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作为千年传承的紫砂文化也是水涨船高,日益丰富

作为千年传承的紫砂文化也是水涨船高,日益丰富

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同治年瓷器鉴别

2020-03-09

陶瓷文化。

紫砂艺术,是融陶文化、茶文化以及诗文、书画、篆刻等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一体,极具中华文化代表性的一门艺术。随着传统文化的普及以及媒体的助推,紫砂艺术已经日益为大众广泛地认知。紫砂艺术品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在日渐升温,大师作品不断树立市场的新标杆,作为千年传承的紫砂文化也是水涨船高,日益丰富。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我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砂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是创始人。如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供春和吴氏是何许人呢?[宜兴县志]记载说:供春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4年__公元1521年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僮,吴读书于湖洑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遗址)。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说:"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紫砂创制于明代中晚期,绝对不提宋代已有紫砂的事实。

扩展阅读

紫砂文化:千年紫砂文化正在遭遇挑战 紫砂壶遭遇信任危机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位列末位,却是中国人的国饮。紫砂壶作为传统喝茶的冲泡盛放最佳用具,其收藏和文化意义也非同一般。然而,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市场上很多紫砂壶实际上是化工原料调色的“化工壶”。消费者一片哗然,“化工”两字让茶友们感到无比恐慌。怀疑自己好像已经喝下了不少有害的化学物质。

太原市和平北路现代茶文化广场是省城最大的茶城,样式各异的“紫砂壶”“紫砂杯”摆在多家茶具店的柜台上展售,产地全部为江苏宜兴。记者注意到,这些紫砂茶具身价从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且商家都可以提供工艺师签名的收藏证书,但收藏证书上没有任何有关紫砂壶的成分说明。记者在一家店铺的柜台上拿起两把大小、外型都相差不大的紫砂壶,询问老板价钱。“这一把30元,那一把最低1500元。一分价钱一分货,你要是喜欢纯正的紫砂壶,最好还是别考虑便宜的。”老板说。

国家高级评茶师、省茶叶学会会长吴凤鸣说,如今市面上不少紫砂产品的原料主要是类似紫砂泥的陶土,已经成为紫砂行业的潜规则。“好的紫砂原料昂贵,所以,价格为几十元的紫砂壶大多不是真品。”吴会长说。一把十几块钱所谓的“紫砂”壶的实际成本到底多少钱呢?吴会长说:好的紫砂原料比黄金还要贵,而那些陶土则很便宜,其原料也就几十元一吨。一把假紫砂壶的成本不足5元钱。中国千年紫砂文化正在遭遇挑战,个别企业的不诚信行为使我国的紫砂文化遭遇信任危机。面对市场上多种多样的紫砂茶具,消费者如何选购?吴会长给大家支了几招:“紫砂壶有可塑性强、透气性好、能经受冷热剧变、不易爆裂损坏4个特点。”据介绍,最简单的辨别方法就是把热水浇在壶上:假的紫砂壶遇到热水后极易出现裂纹甚至破碎,真的则不会;假的紫砂壶吸水性差,真的紫砂壶吸水性强,表面被淋水后不会留有水迹。此外,好的紫砂壶为全手工制作,壶身曲线流畅,壶口和壶盖结合得相当密切,壶身也会留有手工制作的痕迹,久用之后会发出淡淡的茶香。

陶瓷文化鉴赏-千年风流磁州窑


站在漳河西岸,对面是嵯峨峥嵘高入云天的太行峰峦,眼下是奔腾东去的漳河之水,峭壁如斧劈刀削,河床深不可测。人们脚踩着无数瓦砾和陶瓷碎片,用心感受着历史沧桑和磁州窑往日的繁华,情不自禁地叹慨万千。月岁如歌,时光如水,尽管昔日的炉火熊熊,车水马龙的窑场变成了长满蒿草的废墟,但透过已被打碎的陶瓷碎片,穿越浩渺的时光隧道,仍能依稀感觉到当年的繁荣景象。

磁州窑,源于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磁州窑声名远播,中国瓷器生产呈现出南青北白的分布格局,磁州窑变成了北方窑系的代表。宋金时代,磁州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1987年,北大考古系和我省及邯郸文保所,联合对观台窑进行考古发掘,历时四个月,在48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九座瓷窑和作坊,以及碾槽等重要遗址,出土各种完整式可复原的瓷器两千多件,瓷片数万片,基本弄清了观台窑在宋金元时期的发展脉络。

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庞大的民窑体系,深深影响着中国陶瓷生产的发展。从南北朝时期起,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千年风流,绵延不断,其支脉分布到西起宁夏灵武,东至山东淄博、枣庄,北至内蒙古辽上京,南到安徽的白土窑、江西的古州窑,均属磁州窑系。

磁州窑扎根于民间,具有独特的乡土特色,她以崇尚自然、率真朴实、豪放粗犷、潇洒典雅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创造了中国古代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

在磁县文保所的一座古庙的大殿内,堆满了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瓷器,有碗、钵、壶、罐、缸、瓷枕、砚和高足盘等民用瓷器,也有为皇家烧造的瓶、罐、坛等大型酒器和祭器。《大明会典》记载:“宣德间题准,光禄寺每年缸坛瓶盖共五万一千八百五十只。”分派河南布政司,钧磁二州,可见磁州窑在朝廷中的位置。年迈的老所长不无自豪地说:“我这里的每件瓷器都比进口的皇冠、尼桑要贵上几倍。”

大殿的一角,堆放的是一些瓷器精品,有价值连城的元代白地黑花葵花纹大坛,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国宝———金代三彩伽枝频迦脊饰,有宋代的白地篦划花牡丹纹叶形枕。文献记载:在辽宁绥中沉船、磁县南开河沉船、元大都遗址、朝鲜新安沉船,以及日本出土的众多白地黑花龙凤罐、鱼藻盆等器物都表明,宋元时代磁州窑生产的器物已经作为走俏的商品,远销海外,并成为皇家贡品。

如今,磁州彭城已建成了磁州窑博物馆,众多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开发。磁州窑不但是历史重要的见证人,而且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的友好使者,它的文化内涵成为一门国际性的研究课题,产生了广泛影响。世界上各大著名的博物馆都收藏有磁州窑的产品,磁州窑不但是古赵邯郸的骄傲,也是河北乃至中国的骄傲。

磁州窑已由漳河流域转向了滏阳河流域。明清至今,彭城已成为令人瞩目的陶瓷圣地,如今这里依然炉火熊熊,千年古窑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陶瓷文化:神秘哥窑千年传说


龙泉哥窑是五大名窑之一。

众人周知,汝、官、哥、钧、定,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其中,哥窑是五大名窑中谜团最多的一个,瓷器存世量很少,而且窑址长期以来没有定论。

龙泉青瓷,又分“哥窑”和“弟窑”两种。沈岳明用最简单的比喻解释:所谓哥弟两个窑的区别,就在于哥窑开纹片,而且是黑胎。弟窑是不开纹片的,白胎。开片是一种非常奇异的技术,形成的机理就像这样的原理,就跟一个胖子穿上一个小的衣服一样,一绷,衣服裂了。后来人们就有意识地利用胎跟釉膨胀系数的不同,烧出各种很美丽的裂纹。

虽然“哥窑”在龙泉,在这座小城里是妇孺皆知的事情。然而,上世纪60年代发掘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认为以溪口瓦窑垟为代表的窑场生产的一类黑胎青瓷制品,与文献上记载的哥窑的特征一致。但随即通过对发掘所得标本的测试,发现其与由故宫博物院提供的所谓哥窑标本的测试数据不一致,以致想当然认为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收藏的一类被定为哥窑的器物的胎釉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不同,从而认为哥窑不在龙泉。进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原定为哥窑的器物,被改称为“传世哥窑”。这对于龙泉人而言,是心中一块抹不去的伤痛。

其实,凡是记载哥窑产地的文献基本就指向龙泉。明代《春风堂随笔》中提到,在龙泉琉田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龙泉乡土的社戏表演、庙宇祭祀中,都包含了哥窑传说的元素。今天的龙泉,这个故事依然家喻户晓。每年正月,当地的木偶戏团就会走乡串户地演出章家兄弟的故事。而龙泉地区的烧窑人都奉章家兄弟为窑神,开窑必拜。

当然,关于文献记载的哥窑产地,除了龙泉以外的唯一指向是杭州的凤凰山下,这在个别文献中确有记载,故也有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址就是哥窑,但从考古成果看,这应是元代仿哥窑的“元末新烧”产品。

即便是在今天,无论行走在龙泉的任何大街小巷,处处可听到“哥窑”流传的神秘传说——

在龙泉,制瓷人都将章生一、章生二尊为窑业祖师爷,认为他们分别是哥窑和弟窑的创始人。

过去,龙泉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章生一、章生二“师父榜”。师父榜除神位外,并附祭祀山神、土地、搬柴童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

中国近代享誉世界的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先生在考察龙泉窑后曾说到:大窑村里有窑神庙,我曾去朝拜过,龙泉地区的烧窑人都奉章家兄弟为窑神,开窑必须拜祭。每年正月,当地的木偶戏团还会走乡串户演出章家兄弟的故事。

千年紫砂何时唤醒品牌意识


对于“陶都”宜兴来讲,紫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片,实至名归的品牌。但随着紫砂市场越来越趋于成熟的发展模式,品牌以及品牌影响力的缺乏正在日益显现出来,并从一定程度上牵绊着行业的整体发展。那么,对于紫砂这样一种无论材料来源、成型工艺,还是流通方式都稍显特殊的商品来讲,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培育出有号召力的品牌,这个古老行业正在探索。

紫玉金砂不乏品牌创意

说起品牌,紫砂壶是“陶都”宜兴当之无愧的大品牌——作为宜兴一直倾力打造的一张“名片”,紫砂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了解,并逐渐喜爱;而紫砂壶在喜爱它的人们生活当中的角色,也慢慢地由一件实用品向赏用结合的艺术品范畴过渡。市场日渐活跃火爆的同时,紫砂行业的从业者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在这批从业者的带动下,许多风格各异、流派不同的工作室也纷纷成立,颇有百家争鸣的态势。

每一个工艺师或每一个工作室都可以是一个品牌。这话并不是虚的,据相关数据显示,现在在宜兴从事紫砂壶制作的人大约在3万左右,其中以家庭作坊为单位的企业上万家。无论规模或大或小,经营理想与不理想,这些企业都在以自己的理念和方式运作着,如果运作成功了,能够为大众和消费者认可,它们就有可能成为品牌。

而对于品牌这一理念,宜兴的工艺师们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客户当中有着较大号召力的紫砂壶就是好壶,就是品牌。一位多年从事紫砂壶制作的工艺师这样说。从品牌的实质意义来讲,这位工艺师的认知可谓朴素简单而不失真味。而事实上,如果要讲到品牌的号召力,在紫砂这个行业里,目前还没有哪个品牌大过大师的印章。在近年来的紫砂拍卖会上,大师的作品有着非常高的号召力,而且,其成交价格也有着很大程度的攀升。所以,在业内有着较高知名度的大师成立的工作室,其制作的作品往往有着不错的口碑和追捧的人群,甚至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其实,宜兴各工作室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一般来讲,从它们的命名就可以看出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它们或是以工艺师的名称命名,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的“益顺工作室”;或是以制作者的创作风格命名,如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蒋彦的“大汉陶艺”;又或是以制作者的家族历史文化传承命名,如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范伟群的“范家壶庄”等等。其中传递着的,正是企业想要传达给终端的一种企业文化和作品诉求。

可以说,紫砂这一行业虽然古老,但是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还是有一大批从业者,重视文化推广和差异化营销,为紫砂刻下了品牌的符号。

品牌探索何为掣肘之源

但是,打造一个被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并非易事。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范家壶庄创办人范伟群告诉记者,在如何创建品牌方面自己做了许多尝试。因为范氏壶艺有着一定的历史积累和人文内涵,长久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近似于品牌的号召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这种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现在范家壶庄的经营理念就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创新作品;保证作品品质;同时打造文化、技艺交流平台。只有有了自身的企业文化,品牌才有立足之本。范伟群也在尝试在全国范围开设有“范家壶庄”招牌的门店,现在已经有十几家,基本上采取联营模式。说到有没有可能直营时,范伟群最担心的问题是货源供给会供不应求,因为毕竟全手工制壶不可能有像流水线一样的生产规模。不过,范伟群对于将范家壶庄做成一个品牌也有一些独特的点子,“比如,我们可以和某个专门做市场推广的企业或团队来合作,我们负责产品质量与诚信的保障,它们负责做大市场、营销品牌”。

要说到紫砂的品牌,就不能不提到“方圆”。“方圆”是宜兴紫砂工艺厂于1982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的一个商标,这个商标很好地诠释了紫砂壶“方非一式,圆无一相”的特点。据宜兴紫砂工艺厂副厂长唐锡芝介绍,“方圆”商标有着较高的美誉度和文化附加值,被当地百姓所熟识。在过去的几年里,宜兴紫砂人大力推广“方圆”商标,其品牌影响也逐年增强。相关资料显示,2005年,方圆牌宜兴紫砂、海尔、三星、中国联通[4.876.80%股吧研报]、中国壳牌、中国邮政、广发基金等知名企业品牌分别在各自领域获得“首届中国消费者(用户)最喜爱品牌”称号。不过唐锡芝同时也表示,工厂改制后紫砂人大多自立门户,以自己的工作室为单位进行生产与销售。作为“方圆”商标的拥有方,宜兴紫砂工艺厂也在探索更好的品牌经营模式,比如建立更好的产销链条,在各地尝试开设形象店等方式。但是,紫砂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如何对品牌经营者形成有效的监管,让其专注于“方圆”这一品牌,还需要更多思考。

理念为先融合无形资产

从LV到Burberry,从全聚德[28.802.56%股吧研报]到稻香村,公众现在所熟识的品牌几乎都不下百年历史。并不是说一定要要求哪个企业必须经营多少年,才能判断其是否成长为品牌,但是品牌本身确实需要经过历史与时间的检验,才能奠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而一个品牌想要经过百年考验仍屹立不倒,面临的难题也非常之多。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告诉记者,作为全国的“陶都”,宜兴这些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将紫砂壶打造成自己的一张名牌,在培育这个品牌方面也花了不少心血,如人才培养、市场规范、形象打造等,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打造紫砂自有的品牌,情况还是较为特殊。最主要一点在于,紫砂本身是全手工制品,不可能规模化生产。民国初期曾经出现过金鼎、铁画轩等一批知名商号,集结一批工艺师搞创作,但是那也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种模式。现在的紫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教授堵江华分析指出,英国不种一棵茶树,“立顿”品牌却可以创造200亿元的销售额;我们的茶树有数千年的历史,国外的“雪碧”、“可乐”却可以在中国大行其道。正是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它们的文化,进而推销它们的产品。紫砂不缺少文化含量,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产业,它缺少的是将文化推广出去的理念、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也许可以将人才培养、门店销售、形象推广一条龙结合起来,并通过企业文化的推广,在市场中形成大家所公认的品质标准,让消费者在认知这一品牌的过程当中更了解紫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告诉记者,现在的紫砂“品牌”大多是工作室,支持工作室创作与运营的是现在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工艺师,从实际意义上来讲还谈不上是品牌。而且,现在紫砂行业内大多是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的模式,如果后继人才跟不上,大师创立的品牌效应也就结束了。但是,没有五十年到百年的时间,是很难说能否形成一个品牌的。而且,品牌还要有一个质的标准,只有将这个标准延续执行下去,品牌才有生命力。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紫砂行业应该走品牌经济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紫砂人有企业家的胸怀,跳出某一种单一的传承模式,将紫砂文化的无形资产融合起来,形成持续发展的品牌力量。

对于紫砂行业品牌发展之路,中国品牌第一人、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有着自己的不同见解。在他看来,紫砂行业的品牌发展可以走设计师品牌和企业品牌两种途径。但是,真正的品牌不仅要实现吃、穿、用、住等功能诉求,还要满足人们喜、怒、哀、乐等情感诉求,比如某品牌的钻石正是因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达到了爱人之间对爱情诉求的最真挚的诠释,所以品牌才被人所拥戴。紫砂也一样,单纯出卖原材料和手工艺只是第一步,更深地挖掘文化附加值才能走得更持久。把壶当茶具卖只是实现了紫砂的物理功能,而一个品牌要做的是通过情感功能的推销,把壶卖给不喝茶的人。从这一点来讲,打造适合紫砂的情感诉求点,是营销品牌的重要环节。

千年传承放异彩—记武威西夏文化研究所所长


武威日报讯 19世纪初,清代著名学者张澍在家乡武威的大云寺里发现了用汉字和西夏文对照镌刻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从而揭开了中国学者研究西夏文化的序幕……

200年后,还是在武威这块被称为“西夏陪都”的地方,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威西夏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寿龄先生耗时20多年,痴心研究西夏文化,先后“复活”了西夏泥活字印刷术、西夏象棋和西夏瓷器烧制技术,使沉寂千年的西夏灿烂文化得到传承、弘扬和应用。泥活字印刷术佐证中国四大发明

一本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让孙寿龄复活了11世纪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也向世人雄辩地证明:泥活字印刷术源于中国。

1988年9月的一天,时任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的孙寿岭和同事在亥母洞寺遗址清理残存文物时,发现了西夏文佛经《维摩诘所说经》(下卷)。细心的孙寿岭并未将这批文物收藏起来了事,而是认真地分析研究。他发现,《维摩诘所说经》具有“行距不直、笔画变形、着墨不均、偶有断笔”等活字印品独有的特征,与雕版印品有明显区别,此书极有可能为泥活字印本。孙寿岭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比对、辨析后判定:《维摩诘所说经》不仅是活字印刷品,而且是泥活字印刷品。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只在《梦溪笔谈》中有段关于“活字鼻祖”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文字记载,活字字模等没有考古发现,以致于有人对沈括的记载和毕昇的发明表示怀疑,认为“泥不合印刷”。国际学术界也向我国印刷术提出挑战:韩国人认为自己的铜活字,是世界上最早活字印刷的实物证据,执意要“申遗”。西方一些媒体称活字印刷术是德国人古登堡在公元15世纪发明的。我们迫切需要拿出过硬的实物证据,来证明最早发明泥活字印刷术的是中国。

1998年3月31日,在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持召开的“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印本鉴定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该印本是中国12世纪早期的活字版文献,至于到底是否为泥活字印本,尚待进一步研究确证。

为了证明泥活字印本早在12世纪就诞生在中国的观点,孙寿岭不仅撰写论文,而且亲手复制出泥活字,用这些泥活字印书。他用实践来捍卫祖先的发明权,重重回击外国一些学者的挑战,解答国内一些专家的质疑。

孙寿龄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耐心,运用《梦溪笔谈》中记述的毕昇印字之法,反复摸索实验,用3年多时间,终于在自家的小煤炉上,成功烧制出泥活字,复原了有6400多字的泥活字印本《维摩诘所说经》(下卷)。

孙寿龄的研究成果为确立中国活字印刷的发明权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得到了国内外文物专家和西夏文化研究专家的高度评价。国内学术界首先肯定了《维摩诘所说经》是泥活字版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孙寿龄研究成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史金波称他是“近代西夏文泥活字第一人”。

2002年10月,因孙寿龄在西夏文化研究上的杰出贡献,被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特聘为学术委员。2007年6月,孙寿龄的《泥活字的制作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西夏棋子点活西夏文化

一枚西夏棋子,让孙寿龄复活了西夏“一盘棋”,揭示了在“西夏陪都”的武威大地上,党项文化和汉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历史画卷。

2002年10月的一天,在武威文化广场上的古玩摊上,孙寿龄和同事黎大祥应邀为一名文物收藏爱好者“鉴宝”。一枚一面为西夏文,另一面为汉文的铜质象棋“士”,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凭着过硬的西夏文功底,他们认定这是一枚罕见的西夏象棋子。

西夏王朝是11世纪初,以党项族为主体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90年,疆域包括今天的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等地。1227年西夏灭亡后,文字失传,包括象棋在内的其他物质文化也逐渐失传。武威西夏铜制象棋子的发现,充分说明古代象棋不仅是中原汉民博弈娱乐的工具,也是西北边陲的西夏少数民族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这种西夏文与汉字并存的象棋,充分考虑了西夏民族与汉民族、西夏民族内部或汉民族内部都可以使用的实用性,足以印证当时西夏民族与汉民族人民群众的密切往来。

2008年10月上旬,在西安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由孙寿龄等专家凭一枚出土的西夏文象棋子复原的西夏象棋,代表甘肃省选送的展品参展,获得了与会专家的称赞和参会客商的赞叹。孙寿龄说:“象棋在我国历史悠久,从文字记载来看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但西夏建国后,是否有下象棋这种娱乐项目,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在武威发现这枚西夏象棋子之前,也没有实物资料和研究者提及。根据出土的西夏象棋子复原的全套西夏象棋,为进一步研究西夏时期的文字及文化娱乐提供了参考。”文化是明天的经济

一堆西夏瓷器碎片,让孙寿龄复活了失传700多年的西夏瓷器制作技艺,西夏瓷器与地方特色文化嫁接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重放异彩。

瓷器制作工艺是西夏文明的一个缩影,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宁夏灵武、甘肃武威,发现了烧制西夏瓷器的窑址,出土了很多瓷器文物。在武威境内,除著名的西夏碑、西夏木板画、西夏泥活字版经文等文物外,出土了西夏瓷器300多件,是国内西夏瓷器出土最多的地区。特别是武威古城瓷窑遗址出土的西夏瓷器,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国内罕见,当属西夏官窑之一,仅塔儿湾出土的西夏瓷酒器就填补了我国早期酒具用品的空白。

如何让消失在成吉思汗铁蹄下的西夏瓷器制作技艺得到复生,成为明天的经济,孙寿龄在古城瓷窑遗址一带散落的一堆堆瓷器碎片中找寻、拼接、揣摩、求索……

凭借西夏瓷器和碎片,孙寿龄以顽强的意志不断探索、研究和试验,逐步掌握了西夏瓷器独特的“剔刻釉技法”制作工艺,在简陋的电烤箱内,用家乡古城瓷窑遗址的高岭土做原料,成功烧制出了包括酿酒器具、生活用品、文化用具、军事用品等方面100多件风格独特的西夏瓷器。

2010年7月,武威西夏文化研究所挂牌成立,孙寿龄在有生之年终于有了研究西夏文化的一席之地。如今,走进武酒集团西夏文化研究所,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进入了千年前的西夏时代,满目是西夏书画作品和瓷器用品,就连酒壶、酒瓶、酒杯等酒具也无一不打着西夏文化的烙印。稀缺于价值是经济学研究的全部归属。中国美院雕塑系教授薛中评说孙寿龄西夏瓷艺作品:我第一次到武威,看到孙老制作的西夏瓷器,就感受到与南方瓷器的巨大差别。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南方瓷器讲究工艺精美,风格细腻;而西夏瓷器则古朴大气,图案不加修饰,完全是制作者情绪的抒发,它们也流露出非常成熟的手法,西夏瓷器有自己的套路,整体风格显明,但每个制作者也是有自己的个性特征的。

“今后,我们将利用西夏瓷器独特的文化内涵,打造西部最大的西夏酒瓶生产线,让人们在品味美酒的同时,感受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复活的西夏文化早日造福武威地方经济。”谈起未来,年逾古稀的孙寿龄满怀希望。孙寿龄的案头悬挂着一幅西夏古镇瓷器生产复原图:远山含黛处,一件件西夏风格的瓷器从古城瓷窑中新鲜出炉;垂柳掩映下,纳凉消暑的人们,手执西夏酒瓶,畅饮凉州美酒。也许,那正是他毕生不懈追求的美丽梦想……

风雨千年磁州窑


金代磁州窑褐彩孩儿枕 早就知道我国古代北方有一个庞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它心仪已久。7月下旬的一天清晨,我不顾大雨如注、狂风四起,前往河北省邯郸市磁州窑遗址考察。 走进古老的燕赵大地,街头耸立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塑像,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邯郸,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很多成语典故出自这里,如邯郸学步、负荆请罪、黄粱一梦、完璧归赵等。 方圆百里之内,元、明、清代的古窑遗址一个挨着一个,密密匝匝,蔚为壮观。仅观台镇和彭城镇两地,已经发现的古窑场就多达200余个。位于彭城镇的富田窑遗址,依然散发着悠远古老的异彩,古井、料池、作坊、碾槽等,诉说着先民冶瓷的艰辛。我们走进“裤衩街”(俗称),放眼望去,到处弥漫着陶瓷文化的气息,几乎所有人家的院墙、圈棚等都用古窑具匣钵垒成。在老乡的院落里,还有多处保存完好的“馒头窑”,窑炉内堆放着生产工具和粮食,有的还住了人。 磁州窑创烧于北齐,一直到今天仍在烧制。“这里,古代文化流传有序。”同行的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北站副站长穆青告诉我,“磁州窑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成为享誉中外的一代名窑。”千年炉火从未间断,这是十分罕见的。 我们来到盐店遗址,但见元明清的馒头窑林立。馒头窑炉的外表是用废匣钵装土后垒起来的,像一串串铜钱,古朴而美观。走进元代馒头窑,我们看到了当年的炉膛、烧红的炉壁、灰白的残渣和散乱的黑花白釉瓷片,有些瓷片上清晰地写着“酒”等文字。还有古窑洞,今天仍作为仓库和生产车间使用。在这里,我意外发现了竹刀、竹篦等生产工具,于是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精致均匀的纹饰是用特定的工具刻画出来的。 听说当年盐店遗址有四条长两公里、高十几米的煤渣山,后来用于生产水泥而仅剩现在这么一段了。炉渣山上长出了绿色植物,淡化了沧桑痕迹。我们在炉渣山上也发现了许多瓷片,考证下来是清代的,承袭了磁州窑瓷器黑白对比鲜明的装饰艺术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磁州窑,它继承了唐代长沙窑的书法艺术传统,这与当时文人雅士的参与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短语,真、草、隶、篆、行等字体均可见到,笔墨豁达,气韵生动,自成一格,对研究书法艺术,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喜悉,河北省磁县已开工建设磁州窑遗址博物馆,我又专程到磁县的库房里仔细品赏了磁州窑的一流精品,印象非常深刻。磁州窑不愧为我国一代名窑。

千年瓷都的古老典故


千年瓷都,窑火传烧不止。那些华美的瓷器记录下历史的印记,从古至今绵延不断。不知道是由于历史的局限还是对于美丽的事物人们总爱赋予各种美好的想象,那些古老的美丽典故悠然而出,与景德镇有关。

高岭土的故事

“高岭土”是世界对这种瓷土的通称,景德镇的高岭村成了这种瓷土的命名地。

关于“高岭土”有个传说故事: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户姓高的穷汉,夫妻两人租地种田为生,生活很苦。一个冬天早晨,高老汉看到屋檐下躺着个被冻僵的白发老头,他忙唤来老伴把他抬到订床上,然后烧姜汤把他灌。老人饿得不会说话,只用手捐捐嘴想吃东西。可是他们家只有野菜。怎么粉呢?他们只得去向富户人家借了一升米熬成粥送给老人吃。老人吃了粥后忽然哈哈大笑:你们确实是好人,名不虚传。于是从口袋里拿出一粒洁白晶莹的小石块,交给高老汉,叫他把埋在高领山上,过七七四十九天去挖出,那就会变成挖不尽的白玉土,送到景德镇去就是上好的制瓷原料。老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出现我奇迹,到处是白嫩嫩的玉土,便和村里人一起去挖,运到景德镇,卖了很多钱。景德镇的瓷器也因用上了这种瓷土,质量更好,为国内外的人所喜爱。

刚正凛冽的“风火神”

“风火神”,本名童宾(公元1567一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死后尊他为风火神,把在“佑陶灵祠”。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龙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捕杀。瓷工衣食不得温饱,还要受到迫害,处境十分凄惨。童宾目睹同役瓷工的苦况,非常愤慨,竞以自己身体为炼瓷的窑柴,纵身火内以示抗议。据说次日开窑一看,所烧炼的龙缸果然成功了。这种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能烧成这样大的龙缸,在当时确实是烧制瓷器的一大奇迹。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童宾之死,激起了工匠们的义愤,全镇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事后,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为那因大众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童宾立桐在御器厂的东侧,并号之为“风火仙”,祠名“佑陶灵祠”,至今尚保留有瓷制的“佑陶灵祠”匾额。祠内供奉的是童宾坐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窑厂烧炼工人神像,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手、二手、二手等(都是瓷业烧窑工种名称)各脚师祖。

此后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这种迎神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当时全镇陶人的盛典。邻近各县的农民、商人和工人的家属都赶来观光,一时人山人海,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过去景德镇有日食“千猪万米”码头的说法,如果按当时迎神盛会的流动人口来计算,确实不算过分。这种迎神盛会,一直延续到1949年才自然消失。

唐英和唐窑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这些美丽古老的故事千年传唱,我们相信明天还会有更多的人来讲述这些属于千年瓷都的古老典故。

丽水古瓷诉说千年文化


蓓蕾挂枝头,花开满园闹处州。对于有着1400多年建州历史的丽水而言,民间艺术宝藏,种类繁多且弥足珍贵。“艺术之乡”的桂冠,戴在丽水的头上再合适不过了。8月中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丽水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丽水毫无争议地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性、地级市级别的“艺术之乡”。

翻开丽水民间艺术的珍贵画卷,丰富程度让人惊喜。其中有以“丽水三宝”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有以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松阳高腔和丽水鼓词为代表的民间戏曲和曲艺;有以处州古廊桥为代表的民间古建筑艺术;有以青田鱼灯舞、畲族稳凳等为代表的民间舞蹈和杂技;有以畲族三月三歌会等为代表的民间习俗;还有以刘基、仙都传说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和传说。

龙泉宝剑,名扬天下。“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万里横戈探虎,三杯拔剑舞龙泉”,不知不觉,龙泉早已成为宝剑的代名词。相传春秋末期,铸剑大师欧冶子遍访江南名山大川寻找铸剑佳地,最终在龙泉秦溪山下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名剑。龙泉铸剑用材讲究,良工锻炼,工艺独特。以锋刃锐利、寒光逼人、刚柔并寓、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著称。欧冶子开创的龙泉宝剑传统技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及社会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有重要影响,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在我国历史上,属龙泉青瓷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龙泉青瓷起始于南朝。宋代,龙泉的哥窑为全国五大名窑之一,弟窑被誉为青瓷民窑之巨掌。“哥窑”产品釉面布满纹片,胎色灰黑,古朴而庄重。“弟窑”产品釉面无纹片,胎白或底色呈朱红,青润如玉,莹澈剔透。龙泉青瓷的烧制工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为我国瓷器制作技术提供了丰富经验。

“国宝”青田石雕最早问世于魏晋时期,以青田本地所产的蜡石为原料,精细雕琢成为名贵的工艺品。如今,青田石雕早已名闻世界。其石材质地细润,脆软相宜,色彩丰富,花纹奇特,其中以灯光冻石最为名贵,价等黄金。青田石雕因材施艺,因色取俏,造型新颖,层次丰富,形象逼真,为石雕艺术之奇葩。

东方陶瓷艺术瑰宝之一的遂昌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艺术,具有胎质细腻、精雕细镂、纯朴庄重、无釉无彩、古色古香的特色。缙云河阳剪纸工艺精巧,带有浓郁的江南风格,在全国剪纸艺苑中独树一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