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 导航 >

福建同安窑的历史渊源

福建同安窑的历史渊源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老窑瓷器的鉴别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2020-07-02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同安窑青瓷窑址是1956年在福建省同安县(现属厦门市同安区)的汀溪水库首次发现的,窑址包括许坑窑、新民窑等等。同安窑青瓷传到日本后,受到日本茶汤之祖珠光文琳的青睐,故日本学者把同安青瓷誉称为“珠光青瓷”。

同安窑青瓷产品釉色以淡褐黄釉为主,其次为青釉、青白或灰白釉。器形有碗、碟、瓶、罐、洗、钵等。胎体灰白或白色。装饰使用刻、划、印等技术。常见的纹饰有卷草纹、篦点纹、菊瓣纹、莲瓣纹等,印有双鱼或屈前肢的小鹿图案,其烧造年代为南宋至元代。

根据调查资料表明,宋元时代生产类似同安青瓷的窑场,有浦城窑、建阳窑、南平窑、莆田窑、仙游窑、南安窑、惠安窑、安溪窑、厦门窑和漳浦窑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瓷生产体系,即同安窑系统青瓷。

同安窑系青瓷生产工艺,主要受到浙江龙泉窑的影响,同时地方色彩也很浓厚,而各窑的特点虽然不同,但产品的工艺特征却是大同小异的,其胎骨呈灰白、浅灰乃至青灰色,质地比较坚硬,釉层较薄,一般玻璃质感较强,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有的厚薄不匀或釉水垂流,釉面开细小冰裂纹,也有少量不透明的,釉呈青黄、黄绿和青灰色,也有少量青绿莹润的釉层略厚,莹润如粉青、梅子青的一类。日本柔道专家最推崇类似枇杷的青黄色。闽北产品较暗浑些,沿海产品较浅显此。釉汁通常是一次施成,也有二道工序的,器物上普遍施釉,或施釉不及底,底足均露胎。这些特征形成与龙泉青瓷的明显区别。

同安青瓷产品,以碗为大宗,盘、碟、洗类次之,还有瓶、炉、罐、杯等类。器物造型朴实厚重,多口薄底厚,底部不甚规整。挖足比较草率,旋坯痕迹明显。

同安窑青瓷装饰方法有印花、刻花,划花等几种。以划花为主,印花、刻花为辅,这些方法往往一器并用,尤其是篦划纹自然,流畅,成为同安青瓷最普遍也是具有特征性的主要纹饰之一。其纹饰有篦划纹、篦点纹、莲花纹、菊花纹、刻划纹、花草纹及动物纹等。

同安青瓷的烧造方法有正烧法、复烧法、叠烧法等几种,叠烧法比较多采用,提高了瓷器的质量,正烧法也很常见,保证了瓷器的质量。

同安青瓷兴烧的原因,除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北方瓷工的南移,丰富的瓷土与木材资源,水运发达外,更重要的是与当时泉州港海外交通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宋中期至元末,是泉州港海外交通繁荣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元代,更是登封造极,号称“世界第一大港”。由于宋政府实行开放改策,更由于泉州、杭州等地贵族云集,成为消费奢侈的渊薮,还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丝、瓷等手工艺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到海外。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同安青瓷借鉴于龙泉瓷青瓷的优点,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终于烧成了有闽南地方特色的优良的青瓷,所以同安青瓷和龙泉青瓷的外销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元时期的同安青瓷大多是从泉州港运往海外去的。泉州港宋代沉船中就有同安青瓷碗的发现,如出于第十一舱的一种碗,青黄色釉,碗的外底部无釉,碗内刻划篦纹和莲续孤线纹,造型颇美观。

在日本镰仓海岸就发现了大量镰仓时代的同安青瓷碗等,在日本唐津山麓遗址中,同安青瓷出土最多。还有太宰府附近、福冈湾底以及福山草户庄等地的镰仓时代遗址,也都有出土,这充分说明同安窑青瓷系统的瓷器在日本镰仓时代即我国南宋时代曾大量运销到日本。

同安青瓷是福建青瓷颇有说服力的代表作,它兴烧于宋元的多年间,产品运销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应和龙泉窑青瓷、德化窑白瓷、建窑黑瓷一样,在我国陶瓷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福建同安窑概述


在今福建同安县,故名。以烧青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同安青瓷,日本人称为“珠光青瓷”。

同安窑青瓷窑址是1956年在福建省同安县(现属厦门市同安区)的汀溪水库首次发现的,窑址包括许坑窑、新民窑等等。同安窑青瓷传到日本后,受到日本茶汤之祖珠光文琳的青睐,故日本学者把同安青瓷誉称为“珠光青瓷”。

同安窑青瓷产品釉色以淡褐黄釉为主,其次为青釉、青白或灰白釉。器形有碗、碟、瓶、罐、洗、钵等。胎体灰白或白色。装饰使用刻、划、印等技术。常见的纹饰有卷草纹、篦点纹、菊瓣纹、莲瓣纹等,印有双鱼或屈前肢的小鹿图案,其烧造年代为南宋至元代。

根据调查资料表明,宋元时代生产类似同安青瓷的窑场,有浦城窑、建阳窑、南平窑、莆田窑、仙游窑、南安窑、惠安窑、安溪窑、厦门窑和漳浦窑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瓷生产体系,即同安窑系统青瓷。

同安窑系青瓷生产工艺,主要受到浙江龙泉窑的影响,同时地方色彩也很浓厚,而各窑的特点虽然不同,但产品的工艺特征却是大同小异的,其胎骨呈灰白、浅灰乃至青灰色,质地比较坚硬,釉层较薄,一般玻璃质感较强,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有的厚薄不匀或釉水垂流,釉面开细小冰裂纹,也有少量不透明的,釉呈青黄、黄绿和青灰色,也有少量青绿莹润的釉层略厚,莹润如粉青、梅子青的一类。日本柔道专家最推崇类似枇杷的青黄色。闽北产品较暗浑些,沿海产品较浅显此。釉汁通常是一次施成,也有二道工序的,器物上普遍施釉,或施釉不及底,底足均露胎。这些特征形成与龙泉青瓷的明显区别。 

同安窑特征:

1、胎体较厚重,胎色有灰黄、灰白、粉黄多种。

2、釉色青黄或灰黄,尤其宋代,釉色偏黄。

3、产品以盘、碗为主,还有瓶、罐、炉等。唐代青瓷以厚胎平底碗为主,无纹饰。宋代青瓷在盘、碗等器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划纹饰,器外刻复线装饰,碗心多有凹入的圆窝,有的在圆窝内划花卉一朵。炉分两式,其一敞口,下部浮雕莲瓣纹,下承以撇足座;其二直筒形,圈足,炉身刻划莲瓣纹。瓶口多下折,瓶身划复线纹。元代青瓷盘心印阴纹双鱼。

4、青白瓷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碗心多有一个小圆窝,瓶罐的外壁多刻划由细线条复线交叉的斜十字形纹。

龙泉青瓷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龙泉青瓷有怎样的历史渊源?说到瓷器,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五大名窑,即汝窑、哥窑、定窑、官窑、钧窑。五大名窑所生产的瓷器各有千秋,一般人会将它们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但说起龙泉窑,不少人觉得低一等,缺少五大窑的名气,殊不知,龙泉青瓷自古以来就是各大藏家争相收藏的“香饽饽”。那么,龙泉青瓷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龙泉窑址多分布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历史记载,北宋时期窑址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多分布在大窑、金村两处,这两地的青瓷质量也是最高的。考古研究表明,龙泉窑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1500年的烧瓷史。

龙泉受越窑影响较大,特征也与其相似,北宋早期之前其特点为: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北宋中期之后,博彩众长的龙泉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南宋至元代是龙泉青瓷的发展顶峰,南宋时期,工匠们在技术上有了改进,艺术上有所创新,出现了光泽柔和淡雅如玉的粉青釉和青翠透明似翡翠的梅子青釉,这两种釉色是后人所无法超越的。不只在釉色上,器型上面也有所丰富,并且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还出现了模仿铜器或者玉器的青瓷产品。

元代时,龙泉青瓷在“海上陶瓷之路”有着重要的作用,元代的青瓷的品种相对于南宋有所增加,器型方面更加丰富,除了大量的民窑外,已有部分官办或半官办窑场,烧制供奉朝廷器皿,但质量相较于南宋有所下降。

明清时期,龙泉青瓷生产由盛转衰,大明《宪宗记录》记载,明早期龙泉窑承担了大量的宫廷用瓷烧制任务,所生产瓷器质量还属上层。明代中晚期,海禁的实施,导致瓷器销量锐减,龙泉瓷窑纷纷倒闭,直至清三代时期,龙泉瓷窑所剩无几,但由于皇室的需要,依然苟延残喘。

民国初期,龙泉瓷窑逐渐衰落。

同安窑


同安窑青瓷窑址是1956年在福建省同安县(现属厦门市同安区)的汀溪水库首次发现的,窑址包括许坑窑、新民窑等等。同安窑青瓷传到日本后,受到日本茶汤之祖珠光文琳的青睐,故日本学者把同安青瓷誉称为“珠光青瓷”。

同安窑青瓷产品釉色以淡褐黄釉为主,其次为青釉、青白或灰白釉。器形有碟、碗、瓶、罐、洗、钵等。胎体灰白或白色。装饰使用刻、划、印等技术。常见的纹饰有卷草纹、篦点纹、菊瓣纹、莲瓣纹等,印有双鱼或屈前肢的小鹿图案,其烧造年代为南宋至元代。

根据调查资料表明,宋元时代生产类似同安青瓷的窑场,有南平窑、莆田窑、仙游窑、浦城窑、建阳窑、南安窑、惠安窑、安溪窑、厦门窑和漳浦窑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瓷生产体系,即同安窑系统青瓷。

同安窑系青瓷生产工艺,主要受到浙江龙泉窑的影响,同时地方色彩也很浓厚,而各窑的特点虽然不同,但产品的工艺特征却是大同小异的,其胎骨呈灰白、浅灰乃至青灰色,质地比较坚硬,釉层较薄,一般玻璃质感较强,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有的厚薄不匀或釉水垂流,釉面开细小冰裂纹,也有少量不透明的,釉呈青黄、黄绿和青灰色,也有少量青绿莹润的釉层略厚,莹润如粉青、梅子青的一类。日本柔道专家最推崇类似枇杷的青黄色。闽北产品较暗浑些,沿海产品较浅显此。釉汁通常是一次施成,也有二道工序的,器物上普遍施釉,或施釉不及底,底足均露胎。这些特征形成与龙泉青瓷的明显区别。

同安青瓷产品,以碗为大宗,盘、碟、洗类次之,还有瓶、炉、罐、杯等类。器物造型朴实厚重,多口薄底厚,底部不甚规整。挖足比较草率,旋坯痕迹明显。

同安窑青瓷装饰方法有印花、刻花,划花等几种。以划花为主,印花、刻花为辅,这些方法往往一器并用,尤其是篦划纹自然,流畅,成为同安青瓷最普遍也是具有特征性的主要纹饰之一。其纹饰有篦划纹、篦点纹、莲花纹、菊花纹、刻划纹、花草纹及动物纹等。

同安青瓷的烧造方法有正烧法、复烧法、叠烧法等几种,叠烧法比较多采用,提高了瓷器的质量,正烧法也很常见,保证了瓷器的质量。

同安青瓷兴烧的原因,除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北方瓷工的南移,丰富的瓷土与木材资源,水运发达外,更重要的是与当时泉州港海外交通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宋中期至元末,是泉州港海外交通繁荣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元代,更是登封造极,号称“世界第一大港”。由于宋政府实行开放改策,更由于泉州、杭州等地贵族云集,成为消费奢侈的渊薮,还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丝、瓷等手工艺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到海外。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同安青瓷借鉴于龙泉瓷青瓷的优点,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终于烧成了有闽南地方特色的优良的青瓷,所以同安青瓷和龙泉青瓷的外销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元时期的同安青瓷大多是从泉州港运往海外去的。泉州港宋代沉船中就有同安青瓷碗的发现,如出于第十一舱的一种碗,青黄色釉,碗的外底部无釉,碗内刻划篦纹和莲续孤线纹,造型颇美观。

在日本镰仓海岸就发现了大量镰仓时代的同安青瓷碗等,在日本唐津山麓遗址中,同安青瓷出土最多。还有太宰府附近、福冈湾底以及福山草户庄等地的镰仓时代遗址,也都有出土,这充分说明同安窑青瓷系统的瓷器在日本镰仓时代即我国南宋时代曾大量运销到日本。

同安青瓷是福建青瓷颇有说服力的代表作,它兴烧于宋元的多年间,产品运销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应和龙泉窑青瓷、德化窑白瓷、建窑黑瓷一样,在我国陶瓷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唐至元代闽南地区外销瓷产地,在同安境内。窑址面积大,瓷器质量较精,烧瓷历史比较长。已发现唐、宋、元时期窑址。东烧尾窑为唐代遗址,烧制厚胎平底碗;汀溪水库附近3处宋、元窑址,为珠光青瓷的主要产地,遗物丰富。青釉盘、碗里心都有划花间蓖划或蓖点纹,器外刻复线纹,是典型的珠光青瓷。釉色多数偏黄。盘心有印阴纹双鱼、鹿纹、折枝花纹等,双鱼纹具有明显的元代风格。很多器物从造型、纹饰上看与浙江龙泉窑关系较为密切,如平足划花小盘、折沿双鱼盘、珠光青瓷盘、碗,均模仿龙泉窑同类器物。青白釉有瓶、壶、碗、杯、缸、盘等,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碗心修坏时多有—小圆窝。瓶、罐、缸外部多刻划一组细线条交叉组成的斜十字形纹。印花有朵花、鱼纹,多见于盘内。壶系式样与浙江越窑、慈溪窑相似。此外,窑址中还发现少量黑釉碗、瓶。同安窑瓷器南宋时已大量外销,日本北九州一些古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完整的同安窑盘、碗及大量残器。

陶瓷知识:福建陶瓷的历史


马克思曾经说过:要认识已经灭亡的动物的身体组织,必须研究遗骨的构造;要判别已经灭亡的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劳动手段的遗物,有相同的重要性。对研究福建陶瓷发展来说,我们不但要知道古代人民烧造了哪些陶瓷,也要探索他们是怎样来进行烧造的,也就是说,采用什么手段烧造。因此,对福建古代陶瓷发展的研究就有它重要的意义。

1954年发现的昙石山遗址,位于闽江下游的闽候县甘蔗镇恒心村昙石山,距福州二十二公里。经多次发掘,出土了不少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等,其中陶器尤为精美,而富有特征。这个文化的内涵,分为上、中、下三层;中下两层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500余年;上层属于青铜文化,相当于我国商末周初时期,距今约3200余年。因此,下层是我省已知的新石器遗址中年代最早的,这说明,福建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能制造比较精美的陶器了。当然,从这些陶器来看,它的起源可能还更早。值得引人注意的是这批陶器中,不但有比较粗糙的《陶鼎》(陶鼎新石器高17.5cm口径16.Ocm闽侯县昙石山福建省博物馆

红彩陶杯新石器高8.0cm口径10.6cm闽侯县昙石山福建省博物馆

昙石山文化的上层类型,是以几何印纹硬陶为特色,根据近年研究,它已进入青铜时代。这类几何印纹硬陶,火候高,胎质坚硬,在制怍时,用印模拍上,或用竹篦划上回纹、方格纹、菱形纹,篮纹、绳纹和其它编织纹等,作为装饰,这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同类文化中成为一种普遍的装饰,但各省并不完全雷同,而各有其特色,福建这种几何印纹硬陶遗址遍布全省各地,其发达情况,可想而知。除昙石山上层外,而以闽候县黄土仑遗址最为典型,出土了许多独具特色而别致的陶器,《带錾印纹陶鬶》(带鋬印纹陶鬶商高24.0cm口径12.0cm闽侯县鸿尾黄土仑福建省博物馆

陶豆西周高21.0cm口径20.Ocm闽侯县鸿尾黄土仑福建省博物馆

在我省与几何印纹陶同时出土的还有原始青瓷器。原始青瓷器在我国商代前期出现以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传播,根据考古资料,从商代后期的安阳殷墟,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和福建等地均有发现,这些发现,说明这种新生事物不是偶然而孤立的现象。《原始青瓷弦文簋》(原始青瓷弦纹簋西周高7.9cm口径13.6cm闽侯县甘蔗昙石山福建省博物馆

原始青釉弦文盂西周高5.5cm口径10.0cm福州市福建省博物馆

123456下一页

福建德化陶瓷制造历史源远流长


福建德化陶瓷制造历史源远流长

福建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瓷都”。然而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实是:外界更多地把“德化”这个符号与“中国”、与“瓷器”联系起来。

我曾于1987年到过泉州市德化县采访,那时是采访报道德化曾氏与台湾渊源关系,非为德化瓷而来。然而,原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徐本章先生却自豪地带着我参观宋代古窑址“屈斗宫”。徐先生如数家珍地向我讲述他心目中的德化瓷,第一次让我大开眼界。有意思的是,时隔十几年的今天,我带着采访任务又一次来到德化,这次的目的就是向外界报道德化瓷。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德化,内心油然而生近乡情怯之情。我又一次来到屈斗宫。

古窑址位于德化县城东南隅的宝美村覆船山西南坡,因附近有座屈斗宫小庙而得名。遗址东西宽300公尺,南北长约150米。1976年,福建省、晋江地区、德化县和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对它进行发掘,今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依山而起的宋元窑基,它坡长57公尺、宽1.4~2.95公尺,泥土间显露着不少残缺的瓷器文物,两侧芳草萋萋。屈斗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对它十分重视,在古窑址上建造具有闽南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及附属设施,成立文物管理机构,派专人加以保护。

研究德化瓷的专家陈建中先生今天是德化县文化体育局的副局长、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他对德化古瓷器的鉴定、德化外销瓷的研究成果令海内外同行刮目相看。我跟他联系时,他正在屈斗宫文物管理办公室。我们的交谈就在这德化瓷文明的发源地进行。他向我谈起今年八月应台湾一家水下打捞公司的邀请到印尼海滨鉴定清代沉船“泰兴号”出水德化瓷器的经历。

1822年1月(道光二年)的一天,一艘名为“泰兴”的商船满载着2000多名旅客和德化生产的青花盘、碗、杯、碟、罐、盖碗等日用瓷器从厦门港启航,这艘船长50公尺、宽10公尺、重100多吨,乘风破浪朝南中国海出发,目的地是中西瓷器交易重镇印尼爪哇。为了避开海盗的劫掠,“泰兴号”绕道西沙群岛,不幸触礁沉没。船上旅客除198人获救外,其余的1800多人连同德化瓷葬身海底,成为世界航海史上悲惨的一页。

多年来,为了揭开“泰兴号”沉船的神秘面纱,海内外考古专家多次对它进行水下发掘。1995年5月,澳大利亚一家海洋公司在南中国海附近将“泰兴号”打捞出水,他们欣喜地获得了35万件珍贵的中国清代瓷器。为了鉴定这批古瓷器的产地,参与打捞的台湾水下考古公司程子朋先生特地邀请陈建中先生前往印尼爪哇海滨实地鉴定。

爪哇海滨风光秀丽,海阔天空。金色的沙滩上随处可见散落的古瓷碎片。附近小镇商店出售的也是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来自中国的古陶瓷。陈建中先生说,在异国他乡,在程子朋先生的陪同下,他看到了德化青花瓷:有灵芝纹青花盘碗碟、“晨光半名香”青花盘、梅雀图青花盖碗、兰竹菊青花盘、青花小汤匙、寿字纹印青花碗时,眼泪夺眶而出。

更让陈建中先生感动的是,台胞程先生提出要将一部份出水的“泰兴号”瓷器送回德化。程子朋先生说:“台湾渔民至今流传着源自福建的习俗,在海上打渔时,如果捞到遇难者的遗体,都会主动救捞并运回山上掩埋,以慰藉死者英灵。今天,我确切知道这些瓷器来自德化,我有一个心愿,要将其中的一部份送回故乡。”2002年8月19日,程子朋先生带着36件“泰兴号”古瓷器来到德化,虔诚地捐献给德化县博物馆。

德化陶瓷制造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烧制印纹陶。到了唐代,德化的陶瓷制作已初具规模。宋元时期,泉州剌桐港对外贸易兴盛,德化陶瓷遂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面对琳琅满目的德化瓷器,由衷地发出“既多且美”的赞叹。

在德化城郊宝美村,一座“祖龙宫”终日香火绕境,宫里供奉的主神原是德化草埔尾的瓷工,名叫林炳。祖龙宫宫务管理董事会理事长林睦柱先生告诉我,“祖先林炳在宋朝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发明出拱圆穹顶的窑室,并革新许多制瓷技术,从而大量生产优质瓷器。林炳逝世后,被当地人尊称为‘窑坊公’,建庙奉祀。”

林炳的制瓷技术影响至今,数百年来,祖龙宫的奉祀方式十分独特。每逢庆典,参与祭拜的不是一般的善男信女,而是从事陶瓷业的技工、老板;奉祀的供品不是三牲水果,而是德化瓷新产品、瓷雕获奖作品。

位于德化县城关醒龙桥南侧的德化县陶瓷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资料齐全、陈列考究的陶瓷专业馆。博物馆以近三千件古今瓷器向人们展示数千年来德化陶瓷业发展的一幕幕情景。

我最喜欢德化高白瓷,它白如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瓷雕、建白瓷和高白瓷被誉为德化瓷坛的三朵金花。在瓷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观音。在众多民间艺术家的作品中,明代何朝宗的渡海观音瓷雕令人叹为观止:这尊观音身着宽袖大衣,长裙曳地,赤足立于波涛汹涌的海浪莲花座上,飘然渡海。既表达了观音的温柔性格,又颇具男性特征给人以超凡绝尘,充满智慧,文静慈祥,极富人情味和亲切感。

何朝宗的瓷雕名闻名遐迩,但是他的传世作品数量几何却众说纷纭。

张圣福、朱光亚编写的《中华国宝》记载,“据说何朝宗一生仅仅制作了四十多件瓷雕”。而唐纳利著《中国白——福建德化白瓷》一书则说,何的作品“单西方就有二百件,总数可能达到一千件。”

何氏作品表现的题材主要为达摩、观音、文昌帝君、释加眸尼、罗汉、关公双耳炉、小花瓶等。大部分为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著名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在国内并不多见。

民国时期,德化民间艺术家许友义名声显赫,他的瓷雕作品先后在日本、英国和我国台湾、南京等地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他的传世作品五百罗汉现珍藏在仙游县龙纪寺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瓷雕系列巨作。在德化县湖前许厝12号,我拜访了许友义的后代许兴泰和他的儿了许瑞峰。

许兴泰先生是福建陶瓷界唯一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听说记者要录音采访,他一再推辞。但听说我们从福州远道而来,立即感到十分亲切。他说,自幼受父亲许文君的启蒙,吸收了德化传统瓷雕的精华,长大后到福建师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到福建轻工研究所工作,从事陶瓷雕塑。在福州市生活了很长时间。许先生室内展室摆满瓷雕作品,有“坐岩观音”、“训鹏观音”、“坐莲十八手观音”,观音作品特别强调垂目、直鼻、小口、丰颐,雍容大度,凝重朴实,具有深厚的传统瓷雕功底。许先生的作品独具一格,曾有三十多件获得国家、省、部级嘉奖,深受海内外同行推崇。

在许先生客厅,有几件瓷瓶作品引起我的兴趣,瓶颈、瓶身晶莹的花儿重重叠叠,颜色由浅黄到浅紫,由浅紫到青,由青到蓝,一朵朵竟相开放,象雨伞、象蘑菇、象云彩、象海浪。许先生的儿子许瑞峰说,这是他们父子近年来研究的产品,叫结晶釉,还有一种叫辣椒红。属窑变系列。结晶釉的特点是结晶花色均匀,色泽丰富,亮度好。它是经过高温窑变天然形成的,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样。目前,景德镇、佛山等地也有同行研制,但成功率相当低,且结晶花控制得不够理想。

说起德化当代瓷雕艺术,柯宏荣、陈桂玉夫妇的作品真令人大开眼界。他们夫妇开办的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坐落在德化县大洋科技开发区。年轻的陶瓷雕塑家陈桂玉热情地接待我们。在二楼展厅,陈列着他们90年代以来创作的数以百计的瓷雕作品。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将相和、卖炭翁、三顾茅庐到天鹅舞,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相当广泛。每件瓷雕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作品《三个小和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把仰天长啸、左顾右盼、昏昏欲睡的三个和尚的表情塑造得惟妙惟肖;《司马迁》则几乎全裸,一层瘦皮包掩不住铮铮铁骨,手捋长须,傲视远方;《龙女牧羊》生动地塑造了龙女在野外孤苦伶仃牧羊时思念家乡亲人而仰天长叹的细节,使人一见顿生恻隐之心;还有《孔雀东南飞》、《锄禾日当午》、《将相和》、《钟馗醉酒》等都是妙不可言的瓷雕艺术精品。

2000年8月,他们夫妇的瓷雕作品“三月三”、“山鬼”入选参加“中国文化美国行”活动,到美国巡回展览,深受海外人士赞赏。

陈桂玉原来是德化陶瓷二厂的一名工人,受著名雕塑家王则坚的影响,走上雕塑艺术的道路。1980年,她考取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经过四年的雕塑专业学习和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懈追求传统技法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德化陶瓷艺术的兴盛与对外贸易息息相关。早在宋朝,德化瓷器就通过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剌桐港远销海外。这一时期是德化陶瓷业十分成熟、发达的时期之一。1932年冯和法在《中国陶瓷业之现状及其况》中写道:“宋末荷兰人将福建(主要应指泉州)贩运瓷器到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

著名诗人舒婷在《我与瓷的远行》一文中讲述了她在欧洲与德化瓷心灵碰撞的难忘经历:“1988年6月份,我参观著名的大英博物馆,受了一次瓷文化的洗礼。中国的古瓷以含蓄久远的魅力使参观者起了顶礼膜拜的敬意,我这才明白一块残瓷片有时价值超过同体积金子的道理。我无法形容我在包括德化古瓷的这些展品前心灵的震憾,只记得听说伦敦最古老的东方学院有一个瓷器展览室,是私人收藏品,价值超过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展品,我立即放弃了参观格林威治村的计划,随台湾一位著名的古陶瓷鉴赏家前去。在那些或古朴或精美或典雅的展品威慑之下,朋友说我紧张得象猫那样目不转睛。”

今天,德化全县1100多家陶瓷企业每年生产的产品大部分还是外销瓷。在德化南环路,我采访了德化晖德陶瓷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1993年的公司,今天已拥有厂房七千多平方米,工人100多人,每年开发700多种海洋系列艺术瓷新产品销往欧洲。总经理王光明高兴地说:“工厂一年四季不停产,产品供不应求。”

德化县人民政府助理调研员黄建发先生接受我采访时认为,德化的陶瓷业从古至今一直是外向型的,德化陶瓷至今还在影响着欧洲人的生活习惯。02年,全县陶瓷产值38亿元人民币,其中80%以上的产品远销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03年,全县陶瓷产值51亿多,外销更占据到90%多!内销的比例很小。这就是为什么在外国人眼里,德化与中国,与瓷器的符号紧密相连;而在国内,人们对德化所知甚少的缘故。

海内外陶瓷学术专家聚焦同安窑


“通过今天的仔细考察和在千境窑里看到的珠光青瓷藏品、残品,我认为同安的珠光青瓷可能源自龙泉窑的早期。”重庆三峡博物馆研究员陈丽琼说。

10日上午,参加中国第二届海内外名窑名瓷学术研讨会的海内外陶瓷界专家学者走进同安区,除了实地考察褒美村匣钵古厝群、武举人叶高昇府、汀溪窑古窑址外,还到成功复制出珠光青瓷的千境窑现场考察,鉴定千境窑所收藏的同安窑藏品,并对保护传承同安古文化建言献策。

见证:百栋匣钵古厝重现同安陶瓷业辉煌

大小齐整、错落有致的鹅卵石做建筑基石,排列整齐的匣钵砌成的外墙装饰,古厝一栋连着一栋……昨日上午,褒美村一百多栋匣钵古厝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海内外陶瓷界专家团,被人遗忘多年的匣钵古厝群顿时热闹起来了。

“匣钵古厝在褒美西坑有上百栋以上,这些匣钵古厝群多数建成于清代,与清代禁止采石头矿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地百姓由于缺乏建房的石材,就地取材从西源溪里采集鹅卵石,从附近的汀溪窑址里运来废弃不用的匣钵进行装饰,建成了一栋又一栋的古厝,这样的古厝在闽南地区相当少见。匣钵大量用于建房,从一个侧面证实当地陶瓷业的发达程度,可见直到清代同安窑业还十分发达。”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告诉记者。

论证:陶瓷界专家团认为同安窑或源自龙泉窑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说:“同安汀溪窑的历史很悠久,到现在将近上千年的历史,跟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烧造的产品,都是从泉州港外销到日本、东亚、东南亚各国。在历史上,为海上丝绸之路做出很大贡献,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扮演者与参与者。”

“通过今天考察和在千境窑里看到他们搜集的珠光青瓷的藏品、残品,仔细思考后,我认为,同安的珠光青瓷可能源自龙泉窑的早期。龙泉窑和珠光青瓷的纹饰以及刻画的内容都很相似,或许在北宋到南宋的初期,同安窑和龙泉窑是有交流的。而且在同安汀溪窑的残品中,看到了龙泉窑址大量存在的粉青,这就更让我们联想起二者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龙泉窑始于魏晋,止于清代,同安窑始于北宋末,或许当时龙泉窑工匠南下成就了同安窑系的辉煌。”重庆三峡博物馆研究员陈丽琼说。

建言:开发建设好陶瓷产业打造汀溪海丝文化带

同安窑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忙,也见证了古代瓷器文化的繁华,说明了古代同安不仅有优秀的工匠,更有丰富而底蕴深厚的文化。为期半天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各抒己见,纷纷建议要保护好同安古窑址,传承好同安古文化,加大研讨研究力度,开发建设好陶瓷产业,打造汀溪海丝文化带,把同安窑文化发扬光大。

近年来,汀溪镇立足发展乡村旅游,以珠光青瓷为代表的瓷文化主题游,对提升汀溪镇乡村游的品味、品质、特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汀溪镇在经过认真调研后,目前正计划建设陶瓷文创园,以此打造属于汀溪的海丝文化带。

福建德化县日用陶瓷出口创历史新高


据福建检验检疫局统计,2009年共检验德化出口日用陶瓷3353批、6053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6.34%和46.38%,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出口量创历史新记录,占全省80%以上。主要输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埃及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分析,带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四:一是国外市场需求大增。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消费者为节省支出,尽可能在家做饭,造成对日用陶瓷需求增大;二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检验检疫部门积极引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产品档次。2009年又有8家企业获“日用陶瓷质量许可证”和“输美日用陶瓷生产厂认证”,获证企业总数达64家;三是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引导日用陶瓷企业改变产品结构,减少釉上彩产品,增加釉中彩、釉下彩产品比例,在德化建立了国家认可的陶瓷实验室,对企业使用铅、镉新材料的产地、成分、参数进行跟踪分析、检测,对新产品投产前样品和成品进行批批检测,有效确保铅镉溶出量100%不超标;四是规范在埃及市场竞争秩序。对输埃及陶瓷批批实行装运前检验,有效抑止恶性竞争。2009年出口埃及陶瓷245.37万美元,同比增长1.40倍。

景德镇窑的历史及特点


景德镇窑的历史及特点。

景德镇是江西的偏僻小镇,也是历史上闻名的瓷都。它在唐朝时就开始生产青瓷,一些瓷器被列入朝廷的贡品;五代时,这里的青瓷和白瓷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景德镇原先叫昌南镇,其名犹如英语China的发音。宋真宗景德年问(公元10041008年),皇帝对这里生产的瓷器爱不释手,就干脆把自己的年号“景德”赐予了这个小镇,从此它的声名大噪。

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味,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靖康之变后,随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他们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状,纹饰有牡丹、梅花、芙蓉、莲花、鸳鸯、鱼、鸭及儿童形象等,其装饰方法为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种类。

到了元代,景德镇窑继续发展,已成功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等品种,并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获得了空前发展,由于原材料的丰富和工匠技艺的高超,使所制瓷器在花色品种、器物类型,以及造型、装饰等方面较之前代,均有极大的丰富、提高和创新,成为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鼎盛期。此一时期着名的品种有:明代永乐(1403——1424)、宣德(1426——1435)年间的青花、红釉、青釉等,在元代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一步,成为当时及后来景德镇窑的主要品种。成化(1465——1487)年间的斗彩、正德(1506——1521)年间的孔雀绿釉及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年间的五彩等新品种,也以胎质细腻、釉色晶莹柔润、纹饰图案精美,而风靡于世。清代康熙(162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年间的青花、五彩、红釉、天青釉、素三彩、粉彩、珐琅彩、窑变釉、广彩等,更是绚丽多彩,竞相争辉,产品行销全国,远销海外,成为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地,有瓷都之称。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景德镇窑的制瓷业出现凋零或停滞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重获发展。目前景德镇窑在继承传统工艺,恢复传统品种,创造新的品种样式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地探索,并已取得了突出成就。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以胜梅亭,湘湖为主。

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福建同安窑的历史渊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福建同安窑的历史渊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