、迈瑞斯、色千、汇龙、三陶等优秀的中国陶瓷墨水企业也完全突破了关键技术,使陶瓷墨水不断国产化,2015年已经达到了国产化70%的不俗业绩。

但是,在这个国产化进程中,在高温陶瓷大红墨水这个拦路虎面前,所有的企业都一筹莫展。

国外做不出的,中国陶瓷人就一定做不出吗?

一个不是专业做墨水的企业,中国建陶行业以创新闻名的瓷砖生产标杆企业---广东宏宇集团瞄上了这个世界性的技术高地。2013年,以余国明为带头人的宏宇集团技术创新团队决定要攻克这个世界难题,因为他们有“高温大红釉面砖”和“高温大红基印花釉”研制成功的基础和底气。(2013年3月22日,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国内顶尖的陶瓷专家组,认定了宏宇集团的“高温大红釉面砖”为“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10月25日,中国建材联合会组织的专家组又一致认定宏宇“高温大红基印花釉的研制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由于没有研发生产过陶瓷墨水的经验,对墨水生产不熟悉,找谁合作呢?多年的产学研合作,使宏宇人自然地想到了学院。经过沟通,陶院告诉宏宇集团,国家科技部和广东省科技厅都将“发色鲜艳的墨水”列为科技攻关项目,学院自己也有这个科技立项,于是双方决定联合攻关。陶院方面以材料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汪永清为项目带头人,生产企业方面以宏宇集团瓷片厂厂长余国明为项目带头人。2013年10月,双方签订联合研发合同,从这时开始,强强联合的两大技术团队向这个建陶行业的世界技术高地发起冲锋。

艰苦卓绝地探索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凭着当时的爱国热情,一时地冲动要攻克世界技术难题,实现一个中国陶瓷人千年的梦想,想一想说一说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从哪里下手?

虽然有“高温大红釉面砖”和“高温大红基印花釉”研制成功的基础,但那毕竟是釉料,和墨水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权衡左右费疑差,万事开头难。

产学研团队发现,做墨水,原料要磨得很细,要达到纳米级,最少要达到2m以下。谙熟技术原理的产学研团队知道,要突破这样高难度的关键技术,肯定不能走别人走过的常规路子,得另辟蹊径。

入手的方向是最关键的,产学研团队分析所有能发红色的颜料,双方确定选出最能发大红色的“镉硒红”作为发色色料。然而镉硒红色料发红色是靠包裹,包裹物在高温下保护硫硒化镉不被氧化,能发红色。但墨水要经喷头喷出,就一定要磨到2m以下的细度。磨到如此细,包裹物早就不存在了。怎么办?产学研团队想到了在研发“高温大红釉”和“高温大红基印花釉”中积累的技术经验。釉面砖的红釉也要磨,大红基印花釉磨得更细,它们都能发出大红色。细度磨到2m以下,按原来的做法还能发出大红色吗?余国明向笔者透露了他当时的想法。

根据这个经验,产学研团队决定以“高温大红釉”和“高温大红基印花釉”两大项目研发成果为基础,冲击世界陶瓷高温大红范畴的最难点----高温陶瓷大红墨水。确定了这一研发方向后,产学研团队双方商定,由宏宇集团负责调试不同的配方,研制具有“二次包裹能力的基础釉料”寄给陶院。陶院负责把基础釉料和镉硒红色料磨成不同细度,再按不同比例混合,用水调匀试烧看颜色。这样,冲击世界难题的第一关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关就落到了宏宇集团技术团队的身上。

然而,虽然“高温大红釉”与“高温大红基印花釉”都能在1120℃的炉温下,稳定烧出大红色,但毕竟镉硒红色料要做成墨水,必须磨细到2m以下才能顺利通过喷墨机的喷头。和前期的两个项目相比,墨水的难度相差的不是一两个数量级。

余国明团队研制出多个配方基础釉料,寄到陶院试烧,结果都失败了,试样全是白色。再按照烧出颜色的变化进行调整,还是失败,只是试样有点发黄……

世界难题毕竟是世界难题,事情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

2014年3月,宏宇研发骨干把再次调制好的基础釉料带到景德镇陶院,直接和汪院长团队一起试验。试验结果仍然失败!试样完全没有大红色,只有一点点粉色的影子。

项目组一起研究讨论,看资料、看录像、分析数据,双方都不得要领。

整个产学研团队一下子陷入困境!

个时候,宏宇的老板梁桐灿来电话给予了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搞科技攻关,不要怕失败,这点损失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现在要静下心来,理一下思路,看方向有没有错,确定技术思路后重新再来,不要怕挫折!

项目组重新看试样颜色,回顾国内某个团队用同样的办法做,据说磨了两个小时,就完全没有颜色了。而自己的试样是磨了四个小时,细度达到2m以下的,虽然没有发出大红,但却发出粉红色啊!这不就说明自己的研发方向没有错吗?不要放弃,再调整配方!

善于协调的宏宇集团市场总监王勇建议集团副总经理欧家瑞带领科技攻关小组去婺源散一下心。赣南的3月,正是这个美丽的中国乡村漫山遍野油菜花初开未盛的季节,充满了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黄花三月婺源开,兴致浓浓北赣来。不为芸苔山漫艳,只缘红墨色消埋。攀山数度逢狼虎。赴院多回荡雾霾。待到春风吹漾遍,金花灿烂展胸怀!”(悟变恒《七律·红墨与花海》)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研发的艰辛,同时也显示出产学研团队对项目的成功充满必胜的信心。

产学研团队静下心来,分析失败的原因和近半年的研发心得。他们发现,基本方向是对的,现在的问题是必须重新研发一种基础釉,能二次包裹磨得很细的镉硒红色料,使它在烧成的过程中不被氧化。

一切从头再来,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是局外人所不能体会的。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攻关,2014年5月中旬,汪永清院长兴奋地告诉宏宇集团,新研发的样品终于烧出了大红色!

“千方试遍终呈色,赣北传言。雨过春天,灿烂芸苔初见嫣。”(悟变恒《采桑子·大红墨水料显色》)。在研发高温陶瓷大红墨水的艰苦征程上,宏宇和陶院人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