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大清雍正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琳琅阁珍藏 清雍正瓷器收藏鉴赏

琳琅阁珍藏 清雍正瓷器收藏鉴赏

大清雍正瓷器鉴别方法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鉴别 雍正瓷器鉴别

2020-11-03

大清雍正瓷器鉴别方法。

琳琅阁珍藏 清雍正粉彩福禄寿软棒槌瓶

开门雍正粉彩福禄寿三星软棒槌瓶,非常典型的画片,高43厘米,绘画彩头甚为精美,胎釉彩明显的清早期特征,画工细腻,出自名门,流传有序,是一件精彩漂亮器物。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清光绪及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然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琳琅阁珍藏 清雍正青花一束莲绶带耳抱月瓶

雍正仿永宣青花一束莲绶带耳抱月瓶,器连座通高28.9cm,净高26.1cm。

瓶身扁圆,两侧微鼓,正面观似满月,两面绘一束莲纹;束颈、蒜头型小口,侧附绶带如意双耳,细砂底小方足; 发色浓艳入骨,画风清雅洒脱,胎质细腻致密,为雍正仿明永宣青花精品。为追求永宣苏泥勃青料风格发色,此器由人工使用国产青料浓色堆点来体现黑斑和晕散,做工甚为精致逼真。更难得老配红魔底座,雍容华贵,典雅大气。抱月瓶向来是藏家热捧的对象。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雍正官窑瓷器鉴赏


清雍正一朝,虽仅存13年,但制瓷工艺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器形之美,可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相提并论,在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方面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不论是器形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雍正官窑瓷都有很高的标准。尤其是在色釉瓷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集中国古代色釉瓷之大成,创烧出数十种具有宫廷风格的色釉瓷器,釉色纯正高雅,超凡脱俗,代表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

镇江博物馆收藏的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瓷器近百件,有青花、五彩、斗彩以及仿宋代五大名窑及新创的釉色品种,仿古水平极高。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瓷器作一介绍:

青花:

早期青花瓷器风格与康熙晚期相似,中期以后出现模仿明永宣青花瓷,以较浓的青料在纹饰上点染,达到永宣时青料所形成的疵斑。如青花缠枝纹贯耳瓶,高54.5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18.2厘米(图1)。长颈,颈部设一对贯耳,折肩,下腹内收,浅圈足。整器绘缠枝花卉纹。底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胎体精细,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厚薄均匀。釉面光亮莹润,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是少见的仿永宣青花大器。

青花器除了仿明永宣色调浓艳之外,还有仿明成化色调淡雅。如青花缠枝牡丹纹碗,圆唇,深弧腹,圈足。内底、外腹绘缠枝牡丹纹。足内双圈有“大青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高6.6厘米,口径13.1厘米,足径4.6厘米(图2)。青花色调淡雅,图案纹饰轻描淡绘,线条纤细清晰。

五彩:

五彩盛极于康熙时期,而雍正时期的五彩有其独特的面貌,色彩一变前期的浓艳为淡雅,纹饰纤细疏朗。如五彩海石榴纹碗,高6.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4.4厘米(图3)。敛口,深腹,下腹内收,圈足。碗内心与外壁绘五彩海石榴纹。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海石榴系从伊朗传入,最早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多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绽的石榴,被民间视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

斗彩:

斗彩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装饰工艺。用青花在胎上勾描出完整构图的纹饰轮廓,然后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于釉上青花轮廓线内填画各种彩料完成彩色图案,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此时斗彩多为仿明成化斗彩品种,有瓶、杯、碗、盘等。如白地斗彩瓜楞直口瓶,直颈,溜肩,瓜楞腹,浅圈足。颈部绘穿花龙纹,腹部为松竹梅等花卉纹。红彩油润,绿彩莹亮明澈,图案布局简洁雅致,器形小巧玲珑。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高10.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3.4厘米(图4)。

白地斗彩八吉祥纹高足瓷碗,敞口,深腹,高圈足,圈足中部有一道凸棱。内底心为一“寿”字,口沿下为菱形图案纹,外腹绘八宝纹,近圈足处绘莲瓣纹;足上部为回纹,中间为花卉纹,下部为变体莲瓣纹。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高10.8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7.4厘米(图5)。八吉祥纹是宗教纹样之一,又称八宝,八吉祥物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双鱼、盘长结,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

清雍正二年试乙号样款粉彩荷莲纹盘(清雍正)


清雍正二年试乙号样款粉彩荷莲纹盘

现藏天津博物馆。

清雍正二年(1724),高6.1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25厘米。

粉彩是雍正时期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在康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因吸收了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在彩料中加入了铅粉并施玻璃白,而烧成的釉上彩瓷。画法上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没骨法,突出了画面纹饰的阴阳和浓淡,立体感极强。比五彩更加娇艳、淡雅、柔和,又称为“软彩”。

馆藏清雍正粉彩荷莲纹盘,高6.1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25厘米。敞口,曲壁,圈足。盘里洁白的釉面上用粉彩绘出水荷花图。碧绿的荷叶随风摇曳、向背翻转,深绿的叶面和浅绿的叶背交相辉映。色彩雍容华贵,浓重艳丽而又不失清雅之趣。由此盘可知,雍正粉彩已不单纯是在白釉上进行彩绘,而发展成在各种色地上彩绘,其工艺特点大大超过了康熙朝的水平。盘底暗刻的“二年试乙号样”六字两行楷书款,更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烧制的,是将要呈现给皇帝御览的一件瓷器样品。这种款识粉彩瓷中极为少见,也为我们研究雍正早期粉彩瓷的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清雍正官窑八仙人物纹青花瓷碟鉴赏


残碟高2.1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6.8厘米,由三大一小四块粘成,周边破碎缺失得只剩下7毫米宽的边棱(见图)。

瓷片是研究古瓷的最好资料,笔者对此碟的鉴识如下:

一、胎质异常细白致密,无任何杂质和气孔。

二、釉色微青,施釉虽薄但有肥润感。

三、侧视釉面,可见均匀而细密的“桔皮纹”。

四、圈足修削光圆,器型十分规整。

五、青料淘炼精细,毫无杂质和微粒。

六、青花呈色沉稳纯正,不温不火,不深不艳。

七、碟心纹饰精美,画技高超,一丝不苟,普通民窑无法相比。

八、外底“大清雍正年制”双行竖写六字楷书款字体工整,笔力老到,与已知雍正真款相符。

从以上八点可证,此碟为雍正官窑青花器确凿无疑。但从碟心破裂纹及敲击特征看,属官窑产品在检验中对不合格者用锐器凿破后挖坑掩埋性质。

为何如此精美之器被凿破坑埋?笔者认为可能性有三:其一是款字书写在双圈中偏差太大,六字款整体偏向左上方。经测量,“正”字左上起笔点同双圈中内圈的最短距离为3毫米,而“雍”字最后落笔点同双圈中内圈的最短距离将近7毫米。如此成倍的误差率,造成六字款在青花双圈中的偏心现象,视觉偏离感明显;其二是六字款竖向轴同碟外壁所绘“寿山福海”纹也不能对正。

以上两点在封建社会官窑器讲求款识与纹饰两相对正的严格标准看来,是不合格的。何况还碰到像雍正皇帝这样对瓷器颇有研究且苛求质量的冷酷君主,御窑厂在对解往宫廷的产品上是一点不能马虎的;其三可能是此碟烧成后发现口沿有裂或有其他瑕疵而销毁,因边沿缺佚太多,只是猜断。此碟虽已残缺,但仍不失为难得一见、可遇不可求的官窑青花精品标本。

八仙为道教传说中八位神仙的总称,他们是:吕洞宾(持宝剑),张果老(持鱼鼓),汉钟离(持扇子,八仙祝寿纹中捧寿桃),韩湘子(持花篮),铁拐李(持葫芦),何仙姑(持笊篱),蓝采和(持横笛),曹国舅(持云板)。八仙人物在瓷器上入画,始于元代而流行于明清,明代嘉靖皇帝崇迷道教,故嘉、万时期八仙内容的画面在瓷器上比比皆是。

有的纹饰只绘八仙各人所持物件,称“暗八仙”。此雍正官窑八仙纹青花碟所绘人物比例恰当,面容生动,更兼笔锋细微,毫发毕现,眉目传神,栩栩如生,在笔者所见八仙人物瓷绘中,无出其右者。器虽残而画面精美,捧之观赏,爱不释手。

清雍正青花花卉纹高足杯


青花瓷是我国“国粹”之一,那白地蓝花,简约明快,深得人们喜爱。成熟的青花瓷器肇始于元代,明清时期青花瓷大量烧制,成为瓷器的主流品种。而各个时期的青花瓷,都会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与文化内涵,这给今人收藏、品鉴带来了更大的乐趣。这里来介绍一件具有清代雍正时期风格的青花花卉纹高足杯。

这件青花花卉纹高足杯(图1),高6.2、口径9.4、底径5厘米。高足杯敞口,呈六瓣花口造型,深弧腹,高圈足,圈足外撇。杯身内外及高圈足均以青花装饰:口沿内外各绘一周缠枝花草纹;杯内心青花双圈,圈内绘一枝绽放的花朵(图2),枝上散开五片绿叶,并垂下四串含苞待放的花蕊;杯外壁绘石榴等六种花果纹,两两之间以双线隔开;高圈足的外壁以青花绘六组一束莲纹,两两之间也以双线隔开。整体观之,青花纹饰绘图工整,胎体洁白,釉面匀净,器型规整。

高足杯俗称“把杯”,是元代开始出现的器型,因执于手中便于在马上饮酒,又名“马上杯”,与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元代高足杯样式一般口微撇,杯底部较丰满,承以十分细长的上小下大的竹节柄式高足。元瓷高足杯除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和卵白釉器外,还见有龙泉窑青釉高足杯、磁州窑白地黑彩高足杯等,是元代最典型的瓷器器型之一。

相比于元代,明清时期的高足杯较为少见,且造型上也有很大差异,比如这件清代雍正时期的高足杯,与元瓷高足杯最大的不同是高足变得短而粗,远没有元代那样修长;另外,杯口设计成六瓣花口式,这也是元代所未见的;杯形更像一只普通的碗,而没有元代高足杯垂腹的风格。

笔者认为,这件雍正时代的高足杯充满了很多仿古的元素。首先,高足杯本身就是元代最经典的器型;其次,杯外壁和圈足外壁各绘六组以双线分隔的花卉纹图案,是模仿元代青花瓷中常见的一圈莲瓣纹内绘花卉纹的形式;再次,杯内心所绘的花朵也很有元青花杯心花卉纹的风格;最后,这件高足杯青花发色上也有仿元青花晕散和“铁锈斑”韵味。

众所周知,元青花和明初永乐、宣德青花所使用的进口钴料(苏麻离青)含铁量极高,因此着色深处可见深黑色的斑点,俗谓“铁锈斑”或“黑褐斑”。而清代青花瓷早已不使用进口钴料,雍正时为了仿“黑褐斑”的效果,会人为刻意重笔点染。耿宝昌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总结了雍正青花发色的五种类型,其中第五种就是“发色晕散,系仿明宣德青花的新色调,雍正官、民窑器中都有这种色泽,但其青花纹饰中类似宣德青花的黑褐斑,则都是人为重笔点染而成,漂浮于釉面中,而非像宣德青花那样自然而成,沉入胎骨。”细观这件高足杯,其青花发色正是这种感觉,虽看似有“铁锈斑”,但只是浮于釉面中,并不像元青花、永宣青花那样黑褐斑深入胎骨、釉面凹陷的效果。

这件青花高足杯器身未见“大清雍正年制”等款识,应属于一件民窑瓷器,不过,无论是造型、胎釉,还是青花发色等方面均较为上乘,是一件雍正民窑瓷器中的佳品。

怎么借助纪年款鉴别清雍正瓷?


清雍正(1723-1735),为清世宗胤禛的年号。雍正朝虽只有13年,但它的瓷器生产要胜过康熙,官款款识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等,排列方式有二行、三行、一行横书和环书。款识书写工整,款外围以双圈或双框。书写材料有青花、蓝料彩、金彩等。有书款和刻款。民窑款识以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双行或三行楷款较为常见,但字不太工整。

雍正官窑款,由专人负责书写,字体基本一致。青花楷书款与篆书款同时并用。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官窑款“大清雍正年制”,为早期流行的款式,字体柔弱、略草。雍正晚期官窑款,多为宋椠体的正宗小楷,工整秀丽。青花瓷色调大多纯正。也有少数深浅不一的。篆书款书体变化较多,有的方正规矩,有的草率不恭,有的笔路圆润。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圆圈官窑款,主要用在青花和粉彩瓷器上。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官窑款,多用于颜色釉瓷器上。“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官窑款,多用于仿钧釉、炉均釉,或茶叶末釉瓷器上。“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官窑款与“雍正年制”四字楷书堆料,只用于珐琅彩瓷器。雍正堆料款的蓝料色彩较康熙时为淡,字体也小。

雍正官窑斗彩瓷器鉴赏


清代雍正《档案》中多次记载了雍正官窑为成化斗彩盖嫩补配峭盖的事情,这些补配的罐盖与原器无论是色彩还是形状都十分接近。雍正斗彩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洞石花蝶罐等有些几乎可以乱真。这是对雍正官窑斗彩瓷器最高的评价,也是对清代瓷器的评价。带你鉴赏一下雍正斗彩官窑瓷器。

1.清代雍正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在瓷器上尤其是。雍正王朝的斗彩瓷器不惜工本、竭尽全力地模仿、仿制成化的斗彩瓷器。这些仿古瓷器在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除个别品种外,都能与院藏的成化斗彩瓷器相对证。

2.在雍正时期,斗彩瓷器址突出的成就是将青花与粉彩合绘千一身。使彩瓷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制瓷工艺和绘画技巧,造型与装饰也有了许多新的开拓和创新,使斗彩瓷器更加繁荣兴旺。

3.雍正斗彩的另一个贡献,是把粉彩运用到斗彩的装饰之中。此种填彩摒弃了传统五彩的填彩工艺,采用康熙晚期出的釉L新彩—粉彩。粉彩是一种含有“玻璃白”的彩料。它是在进口珐琅彩料的墓础上,由清宫造办处研制而成。“玻璃 白”是一种乳浊剂,与其他着色剂配合使用。可以使各色彩料呈现出一种深浅不一、层次分明的多种色阶,给人以温文尔雅的装饰效果。

4.雍正斗彩瓷器无论从造型设计还是瓷器纹饰布局、色彩搭配以及填彩工艺,均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时的斗彩继续沿 用了填彩的装饰方法,与从前的装饰所不同的是,青花线内所峨彩料,填彩准确,工整细腻,不越边线,亦无端填,在有限的青花框内,将彩料进行渲染和烘托,改变了明代双线平涂的局限,使纹饰更加清逸秀丽。

清雍正官窑豇豆红小盘比康熙官窑瓷器差很多


豇豆红小盘尺寸高3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7厘米,豇豆红瓷器表面釉常常呈色不均,出现深浅不一的斑点。豇豆红釉色灰暗,这件瓷器正是雍正时期的豇豆红,跟康熙时期比还是差了一个档次。

豇豆红小盘敞口,弧壁,圈足。内外壁均施釉,口沿及圈足内为白釉。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豇豆红釉色泽鲜亮,釉色深浅不一。此件小盘即为雍正年间所烧造的瓷器。

“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豇豆红其釉色在视觉上的惊艳。豇豆红是康熙朝单色釉的创新品种,十分名贵。因为烧成难度大,一般没有大件器。豇豆红以颜色似豇豆得名,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南窑笔记》记载的一种名为“吹红”的瓷器即豇豆红。“吹红”的名称体现其制作工艺,以吹釉法施釉。豇豆红烧成难度大主要因为它是高温铜红釉,铜元素在高温下极易挥发,窑室内的温度与氧化还原时气氛的变化,以及铜元素在釉中的含量多少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呈色。

清代雍正青花瓷器鉴赏


雍正朝的官窑青花,早期接近康熙时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具有本朝特点,青花色调灰暗,一部分仿宣德青花类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永乐、宣德两朝青花上的黑色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没有金属光泽,也不沉入胎体;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一部分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胎子坚致洁白,非常细润,胎体轻薄,修胎非常规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很突出的。其釉子光润,仿永乐、成化时的瓷器釉面洁白,仿宣德时的瓷器呈橘皮釉面闪青(但这时的棕眼气泡此宜德时的要小),仿嘉靖、万历瓷的釉面则是亮青釉。此时青花纹饰的总风格是清秀雅致,常用的皮球花、过枝花(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也叫过墙花)、过墙龙、八桃、蝠桃(取福寿意)等纹饰是这一时期开始或流行的。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文字中用梵文装饰,有时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满饰器面,亦是此时独有。总体看,雍正青花构图疏朗,简洁明快,人物面目洁秀,花卉则细腻纤巧。

雍正青花瓷器造型很多,除仿永乐、宣德等前朝的器型,还有一些具有本朝风格的器型,这时盘、碗的口面、底足都比较大(在清代一朝中,只有雍正、道光时的盘和碗有这一特点)。雍正青花瓷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雍正青花官窑瓷器的款,字体基本一样,应是一人所写,楷款、篆款全有,字体洁秀规矩,六字二行、三行款都有。双圈画得很规矩,几乎看不出起落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