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新濠瓷砖 > 导航 >

徐建新青瓷赏析:满目清新拂面来

徐建新青瓷赏析:满目清新拂面来

新濠瓷砖 新中式瓷砖 建窑瓷器鉴别

2020-11-03

新濠瓷砖。

青瓷

章星

素有耳闻上海有家规模最大的龙泉青瓷展示中心,碰巧办事前往上海,特地去了黄陂南路700号上海逸清轩青瓷文化艺术馆。步入门厅,一件件恬美静雅的青瓷精品俏然玉立,妙然成趣。琳琅璀璨的空间收藏和陈列着数十位青瓷名家的杰作。特别是徐建新近几年的作品更让我眼前一亮,看着他的作品《钟声》、《哥窑弦口洗》……与他之间相交的往事也渐渐浮现在眼前。

龙泉是青瓷和宝剑的故乡,“饮酒问剑,品茗话瓷”,这是多年来我和龙泉当地朋友交流时离不开的话题。

做瓷之路是艰辛而漫长的。我与建新交往多年,见证了他在做瓷的道路上经历的一次次难关。铸剑磨练了他干事的韧劲,因而在他的青瓷中融入剑的精、气和神。在初涉青瓷领域之时,一切都是陌生的,陶瓷的基本知识需要从头学起。建新多次走访老瓷工和烧成师傅,成为学习传统制瓷工艺的重要方式。频频拜访龙泉青瓷大师,积极参加各个青瓷的学术交流活动,成为他提高认识的途径。这些都成为他步入青瓷领域重要学习的历程。同时,他创建了自己的青瓷工作室,开始在实践中学习和摸索,揉泥、拉坯、利坯、施釉、烧制等技艺也在刻苦的练习中得到不断提高,几年来付出的辛勤汗水终于换来了一件件青瓷作品。

青瓷之美在于简约的造型,更在于含蓄而内敛的釉色。造型需要审美的修养,对造型的认识,需要美术的基础。在我的建议下,他开始学习美术,翻阅绘画和雕塑作品,揣摩其中艺术规律,还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和实践,使他对造型与形态的感受以及规律把握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青瓷釉的配置和烧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最难以掌握工艺,要想达到理想的釉色,不仅要了解釉的组成成份、发色原理、烧成气氛等基本原理,还要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因此,在青瓷的釉和烧制的工艺方面,是建新所面临的新的难题,他下了极大地功夫,连续几个月的反复试制,其经济投入尚且不论,釉色烧制失败是常事。通过在实践中的反复锤炼,建新终于在青瓷的釉色上有了极大的提高,他用常人难有的坚持精神,收获了在青瓷道路上快速的进步和成长。这只是阶段性的成绩,对青瓷艺术其探索是永无止境,建新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在我和他的交谈中,深知最难忘的是几年前的北京之行,即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进行学习。在这短暂的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白天在课堂上听课、在陶瓷教室进行制作,常常执著地为一个造型尺度和体量关系反复揣摩和推敲,为一个釉色的烧成温度与气氛反复进行工艺实验;晚上泡在图书馆,翻阅大量古今的艺术图册,他被那些艺术作品的魅力感染与激励。

建新每每怀念这段学习的经历,他说:“这段学习对于我是难得,更是难忘的,使我终身受益,激发了我艺术上的觉醒。”在这简单的话里,我看出建新在做瓷中的追求,这是一次综合素质的提升。这种执著学习精神,使他日后能够在青瓷领域发展提供空间。千年龙泉窑,有辉煌的文化历史,建新深深的认识到龙泉青瓷有丰富技艺和工艺和艺术,是一份丰厚文化遗产。青瓷更是中国陶瓷的代表和文化象征,现在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需要研究和继承,代代相传。

同样,逸清轩做为宣传青瓷文化的载体,一个艺术机构和一个长期展示艺术陶瓷的场所,除了为国内外陶瓷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以外,还着重把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汇聚一起,创作一些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又具海派文化特点的陶瓷艺术品,让中国陶瓷从工艺性逐步走向艺术性。这也让像建新这样的青瓷新秀多了一个展现自己和学习技艺的平台。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与设计系副主任博士硕士生导师)

辰窑青瓷

辰窑是逸清轩在上海中心城区创立的海派艺术窑口,近年来一直坚持海派陶瓷的原创,在他们的创作素材中,我们不难看到既有传统的陶瓷工艺特点,又有现代的时尚元素。他们有一支强大的设计团队,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各窑系的制作工艺特点中,通过不断积累的各种烧制经验,加上创意元素,利用设计师与工艺美术大师两者的强强合作模式,已创作出了不少令陶瓷界感到震撼的现代陶瓷精品。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苏州东吴博物馆藏越窑褐彩青瓷赏析


青瓷褐彩鸡首壶

青瓷蛙形褐彩盘口壶

青瓷褐彩蛙鸟形水盂

蒋晓荣 苗青

瓷器,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大发明。考古发现表明,越窑青瓷系滥觞于商周至秦汉时越人所烧制的原始青瓷。然而,从东汉晚年到三国东吴晚期,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工匠们以氧化铁为呈色剂,施于釉下或釉上,竟然烧制出了精美的彩绘青瓷,从西晋到东晋,青瓷褐彩已十分流行,成为时代的标志。

苏州东吴博物馆的青瓷馆藏有三十多件褐彩青瓷,代表了两晋时期越窑青瓷的装饰特点,现将其中的典型器物进行初步赏析,以飨广大青瓷爱好者。

1.东晋,青瓷褐彩鸡首壶,高18.37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11.2厘米,灰白胎,盘口,鸡首状短流,鼓腹平底,肩部两侧有桥形系,并有一弧形柄链接口沿至肩部,通体施青釉,壶口、鸡冠、喙、眼及桥形系顶部以褐彩点缀,有画龙点睛之妙。

2.东晋,青瓷蛙形褐彩盘口壶,高8.3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7厘米。胎色灰白,器身施青釉,盘口,短颈,丰肩,鼓腹,平底稍内凹。器身有堆塑的蛙形,蛙头及四肢刻划细致,阴刻的线条疏密有致,流畅而有力度,形象生动传神,口部肩部及蛙身多处点染褐彩。

3.东晋,青瓷褐彩蛙鸟形水盂,高6厘米,口径3.9厘米,底径3.5厘米。灰白胎,直口平底鼓腹,此盂下部塑一向前游泳之青蛙,上部塑一振翅欲飞的小鸟,生动有趣,行内称此盂的造型为“海陆空”。青蛙是水陆两栖的动物,蛙身两侧还刻有翅膀,说明该蛙不仅能水中游,陆上跳,还能空中飞呢!加上背负的小鸟作一飞冲天状。由此可见,古人的想象力还真的很丰富!蛙盂施青灰色釉,釉面滋润亮丽,有细细的开片,蛙鸟的口、眼、冠、翅、尾部,均点缀褐彩,使器物更加活泼可爱。

4.东晋,青瓷褐彩象头蛙形灯,高10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12厘米,灰白胎,青黄色釉,釉水清澈亮丽。该器由蛙盂盏、象头灯柱及承盘组成,蛙盂盏在上,敛口扁腹,器身贴塑蛙的头尾及四肢,承柱粗短,上连灯盏,下接承盘,柱上方有双系,下方堆塑两对应的象首。承盘敞口,斜直腹,平底,器身多出点染褐彩。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在三国两晋时期,青瓷熊灯已著称于世,屡见不鲜,但象首灯尚未见过,也就是说,这件象首蛙形灯可能是最早的一件了。象首灯的出现与佛教的传入有关,象头神犍尼萨为印度教及印度神话中的智慧之神,破除障碍之神。他是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帕尔瓦蒂的精神之子。在印度教中,他的信众广泛。是因为他不仅是排除障碍之神,同时他也是财神,是命运之神,是学识之神,代表着智慧,象征着吉祥和成功。中国人的象文化其核心也是智慧、吉祥、和谐、太平。此器造型构思巧妙,十分奇特,制作精美,而且品相完好,是一件极其珍罕的艺术珍品。

5.东晋,青瓷褐彩狮形烛台。高13.5厘米,长15.7厘米,孔径2.9厘米。灰白胎,釉色淡青微微发黄,狮子造型,身躯雄壮,四足短小,瞠目露齿,神态威猛。颔下长须,腰部微束,项脊刻划鬃毛,腹部两侧贴塑角状羽翼。脊中部竖一管状插孔与腹部相通。器身遍布褐色点彩装饰,如星光灿烂,十分壮观。此狮形烛台的造型与同时期石雕辟邪十分相似,曾被评为江苏省民间收藏精品,并印制成纪念邮票在全国发行。

6.东晋,青瓷褐彩鸡首壶。高22.8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1.7厘米。灰白胎,淡青釉微泛黄。盘口、短细颈,丰肩球腹,平底。肩部饰对称桥形系,一端饰上仰鸡首,长颈高冠,喙作流口,另一端作圆环形执手。器口、鸡首及执手有褐色点彩。器腹有褐彩线条绘成菱形图案,此鸡首壶的褐彩装饰很有特点,是点彩与线彩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7. 东晋,青瓷褐彩鸟纹鸡首壶,高21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12.3厘米。灰白胎,青黄色釉,浅盘口,直颈较细,丰肩,平底。肩部附双桥形系、鸡首及高出盘口的执手。鸡首高昂,鸡冠高耸圆喙作流。肩部的执手两侧各有褐彩绘出的小鸟,小鸟形体准确,线条简练,笔法生动,极富神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青瓷褐彩彩绘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8.东晋,青瓷褐彩鱼纹钵,高10.4厘米,口径23厘米,底径13.5厘米,灰白胎,青黄釉,有细开片,口部微敛,深鼓腹,平底。口沿外壁装饰模印的联珠纹及网格纹。器内底用褐彩点画出一条大鱼,十分罕见!

2001年,由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中国陶瓷》一书,结合当时国内各地对越窑青瓷的最新考古成果,明确提出:“西晋后期出现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的彩料,在已施釉坯件的口沿或肩部以圆点的形式着彩,多数是对称点四点。在整体的青色中缀以几点褐点,非常醒目,因在釉面上着彩,故称‘釉上彩’。瓷器上使用褐彩,在三国已经开始,但使用很少。”此段文字的论述,透露出三国时期已有少量越窑青瓷开始施褐彩,到西晋后期在青瓷上施褐彩已非常多见,到了东晋时便走向普及了。

苏州东吴博物馆所藏的三十多件青釉褐彩瓷器,都是东晋时期的作品,也都是冯先铭先生所说的“釉上彩”,但是这些褐彩青瓷的装饰手法,已不完全是冯先生所说的以圆点着彩,而是以点、线或点线结合的方式,应物造形,布白作画,装饰技巧更加富有变化。从以上介绍的馆藏八件褐彩青瓷来看,古代的工匠们已经将瓷器的烧造与中国的绘画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画了两只小鸟的鸡首壶和绘鱼纹的钵,反映了当时的工匠已经具有很高的绘画水平,它开创了瓷器绘画的先河,因此这些褐彩青瓷对于中国制器发展史和中国绘画史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佐证资料。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

建窑兔毫盏


建窑瓷器以黑釉瓷器最出名,而建窑瓷器以兔毫盏闻名于世。宋代斗茶用的黑兔毫盏遗址位于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废品堆积散布于池中村、后井村周围的芦花坪、大路后门、源头坑、牛皮仑、营长墘(又名社长埂)、庵尾山(又名庙尾山)等处山坡上,范围达10余万平方米。宋代是建窑的兴盛时期,大量烧造黑釉茶盏,兼烧部分青釉、青白釉瓷。元代以后,建窑渐趋衰落,至清代,曾一度烧造青花瓷器。 宋代建窑主要烧造为适应当时“斗茶”需要的黑釉茶盏,依据釉面上所形成的氧化铁结晶斑的不同,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曜变”等称谓。宋代文人曾写诗赞美过建窑鹧鸪斑盏和兔毫盏。

建窑兔毫盏因为在黑釉瓷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盏釉面闪现银灰色光泽,丝丝兔毫流畅均匀,故名。兔毫是黑釉的名贵品种。兔毫在宋初即已出现,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玉毫”、“兔毫斑”、“兔褐金丝”等都是兔毫瓷盏。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高5.8cm,口径12.8cm,足径3.9cm。

盏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斑”。

宋金时期,兔毫盏在我国很多地方如江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烧制,其中以建窑所烧“建盏”最为著名。

由于宋代建窑兔毫盏名气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对它多有赞美之辞,如蔡襄《茶录》云:“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黑釉盏,宋,高7.5cm,口18cm,底径5cm。

器口外撇,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釉面呈现黑、褐相间的兔毫纹,满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黄褐色。

此盏口径较大,线条流畅,造型十分优美。虽然它的胎、釉、造型都与建阳窑黑釉盏明显不同,例如,前者胎为白色,而后者为紫黑色胎,但它仍属于建阳窑类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盏以福建建阳窑烧制的产品最为著名,烧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区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烧制。

以器载道,道在器中——瓷坛奇才徐金和


徐金和大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是江西省技能大师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菊生教授称赞他为“瓷坛奇才”。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为他的工作室题写《万和轩》馆名。

徐金和从小生活在景德镇,深受瓷都陶瓷艺术熏陶,绘画功底扎实。二十多年来,坚持勤思勤动手,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技法,以提高创作水平。通过钻研,他在陶瓷创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擅长色釉、粉彩、青花等各种装饰方法,注重吸收传统精华和现代名家之长、追求较高的艺术品位,有较高的个性风格。他的高温颜色釉窑变人物画烧成难度极大,不仅需要画家具备下笔不误的画坯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驾驭易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窑变发色能力。他以桀骜不驯的个性,让最难令人掌握的高温颜色釉成为他作品里最跳跃灵动的元素。在充分掌握高温色釉、釉里红、裂纹釉、雕刻等多种装饰手法的基础上,他运用高温颜色釉的流动性来表现不同事物。他所设计创作的高温窑变颜色釉作品“形如流云、璨若晚霞”,充分结合了高温颜色釉丰富的色彩语言和宛自天开的肌理效应,宛若在追逐着一种流动的生命美。而他的釉上彩写意人物画多以传统人物为题材,善于运用适度的夸张来强调人物的神情和意韵,表现手法不落俗套。

图片说明:徐金和作品

徐金和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高温窑变的论文,包括:《高温窑变釉彩与绘画》(载于《》2007年第17卷第一期)、《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诗情画意窑变釉彩》(载于《世界人文画报》2009年第5期)、《景德镇瓷器艺术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融通》(载于《》2009年第4期)。

徐金和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地市级展览中获金奖、银奖。《板桥观竹》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作品《唐人诗意》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金奖;作品《松萌文会》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金奖;作品《醉春图》获国际东方艺术研究会银奖;作品《汉风》获江西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一等奖;作品《夜观春秋》获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品收藏博览会金奖;作品《扫雪烹茶图》获中国首届手工艺大赛优秀奖;《柳毅传书》在首届中国书画艺术产品交易会被评定为金奖;作品《昭君出塞》获首届中国“海丝”工艺品博览会银奖;作品《醉翁亭》获“华月杯”江西省迎奥运中青年陶艺大赛银奖《踏月归》、《早春图》《游春图》、《踏春图》等作品已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作品《琵琶行》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徐金和对于陶瓷的一些见解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个展,能在这里举办,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带来了我个人的一些代表作以及这二十余年对陶瓷的一些心得体会。这次个展以以高温颜色釉为主,还有粉彩、古彩。

景德镇的名人名作一早就有,但是近十到二十年,飞速膨胀发展,市场良莠不齐。

我94年在中专开始学习陶瓷艺术设计,大学毕业后,跟随瓷厂的老艺术家、老艺人学习传统工艺,颜色釉运用,技巧,窑温的控制。

传统意义上的颜色釉,人们总认为是整个瓶子上都是釉流下来,几种颜色集中在一起,高温色釉上配上画面,斗彩,出现的颜色窑变的效果。

那时候,我看到的高温色釉作品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我就在想,怎样才能突破传统,走出自己的特色。后来,我就开始尝试,把颜色釉具象化,运用在山水、花鸟、人物造型的具体部位。比如我的作品《乐在此山中》,山水部分我把黄花釉和黑料搭配在一起,松树用了釉里红,茅屋运用了雕刻和色釉堆砌的手法,这样整个作品的立体感就出来了,人物的细节部分,例如脸部,我用斗彩的手法,着装部分运用颜色釉,这样的搭配使整个作品粗放有度,塑形立体。你们看,这个作品,粗略一算,运用了三四种技法。最后还要配上一个完美的烧制,才能出一件好的作品。这就是玩火的艺术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陶瓷艺术随着技艺的不断进步,越来越精湛,经过烈火的烧制,一个坯胎成就了它华丽的变身,也就有了今天各位所看到的这些精美的瓷器。这是中国最具本土性的文化瑰宝,古人留给我们,从唐三彩、宋汝官窑到元青花,它们作为一个载体反映着当时的文化和历史状况,后人从这些作品中去体会古人的审美追求、人文思考和哲思。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似乎停下来成为了一种奢侈。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尤为明显,举个很简答的例子,上海人走路都比景德镇人更快一些。我想,并不是因为他们腿长,而是时间等不起。在这个高压、快节奏的社会大环境下,记得停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人寥寥无几。现代人常常说羡慕古人闲云野鹤的生活,临流而弹,竹涧焚香,登峰远眺,坐看云起,松亭试泉,曲水流觞(商),烟波钓叟,蓬窗高卧。古代文人墨客的这种生活在当代是绝对的奢侈享受,且不说有没有那个时间和场所,真让大家坐下来,有多少人是边看手机边想着还有多少事情要去处理,搞不好忙里偷闲还搞得个坐立不安,放出去工作了才一片舒心。

市场经济热潮席卷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陶瓷这一块自然也未能幸免。瓷器是人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为瓷描画,瓷为人代言。心中所想,很自然地就成为手中所画。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就是“器以载道”,通过“器”中的形态语言传递出作者的境界,发挥它的审美功能和人文功能。

在这个网络逐渐成为文化主导,还有各种外来文化冲击的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每个陶艺人所思考的,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在陶瓷之路的不断摸索和探究过程中,我和我的工作室在陶瓷技法上不断研究和创新,开创了陶瓷颜色釉和粉彩相结合的综合装饰,在此基础之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其中,“以器载道,道在器中”。我们回顾祖先,将其留下的文化瑰宝在当代陶瓷艺术上再次熠熠(亿)生辉。

今天,我个展的主题是“道在器中”,这里带来了从艺二十余年的精品之作。有高温颜色釉、粉彩以及高温颜色釉和粉彩结合的综合装饰,它们承载了我在人生道路以及陶艺之路上的探索精华,以飧(同孙)观者和藏家。同时,希望我的作品,在众位忙碌生活之余,能够成为各位观者心灵的栖息之地,最大地发挥它艺术功效,去寻找如何逐渐地适应时代,重建人的精神和信念。

在此我抛砖引玉,希望各位能够聆听各位的真知灼见,欢迎大家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图片说明:徐金和题字图片说明:徐金和

(东方收藏网夏叶萍)

建盏鉴定与辨伪


(一)建窑系黑釉瓷器的基本特征

由于宋代“斗茶”之风的盛行,建盏类茶具深受社会各界喜爱,因此,从宋至元代,各地竞相仿制,并形成许多黑瓷窑场,其中闽北地区的建阳中布窑、白马前窑,浦城半路窑,武夷山遇林亭窑,建瓯小松窑,延平茶洋窑,顺昌冯坑窑、官山窑、河墩窑,光泽茅店窑,松溪九龙窑及闽西北的泰宁上青窑,将乐上瑶窑,三明中村窑;闽东地区的宁德飞鸾窑;福州地区的福清东张窑,闽侯南屿窑,闽清义由窑;闽中地区的德化盖德窑及闽南地区的晋江磁灶窑;闽西地区的长汀南山窑,宁化济村窑等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省外的江西、安徽、重庆、河北等省(市)也发现黑瓷窑址。建窑系仿建产品大多器形较小,以中、小型碗为主,16厘米以上的大型器较少发现。其次,釉层普遍较薄,缺乏建盏的肥厚之感,因此,少见挂釉现象。第三,釉色大多呈酱黑色或酱红色,除少数窑址(如福清东张窑等)外,鲜见兔毫纹,且纹理大多粗而短,少见长而细者;油滴等更是罕见。第四,胎骨较薄,色以灰白居多;有的胎质细密,与青瓷、青白瓷胎相近,缺乏建盏的凝重厚实之感。第五,器底足较平,足根少见倒角(修刀)现象。古玩市场上已发现将建窑系其他窑场生产的仿建产品冒充建盏以抬高价格的现象,但有的藏家误将此类器当作高仿品中的赝品。

(二)现代仿建产品的鉴定与辨伪

建窑自宋末元初,改烧青白瓷器,此后,建窑停止了黑瓷的生产,这一古老的工艺随建窑的衰落而逐渐被历史的尘土掩埋了近六百年之久。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阿弗雷德(AIFRED)烧制出外观有斑点的黑釉碗。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日本的安藤坚先生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烧成与宋建窑曜变天目碗十分相似的产品。日本濑户市的长江秀利先生也在进行仿建产品的试验并获得成功。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建盏的仿制工作也被提到了有关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议事日程。于是,自1979年9月始,由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仿古建盏实验,经过近二年的反复实验,终于在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仿宋兔毫盏的样品,并获得了有关人士的好评。1981年5月7日—10日,福建省科委邀请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轻工部陶瓷所、外交部总务司、上海博物馆、上海硅酸所等三十多个单位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对仿建产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仿宋兔毫盏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无论是釉色、纹理,还是胎骨、造型等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此后,仿宋兔毫盏逐步走入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仿宋油滴盏、鹧鸪斑盏等也获得成功,并批量流入市场。上世纪末,带曜斑的仿曜变天目盏也获得成功,并少量进入市场,但此类产品与日本收藏的曜变天目碗相比相去较远,容易辨认。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仿宋兔毫盏、油滴盏不仅大量进入市场,而且作伪手段越来越复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仿建产品一般是在釉面上做简单处理,即用酸性物质去光,再用黄土涂抹。九十年代以后,在此基础上,有作伪者还在仿建产品上粘上“土锈”。此外,常用的作伪手段还有接底(即将宋代的碗底接在新坯上,上釉后再入窑烧造)、老胎新釉(即将窑址上采拣的废品重新上釉,再入窑烧造)等。仿建产品除碗(盏)这类器形之外,还有少量梅瓶、蒜头瓶、小盅及茶壶等;梅瓶、蒜头瓶比宋代的器形更大,较易辨别;而茶壶及小盅则非古代建窑制作。

现代仿建产品由于采用的瓷土、釉料及烧成温度与古代相近,故胎、釉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纹理也几可乱真。但仔细观察,其釉面大多较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质浸泡者则釉面呆板、晦涩,缺乏建盏的柔润深沉之感。有的粘“土锈”,但不自然。其次,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较细腻,胎体表面较平整光滑且较薄,手感较轻飘。其三,仿品大多为轮制压模或注浆成型,修刀过于工整,以致显得拘谨而缺乏真品的自然、随意之感。其四,仿品大多不见冰裂纹,少数放置炉火焙烤而后置水中,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而产生冰裂纹,但裂纹较粗。其五,新仿品若用手指轻轻弹击,发出的声音较清脆;而宋代建盏发出的声音较深沉。其六,少数仿品刻“供御”铭,但字迹甚差,毫无真品的潇洒、飘逸之感,不可同日而论。

建窑瓷器有什么特征


建窑黑瓷和德化白瓷为福建两大名瓷,宋代时期人们时兴斗茶,黑瓷因此流行,德化白瓷则被誉为外国人誉为“中国白”而享誉至今。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建窑瓷器的特征有哪些。

胎质 建窑黑瓷胎体含铁量较高,因此胎体厚重,拿在手里有压手感,胎色呈现黑灰色、紫灰色,被人们称为“铁胎”,胎质粗糙且坚硬。

器形 建窑瓷器有碗、盘、碟、罐、壶、灯、炉、钵、盒、梅瓶、冥器等,器足底部有“供御”、“进盏”标识字样的为宫廷御用瓷器。造型也是丰富多样,器件口 型就有大敛口、小敛口、敞口等,器足多为圈足,圈足又小又浅,修胎草率,刀法自然,底足不施釉,颜色暗淡且无光,底足有“供御”、“进盏”标识字样的为 宫廷御用瓷器。

釉面 建窑黑瓷除了器足通身内外壁施釉,釉面呈现黑色,且光泽度较好。釉面有明显的垂釉和窑变现象,按照不同垂釉和窑变现象,建窑瓷器被分为兔毫斑、鹧鸪 斑、玳瑁斑、虎皮斑、油滴斑等,其中兔毫斑是因为瓷器表面存在很多条状结晶纹,细的犹如兔毛一样,为建窑瓷器中的精品。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列。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是龙泉青瓷的典型釉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龙泉青瓷特点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是龙泉青瓷的四大特点。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部门,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除了越窑外的青瓷享有盛名外,刑窑中的白瓷制作精美,据说“天下青瓷贵贱通行之”,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龙泉青瓷:哥窑和弟窑结合作品.

青瓷工艺

青瓷主要是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龙泉青瓷发展历程

龙窑”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方法的窑场,从西晋一直烧到清末,窑火已延续一千六百余年,代代相传,至今仍是青瓷烧制的一大特色技艺。清咸丰元年,曾芹呈在上垟创建青瓷窑坊,一直以“龙窑”来烧制青瓷,其建立的“龙窑”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建窑初始主要烧制碗具等日用器具。

建盏瓷器的种类特征


建盏瓷器的种类特征,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建盏瓷器的种类特征。

器型种类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 )。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 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 )。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釉面种类

建盏常见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等不同釉面风格。油滴的釉面多数为边缘界限清晰的不规则结晶。盏内底部油滴斑纹布满的尤为珍贵。

兔毫多为丝状呈放射状结晶,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及:“盏色贵青黑, 玉毫条达者为上。”

鹧鸪斑那的曜变斑纹介于兔毫和油滴之间,结晶边缘有粘连,偶见斑纹呈隐约虹彩色者,甚为难得。

手工建盏怎么鉴别


建盏虽然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但是今天知道建盏的人很少,只有骨灰级的茶友才会钟爱建盏黑釉色的静美。现在随着艺术品收藏的热门很多人喜欢收藏手工建盏,那么手工建盏怎么鉴别呢?

手工建盏具备的条件

收藏手工建盏需要建盏具备的几个条件,宋代的建盏器类旨在服务于当年“斗茶”的需要(也有近千种造型).

1、手工拉坯。拉坯师傅手艺有高下,不是所有外来师傅手拉之坯都具建盏之韵;开模师傅亦有高手,模具也能压出万种风情!且宋代就有模压、注浆的建窑器物!

2、龙窑柴烧。龙窑柴烧之器深沉内敛,意境悠远,但控温不易,成本极高,佳器难得。

电窑造器用温精准,进退自如,容易达成万千变化。且龙窑柴烧费地耗能,生态环境关乎人类前途命运,此荦荦大者,不可因小失大!

3、器具厚薄。古代点茶用盏,点茶之前要先烤盏,厚盏久热不冷,最为要用;而今喝茶,用盏皆小,如若一味求厚,就成一坨,未必美观。

而今厚盏不烤,些许茶汤倒入迅速变冷,个中不利不言自明。其实,古代建盏,厚胎可达两寸,薄胎不过二厘,一样有类“薄如纸”之器!

手工建盏鉴别

1、铁胎。手工建盏要具有青砖色(和故宫地面的金砖相近)胎骨,是高古建盏成熟期的唯一选择,也是古法烧造建盏的先决条件;在烧造中,胎体的物质一样参与窑变,不是铁胎难成精品。建盏不能有龟裂,不能发生釉与胎骨因遇热膨胀系数差别太大,脱釉、黏连、起泡、砂眼、变形者导致烧制过程中严重缩釉的状况。

2、窑变黑釉。窑变黑釉是建盏命脉之所系,铁系结晶釉在1300℃前后的高温熔融状态下,被一氧化碳和氧气的强还原、强氧化双向反应,呈现万千纹样,是真正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3、就地取材。建窑成此功业,得天地之独厚!其他外地黑釉窑场,资源各不相同,为了谋求辉煌,都力图独树一帜。

建盏,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因产于宋建州府建安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而称为建盏。中华大地的每个高古窑场都历经几百年历史,如果当地资源可以达成如建窑的一般的兔毫、油滴和曜变,几百年间一定会出现。厚土眷顾建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