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罐的鉴别 > 导航 >

沙家枥先生关于塔式盖罐的联想

沙家枥先生关于塔式盖罐的联想

瓷器罐的鉴别 美家美瓷砖 家装瓷砖

2020-11-20

瓷器罐的鉴别。

从国宝耀州窑黑釉塔式盖罐的联想(图1),1972年黄堡耀州窑遗址出土,耀州窑博物馆收藏。单层佛塔造型是印度佛塔建筑与中国传统方亭式建筑风格的融合。该罐盖以“七级浮屠”的形式展现佛教中的建筑,浑圆的塔身、高耸的相轮塔刹,据说在中国现存的唐代佛塔中很难找到像盖罐的装饰题材,既有人物又有动物、植物等造型,数量近二十个,如此之多的造型,运用到一件器物上,经过能工巧匠巧妙处理,并没有拥挤之感,反而显得主从有序、层次分明。佛像被安置在塔身与塔座相连接的罐内,可见佛的身份和地位。猴子被装饰在塔顶的耀眼处,画龙点睛。塔座下方大力士与兽首,起到托塔负重和镇恶驱邪的作用。《佛本生故事》中记载了佛祖在轮回中曾有一世转化成猴子,并与鳄鱼斗智的故事,因此人们认为猴子是佛的化身。盖罐自上而下分为罐盖、罐腹、底座三部分。罐盖形制独特,尺寸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共有7层,正是中国人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七级浮屠”。

盛唐文化能够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闪耀着异样光彩,是大唐海纳百川的开放政策的结晶,这件黑釉塔式盖罐结合印度和中国传统的建筑式样,创造了佛塔建筑的新颖形式,形成了一种独具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在大唐吸纳进取的开放政策下,佛教文化曾经一度繁荣。盖罐当时是用来存放大德高僧的灵骨或舍利的高级葬具。由于大唐的首都在北方,长安、洛阳,自然艺术的审美、风格的流行源自高度集中在文化都城为起点,再向外延伸发展,自隋、唐以来塔式盖罐流行于北方地区,尤其以河北、陕西等地为代表,就目前发现的塔式盖罐来看,如河北的定窑、邢窑、河南的巩县窑,陕西的耀州窑、北方赤峰窑或缸瓦窑等,之后发展到了南方各地,如景德镇、龙泉窑等,龙泉窑的龙虎罐实际上也是同样的作用,也叫魂瓶。前面介绍了耀州窑唐代黑釉塔式盖罐,我们再来看看河北的塔式盖罐,就目前发现的塔式盖罐以河北定窑的产品最著名,而且式样丰富,定窑塔式盖罐流行于晚唐、五代时期,很可能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这件塔式盖罐是比较大的尺寸,据称这种塔式盖罐都是成对的(图2),盖罐呈三节组合式,由莲花瓣托衬净水瓶为塔顶,中段罐以龙首飞檐椽子为饰,体现了中式古建筑的风格,下段以仰莲纹为饰,塔身外有狮钮围栏一圈,规格等级还是相当高的,塔式盖罐总高超过六十公分,是件唐代定窑最大尺寸的塔式盖罐。

盖罐当时是用来存放大德高僧的灵骨或舍利的高级葬具。由于大唐的首都在北方,长安、洛阳,自然艺术的审美、风格的流行源自高度集中在文化都城为起点,再向外延伸发展,自隋、唐以来塔式盖罐流行于北方地区,尤其以河北、陕西等地为代表,就目前发现的塔式盖罐来看,如河北的定窑、邢窑、河南的巩县窑,陕西的耀州窑、北方赤峰窑或缸瓦窑等,之后发展到了南方各地,如景德镇、龙泉窑等,龙泉窑的龙虎罐实际上也是同样的作用,也叫魂瓶。前面介绍了耀州窑唐代黑釉塔式盖罐,我们再来看看河北的塔式盖罐,就目前发现的塔式盖罐以河北定窑的产品最著名,而且式样丰富,定窑塔式盖罐流行于晚唐、五代时期,很可能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这件塔式盖罐是比较大的尺寸,据称这种塔式盖罐都是成对的(图2),盖罐呈三节组合式,由莲花瓣托衬净水瓶为塔顶,中段罐以龙首飞檐椽子为饰,体现了中式古建筑的风格,下段以仰莲纹为饰,塔身外有狮钮围栏一圈,规格等级还是相当高的,塔式盖罐总高超过六十公分,是件唐代定窑最大尺寸的塔式盖罐。

唐代定窑还有高足式塔式盖罐(图3),这种盖罐没有太多的装饰纹,塔式带托盖罐是非常难得的器物,1984年河北省临城射善唐代墓出土一件(组)唐代白釉塔式带托盖罐,据称为邢窑产品,现藏河北省临城文管所(图3b),出土这件与唐代定窑塔式盖罐有异曲同工之妙,宝葫芦顶盖、罐的肩部饰麻花纹、底托四瓣花口,下饰捏裙边纹、高外撇式足,是件非常经典的唐代定窑佳作。

唐代定窑塔式盖罐形式多样,如图4与上图大同小异,略有区别,而这组唐代定窑白釉带托塔式盖罐使用定窑传统宝葫芦顶盖、罐的肩部饰两道旋纹、底托海棠式四瓣花口,下饰荷叶裙边、高外撇式足,胎骨细棉,釉质莹润,做工精细,是件同类晚唐定窑佳器。

河南地区的塔式盖罐有唐三彩、白釉两种形式,有的复杂一些,如图5河南博物馆藏唐三彩塔式盖罐,器物也很大,也十分三层组合形式,罐腹部有贴俯首纹饰,

河南地区也有光素无纹饰的白釉塔式盖罐,如巩县窑博物馆藏的相对简单一点(图6),这种盖罐呈宝顶,似仰莲纹,短颈、肩部饰凸旋纹一道,罐下接高外撇式圈足,应该是巩县窑产品,胎土比较松软,

到了晚唐塔式盖罐更趋实用性,装饰纹减少,罐体增大(图7),这件河南地区的唐三彩塔式盖罐已经没有太多的装饰纹,只剩下罐了,宝顶依旧在,只是塔刹已经很不起眼了。

而在河北地区的定窑却依然制作精美的塔式盖罐,晚唐、五代时期的内白釉外酱釉塔式盖罐制作精良,胎釉融合完美,这件定窑柿红釉宝顶塔式舍利罐,呈宝葫芦顶(或单或双葫芦)坐于笠式碗中,下用仰莲纹为托,丰满的圆腹,下接阶梯式中控高足,内里施白釉,底足露胎,盖子是典型的定窑传统盖子的制法,参见河北定县净志寺出土兽足香薰的盖子十分接近,这类塔式舍利盖罐还见有双葫芦顶者,参见《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下册155页。

而在河北地区的定窑却依然制作精美的塔式盖罐,晚唐、五代时期的内白釉外酱釉塔式盖罐制作精良,胎釉融合完美,这件定窑柿红釉宝顶塔式舍利罐,呈宝葫芦顶(或单或双葫芦)坐于笠式碗中,下用仰莲纹为托,丰满的圆腹,下接阶梯式中控高足,内里施白釉,底足露胎,盖子是典型的定窑传统盖子的制法,参见河北定县净志寺出土兽足香薰的盖子十分接近,这类塔式舍利盖罐还见有双葫芦顶者,参见《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下册155页。

五代定窑白釉塔式盖罐有的仍然使用氧化焰烧成,釉色精美透亮、细腻滋润,胎釉之精良,甚称定窑瓷器最顶级的杰作,同类造型的塔式盖罐参见河北省博物馆藏定窑白釉塔式盖罐、曲阳文管所也有藏曲阳出土的两件定窑白釉塔式盖罐、以及《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下册161页,五代定窑塔式盖罐和邢台地区出土晚唐器物中都有发现,唯最经典的当属此件,它代表了这一时期定窑的最高成就。

定窑十世纪的塔式盖罐由于都是手工制作,窑工们兴头来了随性有些变化就形成了大体一致,局部不同的式样,如图10,就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标准形式,与曲阳文管所藏曲阳出土的两件定窑白釉塔式盖罐比较接近,

河北省博物馆藏十世纪定窑白釉塔式盖罐也是基本定型的定窑塔式盖罐形式,也就是说这种造型的塔式盖罐发现的比较普遍,只是在局部有所变化,

但是大同小异的定窑白釉塔式盖罐如《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下册161页,这件胎骨坚薄、釉质滋润的塔式盖罐虽说是比较普遍的形式,但也不是那么容易见到的呦。

五代定窑酱釉的完整塔式盖罐非常稀有,而带有窑变的完整器更是稀罕之物(图13),与前面第8图不同的就是没有那似仰莲纹的装饰,这可能是个个案,因为定窑酱釉带仰莲纹的是比较标准化的形式,只是在盖顶部分少有差别,也有腹下加捏裙边者,大体上大同个小异,以白釉器物为多见,该盖罐整体施酱釉,釉色鲜艳有窑变现象,内施白釉,胎土细白,胎骨薄而坚,造型准确,酱釉窑变在立件中极为少见,阶梯式中空高足,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五代定窑窑变釉塔式盖罐。

到了宋代的定窑塔式盖罐已经与晚唐、五代的形式不同了,同样是三层组合,但是盖钮是五层相轮,中间的罐座于捏裙边直筒底座上,

邢台地区的宋代也出土过与定窑相似的三彩塔式盖罐,

佛教入辽大约在建国前后(900),佛教传入辽朝后,迅速普及蔓延,在全国上下形成一股佞佛热潮,且经久不息,愈刮愈炽,伴随辽亡而终止。这股佞佛之风影响到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诸方面,构成辽代社会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辽代妇女所信奉的佛教流派较多,主要有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密宗等。从侧面反映出辽代佛教各派的发展与繁荣。辽代的赤峰窑或缸瓦窑也有生产塔式盖罐的,造型与中原塔式盖罐有所不同,区域性的地缘文化,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元素,辽代白釉塔式盖罐呈葫芦宝顶、九级相轮塔刹形盖,下有一折肩罐(图14),明显带有契丹文化特点,有些辽代妇女还自建佛塔等。

河北蓟县、宝坻、武清一带发现佛寺、佛塔、佛幢多处,辽代统治时期大肆修建兴建庙宇,敛财物、放贷款形成了寺庙经济。而辽代的白釉塔式盖罐或说是定窑系白釉塔式盖罐也因此出现,这件出土河北武清区大良塔基的辽代白釉塔式盖罐,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五代、北宋时期江南也流行起来塔式盖罐,但是江西景德镇的工匠们制作的与北方的又有不少差距,这件十世纪景德镇的作品塔刹的纹饰不太清晰(图16),盖子应该是九级相轮塔刹,塔顶的鸟是比较少见的,这可能与“侯凤鸟”之说有关,参见金代圆觉寺塔,圆觉寺塔位于山西浑源县内,塔顶饰凤鸟,那是具有风向标的作用,而在下葬的塔式盖罐上也能测风向吗?还是该墓主人曾经对这方面有所研究?有待考证。但是这件塔式盖罐罐身上贴塑的人物、四灵也是北方所没有的,独具区域文化特点。

景德镇宋代的塔式盖罐也有另一种形式,用莲瓣纹代替了相轮塔刹、宝顶,完全用描绘的莲瓣纹为装饰,可以说是简化了许多,

龙泉窑在宋代的塔式盖罐的形式与其他窑口的有些不同,有五、六管式魂瓶,六管式瓶最早出现于晚唐、五代的河北定窑,参见《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下册132-135页,上海博物馆也有一件收藏,“魂瓶”顾名思义是超度灵魂的吧?

还有所谓的龙虎瓶,也是一种“魂瓶”,在龙泉窑的南宋时期比较流行,奇怪的是盖钮也是一只凤鸟,它的意义何在?可能与风水、习俗有关,式样也是多种的,

这件南宋龙泉窑的龙虎魂瓶与前一种略有不同,虽然我们叫它龙虎瓶,但是不一定上面就一定雕塑有龙有虎,因为这种魂瓶经常以雕塑盘龙或盘虎的形式出现,所以被人们称作“龙虎瓶”,这在龙泉地区是家喻户晓的。

到了元代景德镇的塔式盖罐已经从瘦高向矮胖发展了,重要身份的仍然用贴塑四灵、盖钮也做成藏传佛教的白塔形式,串珠纹、龙虎耳、釉里红彰显元代的风范。

塔式盖罐似乎到了元代也就没有再延续了,其实到了13世纪已经不很流行了,这与古人讲究厚葬、风俗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实是对已经就不讲究厚葬了,但是这种塔式盖罐属于佛教器物,可能不在厚葬不厚葬的习俗之内吧。

书坛泰斗沙孟海书法照片,其嫡孙沙家枥提供,真实珍贵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胭脂地开光瑞兽盖罐


胭脂水彩或称胭脂水釉,是清早期一种有特色的釉质,康熙六十年烧造了胭脂水彩直口瓶(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雍正烧造了胭脂水釉小碗,乾隆烧制了胭脂色珐琅彩茶壶等。康、雍、乾是清朝盛世,许多创新名品都被后来的官窑与民窑仿造。

我收藏的这个胭脂地开光瑞兽盖罐就是同治官窑仿前朝釉色的器物。盖罐高11.6厘米,足径9.5厘米。同治官窑的胭脂釉色和清三代的官窑胭脂釉色对比起来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胭脂釉色施釉过薄,釉色易磨损,易脱落。

此盖罐底部写有楷书“同治年制”官窑抹红款,一般清代官窑器物都是精美之作,同治官窑部分器物为何显得很一般呢?细说起来是有历史原因的。同治五年,军机大臣李鸿章筹措白银13万两,使停烧10年的景德镇御窑厂恢复生产,初期多为应急之务,其烧造水平较清中期不知落后了多少。但事物都要全面分析,辨证来看,开光瑞兽盖罐的釉地无法和清三代的釉质相比,但它开光之中的粉彩瑞兽却增加了盖罐立体的艺术美感。

实际上胭脂地属于继承,开光瑞兽属于发展。虽然胭脂地质量不如清三代的精美,但是开光瑞兽这一亮点是继承中的发展,这点还是可贵的。

瑞兽在民间历来有镇灾祈福的风俗,瑞兽的每个形象都有不同的寓意。

瑞兽造型之一:瑞兽游玩——寓意社会稳定,生活安祥。

瑞兽造型之二:瑞兽远眺——寓意大清雄心远大,前途光明。

瑞兽造型之三:瑞兽仰天长吼——寓意重振大清国威。

瑞兽造型之四:瑞兽狂奔——寓意加速发展,向往创造辉煌。

其实这都是当权者唯心主义的想像与企望。纹饰含有寓意由来已久,清三代一些瓷器上的长枝九鹌纹饰则是借长枝九鹌的谐音,寓意为“长治久安”。

宣德青花梵文盖罐浅析


(一)佛教曼陀罗及佛像种子字的综述:

我们知道在佛教中,有两个大派别,即所谓大乘和小乘。而在大乘中又有显宗和密宗之分,而显宗的宗旨是将佛教的理论进行诠释。而密宗则注重在佛教事相方面的表现。把所有佛教的理念以及佛像佛号都用形象表达。这种形象名为“曼陀罗”。比如在显宗中“转识成智”的理念,而在密宗中使用东西南北中五方佛号来表达。而这五方佛号又用五个梵文字母来代表,东方阿门众(读初,法华经佛居东方妙喜世界)佛,表达大圆镜智。西方阿弥陀佛表达妙观察智。南方宝生佛表达平等性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达成所作智。中央昆卢遮那佛表达法界体性智。而此盖上的五个文字也就是佛教所用法器的“曼陀罗”。但“曼陀罗”的种类和名称繁多。如密宗人持诵《法华经》而绘制的“曼陀罗”称“法华曼陀罗”。持诵《仁王般若经》所绘制的“曼陀罗”称“仁王曼陀罗”。其他如“都会曼陀罗”,“普门曼陀罗”等等名称不一而足。由于密宗信徒们对于佛经、佛像、佛号都是用事相来表现,所以他们利用一个梵文字母即代表一尊佛像或一个佛号。因此有人把这种梵文字母名之曰“佛像种子字”。“曼陀罗”本为梵语,义为“轮集”。古译作“坛”或作“轮坛”,是密宗教徒修行时供奉的法器,其形有圆有方,质地大都为铜制作,也有用布绘画,在其中央画一尊佛像或书写一个梵文字母,以为“本尊”,在“本尊”的上下左右四方再各画一尊佛或一个梵文字母,以代表佛,所以所谓佛像种子字即源于此。本件“曼陀罗”盖的里面有仰莲纹一周,组成一圆形饰带。每一瓣莲纹上面书写一个梵文字母,也是代表一尊佛,或者一个佛号。当中用小篆写出一横款“大德吉祥场”。盖面下凹,面上东西南北的梵文字母都用三脚如意云纹隔开,这可能是用形象表达佛住九天云霄之间。

(二)罐的造型尺寸及工艺装饰

此罐通高20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17.5厘米,直颈高1.5厘米,有八只出戟轮片,每片厚约0.5厘米,面上为2.5×5厘米,其上具为青花双勾小笔触填彩,俯视俨然为一法轮,肩上一周为海水纹饰带,正衔接于“曼陀罗”盖的边饰海水纹,这种含意是显而易见的,说明佛居海涛之上的祥云间。《如东方便喜巧咒经》“毗婆尸佛住在虚空,为护一切众生故,除来一切邪恶”。故而此罐的设计是参照佛学经典及与佛教有关传记而烧制的。罐盖里的纹饰与罐内底部纹饰一模一样,相互对映,这种形制为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形制,为历代陶瓷所无。罐盖为天,罐底为地,它表达了在天地之间都有佛光普照。

此罐的轮片以下至腹部装饰有三级梵文饰带,第一组与第三组纹饰相同,每个梵文字之间都用折技莲花相隔,当中梵文排列紧密绕腹一周。底部近足处一周为仰莲瓣纹。

“梵文”原为古印度的书面语言文字,其创造者,据《法苑珠林》十五“千佛召师”:“昔造书之主,仅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亻去罗’,其书左行,少者仓颉,其书下行”。由于创造者名梵,故名曰梵文、梵字、梵本等等。这种文字到了唐代已经失去了文字的意义了。因为那时已经没有人能够认识它了。据王维《王右丞集》中有“楚词共许识杨马,梵字何人辨鲁鱼”。王维为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书画家,开元九年举进士,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笃信佛教修行茹素。对佛学禅宗颇有研究,是造诣很深的佛教居士。他晚年居辋川时与一些高僧都有往来。故而在他的《辋川集》中有不少和僧人往来的诗作,如在《宫槐陌》中“仄经荫宫槐,幽荫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这就说明了王维为了迎接山僧来访,说佛谈禅,扫迳以待。以这样唐代历史上的一位禅学大师、文学大家、书画巨匠的饱学之士以及他周围的一些高僧朋侪,更会有超凡脱俗、才华横溢、俊才逸士都无人能够辨识梵字、梵文,何况千百年后的今天呢?

这种梵文有两种书写法,一种叫蓝查体,一种叫悉昙体,而这两种梵文书写方法不管是哪种,时至今日通通失去了它的文字意义和语言功能了。它已完全变成一堆无法破译其内容的装饰符号了。

而这种装饰符号作为一种图案在明代早中晚期都有,用于佛教法会道场的专用装饰,如莲花形的大盘,大碗,大匙等等,都无法破译其内容。

所以说密宗教徒将某个梵文字母所代表某一尊佛,或是某一个佛号,始终成为无法破译之谜。再根据《显密元通成佛心要集》有这样一段记载:“咒是诸神密法,佛佛相传,不通他解,但当持诵,不须强释。”这段话的意思是明白地告诉人们梵文咒和文字所表达是诸神的密法,是神的意志,不能作其他任何解释,绝非人所能懂得的,而这种密法只有佛佛相传,也就是佛传于佛,非人所能涉猎的,已神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如果要对这堆梵文装饰符号进行破译的话非天神不办。因为这些梵文已经失去了它的文字意义和语言的功能。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已经是“梵字何人辨鲁鱼了”,时至今日如果要强行解释的话,那绝非治学的严谨态度了。

(三)对铭文及青料的分析

这件青花罐上面的梵文装饰,因梵文字母已变成一种装饰符号,无法破译它的内涵,那么在铭文和青花的钴料上进行研究分析是很重要的。

铭文书写的是“大德吉祥场”。我们知道“大德”是佛教史上对有德高僧的尊称。梵语叫“婆檀陀”,《毗奈耶律》载,“佛言:从今日后,小下艹必艹刍于长宿处,应唤大德。”因而“大德”变成有德高僧同义词。“艹必艹刍”在佛经上即比丘僧众,意思是小和尚遇见长老应礼貌地尊称“大德”。在我国历史上,自唐代元和以后僧官与道士都加“大德”称号。“吉祥”二字也是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授予僧侣的名号。元仁宗延祐年间“特授僧众吉祥荣禄大夫”。而“场”这就是佛教僧侣所作的水陆法会的道场了。据《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二十载:“洪武元年,二年两次于蒋山禅寺水陆法会升座法语,都为奉旨而行。”明代洪武,以后这种法会时有奉行。这五个铭文是纪录了当时佛教密宗,高僧为作水陆法会道场专门烧制的供器或者是法器,此器佛教气氛非常浓郁,形制俯视为法轮,文字装饰通体内外的梵文密咒,花纹装饰,罐体内外无处不是莲花瓣、莲枝、莲叶。罐内底有仰莲纹九瓣,腹部有折枝莲花加上轮片的折枝莲花共二十四枝,盖内仰莲纹九瓣,这些莲纹都是我国佛教艺术的主题。所以笔者认为它是密宗文化的产品,是作为斋供器或者法器而烧制的,这样分析是否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尚需陶瓷界专家学者们指教。

关于本件所用的钴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因为这种钴料含铁量很高,这在国产钴料中是没有的。而永乐宣德青花大部分都是采用进口料烧制的,它所烧出的黑结晶能突出釉面深入胎里,这是在我国陶瓷工业发展史上是无法仿制的,拙著《谈谈宣德青花》一文中已有论述(请参阅4月6日的《中国文物报》第七版)。至于用梵文字母装饰瓷器并非始于宣德,洪武永乐曾出现过这种“佛像种子字”装饰瓷器。如果仅凭梵文装饰定为宣德的话是失之不经。以上管窥所及一得之愚,贻笑于方家。请批评指正。

花开富贵 粉彩花鸟盖罐


藏品口径:8.5cm,底径:12cm,高:18cm

粉彩也叫“软彩”,一种线条纤秀、画面工整、色彩柔和、形象逼真的传统陶瓷釉上彩装饰。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摄氏度至900度烘烤而成,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

粉彩瓷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后历朝流行不衰。粉彩瓷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乾隆年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乾隆粉彩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粉彩表现的技法多变,风格各异。既有严整工细刻画人微的工笔,也有淋漓潇洒、简洁明快的写意,还有综合二者之长的兼工带写。粉彩瓷装饰题材十分广泛,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均可入画。在风格上,粉彩瓷布局和笔法,具有传统中国画特征,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粉彩瓷制作工艺成熟,风格典雅秀丽,备受人们推崇,历来是拍卖市场上的宠儿,升值空间很大。比如一件雍正粉彩浮雕花鸟宝瓶纹六方瓶,1982年在香港以25万港币成交,2001年在纽约以21.5万美元成交,2007年在香港又以2272万元港币成交,2009年在北京以6776万元人民币成交。又如,一件雍正粉彩过枝月季梅花图盘,1976年由伦敦释出,后被苏林庵收藏,1994年被康蕊君收入《玫茵堂中国陶瓷》图录,1995年流入香港市场,2011年香港秋拍估价为1500万港币,最终以4994万港币成交。

此件“粉彩花鸟盖罐”,口径:8.5cm,底径:12cm,高:18cm。藏品圆口带盖、,假圈足,器形周正,圆润丰满。该粉彩罐瓷质洁白细腻,胎体较厚重,施彩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图案寓意吉祥,雅俗共赏,画片精美,纹饰绘工精细,手法极其熟练,体现了匠师高超的绘画技巧。

釉上画工自然大方,采用传统工笔粉彩的装饰手法,花卉形态韵意生动,整体画面生动,色彩绚丽饱满,寓意美好。胎体洁白,釉质肥润,笔画娴熟细致,功力深厚。画一鸟唱枝头纹饰,给人一种吉祥如意之感,线条流畅,色彩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画面采用了中国画的工笔重彩,开光处白度极高,加上釉色匀净,洁润如玉,因而为整个图案的装饰提供了基础。另一面则是书法,与花鸟图案构成了一幅韵味十足的国画。藏品釉水圆润,器型饱满肥厚,是一件难得的精品,具有较高收藏价值。

藏品器型高大挺拔、丰硕俊美,器物外壁粉彩等多种手法进行装饰;采用传统的粉彩画法,并以花鸟画为题材。作品在造型、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也汲取了近代画的风格特点。

粉彩瓷集合了瓷器与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其艺术性相对于其他瓷器来讲大大增加,粉彩瓷的出现结束了过去彩瓷单线平涂,缺乏立体感的历史。我国的制瓷业历史久远,品种繁多,作为瓷器大国,藏家对瓷器的关注是必然的,这种兼顾美感与瓷器本身的粉彩瓷自然会吸引人的眼球。

温酒盖罐也可以意趣盎然


第一件:粉彩瓶一对,31厘米。请专家鉴定是否开门。

《手机鉴宝》app瓷器专家鉴定结果就在文章底部,看看跟您的分析是否一致吧~

第二件:青花罐,高20cm 。请专家帮忙鉴定。

《手机鉴宝》app瓷器专家鉴定结果就在文章底部,看看跟您的分析是否一致吧~

第三件:花瓶,高19cm。清代时期,是不是官窑。

《手机鉴宝》app瓷器专家鉴定结果就在文章底部,看看跟您的分析是否一致吧~

第四件:青花杯,老师帮我看一下新老,谢谢。

《手机鉴宝》app瓷器专家鉴定结果就在文章底部,看看跟您的分析是否一致吧~

第五件:温酒盖罐,高10.5cm。请专家鉴定, 谢谢。

下面公布《手机鉴宝》app瓷器专家的鉴定结果:

第一件粉彩瓶一对:真

此对粉彩瓶传世包浆自然,用彩及纹饰绘工时代风格明显,釉面温润,为民国时期制品。

第二件青花罐:假

此龙纹青花罐青花呈色漂浮,造型无古韵,纹饰绘工有现代感,为现代仿古工艺品。

第三件花瓶:真

此内府款龙纹青花锥把瓶青花呈色沉稳,釉面温润,纹饰绘工时代风格明显,为晚清时期制品。

第四件青花杯:真

造型舒展,青花呈色沉稳,釉面温润,为道光本朝时期制品。

第五件温酒盖罐:真

此花鸟纹彩绘温酒盖罐传世包浆自然,用彩及纹饰绘工时代风格明显,为上一个世纪70~80年代制品。

明朝时期青花盖罐工艺有哪些特征


罐,大口,鼓腹,用以储物、储水,既然是储存的用途,原应有盖,故名盖罐。但因使用频率高,盖易损毁,今天存世的明代盖罐多有罐身,而缺器盖。这里介绍几件保存完好的青花盖罐,是20世纪70年代安徽省安庆市市郊出土的,时代皆为明代中期,纹饰有夔龙纹、花卉纹、人物纹,具有时代特色。

明成化青花夔龙纹盖罐(图1)

明成化青花夔龙纹盖罐(图1),通高19.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5厘米。盖顶为宝珠顶钮,盖面饰联珠纹、弦纹等装饰。盖罐靠近颈的肩部饰一圈连弧纹,这是成化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连弧纹下方接一周如意云头纹,胫部的辅纹则是螺丝靥形莲瓣纹。中间主纹饰绘两条夔龙,夔龙嘴里常含一根香草,故又称“香草龙”,据《龙经》记载:“夔龙为群龙之主,饮食有节,不游浊土,不饮温泉,所谓饮于清,游于清者。”这件青花罐上的夔龙足爪粗壮,两翼伸展,上颚高昂,张嘴吐舌,口含香草,尾作卷草状,形象威猛,是明代瓷器中的常见装饰纹样。

明正德青花花鸟纹盖罐(图2)

明正德青花花鸟纹盖罐(图2),通高13.5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5.8厘米。器盖呈覆盆状,盖面有如意云头纹及蕉叶纹装饰,瓷罐肩部饰一周覆莲瓣纹,莲瓣内绘各类花卉,瓷罐腹部饰折枝花及鸟纹,笔法清新淡雅。

明正德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图3)

明正德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图3),通高12.4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6.6厘米。器型小巧,青花发色淡雅,瓷罐肩部饰一周覆莲瓣纹,主纹饰以山水、花卉为背景,又绘一执杖而行的儒者,其穿着为典型的明代服饰。

明嘉靖青花壬字云纹盖罐(图4)

明嘉靖青花壬字云纹盖罐(图4),通高13.5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5.8厘米。此罐肩部饰如意云头纹,腹部主纹饰绘壬字云纹,底部青花双圈,内书“富贵佳器”四字款。“富贵佳器”款瓷器最早即见于明代嘉靖朝,类似的款识还有“玉堂佳器”、“上品佳器”、“长春佳器”、“玉堂美器”等,这类佳器款,流行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有的延续到清初的顺治—康熙年间,雍正以后的瓷器几乎未见此类佳器款的。因此,依据“佳器款”可以判断它们为明代中晚期的产品。

综观4件青花盖罐,制作虽不及官窑瓷器的精细,但器型较为规整,绘画工整熟练,当属明代民窑瓷器中的上品,它们器型都很小巧,青花发色以淡雅为主,具有显著的明代中期青花瓷风格。

明代自宣德以后,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近三十年的时间,瓷器史上称之为“空白期”,所生产的官窑、民窑瓷器都非常少。至成化年间,景德镇瓷器的烧造风格与永宣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这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体细润晶莹,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语)从成化朝开始,经弘治,至正德,青花多用“平等青”原料,呈色灰蓝,轻淡柔和,色泽稳定,本文所介绍的前三件青花盖罐,应属于这一类。而从正德朝后期开始,至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青花色料改用回青料,色调蓝中泛紫,本文介绍的后一件则属于这一时期。

三彩盖罐:投资需谨慎


图一

图二

唐三彩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品中仲要的门类,在每年国际拍卖会上均有展现。这些年中国古陶瓷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不断升温,三彩制品也随着市场升温价格而水涨船高,然而有些品种还没有跟上市场节奏,仍然徘徊在前些年的价位。

唐代三彩是由汉代低温釉陶发展而来,形制丰富,种类繁多,器皿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年5月14日的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品相完好的唐代三彩盖罐(图一),高23.5cm,器型简洁,釉色饱满,分色清晰,最终以折合人民币183035元的价格成交。这件三彩盖罐侈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收至底,外撇平底。宝珠顶盖。粉红胎,罐口施黄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绿釉为主基调,衬以白点及蓝、黄道组成的图案,点饰黄白釉梅花纹,盖面以绿釉为地,点饰梅花纹自然流淌,此罐是唐代三彩的典型器之一。在2008年纽约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与之类似的一件三彩盖罐(图二),高21.9cm,以当时的成交价折合人民币172500元售出,两件盖罐造型相同,胎土相似,只是不同的施釉方法,造成了风格迥异的装饰效果。相隔数年,比较之下,此类品种涨势并不算明显,而在此期间,大多数唐三彩作品的市场价格还是一路走高的。

鉴于资料有限,虽然不能据此就以偏概全,认为盖罐没有投资价值。但有鉴于此,加之三彩盖罐的存世量等因素综合分析,还是应该注意到有此情况,作为投资者最好还是对唐三彩中存世量大的品种抱有一定的谨慎度。

元代盖罐典型器的特征及收藏价值


在元代瓷器中,盖罐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器物造型。而盖罐之中,论造型,荷叶盖罐又最为常见,论釉色,青花与青花釉里红最为精美,也是当今收藏市场的热门品类。今天就简单谈一谈元代荷叶盖罐的典型特征。

顾名思义,荷叶盖罐的名称由来自然是因为罐上的盖子形状如同荷叶。受到游牧文化影响,元代的盖罐体型高大,厚重规整,腹部鼓大,罐体呈下沉状态,因此罐底更为敦实,罐整体气势比较宏伟,釉质凝厚肥润,光泽喜人。盖罐的装饰手法多样,有印花、贴花、堆花、勾画、加彩、镂、刻、绘等多种技法,纹饰风格偏向细腻华美,层次感分明。其题材丰富,花鸟、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等均有涉及。

在这个大基调之下,又大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种罐口径较大,有的甚至与底足直径相当,所以看起来更加肥状而矮小。其盖钮小而偏低,颇为精致,盖沿荷叶状弧度较小,起伏状态平缓。同时,盖罐底部不加釉料,采用原胎色,修胎平整。另一种荷叶盖罐体型高大,口径比底足径小,使得罐腹的浑圆感更为立体,瓷器外部满釉,内里呈原胎色。同时,盖面隆起较高,盖沿的荷叶弧度起伏较大,具有波浪感,盖钮高低始终且造型多样。

当然,元代盖罐的优秀只是盖罐大观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方面,其次的明清时期,精美的盖罐作品也叠层辈出,也是目前收藏市场的主流对象,价格前景也很大。一方面是瓷器艺术在明清时期的高度成熟,尤其是彼时质量上乘的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为盖罐增加了又一种可能。另一方面,明清距今年代相对近一些,传世作品多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迄今为止,成交价最高的一件盖罐来自2017年佳士得(香港)拍出的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价格高达2.1385亿元。近两年来,明清盖罐佳品的拍卖价有增无减。2016年的一件明宣德-金嵌宝莲托梵文瓜棱盖罐拍得3450万元,同样是明宣德年间的,2018年劳伦斯拍出的一件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荷叶盖,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最终达到6600万元。当然,明代盖罐精品的价值也不俗,早在2014年由澳门中信拍出的一件堆塑龙云纹盖罐,就已经拍出了4370万元的佳绩,如果按照上述两件明宣德盖罐几乎价值翻倍的眼光来看,目前这件元代盖罐价格就已经近亿了。

所以盖罐的市场价格和升值潜力都很不错,值得收藏。只是在收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伪。像这里有一件仿造的元代青花草书诗文盖罐,虽然看上去器型端庄,釉色精美,画面吉祥,文字苍劲古朴,并写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诗文一句,但实际是个赝品。一来,它的造型平而矮,胎体较薄,釉面较稀,与元代盖罐的特征不一致,二来罐上的诗句出自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怎么会跑到元代盖罐上呢?所以藏友在鉴别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盖罐的时代特色和装饰内容的风格,避免无谓的损失。

成化斗彩鱼藻纹盖罐


斗彩又称“青花加彩,青花填彩,青花点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所结合的一个彩瓷品种。又称“逗彩”。成化斗彩先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轮廓线,有的则直接将青花作为局部渲染的底色,罩上透明釉烧制,然后在釉面上勾描青花线,根据纹饰需要填以多种彩料,再二次入窑低温烘烧而成。

成化斗彩有浓艳与淡雅之分,设色较多,但不用黑彩。红彩鲜艳夺目,黄彩色多变化多端,绿彩大多透亮闪黄,紫色均匀醒目,只有姹紫一色无光,为世人至今难仿。

成化斗彩胎体轻薄,胎质细腻,釉脂莹润如玉,色彩艳丽,其品种以小件居多,大器较少,著名的鸡缸杯,葡纹杯,高士杯,三秋杯,鸟纹杯,“天”字罐等品种都是成化斗彩中的不朽传世之作。

此罐胎体轻薄,胎质坚密,釉面莹润细腻。透光度强,从内壁可窥见外壁的纹饰。外壁绘红鲤游于荇藻间,水草生长茂盛,似随水波摇曳,数条红鲤肥美鲜活,形象惟妙惟肖,画面清新淡雅,生活气息浓厚,颇富意趣。

造型端庄秀丽,天地式盖,宝珠形钮,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内圈足。鱼儿游于水藻之中,显得怡然自得。线条流畅细腻,填彩准确到位,青花发色清新淡雅,斗彩颜色鲜艳,与青花相呼应。罐底内双圈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

成化斗彩鱼藻纹盖罐运笔流畅,线条纤细圆润,上色用平涂法,然现代仿品,线条宽粗,笔法生硬,色彩呆板无光彩,画面用点染画法,虽然有的也有浓淡之分,但没有真品色彩和谐,仔细观察便知。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沙家枥先生关于塔式盖罐的联想》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沙家枥先生关于塔式盖罐的联想》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罐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