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欣赏 > 导航 >

青花梅瓶瓷器介绍及图片欣赏

青花梅瓶瓷器介绍及图片欣赏

古代瓷器欣赏 瓷砖介绍 古代瓷器瓶

2020-11-06

古代瓷器欣赏。

敬请欣赏一件海外馆藏文物,定为明空白期的青花携琴访友纹梅瓶。这件梅瓶外方定为空白期,可笔者怎么看,都有嘉靖的影子在,是不是空白期,拿出来给大家探讨。

在此之前,先看一件典型的空白期青花携琴访友梅瓶,就是题图这件。瓶唇口,颈部为梯形,带有元青花的味道。肩部为海马波涛纹,腹部主题纹饰为高士手指远方,一童子捧琴跟随,主题纹饰留白较多。胫部纹饰为海涛纹,带有宣德遗风。青花发色较为蓝艳。

再看今天的春晚主角。梅瓶盘口,全器纹饰五层。颈部为折枝花卉加缠枝花。肩部为如意云肩纹配璎珞纹。主题纹饰为携琴访友。胫部纹饰为变形莲瓣纹。青花发色偏蓝黑,类似于石子青料发色。全器古拙感较强,主题纹饰和空白期流行的携琴访友非常相似。这或许是法国人把这件梅瓶也定为空白期的主要原因。底部都没有照片,只能根据胎釉和青花图案来判断了。

为什么我说这件所谓空白期梅瓶大量带着嘉靖青花的影子呢?请看这件嘉靖青花梅瓶典型器。和前器一样,这件梅瓶也是盘口,溜肩,器型带有女性化的S造型感。鉴宝也是如意云肩纹配璎珞,胫部也是变形莲瓣纹。

青花发色偏蓝艳,和前期的青花明显不是同一种青料。但也不是典型的回青发色。倒和后世的浙江料发色有些接近。您仔细对比看看这三件梅瓶,您感觉今天的主角跟第一件相似呢还是跟第三件更类?

瓷器鉴定,从大的角度来讲,器型比纹饰更具有时代特征和代表性。古代器型,非一朝一夕形成。一般而言,一种器型,代表着一种审美观念。而这种审美观念在古代往往几十年不变。所谓环肥燕瘦,盛唐气象有杨玉环之一丰腴为美。大汉天子有赵飞燕之轻盈为好。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袖,四方皆匹帛。说的也是这个事。所以收藏家鉴定包括瓷器在内的文物时,笔者觉得器型是最关键的。

而纹饰,虽然比器型看似更具有时代特点,但纹饰这个东西,几十年一循环,后代过了几十年又开始流行前代的纹饰,极为正常。后代仿前代文物也多模仿其纹饰。颇有极类者。

不过,正如西贤所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以本器为例,虽然主题纹饰使用的是典型的空白期三朝携琴访友,但肩部的云肩纹和胫部的变形如意纹却显露了它的马脚。

如意云肩纹虽大量流行于元代,也一直使用到今天。但元代云肩纹内所绘纹饰却和本器完全不一样。再者,璎珞纹,学界基本肯定是明嘉靖时期开始使用并且大流行的纹饰。本器的这种云肩配璎珞,在元到明初的青花瓷器中从没有同类器。反而是嘉靖青花中多见此类。

再者,本器的这种变形莲瓣纹的画法,熟悉中国陶瓷史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绝非空白期所为,也是典型的明嘉靖到万历时期的绘画方式。

以此看来,器型还有辅助纹饰,都是典型的嘉靖器的特点,而主题纹饰则类似于空白期。笔者认为这件青花梅瓶,属于明代嘉靖时仿前朝空白期的可能性较大,而定为空白期青花瓷证据薄弱。(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毕竟是看图说事,而且看不到底足)

常有读者诟病,说读了你的文章,很多都是可能,大概,或许一类词语,你想说明什么。说句题外话,真正的研究者,几乎从不使用百分百肯定的语调来说事。反而是那些自欺欺人者,信誓旦旦,自信到了极点。那些所谓的国宝帮,他们哪一件东西不是百分百肯定自己是国宝?笔者写文,乃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没有百分百把握是不敢轻易下定论的。哪怕是国有馆藏,已经定性的文物,笔者也只是对某些有疑义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拿出来供各位大行讨论和参考。摆事实,讲证据,在探讨学习中共同提高。

最后这件青花梅瓶是定为宣德的桂林出土梅瓶。也属于无款器。这件梅瓶和第一件空白期相比,器型极为相似,但画的人物远比第一件为精,胎釉也更类似于成化器。笔者认为,此器或为空白期后期的天顺官窑的可能性更大。也极有可能是成化器,因为天顺帝是成化帝之父。成化一朝青花器肥腴淡雅,跟宣德器比有天壤之别,这种风格恐非突然形成的。此梅瓶青花发色淡雅,釉质极佳,极类似成化,但器型仍是空白期特征。此器综合来看,或为成化早期官窑器。

细分,断代,乃是瓷器鉴定学问的高阶。有志于收藏者,千万不可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多学习多看标准器并加以深究,长此以往,必有小成。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宜兴窑紫砂瓷器介绍及精品图片欣赏


紫砂笔筒

明代以来书斋文化十分流行,清代宫廷更加讲究文房用器的制作,各种材质的文房用品均由内廷出样,一部分在造办处制作,另一部分交地方政府按样制作,地方官员需按年例向宫廷进贡文房清供。宜兴紫砂精光内蕴,含蓄温雅,不仅适合茶器的制作,也用于宫廷文房陈设。清宫旧藏的御用紫砂文房用具虽数量不多,但质量一流,均由内廷出样在宜兴烧制后再到造办处进行二次加工。

如雍正、乾隆时期,造办处漆作加工绘制的紫砂描金彩绘大笔筒既有宫廷用器的富丽堂皇又充满温馨的书卷气;雍正紫砂金漆云蝠澄泥砚砂质极细,呈色古雅。除笔筒、砚、水丞等文房用品外,更有紫砂仿生文玩、花觚、壁瓶等陈设,体现了清帝的书房情趣。

宜兴窑紫砂描金堆绘携琴访友图大笔筒

清雍正,高16.5cm,口径19cm,底径18.5cm。

笔筒圆形,口底相若,宽圈足。口沿髹黑漆描金缠枝莲边饰一周,器底髹黑漆。附描金漆座,云头形三足。黄砂泥。通体描金堆绘携琴访友图:在烟波浩淼、奇山秀树的环境中,一高士执杖行于蜿蜒的小径,书童抱琴紧随其后。路的尽头是白墙所围的二层屋舍,摆放方桌的二楼轩敞明亮,置身其中,远山近水、白帆点点、摆渡船夫、风吹芦苇尽收眼底。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完美地复制于笔筒上。

髹漆描金是清代宫廷紫砂特有的装饰手法,工艺繁复,富丽堂皇。除器身绘图外,笔筒的口边和器底也髹漆描金,做出讲究的边饰,更增添了宫廷气息。这种底髹黑漆的大笔筒是在宜兴烧好素胎以后由清宫造办处二次加工的御用文房用品。

宜兴窑紫砂描金堆绘山水人物纹大笔筒

清雍正,高16cm,口径19cm,底径19cm。

笔筒圆形,口底相若,宽圈足。口沿为髹黑漆地描金回纹,底髹黑漆。附描金红漆座,云头形三足。黄色砂泥。外壁描金堆绘山水人物图。画面展示了江南渡口的生活场景,江水辽阔,微起波澜,船老大正奋力驾驭一叶坐满船客的扁舟向岸边靠近。岸边渡口有人在等候渡船的到来,通往渡口的途中一骑驴的高士正匆忙赶路,家仆肩挑行囊紧随其后,他们的前方有人推着装满行李的独轮车,有人轻装荷伞急步前行。两岸草木葱茏,风光绮丽。

宜兴窑紫砂描金堆绘打枣图大笔筒

清雍正,高16.5cm,口径19cm,底径18.5cm。

笔筒圆形,口底相若,宽圈足。黄色砂泥。口沿髹黑漆描金彩回纹边饰,底髹黑漆。附描金红漆座,云头形三足。外壁描金堆绘打枣图。枝叶繁茂的枣树枝干粗壮,硕果累累,枣子已经鲜红熟透。一持长竿的老翁正哄着小孙孙打枣玩耍。老翁着深色衣衫,与小童的粉衫对比鲜明。小童的表情顽皮可爱,老翁深受感染。远景为坡地、树木,使画面具有辽阔感。

紫砂胎上的髹漆描金装饰在清雍正时期做得最好。此笔筒的口沿使用黑漆描金修饰,底部用黑漆包罩,正如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所称赞:“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

宜兴窑紫砂桃式砚滴

清雍正,直径7.2cm,口径1.3cm。

砚滴为连枝带叶桃实式,以黄白砂泥为胎。顶端进水孔有粉红色小桃花覆盖,茎端为出水孔。口与盖作卡口,将盖稍做旋转便会牢牢卡住,即使晃动和倒悬也不致脱落。砚滴表面于黄白之上点染褐红色斑点,周围浸染一片浅粉色,好似熟透了的鲜桃。

清雍正时期的御用文玩中不少是宜兴制作的紫砂器,如此精美的紫砂砚滴却并不多见。

宜兴窑紫砂金漆云蝠砚

清雍正,高2.6cm,直径21.6cm。

砚扁饼形。砚面突起形成砚堂,外环水渠为砚池,设计巧妙,造型简洁。砂泥呈深栗色,沉稳古雅。胎体致密滑润。口沿和外壁堆塑彩绘缠枝灵芝纹,描金彩朵云、寿字、飞蝠等纹饰,十分精致。砚底部内凹,满髹黑漆,乌黑莹亮。

此砚精工细作,采用雍正时创制的砂泥堆绘技法,具有宫廷御用砚品高雅富丽的特征。故宫博物院旧藏雍正皇帝御用紫砂砚仅此一件,原藏于清宫懋勤殿。

宜兴窑紫砂百果诗句砚滴壶

清乾隆,高5.4cm,口径1.1×2cm,足距2cm。

此壶造型以石榴为身,蘑菇为盖,藕节为流,灵芝为柄。肩部饰瓜子,底承柿子、桃子、核桃三支足。壶身上的微缩瓜果均采用果实本色,形状逼真。主体壶身砂泥呈冷金黄色,掺杂点点暗红砂。腹部刻行书“仙家瓜果四时同”七字。

作为文房用具的砚滴最早出现时为铜质,两晋时期烧造出青瓷砚滴,此后历代都有瓷质砚滴问世,但精美的紫砂陶质砚滴则十分稀见。

宜兴窑紫砂御题澄泥套砚

清乾隆,盒高9cm,长48cm,宽45.3cm。

六方紫砂澄泥砚置于大紫檀木盒内,盒面填金隶书“萃珍含润”。每方砚分别配有随形的紫檀木盒,盒盖上部均嵌玉一块,上分别刻玉螭纹、兽面纹、玉卧蚕等,下部为填金隶书乾隆皇帝御题。此套砚是在澄泥中掺进一定比例的宜兴紫砂精心制作而成,澄泥中掺紫砂不仅使砚的颜色微现深紫而凝重美观,而且会增加研墨的摩擦力,使砚膛更加“吃墨”。据砚身题字可知,六方均为仿古砚,分别是仿唐八棱澄泥砚、仿宋玉兔朝元砚、仿宋天成风字砚、仿汉石渠阁瓦砚、仿汉未央砖海天出月砚、仿宋德寿殿犀纹砚。

宜兴窑紫砂三连核桃

清乾隆,高3.4cm,足距4.4cm。

核桃三联式。姜黄色砂泥。其造型、纹路、色泽、质感皆惟妙惟肖,技艺之精已臻巧夺天工之境。此类作品是专为皇帝和后妃赏玩的仿生文玩。

宜兴窑紫砂彩绘花鸟纹委角笔筒

清乾隆,高13.5cm,口径12×12cm,足径11×11cm。

笔筒方形,委角。浅黄色砂泥。外壁以白、粉、黄、绿等色设色,四面分别绘有:鹭鸶莲荷、飞燕桃花、喜鹊登梅、双蜂戏菊。笔筒色调丰富,制作技艺纯熟,所绘花树枝叶纷披,摇曳生姿,禽鸟等轻盈灵动,顾盼生辉。以紫砂胎施以粉彩的做法在清乾隆时期大量出现。

宜兴窑紫砂双螭福寿水丞

清乾隆,高5cm,口径4.7cm,底径3.6cm。

水丞圆唇口,扁腹,两对螭龙托珠为座。砂泥呈黄色,质地极为细润。外口下有回纹和云头纹边饰各一周。器身堆绘绿泥五蝠及双“寿”字,寓意“五福捧寿”。此器造型精巧华丽,为紫砂文玩中的佳品。

宜兴窑紫砂描金彩绘天鸡尊

清乾隆,高15.5cm,口径5.5cm,足径10.5cm。

尊作天鸡驮宝瓶式,天鸡腹中空,与宝瓶的底部相通,鸡首口部有出气孔。通体以白、绿两色砂泥制成,以金彩描绘花纹。天鸡立于祥云之上,背托宝瓶,翅膀、鸡冠等部位施红彩。宝瓶上绘金彩祥云及“寿”字纹。

此尊砂泥极细,装饰华丽,是乾隆朝宫廷御用文房清供之一。

宜兴窑紫砂梅花鹿

清乾隆,高12.8cm,长13.8cm。

一只小鹿睁大眼睛机警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姜黄色砂泥制成。鹿的毛色暗黄,通体布满白色梅花斑。双眼及四蹄皆为黑色,神情警觉,聪明可爱。鹿与 “禄”同音,寓意高官厚禄,因此明清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工艺美术品的装饰。

此紫砂小鹿形态逼真,做工精致,代表了宜兴窑制作皇室御用文玩的高超水平。

宜兴窑紫砂彩绘花鸟纹壁瓶

清嘉庆,高14.5cm,口径6×3.3cm,足径6.5×2.5cm。

壁瓶半圆式,正面敞口鼓腹,背部平坦,颈后下方有方形小孔,便于悬挂。紫红色砂泥,细腻光润。腹部彩绘莲塘花鸟图,池塘中水波荡漾,荷花盛开,几枝芦苇随风摇曳,一只水禽展翅从远方飞来……彩绘色调柔和,用色淡雅清疏,犹如一幅工笔绢画,令人回味无穷。

宜兴加彩工艺是在泥绘装饰的基础上吸取粉彩工艺发展而来的一种装饰艺术,清乾隆朝开始较为盛行。

康熙青花瓷器特征及图片欣赏


风格独树一帜的康熙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曆史地位。素以其胎、釉精细,青花鲜丽明爽,造型古朴多样,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纹饰优美、纯朴、大方而负盛名,使它蜚声中外,是清代曆朝所无法比拟的。生产水平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青花瓷器的高峰。也是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甚至有人认为与永、宣青花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据成书于清代的《陶雅》记载:“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清《在园杂志》中也说:“至国朝御窑一出,超越前代,其款式规模,造作精巧”。文献与传世品均表明,清代的青花瓷以康熙朝的产品最能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

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跨度大,按照学术界传统的划分方法并结合参考干支纪年器,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中期是康熙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1680-1701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1701-1722年)。早期青花还带有清初顺治青花的风格,略显粗糙,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康熙中、晚期青花瓷器最具魅力。以康熙十九年为界线,御窑厂烧造数量加大,工艺质量上明显提高。

综合归纳,康熙青花的主要特点:

一、青花瓷的胎、釉

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麵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坯痕迹。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牆两麵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釉,圈足宽厚。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断麵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麵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麵硬度高,浆白釉麵略显疏鬆,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製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麵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二、青花的呈色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淨豔丽,清朗不浑,豔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鲜明。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麵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这种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麵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迭章,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有如一幅水墨画,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淡描青花多绘在杯、碟等小件器皿上。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花,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浓重鲜豔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沽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虽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麵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麵,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麵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製水平还是很高的。

三、青花瓷器的造型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采取概括、夸张、抽象手法进行创作,千姿百态,仿古创新,式样繁多,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更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很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80厘米,但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工艺的精进。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製作很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充分表现出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

康熙青花瓷器种类繁多,根据一些常见器物现择要分类介绍如下: 

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个别釉麵有开片,体小的胎重。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民窑产品,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厘米左右,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寿圆棒槌瓶,洗口,长直腹,高达77.6厘米,形体高大,十分引人注目,康熙青花鱼家乐图方棒槌瓶,都是这类器的精品。葫芦瓶、口沿部分增高,注重线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征。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73.5厘米,及青花稚鸡牡丹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麵环尊、观音尊,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双耳尊等。

罐类:将军罐,始见于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有本朝六字款。莲子罐,瓜形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花觚类: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基本是民窑产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45厘米左右,份量适中,早期简单呈筒形,平底微内凹,中期形体特征鲜明,开始发生变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层台底,足内常见书写仿明代成化、嘉靖年六字款,其双圈画的很大,有的花觚隻画双圈,有的不写款,多数是口径大于足径。

笔筒类:文房用具之一,数量很多,器壁多比较厚。常见有口底相若的圆筒形,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最常见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脐微向内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其次是台阶底,圈足和平底无釉露胎。官窑笔筒多书长篇诗文,诗尾常用釉里红篆书“熙朝传古”方章。民窑釉麵泛青,多画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鸟图。个别带有纪年如康熙十二年山水人物笔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笔筒。

壶类:执壶、贲把壶;又称“藏草壶”,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银製贲把壶形製烧造而成。茶壶,饮茶器具,烧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样式,善于随形变换,有竹节式、桃式、提梁式、八宝式、“福”字形、“禄”字形、“寿”字形等,壶体饱满不是很大与壶流、壶柄比例适度,和谐统一,端庄大方。茶壶常见画鬆竹梅和博古图。即是各种工艺品组合成的图案。康熙青花鬆竹梅纹茶壶,构思巧妙,盖钮、流柄塑成,梅枝、竹节及鬆杆,在用青花绘鬆、竹、梅纹,将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十分精美雅致。鼻烟壶,做为盛放鼻烟的器皿,开始在当时广为流行,但式样单一,呈筒形,小唇口,外绘缠枝莲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独钓图,前者多无款,后者多写成化年製四字仿款。

花盆类:养花器具。形体庞大,胎体坚硬,沉稳敦厚。常见有圆形、圆筒形、椭圆形、海棠形、四方形、长方形、六方形等。造型端庄、古朴,製做考究,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康熙皇帝祝寿而烧製的。做为御用养花器具,因而出现许多象征长寿的吉祥图案如“鬆鹤延年”、“寿山福海”、“鹤鹿同春”云龙、云凤、云蝠灵芝、八仙图等,也有绘山水人物图、百子图,口部多折沿,底心有圆孔,沿下青花写有“大清康熙年製”六字横款。

盒类:上下结合紧密,盖麵扁平,圈足低矮、平切。盒底常见有“清玩”二字,有圆盒、四节圆盒、小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等。

盘类: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烧造,有些差别不是很大,有高足盘,花口盘,方盘,折沿盘、撇口盘、菊瓣盘等,圈足略高,比较而言,民窑釉麵泛青,胎要重于官窑青花,足宽厚。盘底一般平整满釉,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外销瓷有别于国内用瓷,多为折沿,浅壁。胎极轻,很精致,质量高,青花豔丽,纹饰既有传统的花鸟纹,也有西方国家的花卉和楼阁等,带有异国情调。而从文献上来看,销往欧洲的居多,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销瓷的收藏。器底往往写“玉”字款。

碗类:有高足碗,盖碗,合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碗、撇口深腹墩式碗、小斗笠碗为康熙朝创新式样,除青花外还有斗彩,里外常画凤竹纹,采用的是过枝手法,足内写“御赐纯一堂”双方框款。康熙青花碗画麵都不是很繁密,装饰得体、官窑以龙、凤为主,常见云蝠、朵云、鬆鼠葡萄、八宝、八卦纹等。

杯类: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铃铛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观极似铃铛而得名,又称仰锺杯,是康熙朝富有时代风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两种,官窑胎薄多敞口,民窑胎厚多撇口;套杯,多为三个一套大中小合成一体,外壁常绘诗句人物,后期雍、乾二朝数量明显增多有八个、十个。乾隆以后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诗句杯,为康熙官窑青花的名品之一,景德镇曾成批地烧造,除青花外还有五彩,宫中有大量传世品,这种花卉杯胎薄如纸,轻巧莹透,青花淡雅,晶莹光润,已经达到了隻见釉而不见胎的程度。古人用“隻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来形容它可谓恰如其分。杯身分别于一麵绘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另一麵书五言或七言咏花诗句,诗句后麵均有一方青花篆书“赏”字印。

民国瓷器精品及图片欣赏


在中国陶瓷历史长河中,民国制瓷艺术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有其相当独特的成就,较之前代毫不逊色。而此时创造的别具一格的瓷上文人画风, 首次把文人画的意境和追求带入其中,给晚清僵化没落的粉彩艺术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创造出多元化、多格局的新意境,对后世瓷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期为您呈现的即为民国瓷器精品系列,敬请预览。

民国 王步绘青花花鸟笔筒

款识:“家藏”、“王步”款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晚年作品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人,善画青花,笔意精妙,生动传神,有“青花大王”之美誉。他技艺斐然,精于青花、粉彩、矾红瓷艺创作,作品风格迥异,无论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一不精,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步天下,成为中国瓷绘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在瓷器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开启了一代新风。

民国 粉彩花神图橄榄瓶

款识:“静远堂製”款

瓶身绘花神出行图。众仙面目清秀,质感逼真,衣饰之华丽与百花相辉映。其设计独具匠心,颇见柔美之姿。此瓶造型秀美,色彩艳丽,纹饰精细。花品即人品,使文化内涵直观具象。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44,图3

民国 粉彩携琴访友图橄榄瓶一对

款识:“慎德堂製”款

此对瓶纹饰为携琴访友图,高士漫步山林,童子抱琴跟随,两瓶纹饰一致,唯画面相对。人物神态生动飘逸,层次感极为丰富,画工流畅,意趣高古,尽显民国文人情怀。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78,图41

民国 粉彩人物故事撇口瓶

款识:“洪宪年製”款

拍品描绘人物故事图,人物神态淡定沉着,衣饰设色柔和,画工精细,线条流畅自然,从人物的神情到衣冠发髻描绘的都惟妙惟肖,是难得一见的民国粉彩瓷器精品。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26,图26

民国 粉彩人物长颈瓶

款识:“大德堂製”、“张玉藩写”款

张玉藩,民国时期製瓷画名家,所绘图案莫不令人感同身受。拍品画面精细,仕女姿态优雅,服饰华丽,表情惹人怜爱。大德堂款识最早见于清康熙时期,其意取《管子·立政》:“君之所慎者四,一日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意指品德高尚。民国时期署此款的器物多为高档的陈设用瓷。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62,图37

民国 墨彩春农灯笼瓶

款识:“居仁堂製”款

“居仁堂製”款瓷器是郭葆昌邀集了清朝御窑厂的各路高手,由著名陶瓷家鄢儒珍负责,製作的一批高质瓷器。同时郭葆昌在景德镇利用职权也为自己烧製了一些同类器,这些瓷器和“居仁堂製”款作品统称为“洪宪瓷”。其胎质白润,绘画细腻,玲珑轻巧。此瓶作灯笼形,瓶腹绘春农图,构图饱满,画艺娴熟。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222,图53

民国 珐琅彩事事如意观音尊

款识:“洪宪年製”款

此瓶为民国珐琅彩器,瓶身绘珐琅彩柿树,硕果累累,其上有喜鹊停驻,寓意“事事如意”。绘画栩栩如生,色彩华丽。雍乾之后,彩瓷发展当以民国初年为新典范,彼时佳料为之成胎,良匠为之彩画,所出之作水平甚高,故本品实属一件民国珐琅精品。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74,图40

民国 黄地轧道粉彩开光花鸟梅瓶

款识:“静远堂製”款

此对瓶形製端庄秀美,器身作黄地轧道绘皮球花,瓶腹开光绘花鸟纹,生动自然。民国粉彩与传统粉彩相比,在造型、线条、色彩、光彩、意境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画的技法,实现了“瓷”与“画”的完美结合。瓶底施松石绿釉,以红彩书“静远堂製”四行二字篆书款,此款为民国总统徐世昌专用。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66,图9

民国 墨彩秋山行旅图观音瓶

款识:“洪宪年製”款

民国时期瓷器烧造品种丰富,种类多样,装饰华丽。拍品为这一时期文人雅製彩绘山水佳器,瓶作观音式,线条优美,通景描绘溪山行旅图,远景为巍峨的群山,中景为苍松翠柏掩映下的亭台,近景为行旅士子。绘画题材与技法使用皆体现出浓厚的文人意蕴,描绘技法细腻自然,施彩妍美,设色淡雅隽永,有超然尘外之趣。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206,图49

民国 粉彩山水景致棒槌瓶

款识:“洪宪年製”款

棒槌瓶以其瓶腹平缓甚为适合展示瓷画之美,故广为流行。拍品挺拔俊秀,器身绘空山幽居图,画中山石层层皴染,庐舍数间隐于其中。又见江岸蜿蜒,天际流云迤逦,意境深远。画面极富立体感,不失为文人雅士案几上之文房清玩。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58,图7

民国 粉彩东坡观砚棒槌瓶

款识:“怀仁堂”款

拍品绘东坡观砚图,描绘细腻生动,神态惟妙惟肖,深得乾隆粉彩之遗韵,体现了民国文人典雅的审美品位。民国时期堂名款一般分为三种:达官贵人专用瓷、彩瓷名家製品与瓷器商号。民国署“怀仁堂製”者均为高档陈设瓷及少量生活用瓷,釉质细腻,釉色莹润,底款书写工整,堪称民国瓷之珍品。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96,图18

民国 粉彩婴戏耄耋图撇口观音尊

款识:“洪宪”、“作”款

题识:子多瓜前猫舞蝶 乐集徜徉结胜游

拍品以粉彩绘累累硕果,孩童嬉戏,蔓叶不绝,绵延滋长,有子孙昌盛、多子多福之吉祥寓意,猫扑蝶舞寓意“耄耋”,意指长寿。拍品以传统吉祥纹饰组合入画,纹饰与寓意完美结合。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92,图45

民国 粉彩花鸟小天球瓶

款识:“敬畏堂製”款

瓶身外壁绘花鸟纹饰,花朵绽放,枝叶延展,三鸟嬉戏期间,图案分布疏密有致,画意生动鲜活,整器清新淡雅,画艺非凡。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06,图21

民国 粉彩青白鲤鳜棒槌瓶

款识:“慎德堂製”款

瓶外壁绘青白鲤鳜,众鱼逍遥,浮萍点缀,享受在水之乐。其画笔精美,于细腻之中见豪迈之气,设色淡雅而质感逼真,游鱼之乐,随笔而至,此绝非庸手可为。其构建之意境为人所喜,传达出寄情自然之文人性情,体现了民国瓷器在瓷艺审美当中所追求淡雅清新之风格。

明清青花瓷器精品图片欣赏


青花瓷是一种运用天然钴料为色料,在瓷胎上用笔描绘纹饰,再聚透明釉,最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青花具有中国国画的笔致韵味。青花的魅力在于瓷质细洁而色白,釉下彩的蓝色彩绘,幽靓苍翠,图案装饰雅俗共赏。青花装饰主要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点线等笔法来表现各种艺术意境,一笔之下有刚柔、虚实、浓淡、轻重之变化,运笔之法有中锋和顺、逆、拖、擢等。

清代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双耳六方瓶

青花装饰构图注意水路变化,即掌握整体黑白效果,大小块面及纹样组合的黑白空间。空间的疏密大小,也就是相对地由纹饰的疏密大小来决定。把非纹饰部分的白地,看作与纹饰部分同样重要的因素加以对待。

清乾隆青花龙纹天球瓶

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唐代巩县窑,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而暂时中断。直到元代青花瓷烧制技术在景德镇重新放出光芒,胎洁釉润,青花色泽艳丽夺目的成熟元青花瓷出现,至明清两代则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清乾隆青花春耕图双蝠耳大扁壶

由于绘画钴料的不同,绘画题材的不同和绘画笔法的不同,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双如意耳大扁壶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清乾隆青花穿花龙纹天球瓶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龙凤争珠图双龙耳扃壶

清乾隆青花双耳扁瓶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抱月瓶

清雍正青花缠枝花卉纹蒜头瓶

明宣德缠枝花大梅瓶

明永乐清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清雍正青花缠枝莲纹长颈瓶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花觚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纹贲巴壶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蝠纹花口瓶

清乾隆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

明清精品国宝瓷器图片及价格欣赏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斗彩: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先在胎上用青花画好图案,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再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拼斗,又复入窑炉烘烤,即成斗彩。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斗彩创于明成化年间,首先应用"斗彩"名称的是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

素三彩:素三彩是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彩瓷品种之一。素三彩以黄、绿、紫三色彩釉为主,没有红色,故谓"素三彩"。它的制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一次烧成。不限于黄、绿、紫三种颜色,还有黑、白等色。在明代正德年间已极为精致,清代康熙朝有新的发展,盛行一时。

五彩:五彩是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红、黄、绿、蓝、紫等多种彩料,按图案花纹饰于釉上,再在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属釉上彩。清康熙时期,新发明了釉上蓝彩和墨彩,从而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雍正时期,粉彩盛行,五彩趋于衰落。以后五彩只作为仿古瓷而少量生产,因此亦称"古彩"。五彩线条硬朗、层次分明,烧成温度稍高于粉彩,又没有粉彩的柔软感,故又叫"硬彩"。

珐琅彩:珐琅彩始于康熙中晚期,盛于雍、乾两朝。先在景德镇烧成瓷坯或精细白瓷,然后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作珐琅,彩烧而成。所用彩料,雍正六年以前用进口珐琅料,雍正六年以后,宫廷自制珐琅彩料。乾隆珐琅彩画面受西洋画影响很大,亦有在彩地上用各种色彩绘上各式各样的织绵纹、丝绸纹等花纹,谓之"锦灰堆"。又在花纹中添绘各式缠枝花或其它图案画,称之为"锦上添花"。习惯上珐琅彩又被称为"古月轩",但"古月轩"与珐琅彩之名是否可以统一,目前尚未定论。

粉彩:康熙晚期,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直接影响,利用进口的金红,创烧了粉彩瓷。它的制作,一般是在素瓷上描绘轮廓后,先填一层"玻璃白",再以所需的色料用乳香或水调匀,在玻璃白上进行描绘,最后入炉烘烤。粉彩以雍正朝最著名,乾隆粉彩仍有很大发展。由于粉彩多为进口原料,其所施彩也属西洋艺术特色,故乾隆时粉彩又有"洋彩"之称。

广彩:雍正、乾隆、嘉庆时期生产的一种外销瓷,其素胎由景德镇烧制完成后,运往广州彩绘纹饰,制成后直接销往海外,故称"广彩"。广彩风格特殊,色调迎合西方人所好。雍正时制作精细,设色浅淡。尔后设色均趋浓艳。以西洋细腻的油画笔法绘出,富有立体感。

后加彩:在旧的瓷器上进行新加彩,再在低温炉中烘烧,充当当时的彩瓷,以抬高其经济价值,这种瓷器作伪的方法叫后加彩。自清康熙至民国初年,均有在旧器上后加彩的伪作。如在明代的白瓷盘或碗上后加彩;雍正、乾隆的白瓷上加珐琅。

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203.2万美元

明正德黄地青花花果纹盘1580万港元

明永乐清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2035万元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116.38万美元

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404万港元

明宣德青花留白缠枝牡丹纹大罐418万元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缸1045万元

明喜靖彩釉大罐59.8万美元

明永乐清花缠枝瓜纹小罐660万元

明永乐釉里红云龙纹罐352万元

清雍正柠檬黄地青花缠枝花卉纹六角贯耳壶348万港元

清雍正青花缠枝花卉纹蒜头瓶 460万港元

清雍正青花缠枝莲纹长颈瓶429万元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龙凤争珠图双龙耳扃壶80.49万美元

清乾隆黄地粉彩福寿万代图葫芦瓶40.3万美元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11548港元

清乾隆釉里红凤戏牡丹象耳方瓶297万元

明代青花瓷器图片及价格


明代青花瓷在中国的地位和魅力是其他瓷器无法比拟的,尤其是随着国际友人对明代青花瓷的肯定和垂涎,也让这个古瓷种类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要了解明代青花瓷还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在没有好的历史研究资料的时候,更是难以真正了解明代青花瓷。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明代青花瓷。

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胎体非常厚重,但是却比元代要薄很多,其颜色多为土黄色或者是灰白色,手感比较平滑。据专业人士介绍,洪武青花的胎质粗细不一,官窑青花胎体多以细密洁白为主,民窑则带有一些杂质,看起来呈浅灰白色,偶尔还有窑渣在上面。

洪武时期的官窑青花白中带着青涩,晚期的时候青色变淡,看起来是淡淡的卵白色。而民窑瓷器因为刚开始的烧制工艺就比较粗糙的缘故,因而颜色一致是青灰或者是灰白色。它的玻化程度比较高,釉面极少出现开片的现象。因此釉面十分细腻、光洁。

像如今备受追捧的玉壶春瓶、执壶、大碗等,底足都是刷白釉浆色,薄处有时候看起来发黄,厚处则是看起来像乳白色或者是青色。

洪武时期的民窑作品大多以写实为主,绘画就为简练,创造了明代一笔点划的特点。花纹方面也多以缠枝花卉、折枝、扁菊纹为主,穿插一些吉祥兽纹,比如龙凤纹等,不过这些兽纹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使用的,有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另外,在明代青花瓷中,石栏捌角、岁寒三友、鸳鸯池塘、庭院湖石等都是比较多见的。

与元代相比,明代青花瓷的绘画纹饰层次少了很多,茶花叶片、芭蕉叶等都是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牡丹叶子也越来越小,并产生变形。可以说,在明代青花瓷中已经看不出大花大叶的绘画模式 了。图案也以疏朗为主,极少有密集的。

龙纹方面,明代青花瓷多以云龙纹为主,形象并不凶猛,头部描绘十分简单,独角或者是双脚,龙头上多以披发见多,到了晚年会有竖发的情况。

早期的明代青花瓷绘画基本和元代差不多,只是略微瘦一些,花叶方面则减少层次、留白,呈现出花瓣的间隔和层次感。到了中期时候,明代青花瓷多以青中带灰、闪灰为主,而到了正德晚期的时候,已经改为回青,嘉靖时期使用的也是回青料子。

成化时期,依然采用进口料,笔法参考宣德官窑青花,因而色彩浓艳,不过,中晚期因为没有苏青料,只能改成江西平等青,因而其色彩淡雅,适合人物画。所以,在成化青花瓷上,看到最多的就是人物画。

梅瓶瓷器


如果说,梅瓶在古玩收藏里有一些女水妖的气质,我并不反对。

梅瓶的美,在中国瓷器史上,持续了1000多年。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梅瓶诞生在唐朝。

唐 白釉梅瓶故宫馆藏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用天生丽质来形容,一点不过分。只是,唐朝的梅瓶似乎有点太丰满了。

还有一种主流的观点,说梅瓶是由契丹民族的鸡腿瓶演化而来,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灰绿釉鸡腿瓶首都博物馆藏

还有一种器型的鸡腿瓶,样子和梅瓶就更接近了——

褐釉鸡腿瓶首都博物馆藏

契丹民族的兴起,差不多在北宋时期,晚于唐朝,所以梅瓶应该和鸡腿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

当然,也有另一派专业说法:梅瓶诞生于北宋时期。

我还是宁愿相信,北宋窑工们是根据鸡腿瓶的形状,激起了某种灵感,借以改造丰满的唐朝梅瓶......全部都顺理成章了。于是,宋朝的梅瓶瘦身成功,变女神了。

北宋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故宫馆藏

我们比较熟悉的宋代梅瓶,应该是磁州窑出品的——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故宫馆藏

地位与磁州窑并驾齐驱的耀州窑版梅瓶,也是女神范儿十足——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国家博物馆藏

契丹民族后来也开始迷恋梅瓶了,样子依然妩媚——

辽 缸瓦窑白釉剔花填黑梅瓶

经过宋朝文人的定性,梅瓶的文化高度已经到位,剩下来的就是细节的改变。还有功能。元朝人普遍豪饮,梅瓶本来就是装酒用的,于是,元朝的梅瓶似乎实用性超过了观赏。

元 内府铭白瓷釉梅瓶首都博物馆藏

元 内府铭白瓷釉梅瓶首都博物馆藏

梅瓶在元朝之前,是使用木塞吗?还是由于时间太长,瓶盖无法完整保存?总之,从传世和出土的文物上看,元之后的梅瓶普遍都有一个大盖子。从观赏性上看,有破坏美之嫌。

明永乐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

类似时装界的流行风潮,今天时兴垫肩,明天却又溜肩美了。梅瓶的细节改变,也是这样,最明显的地方也在肩部。

明嘉靖白釉暗花缠枝花卉纹梅瓶

明永乐青花竹桃纹带盖梅瓶

明天顺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

后来,随着国力的衰弱,明朝的梅瓶也越来越不讲究了,细节不论,整体结构似乎都出问题了:万历时期的梅瓶,似乎有些站立不稳,摇摇欲坠......

明万历青花缠枝番莲纹梅瓶

明万历青花穿花龙纹梅瓶

到了清朝,梅瓶的天生丽质,似乎被人工的奇技淫巧所遮盖。像今天的网红脸铺天盖地,人们再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第二种美了。

清雍正粉青釉梅瓶

清乾隆松石绿釉梅瓶

明代红绿彩瓷及图片欣赏


明 红绿彩花卉葫芦瓶

元代景德镇从宋加彩工艺中分离而独树一帜的釉上装饰彩类。即器物上仅用红、绿两色绘画,低温烧成,红者如枣,绿者发翠,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其构图运笔多以写意为主,纹饰人物、花鸟、山水常见,民窑居多。

明 红绿彩龙纹执壶

红绿彩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红绿彩瓷器物上常以白釉为主要底色,以洁白的釉色和大面积的红彩相配合。

红绿彩瓷的色彩主色是红、绿、黄三色,但每种彩又有深浅不同的色阶。红彩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用青矾加热、煅烧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将彩施于器表之前就已呈现红色,在施彩时就已知道其烧成后的呈色。

明 漳州窑红绿彩大碗

黄色则有浅黄、明黄和金黄等色。红绿彩瓷常与釉下棕褐彩和黑彩相配合,是宋元时期瓷器装饰艺术中的特点。

明 红绿彩龙纹瓶

上个世纪国内外的古陶瓷学者关于对景德镇窑烧制红绿彩瓷的起源,还知之甚少。历史文献与传世实物的匮乏,使得景德镇早期五彩的研究长期处于混乱,且模糊的边缘课题。

明 红绿彩龙纹碗

由于红绿彩瓷是元代景德镇窑业烧制的一类特殊的品种,80年代上海硅酸盐学会出版的《中国陶瓷史》对这个时期的彩瓷未作任何提及,其稀少状况可想而知。

明 红绿彩小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陶瓷界鉴定泰斗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就曾对于景德镇早期五彩瓷的起源开篇立论,剖析了收藏在日本的几件元末明初五彩器物,并引用了北京、杭州地区发现的两片珍贵的红绿彩瓷标本,使得元末明初景德镇早期五彩瓷初露端倪。

明 红绿彩开光花卉八棱罐

早期红绿彩瓷器的兴盛,是在中国北方政局长期稳定、城市商品经济持续繁荣、市井文化高度发达的历史背景下,豪放粗犷、崇真尚实、以俗为美、清新质朴的草原文明与崇尚平淡高雅,温柔内敛的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

市场上红绿彩的赝品很多,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红绿彩数量稀少,一般的碗、盘大概要二三十万元,好的可能要上百万元,精美的陶塑更是极少出现。

利益驱动之下,赝品层出不穷。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都能见到不少。红绿彩的身价被认可之后,照着图书纹样做假的也很多。虽然赝品多,但红绿彩的赝品基本不可能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红绿彩的鉴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有土壤附着的现象,表面有一层锈壳,这个很难伪造;其次,红绿彩的胎土,新旧也有明显差异,新的特别硬,密度大,老的就相对酥松一些;次,新旧红绿彩釉面的矾红和绿的变化,也有明显差异。

辨识这些“明显”差异,前提是得特别熟悉红绿彩,否则还是很难看得出来。“在赝品丛生的当下,红绿彩的收藏一定得慎重。内地有一些博物馆近年都曾经在市场上购入赝品,专业机构尚且如此,私人藏家更须小心。”

红绿彩瓷主要有两大类产品,一是日常用品,如碗、盘、杯、瓶、罐、枕等器皿;另一类是各种瓷塑制品,如佛、菩萨、天王、弟子等宗教塑像,婴儿、侍者、伎乐等日常人物塑像,还有随葬的墓主人夫妇像和日常用的祖宗像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花梅瓶瓷器介绍及图片欣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花梅瓶瓷器介绍及图片欣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