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从现代仿品谈青花瓷器的辨析

从现代仿品谈青花瓷器的辨析

青花瓷器的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现代仿官窑瓷器如何鉴别

2020-03-13

青花瓷器的鉴别。

凡仿品有两种:一种是旧仿品,另一种是新仿品。旧仿品怎么说还是一种文物,而新仿品就是新瓷器了。现在我们就从一下几点来谈一下如何排除景德镇现代仿品青花瓷。

一谈胎。分碎土、制泥、制坯、修坯和烧制5个方面。古青花瓷碎土用的是手工,然后水洗自然沉淀,胎料不粗不细。现代青花瓷多用机械碎土,胎料过细。以人工方法碎土,胎料又过粗。古代青花制坯、修坯皆用人工,是一种变速运动。现代制青花瓷用电动工具,是一种匀速运动。

二谈釉。古青花瓷的釉可概括成4个字:油、腻、肥、活。现代制旧过的青花瓷相应显示出浮、轻、薄、死。这是由于新仿青花瓷历时短而采取强烈化学反应的结果。再看釉面上的软道。由于保洁,古青花瓷均有细微的划痕,没有使用的现象。 TAocI52.COm

三谈艺术。分造型艺术和纹饰艺术。古青花瓷造型美,线条曲折柔和,新仿青花瓷线条生硬,仔细去领会真品的造型神韵,就会知道仿品是形似而神不似。这是由于制作工艺不同和窑工制作熟练程度不同引起的。古青花瓷器纹饰生动美丽,运笔自然流畅,笔画浓淡、轻重自如。新仿真青花瓷纹饰多采用蒙图和照图样画的方法,线条生硬,无真品的自然美。

四谈感受。分眼瞧、手摸和听声。传统方法要用眼、手、耳去感受真品的神韵。古青花瓷给人以造型优美,纹饰生动,釉光凝重的感受,用手抚摸釉面,如抚细嫩的肌肤,以手叩之声音清脆悦耳。新仿青花瓷器给人的感觉釉光轻浮,如纸包住一团光,抚摸涩手,无使用后的光滑感。以手叩之,由于烧造时间短和材料不同,声音刚强。

五谈出土现象。为蒙骗人,新仿青花瓷往往做成出土样,因为出土瓷器只要不是有意埋藏均为真品,然而真青花瓷的出土现象与新仿青花瓷假出土不同。新仿青花瓷制出的水碱和水锈均系人为,水碱是通过冰箱和入窑回温造成,水锈为酸咬和胶水粘所致。伪制的水碱呈尖状尾巴,无自然渗透感,真正的水锈其泥土为无机物,伪制的水锈其泥土为有机物,以火燃烧无机物不变色,有机物变色。

六谈底足。任何瓷器都有一个着地点,均有修足、垫烧的工艺,然而古青花瓷修足流利自如,仿品却修足吞吞吐吐。以手摸足底,古青花瓷不粗不细,而仿品要么粗要么细,这是制胎工艺的不同引起的。

七谈烧窑。古青花瓷烧制的原料为松木,而现代仿青花瓷器绝大多数以电或液化气烧制,柴烧窑成功需要很高的经验,否则功亏一篑。窑炉的气温不均匀,或高或低,常表现为古青花瓷成品上的胎病和釉病。柴烧的釉面多有流动,釉泡活跃。而电烧、液化气烧的受热均匀、釉流动少,通过现代科学控制了胎病和釉病。因此,只要能辨出是电、液化气烧的瓷器,真假立可分明。

综上所述,现代仿青花瓷来源于古陶瓷,是对专家研究成果的复原和追仿,其目的是欺世牟利。因此,我们鉴定一件青花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复研究,一要将思维方式转移到古代窑场制作的历史风貌中,依据占代工艺的制作方法产生的特点去判断;二要了解现代仿品,排除新制品的隐患;三要治学态度严谨,忌真假不分;四要认真领会真品的神韵;五要传统方法和科学方法并用,互相检验。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真假元青花瓷器辨析


瓷器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我国历史上曾数次出现发展高峰,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尤其元青花瓷器,造型古朴端庄,地釉青白坚实,花纹遒劲有力,给人一种壮美之感。但目前大量赝品充斥市场,或用假品编辑成书,会让许多文物爱好者、收藏者或博物馆工作人员误解。因此,认真探讨如何辨别真假元青花瓷器是很有必要的。

一、元代青花瓷器为外销商品

青花瓷器是我国制瓷业中一个有名的品种,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始终盛行不衰。由于它的器表纹饰蓝白相间,素雅宜人,又美观实用,因而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一种手工艺品。从元朝起就远销到世界各地,它的出现增强了我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但非常遗憾的是,在清官的旧藏品中没有一件元代青花瓷的传世品。现存的清官旧藏品中既有宋代五大名窑的贡品,也有明清两代各类御用器,惟独没有元代的青花瓷器。即使是现存的元代其它旧藏品种中,也只有少量的祭祀用品,如元龙泉窑藏草瓶、元龙泉窑大尊、元钧窑天蓝釉大罐、元景德镇蓝釉白龙盘、元卵白釉盘等。现在北京故宫珍藏的几件元青花也都是1949年以后新收购或外省市博物馆调拨的墓葬出土物。从故宫旧藏品的情况分析,元代宫廷日常可能不使用瓷器,仅是祭祀时使用。到了明、清两代才在皇宫内大量使用瓷器。曾在忽必烈身边任职多年的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谈到元朝宫廷生活用具的色泽时这样写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金属成品。”元代著名学者苏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卷五《杨忠肃公》中记载:“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镀金的金属制成品。”可见元朝蒙古族统治者不太习惯使用瓷器,贡瓷也就非常少了。那么元朝的官府为什么要着力督办生产瓷器呢?经许多专家学者多年的考证认为:元代晚期朝廷之所以对瓷器如此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外销瓷订量巨大,并能够为官府带来巨额利润,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

二、元代青花仿品出现的历史背景

青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镇工匠烧制成功的,他们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明、清两代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正如陈万里先生早在60年代时所述“元代釉下彩的烧制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它在陶瓷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和全面了解还是比较晚的。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在北京故宫藏品中,将一些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大盘以及明代中期一些用国产青料绘制的青花大罐,当作元代的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元青花传世品稀少,大量传世品都在国外,难以见到,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少,出土的实物资料也不多,因此那时认为元代瓷器很粗糙,在研究上不够重视。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先生对收藏在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大瓶和分别收藏在土耳其、伊朗的青花瓷器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所谓“至正型”学说。同时也告诉人们,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许多精美的元代青花瓷器,这才逐渐引起了古陶瓷学者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使一些早年流失国外或近几十年随窖藏、墓葬或元代遗址而出土的元代器物逐渐被人们所知晓。笔者经过整理元代瓷器资料发现,在全国约有38个省市地区出土有元代瓷器,世界上约有9个国家收藏有中国的元代瓷器,为开展元代青花瓷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上世纪70至80年代曾掀起研究元青花的高潮,引起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兴趣。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物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被一些趋利者所利用,导致在古陶瓷方面出现了赝品,以假乱真,使不少文物爱好者在不能识别真品的情况下而堕入彀中。

三、元青花仿品史约有20余年

我国陶瓷历史悠久,不同时代的陶瓷器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其次,要掌握古陶瓷中仿品的历史发展状况。仿品是陶瓷发展史中一种特殊产品,就是后代有意模仿前代的作品,也可以叫做仿古瓷。

仿古瓷的出现年代,大约是在元代末期,据明初文献记载,元末已有仿宋窑的器物。明代仿古瓷开始增多,并且有官仿和民仿之分。明代早期至中期多为官仿,以仿宋代五大名窑的釉色为主。明代晚期出现民窑的仿品,此时除仿宋代五大名窑外,还仿前朝的名品,如永乐、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等,并已形成时代风尚。到了清代康、雍、乾时期,制作仿古瓷达到高潮,主要是官仿,包括仿五大名窑,仿明朝各代青花,仿明成化斗彩等。清代晚期光绪时期在陶瓷发展史上属于“回光返照”期,除具有本朝特色的产品以外,还出现许多酷似康熙时期的瓷器。如仿康熙的青花、素三彩、豇豆红等。到了民国早期也就是本世纪初,景德镇瓷业复兴阶段,制作仿古瓷又出现高潮。此时仿古瓷较为复杂,凡陶瓷史中有的名品都进行仿制,仿品中有的精细轻薄,富有民国早期的特点,并大量投入国内市场。但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仿品中都没有发现仿制的元青花瓷器。上世纪70到90年代以来,可以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制作仿古瓷的高潮。现代仿古瓷更是无所不仿,此时元代青花、元代卵白釉、蓝釉以及釉里红等已经有了仿制品。就国内来说,元青花的仿品出现至今有20余年,也就是说在鉴定元青花时,不是真品就是现代仿制品,不可能是明代或清代仿制品。

四、现代仿制的元青花瓷器

现代仿制的元青花,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精美的“高仿瓷”,一类为粗劣的制品。前者制作技术高超,凡元青花所具备的特点,在仿制品上都能表现,达到乱真的程度。后者为一般的制作,不能乱真。下面分别介绍。

“高仿”瓷,早在本世纪80年代初已仿制成功。景德镇陶瓷馆的陈孟龙、李会中二位先生曾介绍说:元青花瓷的复制技术是由景德镇陶瓷馆和东风瓷厂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采用传统手工工艺,按照原物大小、器胎的厚薄、形体的变化、纹饰的形象和画法、装饰的处理以及青花瓷的釉色和彩色等方面进行复制。参与复制的工作人员在复制前对原物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充分掌握原物的特点,采取传统手工工艺的同时,并结合运用现代工艺条件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力求艺术风格上与原物达到一致。当时的复制品大件有瓶、罐、盘,小件有高足杯、碗、花觚、香炉、小罐、折腰碗、高足洗等。这批复制品,经过多位专家评定,认为复制品保持了原物的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制作精良。

这批80年代的仿古瓷是许多专业工作者在探讨古陶瓷的科学技术和艺术风格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再现了600年前元代的青花艺术;但是从鉴定上严格的说,则精美有余,古朴豪放不足。今天文物市场活跃,要警惕有人将这批仿古瓷重新投入市场,以假乱真。

另一种高仿瓷是近几年来的新作。近些年来,景德镇私营窑厂林立,只要历史上景德镇出现过的品种,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他们几乎都仿。据说有投资商和私营窑厂注入大量资金秘密仿制,作品惟妙惟肖。这种秘密制作的仿古瓷还要经过挑选,将最好的、与原物最接近的器物留下,其余打碎。这种仿古瓷多为稀少的名贵传世品。但窑工发现仿古瓷有利可图,背着老板不全部打碎,保留几件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民间有时也出现高档仿古瓷的重复品。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鉴定时要提高警惕,遇到精美的元青花一定要慎重对待,除了请专家鉴定,广泛听取意见,同时还可以参考科学仪器的测定结果,看看放射性元素的情况,进行研究。

另一类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为粗劣制品。稍有元瓷知识的人一看就能认出是赝品。但是近几年来发现这类假制品,也被不少缺乏文物知识的人当作真品收藏。这类制品多为大器,如大盘、大罐、大梅瓶、象耳瓶等。现收藏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的元青花凤式壶,为原元大都遗址出土,此壶虽有伤处修复,但小巧精美。笔者曾见到有高40厘米的此壶仿品,收藏者不明真相,当作珍品收藏。这些新品胎体都很厚重,地釉颜色不一,釉面显得油亮又很坚实,绘画的花纹水平很低,都是照搬原图,笔线笨拙。

另外,笔者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考察与访问中,发现现代仿制品很复杂。以青花为例,国内外都有仿制,除景德镇外,南北各地民窑都有仿制。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仿古瓷,从胎质釉质上分析,有可能是台湾或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仿制的古代青花瓷器,也包括元青花在内,有的仿品粗劣,有的也很精细,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五、如何鉴别真假元青花

元青花的特点很“开门”。“开门”一词是文物界鉴定文物时的一个常用语,是形容一件器物的时代风格较突出,很容易掌握的意思。元青花的特点包括造型、胎釉、款识、工艺技法等多方面,综合起来就是时代风格。这个时代风格是经过几代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但是现代的赝品将传世品中许多很“开门”的特点通过作伪的手法一一表现出来。在今天科学仪器还不能完全解决古陶瓷鉴定问题的时候,如何掌握真与假的区别呢?我个人的体会是必须牢牢掌握真品的特点,同时要善于识别和掌握赝品的特点。真假对照,互相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现将真假元青花瓷器的几个重要特征综合一下,供参考。

首先是元青花瓷器的地釉。总的观感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致,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更重要的是釉面坚实感强烈。新品的地釉很复杂,以青白釉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青绿犹如淡淡湖水一般,还有的釉面开粉红色或米色纹片,或在釉面上做水碱痕迹,也有经打磨后釉面无光泽等多种现象。

第二,元青花的原料和青花斑点。从元青花瓷器分析,是使用两种青花料,一种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蓝艳,有宝石蓝的感觉,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手感微微下凹。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也有的是根据纹饰构图需要加重点绘的小斑点。斑点中心为深褐色,外围一周蓝黑色晕散到釉中。此类器物仔细赏析,通体青花纹饰的色调不一致,器身的弦纹、花纹的轮廓线以及渲染的花朵,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另一种为国内墓葬出土或外销到东南亚的小件青花瓷,多使用国产料,色调蓝灰。这类仿品少见。新仿制的元青花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出的黑褐色斑点比较密集,斑点颜色较浓重,侧视斑点处,釉上仿佛浮有一层薄薄的银灰色金属片。通体青花颜色虽然也不一致,但多属蓝黑、蓝灰等色,但也有接近元青花色调的,从气韵上看没有达到元青花那样古雅深沉。

第三,元青花的纹饰绘画潇洒自如,笔线有力,具有一种壮美之感。多层次绘画装饰的器物,纹饰紧凑和谐,留的地釉不多。新制品笔线拘谨无力,有的画面纹饰较稀松,器表给人的感觉工细漂亮。

第四,元青花底部釉斑现象一般表现在大罐、大瓶的底部。可能是工匠在施满釉后需将底部釉很快擦掉,但又没有完全彻底擦掉,只要达到在窑内不粘连就可以了,没有擦掉的釉,即成为后人说的釉斑,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釉斑有大有小,或宽或窄,釉斑周围有的还有浅淡的火石红色。现在的新产品,釉斑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使用类似毛笔工具随便抹成的,釉面扁平,光亮不自然。

第五,元青花的器底有火石红色旋纹及跳刀痕等现象。不一定每件器物底部都出现,一般出现的火石红色较浅淡,仿佛刷过的泥浆色,表明有点油亮的光泽,旋纹及跳刀痕隐现。现代的仿制品火石红色有的浓重,有的浅淡。浅淡的都是将新做的火石红色在入窑前先抹掉一部分,所留下的痕迹,轮旋的弦纹和跳刀痕纹路很深。有的赝品底部还涂抹一些黑灰色的东西表示器物的旧意。

第六,元青花瓷器很少写款识。目前只发现一对收藏在英国的至正十一年大瓶,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新制品中出现许多写有“大元国某某年制”的字样,迷惑他人。

另外,掌握真品的特征是鉴别赝品的依据,但真品的特点有的是可以用语言概括出来的,有的不能用语言形容,这就是每件器物的时代质感和气韵。对于鉴定来说这些极为重要是需要自己用心体会的。

鉴定雍正青花瓷器的真品及仿品技巧


雍正青花瓷有多种色彩一起并存,有的发色浅淡而深重,略有晕散;有的发色暗淡,但呈色安稳,色泽深浅纷歧;有的发色翠绿,色彩艳丽而安稳;有的发色晕散,仿明宣德青花色彩。

现代仿雍正青花瓷器种类许多,多见的器型有双耳瓶、双耳扁瓶。但青花色彩不如雍正青花厚重,雍正青花略有晕散,而仿品没有。另外,雍正青花釉面多呈橘皮纹状,而仿品没有这一特征。这是差异雍正青花真伪的主要象征。而雍正青花瓷仿明宣德器从款识上能够辨别,官窑青花有书“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即后代仿前代官窑年号的;其他都书“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少量书三行六字篆书青花款。

清雍正青花宝相轮斑纹绶带耳葫芦扁瓶

此件收藏品口沿小修。扁圆瓶身,前后绘宝相轮花,花新为阴阳八卦纹,边沿环以花瓣形纹;两边则绘缠枝灵芝;束颈起棱;圆球形口,上饰一星期缠枝斑纹;绶带耳上绘折枝花;底承方足。葫芦瓶外型源自中东的金属制品,清雍正青花宝相轮斑纹绶带耳葫芦扁瓶的形制则直接仿自明初永乐、宣德朝著作。和永乐、宣德时的差异在于:永、宣的上半腹斜直较瘦弱,康、雍开端加宽下垂;永、宣时的绶带且略小,小圈足,椭圆形,而清代康、雍时的绶带且则大而飘,圈足略大,圆角方形;从技术上看,永、宣的上下对接,而康、雍的则,前后相合。

市民8000元买的青花瓷器疑似仿品


中国江苏网2月20日讯近日,句容人朱先生一直在为自己所买的一件明码标价的瓷器纠结着:花了8000元抱回家的青花盖碗(罐),经人鉴定为现代仿品,远远不值8000元。原本想买一件文物收藏,却买到了“假货”,朱先生两次找到文物商店要求退货都遭到拒绝。收藏界人士表示,收藏古玩需要眼力与知识,概不退货是古玩买卖的行规。

买家:想买个文物,怀疑是赝品要退货

1月23日,朱先生化名“烟也醉人”在本地论坛里发帖称,1月4日,他在镇江市文物商店以80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件青花盖碗(罐)。回到句容后,他请收藏专家鉴定,被告知是“现代新仿品”,没有收藏价值。朱先生找到商店要求退货,但被拒绝。

在帖中,朱先生多次称文物商店在卖“假货”,用词尖锐。帖子一发出,网友的意见基本分成了两派,但认为不好退的占了更大比例。有网友认为,古玩一行本就水深,愿买愿卖是行规,朱先生只能“自认倒霉”;另一方则认为,如果是个工艺品,价格似乎太高了些,朱先生有发票,应该可以退货。

网友“想不出好名字”的话似乎更有代表性:“古董有风险,买卖需谨慎。人家明码标价,愿买愿卖。仿古不等于造假。造假也不等于欺诈。理论上来说,作为一般商品消费行为,有法定理由可以退货。比如‘重大误解’等。”

卖家:拒绝退货,称当初叫他看好了

朱先生涉足古玩收藏有两三年时间,已买了十几件古玩,最贵的是在南京文物商店买的青花云龙纹香炉(清),花了1万元。日前,记者见到了朱先生及其带来的青花盖碗(罐)。他讲述了当时买卖的经过。

1月4日当天,朱先生来到市文物商店一楼,询问工作人员所卖商品是否是“老物件”。

“她们告诉我一楼是新工艺品部,老东西都在六楼旧工艺品部”,朱先生随后到了六楼,看中了一件古色古香的青花罐子。

罐子底部标着价格8000元,朱先生询问东西是否“老的”,对方回答他“东西自己看”,“会开发票”。看到罐子底部有“大清乾隆”等字样(见图),他觉得至少是清朝的古玩。买回罐子后,朱先生请句容市收藏家协会的专家鉴定,对方认为这是件没有收藏价值的现代仿品。不过,朱先生称专家没有出具书面证明。

1月23日,朱先生找到文物商店要求退货,但遭到拒绝。因为临近春节,他决定节后再找对方。17日下午,记者陪同朱先生来到文物商店8楼办公区,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一名被称作“胡总”的男子。

“胡总”听完朱先生要求后立即表示“不可能退”,并反问朱先生怎么证明是新仿的。他说,他们没有承诺物品是老的还是新仿的,当时也提醒了朱先生“东西要看好了”,“就这个品质与质量,就卖8000元”。

对于朱先生提出的写个东西证明物品为真,“胡总”当即拒绝:“我们单位从来不出这个(证明),也没有这个先例。”

律师:除非对方同意,退货几无可能

带着青花盖碗(罐),朱先生向京口工商分局咨询是否可以退货。办公室一名许姓工作人员听完他的遭遇后说,朱先生买的物品是否是古董文物,需要权威机构的鉴定,但商店在交易时有无告知是文物很关键。

“如果商店告诉他是文物,但经鉴定不是,商店可能就存在欺骗行为,但如果没有告诉他是文物,而是一个明码标价的商品,就很难处理,调解要看双方的意愿。”

记者从京口工商分局了解到,镇江市文物商店的许可经营范围为文物的收购与销售,一般经营项目则包括工艺美术品的销售等。

就朱先生遇到的“难题”,记者咨询了法律人士与收藏界专家。

王学剑律师事务所的王恩贵律师认为,朱先生购买的这个青花盖碗(罐)“能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商家同意”。

王恩贵说,从合同上来说,朱先生与商家的买卖已经结束,且不违反法律规定。此外,商家没有明确告诉他瓷器是哪朝哪代的,只是让他“自己看”,不存在卖假货的情形。“买卖文物风险相当大,朱先生应该看好了再买,不懂就不要轻易购买。”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镇江分会副秘书长张鹏有着类似的看法。“古玩收藏行业有着特殊性,买卖结束出门后就不认账了,如果买到假的要退货,买到真的是不是要多给钱呢?”

张鹏告诉记者,古玩界有个重要的“潜规则”就是概不退货,如果遇上好说话的卖家,买家也至少得付出20%的“赔偿金”。“收藏古玩就是靠眼力,没有眼力买到赝品,就只能当‘吃药’交学费了。”

谈哥窑瓷器及其仿品的主要特征


哥窑窑址至今未发现,成为一个有趣的历史之谜,但故宫博物院存有大批宫中旧藏的哥窑瓷器收藏品,为我们研究哥窑带来诸多方便。

根据宫中旧藏的哥窑瓷器观察,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造型

哥窑瓷器造型以仿古的碗、盘、洗、瓶、炉等为主,造型均有一种端庄的古色古香气息。碗、盘、洗多有菱花形口及葵花形口等式样,此外,尚有盒、壶及文房用具等。

二、胎釉

哥窑瓷器为黑胎,因其胎中含铁量较多,故烧成后呈现黑色、紫黑色和黄棕色。

哥窑瓷器釉是代表中国传统美学内涵的一种装饰釉,其釉属于无光釉,釉层凝厚,有的甚至厚到与胎相等的程度。其颜色变化丰富,有奶白、蛋白、米白、粉 青、灰、灰绿、奶酪黄等多种。哥窑釉面均开有形态各异的纹片,按形状划分,有梅花纹、网状纹、细碎纹等多种。因胎中含大量可溶性盐类金属,烧成时渗出于底 足、口缘及裂纹的缝隙中,与釉面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形成“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特殊装饰效果。其黑色纹片按颜色划分,有黑蓝、浅黄、鳝血等各种。

哥窑的胎敲击起来,没有那种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声,愈是真品声音愈哑。

三、仿品

仿哥窑始于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记载:明仁宗当太子时,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窑器,但永乐仿哥窑器,至今未能找到传世品。台湾故宫藏有“大明宣德年 制”六字楷书青花瓷款的哥窑盘和碗,但是否为明仿,尚有争议。属成化款的仿哥窑器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质细洁、白净致密,釉色有粉青和

米黄两种,釉色滑润,光泽度很强,开片整齐。成化以后,明代仿哥窑器精品不多。清雍正唐英时,又恢复仿哥窑生产,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的“金丝 铁线”,也有单纯的大纹片或小纹片,釉色以深浅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铁足”,其胎质较厚。干隆以后继续仿烧,官窑多书本朝款。

清代在仿哥窑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蓝釉哥窑、绿釉哥窑及哥釉青花和堆花铁沙青铜器纹饰的品种。民窑仿哥窑盘一种,底有七个酱色支钉,俗称“七星盘”,为雍正及干隆早期产品。

仿哥窑产品自清至今,一直未断,但其精品仍为官窑所出。

民国时仿哥窑产品也不少,但总的特点是精细程度不够,略显粗糙。真的哥窑产品釉色并不统一,而民国仿品则颜色基本以米黄色为主。造型也变得越来越离 奇,仿到后来,干脆在底款书上“成化年制”。民国时仿此品种尚情有可原,而到了80年代,竞也兴起仿古狂风,又生产了一大批仿民国所产的粗制滥造产品,且 价格比新瓷高出几倍。这完全是一种纯商业性的生产,实在没有多大价值。

当代仿哥窑产品多为浙江地区所出,世博会纪念品展出中曾见到两例,感兴趣的藏友不妨前去了解一下。

宋官窑瓷特点及仿品辨析


“官窑”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由官府直接营建。分有新官、旧官之称,前者为南宋官窑,后者为北宋官窑。胎与釉均薄如纸,有月白、粉红、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当时月白为上,粉青次之,以后变为粉青为上,月白次之。器物多为开片纹,以冰裂纹为上,梅花纹次之,细碎纹为下;开片纹有带黄黑线的为上品。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廷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宋代官窑瓷特点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剔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由官府直接经营,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下,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的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目前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

南宋时先后设立了“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采用刮釉垫烧时,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至今杭州凤凰山麓尚留有: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址等历史遗迹,现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官窑仿品辨析

官窑瓷器自问世后即很名贵,历代多有仿制,仿品可分为4种情况:一是宋代龙泉窑仿;二是明清官窑仿;三是清末民国仿;四是现代新仿。宋代龙泉窑所仿官窑瓷器采用垫饼或支圈烧,没有支钉痕。另外,龙泉窑仿品没有一件是满釉支烧的。明代仿官窑均是景德镇御窑厂所仿。这些仿品釉层较厚,釉面开大小纹片,多为粉青和灰青色。清雍正时仿官窑产品釉色多为豆青、灰蓝和月白,少数无纹片,多为大开片,釉有透明和失透两种。失透的容易与宋代官窑混淆,其精致产品中,支钉痕为黑色,类似汝窑细小的芝麻钉。

市场分析

宋代官窑是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其制作的瓷器为宫廷所垄断,所以官窑十分珍贵。而且官窑瓷流传至今的真品非常稀少,故其一直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精品。所以一旦在拍场上出现,价格就高得惊人。

宋代哥窑瓷的工艺特点及仿品辨析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它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此外,哥窑虽贵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元、明、清的记载又甚为混乱。有人说哥窑窑址在浙江龙泉,也有人说在浙江杭州,更有人相信它就是子虚乌有……因此,哥窑的身世直到今天依然是个不解之谜。但无论如何众说纷纭,哥窑瓷器珍贵的珍贵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宋代哥窑瓷特点

哥窑以其“金丝铁线”独领风骚。所谓“金丝铁线”,主要是指器身上分布着众多纹片,俗称“文武片”、“百圾碎”,其中纹片大小结合,大片纹线呈深黑色,小片纹线呈褐黄色。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

哥窑仿品辨析

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的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鉴定哥窑瓷器除了“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之外,还有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但又极易被人忽视的特征——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一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气泡比攒珠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市场分析

哥窑的存世量很少。据统计,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其中,北京故宫藏有几十件,台北故宫藏有190多件,再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全世界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在拍卖市场上,只要有宋代哥窑精品出现,就一定能够受到市场的追捧。早在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就拍出了1000多万港元的天价。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这件瓷器的价格还要高。这两年在内地的拍卖市场上也有标明为“宋哥窑”的瓷器露面,但由于市场对拍品的争议,成交价格总是维持在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如何鉴别雍正青花瓷与仿品


清雍正 青花宝相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

雍正青花瓷有多种色调同时并存,有的发色浅淡而深沉,略有晕散;有的发色灰暗,但呈色稳定,色泽深浅不一;有的发色青翠,色调鲜艳而稳定;有的发色晕散,仿明宣德青花色调。

现代仿雍正青花瓷器品种很多,常见的器型有双耳瓶、双耳扁瓶。但青花颜色不如雍正青花厚重,雍正青花略有晕散,而仿品没有。另外,雍正青花釉面多呈橘皮纹状,而仿品没有这一特征。这是区别雍正青花真伪的重要标志。而雍正青花瓷仿明宣德器从款识上可以辨别,官窑青花有书“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即后代仿前代官窑年号的;其余都书“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少数书三行六字篆书青花款。

此件收藏品口沿小修。扁圆瓶身,前后绘宝相轮花,花新为阴阳八卦纹,边际环以花瓣形纹;两侧则绘缠枝灵芝;束颈起棱;圆球形口,上饰一周缠枝花纹;绶带耳上绘折枝花;底承方足。葫芦瓶造型源自中东的金属制品,清雍正青花宝相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的形制则直接仿自明初永乐、宣德朝作品。和永乐、宣德时的区别在于:永、宣的上半腹斜直较瘦小,康、雍开始加宽下垂;永、宣时的绶带且略小,小圈足,椭圆形,而清代康、雍时的绶带且则大而飘,圈足略大,圆角方形;从工艺上看,永、宣的上下对接,而康、雍的则,前后相合。

教你从款识特点鉴定青花瓷器


款识是书写在青花瓷器上的文字资料。记载着器物的制作时代、地点、作者姓名或作坊牌号、定制者的姓名、堂名、画押记号等。青花瓷款识因属于釉下彩,一般与器物制作时代相同,很难后加款。所以,青花瓷款识的时代风格是鉴定器物真伪的重要依据。

从元代起出现青花瓷器款识,但目前所见者极少,仅有江西丰城县出土的“元后至元戊寅六月”铭青花釉里红四灵盖罐和楼阁式瓷仓;江西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的“戊子年”青花缠枝灵芝纹罐;英国伦敦大学大维德博物馆收藏的“至正十一年四月”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屈指可数的几件纪年器物。

明洪武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篆书款瓶,此外还有草书“福”、“寿”等款。明代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上开始出现青花款识,目前也仅见4件完整器物:一是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内府”楷书款带盖梅瓶;另3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永乐年制”篆书款青花压手杯。

从明代宣德起,在官窑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已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宣德青花瓷器年款较多,第一个特点是无固定的书写位置,圆器的口沿、内心、琢器的肩部、腹部都可以书写款识。第二个特点是:以六字楷书款占绝大多数。第三,宣德青花的书法特点是工整、秀丽、大方。从明成化官窑起开始仿宣德款,历朝不断。成化官窑款以六宇楷书为主,字体刚劲,中锋运笔,不易模仿。嘉靖官窑以六字楷款居多,字形呈长方形,笔画生硬、棱角分明,微微向右倾斜。万历官窑款仍以六字楷书为主,并恢复用“××年制”,字体端正,敦厚刚劲,颇似颜体。

清代官窑青花瓷器也多在器底书帝王年号款。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以楷书为主;乾隆至道光时期以篆书为主;咸丰朝以后又以楷书为主。

顺治青花瓷器官款极少,以六字楷书为主,字体刚中带柔,有崇祯款识风格。康熙官窑青花瓷器款识变化较大,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帝王年号款较少,款识字体宽大,笔画粗犷;中期帝王年号款大量出现,以六字双行楷书为主,字体秀丽;晚期款字更加秀丽、瘦长,除六字楷书外,还出现了六字篆书款。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款识最为规矩,字体秀美,仿佛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以六字楷书居多。乾隆官窑青花瓷器以六字篆书为主,书写工整,笔道严谨,横平竖直,颇具功力。

总而言之,鉴定青花瓷器的真伪,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实践,多对照、排比、分析,经过漫长的经验积累,才能熟能生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