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的介绍 > 导航 >

酒店用瓷烧结方法的介绍

酒店用瓷烧结方法的介绍

古代瓷器的介绍 古代的瓷器介绍 瓷砖介绍

2020-11-02

古代瓷器的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酒店用瓷的使用几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该产品的前期生产过程,很多消费者可能曾有过疑问,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酒店用瓷的烧结过程:

(1)微波烧结法:采用微波能进行直接加热进行烧结的方法。目前已有内容积1立方米,烧成温度可达1650摄氏度的微波烧结炉。如果使用控制气氛石墨辅助加热炉,温度可高达2000℃以上。并出现微波连续加热15米长的隧道炉装置。使用微波炉烧结精细淄博酒店用瓷瓷器,在产品质量与降低能耗方面优越于其它陶瓷。

(2)液相烧结:许多氧化物淄博酒店用瓷瓷器采用低熔点助剂促进材料烧结。作为高温结构使用的添加剂,要注意到晶界玻璃是造成高温力学性能下降的主要因素。如果通过选择使液相有很高的熔点或高粘度,或者选择合适的液相组成,然后作高温热处理,使某些晶相在晶界上析出,以提高材料的抗蠕变能力。

(3)自蔓延烧结法:是通过材料自身快速化学放热反应而制成精密淄博酒店用瓷瓷器材料制品。此方法节能并可减少费用。据有关报道说可用此法合成200多种化合物,如碳化物、氮化物、氧化物、金属间化合物与复合材料等。wWW.TaOcI52.Com

(4)电弧等离子烧结法:其加热方法与热压不同,它在施加应力同时,还施加一脉冲电源在制品上,材料被韧化同时也致密化。实验已证明此种方法烧结快速,能使材料形成细晶高致密结构,预计对纳米级材料烧结更适合。

延伸阅读

西夏陶瓷的制瓷工艺与装饰技法的介绍


西夏瓷器生产,由于技术上受中原瓷窑的影响,制瓷工艺、装饰技法与中原北方一些窑系大体相似。

(一)原料:西夏各窑所使用的制瓷原料均为就地取材。在磁窑堡附近和贺兰山沿线,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矿,地质矿物学告诉我们,凡是在煤层露头的地方或夹层中均共生有“高岭石质泥岩”和“高岭石泥岩夹矸”,它们都是优质的制瓷原料。今天,从磁窑堡至回民巷一带,在一些山水冲沟或断崖上常见有裸露在外面的“高岭石质泥岩”,把这种“高岭石质泥岩”粉碎,然后经淘洗、沉淀,便可制瓷。磁窑堡附近瓷土原料经测试,其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土、白云母、石英及长石等,属高岭石质泥岩。

(二)瓷胎:西夏瓷器经化学分析的仅有磁窑堡窑和回民巷窑出土瓷器,测试结果表明,磁窑堡窑和回民巷窑瓷胎的化学组成,基本与原料的化学组成接近,而个别元素相差较大③。如回民巷窑瓷胎中三氧化二铁的平均含量较低,仅为2.08%,远远低于原料含量的5.6%。这表明制胎的瓷土经过了较严格的淘洗。磁窑堡窑和回民巷窑瓷胎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与当时北方诸窑相比,要高于宋代定窑白瓷胎,但较磁州、当阳峪、扒村、鹤壁等窑的含量低。这说明磁窑堡窑、回民巷窑瓷胎的白度比定窑低,而较北方其他窑高。另外,磁窑堡窑“瓷胎的瓷化程度虽不如定窑白瓷胎致密,但优于北方其他窑的瓷胎”。实验表明,以磁窑堡窑、回民巷窑为主体的西夏瓷器的质量,较宋代北方名窑定窑的产品低,但一般均不低于北方其他窑的产品。

(三)成型:西夏瓷器成型不外乎三种,即轮制、模制和手制。磁窑堡窑址中出土有石轮基轴、挡箍、轴顶碗和轮盘等,它们都是瓷轮上的部件。轮制瓷器均为圆形器,如碗、盘、盆、钵以及瓶、罐等的腹部。模制主要指印花器,如印花碗、盘、滴水和瓦当等,磁窑堡窑和回民巷窑均出土印模,尤其回民巷窑仅在一个探方内就出土7件,可见印花器在回民巷窑的生产数量相当多。另外,模制还制作个别器物上的小部件。手制一方面是制作雕塑品,如人物和动物等,另一方面是指将轮制、模制或手制好的部件粘接起来,如瓶颈、罐耳、壶嘴和壶把等。

(四)装饰:成型的器物晾干后,便可挂釉,进行装饰。西夏瓷土因略发灰或黄色,所以白釉瓷先施化妆土盖住灰黄的胎色,然后挂釉。尽管如此,西夏白釉瓷中纯白色的不多,仍多呈灰白色或牙黄色。其他釉色则直接挂釉。挂釉的情况也不同,碗、盘、钵内壁满釉,外壁半釉,盆为复合釉。

装饰技法主要有剔刻釉、剔刻化妆土、印花、点彩和镂空等。其中剔刻釉占突出地位,是西夏瓷的一大特点。

1.剔刻釉:剔刻釉即指剔釉和刻釉。剔釉是在施釉的胎体上用刻刀剔去纹饰以外的部分,留下的釉面形成主体纹饰;刻釉是在釉面上刻出花纹。一般情况下剔釉和刻釉技法多结合使用。西夏剔刻釉装饰主要在褐釉、黑釉的经瓶、扁壶、钵上,个别的在白釉瓷上。剔刻花常见用于开光内的主体纹饰,开光外则为地纹。剔刻釉由于剔出地胎而露出灰黄的胎色,达到烘托主题纹饰的目的,并使纹饰具有浮雕感,艺术效果很强。

2.剔刻化妆土:是在施化妆土的胎体上剔刻出花纹,然后罩以透明釉。烧成后,剔花部分在浅青色地上呈现出白色花纹,刻花部分则在白色地上显现出浅青色花纹,而两者结合于一起,给人以素雅之感,很具艺术特色。

3.印花:是用瓷土烧成的印模压印而成,多用于姜黄色釉和青釉的碗、盘上。 

4.点彩和镂空:这两种装饰法在西夏也有发现。点彩多在白釉或青釉的碗、盘上,用褐色颜料在胎上点成梅花斑点纹或菱形点纹,然后再罩透明釉。镂空较少,仅在金刚杵、如意轮等佛教用品上发现。

(五)装烧:西夏瓷窑装烧有两种,即匣钵装烧和直接人窑法。 

1.匣钵装烧:是宋代北方诸窑普遍采用的一种装烧方法。使用匣钵可保护坯体,避免与火刺和窑内粉尘接触;同时,匣钵可以摞烧,将装好坯的匣钵一个压一个叠起来,提高了装烧量。匣钵内的坯体主要是顶碗覆烧,黑、褐、青等釉色的碗、盘施釉后内底刮掉一圈釉(俗称涩圈),然后倒扣在顶碗上,依次倒扣数件乃至十几件。然后装入匣钵烧制。白釉碗、盘施釉后,碗内底粘一周沙粒,形成沙圈,同样依次倒扣于顶碗上,再人匣钵装烧。有的碗、钵等小型器,在施釉后将口部一圈釉刮掉,然后对口装入匣钵,形成芒口瓷,也有一大一小搭烧的,如碗和钵,碗和瓶,钵和砚等。 

2.直接入窑法:主要烧制大型器,如盆、缸等,装烧时不用匣钵,为了避免前后、左右倾倒粘连,在器物间放上支丁或垫条和垫圈等。

《明瓷聚真》——系统介绍和研究民间收藏明瓷的专著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发明。

中国瓷文化源远流长饮誉中外,瓷器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物见证是民族的象征国家的名片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不仅对培育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外文化交流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旅游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瓷器是土与火的艺术具有实用与观赏双重功能深受世人珍爱。同时中国瓷器是我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科技的结晶亦是我们祖先留存下来的一份宝贵财富。保护好这份珍贵的遗产是我们上对祖先、下对子孙的光荣而艰巨的责任。

大明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又一个高峰。明代是一个文化上集大成和有所开拓的历史时期。明代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显要地位。从洪武釉里红的凝厚到永宣青花的艳美从成化斗彩的雅致到弘治黄釉的静穆从嘉万五彩的瑰丽到崇祯青花的明快。瓷都景德镇“天下窑器所聚”的霸主地位在明代更加巩固。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张浦生

“盛世而收藏兴”。收藏是一种文化收藏家以保存历史、传承文明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文物收藏乐趣很多既陶冶情操又增长知识既广交朋友又积累财富。故而有人曾这样说“世界上最富有的不是银行家而是收藏家”。任何时候收藏品的价值都是同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息息相关的。

山西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以及地上地下保存下来的丰厚文化遗产早为世人所识。尤其是明清之际晋商“纵横欧亚九万里富甲天下五百年”。这方沃土培育了收藏文化。遥想当年,山西人在北京琉璃厂古玩界就有了名声,今日亦然。由于工作关系我去山西开会讲学次数不少认识山西文博界、收藏界的朋友甚多知道他们早在改革开放之处,就在收藏这条崎岖路上前行,近年来更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局面。收藏的群众性和藏品的专业性,是山西收藏的两大特点。

《明瓷聚真》编著者郭学雷是我的学生国内陶瓷研究、鉴定领域的中青年骨干。孔繁珠先生是山西省古陶瓷爱好者他对大明瓷器情有独钟且有相当的研究。该书所选的240多件明瓷可分彩绘瓷和颜色釉瓷两大类。其中以青花居多涵盖了有明一代。该书所收录虽官窑器不多残破器不少但从研究角度来看其史料价值与科学价值却不能低估。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领略景德镇大明瓷器的迷人风采寻觅明瓷文化发展演变的脉络而且从中可管窥山西收藏界陶瓷典藏之宏富。

总之,《明瓷聚真》。是第一部系统介绍和研究民间收藏明瓷的专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编排规范,鉴赏性很强。其深入浅出的文字风格,简洁明了的术语解释和鉴定要点评述引领读者轻松的进入异彩纷呈的明瓷收藏领域。

官窑瓷、官用瓷、贡瓷三者的关系


官用瓷,作为官方使用瓷器的描述,并不是第一次,但作为陶瓷的一个门类概念的提出,还是第一次。官用瓷是指宫廷或官府指定或定制的窑厂精工细作而成的瓷器,并由官方出资收购,多为宫廷及官僚使用的瓷器,残次品也可出售或供给官僚或贵族,如越窑、邢窑、耀州窑等。与官窑的区别是官窑由宫廷建设并派专人管理,生产瓷器多为宫廷所用,不作为商品出售,残次品通常销毁,生产可不计成本,如宋修内司官窑、明清景德镇官窑等。贡瓷是指地方或属国进贡给朝廷或上级官府的精品瓷器。与官用瓷不同的是贡瓷是地方为进贡而特地制作的精品瓷器,不是官府指定或定制,贡瓷是作为礼品的形式送给上级,不是上级出资定购,时间上也有不确定性。这三者的主要区别:官窑是官方出资兴建与管理的;官用瓷是官方定制购买的;贡瓷是进献送礼的。有时即使官窑时代的产生,也同时存在着官用瓷和贡瓷,如宋代越窑、耀州窑等,明代龙泉窑与钧窑、磁州窑等。那么怎样确认官窑瓷、官用瓷和贡瓷这三个品种的质量呢?通常官窑瓷因为官方建设烧造,精益求精,又不惜工本,质量要求非常高,陶瓷能工巧匠云集,从整体上保障了官窑的质量。不仅材料优良,工艺也十分精湛,且很少流入民间,只有皇帝赏赐部下,偶尔才会流入民间及随葬。

官用瓷器通常都是出于宫廷或官员、官府的需要,选定在当时比较成熟或有名的窑口中烧制需要的品种。在质量上有较严格的要求,甚至原材料、工艺也有很高的要求,如五代耀州窑的黑胎支烧器、柴窑的白胎器、龙泉粉青黑胎器等皆反映这一特点。但整体质量略逊同期官窑。

贡瓷通常是以优良窑口定烧或特制瓷器中选出精品作为进贡的礼品。一般情况要比普通品种质量好,不仅技术要求高,材质也要比普通品种质量好些,如唐五代越窑、邢窑、磁州窑,甚至上世纪60—70年代的毛瓷也属这类。

明代张应登的《游滏水鼓山记》碑曾记载:“岁输御用者若干器,不其甲天下哉?”而且《大明会典》中也有:“在彭城镇设官窑四十余所,岁造瓷坛,堆积官坛厂,舟运入京,纳于光禄寺。明弘治十一年,进贡于皇家之瓶、坛达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筒。”由此可知:宫廷官府用瓷当时不仅限于官窑,其不是陈设器及直接使用的食器外,其他官用瓷如酒坛、酒缸,因其用量大,对其质量自然也不会一概要求严格。比较有名的窑场,一样能承担烧制宫廷及官府需要的瓷器,钧窑的花盆、磁州窑的酒坛、龙泉的大盘,无疑会起到这样的作用。而且这类瓷器皆属官用器的范畴,自然官用瓷也存在质量的优劣,但优劣体现在功能和品种上。如直接使用的碗盘、食具、供器等会很精致。其他大件产品如盛酒、酱油、醋等坛瓶类,质量自然难以与小件生活器皿相比。

官用瓷与贡瓷上的确认,在考古中多以款识与铭文题记为主要参考。如建阳的“进盏、供御”、邢窑、定窑的“盈”“官”字款,耀州窑的“官”字款等。其他如辽代上京窑、宋湖田窑、唐五代越窑等都出现官字款。还有直接写有官府或官用器器具之名,如元代“枢府”、辽金“上京”之类款识题记,特别是五代、宋、辽、金等官僚贵族墓葬出土这类官用器,皆能说明这一问题。

官用瓷器从其属性而言及考古资料发现,最早应该在新石器时代即产生了。从大量的新石器考古陶器来看,质量有着明显的高低之分,像相当于夏文化的“夏家店文化”、“龙山文化”等,都发现质量非常精湛的彩陶、黑皮陶及磨光陶、白陶。甚至更为精湛的镶嵌美石等的陶器。当进入青铜器、漆器、金银器的时代后,陶瓷显然难与其比肩,但到了魏晋唐时,宫廷与官府渐渐重视起来。到了宋代,中国陶瓷焕发了灿烂的艺术光彩,享誉世界。贡瓷官用瓷官窑瓷无疑引领着陶瓷发展的最高科技成就。

本文所列的官用瓷及窑口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历代的官用瓷及窑口。还有相当多的官用瓷等待我们研究和开发。像景德镇枢府瓷、辽上京林东窑、四川乐山西坝窑变釉瓷、青羊宫与彭县窑、山西法华瓷等都曾给官府烧造过瓷器。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广阔,也是我国陶瓷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古代钧瓷的介绍


赵青云先生从钧窑汝窑方向谈起。宋代为中国瓷器的高峰期,而宋代五大名窑中三大名窑就在河南。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并且发现了36万蛊方米的窑址,并划分了四个区域。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尊贵名声。其一直被宫廷所垄断,禁止民间收藏。

汝瓷源于隋唐,盛名于宋,雄居“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誉。

陶瓷文化之元青花釉里红瓷的介绍


釉里红的工艺方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区别在于青花用钴料为呈色剂,而釉里红用铜料为呈色剂。釉里红瓷品件件价格高飙的原因,是其烧制工艺复杂,用料考究,成功之品代代罕见,流传下来的数目极少;加之元代烧制此类瓷器的时间很短暂,也造成此类瓷品存世稀少。而且,无论釉里红瓷还是青花釉里红瓷,每件成功之作,都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具有其他瓷品难以企及的美艳色彩,成为后世收藏者追逐的对象。这些,都是造成青花釉里红瓷至今在国际拍卖市场上身价显赫的原因。

一位文物鉴赏专家曾经分析: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元青花釉里红值得探讨的问题和带给陶瓷界的诱惑着实太多、太多。而深藏在我省文物保护中心的这件绝世佳作,更是此类元瓷中的珍品。

骨瓷和陶瓷的区别及辨别方法


骨瓷和陶瓷的区别及辨别方法

景德镇56头高档骨瓷餐具

骨瓷是陶瓷的一个种类,骨瓷原称骨灰瓷,也叫骨质瓷,人们对“灰”字感到不雅,改称骨瓷。就是用骨粉加上石英混合而成的瓷土,质地轻盈,呈奶白色。

骨瓷主要特点:

1. 外观美:瓷质细腻通透,器型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

2.档次高:产生于英国,长期以来是英国皇家和贵族的专用瓷,是唯一世界上公认的高档瓷种,兼有使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号称瓷器之王。

3.工艺精:二次烧成,工艺复杂,只有英国、中国、韩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泰国有生产。

4.加工难:在烧制过程中,对它的规整度、洁白度、透明度、热稳定性等诸项理化指标均要求极高,由此废品率很高。

购买的时候怎么辨别陶瓷、骨瓷呢?

总结下来就是下面四点:估重、观形、辨色、听音。

估重:重量上面陶瓷、骨瓷两者进行比较的话,一样的瓷形的重量一般说来是陶瓷稍重,骨瓷较轻。

骨瓷餐具透光图

观形:形状上分辨,因为工艺和原料的原因,骨瓷相对于陶瓷而言胎质更薄,器形更圆润光滑,透光性更好。

辨色:高档骨瓷瓷质细腻致密,表面光滑,釉色亮丽,色泽则呈现出一种自然的乳白色,骨粉含量越高则越趋近于乳白色,相反,如果骨粉含量低,骨瓷本身的黄就非常的明显。

听音:从音色上来讲,陶瓷较重较厚,两个碗相碰发出的是“叮”的声音,基本没有回音;而将两个高档骨瓷的碗放在平摊的双手上进行碰撞,注意,骨瓷是高温烧制的瓷器,坚硬度是非常高的,这样的碰撞是不会出现破损的,请淘友们放心,你可以稍微地用点力碰撞,高档骨瓷碰撞后发出的是和敲钟一样清脆的“铛”的声音,并且有回音。

骨瓷和陶瓷哪个好?

上面说的骨瓷特点就是骨瓷的优点,但因为骨瓷一般都很轻薄,所以隔热性较差,盛热的食物会烫手,普通陶瓷胎体较厚,隔热性较好,不会烫手,景德镇的高白瓷色泽比骨瓷还好,质地也很轻盈,比骨瓷更高档,当然价格也很高。

骨瓷和骨质瓷的价格区别?

景德镇市面上普遍销售的陶瓷是白瓷与骨瓷,骨瓷比白瓷价格贵,以一套56头餐具来说,骨瓷的比白瓷的贵100元左右。但高白瓷比骨瓷贵。

北宋陶瓷的简单介绍


北宋陶瓷大致分为六个瓷窑系,北宋时期的陶瓷也是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时期,宋代陶瓷,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

宋朝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北宋陶瓷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另人爱不释手。如婴戏纹,或于碗心、或于瓶腹,将肌肤稚嫩,情态活泼的童子置于花丛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树折花,追逐嬉戏,真切动人,生活气息甚为浓厚。

宋代陶瓷,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

雍正珐琅彩瓷的介绍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彩绘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种,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

珐琅彩瓷以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技巧,不仅赢得清代皇帝后妃们的喜好,也赢得今人对其的偏爱。在今天拍卖市场上,部分藏家便把目光盯在了清三代时期的珐琅彩瓷。

提及珐琅彩瓷,我们不得不说一说雍正时期的。据说,雍正对宫中珐琅彩瓷的酷爱一点不亚于其父康熙,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超过康熙。他不但加强巡视和督察,还亲自参与珐琅彩瓷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瓷器的样式、尺寸都要一一过问。

宫中档案中有不少关于雍正时期责令烧造珐琅彩瓷的记载。雍正十年六月十三日,太监传旨:“今日呈进画珐琅藤萝花磁茶圆,再画珐琅时不必画此花样。其百蝶碗画得甚不细致,钦此。”对于烧造得非常出色的珐琅彩瓷,雍正皇帝还会赏赐画匠及烧造人。如档案记载:雍正八年三月初六日,当郎中海望呈进一对珐琅彩鼻烟壶时,上(雍正)问:“画此壶是何人?烧造是何人?”海望奏曰:“此鼻烟壶系谭荣画的,烧珐琅釉的是邓八格,还有几名太监帮助办理烧造。”奉旨:“赏给邓八格二十两,谭荣二十两,其余匠人等尔酌量每人赏给银十两,钦此。”由于雍正皇帝偏爱珐琅彩瓷中的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擅长此技法的画家汤振基、邹文玉也曾多次受到皇帝嘉奖,在清档案中便有记载。并于雍正十一年每月给邓文玉的钱粮加赏一两。一位君临天下政务繁忙的皇帝,对珐琅彩瓷的制作关心到如此程度,甚至对烧珐琅的匠人也体恤入微,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它进一步说明珐琅彩瓷在当时皇室中的位置。

为了更好地督造珐琅彩瓷,雍正在亲自过问的情况下,又命其弟怡亲王统管造办处。在允祥的直接领导下,造办处生产出的珐琅达到鼎盛期,其中自炼珐琅料的成功,就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康熙时的珐琅料都是依赖进口,往往供不应求,同时进口西洋料颜色至多只有七八种,而此时珐琅彩瓷的绘画,已从康熙时规矩的装饰画面,发展到几乎与国画中的工笔重彩画日趋一致的艺术效果。单一的色料已经不能满足多层次的色调对比和丰富多彩的画面需要。虽然自炼珐琅料一事,早在康熙时就已开始酝酿,但正式指定专人、拨专款研制是在雍正初年。在怡亲王的亲自督促下,雍正六年(1728年)珐琅料终于在宫中自炼成功,除了有9种与西洋料相同颜色外,还增加9种新颜料,共达18种之多。

雍正珐琅彩瓷的造型有盘、碗、杯、碟、茶壶、瓶等,以小型器物为主。纹饰早期沿袭康熙珐琅彩的特点,如色地上绘花卉的技法。后期形成自己的风格,即在白色釉地上,以山石、花鸟作装饰题材,其精湛的绘画技法,达到了雍正谕旨中注重的“内廷恭造之式”排除“外造之气”的要求。雍正珐琅彩瓷的款识,一般以蓝料彩书写,多为四字楷书“雍正年制”,写在双方栏内。青花所书“大清雍正年制”的6字楷款非常少见。

雍正珐琅彩瓷的胎与康熙时有所不同,不再使用“反瓷”,而是大量使用景德镇烧制的精细白瓷。这种白瓷胎体轻薄,胎质细密,在白度或透明度上都超过明永乐时期的甜白瓷。如一件松竹梅纹橄榄式瓶,胎体轻薄达到半脱胎状,迎光透视可见器壁上所绘松竹梅纹饰。雍正珐琅彩瓷在这种白瓷上绘画,使山之皴法,水之波纹,鸟之羽毛,甚至花叶边缘之芒,月季枝干之刺,都表现得更加细腻。如一件白地雉鸡牡丹纹碗,外壁绘花丛中雌、雄二雉鸡,栖于石上的雄雉鸡身绘各色鲜艳羽毛,若细分有十多种色彩,一翎一羽无不细致描绘,竭尽绚丽夺目之势。珐琅彩瓷发展到雍正时期,应该说达到了它的极盛期,它能将层峦叠嶂的整幅山水浓缩在小碗的内心,又可以将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再现于一件小瓶的外壁。如一件蓝料彩山水纹碗,胎体洁白剔透,外壁蓝料彩绘通景山水画。画中崇山峻岭、苍松翠柏、仙台楼阁、茫茫沧海等景色栩栩如生。海天之上墨彩又题七言诗两句:“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园沧海缘无边。”句首句尾分别钤“寿古”、“山高”、“水长”等印章。此碗在章法布局上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不仅绘画布局得当,笔意细腻流畅,而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后人评价雍正珐琅彩瓷有四绝“质地之白白如雪,一绝也;薄如卵幕,嘘之而欲飞,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珠,鲜艳纤细,蝶有茸毛,且颈颈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有蝇头,四绝也。”雍正时珐琅彩瓷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超的技术成就,画工精湛是其根本原因。我国瓷器的彩绘装饰,在吸收了传统绘画的技法之后,即由以图案形式为主,变为以写实形式为主。这对于描写现实生活,扩大装饰题材和表现技巧都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明、清彩瓷中,举凡可以描写的事物,无一不可作为陶瓷装饰的内容,甚至还有名家的书画作品。如清初画坛上的“四王”山水画,恽寿平、邹一桂的花鸟画,仇英、费晓楼的人物画等。这对于提高陶瓷装饰技术无疑有积极的影响,这一点在珐琅彩瓷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据记载,当时供奉宫廷提供画稿及画珐琅的人有戴恒、邹文玉、唐岱、汤振基等,他们大都是翰林出身,书画功底极其深厚。其中唐岱是以“山水沉厚深稳”著称的画家,戴恒善于画花鸟,也是画水墨珐琅的高手。这些人在他们以画家身份闻名画坛之前或同时,都曾供奉宫廷画过珐琅彩瓷。

此外,专门在珐琅器上写字的戴临、徐正国等人,虽不是著名画家,但其字体娟秀而不纤弱,气静神闲与珐琅瓷的画风相得益彰。其中戴临是武英殿侍诏,在宫中档案中曾不止一次见到雍正指名要戴临在珐琅瓷上题字的记载。雍正珐琅彩瓷由于著名画家和名匠的参与制作,在雍正皇帝的喜爱和直接指导下,成为一种特殊的宫廷艺术。

民国总统用瓷不逊官窑


民国时期的瓷业生产,虽然仅经历了短短38年,但与清末光绪、宣统两朝波澜不惊的37年相比,却是瓷业发展的重要变革阶段。特别是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促使有识之士纷纷踏上实业救国之道,加速了西方先进的生产制度与制瓷技术的传入。

当时,倡办新式产业、新式教育、革新民族工业蔚然成风。这种情况也为瓷器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有利的机会,各地窑场的经营方式与陶瓷生产的技术模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瓷器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均有所抬头,出现了工艺改良与创新品种。

从整体来看,民国时期瓷业生产遍及全国,呈现出千年窑火不熄、陶瓷文化延续不断的景象。当时,北方有河北磁州窑、彭城窑、唐山窑,陕西陈炉窑,山东博山窑等;南方有江西景德镇窑、湖南醴陵窑、福建德化窑、浙江龙泉窑、广东石湾窑等。

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民国瓷虽然精品不多,质量也难与宋代五大名窑、明清官窑瓷器比肩,但其中不乏精细之作,艺术表现力也毫不逊色,至今仍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散发着迷人的魅力。除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名家制瓷和空前繁盛的仿古瓷外,民国期间还烧造了许多纪年款、室名款、陶人款、纪念款瓷器,同样独具时代特色。其中,以与袁世凯复辟帝制有关的洪宪瓷及其他总统用瓷在社会上流传最广,最为复杂,也最受争议。

所谓洪宪瓷,即落有“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款识的瓷器。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有数件此类款识的瓷器,如一件粉彩人物纹瓶,口径10.1厘米,底径10.3厘米,高27.7厘米,腹围50厘米。造型为撇口,短颈,溜肩,长圆腹,圈足。口沿描金,口内施松石绿釉。器身通景绘粉彩山水人物纹,题名为“渊明爱菊”。底亦施松石绿釉,书红彩“洪宪年制”四字楷体双方框款,款识工整。

从馆藏的这些洪宪款瓷器看,主要是仿雍正、乾隆朝的粉彩、珐琅彩风格,造型以碗、盘、瓶居多。这些瓷器胎质细腻,釉色白润,绘画生动,施彩艳丽,制作之精可与历代皇室的官窑器物相媲美。

总统用瓷以“居仁堂制”、“静远堂制”款瓷器为代表。“居仁堂制”款瓷器是袁世凯任大总统时的专用瓷,如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粉彩开光博古图梅瓶,口径4.2厘米,底径7.7厘米,高25.7厘米,腹围48.2厘米。造型为小口,短颈,圆肩,腹下内收,圈足。颈肩部绘粉彩缠枝花卉纹。器身绘粉彩开光图案,其中花叶围成的两组大开光内饰博古图,扇形与圆形小开光内饰花卉纹。开光外饰以花卉纹。底书红彩“居仁堂制”四字双行篆体方框款,款识工整。

“静远堂制”款瓷器则是徐世昌任大总统时的专用瓷,如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红地粉彩描金开光花鸟纹瓶,口径9.8厘米,底径9.3厘米,高31.7厘米,腹围48.5厘米。造型为撇口,束颈,丰肩,长圆腹,圈足。器里及外底施白釉。瓶腹部两圆形开光内各绘一幅粉彩花鸟图。开光外通体饰珊瑚红釉为地,上饰描金缠枝花卉纹。底书红彩“静远堂制”四字篆体方框款,款识工整。

此外,还有曹锟任大总统时的“延庆楼”款识瓷器,蒋介石任大总统时的“蒋”、“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中正”款瓷器等。

纪念瓷以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黑地描金粉彩开光山水纹瓶为代表。此瓶口径11.9厘米,底径14.8厘米,高32.3厘米,底书“江西陶专精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从资料记载来看,这件大瓶与1947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由江西省立陶业学校设计制作的那批礼品瓷风格一致,堪称民国瓷中的精品。

清代恭王府用瓷浅谈


恭王府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原为清朝贪官和鲜的居所。嘉庆四年(1799年),和鲜贪情败露被抄家并赐死,嘉庆帝遂将和宅赐予其弟——乾隆十七子永縕,成为庆亲王府。咸丰元年(1851年),奕被封恭亲王,1852年入住府中,改称恭王府。此后将近40多年,奕历经三起三落,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恭王府去世。

恭王府是北京城区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目前全国第一座以清代王府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恭王府博物馆正在恭王府原址上修建,其府邸的复原修缮、室内的原状陈设,都需要对王府文化深入细致地研究,其中王府使用瓷器的情况是研究的课题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作为府邸居所,恭亲王及其庞大的家族用于陈设、祭祀、生活的瓷器数量应不在少数,但由于历史的更迭、社会的动荡和瓷器本身的易碎性,可供参考的王府旧藏瓷器荡然无存,特别是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衰败的王府几易其主,一直到2003年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成立之时,在王府旧址上没有留下任何可供参考的完整瓷器。四年来,经过恭王府文物研究人员不懈的努力,一些珍贵的历史信息逐渐浮出水面。

一本拍卖图录揭开王府陈设用瓷面纱

2003年恭王府研究人员注意到一本由日本仙台市东北大学富田升教授撰写的《清代皇室宝物的流出》专著,其中专题介绍了1912年一位名为山中定次郎的日本古董商,曾从恭王府通过小恭亲王溥伟掠夺性购买了除书画以外的536件恭王府文物,并于1913年分别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进行两次专场拍卖。

通过多方协助,恭王府研究人员前往日本大阪与山中定次郎第四代后裔山中让先生见面,他惠赠当年的拍卖图录《纽约1913年AAA恭亲王竞卖》。

这本图录在日本山中商会的档案室中保存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由于是至今为止唯一一本有可靠的文字及图片记载恭王府流失文物的书籍,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通过这本图录,恭王府陈设用瓷的历史信息逐渐显露出来。

这本图录所记载的536件拍品包括青铜器、玉器、瓷器、牙雕、水晶、翡翠、宝石等清代宫廷艺术品。其中,瓷器的拍卖主要集中在1913年3月1日纽约艺术画廊举行的拍卖会上,共拍卖了133件。归纳瓷器的品种,白釉器物较多,共有35件,占瓷器总器数的26%,其中有宋代定窑系的白釉水盂、明初永乐官窑甜白碗、清雍正时期的景德镇官窑白釉文房用品、明清两代德化窑观音塑像及文房清供;青花五彩瓷器有35件,占总瓷器数量的26%,以明末清初的景德镇观音尊、棒槌瓶居多;在瓷器中还有63件康熙、雍正官窑生产的单色釉瓷器,有乌金、蓝釉、洒蓝描金、红釉、豇豆红、郎窑红、黄釉、天蓝釉、孔雀绿釉、金酱釉、珊瑚红、郎窑绿、苹果绿、茶叶末等十几个品种。

从图录看恭王府旧藏瓷器的年代跨度为宋至清;种类以景德镇明清官窑为主,兼有钧窑、定窑、哥窑等宋代名窑,还有少量的地方窑,如德化窑、法华瓷等品种。

这些瓷器造型精美,制作精良,而且每件都有原配的硬木底座,从器物造型及艺术价值分析,应为恭亲王府内殿堂和大书房的日常陈设之物。

山中商会1912年一举买下恭王府除书画外所有珍藏宝物后并未急于出手,而是在近一年后才在纽约进行了大规模的拍卖,也正是这次拍卖奠定了山中商会的霸主地位。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一书中,作者富田升记录了纽约拍卖会定价总额大约为27.6万余美元。他推测从购买到拍卖这一年的时间内,“通过店头乃至个别销售等,已经卖掉了相当多的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付与拍卖了。若真是这样,拍卖正如字意,成了在库廉卖。”因此我们从这本拍卖图录中所看到的瓷器,可能只是恭王府原藏众多精品中的一部分。尽管如此,这本图录无疑是迄今为止最详实的有关恭王府用瓷的原始记录,从中可以窥见王府用瓷的规格和主人的审美兴趣。由此分析恭亲王时期恭王府的陈设用瓷均为历史名窑制品及清前期景德镇官窑制品,府主的审美观念偏重于素雅的单色釉。

修缮工地出土瓷片为研究恭王府生活用瓷提供依据

从1913年美国纽约拍卖图录中我们基本了解了恭王府收藏瓷器的种类、档次,但这些瓷器绝大部分都是属于陈设、文房、祭祀用具。那么,王府当时的生活用瓷又应该是什么档次?有哪些种类呢?

恭王府府邸中路的银安殿早于1925年烧毁,2006年进行遗址考察时,在原址东北侧出土了大量瓷片(图7-9)。这些瓷片中有宋代磁州窑系的黑釉、白地黑花、宋三彩、金元时期的北方粗瓷,更多的是明晚期青花瓷、清前期青花瓷及清晚期青花渣瓦窑粗瓷等,总体上民窑粗器为主,兼有少数的清代前期官窑瓷器碎片。釉色以青花为主,兼有少量粉彩、五彩、单色釉等。

王爷享受着宫廷赡养,衣食住行无不讲究奢华。而恭王府的府主之一恭亲王奕,更曾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人物。为什么在王府中会出土如此之多与王府规制不符的粗瓷呢?

根据《清会典》规定:亲王设长史一人,一等护卫六人,二等护卫六人,三等护卫八人,四品典仪二人,五品典仪二人,六品典仪二人。又七品首领一人,太监四十人。又设六品管领,六品司牧、司饭,七品司库,八品铁匠长、鞍匠长、镞匠长、羊群长、牛群长等。并有参领、佐领、骁骑校、亲军校、护卫校若干人,到王府当差。

由此可知当时在恭王府当差的官员杂役以及丫鬟、仆人、下人等等,人数之多。他们所使用的瓷器只能是民窑粗瓷。从常理推测,这些民窑粗瓷应该占当时王府瓷器很大的比例,因此出土瓷片中,粗瓷居多也符合常理。

在众多的粗瓷中,一块青花粉彩有“乐道堂主人制”款的瓷片格外的引人注目。它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恭王府府主、家眷生活用瓷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瓷片长7.5、宽6.5、高5厘米,呈长方委角形,高足,中空。足底部有青花楷书“乐道堂主人制”六字款从现存残件分析推测,原件应为高足委角长方盘。胎体厚重、笨拙。瓷土筛拣不细,以致烧成后器物胎质较为粗糙。足底露内胎,外边沿经削边修饰。足露胎外侧边缘呈微火石红色。釉汁较稀薄,釉面欠莹润,釉色白中泛青,尤其足底部呈鸭蛋青色。

盘心(图13)用青花料绘四方形双边开光框,框内以浅绛粉彩绘松鹿图案,寓意吉祥长寿。鹿呈回首望松状,右前腿为抬蹄姿,右后腿呈迈步状,使整体画面富有动感,松树干部以墨彩绘成,枝叶为绿粉彩绘制。山坡、岩石用墨彩勾出轮廓,再以浅绿釉覆绘而形成绿草坡地,坡边再以绿粉彩绘青草一簇,对整个画面加以点缀。

足部图案(图14):足部以青花、斗彩、粉彩、墨彩、金彩等工艺绘成。足部绘三层纹饰。上层用樊红釉绘双线,线内以红釉勾一圈勾莲纹图案,再施黄釉覆盖。中层用金彩绘双线,线内以青花料绘卷草纹,青花卷草纹中部留白,在留白处用绿粉彩填白,具有斗彩之工法。每面中间部位以青花料勾描出荷花形,并留白,在留白处以浅红粉彩填绘花瓣,再以金彩绘出花心。底层以绿釉施底色,再在绿釉之上以墨彩绘出回纹。

该瓷片青花部分有明显的黑褐色略泛紫洋蓝色特征,图案不够清晰,笔触较平庸;粉彩料含粉质较多,体现在器物绘图上给人以疏松不够紧凑的视感;金彩虽为足金绘制,但过于浅薄,缺乏厚重感。

以上特征充分反映出该瓷片符合清晚期光绪时期的瓷器生产工艺特征。

乐道堂是恭王府府邸东路的一个主要殿堂,坐落在恭王府府邸东侧院落南端。乐道堂在和鲜时期主要是供下嫁和鲜之子丰绅殷德的乾隆小女儿和孝公主居住。清代咸丰时期,奕受咸丰帝恩赐迁入恭王府,在乐道堂办公和居住。

乐道堂系道光皇帝御书赐额而得名。恭亲王奕《墓茔乐道堂闲居信笔书怀四律》题注:“堂额为成庙御书所赐,恭悬正室。翠华山茔庐落成,敬移悬挂,仅另摹勒一方,仍悬邸第,以示纪恩,永矢弗谖之意。”(《萃锦吟》卷四)

也因此奕自号“乐道主人”。奕《古近体诗·自序》写道:“乐道堂者,道光戊申(二十八年,1848年)宣宗成皇帝御书所赐额也,因自号曰乐道堂主人。”(《乐道堂诗钞》卷一)。其诗文集也以“乐道堂”为名,可见御赐“乐道堂”匾在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分析,奕晚年定制的恭王府专用瓷器上注以“乐道堂主人制”是符合历史背景的。

清代王府堂款简述

自明代起,便有王府定烧专用瓷器的记载,器物底部书写款识也较为常见。传世与出土瓷器中的王府款如德府造用、长府造用、赵府造用、晋府造用、万历丁亥年造黔府应用、潘府佳器、郝府佳器、秦府典膳所。

到了清代,王府及其府主成为生活在那个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或高官,或厚禄,不但由朝廷拨给俸银,还给予府邸田地,这些优越的待遇加上显赫的身份,促使他们追逐生活上的享受,在观赏、生活用瓷方面,自清代康熙时期就已有王府府主效仿宫廷帝王御用瓷而定制带堂款的专用瓷的记载。例如清道光丁未定王府行有恒堂制造款识的粉彩瓷器,为睿亲王府定制的“退思堂”款瓷器等。

亲王所定制的带有堂、斋、居号的专用瓷,绝大多数是在景德镇制作,工艺水平力求达到宫廷官窑标准,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分析清代王府所定制的专用瓷不是出自为宫廷烧制官窑器的御窑厂。其品质要比同时期民窑的作品工艺水平高。鉴于它的制瓷水平和一个历史时期特定群体的艺术类别,有少量佳品被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收藏并研究。

目前在社会上是否还流传有王府专用瓷器呢?我们知道清代的皇帝在定制宫廷瓷器时不惜工本,在满足宫廷日常使用的情况下,还会赏赐王公大臣。因此,宫廷官窑瓷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存藏的地域也相对宽广。而清代王府定制专用瓷仅是满足本府使用和赏玩,数量有限,因此我们在社会上很难见到王府定制的专用瓷器。

但在2005年的一场拍卖会中曾经出现过一件“清光绪粉彩描金高足盘”,也是“乐道堂主人制”款,制作工艺、绘制手法等均与在恭王府出土的瓷片一致,实为难得。

综上所述:恭王府用瓷的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1913年出版的纽约拍卖图录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王府陈设用瓷原始资料,原址出土的“乐道堂主人制”瓷片则为我们提供了王府生活用瓷的实物标本。但是王府府主专用瓷定制的过程、方式、途径等一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随着恭王府博物馆的建设,随着王府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期待,同时相信清代王府中更多鲜为人知的真相将被解开。

定窑白瓷三足炉

霁蓝釉堆塑狮纹大罐

青花风景人物凤尾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