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瓶 > 导航 >

青花龙凤纹瓶烧制时期推断

青花龙凤纹瓶烧制时期推断

古代瓷器瓶 古代瓷器烧制工艺 古代瓷器烧制过程

2020-03-13

古代瓷器瓶。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学者波普根据英国人霍布逊发现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鉴别认定出一批至正型青花瓷,同时他还认为,元至正到明永乐、宣德时的瓷器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瓷器便是洪武风格,并据此分离出一些洪武青花釉里红瓷。他这种鉴定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然而,由于国内传世和出土的此间完整器屈指可数,带款器、官窑器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一些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器因为较多地具有所谓的至正型风格而被划分到元末去了。笔者在此介绍家藏的一件14世纪后期青花龙凤纹瓶,希望能对元末明初,特别是洪武初期官窑瓷器的分型断代有所帮助。

该瓶高35厘米,口径18.6厘米,底径15.6厘米。广口、束颈、溜肩、腹至底渐收,呈椭圆形,底部微束,器物造型端庄优美,线条浑圆。其胎色白质粗,坯体厚实,釉白中泛青灰,釉面较乳浊,近似于卵白色。因为修胎不够精细,釉层厚薄也略欠均匀,仔细观察,部分釉面隐现胎痕。器底露胎现大片窑红,同时散见一些大小不一的铁褐色斑点,坑坑洼洼的旋状跳刀痕十分醒目,中有小“脐”。圈足外壁斜削,内壁与底部相交呈圆弧状,挖足较浅,足墙较厚,底足平切,小有粘砂。外口沿以釉下青花绘如意云肩边饰,颈部的变体莲瓣肥硕、宽大,排列紧密,颈、肩之间以靥形莲组合而成的图案纹样连接成一圈装饰带,肩部又绘一层较大的如意云肩,腹部的主题纹样是团扰龙凤纹四组,每组纹样之间的空白有大有小,可见图案布局不太规整。纹样技法上,既实笔点绘,又勾勒渲染,绘画笔触清晰,少有晕散。由于青料中深褐色斑点较多,总体上看,该瓶青花发色呈深靛青,给人以浓重有余而鲜艳不足之感。

笔者认为,该器烧成于14世纪中后期,也就是元末明初的几十年间,其下限年代应不超过洪武中期。因为该器显然已具备了此间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甚至与著名的至正型青花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该器所绘的五爪龙纹虽说也颇有威仪,但与典型的元代龙纹画法不同,倒与明代官窑器上的典型龙纹十分相似。此外,香港苏富比曾拍卖过一件洪武官窑器,为青花釉里红花卉纹瓶,从其图录上可以看出,除主题纹样外,从器物造型到辅助纹饰,两器几乎相同。因此,将其定为明洪武瓷器更加合理,同时也应排在官窑之列。

作为有着600多年传世经历的洪武初期官窑瓷器,其研究和收藏价值是不容置疑的。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暗刻龙凤火焰纹黄釉锥把瓶,一件难得康熙官窑瓷器


黄釉清代以同治黄釉最为出名。这件暗刻龙凤火焰纹黄釉瓷器瓶为典型锥把瓶形式,直口,长细颈,颈下部略粗,圆腹,器身满施黄釉,色彩夺目,釉质明亮;口部黄釉较薄,口沿以下器身满饰锥拱纹饰,暗刻流云、火焰图案,瓶腹中部暗刻一龙、一凤形象,翩翩起舞,相向而飞,这种暗刻纹龙凤、流云、海水图案,在康熙、雍正两朝较为盛行。瓶身上的纹饰简捷明快,富有装饰趣味,与线条流畅的器形相配,使全器散发着优雅秀美的气息。

足圈露胎,造型别具一格。暗刻龙凤火焰纹黄釉锥把瓶寓意“龙凤呈祥”的美好祝愿;表示皇家美好愿望,也只有皇家身份才能有这种色釉瓷器。瓶子腹下部近足处,有一圈海水纹饰,瓶底为白釉地,绘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康熙年制”6字2行款。

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4.5cm,口径5.8cm,足径8.5×12.5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窑口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乾隆

瓶直口,细颈,颈肩相交处饰对称的如意形双耳,扁圆腹,腹两面中心凸起,椭圆形圈足。瓶圆若满月,故称“宝月瓶”或“抱月瓶”。通体以青花为饰,口沿绘回纹,颈部纹饰分两层,上部绘上仰的如意云纹,下部绘缠枝花纹。腹心凸起处绘宝相花,外以回纹、莲瓣纹环绕,中心绘八瓣宽体莲瓣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绘八宝纹,腹体两侧各绘缠枝花四朵。足墙绘缠枝灵芝纹。足底施白釉,内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此瓶造型秀美,胎体洁白,青花色泽艳丽,色重处可见细密的斑痕,为人工点染所致,以摹仿明永乐、宣德青花浓重晕散的效果。八宝纹与莲花相配作为装饰图案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为清乾隆朝瓷器中常见的装饰纹样。

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有清一代,宫廷御瓷的一些品种与器型始终前后相袭,每朝必备,每岁必制,旧档称“岁例供瓷”,青花赏瓶即为其中一例。

青花赏瓶是清雍正朝所创新瓶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专用于赏赐功臣,赏瓶也便成了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

历代青花赏瓶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莲纹,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莲”代表“廉”,合在一起包含着清中晚期社会的意愿,希望时政“清廉”。

营口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赏瓶(见图),高39.5、口径9.5、底径13厘米;敞口,长束颈,圆鼓腹,圈足;口沿外侧饰海浪纹,颈饰蕉叶纹及回纹,肩分两层以凸弦纹相隔,绘缠枝莲纹和如意云头纹,腹饰缠枝莲纹,下部绘仰莲纹,圈足绘卷草纹,底有“大清光绪年制”青花楷书款。青花色调青翠浓艳,构图层次分明,布局合理。

尽管瓶式雷同,但历朝青花赏瓶在青花、胎釉、纹饰细节、腹部变化等方面均有各自风貌。如乾隆时期青花呈色浓艳微带浑融,胎釉光润坚致,宝光内蕴,纹饰绘画精细,花大叶小,虽繁密而不觉凌乱,尤其枝叶绘画笔意流畅,飘逸自然,点涂技法运用自如,腹部圆浑。嘉庆时期青花呈色纯正妍丽,釉质温润洁净,画风与前朝相袭,然略觉繁密,花朵无前朝饱满之状,瓣片尖圆,叶子变大;腹部圆浑。道光时期青花妍丽明亮,纯正深沉,釉质浆白莹润,花叶俱大,布局疏朗,稍觉留空太过。叶子生动之感减弱,腹部下敛,然整体造型仍美观得体。咸丰一朝风格一如道光,外形又更在道光之上。同治时期,青花浓艳泛紫,胎釉均为晚清特征,釉色白中带浅灰,画法拘谨工整,造型一如乾嘉时期饱满圆润。而到光绪时期洋蓝艳丽,胎体厚重,纹饰疏朗简约,没有前朝繁密之感,器型变高,颈部稍变粗,已不及先前者秀气。

名瓷欣赏—青花釉里红松鹿纹瓶


青花釉里红松鹿纹瓶

清,光绪,景德镇瓷器。现藏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直口,束颈,颈上两侧塑叶形耳,耳上有圆孔,折肩,深弧腹,束胫,圈足外撇。口沿绘一圈菱形小花纹,颈上绘盛放梅花,肩颈接处饰卷草纹一周,肩上四个圆门开光,里各绘芍药一株,开光间以连续菱形小花纹相隔,腹部绘古松下栖鹤奔鹿图,底边饰倒三角纹。通体只有青花与釉里红两色,釉里红绘花朵、鹿身、松枝及鹤顶,其余图案均为青花。清雅自然,意境脱俗。

青花釉里红是始于元代的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采用的是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陶瓷装饰方法。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两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施于一器,而且红、蓝呈色均恰到好处并非易事。尤其是由于铜只有在还原气氛中才呈红色,釉对窑室中的气氛十分严格,成品率低,历代留下青花釉里红呈色稳定的器物不多。据史料记载,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制品呈色较好,尤其是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色调不仅稳定鲜艳,而且釉里红有深浅不同的层次。

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2.8cm,口径8.2cm,足径10.8cm

生产时代: 永乐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明永乐

瓶撇口,细颈,硕腹,圈足。底足无釉无款识。通体在莹润闪青的白釉上展现出色泽浓艳的青花纹饰。瓶颈部绘三层纹饰各一周,上部为上仰的蕉叶纹,中间是缠枝花纹,下部为下垂的云头纹,近足处绘上仰变形蕉叶纹一周与之相呼应。足外墙饰一周半朵莲的边饰。腹部为主题纹饰:运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南国的庭院景致,图中两块玲珑的湖石挺拔俊秀,依石而立的翠竹枝头微低,似在随风摇曳,围栏内外一片郁郁葱葱的萱草、兰花竞相开放,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四季常青的芭蕉叶又为画面平添了几分南国色彩。山石、翠竹、蕉叶、萱草、兰花构成了一幅寓意吉祥的“五瑞图”。

此瓶造型线条优美流畅, 胎质纯净细腻,纹饰清晰生动。画面一改元青花繁缛的装饰风格,构图疏朗有致,青花色泽浓艳亮丽,深浅不一,富于层次感和立体感。画面中的黑色斑点似水墨画中晕散的效果,为永乐青花的显著特征,这种自然形成的色泽特点极难模仿,为后世仿品所不及。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皆有仿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但器物造型不及永乐器柔美秀丽而略显臃肿笨重,画面中的黑斑不是天然烧成,系人为重笔点染而成,与原物相差甚远。

清雍正款青花缠枝莲纹贯耳瓶


清代雍正一朝,虽仅存13年,但制瓷工艺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器型之美,可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相提并论,在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方面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不论是器型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都有很高标准。康熙时期初创的一些品种,如粉彩、墨彩、斗彩和釉里红等,此时又有新面貌。而仿古各名窑及仿明代宣德、成化之器品种更加繁多,尤其是雍正青花在青花器中以仿古著称。总的来说,雍正一朝在制瓷方面,无论是对古代器物,还是对自然界的花果形状的模仿,都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在仿制中创造出新的品种、纹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彰显于世。

雍正青花一改康熙敦厚挺拔的风格,趋于轻巧隽秀。雍正早期青花瓷器风格与康熙晚期类似。中期以后,出现模仿明代永乐、宣德的器型,造型、胎釉、青花色泽以及纹饰,极其相似。如镇江博物馆藏雍正款青花缠枝莲纹贯耳瓶(见图),高54.5、口径12.3、底径18.2厘米。瓶直口,长颈,颈部设一对贯耳,折肩,肩以下渐收,浅圈足。整器绘缠枝莲纹,肩部绘莲纹以及回纹和海水纹,近底部绘变形莲瓣纹。圈足内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缠枝纹是瓷器装饰的纹样之一,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故称缠枝纹。构图机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展开,再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卉,并点以叶子,形成枝莲缠绕的缠枝纹。缠枝纹兴起在宋代,元、明、清三代盛行缠枝纹,多作主题装饰出现。此器端庄典雅,质朴古拙,刚中带柔。胎体精细,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厚薄均匀,是少见的仿永宣青花大器。釉面光亮莹润,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为了体现永、宣青花的特点,以较浓的青花料在纹饰上刻意点染,但这些斑点漂浮于釉面。

高雅精美的清代银制龙凤呈祥瓶


银质物品在中国古代一直都只有贵族或者是有钱人家才能拥有,其标志着华贵、精美和荣耀,而在各色收藏品中,银质器具极为少见,但每件都是精美之物,令人爱不释手。其上也仿瓷器玉器,筑有许多花纹,龙凤呈祥图极为其中一种。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龙凤是很好看的一种图案,画面上,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这些龙凤图案,虽以各个国家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异,但其基本形态都来源于、取材于华夏龙凤;其寓意也和中国本土龙凤相一致:阴阳和谐、婚姻美满、吉祥福瑞。

如第400场专拍标王清代银制龙凤呈祥瓶,整体器型大小一般,但是十分精美,特别是银筑的龙凤纹路极为精致,龙身上的每一片鳞片以及凤身上的羽毛都刻画的很细致很生动。其作为一个银质物品,相信在清代也是贵族之用,极尽奢华之可能,作为现代收藏,也十分漂亮,显出自然的高贵来,此品一口价六千拍下,价格还是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弘治黄釉暗刻龙凤纹三足薰炉


宣德黄釉器烧成之后一直为内府皇廷所垄断,只归宫廷御用,管制极为严厉,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严森的等级制度,后朝均有效法。

《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记载,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时下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

谕旨中黄釉器皿属于首禁之物,可见其独尊地位不容冒犯。越是严法禁止,越是彰显黄釉瓷器的尊贵和无比稀缺。弘治黄釉在其“宣黄”的基础上竭力改进技术,其色清亮匀净,透明度高,更因其时烧造数量甚少,流传至今更是难能可贵。

此黄釉暗刻龙凤纹三足薰炉,烧制于明代弘治时期,娇黄釉釉面光亮,淡雅悦目,公认为历史最高水平,与宣德时期娇黄釉相比,更精细油润。通体清逸明朗,自然流畅,器形端庄秀雅胎坚质密,胎体厚重,釉面腴厚,白晰亮丽,具有典型明代弘治黄釉特征。

整体造型大气端庄,静谧之中赋予动态美感,静中生威,雍容华丽;在造型上,腹部饱满,下承三个三弯状兽足,主体纹饰龙凤纹图案布局。香熏盖钮镂雕狻猊一只,精致威武,器身对称设置一对造型飘逸的朝冠耳,身形矫健,飘逸威猛,具有十足的动感和气势。

朝冠本身便富有加官晋爵的吉兆,因此举凡职务或学业上有晋升需求的人,若以此炉摆设,不仅寓意吉祥,更可收到美化观瞻的实效。炉底书“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识,书体风骨隽秀,笔意清新,端庄内蕴稚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