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粉彩瓷器 > 导航 >

论新派粉彩

论新派粉彩

古代粉彩瓷器 粉彩瓷器鉴别 粉彩瓷器颜料鉴别

2020-07-02

古代粉彩瓷器。

咸、同、光、宣年间,一种由御窑厂画师参与绘制却不入内府的新派粉彩器物在市面广为流行。遗风余韵,顺延民国。其与传统粉彩之不同是:题材上极力回避云龙、缠枝、杂宝等象征皇权和体现民俗的图案,侧重人物、山水、花乌、清供诸式;程序上完全改变传统粉彩“绘者不染,染者不绘”的作法,起稿、傅彩、落款均一人手笔;色调上崇“浅”尚“淡”,追求以浅淡见深浓的美学效果。且讲究诗、书、画、印修养,有的就是瓷上文人画。代表人物有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任焕章、许达生、江栖梧、俞子明、汪章、汪藩、汪友棠及后之王琦等。

一、新派粉彩之源流

传统粉彩自五彩演变而来,新派粉彩自传统粉彩演变而来。这里,太平天国战事是促因。咸丰五年太平军攻陷景德镇,且一驻就是七年。城破之后,御窑厂连同样瓷被付之一炬,各种原料来源一时断绝。为生计,一些曾供职御窑厂的失业文人画师不得不改绘商品瓷应市。原料短缺,他们便将就着减料省彩,甚至连“玻璃白”打底“雪白”罩面等工序亦略去。

业内人皆知,传统粉彩中的生料之所以能在釉上附着,是因为有“雪白”罩面。为使省去打底罩面工序后的彩色也能在器上牢固附着,绘制者便根据前人作法对生料进行解构。如将作黑色的钴料加铅使之成为粉料,不用罩盖也能牢牢附于器表。另据刘杨先生研究,“其他色彩如浅紫,则以50%的高红、25%的佛青配成。浅赭色以41%的赭石、6%的树胶、53%的碳酸钙配成,有水墨韵味。”此亦是一种结构上的重组。而这种带变异的彩料之效果恰与纸绢画效果相近,故已经沦为“窑花子”的前官窑画师们在惊喜之余,不约而同地将国画技法用到了瓷绘上。一时间,承唐李思训父子余绪的青绿山水,继宋米芾父子遗风的落茄皴山水,效元黄公望笔致的浅绛山水和墨彩山水,得宋徐崇嗣法乳出本朝恽南田门庭的没骨花鸟,具新罗山人兼工带写特征的小写意花鸟,摹宋文与可的墨竹,仿元王冕或本朝金农的墨梅,以及海派任伯年、赵之谦式高士,钱慧安、改琦一路仕女和清供等竞现器皿,蔚为大观。所以,新派粉彩之彩料最初实是陶事艰难情况下的代用品,即古玩行说的“糙粉彩”。

不过偶然中有必然。纪年器证实,乾嘉之际景德镇即有匠师探索性地在彩料中加进铅粉,以体现纸绢画“毛糙”效果。而更早些时,雍正墨彩已开始讲究笔致墨韵。但是谁也没想到,此举不仅能救急,还会带来一个新艺术品种的繁荣。因此,同治五年御窑厂恢复后,这种战时代用彩不但未遭舍弃,反被当作绘瓷新方推广开来。虽未见用以绘制部限或钦限瓷,官民竞市的商品瓷却广为应用。在红店中更是大为普及。

然而,文人画师毕竟缺少冶陶经验。他们对这种新产品之先天不足事前既无估计,事后也未觉察。没多久,市场即被现代粉彩片片蚕食。新派粉彩败北,还与洋彩的输入有关。《景德镇瓷业史》:“此外有洋

彩,系外国传来之饰瓷方法,为时约在清光绪之际(非乾隆时之洋彩),其颜色鲜艳,绘画手续比较简单,现在景德镇很盛行。此种颜料先多德国输入,近来全为日本货。”众所周知,新派粉彩虽能以自身的诸多特点标新领异于传统粉彩前,但其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带来的易磨损、不适俗等弊端也很快显示出来。所以,最终还是为大量使用洋彩的现代粉彩所取代。

这里另要说说“新粉彩”一词。由于陶瓷界把传统粉彩与新派粉彩都视为“老粉彩”,现代粉彩便被称为“新粉彩”。还有称洋彩为“新彩”者,现尚沿用。“新彩”、“新粉彩”、“新派粉彩”不是一回事。 “新彩”是建国后讳“洋”的叫法,“新粉彩”是相对于“老粉彩”而言,“新派粉彩”则是为区别于“旧派”(或“匠派”)而从“老粉彩”中析离出来的一种文人彩绘及所用彩料,其质地还是老粉彩。

二、新派粉彩之特征

(一)新派粉彩是“变异彩”在原料匮乏时期发现这种代用彩所绘之器也能上市后,为使之更具国画效果和增强附着力,文人画师们又对如何进一步改变其性能作了积极探索。关于该彩料新性能的形成,学界有三种说法:

1.加进铅粉

据刘新园先生研究,传统粉彩所用之黑料为纯度较高的钴土矿,新派粉彩中的浅绛彩所用黑料则是一种在钴土矿中加入铅粉配制而成的“粉料”。为了牢固地把钻料粘在瓷胎上,传统粉彩须在画线处盖以“雪白”(一种透明的铅质料)。“粉料”由于含铅,纹样画出后不用“雪白”覆盖便能烧成,极为简易。且铅的灰色还使线条浅而淡,与传统粉彩深而亮的黑线比,无形中带上了水墨韵味。

2.掺入“雪白”

据曹淦源、刘杨《景德镇现代粉彩瓷艺术发展综述》分析,此种新派彩绘的彩料应是“在粉彩画料(生料)中加入含铅质的‘雪白’料配制而成。”

3.另有秘方

此论为熊寰先生在《中国近代名家彩绘瓷画图典·总论》中首倡。理由是昔时景德镇不少作坊釉彩都有秘密配方。不过从早期新派粉彩作品彩相都浅、淡、薄和年深月久大多泛铅来看,窃以为刘新园先生所言甚为中肯。

(二)新派粉彩是“落地彩”

传统粉彩绘制之前需先在瓷胎上涂层“玻璃白”,再填色渲染。“玻璃白”是一种由二氧化硅、氧化铅、氧化砷合成的彩料融解剂,兼起附着作用。新派粉彩不用“玻璃白”,而是将淡矾红、水绿等直接画上瓷胎,这实是后之学者盛赞的“落地粉彩技法”。不知为什么,时贤在说到“落地粉彩”时,总将发明权记在现代粉彩大师王大凡名下。最近耿宝昌先生与赵荣华先生合撰的《“珠山八友”及其作品的价值》便写道:“王大凡在绘瓷的实践中创造了‘落地粉彩技法’画瓷。所谓‘落地粉彩’,就是绘图不用玻璃白填底色,而是直接用颜色料填绘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淡水绿等色料,简化了绘瓷的工艺过程,使画面的颜色更浓艳。”王大凡的“落地粉彩技法”不就是新派粉彩的画法吗!新派粉彩和现代粉彩中“落地彩”技法和效果的不同处在于:新派粉彩用的是粉料,不罩“雪白”,故浅而淡;现代粉彩用的是色泽鲜艳的彩料,罩“雪白”

,故深而浓。

“落地粉彩技法”的发明是文人画师对官窑中传统粉彩技法改良的结果。官窑粉彩都是由宫中发样,工匠按样描好,然后交填色工填色,甚至书款亦有专人。由于是分工合作,以己心度人意,填色时便不得不先以“玻璃白”打底,再照原稿慢慢洗染。新派粉彩从构图、过稿到着色、题跋都是一手完成,境随意生,彩随境生,故无需打底。当然,节省原料也是重要因素。

(三)新派粉彩是“浅绘彩”

浅浅的赭,浅浅的红,浅浅的绿,浅浅的紫(图4),浅浅的新派粉彩就像被岁月冲洗得褪了色的陈年记忆。观这种浅绘淡描的瓷作,眼前出现的虽是荒山野水,落雁孤鹜,抑或枯松寒梅,隐士思妇,耳际萦回的却似乎总是长夜里文姬枕畔声声胡笳,边月下范相帐外悠悠羌管,泊舟中苏子醉后隐隐洞箫,客棹旁白翁别时切切琵琶,传递着凄清的人生韵味。这大概就是旧时文人千古不散的那一缕诗魂。以“浅”为美,实是以“淡”为美。光绪戊戌一《携琴访友》壁瓶题句便是“友如作画须求淡”。从司空图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诗品,到苏小妹的“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名联,再到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佳句,“淡”一直是中国文人的一瓣心香。这种“淡”,甚至与处世、为人、养生都息息相关。《庄子·应帝王》就说过:“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至今人们还常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座右铭。当我们欣赏借牡丹表现“洛阳多少春消息,尽在浓烟淡墨中”意境的瓷作时,有人认为这是“浅绛”之美,其实应是“浅淡”之美。说具体点,是“浅”之美,而非“浅绛”之美。所以我们说,新派粉彩的美学性格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字:浅。

这里必须强调:新派粉彩的“浅”与“淡”是美学性格而非简单的色彩特征。它色浅意不浅,墨淡味不淡。在浅浅淡淡任由之的背后,寄寓的乃是生老病死前人类深沉的自我浩叹(如对仙佛的倾慕),兵荒马乱中个体浓郁的忧患意识(如对田园的眷恋),以及情迷意茫时心性的自我调整(如对花乌世界的近观远眺)。残山剩水也罢,空谷啼鹃也罢,夕阳断碣也罢,凄红冷艳也罢,画外似乎总有一个影子在徘徊,这就是作者。一些掺和着劫灰绘成的名作尤为突出。故其“浅”,是深旁之浅;其“淡”,是浓后之淡。上文说的“以浅淡见深浓”,亦含此。

定义有定义阈,“新派”二字是针对“旧派”和“匠派”而言的。“新派”语出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在书中,向氏称这种以“浅”为美的新潮粉彩为“新派艺术”,把青花与传统粉彩称为“旧派艺术”或“匠派艺术”,并认为只有“新派”艺人才是“美术家”。新派粉彩之名即由此而来。

从不同角度看,新派粉彩既是粉彩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粉彩艺术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季清国力衰微、百业凋零的特殊年月,它不仅以“寓深浓于浅淡”的新颖美学思想保存、革新、发展了粉彩艺术,还上延康熙朝所创传统粉彩澎窑火,下启民国至今现代粉彩之先绪,使“传统粉彩一新派粉彩一现代粉彩”艺术链得以环环相扣,有序传承。同时,也在风格上宣告“官窑彩绘一民窑彩绘一红店彩绘”三大板块相映成趣格局形成。

扩展阅读

马未都论古代花卉纹饰中不同的含义


北宋 银錾花花卉纹葵形盏 口径11.1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花卉纹显示宋代人注重生活细节

这里有两件藏品,一件是宋代的银质灯盏,我们从正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描绘的是秋葵。秋葵是一种草本植物,花开得非常漂亮,把它做成这样雅致的器皿,可见宋代人非常注重生活的品质,注意细节。花盏的每个花瓣上都有小的纹饰,而且各种花卉的样子还都不一样。这件东西因为年代久了,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银都氧化变黑了。在古代的时候,它实际上是银亮银亮的,非常漂亮,绚烂夺目。

另一件是清代雍正年间的一个仿古作品,是一个折沿洗,上面画着缠枝莲。雍正年间有很多器皿是仿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实际上这种折沿洗在永宣时期就非常流行了。花卉的画法有很多,缠枝与折枝是其中的两种手段。缠枝是用一枝藤蔓把各种花卉缠起来,表明它延绵不断,中国人很希望所有的事能延绵不断。缠枝并不仅限于一种花卉,比如缠枝莲画的全是莲花,缠枝菊画的都是菊花,还有缠枝花卉在一枝枝蔓上有不同的花卉,这就是主观的一种创造,实际上是在传达生活中一种美好的情感。缠枝比折枝更受民间的欢迎,也受宫廷的欢迎,所以我们在瓷器中看到的缠枝花卉远比折枝花卉要多得多。

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南北方花卉有很大不同,很多花我们是知道名字的,但也有很多不知道名字,所以我们在对花的认知当中逐渐就产生了好奇 ,比如很多花是结果的,连很小的枣花都能结实,还有一些花只开花不结实,纯粹是为了观赏。古人在欣赏花卉的过程当中主动地把一些野花变成了家养的花,用于观赏,提高生活的品位和质量。自宋代植物纹入瓷器以后,花卉便成了一个主要的描述对象。描绘最多的都是大家熟知的花,比如牡丹、荷花、梅花,等等。

花卉碗在雍正乾隆时期盛行

这是清乾隆时期的一个胭脂地的花卉碗,这种碗在雍正乾隆时期已经变成了定式,非常盛行,它对后来中国瓷器的影响巨大。我们可以看到花卉在这上面的表现,它用胭脂红作为地,来衬托这一朵黄花。这种花卉是一种主观的表达,不是客观的描述,换句话说,我们生活中看不到这样的花。花卉在中国的文化当中代表了多层含义,它在瓷器当中展现的只是一个层面,还体现在其他的文物当中,比如家具、漆器、玉器、铜器等各个层面。瓷器上的展示更为丰富、更为灵活,不仅有单色的青花、墨彩,还有珐琅彩、粉彩、五彩,这说明自然界和我们人类的内心一样是丰富多彩的。花卉中有开花为了结果的,有开花是为了闻味的,有开花是为了欣赏的, 古人将种种含义接纳理解并发扬光大,形成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并传达到今天我们每个人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小小的花卉带给我们的无尽幸福。

清雍正 青花轮花缠枝海浪纹折沿洗 口径25.4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国色天香”最早是形容花,还是人?

“折桂”、“杏花郎”的称谓,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马未都评:桂花和杏花都和科举制度有关,我们的科举考试是“三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第一次考试是在秋天,如果考中了就在第二年的春天去参加会试。所以秋天的科举一定是桂花,春天的科举一定是杏花。从表面上看,是杏花在前桂花在后,但这两个称谓的顺序恰恰相反。

现在我们不管参加什么类型的考试都是一个很难的事,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甚至到参加工作以后还要考各种证件。每个中国人走向社会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 但是跟古代比起来都算容易多了。首先是要不停地考,不停地锻炼,从小学开始,每个学期、每个年级都要考。但古代的时候不是,那时候没有人去考你,得自己去准备,然后就要看乡试第一次考试的时候能不能敲开这个门。这是第一次考试,非常重要,所以叫“折桂”。

中国文化中的所有纹饰都一定有一个基本含义,而且这个含义都趋向于美好。中国人赋予了花卉不同的含义,使其文化含义尽可能跟社会含义吻合,这是古人创造的一种能为大众接受的文化。我们现在去讲这种文化似乎很久远,其实今天生活中使用的大量的词就是来源于当年的科举考试 ,比如题中提到的“折桂”。

马未都评:这道题跟牡丹有点关系,“国色天香”既可以形容牡丹这种花,也用来形容人,比如说杨贵妃“长得国色天香”。“国色”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为喜庆的颜色,“天香”是指上天赐予的,“国色天香”最早显然是用来形容牡丹花的。在唐诗中就有“国色天香”的描写,后用来形容杨贵妃。牡丹的典型特征是花朵硕大,品种繁多,最著名的当属“魏紫姚黄”,就是一个姓魏的人培养出来紫色的牡丹,一个姓姚的人培养出来黄色的牡丹。

关于牡丹有很多很多故事,不管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都对牡丹花感兴趣,因为牡丹花确实太美了。我们可以看到唐朝人春天出游的时候头上就顶一个大牡丹花,非常艳丽,所以“国色天香”就是能代表一个国家的颜色。

清乾隆胭脂紫地粉彩缠枝花卉纹碗 口径17.5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里的“疏影”指的是什么花?

马未都评:这道题讲冬季开的花,就是梅花。梅花有几片花瓣呢?这就考验我们的观察能力了。实际上植物跟动物、跟人都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有很多特性是遗传的,只是偶尔有变异。在一般情况下,梅花有五片花瓣。

古代文人墨客有很多钟情于梅花,宋初有位文士叫林逋,后人称他为和靖先生,他是“梅妻鹤子”,一生不娶妻、不生子,以梅树作为妻子,养一个仙鹤作为儿子,过着非常清雅的日子,我们今天的人再雅也达不到他那样。林逋最著名的诗句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其中的“疏影”指的就是梅花,“暗香浮动”指的就是梅花似有似无的暗香,这种感觉是非常微妙的。

梅花这种纹饰在瓷器上的呈现,早期的梅花通常是带枝干的,就是画一枝梅。比如永宣时期画松、竹、梅,松树、竹子、梅花都是交替进行的,上面的一枝梅画得很清楚。清代初期的比如“喜上眉梢”,就是梅花上面画一只喜鹊。只画梅花的晚明有,当时喜欢画“落花流水”,就是水中漂着梅花,那也是雅中大雅。另外就是清康熙时期愿意画冰梅,冰裂纹上面有梅花,表示梅花在冬季的那种不畏严寒的感觉。中国人赋予了梅花人性的品格。

咸丰粉彩瓷赏析


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以雍正时制作最精。粉彩瓷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瓷器品种,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的同时,烧制出的瓷器画面粉润柔和,故名粉彩;又因为是在烧成的白瓷上画彩,再经过低温(700℃~750℃)二次烧造而成,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又称“软彩”。 咸丰一朝时间短暂,只有11年。咸丰帝刚即位不久就发生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来又有英法联军进犯,时局动荡战乱不断导致国力疲弱民不聊生,手工业的发展一度受到制约,御窑烧造也断断续续的,远不如前几代兴旺繁盛,因此传世作品很少,官窑粉彩更是少见。但因为官窑的衰落导致一大批官窑的高级技师流落民间,反而促进了民间瓷器的发展,个别民窑器物相对精美细致,也很具有收藏价值。

清咸丰 粉彩花蝶纹瓜棱壶

腹上部及足胫部均以蓝料彩绘制,上部一周如意云头纹,下部一周变形莲瓣纹。腹身以粉彩点蓝料彩绘花蝶纹,蝴蝶翩翩,生动自然,趣味盎然。胎质洁白细腻,施彩淡雅又不失大气。若置于案头,一壶清茶,品清代之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提梁壶”又名“东坡提梁壶”,相传此壶型为宋代苏东坡所创制,以其圆纯端重的造型,简巧虚空的提梁设计,历来为壶界所珍爱和推崇的经典款。这件粉彩花蝶纹瓜棱壶即采用此设计,双肩上配外撇提梁钮,配铜提梁;略收口、肩略收,鼓腹、流外撇、圈足,盖与壶身均成瓜棱状,整个器形典雅流畅,精巧细致。

清咸丰 粉彩通景刀马人物纹壶

刀马人物纹是清代瓷器的一种常用装饰纹样,构图复杂,人物生动,主要描绘战争或习武场面的人物、坐骑、弓刀、故名。如火烧赤壁、曹操大宴铜雀台、五霸战争等历史人物故事。咸丰时期的人物头部绘画方法很有特点,多为上窄下宽,且鼻头较大,从此壶腹所绘的刀马人物纹通景,也可很明显的看出这个特点,描画细腻,人物神态生动,性格表现突出,整体色彩缤纷绚丽,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造型为单耳执壶,配宝珠钮圆盖,收口鼓腹、长流外撇。胎质坚致,釉色莹润,堪为咸丰粉彩的上乘之作。

乾隆粉彩鸡缸杯


乾隆皇帝一生喜欢作诗,并将他的诗文与花鸟或山水图案相结合作为瓷器的画样,命御窑厂烧造。这件鸡缸杯仿成化斗彩鸡缸杯,上面的御题诗,表达了乾隆皇帝对成化斗彩鸡缸杯的珍赏。

粉彩鸡缸杯 清 乾隆(1736-1795)

此器敛圆口,深壁,浅圈足。胎质稍厚,外壁彩画坡石、牡丹及子母鸡六只,公鸡昂首领先,母鸡、小鸡紧随其后,旁边小儿扬袂抬足逗公鸡,一面墨书乾隆御制诗,诗后「乾隆丙申御题」的款识,说明诗作完成于1776年,同时也提示此品或烧造于乾隆四十一年左右。诗后以朱红描绘、「隆」两枚印文。底以青花篆书「大清乾隆仿古」六字篆款。底款「仿古」两个字,点出作品旨在追仿明成化官窑的「斗彩鸡缸杯」。对照档案,乾隆官窑于四十一年曾仿烧「成窑五彩鸡缸杯」,虽然目前无法进一步指认所仿者即为此件展品。但御制诗中,「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的题句,流露出乾隆对成化鸡缸杯的评价。

杯的一侧绘庭院顽童戏鸡图,顽童俏皮可爱,雄鸡昂首挺立。另一侧书乾隆御题诗:“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看,殷周鼎彝世颇多,坚脆之质于焉辨,坚朴脆巧久暂分,立德践行义可玩。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牡丹丽日春风和,牝鸡逐队雄鸡绚,金尾铁距首昂藏,怒势如听贾昌唤,良工物态肖无遗,趋华风气随时变,我独警心在齐诗,不敢耽安兴以晏。乾隆丙申御题。”诗尾以红彩绘“干”、“隆”两枚印,诗文旁母鸡带领雏鸡悠然觅食。整体结构和谐,画面精美,色彩绚丽。乾隆御窑鸡缸杯取材于成化鸡缸杯而加以改造创新,独具一格。尤其于杯壁的方寸之间以工整的小楷书写超过百余字的乾隆御题《咏鸡缸杯诗》,绘画书法均精致入微。

粉彩轧道瓷赏析


粉彩轧道瓷(耙花)就是把粉彩和轧道的工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珠联璧合。所谓粉彩就是用玻璃白料为底色,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的没骨法彩绘渲染图饰的彩瓷,这种瓷器的特点是画面阴阳突出,浓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柔和淡雅又明亮。所谓轧道,又叫雕地,宫中称锦上添花,景德镇艺人谓耙花,它先在白胎上均匀施一层色料,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种状如锈花针的工具拔划出细的凤尾纹,最后配以花鸟、山水等图饰或开光图饰。

在景德镇诸多瓷器品种中,粉彩轧道瓷是其中一朵独特而绚丽的奇葩。它是从古代陶瓷,尤其是唐宋陶瓷器刻划工艺中得到启发和继承发展的。它创制于清代乾隆年间,嘉道时期达到高潮,清末期则少见,到民国时随着复古之风的盛行才偶有仿制,后其工艺逐渐失传。景德镇能恢复烧制出粉彩轧道瓷是近几年的事。

粉彩轧道瓷其色釉有粉红、胭脂红、绿色、蓝色、黄色等,少数还以开光作为装饰。器型多见于盘、碗、花瓶、笔筒等小件器皿。

粉彩轧道瓷制作不易且流程繁复,但其一经问世,就以工艺精湛、图案精美、色泽反差明显、装饰味浓郁受到众多使用者和收藏家的青睐,给人以富丽堂皇、精致美观、色彩艳丽、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烈的艺术享受,这种工艺曾广泛应用于官窑与民窑。

粉彩轧道瓷就是瓷器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年来,轧道瓷倍受人们的青睐,市场价格逐年攀高。

古代瓷器:咸丰粉彩瓷赏析


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以雍正时制作最精。粉彩瓷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瓷器品种,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的同时,烧制出的瓷器画面粉润柔和,故名粉彩;又因为是在烧成的白瓷上画彩,再经过低温(700℃~750℃)二次烧造而成,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又称软彩。咸丰一朝时间短暂,只有11年。咸丰帝刚即位不久就发生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来又有英法联军进犯,时局动荡战乱不断导致国力疲弱民不聊生,手工业的发展一度受到制约,御窑烧造也断断续续的,远不如前几代兴旺繁盛,因此传世作品很少,官窑粉彩更是少见。但因为官窑的衰落导致一大批官窑的高级技师流落民间,反而促进了民间瓷器的发展,个别民窑器物相对精美细致,也很具有收藏价值。

清咸丰粉彩花蝶纹瓜棱壶

腹上部及足胫部均以蓝料彩绘制,上部一周如意云头纹,下部一周变形莲瓣纹。腹身以粉彩点蓝料彩绘花蝶纹,蝴蝶翩翩,生动自然,趣味盎然。胎质洁白细腻,施彩淡雅又不失大气。若置于案头,一壶清茶,品清代之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提梁壶又名东坡提梁壶,相传此壶型为宋代苏东坡所创制,以其圆纯端重的造型,简巧虚空的提梁设计,历来为壶界所珍爱和推崇的经典款。这件粉彩花蝶纹瓜棱壶即采用此设计,双肩上配外撇提梁钮,配铜提梁;略收口、肩略收,鼓腹、流外撇、圈足,盖与壶身均成瓜棱状,整个器形典雅流畅,精巧细致。

清咸丰粉彩通景刀马人物纹壶

刀马人物纹是清代瓷器的一种常用装饰纹样,构坐骑、弓刀、故名。如火烧赤壁、曹操大宴铜雀台、五霸战争等历史人物故事。咸丰时期的人物头部绘画方法很有特点,多为上窄下宽,且鼻头较大,从此壶腹所绘的刀马人物纹通景,也可很明显的看出这个特点,描画细腻,人物神态生动,性格表现突出,整体色彩缤纷绚丽,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造型为单耳执壶,配宝珠钮圆盖,收口鼓腹、长流外撇。胎质坚致,釉色莹润,堪为咸丰粉彩的上乘之作。

嘉庆、道光时期的粉彩瓷


嘉庆朝彩瓷以粉彩为主流,陈设器、文房用具、陶瓷日用品以及五供(由两件香罐、两件花抓及一件香炉组成)和法器等都属常见。嘉庆早期的粉彩还有乾隆朝的特点,比较精细,既有“百花不露地”的,也有彩地轧道开光的。“百花不露地”相当精细,个别的甚至是“金地百花”;彩地轧道开光品种的不如乾隆时的精细规整,所绘纹饰有的也显呆滞。嘉庆粉彩瓷常见纹饰有花卉、八宝、云龙、罗汉、婴戏、石榴等。器型有瓶、笔筒、洗、盘、碗、茶壶、戟耳瓶等。粉彩器中有部分器物的内壁和底部施豆瓣绿釉,压凤尾纹粉彩器则仍多见各种色地,如黄、红、绿等。这一时期描金工艺的采用也较为普遍。

嘉庆粉彩瓷瓶

总的来说,嘉庆朝粉彩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官窑器中的粉彩开光器为多见;二是继承乾隆制作的压凤尾纹(即轧道工艺)粉彩仍属多见;三是万花堆、百花图画面的器物十分突出;四是在碗类器上也出现了山川风景画;五是碗、盘之类器物的图案以花卉、花果为多,特别突出的是过枝癞瓜的图案,象征着瓜瓞绵绵的吉祥之意。

道光朝彩瓷,除了白地粉彩器外,所见有各种色地开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艺结合。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盘等日用器皿,图案以荷花、癞瓜和婴戏图、清装仕女以及各种花蝶虫草为突出。亦常见“吉庆有余”、“麻姑献寿”、“太平有象”等吉祥题材,其中凡属“慎德堂制”、“懈竹主人造”及“种德堂制”款的粉彩器,大多都比较精致。

道光朝粉彩瓷类同于嘉庆朝,只是绘瓜蝶、草虫纹饰的略精。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当于官窑瓷器,其工艺精湛,主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盘、碗、灯笼尊、盖碗等。

温润高雅的清代皇室粉彩瓷


清 乾隆 粉彩缠枝花卉纹三连瓶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

清 雍正 粉彩锦鸡牡丹图蒜头瓶

雍正粉彩官窑器多数有“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民窑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图案标记,以器底绘青花笔、锭和如意,谐音“必定如意”等为突出。

清 乾隆 松绿地轧道锦纹粉彩缠枝花卉纹贴螭龙瓶

乾隆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此重较大的品种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朝除了白地绘粉彩外,还有色地粉彩或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品种。另外,乾隆朝还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内壁及底足内施绿彩,俗称“绿里绿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国。乾隆朝的“绿里绿底”极浅淡,迎光侧看釉面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

清 嘉庆 粉彩开光万年甲子内矾红蝠纹碗

嘉庆粉彩早期的还有乾隆朝的特点,比较精细,既有“百花不露地”的,也有彩地轧道开光的。嘉庆粉彩瓷常见纹饰有花卉、八宝、云龙、罗汉、婴戏、石榴等。器型有瓶、笔筒、洗、盘、碗、茶壶、戟耳瓶等。

清 道光 粉彩雕莲花花鸟笔筒

道光朝所见有各种色地开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艺结合。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盘等日用器皿,图案以荷花、癞瓜和婴戏图、清装仕女以及各种花蝶虫草为突出。道光朝粉彩瓷类同于嘉庆朝,只是绘瓜蝶、草虫纹饰的略精。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当于官窑器,其工艺精湛,主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盘、碗、灯笼尊、盖碗等。

清 光绪 粉彩福寿水洗

光绪时期仿制了很多雍正、乾隆官窑的粉彩瓷器,比如仿乾隆粉彩九桃大瓶、仿乾隆粉彩百鹿尊等等。这些仿制瓷器大都胎釉细致缜密,工艺精湛。

大雅斋绿地粉彩花鸟图渣斗

“大雅斋”款绿地粉彩藤萝花鸟图碗

光绪时期署“大雅斋”款的粉彩瓷水平较高,较常见的是在浅松石绿、佛头青、藕荷等底色上绘花鸟纹饰,色泽浓艳,彩略厚,胎釉致密精细。

瓷中奇葩——粉彩轧道瓷


图1 凤尾形卷草纹

图2 “卍”字纹

图3 图案纹

乾隆朝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以其丰富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著称于世。尤其是乾隆早期发明的粉彩轧道瓷就是其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年来,粉彩轧道瓷备受人们的青睐,市场价格逐年攀高。2011年在香港苏富比[微博]举行的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一只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逾2.5亿港元成交,创下了清代瓷器拍卖的历史纪录。

粉彩轧道瓷始创于乾隆早期,它是在督陶官唐英和景德镇工匠不懈努力下,借鉴瓷胎画珐琅制作工艺而创制的一釉上彩新品种。它的烧制地点就在景德镇御窑厂,在督陶官们的严密组织下,集中景德镇和周边地区的最好的瓷用原料、最好的工匠,不惜工本精工细作而成。

粉彩轧道瓷就是在主体或局部纹饰外的锦地上轧上花纹的瓷器,这种瓷器做工复杂繁琐。它把粉彩和轧道的工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珠联璧合。所谓粉彩就是用玻璃白料为底色,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的没骨法彩绘渲染图饰的彩瓷,这种瓷器的特点是画面阴阳突出,浓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柔和淡雅又明亮。所谓轧道,又叫雕地,宫中称锦上添花,景德镇艺人谓耙花,它先在白胎上用丝绵均匀拍上一层色料(锦地),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锦地上用一种状如绣花针的工具刻划出细小的、诸如凤尾形卷草凹纹,从凹纹上可隐约看到白胎。最后配以花鸟、山水或开光等图饰。

笔者根据纹饰把它分三种形式,第一为常见的凤尾形卷草纹(图1),第二为“卍”字纹(图2),第三为图案纹(图3)。第三种制作难度最大,传世的品种不多见。

在存世的粉彩轧道瓷中,台北故宫[微博]藏品最为丰富、乾隆藏品最多,北京故宫次之。民间也有极少数,但多为晚清或者民国仿品,其中不乏老胎新加彩,且做工粗糙。其造型除了常规的碗、盘外,还有灯笼瓶、爵杯、套瓶、转心瓶等,器身的空雕、镂雕、堆雕应有尽有。纹饰多以缠枝莲、洋花为主体,并加饰夔龙、夔凤、鸳鸯、蝙蝠、八仙等纹样,组成各种符合圣意的寓意祥瑞、吉庆的图饰。

粉彩轧道瓷在乾隆后期均有仿制,但精美程度都不能和其相提并论。

近几年来,景德镇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吸收和消化粉彩轧道技艺,为有关文博单位复制了一批以假乱真的仿品,同时还不断创造、创新了许多款式新颖的轧道瓷。如礼赠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绿地粉彩轧道花鸟石榴尊,被收藏界誉为新一代“官窑”瓷。

古代瓷器:乾隆粉彩鸡缸杯


乾隆皇帝一生喜欢作诗,并将他的诗文与花鸟或山水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看,殷周鼎彝世颇多,坚脆之质于焉辨,坚朴脆巧久暂分,立德践行义可玩。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牡丹丽日春风和,牝鸡逐队雄鸡绚,金尾铁距首昂藏,怒势如听贾昌唤,良工物态肖无遗,趋华风气随时变,我独警心在齐诗,不敢耽安兴以晏。乾隆丙申御题。诗尾以红彩绘干、隆两枚印,诗文旁母鸡带领雏鸡悠然觅食。整体结构和谐,画面精美,色彩绚丽。乾隆御窑鸡缸杯取材于成化鸡缸杯而加以改造创新,独具一格。尤其于杯壁的方寸之间以工整的小楷书写超过百余字的乾隆御题《咏鸡缸杯诗》,绘画书法均精致入微。

嘉庆遗珍粉彩花卉对碗


嘉庆遗珍粉彩花卉对碗

珐琅彩创烧于康熙时期,当时是专为皇室而制,其烧制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烧至而成。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是极为名贵的御用器。它一经问世就秘藏于皇宫内苑,专供皇室赏用。传世极少,至为珍罕,故历来为藏家所重,将于北京瀚海春拍中亮相的清嘉庆 胭脂红地粉彩花卉碗即为一例。

此对小碗广口弧腹,腹壁骤敛,底浅,下承浅圈足。二器大小相若,端庄秀巧,胎质精细。内壁施白釉,温润细腻。外壁以胭脂紫色为地,釉色匀净,色泽深沉浓艳,留白处填绘珐琅彩牡丹、秋葵、菊花、兰花等九秋图案。其中,明黄色和湖绿色为珐琅彩料绘就,极为凝厚鲜亮。以绿、墨色绘花叶、叶脉,婆娑婀娜,色彩艳丽。边缘以白地展轮廓,花蕊、花心点绘出粒粒细斑,刻画细致入微。外底书青花“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字体隽秀工整。

史料记载,雍正六年之前,珐琅彩多源于欧洲进口,故制作受到极大限制。雍正六年后造办处开始自炼珐琅彩料,在雍正皇帝的授意下著名工匠邓八格主持烧制,配制出硬度偏软的国产料,使得料彩更适合吸附于瓷胎,极大的改进了珐琅彩的品种。此碗纹饰源于康熙珐琅彩的同类品种,图案绘制工细,形神兼备,色彩妍丽,珐琅彩质感较强,与康雍乾三朝的珐琅彩有异曲同工之妙,实为嘉庆早期御制瓷器精珍之品,成对保存举世罕有,自嘉庆早期之后,珐琅彩便自宫廷御窑瓷器之中销声匿迹,这对瓷碗亦可视作珐琅彩之余辉,灿若晚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