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简一瓷砖 > 导航 >

复制品、赝品莫混为一谈

复制品、赝品莫混为一谈

简一瓷砖 简一瓷砖是 一平方瓷砖

2020-03-13

简一瓷砖。

艺术品中的真品、原作诚然可贵,但往往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社会人群广泛的需要。于是,作为真品、原作的补充,往往还需要有复制品,甚至出现赝品。一些复制品、赝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必然会投入市场,供人们选购。

一些研究家和收藏家,当然力求从市场上买到原作、真品。而另外一些爱好者、研究者和收藏者,在难以买到原作、真品的情况下,只好从购买复制品中寻求某种满足。但切忌将复制品和赝品混为一谈。

复制品同原作、真品相近,也是一种艺术品。它从用材上、形体上、工艺上、风格上,要求同原作、真品保持一致,力求做到形神毕肖,可以乱真。复制品大都不以赢利为目的,其功能在保护原作,继承传统。如古代书画中的《洛神赋》、《女史箴图》、《韩熙载夜宴图》、《兰亭序》等,就是在原作泯没的情况下靠临摹复制得以保存至今的。到国外展览的敦煌壁画是临摹品,被爱好者竞相收藏的宣德炉也大多是复制品。由于复制品具有艺术再创造性质,所以,不论书画、陶瓷或其它器物,其复制品不论水平高低、历史久暂,均不应打入赝品之列。复制品由于同真品近似,不仅历来为收藏家所看重,甚至可作为博物馆的陈列品,以保护真品免遭破坏,或补救真品之遗缺。因此,一些复制品往往被限量制作,刻有标志、编号销售,谨防假冒。

现在,艺术品的收藏投资热带来了艺术品的复制热。例如,采用青铜等材料精心仿制的“世纪宝鼎”,限量生产,编号发行,得以畅销。看来,伴随收藏事业的发展,这类珍贵复制品会愈来愈多。

与复制品不同,赝品在销售时冒充真品,是假品、伪作。艺术品的作假者,目的在欺骗群众,牟取暴利。这是一种损人利己,违反社会公德,亵渎文化的犯罪行为。一些作假的艺术品,材料低劣,粗制滥造,令人作呕,毫无欣赏、研究和收藏价值。投资者在收藏艺术品时,需要认真区分复制品和赝品,以免上当受骗。TAOCI52.com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要提防瓷器赝品


本期鉴赏,胡女士带来的宋代名窑———哥窑瓷器立刻被断定为赝品,张先生带来的元代青花瓷瓶也由于与真“青花”的诸多特征不符被判定为赝品。

哥窑沉厚细腻,瓷器传世不足300件,连碎片也是藏家珍品,而胡女士10多年前在人民公园买的哥窑,颜色呆滞,一看就是假的。

吴教授告诉记者,目前瓷器做假的方式简直是铺天盖地:新烧出来的瓷器往稀硫酸里一泡,新瓷光泽感被腐蚀掉后,这件瓷器仿佛在几分钟内立刻老了几百岁;有些造假者将瓷器埋在土里两三年,欺骗买家说发现了古墓,到时候还故意邀请购买者一同去挖;玩家一直相信的“包浆”(古玩呈现出的古旧光泽感),造假者往往用机油等制造出;一些造假者为了达到所谓的“血浸”、“土浸”效果,把古玩埋在死狗肚子里,再在路边挖个洞,埋上几年后,效果逼真;现在甚至有“专业人士”用大量时间专门模仿官窑“款”的写法。

吴教授说,现在一些瓷器鉴定引入高科技手段,通过测定化学成分的办法鉴别。但造假者立刻想出对策:买个便宜的元代瓷器,然后在瓷器外穿上一件华丽的“衣服”,摇身一变成为一件高价位瓷器,买家即使拿去做化学分析,其结果也同样是元代器物。

瓷器做假手段千变万化,鉴定手段极其复杂,吴教授提醒收藏投资的读者朋友,平时要多学习积累,购买前千万小心识别。

上图为赵先生收藏的瓷器,他自认为是宋代哥窑瓷器的真品,但吴教授认为是清代仿造的。

赝品无处不在


凡是涉猎过艺术品收藏的人们都知道,艺术赝品的交易,利润之高与毒品有得一拼。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周晓陆指出:元青花之争与近几十年来文物作伪及相关市场发育不正常有密切的关系。仿制前代、前人的艺术作品,在中国似乎有着某种“传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马文宽谈到:“明朝成化就仿宣德,嘉靖、万历此风尤盛。”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但古时仿造,多出于对前朝器物的崇敬,满足皇家的个人欣赏爱好。乾隆年间仿制前朝瓷器,往往在底足注有本朝代的年号。这样的“仿”,不失光明磊落。解放以后,仿古瓷生产仍然是瓷业生产中的一部分,元青花之仿则始于1979年。“70年代以前我们对元青花的认识还很模糊。1974年以后,一些日本出版的元青花图录进入中国。那些图录色彩、纹饰非常逼真,局部都拍得很细,这给我们仿制创造了条件。”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学院教授欧阳世彬曾经主持了1979年我国首次元青花仿制。“凤城一个老太太翻地时从地下挖出来一件元代青花梅瓶,600元卖给了当地博物馆。我当时在馆工作,看了日本的图录,认得这是元青花,花了1000元买过来。“文化大革命”以后,景德镇经济相当困难,我们连工资都发不上。梅瓶拿到后,我们开始做仿古瓷器赚点钱。那次仿制非常到位,刚展出就被一个日本人花了630块钱‘掠走’。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收入,我们仿制的成本只有几十块钱,大家的积极性立刻就来了。那些现在还在做的朋友都发大财了,几千万的身家。”艺术品的“仿古”并不能一概否定,其本身也有很大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但由于受不正当利益驱动,许多原景德镇国有瓷厂的技术骨干纷纷自立门户,把正当的“仿制”生意变成了以攫取暴利为目的的“造假”买卖。如今景德镇国营企业普遍不景气,个体仿古瓷厂却鳞次栉比。据欧阳世彬教授介绍,专门仿元青花的就有几十家之多。中国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老人谈到元青花鉴定时说:“元青花一般手感沉甸甸的。假古董原料加工没那么细腻,胎体比较疏松,手感轻飘飘的。造假的知道了这点,开始从口沿以下慢慢加重加厚胎体,这样一来,体内外长度差距比较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外,元青花胎泥淘洗得不够纯净,露胎部分往往有黑色的小点。90年代后,造假者看了我们的报告,开始在胎里撒铁砂,但烧出来能看出光泽。”然而据知情人士介绍,“古玩黑客”们舍得花功夫、花大价钱用“古法”来造假。从泥料抓起的,买来矿土不用机器加工,自己脚踩淘泥,这样淘出来的瓷土就留有气泡和细小的颗粒,跟老器无异。在已经普遍使用煤气窑的景德镇,有人为捕捉官窑的神韵而使用柴窑,烧一窑要消耗松柴4卡车,时间是22个小时。他们做出来的仿古瓷“从器型到分量都不差分毫”,可以做得比官窑还官窑。欧阳世彬教授告诉记者:“有的私窑都被港台老板包了,投入大量资金秘密仿制,规定一年做几件,只能给他发货。”他说:凡研制高仿作品的窑厂,多数戒备森严。我有一个朋友,从和泥到烧成都是他一个人,连我去都绝对不让我看。只要外形跟真品有一点差别,都会打掉重做,“宁缺勿滥”。我问他哪里仿得还不到位,他很心有不甘地表示只剩下釉面色泽还差那么一点点。古瓷釉面温润如玉。他虽然花了大功夫给仿瓷去除浮光,毕竟比不上古器自然。我对他说,你家再过200年,人家会以为发现了元青花窑址。”瓷器贩子每天背着行李袋从全国各地过来收货。号称值几百万元的青花大器,在这里两三百元就可以到手。高仿品瞄准了博物馆。某古董商曾经放出豪言“拿下县市一级是‘如入无人之境’,让省博吃药‘三两下板斧搞掂’。故宫难度大一点,但故宫名声大,故宫最有钱。”作为中介机构,拍卖公司对拍品真实性的承诺程度直接影响着文物市场的发展。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涉及拍品质量及真伪鉴定的,主要是建立在拍卖机构自律基础之上的,并没有法律约束,因而元青花赝品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国际性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元青花造假不独景德镇“特有”。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孙学海90年代到马来西亚,发现有人的别墅里满是元青花,达2000件之多。“他很有心机,拿了一件献给故宫,故宫给他发了奖状,他后来拿着奖状到处吹嘘,很多人上他的当。我后来找到当地古董商打听,原来都是在印尼仿制的。”欧阳世彬教授表示:“中国的古董造假特别多、特别乱。”

我国的仿古行业长期以来处于真空地带,尚无专法可依。管文物的不管仿古,管商品市场的不管商品制作,相关行业组织什么都管什么都不能管。民间元青花为何被心有余悸的专家们视为“怪物”?国外一些著名拍卖行为何拒拍中国艺术收藏品?原因正是假货太多。

清宫限量复制名瓷亮相世纪坛


“天下吉祥”大清国宝名瓷展近日在中华世纪坛举行,展览首次汇集了中国文物学会联同艺术大师精选康乾盛世时期的12种国宝。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文物学会联同艺术大师,精选康乾盛世时期的国宝12种,命名为“天下吉祥”,进行原样限量复制。每种绝版发行80件,均有绝版编号和权威收藏证书。国宝名瓷“天下吉祥”近日在中华世纪坛展出发行。“天下吉祥”中的12件瓷器,是众位专家从清中期40万件国宝瓷器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可谓国宝三千选其一,每件都是国宝中的国宝。随行展出的还有清代著名宫廷画师朗世宁所绘的“福禄寿喜”四条屏。

此套瓷器主釉色分珊瑚红与明黄两类,包含了清官窑瓷中的多种顶级器型和工艺,造型十分奇特精巧。中国文物学会有关专家介绍,为使“天下吉祥”制作工艺得到严格保证,文物专家专人专职全程跟踪督造每件国宝,从原材料的选择到制坯、绘画、施釉,完全采用清代传统工艺、纯手工操作,严格遵循古法,确保柴窑烧制。

怎样识别瓷器赝品


瓷器是收藏“大项”。近年来,在拍卖会和古玩市场中,明清古瓷因量稀物美而广受追捧 ,价格屡创新高,连原先不为人关注的民国瓷器价格也不断走高。但古玩市场上所售的瓷器很多都是赝品,那么怎样提防和识别瓷器赝品呢?

一、提防新瓷作旧。把新瓷退去光泽,以显出古朴的风味。一种方法是将新瓷长期埋在地底下,或在泥土中掺蛋白涂在瓷器表面再埋入地下一段时间,以期整新如旧;另一种方法是将新瓷放入酸性或碱性的溶液中浸泡,以获得作旧的效果;还有一种是用牙膏和水砂纸“上阵”对新瓷进行加工,这样处理以后,新瓷变得古旧,没有亮色。此外,还有用烟熏法、茶煮法等加工作旧的。其实,真正的古瓷器虽然有旧色,但这是岁月沧桑造就的,是不规则的。如果通体一模一样的旧色,你就要多加注意了。

二、提防用真坯作假瓷。这样的作假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破旧瓷器的底,粘接在伪造的新瓷上。款是真的,但是瓷体却是假的;另一种是取无花的旧瓷,彩绘后重烧。第一种方法用高倍放大镜细看就能看出端倪;第二种方法得从画风、釉彩上判断。

三、提防被掩盖缺陷的瓷器。有的作假方式是将破损的素洁古瓷用胶粘合,然后为了掩盖粘合痕迹,就在裂痕处画上图案来掩饰。你要瞅出这些被掩盖的痕迹,就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还要从画风和色料的品质上找出蛛丝马迹。还有的对缺损的古瓷进行补接,比如补耳、补足、补口。这都是重新捏制缺损部分,然后加釉彩重烧。虽然价值可能很高,但是其风格和色泽仍会有差异。所以,你拿到一件古瓷的时候,要对这些重点部位多瞧多看。

四、提防单色釉瓷器造假。近年来单色釉瓷器在收藏市场里很受欢迎,单色釉瓷里其实有很多赝品,比如,单色釉中的胭脂红在古代很难烧,而现在科技发展和工艺水平提高,有的造假者就直接烧制这些瓷器冒充旧物,因为釉色几乎能一模一样。不过,其胎质器形可能会露馅,有的胎质过于细腻,超出了古人的工艺水平,这显然就是假货。

“大头”贲巴壶为赝品


继唐卡收藏风行于市后,又一类藏族古典工艺品——贲巴壶近日受到了内地藏家的追捧。仅在本周,南北两场艺术品拍卖会上,两件不同质地、同一年代的贲巴壶工艺品均以高价成交。

一件在北京艺术品拍卖会高价成交的清乾隆粉彩莲托八吉祥纹贲巴瓶为瓷器制作,高19厘米,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红彩款。器身通体以白釉为底,绘粉彩缠枝花卉图案,腹部花卉纹中还间隔八宝纹,颈部绘变形长莲瓣纹,以红、蓝、黄、粉四种颜色交错于纹内;全器纹饰布局得当,疏密有致,彩绘规整精细,色彩精美华丽,为乾隆朝官窑的典型器皿。

在乾隆嘉庆年间很流行

而在杭州拍卖会上仅以82万元成交的清铜鎏金贲巴壶更具市场代表性,该拍品自1995年以来三度上市拍卖,每次价格均有飙升,本次成交价距离上一次成交价格之间的差距高达38万元,上升势头可谓强劲。

该拍品与北京拍卖均系清朝乾隆年间制作,但材质以精炼黄铜为主,高达34厘米,通体由莲花瓣纹、如意云头纹和缠枝莲纹组成,寓意五族共荣、生生不息,另有五彩缎制成的瓶衣。其选材贵重,工艺精美,堪称18世纪我国艺术品的杰作。

除了清代古董的特性,题材好、彩绘面积大是这两件拍品得以高价成交的主要原因。其实,贲巴壶原为藏族民族活动时所用器物,只有金属质地的。清代乾隆皇帝命令官窑仿照藏族贲巴壶,大量烧制瓷器艺术品,继而演变出珐琅、玻璃、金银乃至玉石的贲巴壶来,民间作坊也开始生产各类金属贲巴壶,该民族艺术品遂在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大放异彩。

我们而今在收藏市场上看到的贲巴壶,兼有民族工艺品与清代古董的双重身份,文化内涵深刻,器形统一为洗口、束颈、球形腹、高足外撇,腹部有龙首弯曲向上,且无柄,通常内壁及内底施松石绿釉,足内书“大清××年制”六字三行红彩或青花篆书款。

金属贲巴壶收藏起点低

汉唐艺术品公司的黄耀全先生介绍,从目前的拍卖市场来看,金属贲巴壶收藏起点低、保存简易,成为了近来最受收藏者追捧的品种,升值速度也相当之快;2001年前后,一把紫铜镶金的普通贲巴壶还只能卖到一两万元的价格,而到了2006年,却总能以十几万元的价格在拍卖市场上成交,其间价格升幅高达几倍乃至十几倍。

不过,专家也提醒收藏者,清朝出产的瓷器贲巴壶无一例外均为“官窑”作品,为此,其“贵族出身”决定了瓷器贲巴壶仍然是市场交易的主力品种,收藏贲巴壶不能过于走偏门,收藏金属贲巴壶也要尽量收藏到清代的工艺珍品,而不要在当代工业产品中打转。有些收藏者自以为去了偏远藏区就可以随意“淘金”,其实,贲巴壶与唐卡一样,早已作为民族工艺品被大量仿制。

多为清朝皇室御用

同时,铜胎珐琅贲巴壶的存世量最少,且多为清朝皇室御用,目前是贲巴壶艺术品中价格最为高昂的品种,值得收藏者关注。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行近两年推出的高档珐琅贲巴壶,多以千万元成交,国内拍卖市场上的二级古董,成交价格也能达到10万元以上。

相对于其他工艺品,贲巴壶的鉴别比较简单,市场目前还较少有高质仿品出现。原来,制作贲巴壶需要特殊的“火钳”处理,铸造或烧制的模具也与制作普通工艺品差别很大。

由于真正的贲巴壶在接口封存处需要特殊的工艺处理,我们一般观察贲巴壶的头颈比例即可辨别真伪,仿品一般头部过大,梯形不明显,线条不够挺拔;颈部粗,且长,腹部小。对于金属贲巴壶,我们只要将其倒立过来放置,如果立即摔倒的应为真的贲巴壶,如果能稳当立住的反而肯定是赝品。

另外,贲巴壶赝品外撇弧线生硬,颈部线条呆板,缺乏动感;花卉线条运笔混乱,不流畅,缠枝莲纹不如真品对称感强。最后,鉴别“官窑”的基本规则也完全适用于瓷器贲巴壶的鉴别。

如何正确看待赝品问题


近些年来,中国古玩不断增大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多的“收藏一族”,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国运亨通,人民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古玩市场也顺势壮大,可在藏品蜂拥而至进入人民的视野的过程中,不法商贩为谋取暴力,投入很多赝品在市场上横行霸道,害苦了不少藏友。不少人对赝品痛恨有加。可还有一种说法,存在即是合理的。这对赝品来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可究竟该如何正确看待赝品问题,笔者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谈一点粗浅的认识。赝品“五有”:

一是赝品有“源”

赝品古来有之,当艺术品作为商品交换的实体出现在流通市场上,进行买卖之日起,赝品就如影随形了。所以说赝品早在夏商周时就有,可谓源远流长了。

赝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赝品是相对原作而言的,除了真品,其余都为赝品。而狭义的赝品是指用来冒充真品的复制品和仿制品,带有欺诈性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赝品可以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来对待,因为它也同样凝聚了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如果没有仿制品,复制品,以中国画的保存寿命来看,那古画早就消失殆尽了。古时也有一些仿制陶瓷,或多或少的会在原创的基础上加入创作者的一些想法,于是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做出的陶瓷别具一格,韵味十足,从这个角度来说,仿制品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二是赝品有“市”

绝大多数复制品虽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可还是能被行家识破。赝品之所以能在市场上顺利交易,除了藏者“走眼”之外,实际上和一些藏家“知假买假”是分不开的。收藏者的收藏动机是多方面的。古玩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古玩商品越来越少,真品有限,而且价格昂贵,收藏者层次不同,购买能力各异,也就不排除有些藏家有选择性的购买一些精美的复制品,拿来“把玩欣赏”的可能。况且,历史上各朝各代的仿品,如今都成了文物,也一样值钱了。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书画家收藏联合会主席吴欢(吴祖光、新凤霞之子)曾有过“假古玩,真文化”这个观点,玩家享受的是赝品后面蕴含的真正的文化内涵。

三是赝品有“价”

艺术品是根据买者的艺术审美、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来自由定价,好的仿制品同样存在较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人们可以通过仿制品来欣赏和领略古人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投资角度来看,精美的赝品虽不及真品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但我们可以从中体会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

四是赝品有“趣”

由于艺术品市场上的传统观念和收藏者的客观需要,许多藏家对待赝品的微妙态度不是外行人能够体会的。收藏者在赝品真品混杂的艺术品市场,“痛并快乐着”,收藏对人们的吸引很大一部分在于它的挑战性。在古玩市场,真真假假,鱼龙混杂,给藏家提供了一个展示眼力和才能的平台,所以收藏界里到处都有“捡漏”与“走眼”的故事。在坎坷中增长见识,从而不断领悟收藏的真谛。

五是赝品有“害”

以上陈述,并非为赝品开脱,而是客观分析赝品的历史和现实。当然,赝品的危害还是主要的,千万不能忽视其危害。进来,北京电视台著名演员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受到观众喜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场砸烂赝品。

如今艺术品市场的赝品之多已达到泛滥的程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艺术品不断呈增值趋势,大大小小的拍卖行兴起,各种展销会闪亮登场,真假艺术品铺天盖地而来。一些商家投机取巧,以假乱真,欺诈收藏者现象时有发生,古玩市场显得异常混乱。如果不加以规范和遏制,长此以往无疑会将真正的艺术品推向边缘化,从而影响整个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

专家谈陶瓷收藏市场上的“冷板凳”一族


清代单色釉瓷:市场一直低迷

市场状况:大概去年价格稍微回落,但远没有书画幅度那么大。

董国强:现在市场上的单色釉瓷器,大多以乾隆后期的居多。清三代的官窑瓷器整体还是看涨,尤其是其中的彩瓷。但市场上真迹古玩流通得很频繁,现在的造假水平影响了收藏者的信心。跟风而起的赝品可说是真假难辨。比如人们买书画,最好是买市场上没露过面的作品,但是买瓷器人们的心理就不同,希望是老面孔,最好是哪年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大公司曾经拍过的东西,这样才感觉保险。

高祥:单色釉的仿制的确要比彩瓷简单一些,这也导致它的造假相当多。但单色釉本来价格就一直不高,没有出现过大幅上涨或者回落,它一直是收藏中的小品种。

元青花:天价扰乱市场

市场状况:2005年,一件绘有鬼谷下山的元青花在英国佳士得拍出14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元,创出中国艺术品有史以来的天价,令中国艺术品市场为之一震。除了2006年翰海把一件元青花拍了640万元,一般的青花也就十几万元,近两年再没有出现过类似高点。

高祥:元青花是独特品种,原来藏界都认定元朝是没有瓷器的,把一些元代瓷器都认为是宋朝作品。但自从英国拍卖了那个瓶子以后,国内藏界出现“元青花热”,同时造成国内的疯狂造假,一时,市场上的元青花真假难辨。像我们百工坊,一般不愿意接受这品种,对市面上的元青花,鉴定专家们一般也不认可,真正买的人也很少。但只要经专家认可,青花瓷里涨得最高的就数元青花。

但如英国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出的元青花世界纪录,此后的一两年内恐怕难以突破。

高古瓷器:藏家为其“建仓”

市场状况:香港佳士得在2007年秋季拍卖会上推出了一件重量级的书法作品,即王羲之《妹至帖》(唐摹本),当价格达到2100万港元时便无人竞价,这件拍品最终遗憾地流拍。但是其他随便一个清代瓷器2000多万的多得是。在市场中,高古的瓷器、玉器、书画作品,买的人普遍还比较少。“老窑卖不过清三代瓷,清三代瓷里,青花卖不过彩瓷”是圈内的共识。

董国强:高古文物、古玩在国内还属于小众收藏。像王羲之这幅《妹至帖》,虽然是唐摹本,但搁民国时期,像张伯驹这样的大收藏家也许砸锅卖铁也是要买的。对于高古时期的文物,懂得欣赏的人还不多。比如,一般人都喜欢图案漂亮的,就是觉得明清的彩瓷比宋代朴素的单色釉瓷器好看。明清的粉彩、五彩、青花,一路价格被哄抬得很快,清代的粉彩瓷瓶在海内外拍卖场上拍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但一只宋代青瓷瓶价格却不过几十万元。

其实同样是一样的瓶子,好看不好看是看的人决定的,如果人们懂得欣赏它就是好看的。现在国内的收藏富豪里也有很多受过很好教育的,但这群人里真正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太少了。民国以前的收藏家最看重的这类东西,现在是海外在大量收藏。

在中国古代瓷器中,宋代堪称瓷器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出现了定窑、钧窑、官窑、哥窑、汝窑五大名窑,宋瓷以其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独树一帜。无论从质量还是品种来说,宋瓷都堪称中国瓷器中最顶尖的代表,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下彩绘都当之无愧为个中极品。虽然宋代窑口众多,但是宋瓷的存世量却非常稀少。

九成是赝品?


明清家具的历史沧桑感有可能是做出来的。

真的金缕玉衣应该是这样的。

“鉴宝”收费标准 ◎不开鉴定证书,100元至500元。 ◎开鉴定证书,2000元到若干万元。 ◎鉴定专家名头越大,收费越贵。 ◎也有人说按评估价值的1%到5%收费。

一张连“伪作”都算不上的学生习作,竟然成了徐悲鸿的作品进入国内知名拍卖公司的殿堂,高调地拍出7280万元的天价!随便找来一些玉片穿起来的所谓“金缕玉衣”,就被几个著名专家“评估”为24亿元。这样的笑话,举凡埃及、印度、希腊等文明古国,是很难见到的奇观,我们没听过埃及人造假木乃伊来骗取银行贷款的,也没听过希腊人用米诺斯的维纳斯去偿还欧盟债务。然而在我国,这样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发生了,并且层出不穷。事件回顾 24亿假金缕玉衣

华尔森集团总裁谢根荣找人用零散的玉片穿成“金缕玉衣”,并通过相关人的介绍,找到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鉴定专家来作鉴定。鉴定专家给出评估价为24亿元。

有这件“金缕玉衣”做保障,中国建设银行某支行领导轻信了谢根荣的经济实力,发现被骗贷6亿多元后不但未报案,还继续为其违规提供资金4亿多元。后来,国家审计署在审计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时发现问题。 2008年3月,谢根荣一审被法院以贷款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至案发时,谢根荣骗贷的钱有5.4768亿余元无法归还。潜规则“互相不拆台”

收藏市场如日中天,古董鉴定作为“配套”行业也日益火爆。一方面,收藏者希望确认所购是否真品,另一方面,也是灰色的一面就是,部分假古董希望寻求“真品鉴定”,从而正大光明地流入市场。

收藏节目主持人王刚披露,中国目前共有7000多万人在玩收藏。市场庞大,古董鉴定专家也就成了大忙人,如明星般四处走穴。

“像中国这样,鉴定组织遍地开花,以收费为目的,在国际上少见。 ”曾出版多部纪实作品揭露收藏市场黑幕的文化学者吴树对记者说。

吴树告诉记者,普遍的做法是,鉴定专家会对被鉴定的古董估出可能比实际价值高得多的评估价,因为这与鉴定专家的利益直接挂钩。“目前在业界,不开鉴定证书的情况下,鉴定费大约在100元至500元。开鉴定证书的话,鉴定费则上升至2000元到若干万元,根据鉴定专家的名头来。名头越大,收费越贵。 ”吴树说,“中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了,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来鉴定的,他们主要为故宫、国内博物馆以及考古服务。但是,谁忍得住啊? ”

也有鉴定专家表示,按照惯例,古董评估费是评估价值的1%到5%。

不管如何计算,抬高评估价对鉴定双方都是“有益”的。鉴定专家可以获得更多的鉴定费,而古董拥有者则可以凭着鉴定证书,在交易时大赚一笔。有些鉴定专家甚至会和古董拥有者协商,根据鉴定费用的高低,开具评估报告和评估价格。这时候,古董的真假、价值已经不重要了。

吴树告诉记者,在鉴定行业,有着“互相不拆台”的不成文规矩。也就是说,一个鉴定专家已经开出的评估报告和评估价格,其他同行一般在明面上不会拆台,而会选择私下沟通。

在谢根荣“金缕玉衣”的鉴定上,几位鉴定专家就表示,当时是最权威的史树青先生给出了24亿元的评估价,其他专家便不好发表不同意见。

“拿文物市场来说,这个市场基本上都算违法。文物市场上只有两种东西,一种是真品,那么绝大多数属于出土文物,交易的话违反《文物保护法》;另一种是赝品,是假货,那么就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这样一个整体违法的市场上,能不发生千奇百怪的事吗? ”吴树说。 “假市场”收藏市场九成是赝品?

收藏市场没有“打假”的说法,“打眼”一说却根深蒂固。

在古瓷片收藏家白明看来,收藏市场上九成以上都是赝品。在这样的市场上,“打眼”,也就是看走眼被人蒙了的事时有发生就不奇怪了。白明还专门写了本书叫《打眼》,来讲那些玩收藏被蒙的故事。

另外,当收藏变了味,收藏热变成投资热、投机热的时候,大量赝品涌入市场是可以想见的。“现在市场没有几个真正的收藏家,只有上家和下家。”吴树表示,“就整个市场来说,九成赝品,都是抬举了。我的观点是,95%的人藏了95%的赝品。 ”

今年春拍,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拍出4.255亿元高价,刷新了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纪录。一位业内人士就告诉记者,藏家手里还有好几件“齐白石”,先炒作,拍出高价,之后再陆续出货获利。“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排除的确有一件真品,真品握在手里,同样的仿品已经在全国各地的拍卖公司上架拍卖了。 ”该业内人士说。

收藏市场“水很深”,普通收藏者又该如何自处呢?白明认为,摆正心态是最重要的。“十贪九打眼。防止打眼,戒贪极其必要,其次才是努力认真地学习各类知识。”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造局手段家具扔粪池冒充“古董”玉石塞羊腿冒充鸡血石

每个门类的文物都有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书画在装裱时,高手可以将一幅画揭成两层,或把小名家的款割下,换成大名家的款;将活羊的腿割开,塞进普通玉石缝合好,几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鸡血石;红木家具做旧,将其扔进粪池,过几年冒充明清家具;青铜器则用酸梅汁泡、用酸碱液煮黑,再粘上古代青铜器的铜锈……

热释光、化学成分分析、中子测试等科学检测手段这些年纷纷上马,然而科技并非万能,如果用古代的纸墨仿制书画,仪器就无从辨别。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说,陶瓷照X光一秒钟就可以“变老”100年,很容易骗过热释光检测,通过这种检测,曾经测出一高仿唐三彩距今3000年的笑话。在景德镇,你可以买现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窑址取土烧制,做出的瓷器,其化学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湖南出土的一件陶器,在中科院检测的年代是距今8000年至1万年,然而送到牛津大学检测时却变成了几万年前,原因是该陶器在国内检测时受到了辐射。 据《中国文化报》报道业内人士揭秘 “埋地雷”式鉴定最可怕讲述者:裴光辉(著名文物鉴定家)

什么是“埋地雷”式的虚假鉴定?就是鉴定的东西实际上是鉴定家自己的,他找了一个合作者,当作是鉴品的收藏者,然后再放在某种场合为鉴品做真品鉴定和远远超出鉴品实际价值的高额估价。比如“中国田黄石权威”、某电视鉴宝节目专家靳先生就是典型一例。

2004年在这档节目中,一名“藏友”提供了一方“田黄冻印石”,靳先生立即鉴定为清代田黄石珍品,并估出180万的高价。事后有观众揭露,此田黄石即是其本人田黄石著作封面上的同一方,当时靳先生辩称自己著作图中的东西并不等于一定是自己的藏品。

但仅隔一年半时间,有位姓郭的藏家花300多万元从靳先生手中购得6块田黄石,而其中的一方正是上过这档电视节目的那方。成交后,郭藏家找到当时的“送宝人”查问原委,“送宝人”坦承:上过这档电视鉴宝节目的那方其实是靳先生自己的东西,他只是个“托儿”而已。

后来知名玉石和田黄鉴定家王敬之告诉这位郭先生,这6块“田黄石”全是赝品,其价值只有1000多元。 据《华夏时报》报道 7280万学生习作

2010年6月,北京某拍卖公司在春拍中以728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拍出了名为《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该油画的拍卖信息被发布于多家网站,同时配发的还有徐悲鸿长子徐伯阳出示的“背书”,内容为:“此幅油画(人体)确系先父徐悲鸿的真迹。 ”但在近日,中央美术学院首届研修班的部分学生联名声称,这幅油画是当年他们的习作。杭州某博物馆假“壶王”

据央视今年报道,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国宝级文物疑为赝品。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资深陶瓷鉴定专家杨静荣认为,目前在该馆展出的“壶王”在造型上和釉面均存在较大疑问,而白地黑花鼓则明显画工粗糙,与南宋风格不符。后来参与当年鉴定的专家承认,当年鉴定时,专家对磁州窑白地黑花鼓确有不同看法,但仍然顺利通过了鉴定。这与之前馆方所称的专家对每一件藏品的意见高度一致的说法并不吻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