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瓶 > 导航 >

洪武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洪武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古代瓷器瓶 古代莲瓣花纹瓷器 明代洪武瓷器鉴别要点

2020-11-20

古代瓷器瓶。

洪武一朝,因仰赖海外贸易进口之钴蓝料,受海禁影响,洪武瓷器釉里红多于青花。当时人们刻意追求一种青料发黑,可让画面像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这与传统青花料截然不同,乃是当朝意识形态使然和统治者喜好所致。

此时期之瓷胎,一般较为厚重,呈白色略带灰色;釉面肥丰腴,传世洪武瓷器之造型、风格均带有元代遗韵。元代梅瓶器身修长,比例均匀;洪武则宽肩细颈,腹颈较元代梅瓶丰满;元代梅瓶底足微微外撇,而洪武时期则渐收到底;圈足早期为平底,中后期则为宽足平底,此种圈足唯洪武一朝独有,此为洪武梅瓶之造型特征。

此梅瓶器型典雅、画工精美,纹饰层次分明舒朗,青花色泽沉静,青料聚集处有凝滞的黑斑。外壁通体青花装饰,口边自上而下绘如意云纹,双龙戏珠纹,缠枝莲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团花纹,底部以仰莲纹为饰,主题突出,主次分明。

通体青花纹饰色度偏暗,图案虚实深浅分明,肩部以龙纹象征着皇权,彰显霸气。瓶体釉质肥润,瓷胎洁白,笔法流畅,充分反映了烧造者的独具匠心。

此器不仅是洪武时期的精品典范,且又符合现代人对艺术的审美观,时隔六百余年任然保存如此完好,将是人类永恒的艺术瑰宝。

洪武 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尺寸:

口径:5.7cm

高:41.2cm

足径:12cmTAoCI52.cOm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代 青花缠枝莲纹杯


古朴的造型,秀丽的装饰

此杯为传世品,系一件明代景德镇窑烧制的著名青花酒杯,为永乐年间造。敞口,口沿外侈,深腹曲壁,下腹部微折,矮圈足。杯腹内外皆饰青花缠枝莲纹,口部饰朵梅纹,内底绘双狮戏球,球心篆书“永乐年制”题款。此杯制作精细规整,造型古朴敦厚,装饰构图匀称,画笔清秀流畅,色泽深翠凝重,是永乐年间压手杯之精品。

明代青花缠枝莲纹杯规格:高5.2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3.8厘米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何为“压手杯”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说:“永乐年造压手杯,……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而这件青花缠枝莲纹酒杯,胎体稍显厚重,器形较小,将杯覆合于手中,大小恰好合掌心,并有凝重之感,这就是所谓的“压手杯”。

难得的制瓷图

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不少制瓷的作坊和烧瓷的窑址,为研究古代瓷器的制作程序和烧造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但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这些制瓷遗迹多残破不堪,很难从中看出当时制瓷作坊的全貌,虽有些晚期文献中轻描淡写地提到这方面的资料,但对于专门的陶瓷研究者来说,也是详备不足。幸运的是,在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嘉庆年间粉彩瓷瓶上,发现了详细的《制瓷图》,画面包括:采石,油泥,镟坯,吹釉,入窑,烧窑,彩器,烧炉等制瓷的几个重要步骤。图中人物众多,绘图施釉的画师们均着长袍大褂,有的头戴瓜皮礼帽,有的还戴着眼镜,地位明显高于短衣打扮、头挽发髻或戴幞头的杂工。画师们手拿之器,形体较小,如碗形,敞口,斜壁内收,矮圈足,当为盏。这个窑场可能是以烧制杯盏为主的专门窑场。

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盘


永宣时期青花瓷器基本摆脱了洪武青花瓷器从元向明过渡时期的特点,形成了自身清新隽秀的风格,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隽品迭出,尤为精绝,为有明一代官窑瓷器艺术之典范。

其中青花一项,色泽深翠,式样精妙,明代文人品评甚高,谓之“发古未有之名品”、“其价几与宋器埒矣”,备受后世推崇。清人蓝浦于《景德镇陶录》中赞曰,“永宣窑……土埴细,质尚厚,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若后来仿制者殊差”。

青花盘为明永乐官窑的经典品种,其造型丰富,纹饰多样,胎釉精细,色泽深翠,产品远播海内外,影响深远。此盘以缠枝莲纹为主要纹饰,构图疏朗大方,多出几分文人气息。盘外壁内壁均绘缠枝莲纹图案,盘心绘宝相花一朵,绘画婉转流畅,釉色肥莹,胎体光润,青花又有大量晕散,苏麻离青氧化铁之锡光几乎凡深处皆有,呈色极富层次,铁锈斑深入胎骨,为宣德青花作品典范之作。

宣德 青花缠枝莲纹盘 尺寸:

口径:8.2cm

高:3.9cm

足径:2cm

乾隆粉彩缠枝莲福到贴金纹瓶


乾隆官窑瓷器造型的奇巧、纹饰的繁缛、制作工艺的复杂艰深,在我国陶瓷史上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那种繁而不乱、艳而不俗,奇巧而不怪诞、合乎法度的品味格调不仅让精美的瓷器熠熠生辉,在我看来更是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了。

《古铜器考》称赞乾隆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而那种华丽繁缛的风格,真可谓是空前绝后了。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当时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本品秀美华贵,妍而不俗,气质非凡,周身以松石绿釉为色地,瓶肩两侧贴附夔龙双耳上顶冠盖,玲珑精巧,通体纹饰极为精细,敷色浓艳,构图紧密,布局精妙,线条端庄细腻,用料奢侈,格调高贵典雅。

瓶身腹部绘饰矾红祥蝠振翅,中间围绕缠枝莲宝相花纹,上部绘寿字三枚,构成福寿连年之意。寓意吉祥长寿,永无穷尽,延绵万年。通体所绘各式缠枝莲宝相花卉纹,婉转舒展,颇见柔美之姿。

此器分三段烧造硕大且挺拔,给人以气势如虹之感。上盖塑鎏金龙纹珠钮,尽显皇家至尊。夔龙双耳冠盖与珠钮相互呼应,和谐且唯美。它们相映成趣,结合起来一切又恰到好处,给人雍容华丽,相得益彰之感。

整器宏伟别致,繁缛多变,富丽堂皇。至上而下每层均施贴金工艺点缀,这些细节处处体现出皇家风范;从这些细节中可窥见乾隆盛世之雄浑气魄,彰显着皇家制瓷工艺的精湛严谨与富丽堂皇的宫廷气质。

明代 青花缠枝莲纹杯_陶瓷知识


古朴的造型,秀丽的装饰

此杯为传世品,系一件明代景德镇窑烧制的著名青花酒杯,为永乐年间造。敞口,口沿外侈,深腹曲壁,下腹部微折,矮圈足。杯腹内外皆饰青花缠枝莲纹,口部饰朵梅纹,内底绘双狮戏球,球心篆书“永乐年制”题款。此杯制作精细规整,造型古朴敦厚,装饰构图匀称,画笔清秀流畅,色泽深翠凝重,是永乐年间压手杯之精品。

明代 青花缠枝莲纹杯规格:高5.2厘米 口径9.3厘米 足径3.8厘米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何为“压手杯”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说:“永乐年造压手杯,……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而这件青花缠枝莲纹酒杯,胎体稍显厚重,器形较小,将杯覆合于手中,大小恰好合掌心,并有凝重之感,这就是所谓的“压手杯”。

难得的制瓷图

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不少制瓷的作坊和烧瓷的窑址,为研究古代瓷器的制作程序和烧造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但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这些制瓷遗迹多残破不堪,很难从中看出当时制瓷作坊的全貌,虽有些晚期文献中轻描淡写地提到这方面的资料,但对于专门的陶瓷研究者来说,也是详备不足。幸运的是,在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嘉庆年间粉彩瓷瓶上,发现了详细的《制瓷图》,画面包括:采石,油泥,镟坯,吹釉,入窑,烧窑,彩器,烧炉等制瓷的几个重要步骤。图中人物众多,绘图施釉的画师们均着长袍大褂,有的头戴瓜皮礼帽,有的还戴着眼镜,地位明显高于短衣打扮、头挽发髻或戴幞头的杂工。画师们手拿之器,形体较小,如碗形,敞口,斜壁内收,矮圈足,当为盏。这个窑场可能是以烧制杯盏为主的专门窑场。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大尊


青花瓷是在素瓷胎上以钴蓝为着色描绘纹饰,再敷以玻璃质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成品因花纹呈现青蓝色,故名“青花”,又因花纹与白地相间,亦称“白地蓝花”。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大尊。

这件青花缠枝莲纹大尊高63.2厘米。分为三部分:喇叭形口、罐形腹和倒钵形底座,各部分单独分开烧制,最后连接而成。通体饰多层缠枝蕃莲、蔓草纹、蕉叶纹、忍冬纹、莲瓣纹、云雷纹等。腹体开光内以楷书撰写铭文,从铭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款大尊是唐英监烧敬献给皇宫,用来在朝阳门外祭祀东岳大帝的供器,成套共有五件:香炉一、烛台二、花觚二,称之为五供,这件青花缠枝莲纹大尊烧制时间为乾隆六年。纵观此尊,器形雄硕,工艺水平高超,更为难得的是有绝对的纪年铭,是研究乾隆时期瓷器的标准器,也是研究当时著名的御用督陶官唐英督陶业绩的重要资料。

青花工艺是在瓷胎上单独用钴蓝料进行彩绘的器物,所见最早的是于江苏省扬州市观音阁出土的唐代白瓷蓝彩折枝牡丹如意纹碗残器,该器为河南省巩县窑的产品,故此可以说青花肇始于唐代,到明清两代青花瓷生产达到鼎盛。青花色调于青蓝中蕴含丰富的变化,浓淡散晕,青翠披离,如同水墨画的效果。青花瓷器不仅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陶瓷的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

乾隆青花粉彩缠枝莲纹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


自清一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后一座高峰,满清帝王虽起于关外,定鼎中原后亦尊奉孔孟之道,沿袭汉家文脉,逐渐接受了汉化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起居用度也无不打上汉文化的烙印。

就御用瓷器而言,自雍正帝起,便极力追求诗、书、画、印齐全的风格,完美契合了诗情画意的文人精神。于是,这类作品便不止是精致的工艺品,而且是卓绝的艺术品,达到了制瓷史乃至艺术史的顶峰。这件乾隆青花粉彩缠枝莲纹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便是这类艺术品的绝佳代表。

此瓶糅合了大清盛世最高超的艺术殿堂——御窑厂的制瓷圣手、宫廷画院的杰出代表、国内顶级的青料粉彩,而最令其身价倍增的则是清高宗亲作的两首御制诗——咏梅诗、咏菊诗。

幽谷香凝冰玉腮,寻芳纔见一枝开。

雪过野径行行远,春到山村得得来。

最爱轻盈含数点,莫愁狼藉落成堆。

明窗雅助新诗兴,坐上曾延萼绿陪。

霜华点染素花寒,枫叶纷披柳叶残。

篱下爱看白玉盏,枝头忽作紫金盘。

晚芳摇落香犹在,冷艳依迟秀转攥。

我是诗人亦花史,一番吟赏一番看。

梅花和菊花都是雍正、乾隆这对父子帝王的钟爱之物,在两朝的瓷胎画珐琅器上曾大量采用。晚年的乾隆皇帝深深陶醉于自己的文治武功中,在志得意满之余,他便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平生所追求的艺术享受中,这些帝王喜爱的诗作与景物,便自然出现在帝王晨星把玩的风雅之物上。

本瓶辅纹饰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交相绘制而成,口沿、肩部及足胫分别以粉彩描绘如意云头、回纹及蕉叶,将整个瓶身分为颈部及腹部两部分,分别绘制缠枝花卉图案,但纹饰主题不尽相同,颈部以粉色双犄牡丹花为主体,花朵、枝叶间穿插蝙蝠、万字结与红色柿果,其中柿果意在与瓶耳相互呼应。

腹部四开光周围则绘制明清御窑瓷器上最为经典的缠枝莲花图案,其间缀有宝罄,与颈部所绘蝙蝠、万字结共同组成“福庆连绵”的美好寓意。整器纹饰绘画笔法工整细腻,用色种类丰富、色泽艳丽,而最为点睛之处在于其部分枝叶以青花绘制而成,发色淡雅,避免了因布局紧凑而产生的繁复之感,从而使整个图案在不失富丽堂皇的同时还透着一股清柔之气。

乾隆 青花粉彩缠枝莲纹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 尺寸:

口径:9cm

高:35.6cm

足径:10.9cm

乾隆青花缠枝宝相花螭龙纹梅瓶


龙纹乃中国瓷器极重要之纹饰,五爪龙更是为“真龙天子”之形象,威仪横贯,气夺千里,此等气度,与明快鲜亮的青花之泽相互辉映,妍而不炫,威而不戾,尽现皇权气度。

随着历史变迁及帝王之好,而至明朝之后龙纹的大致特征已基本定型。且观此瓶上腾龙,虽与正肃苍劲的龙纹形似,而细看才发现背部鳞片仅是寥寥数笔。突破了龙纹长久以来的一成不变,无疑激起层层涟漪,打破了以往的沉寂。

此青花缠枝宝相花螭龙纹梅瓶,小口折沿,短颈,肩丰硕挺阔,肩下渐敛,圈足底,瓶身通体施白釉,釉面盈润,双龙纹青花缠枝莲纹发色亮丽,绘制精美,布局疏朗。

作为传统经典梅瓶式样,又与常见梅瓶体态略有不同,尺寸把握精到,洗练挺拔,气宇非凡。瓶身所绘之青花五爪螭龙,双目瞪圆炯炯有神,张口作咆啸状,鬃髪迎风飘展,腾跃于九天之上,神韵尽现。此瓶不仅展现了乾隆青花御瓷“独步本朝”登峰造极的烧造水准,更以秀美威仪的龙纹姿态,代表着乾隆朝进入鼎盛时期的历史意义,是难得的乾隆本朝珍品。

乾隆 青花缠枝宝相花螭龙纹梅瓶

尺寸:

口径:4.7cm

高:23 cm

足径:8.7 cm

康熙青花缠枝莲将军罐


无论是多大的行家,学习瓷器都有一个开始的阶段,学瓷从青花开始,是绝大多数学瓷者的第一步,而认识康熙青花,则是掌握了青花的重要分水岭。比康熙青花粗犷的,大约就是明代;比康熙青花细腻的,大约就是清代;而那集洒脱与青翠的美丽则独属于康熙本朝,它独领风骚、艳压群芳,是青花发展史上的标杆。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件康熙青花缠枝莲纹将军罐,器物高33cm,无盖,直颈,溜肩,鼓腹,收腰,腰部曲线玲珑,撇足,二层台底。底部绘制双栏圈。器物颈部以如意纹作为边饰一周,器身满绘缠枝莲纹,绘画粗枝大叶,满布器身,十分大气。

青花将军罐始于晚明,而在康熙一朝最为流行,有青花、五彩及单色釉品种。将军罐因形似一个顶盔贯甲的将军而得名,可惜此件盖子遗失。对于将军罐而言,十罐九缺盖实为常态。此件将军罐曲线玲珑有力,充满弹性。清代瓷器至康熙时期开始,十分注意修胎。明代瓷器的罐体常见上下两部分的接胎痕,故而器型轮廓难以光润、柔滑。而康熙瓷器内、外皆修胎精细,官窑、民窑的制瓷工艺都较前朝有较大飞跃,制瓷在康熙一朝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标准化的产业,康熙朝瓷器的质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康熙一朝的器型挺拔有力,有赖于极为细腻的胎土。康熙朝使用的瓷石与高岭土较前朝并无明显区别,但是康熙朝改进了对瓷土的加工工艺,对瓷石的碾磨、淘洗、陈腐工艺分为了二十多道工序,大量的人力融入瓷土之中,只为其成为更宜陶的原料。

康熙一朝的青花料使用的是浙料,由于将对青花钴料的加工方法由水沉法改为煅烧法,青花颜色更为青翠,达到了墨分五色的境界,青花颜色可以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这使得青花绘画就如同一幅水墨画,极具中国绘画之风。此件青花罐发色鲜丽、绘工熟练,才有了双勾填色的绘画技法,其中,在青花分水填色的部位留有一层一层的好似水渍的痕迹,这痕迹被称为“水印指捺痕”,这是鉴定康熙时期瓷器的重要依据。

器物胫部外撇,足部不是圈足,而是二层台底,即在底部形成一个承台,圈足略略收缩一圈在承台之下。虽然看似和圈足在工艺上讲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这一个小小的改变像是给罐子穿上了高跟鞋,使整件器物的身材便一下子挺拔了起来,形成了婀娜多姿的体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洪武青花缠枝莲纹梅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洪武青花缠枝莲纹梅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