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看釉色鉴别瓷器年代 > 导航 >

看瓷器光泽 断真伪年代

看瓷器光泽 断真伪年代

看釉色鉴别瓷器年代 鉴别瓷器真伪 怎么鉴别瓷器的年代

2020-03-13

看釉色鉴别瓷器年代。

一、贼光,或称新光、火光、浮光,一种发于瓷器表面炯炯刺目的光,像刚出窑的一样。有这种光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年代不远的新货。然而实践证明,不是每一件有这种所谓贼光的瓷器都是年代不远的新货。例如有些从未使用也从未启封的旧瓷,一旦开箱示人,其光泽依然灿烂如新,南京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青花鸡心碗就属于这类旧瓷。所以,新的不一定不老,看瓷也必须辩证地来看,不能一刀切。

二、宝光,一种由内而发的温润鲜嫩、如脂如玉的光泽。具有这种宝光的旧瓷都是瓷质精良、胎釉优秀的上乘之作,它能经得起氧化物的侵袭及人为磨损的考验,即使历经数百年也依然如故,依然光辉夺目、宝光四射。例如四川文物总店乔德光先生收购的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豆就属于这类瓷器。

三、无光,虽然暗淡、失亮,反射不出明显的光来,但也应属光的一种。具有这种无光的瓷器常常被认为是年代较远的旧瓷。由原来的有光变为现在的无光大约是因在空气中长期的化学作用及人们长期使用的结果。但是正如新的不一定不老,老的不一定不新一样,有些新瓷,通过人为加工处理,也可以将其表面的火光去净,变成无光之器,但它的本质却是新瓷。

四、玻璃光,近似于酥油上反射出来的光、翡翠上反射出来的光,它不同于上述的宝光,它有一种玻璃的质感,亮度也较高,而且倾向于外烁,少生于内含。具有这种玻璃光的瓷器大多年代比较久远、不易失亮,有的即使埋在土中历经千年,依然光亮不减当年。此类瓷器尤以宋代哥窑制品及景德镇影青瓷制品为盛。

五、蛤蜊光,一种鲜见、奇异的美丽光,它产于彩瓷和含铅瓷上,而与青花绝缘。可惜蛤蜊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光,目前尚无定论,蛤蜊本是生在浅海的长约3厘米的软体动物,壳卵圆形,淡赭色,周围紫色,因此笔者认为蛤蜊光就不应脱离蛤蜊本体的颜色,就应当是淡赭或紫色,或两者混杂。有人视蛤蜊光为淡红色之光,此说可列为离题不远之论。有的则认为是一种无色的闪烁之光,是瓷面产生的膜状物所致,可以用“电光水”、镀膜法制造假“蛤蜊光”。

蛤蜊光不是在每件彩瓷上都有,也不是有蛤蜊光的彩瓷都是真品。蛤蜊光要多少年才能形成以及蛤蜊光有色无色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讨达到公认共识。

必须说明的是,上述五种光泽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件瓷器上,一般是一种光泽,除了有蛤蜊光的面外。收藏者应该在实践中多看、多学习、多对比,练就正确认识和辨识瓷器光泽的过硬本领,提高鉴定瓷器真伪的水平。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透过光泽 巧妙辨别瓷器年代


随着近年来艺术品收藏热的逐渐兴起,瓷器作为一种高雅的收藏品受到了许多市民的关注。记者近期走访市场发现,很多收藏爱好者对瓷器充满兴趣。一位收藏爱好者说,瓷器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除了它本身具有的文化传承外,瓷器还是适合投资的藏品。

随着近年来艺术品收藏热的逐渐兴起,瓷器作为一种高雅的收藏品受到了许多市民的关注。记者近期走访市场发现,很多收藏爱好者对瓷器充满兴趣。一位收藏爱好者说,瓷器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除了它本身具有的文化传承外,瓷器还是适合投资的藏品。然而,瓷器收藏市场也存在大量赝品,并且不法商人作假的手段层出不穷,而在瓷器上对年代的造假更是普遍,这让他在收藏瓷器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那么,作为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应该如何辨别真伪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收藏协会的赵先生。

“作为收藏爱好者,要收藏到货真价实的瓷器,一定要多学习多观察,多向专家请教,熟练掌握各朝各代瓷器的器型特点,并了解瓷器造假的各种手段,才能避免上当受骗。”赵先生说。每个瓷器表面都有光泽,正确认识和辨别瓷器表面的光的类别,是鉴别瓷器真伪及年代远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

瓷器上到底有哪些光呢?据赵先生介绍,瓷器上的光大致分为五种,它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反映出瓷器的特征和生产年代。

第一种光:贼光,或称新光、火光、浮光。这是一种发自瓷器表面十分醒目的光。具有这种光泽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年代不远的新货。不过,并不是每一件有这种贼光的瓷器都是如此。像有些从未使用或者未启封的旧瓷器,其光泽依然灿烂如新。因此,赵先生认为,看到瓷器上有这种光时,收藏爱好者不要武断地认为这件瓷器就是新货,还要结合其他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第二种光:宝光。这是一种由内而外发出的温润鲜嫩的光泽。具有这种宝光的旧瓷往往都是瓷质精良、胎釉上乘的精品,它能经得起氧化物的侵袭及人为磨损的考验,即使历经数百年也依然光彩夺目。

第三种光:无光。这种光虽然暗淡,反射不出明显的光来,但也是光的一种。具有这种无光的瓷器常常被认为是年代较远的旧瓷,由原来的有光变为现在的无光一般是由于瓷器在空气中长期发生化学反应或者人们长期使用的结果。

第四种光:玻璃光。这是一种类似于酥油或翡翠上反射出来的光泽,它有一种玻璃的质感,亮度也较高。具有这种玻璃光的瓷器大多年代比较久远、不易失亮,有的即使埋在土中历经千年,依然光亮不减当年。具有这种光的瓷器以宋代哥窑制品及景德镇影青瓷制品居多。

第五种光:蛤蜊光。这是一种罕见、奇异的美丽光,它产于彩瓷和含铅瓷上。不过,赵先生指出,蛤蜊光不是在每件彩瓷上都有,也不是有蛤蜊光的彩瓷都是真品,收藏爱好者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进行鉴别。

赵先生表示,虽然每件瓷器都有光泽,但这五种光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某一件瓷器上,往往某一件瓷器具有其中一种或者两三种光。对于这些光的识别和判断,需要收藏爱好者在具体实践中多看、多学习、多对比,这样才能有正确认识和辨识瓷器光泽的过硬本领,提高鉴别瓷器真伪和年代的能力。

透过光泽巧妙辨别瓷器年代


随着近年来艺术品收藏热的逐渐兴起,瓷器作为一种高雅的收藏品受到了许多市民的关注。记者近期走访市场发现,很多收藏爱好者对瓷器充满兴趣。一位收藏爱好者说,瓷器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除了它本身具有的文化传承外,瓷器还是适合投资的藏品。然而,瓷器收藏市场也存在大量赝品,并且不法商人作假的手段层出不穷,而在瓷器上对年代的造假更是普遍,这让他在收藏瓷器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那么,作为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应该如何辨别真伪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收藏协会的赵先生。

“作为收藏爱好者,要收藏到货真价实的瓷器,一定要多学习多观察,多向专家请教,熟练掌握各朝各代瓷器的器型特点,并了解瓷器造假的各种手段,才能避免上当受骗。”赵先生说。每个瓷器表面都有光泽,正确认识和辨别瓷器表面的光的类别,是鉴别瓷器真伪及年代远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

瓷器上到底有哪些光呢?据赵先生介绍,瓷器上的光大致分为五种,它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反映出瓷器的特征和生产年代。

第一种光:贼光,或称新光、火光、浮光。这是一种发自瓷器表面十分醒目的光。具有这种光泽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年代不远的新货。不过,并不是每一件有这种贼光的瓷器都是如此。像有些从未使用或者未启封的旧瓷器,其光泽依然灿烂如新。因此,赵先生认为,看到瓷器上有这种光时,收藏爱好者不要武断地认为这件瓷器就是新货,还要结合其他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第二种光:宝光。这是一种由内而外发出的温润鲜嫩的光泽。具有这种宝光的旧瓷往往都是瓷质精良、胎釉上乘的精品,它能经得起氧化物的侵袭及人为磨损的考验,即使历经数百年也依然光彩夺目。

第三种光:无光。这种光虽然暗淡,反射不出明显的光来,但也是光的一种。具有这种无光的瓷器常常被认为是年代较远的旧瓷,由原来的有光变为现在的无光一般是由于瓷器在空气中长期发生化学反应或者人们长期使用的结果。

第四种光:玻璃光。这是一种类似于酥油或翡翠上反射出来的光泽,它有一种玻璃的质感,亮度也较高。具有这种玻璃光的瓷器大多年代比较久远、不易失亮,有的即使埋在土中历经千年,依然光亮不减当年。具有这种光的瓷器以宋代哥窑制品及景德镇影青瓷制品居多。

第五种光:蛤蜊光。这是一种罕见、奇异的美丽光,它产于彩瓷和含铅瓷上。不过,赵先生指出,蛤蜊光不是在每件彩瓷上都有,也不是有蛤蜊光的彩瓷都是真品,收藏爱好者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进行鉴别。

赵先生表示,虽然每件瓷器都有光泽,但这五种光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某一件瓷器上,往往某一件瓷器具有其中一种或者两三种光。对于这些光的识别和判断,需要收藏爱好者在具体实践中多看、多学习、多对比,这样才能有正确认识和辨识瓷器光泽的过硬本领,提高鉴别瓷器真伪和年代的能力。

专家新招:由光泽就可判断真伪及年代


一、贼光,或称新光、火光、浮光,一种发于瓷器表面炯炯刺目的光,像刚出窑的一样。有这种光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年代不远的新货。然而实践证明,不是每一件有这种所谓贼光的瓷器都是年代不远的新货。例如有些从未使用也从未启封的旧瓷,一旦开箱示人,其光泽依然灿烂如新,南京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青花鸡心碗就属于这类旧瓷。所以,老的不一定不新,看瓷必须辩证地分析,不能一刀切。

二、宝光,一种由内而发的温润鲜嫩、如脂似玉的光泽。具有这种宝光的旧瓷都是瓷质精良、胎釉优秀的上乘之作,它能经得起氧化物的侵袭及磨损的考验,即使历经数百年也依然宝光四射。

三、无光,虽然暗淡、失亮,反射不出明显的光来,但也属光的一种。具有这种无光的瓷器常常被认为是年代较远的旧瓷。由原来的有光变为现在的无光,大约是因在空气中长期的化学作用及人们长期使用的结果。但是正如新的不一定不老,老的不一定不新一样,有些新瓷,通过人为加工处理,也可以将其表面的火光去净,变成无光之器,但它的本质却是新瓷。

四、玻璃光,近似于从酥油或翡翠上反射出来的光,它不同于宝光,有一种玻璃的质感,亮度也较高,而且倾向于外烁。具有这种玻璃光的瓷器大多年代比较久远,不易失亮,有的即使埋在土中历经千年,依然光亮不减当年。此类瓷器尤以宋代哥窑制品及景德镇影青瓷制品为盛。

五、蛤蜊光,一种鲜见、奇异的光,它出现在彩瓷和含铅瓷上,而与青花绝缘。蛤蜊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光,目前尚无定论。蛤蜊本是生长在浅海的软体动物,壳卵圆形,淡赭色,周围紫色,笔者认为蛤蜊光不应脱离蛤蜊本体的颜色,就应当是淡赭或紫色,或两者混杂。

蛤蜊光不是每件彩瓷上都有,也不是有蛤蜊光的彩瓷都是真品。蛤蜊光要多少年才能形成以及蛤蜊光有色无色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达到共识。

必须说明的是,上述五种光泽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件瓷器上,一般是一件瓷器一种光泽,除了有蛤蜊光的之外。收藏者应该在实践中多看、多学习、多对比,练就正确认识和辨识瓷器光泽的过硬本领,从而提高鉴定水平。

从古代瓷器底足鉴别瓷器年代和真伪


古代瓷器鉴别方法很多,从釉色、颜色、画风、瓷器工艺以及款识和底足都是瓷器断代的方法,所以瓷器鉴别包罗万象,学问深奥,还要了解当时历史情况、文化背景等。今天介绍一下怎么从瓷器底足鉴别年代和真伪。

瓷器鉴小小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捉到真品。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明之中期以前的器物,其挖脚就特别明显,如宋之瓶的挖脚,明之洪武碗之脚就特别突出,尤其是民窑,仿佛挖得像个小碗(因挖脚挖得浅),而仿品则挖得做作不自然,甚至不是挖脚,而是模注。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只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乳突”,一直到崇祯才没了“乳突”,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大而浅,一般从“棕眼”里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之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浓显,仿品之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尽显轻浮不定,有的还偏黄.明后期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道光时钧红,由于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

由底足察看各个时期其胎釉的结合情况,尤其是明以前,一般都有护胎土,或化状土、或子金土呈现,而仿品则要不涂点朱砂红,要不涂点浆水,要不没有。

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

鉴定其垫烧痕迹,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官哥有“跌足”,明之以前之物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是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而已。

上述各项古瓷器底足的特点,都是判别古瓷还是新仿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当然随着新仿者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仿瓷器也能仿制刀痕,火石红等,但如仔细辨别还是能有所区分。如新仿火石红有的铁红染料涂上去的的,认真鉴别便可知真伪。

利用光泽真的能鉴定古陶瓷的真伪吗?


陶瓷釉面的光泽对古陶瓷真伪的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常常利用陶瓷釉面以及胎体的光泽来鉴定古陶瓷的真伪。古陶瓷的造假者也在努力仿制古陶瓷的光泽,也就是所谓的“宝光”。鉴定专家喜欢用“宝光”来形容古陶瓷真品的釉光,用“贼光”或“酸洗光”“做旧光”来形容古陶瓷赝品的光泽。之所以古陶瓷的光泽对古陶瓷真伪的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因为古陶瓷真品釉面的光泽与仿品釉面的光泽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眼学通过光泽鉴定古陶瓷的真伪主要是以鉴定者的经验对被鉴定物做出判断的,这种鉴定往往非常主观,很难有科学的依据来说服别人。要想利用光泽来鉴定古陶瓷的真伪,首先来介绍一下有关光泽的基础知识。

光泽:当可见光照射在物体的表面时,物体的表面所发生的对光的反射、折射、衍射、干涉、散射等光学现象。

光泽度:在相同条件下,试样表面的正面反射光量与标准表面的正面反射光量之百分比。光泽度是用数字来表示物体表面接近镜面的程度。光泽是物体的表面特性,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微观结构。

通常人们习惯用不同矿物的光泽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光泽,下面简单介绍各种用矿物来代表的光泽。

金属光泽:金属光泽指金属抛光后表面所反射的光泽,反光极强。金属光泽是矿物光泽的一种,同非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并列。有些非金属也有金属光泽,比如石墨、硅单质等。

金刚光泽:金刚光泽是矿物非金属光泽的一种,是指如同金刚石磨光面上所反射的光泽。例如白铅矿的光泽,反光较强,光泽闪亮耀眼,但不具金属感。

玻璃光泽:矿物非金属光泽的一种,特点是不具金属感,反光较弱,就像普通玻璃表面的光泽。是矿物光泽中最常见的一种,大约70%的矿物具有玻璃光泽。例如水晶、萤石、方解石等。

油脂光泽:一种特殊的非金属光泽,矿物表面不光滑,或矿物表面虽光滑但矿物呈致密块状集合体产出时,因反射光发生散射而呈现出如同油脂般的光泽。例如石英断口的光泽,许多玉石的光泽都是油脂光泽。

蜡状光泽:蜡状光泽是一种常见的非金属光泽,许多玉石都是蜡状光泽。这种光泽是由于隐晶质或细微的颗粒所造成,光泽呈亮蜡状。如蛋白石、玉髓、昌化石等。蜡状光泽是昌化鸡血石的主要光泽,蜡状光泽的强弱是鉴定昌化鸡血石质地优劣的标准之一。

珍珠光泽:矿物非金属光泽的一种。具有最完全解理的透明矿物,由于光线通过几层解理的连续反射和互相干涉,呈现与珍珠相似的光泽。典型的有白云母的珍珠光泽,片状石膏等。

乳状光泽:矿物非金属光泽的一种。某些宝石显示的一种乳白色或像珍珠光泽那样柔和的辉光,这是胶态集合体或超显微晶质的光泽,如蛋白石、珍珠质或玉髓的光泽。其起因类似丁达尔效应,即胶体分散相或超显微粒子的漫反射效应。

丝绢光泽:非金属矿物光泽的一种。属于矿物集合体的光泽,具有平行纤维状集合体的矿物,由于反射光互相干扰,产生了像丝绢一样的光泽。

树脂光泽:一种特殊的非金属矿物光泽。某些黄、棕或褐色的矿物及块状集合体,由于反射表面不平滑使部分光发生散射而呈现出如同松香般的光泽。琥珀具有典型的树脂光泽,但其抛光后接近玻璃光泽。浅褐色的闪锌矿等也具有树脂光泽。

土状光泽:矿物非金属光泽的一种。光泽较为暗淡,如同土块表面的光泽。一般见于细粒矿物集合体,此类矿物集合体颗粒极细,粒间又多见微细孔隙,入射光射到矿物表面后,向各个方向漫射,射入孔隙中而显得暗淡无光,形成土状光泽。如高岭土块状体的光泽。

光的反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从一种媒质中射向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上有部分光返回原媒质的现象。

反射率:又称反射本领,是反射光强度的比值。不同材料的表面具有不同的反射率,其数值多以百分比表示,同一材料对不同波长的光可有不同的反射率,这个现象称为选择反射。所以凡列举一材料的反射率均应注明其波长,例如,玻璃对可见光的反射率约为4%,金的选择性很强,在绿光附近的反射率为50%而对红外光的反射率可达96%以上,此外反射率还与反射材料周围的介质及光的入射角有关。以上均指各材料与空气分界面上的反射率,并限于正入射的情况。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反射光光速与入射光相同,折射光光速与入射光不同。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当一条木棍插在水里面时,用肉眼看会以为木棒进入水中时折曲了,这是光进入水里面时,产生折射,给人的视觉造成的错觉。

光的折射率:光从真空射入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与折射角符合斯涅尔定律。入射角i与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n叫做介质的“绝对折射率”。公式:n=sini/sinr,本公式被称为斯涅尔公式。该公式表示在两种介质中光速比值的物理量。当光线从空气穿入紧密的介质(固体、水或任何液体)时,即改变它的进行方向。光线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比,或光线通过真空时与通过介质时的速度比,就是折射率。折射率随介质的性质和密度、光线的波长、温度而变化。介质的折射率一般都大于1.同一介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可见光的折射率通常随着波长的减小而增大,即红光最小、紫光最大。出的别说明外,某物体的折射率数值,是指对钠黄光的折射率。折射率的测定是在一定的温度下(通常是20度)在折射计中进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利用折射率的测定观察聚合反应的进程。在涂料工业中介质和颜料的折射率的差别,可用以决定涂料的遮盖力。在塑料工业中,折射率和温度的关系,可用以决定透明树脂的研究凝固温度。在油脂和香油工业中,以及晶体中,折射率是一项重要的物理常数。

光的衍射:光波遇到障碍物以后会或多或少地偏离集合光学传播定律的现象。几何光学表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按直线定律传播,光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按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传播。但是光是一种电磁波,当一束光通过有孔隙的屏障后,其强度可以波及到按直线传播定律所划定的几何阴影区内,也使得几何照明区内出现暗斑或暗纹。总之,衍射效应使得障碍物后空间的光强分布既区别于几何光学给出的光强分布,又区别于光波自由传播时的光强分布, 衍射光强有了一种重新分布。衍射使得一切几何影界失去了明锐的边缘。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F.M.格里马尔迪在17世纪首先精确地描述了光的衍射现象,150年以后,法国物理学家A.-J.菲涅耳于19世纪最早阐明了这一现象。光的衍射现象的观察和特点 衍射是一切波所共有的传播行为。日常生活中声波的衍射、水波的衍射、广播段无线电波的衍射是随时随地发生的,易为人觉察。但是,光的衍射现象却不易为人们所觉察,这是因为可见光的波长很短,以及普通光源是非相干的面光源。当用一束强光照明小孔、圆屏、狭缝、细丝、刀口、直边等障碍物时,在足够远的屏幕上会出现一幅幅不同的衍射图样。在实验室中,过去用碳弧灯这类强点光源,而目前广泛采用氦氖激光器作光源来显示衍射现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衍射现象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①光束在衍射屏上的某一方位受到限制,则远处屏幕上的衍射强度就沿该方向扩展开来。②若光孔线度越小,光束受限制得越厉害,则衍射范围越加弥漫。理论上表明光孔横向线度 ρ与衍射发散角Δθ之间存在反比关系。

光的干涉:干涉现象是波动独有的特征,如果光真的是一种波,就必然会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1773—1829)在实验室里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两列或几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则始终削弱,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

光的散射:物质中存在的不均匀团块使进入物质的光偏离入射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开,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向四面八方散开的光,就是散射光。与光的吸收一样,光的散射也会使通过物质的光的强度减弱。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矿物光泽的种类以及光的性质,下面我们介绍一下陶瓷釉面的结构特征,古陶瓷真品的釉面特征,现代仿品的釉面特征,从本质上区分古陶瓷真品釉面光泽与仿品釉面光泽。

陶瓷釉面的显微结构:不同成分的釉料其显微结构不同。同一成分的釉料,由于生产工艺和过程不同,其显微结构也不尽相同。釉层的显微结构主要由玻璃相、残留晶相、烧造时析出的晶相、气相(气泡)组成。釉层的显微结构取决于釉料的组成、釉料的制作方法、施釉的方法、施釉的厚度、烧成的制度等因素。釉面的显微结构直接影响陶瓷釉面的光泽。

釉面中的晶体对光泽的影响:透明釉一般都是由硅酸盐透明玻璃所组成,由于配方、制作工艺、烧成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釉面中会有数量不同、种类不同、尺寸不同的晶体。釉面中的晶体一般有两种,一种为未熔的石英颗粒,以及石英变体,另一种为冷却时从熔体中析出的晶体,晶体的种类随釉料组成的不同而不同。其中包括石英、鳞石英、莫来石、辉石类、钙长石、云母残骸、赤铁矿、磁铁矿等。釉面中晶体的存在对釉面的光泽度,透光度、强度等都有影响。釉中各相折射率越大,越接近,则釉面光泽度越高。釉层中的晶体有时会导致釉面光泽度降低,由于晶体的折射率和玻璃相的折射率相差很大使得光线在釉层中的散射,折射,慢反射等光学现象反复进行。产生乳浊感,玉质感、失透等。

釉面中的气泡对光泽的影响:釉层中除了晶体以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气泡,釉中气泡的数量占釉面体积的1%——15%左右,气泡的大小一般在10——60μm左右,气泡在釉中分布不均匀,釉层气泡的含量,随着釉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釉层气泡的尺寸也随着厚度的增大,釉层中气泡的存在会影响陶瓷釉面的光泽度和硬度等性能。一般玻璃相的折射率为1.5左右,而气泡的折射率为1.3左右,所以气泡会明显降低釉面的光泽度。

仿品与真品釉面的显微结构的区别:我们知道釉面的显微结构主要是由釉料的成分、釉料各成分的配比、釉料的粉碎、釉料的混炼、器物的成型、干燥、窑炉的结构、烧造的温度、烧造的制度、烧造的气氛等因素决定的。由于现代陶瓷的制造过程与传统陶瓷的生产过程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其釉面的显微结构也与古陶瓷的显微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实际的情况是现代仿品的显微结构明显优于古代陶瓷的显微结构,比如现代陶瓷的釉面气泡明显少于古陶瓷的气泡数量,残留晶体和析晶数量都远远低于古陶瓷的釉面晶体含量。但是有些仿品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仿制的过程中,尽量恢复古陶瓷的所有生产过程,甚至所用的粉碎方法、胎釉配方、手工成型、施釉方法、古代窑炉、烧造燃料都与古代的完全相同。仅从烧造产品的显微结构来说基本与古陶瓷无异。还有一些仿品在陶瓷出窑后对釉面做一些物理化学处理,以改变釉面的光泽,比如打磨釉面,用氢氟酸、热碱腐蚀釉面等。那么古陶瓷仿品是否可以仿制出与古陶瓷真品相同的光泽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无论如何仿制都无法仿制出与真品一样的光泽的原因是:古陶瓷的显微结构除了与古陶瓷的生产过程有关外,还与古陶瓷釉面长时间的(60年以上)常温常压下的物理化学变化有关。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陶瓷真品,其当年出窑时的显微结构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其的显微结构是不同的。比如气泡有变化,(在其它文章中有介绍),玻璃相也会变化,晶相也会变化,釉的表面也会形成氧化水解膜,也对釉面的光泽有明显的影响。换句话说,即使是让古人复活,一切工艺流程复古,也无法烧出已经经历了长时间自然变化的古陶瓷釉面,任何人任何方法都无法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鸿沟。古陶瓷真品的显微结构比任何仿品的显微结构要复杂的多,所以我们看得到古陶瓷真品的光泽要比仿品的光泽要复杂的多,仿品的光泽较单一,真品的光泽复杂饱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宝光“,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古陶瓷真品都是”宝光“。古陶瓷真品由于各种原因也有很多是”土状光泽“的,出土的很多古陶瓷真品由于受到墓葬中不同物质的侵蚀,釉面常被破坏,釉面亦无”宝光“之感。

总而言之,利用古陶瓷的釉光作为鉴定古陶瓷真伪的依据是可行的,也是科学的。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辨“青花”年代看形态“鬼谷下山”曾拍得2.3亿


元鬼谷子下山青花资料图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这是近来大热的周杰伦的歌《青花瓷》;国际知名女装品牌,甚至将“青花”元素运用到服装上,蓝色的花朵,缠绕在白底裙装上,传出东方韵味。由此可见“青花瓷”近年来的热度。昨天,扬子鉴宝讲座邀请了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副主任周道祥,请他讲解青花瓷的收藏和鉴赏。

青花瓷其实起源于唐朝

周道祥昨天在讲座上首先介绍说,青花瓷是白地蓝花釉下彩瓷器的专称,就是在瓷器毛坯上先用钴蓝描绘图纹装饰,再涂覆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明净素雅。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周道祥说,起初对青花瓷的起源是有争议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波普发现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有一对龙纹象耳瓶,瓶上有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礼,奉圣弟子张文进香炉、花瓶一副、祈保何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波普感到奇怪,因为至正为中国元代的年号。而根据当时的观点,元代还没有出现青花瓷,于是他展开调查。跑遍世界各地藏有中国青花瓷的博物馆和收藏机构,波普发现了一批类似的青花瓷器,尤其是一些伊斯兰教的国家里。波普由此推测出早在元代就有了青花瓷。然而到了1975年,南京博物院在对扬州唐城进行考古时发现了几片唐朝的青花瓷片,将其和唐朝的唐三彩对比后发现,碎片的造型和花形都属于唐朝。2007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青花塔形器。更证实了青花瓷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并且最初的产地不是景德镇而是河南巩县。

辨“青花”年代主要看形态

“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青花瓷,在各个时代,其形态也是不同的。”记者了解到,“唐青花”,是青花瓷的滥觞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在唐青花经过初创期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成熟的“元青花”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画多见,流畅有力,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而且器型庞大,梅瓶肩部丰满。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的“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周道祥说,“china这个单词就是瓷器的意思,可见中国留给世界最初的印象就是瓷器。每一个深入其间的人都会被深深吸引,那优雅的光辉透着无限的神秘,几乎是文化与岁月最完美的集合。”

“鬼谷下山”拍得2.3亿元

青花瓷,这名字听起来就觉得特别诗意和浪漫,其收藏价值也是备受藏家看好的。周道祥说,“说起青花瓷,不得不提曾经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发生的一件轰动全世界的事。一件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落槌,一举刷新了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价格纪录,成为中国价值最高的传统艺术品。”“鬼谷下山”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市场价值,周道祥认为,主要是由青花瓷本身所负载的文化历史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决定的。

他认为,从美观来说,蓝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并且通过现代人的科学试验证明,蓝色是人们最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的颜色。而青花瓷是用釉下彩的形式制成,图画都被一种透明的釉包裹住,所以非常耐用。有意思的是,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警示”作用,比如,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上官后便有“青云直上”等愿望,甚至去世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可见“青”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鉴别青花瓷要记四句话

随着古玩市场造假之风的盛行以及造假水平的提高,真伪问题成为了目前收藏家所需承担的最大风险。记者了解到,“辨真伪”、“断年代”、“定窑口”(哪个窑口生产的)、“评价值”,是鉴定青花瓷的四句行话。

鉴定青花瓷的真伪,要将“科鉴”与“目鉴”相结合。“目鉴”,就是用眼睛去看胎、看釉、看造型、看材、看纹饰。同时还可借助现代科学仪器,运用物质化学或者光学的方法对传统艺术品进行鉴别。

抗战瓷器:凝固烽火年代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抗日烽火岁月,曾制作了大量宣传抗战的瓷器,用以唤醒民众团结抗日的决心。现介绍这几件抗日瓷器,以飨同好,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浅绛彩瓷花边口沿,为白瓷地加彩,盘心以墨彩勾勒层叠的远山,复填以绿彩使得景物显得葱绿富有生机;近山掩人家,只露岀半边屋子来,湖水伴绕,水上闲士携友泛舟小游,怡静恬然,颇得其趣。作者又留下题款“临流歌啸,清利作。”有唐柳宗元“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的意境。盘边沿书有宋代岳飞“还我河山”的誓言。

景德镇“爱国同胞,毋忘国耻”茶杯,是民国江西名家徐永发的作品之一。该杯蓝彩边,杯上题有“爱国同胞,毋忘国耻。辛已夏月于珠山徐永发作”,底矾红款徐永发造。小小茶杯彰显出其主人爱国情怀。

青花“逐出倭奴,还我河山”白瓷钵,看似民间极为简单朴素的瓷钵背后,是中华民族艰苦抗战历史的真实缩影。钵子外围写有“逐出倭奴,还我河山”八个青色大字,粗犷奔放,十分醒目。表现出国难当头时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发出的怒吼,更是道岀了中国人民为保家卫国,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坚定信念。

民国新粉彩梅花图“抗战胜利”壶,胎体轻薄洁白,釉面莹润光洁;壶盖为圆形,壶首为鸟形,盖面四周写有“可以清心”四字墨书;壶把设计成圈形枝干,显得大气、清新、自然、脱俗;壶嘴连接壶身处有扁形模印阳文繁体双面印,分别为“胜利”二字,以此推定,此壶为1945年后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烧制的。

彩釉“抗战人物”陶塑,为当代石湾陶艺作品。作品采用帖、雕、刻、捏、捺等多种的石湾传统的技艺,塑造岀抗战人物,直观地呈现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

瓷器鉴定常识丨瓷器如何从底部断朝代


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瓷器都带有它们自身不同的DNA,这些不同点在器物的露胎处——底足往往有许多表现。

在它们做胚、垫烧、出窑的时候就由于胚土原料的配比不同,显示或红、或灰、或白的胎色;

修足时因各代工艺方法有异,就产生乳丁、跳刀、同心圆、旋挖痕的不同状况;

装窑时由于垫并或垫沙,器底也留下不同痕迹;

入窑后又由于胎土含铁元素随水汽外泄使露胎处显示桔黄、桔红的窑红色;

试找出一些有特征的器底进行学习,以提高鉴瓷能力。

晋越窑底部垫烧痕

唐越窑底部垫烧痕

唐长沙窑底部刮痕

唐洪州窑底部刮痕

唐五代邢窑玉璧底

宋湖田窑底部垫烧痕

元底部乳丁

元挖底旋

明跳刀乳丁

明粘沙

明垫沙糊米底

明跳刀痕

 

清康熙缩釉见胎骨

突破口是什么呢?我的体会是不妨从底足着手。小小的底足能反应瓷器的重要特征,抓住这些特征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发现真品。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底足特征,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但对于现在的高仿品来说,这些特征目前都能基本达到。对初学者来说心中着急,却不知从何着手。

比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