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民国瓷器佛像鉴别 > 导航 >

青瓷珍品——堆塑佛像铭文谷仓

青瓷珍品——堆塑佛像铭文谷仓

民国瓷器佛像鉴别 古代瓷器佛像 古代青瓷器

2020-07-02

民国瓷器佛像鉴别。

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珍藏有一件西晋青瓷堆塑谷仓。这件西晋青瓷堆塑谷仓做工精美、保存完整,除了具有同时期谷仓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因堆塑有极为少见的龟趺碑铭和佛教造像而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收藏价值,是一件难得的青瓷珍品。

谷仓罐是一种流行于三国和两晋时期的明器。谷仓罐是由五联罐发展而来,也称“魂瓶”。其造型一般以罐为主体,罐口大多以堆塑的人物、鸟兽和楼阁作为装饰。主要生产于浙江会稽、上虞一带。

该青瓷堆塑谷仓高43厘米,底径14.8厘米,胎质浅灰,通体上青釉,釉色青黄光亮,局部有细微开片。罐身有轻微流釉现象,盖因当时使用浸釉方法施釉所致。罐身下部有土浸痕迹。谷仓罐罐口堆塑主要包括楼阁、人物和碑铭三个部分。楼阁为庑殿式,分上下两层,共四个朝向。正面无人物,有两蹲兽分立门旁,蹲兽两旁有两阙,蹲兽上方为三个龙形印花装饰。其他三面:一面为上层一乐俑,下层两乐俑,一佛像造型;一面为上层和中层各一佛像造型,中层佛像两侧有龙形印花纹饰各一个,下层为两蹲兽造型,该朝向两侧各有一堆塑龟趺碑铭,碑铭造型和碑文一致,碑身均为长方形,顶部三角形,上有刻于釉下的阴文文字:“囗稽”、“出始囗囗囗囗囗宜子孙作吏高囗众无极”字样;第四面,上层为一佛像,中层为龙形贴花装饰,下层为三个并列的佛像。谷仓的四个小管已经退化,分立于楼台二层的四角,每个小管外均有一个兽头贴花装饰。罐身共有贴塑18个,包括持节俑5个、佛像4个、兽面衔环纹1个、龙纹3个、兽纹4个、骑马人像1个。罐身贴塑分布均匀,布局合理美观。

罐口和罐身上堆塑的乐俑形象生动,吹拉弹唱各现其态。堆塑佛像背有项光,身披薄纱,盘腿坐于莲花座上,表情端庄安详。该件西晋青瓷谷仓表现出了一些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对于判定它的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首先、谷仓的胎质为灰胎,釉色青黄,较为稳定,符合越窑创烧时期的特征。

其次、在谷仓上堆塑建筑始于东吴。一开始,堆塑建筑只出现于罐口的局部,并且不完整,只有简单的房檐造型,后来才渐渐发展到整个罐口以堆塑楼阁为框架的格局。此谷仓堆塑的楼阁结构完整,具有庑殿式楼阁的特征。可以大致推断为东吴以后的作品。

第三、此仓没有刻画传统的群鸟争食场面。五联罐向谷仓过渡是从在五联罐上堆塑鸟兽、人物开始的。用群鸟争食于罐口为装饰,以表现粮食盈仓。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装饰手法,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西晋以后,群鸟装饰逐渐减少,鸟的造型也逐渐呆板。这件谷仓上根本没有出现鸟的造型,而是在退化的四个小管外贴塑兽面。表现出鸟型纹饰消失后的时代特点。

第四、历史遗存上保留的铭文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线索。该谷仓的两个龟趺碑铭为我们提供了珍贵文字资料。但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历代谷仓中有铭文的极为罕见,所以这件铭文谷仓的历史价值更为突出。两个碑文上的“囗稽”、“出始囗囗囗囗囗宜子孙作吏高囗众无极”文字,有七个字无法辨认,但从碑文的结构和文字布局上看,与江苏吴县狮子山4号墓出土、上海博物馆藏和上虞龙山出土的铭文谷仓一致,可以大致推测所逸文字分别为“会”、“迁”和“宁用此丧葬”,或与此文义相近的文字。据《水经注·渐江水》记载:“浦阳江东北径始宁县西,本上虞之南乡也。”始宁县设置于东汉,位于上虞南面,西晋时两地同属会稽郡。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西晋青瓷谷仓主要产于会稽、上虞一带。此谷仓上的龟趺碑铭与文献和考古资料相合,可以断定其产地为会稽,这是早期越窑的产地之一。

最后一点,也是该谷仓最为特殊的一点。这件谷仓上一半人物造型为佛像。佛像头发卷曲,高高束起,身披薄纱,肢体在薄纱的层层皱折下隐约可见,佛像身后有光环环绕。此类佛像应属于笈多式造像风格,保持了佛教东传早期的特征,符合两晋时代风貌。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有众多文字和实物记载,谷仓这种明器虽然流传的时间不长,但是堆塑其上的佛教造像,也佐证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堆塑谷仓上所反映的人物形象、活动场面、建筑形式与外观等都具有时代特征。这为研究西晋前后时期浙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堆塑谷仓,不仅器形优美、釉色光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丰厚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这使它具有了其他同时期作品所不及的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不惜万金争购之 德化白瓷塑佛像受追捧


福建德化是中国古瓷都之一,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窑历史悠久,历经了千年的风霜,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中国白”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瓷圣作品受追捧:不惜万金争购之

据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明代是德化瓷业史上雕塑工艺最为兴旺的时期,能工巧匠辈出,涌现出诸如何朝宗、张寿山、陈伟、林朝景等流传后世的瓷塑艺术大师。这些陶瓷艺术大师吸收泥塑木雕等传统技艺,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应用瓷器胎釉的质感特点,精心烧制各种形象的道释人物,无论造型神态和细部线条处理都刻划细腻、表现逼真,将德化白瓷雕塑艺术推向了世界顶峰。

明代德化窑白瓷极力追求完美的玉质感,在瓷坛上独树一帜。明代德化窑烧造的瓷雕久负盛名,尤以“何朝宗”款最为著名。

作为福建德化窑瓷塑艺术的代表人物,何朝宗特别强调对人物神情的刻画,他所创作的佛教人物瓷塑,如达摩渡海像、观音像等吸收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造像的优秀传统,使之具有超凡脱俗之轩昂气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聪明睿智,令常人仰之弥高。将雕塑的艺术美与材料的质地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纯白为基调,摒弃彩饰,凸显道释人物不同凡响的精神境界。同时,又根据各种神祇的不同特性,从现实生活中加以提炼,使之和蔼可亲但却无媚俗之态,融神之品相、人之魅力于一体,令人凛然起敬却不生畏惧。

在16世纪的“东西洋”市场上,何朝宗的作品被誉为“东方艺术”、“世上独一无二珍品”,“可与米兰的断臂维纳斯相媲美……”人们“不惜以万金争购之”。何朝宗以超群的技艺把瓷塑造型艺术推到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跻身于世界伟大艺术家之列。何朝宗的那些冠绝一时的作品,被称为“世界最精良的瓷器”,有“天下共宝之”的美誉。

为何德化窑能够烧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塑作品

郑炯鑫称,德化窑之所以能够烧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塑作品,与德化窑使用的瓷土和烧制技术密切相关。首先,德化窑瓷土中氧化硅含量较高,在高温作用下,常常呈现出玻璃品相,胎体细密,透光度好。其次,从釉色上看,一般窑址的胎釉由于氧化铁的含量较高,所以白瓷或泛黄,或泛青,但德化窑使用的胎釉氧化铁含量低,氧化钾含量高,烧造时采用中性气氛,因此克服了白瓷纯净度不够的缺憾,其釉色更纯净,光照之下,尤为明亮。第三,瓷塑家充分掌握了瓷土烧制过程中的收缩作用,利用这种收缩度,使作品立体质感更加突出。第四,德化瓷土优良,其所含的特殊矿物质使得烧制出来的白瓷瓷质致密,胎釉洁白无瑕,洁润滑腻,如脂似玉,整体晶莹剔透,适合表现释道人物庄严圣洁的形象。

郑炯鑫表示,德化白瓷能够出现那些让人赞叹不绝的作品,还与明朝陶瓷大师的高深的艺术修养、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高超的技巧有关。郑炯鑫举例称,明朝瓷圣何朝宗就是这样一个在艺术创作上严于律己、追求完美的人。何朝宗秉承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精益求精。据说,每件瓷雕作品创作出来,何朝宗必邀同行及懂行的人前来品评,稍不称意就推倒重塑。何朝宗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如是得意之作,则在背部钤盖印章。所以,何朝宗流传于世间的瓷雕作品都是极少雷同的上乘之品。

为何德化白瓷塑佛像闻名海内外

德化瓷以白瓷塑佛像而闻名,不仅在古代就已名扬海外,在当今也很受亲睐,究其原因,郑炯鑫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方面,德化瓷材质优良,做工精美,这是德化白瓷塑佛像之所以受欢迎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德化白瓷塑佛像不仅享誉国内,还畅销海外,这与历史上那些瓷塑大家对艺术的孜孜追求有着密切关系,正因为他们才有那些鬼斧神工的白瓷塑佛像杰作。此外,德化白瓷塑佛像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也与相关国家的宗教信仰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格外喜爱观音和弥勒。而在日本的基督信徒中,当作玛丽娅的圣像而大受欢迎,其需求量之大,几乎达到惊人的程度。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资料齐全的陶瓷专业馆,是德化县弘扬陶瓷文化、展现精湛的陶瓷工艺和悠久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现有藏品8000多件(套),古陶瓷标本2.56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件、国家二级文物5件、国家三级文物409件。藏品特色为德化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类实物。藏品有明代“瓷圣”何朝宗的瓷塑作品“文昌帝君”、“祥云观音”等镇馆之宝,有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工具,西周的原始青瓷到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及艺术价值。

德化观音佛像欣赏


福建德化窑白瓷质感温润,胎釉洁白,加之东南沿海地区对观音菩萨的信仰崇拜,德化观音造像自明晚期起即盛行中外,一直沿续至近代。数百年来名匠辈出,所塑精品广受欢迎。

* Lot 894 清 德化窑白瓷如意观音

48cm. High

观音游戏坐于洞石之上,神态安详,发辫垂搭双肩,右手持如意,与左手交叠轻抚左膝,身侧石台置放经卷包袱。拍品尺寸甚大,胎质细腻坚致,白釉温润如玉,衣褶流畅柔和,为清代德化窑观音造像精品。

“德化”葫芦形篆书印款,“溥及渔人”篆书印款

拍品与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藏德化观音相近,参见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网站,藏品编号为(尤金·富勒纪念馆藏品)43.42。

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藏德化观音

林希宗是明晚期德化窑瓷塑艺人中极具代表性的名家,其作品传世较何朝宗更少,尤其珍贵难得。其传世不多的作品为观音、布袋和尚等塑像,神态或悠然自在,或庄严肃穆,各得神韵。

* Lot 895 明晚期 林希宗制德化窑白瓷观音坐像

20cm. High

拍品观音左手倚地,右手抚膝,坐姿舒适自在,左足露出裙摆,衣褶流畅,展现出柔软的质感。整体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观音眉眼低垂,嘴角微微上扬,十分安详沉静。胎体致密,白釉温润细腻似凝脂,乃典型的明晚期德化窑白瓷特征。品相保存良好。

“林希宗印”篆书印款

铭文边饰


瓷器上的文字有独立于整个瓷器主题纹饰的圈、框、图案等作边饰,简称为铭文边饰。

(一) 圈

圈是铭文边饰中最常见的。圈有单、双之分,釉彩画或刻划而成。釉彩圈有青花和红彩等数种,以青花为常见。青花圈和红彩圈均始自明宣德。明制青花瓷底面双重圈距离较远,粗细相等。圈线的起讫处有不同程度的重叠。清制青花瓷底面青花双重圈距离较近,外圈粗而内圈细,圈线看不出笔画起讫,总的说较明代为细。刻划圈外一般上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刻划后上底色釉,这种形式明代永乐年间出现,传世的大量永乐官窑甜白、霁蓝、霁红器都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是刻划后加填与图案同色的彩釉,明万历的有些瓷器,刻划而就的文字加填绿彩而圈填黄彩。明永乐、宣德还曾出现椭圆双圈,比较少见。

(二) 方框

以直线组成的图形作铭文边饰,在西晋青瓷谷仓上的铭文外已使用,明宣德开始用青花方框作铭文边饰。框有单线和双线两种,从形状看分方和长方两类,长方框又有横、竖之别。在不同朝代,配合不同书体,有几种形式。

(三) 图形

以图案作铭文边饰,宋代既有。这种图案铭文边饰有模印、刻划和釉彩三种。明初永乐、宣德所制甜白瓷上流行在年号款外用图形,在“永乐年制”和“宣德年制”四字篆文暗款外,有各种刻划的暗花。永乐有云纹、花边、八瓣花图案、龙凤、轮形等,宣德的图案则有莲瓣等一二种。釉彩的图案边饰较少,明清彩瓷中有一种喇嘛文(藏文)写于花纹中,称之为花捧真言。清雍正年号款外有的以桃形为饰。、

珍稀的宋代铭文茶盏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它至少可追溯到西汉。用茶叶的浸出汁当作饮料,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茶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柴米油盐酱醋茶”并称,历代有“以茶代酒”、“以茶会友”、“以茶传谊”等等。茶也同“琴棋书画”一样成为人们的精神粮食。

我国是“茶的祖国”。茶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它应该像酒文化一样光辉灿烂。可是从史料得知,古代茶具上仅见一些书写:“福寿康宁”、“寿山福海”、“富贵福寿”等较为世俗化的文字记载,真叫人遗憾,就是这些茶碗,据《中国陶瓷史》载:“……传世品只有三件碗里面书‘寿山福海’四字这三件……碗多年前已流散到国外,国内未见”。1954年故宫博物馆调查江西吉安永各窑时采集到一件书“山”字的茶碗残片亦被视同宝贝了。要想从古陶瓷茶具上找到直接描述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的文字更是千载难逢。笔者有幸接触到几件弥足珍贵的宋代铭文茶盏,选择介绍三件,其目的是为大家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供同道研究欣赏。

香赛龙涎盏:(图一)口径11厘米,高42厘米,足径3.8厘米。胎骨细腻,胎色牙白,胎体销厚,浅腹。离盏沿1厘米处,盏壁突然内敛,其上筑一向盏内凸出0.3厘米,高1厘米的唇形折沿,使碗面形成一条束结状的线,此为半茶时用的标准茶水线。敞口,矮足平底,盏里四面用行草体书写铁锈红色的“香赛龙涎”四字,书法苍劲老辣,非土家莫居。盏外施满釉,釉色为淡褐色,底、足无釉。

龙涎,香名。它是鲸病胃的一种分泌物,若和以其它香物,其香加烈,阅久不散,为一种珍贵的香料。苏轼诗曰:“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近贤郁达夫《毁家诗纪》:“频烧绛蜡迟宵析,细煮龙涎涴宿熏。”此盏用“香赛龙涎”来形容茶,的确有一种颇类现代广告的诱惑力。

雨前香茗盏:(图二)口径11.6厘米,高4.2厘米,足径3.6厘米。青白釉的盏面,开小细片,盏里面用行草书写墨色的“雨前香茗”四字,书体清新、秀丽、洒脱。盏外壁满釉,釉色酱黑,底足无釉。外形为唇口,折沿、浅腹、矮平底足。

雨前,成品绿茶之一,用采自“谷雨”前的细嫩芽尖制成。茗,茶也,雨前香铭即谷雨前采摘的嫩细茶芽。功轼诗:“浮石已乾霜后水,焦坑间试雨前茶”。

雀舌先春盏(图三)口径11.4厘米,高4.4厘米,足径4厘米,造型用“雨前香茗”盏,但共盏口沿无釉,盏外壁施半釉,露胎处及底部可见明显的慢轮旋转痕迹。盏里石用青共料书与正楷“雀舌先春”四字。

雀舌,嫩芽茶也。沈括《梦溪笔谈》:“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其赏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此客未曾赏。”明,汪迁讷《种玉记》:“玉壶烹雀舌,金碗注龙团。”

以上三茶具独运匠心的制作,其文化品味是不可言谕的,而每器中含四字上下左右十字交叉的读法,更是妙不可言。至于出自何窑口尚待进一步考证。(池广浩)

弥勒观音佛像的介绍


杭州也算是一个佛教圣地,小编的很多朋友经常去灵隐寺烧香,因为他们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今天由瓷库中国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弥勒和观音菩萨。

弥勒,菩萨名,梵文叫maitreya,译为慈氏,住在兜率天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

观音菩萨,梵文Avalokite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瓷库中国网是一家专业销售瓷器的公司,出售许多弥勒观音佛像等陶瓷精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登录瓷库中国网看看。

瓷塑


用瓷器的原料和烧制工艺做出的雕塑艺术品,也包括实用瓷器上附加的装饰雕塑。瓷塑成型有的用瓷泥捏塑,有的用范模将泥料挤压成型,近代还有用石膏范注浆成型的。瓷器发明以后,开始都是生产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实用器物,如碗、盘、杯、瓶、罐等。随着工艺的成熟,逐渐做出一些满足人们意识形态需要的雕塑艺术品和陈设品。如东汉时的瓷灯、灯座塑成人物形象,身上还爬满偷油的老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谷仓罐,在一个瓷罐上塑出亭台楼阁、长廊列舍等多层建筑,上面有持械守卫的人物,有披麻戴孝作道场的送葬场面,庭园正中立看刻写年号和吉祥颂词的碑碣、周围还环绕着各种鸟兽。羊形器、牛形灯等也是以雕塑为丰的实用器具。西晋瓷塑有神兽尊、仙人骑狮、持械的部族武装、对坐的文人学士、各类动物、鸡笼狗舍模型、蛙形水孟等。隋、唐时期用雕塑手法或用陶范成型作出瓷俑,如镇墓兽、文吏武官、男仆女侍、明驼骏马、狮子,以及童于骑兽等玩具。宋、元、明、清时代的瓷塑包括瓷枕上塑出的人物、动物形象,还有童子拜观音、神仙故事、观音、达摩等。有的瓷塑还加彩饰,这些瓷塑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史上出现许多杰出的工匠,大多数没有留下姓名。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宋吉州窑的舒翁、舒娇,明末清初福建德化窑的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清代景德镇的六十四等人。其中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雕塑的白瓷观音、达摩形象,亨誉海内外,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见下图)

宋元陶瓷谷仓罐及其文化


在江西省境内近些年出土的宋元陶瓷器物中,有不少各式器型的谷仓罐。谷仓罐是一种普通陪葬器物,是一般人家对死者亡灵安慰的寄托。宋元时期,道教盛行,民间的宗教信仰也反映到葬俗上。江西是道教发祥地,道教文化在江西大地尤为浓厚。江西境内出土的北宋以前的墓碑、墓志不多,自北宋末始,即便是普通百姓墓,也多有墓志或地券出土,且多带地方道教文化色彩。一个时期的地方宗教文化色彩在民间形成一种定式,其影响就是几百年。谷仓罐作为对死者亡灵的寄托,至少在宋元时期的二百年间成为安慰死者之器物。宗教文化一旦被民间广为利用,寄托物的制作就会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粗制滥造。江西是陶瓷的故乡,宋代景德镇陶瓷业繁荣,带动江西境内诸多窑口生产的积极性,几乎全省窑口都有过生产谷仓罐的历史。谷仓罐作为祭祀葬器使用时间长,生产窑口多,因此极具变化。以下介绍几种典型器物。

旋纹钮式谷仓罐,与一北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的墓志共同出土。罐翻口束颈溜肩深腹平底,从上颈部及下胫部有五道凹进旋纹,旋纹中间以四个钮扣式装饰成竖四排,褐红色瓷胎内外未施釉。北宋重文轻武,文化崇尚素雅,色彩装饰都较简练。北宋谷仓罐多硬陶或瓷胎石施釉,装饰或简单捏塑,或钮式排列,或素面无纹。此类谷仓罐高不过30厘米。

顶盖罐式谷仓罐,高40厘米,外檐径32厘米,在谷仓罐中属较大者。此罐分顶盖与仓罐两节。顶盖两层,上层呈“人”字形陡坡檐,前后各6条筋;下层呈圆圈形,用15条筋作檐。仓罐肩部飘檐环绕23条筋。所有出筋上翘,体现宋代建筑形式。肩与胫部各有一条环筋,环筋上部,四处以“屮”作装饰。仓腹部一面划五格梯状,由下而上分别书写一、二、三、四、五,以示谷仓层数。梯形层次两边,又划书“仓库常满 典库常开 子孙富贵 大吉大利 嘉定十五年二月 日造”。文字刻画随意流畅,有太平气象。平底施青黄釉。此罐有绝对纪年,非常有史料价值。

在江西地区的皈依瓶,也称魂瓶。“魂瓶”即为招魂。生者告慰死者亡灵,表示寄托哀思,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尽管我们的先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一定懂得物质与精神的辩证法,但不管他们的物质生活如何艰难,在孝道与道教文化的驱使下,他们还是要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准备一些粮食或酒,因此魂瓶实际上就成为给死者盛存粮食的谷仓罐。江西地区出土的此类魂瓶中不少盛有谷物及酒。魂瓶高度多在30—80厘米之间,大多胎质粗疏,歪头斜足,然制作繁杂,上部堆塑龙及中部十几个人俑都生动传神。该瓶随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墓志出土,高71厘米,规矩周正,堆塑上好,影青釉较光润,属同类器物中的佼佼者,出土时内盛稻谷。

斗笠盖式谷仓罐是谷仓罐中的典型器,一般高10厘米左右,13厘米高的即为较大。此类谷仓罐,斗笠盖及仓身以条状装饰,醒目得让人一见即知它是存贮粮食的器物。谷仓正门几条简单的细横线,表示谷仓的插板;“×”线型意即稳固插板。罐身座上几粒圆珠状物是一种装饰,也起防潮的作用,科学与艺术结合,就是智慧的结晶。

谷仓罐,是典型的景德镇窑器物,江西其它窑口也有生产,从南宋至元,延续时间最长,出土数量多,尤其以抚州市的临川、东乡、南城、金溪、南斗,宜春市的丰城,南昌市的进贤、鹰潭及上饶市所辖县为最多。若不伴有墓志或地券,很难具体分辨出哪是南宋哪是元。说到这两类出土最多的谷仓罐,令人想起了江西地区与众不同的葬俗。如南昌市及郊区南昌县,出土陪葬物多为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这两类谷仓罐反而出土不多,与周围丰城、进贤、新建、安义、余干有大量谷仓罐出土形成鲜明对照。南昌市附近的葬俗为什么能冲出周边县的包围不得而知。

此外,谷仓罐还有屋式、塔式等,不一而论。谷仓罐繁多的器型及绵长的文化,值得细究。

四川窑口谷仓罐


四川窑口谷仓罐

四川陶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古代的四川由于其所处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等独特情况,为了满足当地群众的生活需求,从商代开始就已制陶,这从最著名的三星堆、金沙等遗址所出土的陶器就已得到证实。到了汉代、两晋、南北朝,陶瓷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应用也更加广泛。至唐、五代及两宋,制瓷业就更加成熟,窑址更是星罗棋布。考古资料表明,古时四川境内陶瓷窑址有:成都始于晋至唐宋的青羊宫窑和唐至宋烧制青瓷和三彩的琉璃场窑;邛崃始于南朝至唐宋的十方堂窑和始于南朝至隋烧制青瓷的固驿窑;新津始于南朝至隋烧制青瓷的白云寺窑和隋至唐烧制青瓷的玉皇观窑;金堂南朝至唐烧制青瓷的金锁桥窑;灌县南朝至唐烧制青瓷的金马窑和唐至宋烧制青白瓷的玉堂窑;双流隋唐烧制青瓷的牧马山窑;乐山隋唐烧制青瓷的关庙窑和宋烧制黑釉瓷的西坝窑;郫县唐、五代烧制青瓷的大坟包窑;武胜唐烧制青、黑瓷的礼安窑;广元五代至宋烧制黑釉瓷的瓷窑铺窑;彭县宋代烧制白瓷的瓷峰窑;重庆宋代烧制黑釉瓷的涂山窑等。其中最著名的要属邛窑。

在四川的古陶瓷中,谷仓罐是一种别具特色的与众不同的器物。谷仓罐又称衣禄罐、老人罐、寿罐,是专供陪葬的明器。按四川民间习俗,人死后每个墓葬最少要放两个谷仓罐,放置钱、谷类和一些杂物,供死者在阴间享用。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明清,民国时期渐少。正因为在四川民间从古至今有这样的陪葬习俗,才能为我们保存下来众多的、不同时期的谷仓罐。

由于成都古玩市场这类东西较多,笔者便收藏了一些。这些谷仓罐从南北朝至宋都有一些,各个时期也各有特色,这对我们认识四川窑口各个时期谷仓罐的特点提供了一些信息。

一、南北朝时期四川的谷仓罐

南北朝时四川制瓷业发展较快,不但烧制青瓷,也出现了黑釉瓷。这个时间段的谷仓罐,罐盖一般都比较高,其纹饰有竹根纹、绳纹、节齿纹、泥条纹等。如:

黑釉竹根纹谷仓罐高23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5厘米。由盖及罐体两部分组成,均饰以竹根纹。施酱黑釉近底,单底无釉。这是四川最早的黑釉瓷,十分罕有。

青釉绳纹谷仓罐高31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9厘米。此罐分盖及罐体两部分,盖及斜肩皆由竖绳纹装饰,罐体腹部向下急收,并由四道竖绳纹装饰至腹底。施青釉至腹下部。

青釉塔式谷仓罐(图3)高30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9.8厘米。褐红色胎,大半施青釉,釉色不纯正。塔式盖,直口,短颈,短斜肩,长圆腹,从盖到底饰六道节齿纹,从肩至下腹饰四道竖节齿纹装饰。

青黄釉节齿纹谷仓罐高30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9.7厘米。盖顶圆纽,罐唇口,罐体上细下粗,近底内收,平底。从盖至罐底有四道横节齿纹装饰。施青黄釉至第四节齿纹处,罐形别致。

青釉堆贴条纹谷仓罐高28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8厘米。罐由盖及罐体两部分组成,盖顶圆钮,罐体斜肩,圆鼓腹,平底。盖及罐腹上半部以堆贴条纹作装饰。施青釉至腹下部,釉色纯正,造型奇特。

二、唐、五代时期四川的谷仓罐

唐、五代时期,四川制瓷业空前发展,这一时期的谷仓罐不但形制多样,更强调胎装饰和纹饰装饰,出现了画花、贴花、堆花等工艺。纹饰上有人物、动物、花卉、网纹、钱纹等。如:

唐代青釉画斜方格纹双系罐高19.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5厘米。卷唇口,短颈,左右设双系耳,长圆腹。罐体画青白色网格纹,平底。底及无纹饰处露胎。

唐青釉节齿纹荷叶盖罐高25.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9.5厘米。盖呈荷叶形,罐卷口,短颈,缩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延。罐体凸起五道弦纹,罐体在凸弦纹处堆贴竖向节齿纹四组,造型古朴奇特,施青釉,釉色姜黄,施釉不均,釉不到底,罐体内及底部未施釉。

唐青釉堆贴折枝花纹罐高25.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1.5厘米。唇口,短颈,斜肩,鼓腹下部渐收至底外延,腹底呈圆条圈状,单底。肩部设四个相对称的小钮,腹部上下各饰一圈节齿纹,中间堆塑折枝花纹。施青黄釉,大部剥落。

唐褐釉“开”字罐高27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8.5厘米。仓顶式盖,罐卷唇,短颈,丰肩,肩部堆饰条状竖纹,罐腹至底用竖向节齿纹形成开光。一开光中间饰以阳文“开”字;另一开光中间饰以钱纹,寓意开罐有钱。施褐釉近底。单底及罐内未施釉。纹饰独特,十分罕有。

唐青釉龙凤纹罐高28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0厘米。塔式盖上立一凤鸟,罐卷唇,短颈,丰肩。肩一侧堆塑独龙抢宝纹,另一侧饰竖泥条纹。腹部下收,足呈螺旋式高足。施青黄釉不到底。盖与罐体釉色不一致,或为后配盖,或烧成所致。、

唐青釉堆塑纹罐高22.5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9.7厘米。碟形盖,罐唇口,宽斜肩,肩部以泥条堆贴分为四区,一区饰人物、动物,一区饰太阳纹,另两区饰花卉纹。肩下渐收,至底饰以一圈节齿纹。底足呈螺旋状。纹饰生动,十分珍罕。

三、两宋时期四川的谷仓罐

两宋,四川黑釉瓷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著名的有广元瓷窑铺窑,乐山的关庙窑和西坝窑,重庆的涂山窑等。这些窑口所烧制出的黑釉瓷各有特色,并出现窑变釉。宋代四川窑口烧制的黑釉谷仓罐更具特色。如:

宋黑釉龙纹罐高18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9厘米。碟式盖,直口,丰肩,长鼓腹。罐体中部有一凹槽。腹部堆塑一腾飞的龙纹,施黑釉近底,釉面出现蓝及豆青色窑变。圈足无釉。

宋黑釉龙纹罐高20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9厘米。盖圆钮,罐长鼓腹,腹体有四道凹弦纹,罐中上部堆塑一飞龙。通体施黑釉近底,釉面由上至下流淌形成牛毛状纹蓝色窑变。圈足无釉。

宋瑞虎盖黑釉龙纹罐高24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9厘米。瑞兽钮盖,长鼓腹并有四道凹弦纹。罐中上部堆塑一龙纹。通体施黑釉近底,釉面大面积蓝色窑变。圈足无釉露胎。为黑釉谷仓罐之珍品。

宋麒麟盖黑釉龙纹罐高24.5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0厘米。麒麟钮盖。长鼓腹罐体,罐体中上部堆塑一飞龙。通体施黑色釉,下半部呈现如云状蓝色窑变。圈足无釉露胎,十分珍罕。

以上这些黑釉窑变谷仓罐美妙异常,飞龙飘逸、刚劲,深受市场青睐,更是上海、北京、广州等古玩市场的抢手品种,应引起川内陶瓷藏家的充分关注。目前成都古玩市场偶有所见,机会不要放过。

谷仓罐作为一种陶瓷文化,在中国,特别是在四川已经传承了数千年。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丧葬制度的改变,这些作为陪葬品的谷仓罐已经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保存好他们具有一定的意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瓷珍品——堆塑佛像铭文谷仓》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瓷珍品——堆塑佛像铭文谷仓》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民国瓷器佛像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