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的工艺 > 导航 >

论粉彩的填色工艺

论粉彩的填色工艺

瓷砖的工艺 瓷砖工艺 瓷砖填缝

2020-07-01

瓷砖的工艺。

粉彩是从五彩(古彩)的基础上吸收了珐琅工艺和中国工笔重彩技法发展而来的,至今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清康熙时代,五彩的玻璃白,正如国画中的用粉同时又应用西洋红、锡黄、广翠等色料,于是就出现了最早粉彩面貌,基本上仍保留古彩的特点,期间以平填粉黄、宫粉、淡翠等色,使色彩增加变化的粉彩出现,叫做“雍正彩”其效果已有五彩的刚劲浓艳的风格。而渐趋柔和绚丽:同时降低了烧成温度,因此又叫做“软彩”以后经过继续发展,丰富和提高了各种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了粉彩的风貌。至乾隆时期,制作精益求精,在技术和艺术的表现达到了高度成就,出品极为精美。有名的“古月轩”瓷器就是那时的特有产品。以后这种粉彩装饰虽被保留下来,但到解放前一直没有显著的提高和发展,所以人们一提到粉彩就要以雍乾水平作为标准。

粉彩的工艺效果,以秀丽雅致见长,这是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的,它们相互衬托,相映增辉,在画面上,多以细腻的笔法进行装饰但也竭力避免不必要的繁琐细节,以达到清韵优美,具有装饰性的绘画风格。

在工艺技术上,粉彩的描绘与着色技巧是比较复杂细致的。一般有画、彩、填、洗、扒、吹等技法。“画”主要用油料描绘形象轮廓线条: “彩”是用油料彩出画面浓淡深浅的色彩;“填”是用大苦绿,雪白,玻璃白等水颜料填色:“扒”是用针笔扒出丝纹;“吹”是用特别的吹管吹色以达到某种特殊的深浅效果。普遍是用吹桃子及各种色彩地皮,并扒出长纹。由于粉彩所用色料,都是由矿物质配成,很不容易掌握它们的特性,所以填色时往往有一定困难,必须经过相当时间的煅练,才能掌握色料的油性、水性并达到使用上的熟练程度。粉彩色料的配制,具有传统特色,烧成后在瓷面上有一定厚度,光泽透亮,能经久使用不磨损,常适用于各种艺术瓷的装饰。

粉彩的烧成温度比新彩要高,比古彩略低,大约在700℃左右,颜料以洋红最难掌握,温度偏高或偏低都影响色面,所以一般都以洋红的呈色作为标准。

粉彩瓷的生产,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它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包括白胎、器形、釉面、以及画面工艺的好坏,填色的优劣,书法及款项的考察、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炉火烧成温度都将是制作每一件精美的陶瓷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步骤。

在粉彩瓷的填色中,要想很好地掌握,必须经过长期的练习与工作,才能使手法与颜色达到很好的结合效果。在粉彩的填色中,打玻白是一项重要技法,它直接影响到彩绘画面的质量与效果。

在使用时必须注意:

1、所用的玻白要擂的极细,经过大钵擂细的玻白,用时还要在小碟子上用小擂锤再加工擂细。

2、料要用的新鲜,最好现用现擂。在碟子上的料搁久了就会变残,料会失去粘附性。

填色时必须注意:

1、标要作好,玻白的标不能作得和水颜色一样浓,蘸料白碟边一撇时,只要料水能较快流下即可。

2、笔上蘸色的多少要看所填面积大小而定,最好能一次填完,若面积较大要多蘸些色,填到后面要随时把笔抖动,使笔上所含的料一次全部用完。有时遇到面积大的须接填时,最好把接头避到画面狭窄或不重要的地方,以免出现接线,影响整个画面。

3、在填人物画面之前,必须揩图,揩图是用锅灰或铅粉。用铅粉揩图没有锅灰揩图便于填色。用锅灰揩图的好处是:易挡住颜色,因锅烟内含有油质,颜色不易粘靠,不会使线条模糊;用铅粉揩不易掌握,但用铅粉措所画的人物背景山水,石头等则能使所填的“死”颜色不易缩色。不任用哪种方法揩图,部应注意天气变化。晴天,瓷面上的线条干燥,呵口气再揩图线条可保持不脱,雨天,线条易受潮揩图就不能呵气,如果粗心大意,就会揩去笔痕,或使线条断节。总之宜干不宜湿。

打好玻白后,就需洗染,在填好玻白上洗染,能使所画的人物衣纹或是花卉达到含粉而着色有深浅变化的感觉。一般用来洗的颜色有洋红、净黄、净苦绿、净大绿、茄紫、广翠、薄蓝等色,而以洋红最多。洗染有油洗和水洗两种,各有不同的手法和特点。油洗比较容易掌握,色调均细工整,能使多数画面得到统一,特别是用于大量生产时,大多采用此法。水洗法速度较快,效果生动而有韵味,但不易掌握,所以尚未大量推广。

此分述如下:

(甲)油洗法是最普遍的一种洗法,在洗色时需用两枝笔,一枝洗油笔,专供洗染用,一枝颜色笔,供填色所用,其注意:

1、洗色时用颜色笔打料,要再三打匀,如有粗料污点,要随时用笔尖挑掉。料性要老嫩适宜,太老太嫩都会影响洗色。打好料后,便可以开始洗染,先从深处落笔,如大朵牡丹,应先从瓣根开始;荷花的瓣则从瓣尖落笔,由深至浅,带出一些厚薄浓淡来,到更浅的部分则用洗染笔来洗。洗笔要保持干净柔润,随时蘸取嫩油,笔上不能太干或太湿,运笔要一笔接着一笔,徐徐的洗出,不能随处乱洗,并且要随时把不干净的污点色料用洗笔尖挑到纸上擦去,这样才能使色面匀称,深浅适当。

2、洗笔上决不能沾上樟脑油,如沾上樟脑油洗时会把料线洗掉而无法补救,并且,也不要随意蘸别的油,以免洗坏。

3、油和水合洗要先洗水颜色,干后再用油洗,否则就无法烧成。

4、颜色笔和油笔用完后要套好,以防止落灰影响下次洗染。

(乙)水沈法操作简便、速度快、效果好,但是大量复制时,很难达到统一,过去一般只限于洗净颜色,因这种色彩浅而薄,不至对画面影响太大,手续又方便。

粉彩布景的填色大致有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常常结合起来运用,除此之外,有时也填翠,松绿等不透明色,甚至也有填玻白洗色作斑的,现将通常用的三种方法分述如下:

1、没骨打底填色法:有些画面不用双勾表现而是用料彩出深浅明暗,再勾出筋脉,这样在填色下笔时就要掌握外形轮廓的准确。如,一根嫩枝,干上只用深色彩出阴暗的一些拆纹阴影,填色时再填成符合对象形体要求的形态。在填时需掌握外形,还适当掌握色彩的厚薄要求平匀而自然,这种画法所表现出来的画意有如国画没骨法效果。

2、双勾打翠底填色法:在双勾画法上常不彩料底,这样枝叶的深浅老嫩就靠打底色来衬托。常用的底色有广翠、净黄、洋红等,一般是枝叶深处打翠底,叶尖可打净黄,干后可用大绿苦绿一次填罩上,嫩枝叶打洋红底,凡打洋红的地方,填色时要注意不能把太厚的绿色盖在上面,以免烧成后呈色带灰。

3、接色填色法:画面上要把叶子或枝叶接出色彩变化,就要采用接色法,在彩绘上从深色到浅色,并不是以颜色的厚薄来表现,而是用无色透明的雪白接填来表现的,至于颜色本身厚薄,则仍保持一致,如填一片叶尖带枯色的叶子,就得先填苦绿,到叶尖处需用赭色接填,如一枝干老柄是黄褐色嫩枝是浅绿色,就应先填赭石到嫩枝部分,再接填水绿。这样就能使颜色自然转化不至于生硬。其操作方法是:首先要把接填的两种颜色,同时用填笔作标,添好料,当第一种颜色填到适当位置,再拿第二种颜色接填,要一次接成,决不能等到填完了第一种色再拿第二种色来作标,添料接填同时各色填笔要分开,不能合用;其次,两色接填处应把颜色带勾带平,这样就不会造成生硬刻板的感觉。接色法不仅用在填花卉枝叶上,在填各色鸟的羽毛、以及填地皮时也都可以用到。运用接色法能使色彩变化丰富,使画面生动自然的效果。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填彩人——粉彩瓷的“幕后英雄”


在粉彩瓷的制作工艺中,填彩人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这看似呆板,不断重复的工作,里面其实大有文章可做。填彩人的工作,直接影响了一件粉彩瓷的品质和效果,填彩人更像是“幕后英雄”,默默无闻的为粉彩瓷付出自己的努力。

什么是粉彩?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其领袖人物王琦,将一般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持精深,画风新颖,被人们称为“神技”。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许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满目。

在制瓷工序上,粉彩区别于其他瓷器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填彩。简单说来,一个粉彩瓷的完成,首先需要绘画者用线条将图形勾勒出来,然后交由专门的填彩人员将玻璃白、颜色填上,有些粉彩瓷还需要一道称之为“结果”的工序,就是填好颜色后,绘画者还会根据自己的构思,在已填颜色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些颜色,比如莲子的莲心,完成后再送去烧。这样一个粉彩瓷就完成了。

耐心是关键

2000年的时候,十九岁的吴巧云来到景德镇学艺,当时的她对于陶瓷有的只是个模糊的概念。来到景德镇后,师傅便安排她学习填彩。理由很简单,女孩子心比较静,能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适合学填彩这门技艺。吴巧云自然没有异议。就这样,同来的十几个人中,女孩子几乎都清一色的学了填彩。

填彩的技法看似简单,主要是点染和洗染两种,但是学起来却很耗时间。这和填彩这门技艺在陶瓷制作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填彩人不仅需要将技法练习得十分熟练,还需要“见多识广”,就是指多看图,多接触不同构图的作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库”。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只要看着瓷器上不同事物的轮廓,自己就知道该填上什么颜色。

2年之后,吴巧云结束了学徒生涯,正式走上了填彩之路。这以后,吴巧云愈发地觉得当初师傅给出的理由是多么重要——“女孩子,心比较静,能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适合学填彩这么技艺。”因为填彩这门技艺,需要的就是心静和耐心,只要拿起笔,往往就是坐在那几个小时。所做的事情看起来也极为单调,就是用毛笔在瓷器上将颜料一点点的“化开”。

填彩至关重要

在不少人看来,填彩这门技艺,机械、呆板,没有太多的想法在里面,只是一个动作的不断地重复,甚至类似于涂颜料。其实不然,对于一件粉彩作品来说,填彩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相当重要。

填彩人在看似简单、呆板的填彩工作中,需要处理的问题不仅仅是将颜色填满这么简单。在常见的粉彩作品中,颜色的浓淡关系,远近问题,以及阴影的处理,都是填彩人在填彩中体现的。就拿浓淡关系来说,填彩人用“点染”这一技巧,在瓷器上用笔尖将颜色一点点地弄开。笔尖每次都在瓷器上留下一个小小的颜色点,这就类似于显示器的像素点。然后通过处理颜色点的密度来表现作品中颜色的浓淡。一般画面比较细致的时候,比如花瓣,人脸,填彩人都会用“点染”的方式将颜色填上。这不仅需要熟稔的笔法,更需要特别的耐心。

其实填彩人的重要性远不止如此。他们的工作还直接决定了一件作品的成败。在上玻璃白、颜色等环节中,如果太厚,烧成后则容易裂开或糊掉,而薄了又达不到需要的效果。

刘梅钦填了8年的粉彩,在她看来,填彩这门工作,不断培养和绘画者之间的默契尤为重要。不少人将瓷器送到她这进行填彩时,并不会交代什么,这就需要她根据自己的经验将颜色填上,比如花的红,叶的绿,山的青。也有一些人,会对填彩之后的效果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哪些地方用什么颜色,哪里需要浓一点。面对这样具体的要求,刘梅钦处理起来都不难。但是也有一些绘画者,仅仅给出诸如“希望整件作品亮一些”或是“饱满一点”之类比较抽象的要求,这就需要她自己根据图案琢磨如何才能达到绘画者的要求。在刘梅钦看来,这个过程也是需要不断的磨合,也许头几次的效果并不好,但是在合作了多次以后,她就能知道绘画者的风格,对作品的要求等等。有了这样的默契以后,合作起来就轻松多了。许多画粉彩的人都会有自己中意的填彩人,这对技法是一种考验,对两人之间的默契程度,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默默无闻的努力

长久以来,粉彩瓷都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许多粉彩大师们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但是如果问起“知名填彩人”,即使是陶瓷爱好者,或是收藏家们,可能都叫不出名字。这种现象也很好的反应了填彩人的境地。

在陶瓷制作工序中,填彩的地位类似于拉坯,利坯等工艺环节。尽管填彩对瓷器成品的效果,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时间上来考虑,填彩人在一件瓷器上所花的时间往往和绘画者相当,甚至更长。但是填彩人也仅仅是作为“幕后英雄”,并不被大众所熟知。

吴巧云有个不小的遗憾,就是她从事填彩这么多年,完成的作品数量已难以统计,但是自己的名字从没有在作品中出现过。尽管她自己也明白,作品中署上填彩人的名字几乎没有可能。但是她还是希望自己的心血能够得到体现。在2004年的时候,吴巧云发现周围圈子里的朋友,不少人都放弃填彩这门技艺,走上了其他的道路。或许是觉得枯燥,又或是无法有更大的作为,在那之后不久,她也离开了景德镇,暂时放弃了填彩。

近几年来,情况有了一些好转,随着陶瓷行情的逐渐走高,各个工序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11年的时候,吴巧云又回到了景德镇,重新拿起了画笔,继续着自己填彩的生涯。从现今市场上的一般行情看来,填彩人在填一件瓷器的时候,所得的工钱和绘画者相当。这样的待遇也使得这个行业的情况有了些改观。

然而在余胜文看来,除了待遇的提高,填彩的人越来越少,也是这个行业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他从事作坊经营十余年,早些年的时候,想要找到一位合适的填彩人并不难,但是现在,所选择的空间就少了不少,往往需要在圈内朋友的介绍下,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对于这个问题,刘梅钦的感触则更为直观。早些年的时候,她还带了不少徒弟。那个时候,还是有不少年轻人愿意来她这里学习填彩。然而最近几年,她几乎都没有再带过徒弟了。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刘梅钦理解他们的想法,既然同样需要刻苦用心,花费心血,为什么不去选择画画这门更有前途的事业呢?

尽管在社会上没有太多的知名度,但是在陶瓷艺术圈内,填彩人还是能感受到不同“知名度”所带来的不同。也许正是因为填彩人对于粉彩瓷的重要性,因此不少陶瓷创绘画者们在选择填彩人时还是会十分谨慎。一些在圈内得到认可的填彩人,往往能成为许多艺术家们的御用填彩人,专门为这些大师服务。不仅如此,填彩这门技艺,也像绘画一样“术业有专攻”,一些人在摸索了几年以后,就会专注于自己擅长的某类作品。比如有些人的山水填的特别好,而有些人则专注于人物、花鸟。

从“幕后”到“台前”

作为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之一,景德镇在粉彩瓷领域一直保持着巨大的优势,这和这里特殊的历史背景,浓厚的艺术氛围有关。客观的说,填彩人在其中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我最担心的,就是现在学习填彩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样下去,这门技艺就有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面对填彩人所处的境地,陶艺泰斗王锡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献身陶瓷艺术事业这么多年,王锡良很了解他们。工种、技艺的限制,使得他们无法像其他艺术家那样去“评大师”,获得社会的认可。王锡良说,他希望社会能给予填彩人更多的关注,让他们得到应有的知名度。

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对陶瓷技能的不断重视,一些原本不被大家所关注的诸如拉坯、利坯等工艺从业者也逐渐走向台前。随着近几年一些政府举办的技能大赛不断的开展,许多陶瓷技能方面的从业者也能像艺术家那样获得各级技能大师的职称。在这些技能里面,就包括填彩这项技艺。国家级技能大师、市残疾人美术家协会主席李贵镇认为,有了政府的关注,这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填彩人在陶瓷制作中付出的努力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填彩人从“幕后”走向“台前”,这对填彩这门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清代乾隆粉彩工艺的特点


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工艺,由于色调淡雅和有粉润之美,故而称为“粉彩”。

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来的。制作时,在烧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国画技法以彩绘画纹样,然后用低温炉火烧烤而成,当时的粉彩器均由景德镇窑烧造。

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61年,为了总结借鉴明代兴亡的历史教训,于是他潜心研究汉文化,善于引进和采纳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康熙一朝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同样,在陶瓷生产上亦是日新月异,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康熙王朝新创了粉彩和珐琅彩绘瓷工艺。

在器物装饰上,康熙时为了突出图案的精美,就在器物的某一部位留出一种特定的形状,如扇形、圆形、菱形等,然后在其内饰以纹饰,这种表现手法俗称“开光”。

康熙时的粉彩制品,由于初创阶段,所以流传下来的官窑品甚少。当时器物的胎骨较厚,彩绘也简单,图案以云龙为主,画面上多有留白,于疏朗中见典雅,令人遐想。

乾隆时的粉彩甚为盛行,在彩瓷领域中,已取代了五彩,趋于主导地位。乾隆时期的器物以新、奇、巧而闻名,没有明代瓷器的大气典雅,没有康熙的古朴浑厚,也不如雍正的秀美雅致,而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玲珑精致的风格。

在工艺技巧上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造型上,别出心裁地创造了转心瓶、灯笼瓶、带托爵等。在装饰方面有仿漆器、石器、玉器、木器、竹器、山石等粉彩器物。往往在白瓷上又加绘一种色地,如绿色、黄色、蓝色、胭脂红、紫色等,引人入胜。

乾隆粉彩装饰的图案追求华丽繁缛的风格。题材内容广泛,在传统的花卉、禽鸟、山水、人物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寓意福禄寿、太平盛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很多纹饰运用谐音来表达吉祥的祝愿,脍炙人口。

[声明:本文由淘古趣平台自互联网搜集并整理发布,侵删。同时,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粉彩瓷 莫谈“仿”色变


当今陶瓷艺术品市场存在这样的误区,即谈仿色变,评仿嗤鼻,见仿生怒。其实这些并非明智之举,对待仿古瓷还是要辩证地看,那些以仿充真,牟取暴利者,当然不足取,但是一些明确标明为仿古瓷品,而且由高手制作,瓷胎晶莹,工艺精美,造型雍容华贵,色彩典雅秀美,则应另眼相看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仿古瓷品越来越显示出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仿古瓷品历代都有,而且延续数百年,至今已成为博物馆珍藏的艺术品。日本箱根美术馆收藏一件官窑瓶,见于《世界陶瓷全集》宋代卷,实为明代景德镇民窑仿官窑器物。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原典藏名称为官窑的两件器物:一件为粉青三层方壶,定为宋代官窑。但从传世官窑器物及窑址发掘情况来看,此件当为明清时期仿品。另一件器物为月白釉贯耳瓶,也定为宋官窑,但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贯耳瓶比较,尽管尽力模仿宋代官窑“紫口铁足”及釉质片纹,但从足部修坯规整等特征来看,应是清仿品。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清代历朝仿官窑作品很多,以雍正仿官窑水平较高,所仿器物釉质凝厚滋润,有粉青、灰青等色,釉面有片纹,胎也仿官窑黑胎,模仿“紫口铁足”特征,仿品一般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篆书款。乾隆仿官窑早期仿品与雍正相同,晚期质量较差。道光仿官窑造型较笨重,釉质疏松,无质密感。咸丰、同治、光绪仿官窑器物无论造型还是釉质,都比清前期仿官窑器物逊色。

民国时期,景德镇出现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鼎盛时期,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仿古粉彩绘瓷名家,其中以胡颜标所仿乾隆珐琅彩最为传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民国精品瓷器行情看涨,在北京荣宝某次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民国粉彩人物牧童骑牛图花瓶,估价8万至9万元,最后以9.68万元成交。民国精品瓷器之所以被看好,一则因为无论从烧造技术上,还是绘画技法上,都不亚于清晚的官窑瓷器;二则民国精品瓷器大多仿清三代官窑瓷器,流至海外的不少,世界上不少博物馆都把这些民国仿品看作清三代的官窑器物,从而抬高了民国仿官窑瓷档次;三则民国仿品距今近百年,有不少仿品完全可以和清三代官窑瓷媲美。

新中国成立后,民国时期的景德镇绘瓷名家大部分被集中在陶瓷美术合作社工作,王锡良、张松茂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当年都在合作社工作。1958年9月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了景德镇艺术瓷厂。这些绘瓷名家和老艺人,在传承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借鉴铜珐琅彩、料器配彩和金漆工艺品镀金技术,使粉彩装饰技艺日臻完美,制作的仿古粉彩瓷,可与官窑瓷媲美。尤其是艺术瓷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制作的仿古粉彩瓷大都由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和绘瓷名家亲手制作,如由老艺人杨家鑫精心制作的粉彩群仙瑶池赴宴图双耳瓶,瓶身通景画面上,单人物就有近80位,姿态各异,神情并茂,不愧为仿古粉彩瓷中的精品。

这些老艺人和名家制作的仿古粉彩瓷还在传统施彩技艺的基础上,发展了粉彩织金、青花斗古彩等施彩新法。如老艺人吴元清的代表作墨彩图案斗方云龙金钟瓶以黑、红、赭为主色来表现纹饰画面,以黑色为主调,用金线勾勒,其笔下的金龙金凤神灵活现,纹饰繁复,色阶丰富,色调温润,颇有官窑气派。此外,这些仿古粉彩瓷在烧造技术、图案设计、施彩技艺、制作流程等方面,都严格按照官窑制瓷的工艺要求来制作,由于粉彩彩绘技艺不断发展,仿古粉彩瓷出现一批精品。

目前,已经有一些有识之士把收藏的目光投向仿古粉彩瓷了,去年在一次拍卖会上,由老艺人仿制的乾隆石渠宝笈画的一套花鸟瓷板,成交价8.8万元,这无疑是一种信号——收藏仿古粉彩瓷的最佳时机来到了!

乾隆时期奢华的青花粉彩工艺


乾隆一朝在清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经过了康熙、雍正两朝的励精图治,乾隆时期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乾隆瓷器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奢华,其品种实际上不止文 献中记载的57种,而是要多得多,有很多品种是在试验当中,有的品种今天偶然可以看到。我们熟知的品种,比如青花、粉彩、斗彩以及各种颜色釉,在乾隆时期 都做得炉火纯青。

陶瓷:陶瓷鉴赏

乾隆时期的官窑瓷器之所以烧造得非常精美、非常奢华,跟一个人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唐英。唐英当时是宫廷派到景德 镇陶瓷窑口的一位督陶官,主要任务就是督造陶瓷的生产。他在景德镇督造瓷器,和窑工一起吃睡,由一个外行变成内行,极其敬业,当然也跟他的禀性有关。唐英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做事非常谨慎,每次做完瓷器都要写奏折。

乾隆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已经75岁高龄的唐英给乾隆皇帝写奏折,申请辞职:“奴才犬马,年齿七十有五,气血日衰,医药不能速效。伏念槯务窑工关系重大,现在虽有奴才儿子寅保随任帮办,唯是寅保究系少年,诸事阅历未久,奴才 自顾病事,淹缠一时,猝难痊愈,若不及早奏明,设有贻误,则奴才负罪益深,为此据实奏闻,恭请皇上另择贤员,到关接办。”唐英写这段话跟乾隆皇帝对他的要 求有关,乾隆皇帝想让唐英的儿子唐寅保接班,但是唐英在奏折中说他觉得儿子还是个少年,其实当时他儿子岁数已经很大了。唐英深知这里的责任,如果让儿子去 顶班,万一儿子做不好,就会连累所有人。所以唐英就奏请辞职,并希望皇帝另派高明。乾隆皇帝看了奏折以后非常感动,马上就批准了唐英的奏请。唐英得以告老还乡,半年以后就去世了。75岁在古代已经算是高龄了,他从46岁起就接任督陶事,一直干了29年。

青花粉彩花鸟纹烟壶(清乾隆)

在乾隆一朝的陶瓷当中,署“唐英” 款的,有一些是着名的青花瓷器,上面写着“沈阳唐英”款;还有一种是墨彩的,上署“蜗寄老人”,这是他的自称,也叫“蜗寄居士”。凡是署这类款的都是唐英自己烧造着玩的,非常雅,跟我们看到的那种皇家气派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体现了他个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

乾隆时期的烧造了很多精美的瓷器,其中有一件非常着名,它把乾隆时期的多种工艺集于一身,名叫各色釉大瓶,俗称“瓷母”。

从上到下,这件大瓶包括松石绿、胭脂红地彩粉、仿景泰蓝、仿哥釉、青花、金彩、仿松石釉、窑变、斗彩、豆青釉刻花、霁蓝描金、粉彩、绿釉、珊瑚红地描金、仿官釉和褐彩描金,共16种。

《陶成纪事碑》中记载,雍正年间共有57个陶瓷品种,这上面就用了16个。今天把它当作艺术品来看,可当时烧造的时候可是非常困难的。就像要把窝头、馒 头、发糕、花卷、包子等一屉蒸出来,其实不太容易实现,因为每种食物熟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如果把它们搁到一起蒸,窝头还没熟,馒头早就蒸开了花了。

烧造瓷器也有这个问题。瓷器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窑变、豆青釉、青花釉、青花都是高温釉,而粉彩、松石绿都是低温釉,必须两次入窑才能烧成,这当中就会有温差。要在最好的位置上把它们的顺序排出来,最后把它烧成,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技术。

这种大瓶经过了无数次试验,总共烧成了两个,一个在故宫博物院里收藏,另一个据说流落到了民间。这件东西在烧造中,颜色搭配非常困难,有极暖的红色、极 冷的青绿色,使用窑变得时候红色的面积偏大,使用上面的松石绿的时候面积就偏小,否则容易头重脚轻。今天看来这件东西没什么神奇的,但是在250多年前, 古人就有这样高超的技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清朝粉彩轧道瓷的工艺特征


图1凤尾形卷草纹图2“卍”字纹图3图案纹

干隆朝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以其丰富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著称于世。尤其是干隆早期发明的粉彩轧道瓷就是其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年来,粉彩轧道瓷备受人们的青睐,市场价格逐年攀高。2011年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一只清干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逾2.5亿港元成交,创下了清代瓷器拍卖的历史纪录。

粉彩轧道瓷始创于干隆早期,它是在督陶官唐英和景德镇工匠不懈努力下,借鉴瓷胎画珐琅制作工艺而创制的一釉上彩新品种。它的烧制地点就在景德镇御窑厂,在督陶官们的严密组织下,集中景德镇和周边地区的最好的瓷用原料、最好的工匠,不惜工本精工细作而成。

粉彩轧道瓷就是在主体或局部纹饰外的锦地上轧上花纹的瓷器,这种瓷器做工复杂繁琐。它把粉彩和轧道的工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珠联璧合。所谓粉彩就是用玻璃白料为底色,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的没骨法彩绘渲染图饰的彩瓷,这种瓷器的特点是画面阴阳突出,浓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柔和淡雅又明亮。所谓轧道,又叫雕地,宫中称锦上添花,景德镇艺人谓耙花,它先在白胎上用丝绵均匀拍上一层色料(锦地),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锦地上用一种状如绣花针的工具刻划出细小的、诸如凤尾形卷草凹纹,从凹纹上可隐约看到白胎。最后配以花鸟、山水或开光等图饰。

笔者根据纹饰把它分三种形式,第一为常见的凤尾形卷草纹(图1),第二为“卍”字纹(图2),第三为图案纹(图3)。第三种制作难度最大,传世的品种不多见。

在存世的粉彩轧道瓷中,台北故宫藏品最为丰富、干隆藏品最多,北京故宫次之。民间也有极少数,但多为晚清或者民国仿品,其中不乏老胎新加彩,且做工粗糙。其造型除了常规的碗、盘外,还有灯笼瓶、爵杯、套瓶、转心瓶等,器身的空雕、镂雕、堆雕应有尽有。纹饰多以缠枝莲、洋花为主体,并加饰夔龙、夔凤、鸳鸯、蝙蝠、八仙等纹样,组成各种符合圣意的寓意祥瑞、吉庆的图饰。

粉彩轧道瓷在干隆后期均有仿制,但精美程度都不能和其相提并论。

近几年来,景德镇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吸收和消化粉彩轧道技艺,为有关文博单位复制了一批以假乱真的仿品,同时还不断创造、创新了许多款式新颖的轧道瓷。如礼赠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绿地粉彩轧道花鸟石榴尊,被收藏界誉为新一代“官窑”瓷。

粉彩帽筒瓷器的工艺和收藏价值


帽筒,兴起于清朝嘉定年间,清朝晚期到民国时期是发展最鼎盛的时候。一开始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放帽子的,后来发展为偏向于摆设一类的,用于彰显自己身份地位,多出现于一些达官贵人,土豪财绅的家里,也可用于女儿出嫁的陪嫁的嫁妆。用途还是比较广泛的。由于民国时期陶瓷发展的非常迅速,所以现在市面上流传比较多的是民国时期的作坊制作的,比较近代一些,大家可能就会怀疑它的收藏价值了,那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帽筒的种类繁多,一般来说画面都比较精美,色泽比较明艳亮丽,看着让人心生愉悦之感。帽筒讲究成双成对,图案的左右装饰也要正好吻合,所以我们会说到很多时候要用到机器,因为手工制作要左右完全吻合还是很有难度的。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从纹的事物上分就有花鸟,上水各种,类似国画的;从釉色上分又有青花,单色,粉彩等等;从材质上区分有陶器,瓷器,金属器等等。

所以品种还是非常繁多的,那这么多的种类民国时期肯定不可能只有大家听说过的景德镇之类的在生产。其实民国时期陶瓷做的不只有远近闻名的景德镇,湖南醴陵有个作坊做的粉彩帽筒也是非常的出色。首先它描金的地方用的是金水而不是金粉,这就大大提高了含金量,大大增加了它在同行业中的价值和地位。不仅用料昂贵,还有出色的工艺才能做到。但因为是大作坊,所以它的瓷器上的画不太可能是大家亲手画上去的,因为这样生产速度实在是太慢了,所以用的是贴花。

使用贴花的话瓷器规整度会比较高,而且比人工绘制的画更加精细一点失误也会更少,但是这样加快生产速度,降低着生产成本的生产注定会让它的市场成本降低一些。就算是名家题款,价格也不会太高,但是因为帽筒由来已久,从民间到达官贵人,家里可能都会有,又可做装饰用,所以出现的地方也有很多,而且从帽筒上都可以读出当时的人民活动和生活状态,历史文化意义非常丰富。所以总的来说,虽然市场价值不高,但是它的收藏价值大于市场经济价值。所以笔者认为,家里有粉彩帽筒的,不如就放家里面看着,收藏着,增加点古色古香的韵味,添点书香世家的艺术气息,反正市面上的价格也不是很高,倒不如先放着,说不定过些年头价格还提高了呢。

仿古砖怎么填缝 瓷砖填缝细节


近几年来仿古砖的销售一直呈上升趋势,今天小编将要在下文中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仿古砖怎么填缝和瓷砖填缝细节的相关知识。

仿古砖怎么填缝

表面处理:填缝工序应在仿古砖铺贴24h后方可进行。使用瓷砖填缝剂前应先将仿古砖缝隙清洁干净,清除所有灰尘、油渍及其他污染物,同时也要清除仿古砖缝隙间松散的瓷砖粘结剂。

搅拌:使用带合适搅拌叶的低速电钻进行机械搅拌。按粉、水比4:1的比例,将清水加入仿古砖填缝剂中调成膏状。待静置10分钟后,再搅拌一次后即可使用。

施工:用橡胶填缝刀或合适刮刀,将搅拌好的仿古砖填缝剂填入瓷砖缝隙内,按对角线方向或以环形转动方式将仿古砖填缝剂填满缝隙。尽可能不在仿古砖面上残留过多的仿古砖填缝剂,并在物料凝固前用湿海绵或湿布定期清洁瓷砖表面。尽快清除发现的任何瑕疵,并尽早修整好。

清洗:使用微湿的海绵清洁仿古砖,局部使用干净湿布擦净,并于填缝剂膜层干燥之前进行。工具使用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填缝剂初干固化后,用干布将表面已经粉化的填缝剂擦掉,或者用水进行最后的清洗。

仿古砖填缝注意事项

第一,水泥铺砖,铺设仿古砖7天后可以开始填缝。仿古砖胶铺砖,则要两天后使用填缝剂,要注意施工的温度不能低于零度。

第二,填缝之前必须将仿古砖表面及连接缝清理干净,先用湿布擦拭仿古砖表面,擦湿即可不能留下积水,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仿古砖表面小孔吸入颜料和水泥,并且保证其着色。

第三,为了控制颜色和防止填缝剂粉化,填缝之后在1到2小时内要将仿古砖表面擦拭干净。

第四,填缝完成的72小时内,要注意防止填缝剂干燥,特别是特指室外暴露于阳光下的施工面,我们可以使用天然牛皮纸覆盖施工面,以防止其他施工作业把新做好的连接缝弄脏,要特别注意不要使用报纸。

瓷砖填缝细节

填缝细节决定瓷砖的完美度,一年四季,进行瓷砖填缝的季节和时间也有讲究,填缝的材料、填缝的操作方法这些都不能忽视。

1、填缝讲究时间

专家指出,瓷砖在铺贴完成之后24小时,方可进行填缝。这是因为瓷砖铺贴以后,还不够闹靠,万一填缝不慎,可能导致瓷砖移动等状况。另外,过早填缝,填缝剂也容易返碱。鉴于瓷砖施工在于装修前期,容易脏。因此不妨将填缝放在装修最后。当然,在填缝之前,需要将瓷砖的缝隙里面的灰土杂物给清理干净。

2、选好填缝材料

常用的填缝材料有:白水泥、腻子粉、填缝剂、美缝剂等等。这些材料中。白水泥与腻子粉是传统的填缝材料。不过这两种材料在性能上都有所欠缺。常见的情况是,短时间内效果尚可,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脱落、漏出缝隙等情况。而且,白水泥和腻子粉的防水性能不佳。导致在阴湿的地方。砖缝特别容易发黑、发霉。鉴于此,瓷砖专用填缝剂在家庭装修中使用的越来越多。填缝剂是经过特别设计的配方材料,因此它比白水泥等传统材料具有更好的粘合性,干燥之后耐磨性更高、强度好、并且吸水率低,不容易受潮与吸附污垢。

3、填缝工艺做到位

不同的瓷砖,各自的填缝工艺也略有不同。一般来说,砖缝小的瓷砖可以不进行填缝。而文化砖或仿古砖等边角不是直角的瓷砖产品,在填缝时应该注意不要将砖体边部倾角一齐填平,以免影响效果。而鉴于填缝剂的材料成本较高,因此室外阳台等大面积、大砖缝的区域,可使用配置合理的水泥砂浆替代。

以上就是小编要告诉大家的仿古砖怎么填缝和瓷砖填缝细节的相关知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论建水青花的起源


一九八O年《文物》第四期发表了元代玉溪窑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的图版和著文,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注意,曾专程来云南考察玉溪窑及云南陶瓷史。可是发掘玉溪窑却没有挖到玉壶春瓶的破片和火葬罐破片。那末禄丰县元代火葬墓出土的玉壶春瓶究竟是不是玉溪窑产品?如果不是,又是哪个地方的产品?因此导致了对建水窑的发掘考古工作。

建水窑的古窑址很多,均在县城东门外、北门外和碗窑村。在离县城北门1.5公里的地方挖到碎裂纹刻印花青瓷碎片;在碗窑村五个古窑址中挖到了大量的青花产品:瓶、碗、盘、罐的破片和印花青瓷盘和刻花青瓷碗破片,尤其是挖出的玉壶春瓶造型、质地、装饰均和禄丰元墓出土的相似;侈口、细颈、圈足;胎质青白,釉青里闪黄,釉下用钴矿绘制的青花兰带黑味,显得浓郁沉着、谐调;颈上部绘三组蕉叶纹,颈下部为四组折枝花,腹部两面绘两条对称的游鱼,鱼下面衬以两笔水纹,颈腹之间隔以一条图案式水波纹、腹下为变形莲瓣;有的玉壶春瓶颈下部不绘折枝花而是写三个"元"字,有的碗内底上也写"元"字装饰。

一九八四年四月,在建水文庙(现为建水第一中学校址)棂星门的瓦屋脊上发现四支建水窑烧造的青花盘龙缸;这四支缸,形如古钟(直径为四十厘米,高八十厘米),每支缸上部盘塑着一条仰望长空的青龙、龙下面则用青花绘制云纹海水等图案,套在伸出屋脊的四棵柱头上,离远望去十分壮观。在距建水窑三十余公里的石屏县城郊黑龙坡也发掘出一批青花火葬罐。

建水窑发掘到青花,这是陶瓷考古工作中的一个新发现,对于研究云南和建水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云南陶瓷史和中国陶瓷史又增加了新的一章--建水青花。

的确,在我国最南的南疆发现烧造青花,震动了一些考家学者,他(她)们都相继来到建水窑考察,乘兴而来,满载而归(挖到了许多青花瓷片),而带着建水青花的断代不得其解和后来为什么中断的疑问而离去。

因此笔者就建水窑青花的断代和中断原因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国内外陶瓷史专家。

当然,有人认为玉溪窑没有挖到元代玉壶春瓶破片,而建水窑却挖到了,因此推断一九七九年送英国展览的元代玉壶春瓶不是玉溪窑产品,而是建水窑产品;进而推断玉溪窑青花不是元青花。但据一九八一年七月三十一日《春城晚报》刊载的"禄丰县发现一座古瓷窑遗址"的文章:推断一九七九年送英国展出的元代玉壶春瓶是禄丰县生产制造的。

上述两个观点都否定了玉溪窑烧造元代玉壶春瓶的论断。当然把一九七九年送英国展览的玉壶春瓶定为建水窑产品也没有确凿证据,那么建水青花起源于何时呢?考察元代建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建水窑具备的工艺技术条件后,我认为建水的青花起源于元代。

据建水县志记载,汉武帝在云南设益州郡时,建水为田句 町县,田句 町王居此;唐元和年间(约八一O的)南沼国蒙氏开始筑惠历城(即建水城),说明建水在汉代就成为滇南政治中心,唐代经济开始发展。

元朝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年),元世祖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以"平章政事行云南中出省事"的官衔来云南建立行省,置郡县,因此建水"千户"改为临安路。赛典赤在云南首建孔庙,创庙学,购经史,授学田,设儒学提举,进一步传播汉文化。因此建水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开始大兴土木。据县志记载,现?quot;临安(建水)首寺"的指林寺大殿,就是建于元朝元贞年间(一二九五年至一发二九七年);建水文庙则始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一二八五年),而增建于元泰定二年(一三二五年),其中棂星门装饰的盘龙缸,需要白地兰花的青花装饰,才能耀眼醒目,这就迫使建水窑烧制青花。建水窑这时能否烧造青花呢?

据《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记载,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烧造的陶器以红色的小型器物为主,上面刻划着简单的几何花纹;昭通鲁甸的古文化遗址则出土大量精致的黑色陶器,打磨光滑,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文化遗址发现陶器上也开始出现轮的痕迹。

而建水县,在离县城北门半公里的韩家舍甫 已有数座古窑址(今已被建房占去);碗窑村周围山头上均有烧制粗陶的古窑址(据传说,碗窑村先是制作厚件粗陶器,后来才慢慢由厚件改为薄件。至今一窑工还珍藏着一个手制无釉的厚壁粗陶杵体(高三十五厘米,口径三十厘米,壁厚十厘米,底厚十五厘米);碗窑村一段河埂下至今还埋着一些厚壁粗陶器);在碗窑村的一些古窑址中还发现烧制黑釉陶器;在离县城1.5公里处挖到的刻印花青瓷加工认真,具有宋代青瓷的特征(颇有河北"定?quot;产品的风格)。所以建水陶瓷也是由简单、粗糙向着丰富、细致发展。

建水窑从烧造釉陶到烧制青瓷,已掌握了制泥、成型、施釉、烧制等工艺技术,只要解决了釉下彩绘制和运用钴料就可烧青花瓷。我们知道,云南是珠明料的著名产地,建水则有钴料。据《建水县民国志》(民国戊午(1918年)续修,原志为明嘉靖年间创修)矿物一章有如下记载(见表)。

但是,有钴矿还得有找钴用钴的人。下表备考中给我们这样的提示;江西景德镇人会用钴矿。那么他们是如何来到建水采购钴矿的呢?

据《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记载,一二七六年,赛典赤在云南建立行省后,把行省的治所从大理迁到滇池地区的昆明。昆明从此成为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那末,自秦、汉至元云南和中原地区的交通就有三条古道:一、清溪路;二、石门北路(自今四川宜宾,径庆符、筠莲,入云南大关,昭通、曲靖而达昆明);三、取道交趾(今越南)而至于广西、广东(相当于今滇越线:从北越进云南建水后,就由通海、江川、晋宁一路达昆明;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于建武十九年,在交趾向朝廷亦报称了一条"麓冷水道",相当于今越南河内溯河水道而上,进入建水一带,然后转陆路经通海北上入滇中)。证明了景德镇人可来购碗花石之说。反之内地先进的陶瓷生产工艺和找钴用的技术方法也会带到建水来(碗窑村至今还有:上窑有高都窑,中窑有湖广窑,下窑有江西会馆的传说。在今碗窑小学发现的一块康熙四十一年所立的"奉本府清军府明文"的碑记中还写道:"碗窑名虽一窑,内分上下,烧造器皿两不相同;上窑烧造者缸、盆、瓶、瓮;下窑烧造者碗、碟、钟、盘。"说明了碗窑村和湖广窑,江西窑的渊源关系)。这是一种可能,但不是唯一的可能。

还有一种可能。据国内外学者测试的结果证明,早期"唐三彩"所用钴料来自波斯;还有一部份学者认为我国的青花瓷器是受波斯影响,从原料到制作工艺都从波斯传入。而建水,在元代随元世祖平定云南的"畏吾儿军"在建水屯田后,成为建水的回民。建水的窑工和他们接触,一定会了解到波斯人找钴用钴的工艺技术;尤其是赛典赤就是波斯人,他派宣抚史张立道来建水建文庙,一定会把棂星门所需的青花盘龙缸交建水窑试制而把波斯人找钴用钴的方法技术告诉建水窑工并会调来彩绘高手。

以上两种情况都说明建水窑能解决青花的钴料和绘制问题。

在碗窑村中部的五显庙中发现清康熙庚寅年立的草字碑《重修五显庙碑记》,也可证明建水窑元代能够烧造青花一事。碑文中写道:"临安一郡山水甲于滇南,城北三里有五显神祠……肇建于皇明正统中年……其祠之下居人数百户,名曰碗窑。有明以来,英杰豪俊往往挺生其间……?quot;说明碗窑村在明代已有数百户人家,而且人材辈出(据县志记载碗窑出了翰林、进士、武举等人材)、经济繁荣,以致建盖庙宇。它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明初几百户人家的碗窑村的形成决非偶然,而是明以前陶瓷生产发展所致。据我们考察的情况来看,建水其它地方的古窑址都是零星分散的,而到了要碗窑村则星罗棋布,尤其是碎陶片一层压着一层,有的地方堆积如山,真不知干了多少年?这也说明了建水窑是逐步向碗窑村发展集中而至明代形成了居人数百户的碗窑村。

另据立于元大德八年(一三O四年),今存大理三月街的《元世祖平云南碑》为元世祖树碑立传,宣扬"世祖之德大矣……故其功烈之崇,基业之广,贯三灵而轶千古。"来看,前述建水窑出土的青花玉壶春瓶上和青花碗内底上写的"元"字,即是元朝的国号,标榜是元朝烧造和元朝开始烧造,以记载元朝的历史功绩(我们发现后来的青花没有"元"字,也说明了这一点)。

以上均说明建水青花起源于元代。

建水虽在元代就烧造精美的青花,但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一九八O年挖出大量的青花破片后,工人们都为当时精湛的工艺赞叹不已!因此为什么会中断?就成了人们需要了解的问题。

据建水县志记载:"(建水)明洪武十五年改路为府;旧有土城,二十年宣宁候金朝兴檄指挥万中拓地,改建砖城,是为府治。建水附敦首邑也,城周围六里三分,高二丈五尺,四方辟门;东迎晖,南阜安,西清远,北永贞"。以上记载说明:建水在明初继续了元代经济的繁荣昌盛而大兴土木--把旧土城改建砖城并造成四大城门。

前述《重修五显庙碑记》也记载了碗窑村在明代的繁荣昌盛。因此证明建水青花在明代不会中断。

而据《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记载,一六四七年(清顺治四年),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孙可望,李定国率领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五月,李定国率兵攻打建水城。据县志记载:"李定国破城,大肆屠戮,驱而杀之白场者已达七万八千人,而斩获自戕不与焉。至是而西、南、北三楼亦同时尽于流冠之一炬。"建水州志的义冢碑记也同样记录了这一事件:明季流贼猖獗入寇……临安官、绅士、民协力拒贼……贼恨其抗,且恨其被伤者多,大肆屠戮杀,几无遗留……其时肝脑涂地、横尸遍野,计二十万人。兵道熊启宇焚而痊之,题其碑曰:义冢(义冢:一在北厂,一在老鹦树,一在碗窑,一在表中祠旁)。清顺治十六年,吴三桂引兵追击明末永历帝朱由榔,逼进建水城,前明总兵许名臣即率部撤出,又引起了建水的骚乱。

建水以此战乱人烟稀少,经济萧条,被在这一事件中烧毁的南、北、西三大城楼均未修复,故今存一东门城楼,成为"今古一高楼"。建水青花也由于这次战乱带来的经济萧条卖不到本钱而中断了生产,改生产粗糙廉价的粗陶。

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建水窑具备的工艺技术条件,建水县产钴料,挖出的玉壶春瓶破片和禄丰元墓出土的相似并写有"元"字,因此推断建水窑元代开始烧造青花;根据建水文庙棂星门用建水窑的青花盘龙缸装饰及其始建、增建时间推断,建水青花开始烧造时间约为元朝至元二十二年至元泰定二年;根据清初的经济衰落,推断清初中断了青花生产。

因此结论是:建水青花起源于元代,其开始烧造时间约在元泰定二年前,为元早、中期青花;于清初中断了生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论粉彩的填色工艺》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论粉彩的填色工艺》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的工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