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 导航 >

清代道光时期瓷器欣赏

清代道光时期瓷器欣赏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清代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欣赏

2020-11-23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青花凤穿牡丹纹罐

青花凤穿牡丹纹罐,高37.5cm,口径15.5cm,足径15.4cm。

罐直口,溜肩,圆腹,圈足,有盖,盖圆顶,宝珠形钮,盖与罐子母口相合。盖面绘缠枝牡丹花与变形如意纹,罐口绘朵花4组,两两相对,腹部主题图案满绘凤穿牡丹花纹。足内有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

此罐胎体厚重,青花呈色鲜艳明快,纹饰清晰,生动活泼,凤凰图案用笔奔放,简洁凝练。此罐之造型与绘画风格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慎德堂制”款粉彩梅花纹盖碗

“慎德堂制”款粉彩梅花纹盖碗,清道光,通高10cm,口径11.5cm,足径4.7cm。

碗直口,圈足。盖为覆盘式。内壁施白釉,外壁以粉彩装饰。碗与盖的主题纹样为折枝梅花,辅以如意云头纹做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及盖顶抓纽内均署红彩楷书“慎德堂制”双行四字款。

“慎德堂”是道光皇帝在圆明园内的行宫,署“慎德堂制”款的瓷器是道光皇帝的御用品

黄釉刻花仿竹雕笔筒

黄釉刻花仿竹雕笔筒,清道光,高10.5cm,口径16.3cm,足径16cm。

笔筒呈竹节状,通体及圈足内均施淡黄釉。外壁刻划兰、菊、梅花纹。底署阴刻篆书“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款。

这款笔筒的形状与颜色与竹制品逼肖,雕刻纹饰清新流畅,釉色光润,赏心悦目

粉彩御窑厂图大瓶

粉彩御窑厂图大瓶,清道光,高63cm,口径22cm,足径22.5cm。

瓶洗口,粗颈,长圆腹,圈足,沙底。颈肩处安双异兽耳。瓶腹内里施白釉,由肩至颈部及里口施松石绿釉。瓶外通体描绘清代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实景图,以御窑厂内倚山而建的“御诗亭”为中心,左右的东西辕门上各挂一面黄地墨书“御窑厂”大旗,两侧白墙黑瓦,有回廊、洞门。正中的高大厅堂内,几人在商量事情,厂内匠人各司其职,正专心劳作,开采、送料、拉坯、成型、施釉、吹釉、画坯、画彩、利坯、烧窑、出窑、装运等,一派繁忙的景象。

此瓶以粉彩红、黄、绿、紫、蓝、黑、金等色共绘61人,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御窑厂的生产场景,印证了有关文献中记载的御窑厂的建制、分工、生产等情况,可作为我们研究御窑厂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宜兴窑紫砂子冶款提梁壶

紫砂子冶款提梁壶,清道光,通高12.6cm,口径6.8cm,底径7.3cm。

壶扁圆形,短弯流,三叉交柄高提梁,卧足。圆盖,山影形钮。壶正面腹部镌刻楷书“山水之中作主人”七字,落款“子冶”。

子冶即瞿应绍,字子冶,清道光时期制壶名家,是继陈曼生之后的又一壶艺书画家,他所制之壶时人称之为“三绝壶”——诗、书、画合绘于一壶。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清代各时期瓷器文化特点及鉴定小常识之嘉庆、道光时期


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 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3、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

4、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5、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6、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7、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

8、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9、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10、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鉴赏


道光1821—1850

道光时随着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经济的解体和门户的对外开放,国力严重衰退,由此影响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尤其是景德镇制瓷业规模聚缩。官民窑瓷器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由康、雍乾三朝的制瓷盛世而走向衰败。

青花缠枝花卉纹花盘

道光早期的青花器仍保留着嘉庆时的风格,嗣后,渐由规整趋向笨拙,民窑琢器更为明显,且日渐粗糙,甚至一些足墙修坯不规整。但民窑小件器物较为规整;此时饮茶之风兴盛,大量出现盖、碗、茶盘、茶托、茶壶等。

青花花卉纹瓶

器型

道光时青花琢器笨拙,器物的外形线条折角处多显得呆滞生硬。

常见器物有碗、盘、洗、盏托、盖碗、茶壶、玉壶春瓶、棒槌瓶、胆瓶、葫芦瓶、绶带葫芦瓶、梅瓶、赏瓶、花觚、花盆、鼎炉、鱼缸、烛台等。

青花碗

胎釉

胎虽白但密度小,胎质较粗松,同类产品比前期轻,琢器胎厚,圆器薄。

釉面稀薄、无润泽,釉表常常有明显的“波浪纹”。

青花瓷片

青料

道光早期青花淡雅清晰而呈灰色,元青花色料凝聚的斑点和晕散,呈色稳定,后期青花有飘浮现象。

青花花卉双耳瓶

纹饰

官窑以图案画为多,构图画意刻板,神韵欠之,民窑以实意画为主,中后期多见祝寿、喜庆及玩乐题材的画面。

常见纹饰有缠枝莲加“喜”或“寿”字,并蒂莲、勾莲、菊花、皮球花、石榴、西湖十景、庐山十景、羊城八景、云龙、团龙、龙凤、云蝠、瓜蝶、草虫、花鸟、梅鹊、太狮少狮、猫、竹报平安、婴戏、婴戏爆竹、丰登、西厢、耕织图、喜、寿、吉、万寿无疆等。

青花瓷片

陶瓷文化:清代各时期瓷器文化特点及鉴定小常识之嘉庆、道光时期


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3、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

4、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5、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6、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7、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

8、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9、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10、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年制”四字楷书款。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清代瓷器特征:中期之道光


道光(1821-1850)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期,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中国社会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时期,制瓷业也明显受到时局的影响,道光二十年前后所烧造的瓷器有着明显差别,官、民窑的产量、质量急转直下。

1,整体上看,器形笨拙,缺乏线条美。前期器物多与嘉庆相似,后期较前朝显得粗俗。如:长颈瓶颈短而粗壮、将军罐颈腹几乎一样大等。帽筒在道光朝烧造量较大,但以后各朝一直民国数量更多,道光、同治的帽筒多开孔,光绪、民国时不开孔。

2,器物胎体有厚薄之分,厚胎多琢器,有粗笨感;薄胎以圆器为主,胎质细白。民窑瓷器胎体质地粗松。釉色大多粉白,少数白中泛青;釉面不均匀、不平滑,有的有小皱纹,有的呈现出起伏不平的水波纹,被称为“波浪釉”。青花瓷器釉面呈青白色或洁白色,釉质肥厚疏松,胎釉结合不够紧密。

3,器物纹饰装饰工艺以彩绘为主,纹饰内容以图案花纹占有较大比例。粉彩等往往和描金工艺相结合,斗彩多见于官窑。纹饰线条纤细拘谨,画意呆板,人物有形无神。

4,官窑器物以“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书青花款为主,亦有红款、描金款及刻款。个别粉彩器物上见有“道光年制”四字红地描金篆书款。以“慎德堂制”无框红揩书款为代表的堂名款极为盛行。民窑器物六字、四字款兼用,一般不太规整。“慎德堂”款一般认为是道光时的,但实际上光绪、民国时仿的很多。“浩然堂”之堂名款器,釉色、彩绘多带雍正风格,但一般认为是道光年代的作品,光绪时也有仿制。绿里绿底的九江瓷,乾隆朝制作较为细腻,道光器稍显粗糙。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特征


道光时期(1821—1850年)清王朝的腐败之风波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动荡,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战争也冲击到了当时的制瓷业,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和嘉庆时期相比,烧造规模近一步缩减,由于国库空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的产量及质量都明显下降。

综合归纳道光青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

胎体细白,胎质疏松,没有致密坚硬感,分量轻。釉面多数粉白釉,少数是仿明代的青白釉,釉是普遍有气泡,釉面不平,有的带疙瘩釉,出现波浪状起伏,俗称“浪荡釉”。胎釉结合不紧密,足根有的圆而粗,多数呈尖状,少量是“泥鳅背”。

二、青料

道光青花使用国产青料描绘,早期产品近仅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的效果,浓重艳丽,缺乏深沉感,没有晕散和黑色结晶斑,传世品不多。道光二十年以后,青花呈色鲜艳,也有一部分淡雅的近仅淡描青花,大多数显得飘浮。

青花派生品种有:青花描金、青花描金墨彩、青花粉采、青花斗彩、青花红彩、青花黄彩、哥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冬青地青花。其中青花粉彩器在当时大量出现,如:外粉彩开光花卉里青花碗、外蓝地粉彩花卉里青花碗、外绿地粉彩鱼藻纹青花碗、外粉彩雉鸡花卉里青花碗等。

三、造型

道光青花的造型多是继承前朝式样,创新极少。无论是仿古代名窑,还是仿乾隆、嘉庆朝的作品都很粗笨,胎体往往薄厚不一,比例不协调,最常见的品种有盘、碗、壶、尊、盒、瓶等。

盘:攒盘、撇品盘、三足盘。

碗:撇口碗、折腰式碗、葵瓣口碗、花口碗、高足碗、盖碗。

壶:执壶、无柄长流壶、鼻烟壶、盉壶、端把茶壶等。

尊:蝠耳尊、兽耳尊。

盒:椭圆式盒、海棠式盒、八方委角方盒。

瓶:较为丰富,有玉壶春瓶、蒜头瓶、直颈瓶、扁方瓶、兽耳瓶、赏瓶、撇口瓶等。

另外,道光青花还有冬瓜罐(创新式样)、缸、长方盆奁、长方委角茶托、水盛、烛台、折沿盆、渣斗豆等。这时期还烧造了一些在件器皿,比起嘉庆朝要多,胎体普遍厚重,有大缸、云龙盆、大盖罐、大盘、六方大花盆等。

整体看,道光青花制作工艺不是很精,进化论大小器皿方正棱角分明,线条不优美,个别较笨拙,瓶类上下比例不是很协调,制作精美的器物很少。

四、纹饰 图案缺少层次变化,构图趋于疏朗,比较平淡,用笔纤细,花卉描画不活泼,人物有形无神。

常见题材有:缠枝莲、缠枝桃、缠枝八宝、折枝花、牡丹勾莲、三果、云龙、团龙、云鹤、云凤、夔凤、松竹梅三友图、蕉叶、雀梅、松鹤、八仙、宝相花、蟠螭、蝠寿、凤牡丹、海水异兽、婴戏、瓜蝶、松石人物、竹蝶、花鸟、仕女、三羊开泰、蝠狮纹等。还有一些用文字作装饰,如“万寿无疆”、梵文“寿”字、戒烟歌等,尤以戒烟歌最具时代特征。

整体看,道光青花纹饰,虽然官窑产品还尽力保持工整细致的特点,但用笔拘谨,构图简单,缺乏活力,寓意喜庆、幸福的图案增多。民窑青花画面更是趋于草率和简单化。

五、款识

道光青花的款识,以青花“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为主,楷书款极少。字体有力,笔划粗,排列工整,风格近似于嘉庆款。

仿明清款识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但是,款识写法与被仿品相差甚远。

堂名款:比嘉庆朝多,有“慎德堂”、“立本堂”、“嘉乐堂”、“嘉阳堂”、“庆宜堂”、“直善堂”、“乐静堂”、“退思堂制”、“浩然堂”、“履信堂”、“聚庆堂”、“珠林堂”、“惜阳堂”等。堂名款一般都是楷书,其中凡是写有“慎德堂”款的道光青花器物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很精美,在当时同类器物中称得上精品。

综观嘉庆、道光青花瓷器,无论是造型、装饰风格和款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尽管整体艺术水平是呈下降趋势,但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的变化,很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整个清代青花瓷器的发展脉络。

清代十帝时期瓷器特点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汉族劳动人民瓷器烧造水平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光耀灿烂的一页。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离我们现在最近的清朝各时期的瓷器特点。

顺冶时期--17年

顺治时期的瓷器,该时期由于明末的战乱,官窑处于衰败期,直到顺治八年统治者才有精力和能力恢复生产御用瓷器,以致传世的顺治御窑瓷器极少见,精致之作很少见。

清顺治 青花“加官进爵”图盘

茄皮紫釉暗花云龙纹盘 清顺治

高4.3cm,口径24.6cm,足径15.8cm

清宫旧藏

因此顺治时期所烧制的瓷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被人们重视与认识,历史上文献记载也不多。故这一时期的无款瓷器常被笼统地称为“明末清初”瓷,或者把明末崇祯青花瓷归为顺治青花,或者将顺治青花瓷中质地细腻、青花发色翠蓝的“上品器”归为康熙时期。

青花花鸟纹盖罐

高47cm,口径20.6cm,足径20.4cm

康熙时期--61年

康熙御窑瓷器釉面光涓细腻,胎土淘练精细、胎体和其他各代的同体节器物相比都要重实,胎釉结合较好,器物内壁的釉面和外壁基本一致。器型奇伟浑厚,新创器型也较多。

康熙是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时期的瓷器早中晚期风格区别明显,早期基本沿袭前朝,特指康熙二十年(1861年)以前景德镇生产的御窑瓷器,总体风格上和顺治御窑瓷器接近:仍是传统的青白色,釉汁凝厚、个别有混浊现象。

清康熙 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

康熙中期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706年),器物的色料和胎釉都表现出精工的特点。瓷器的釉面为莹润的粉白色或柔和的浆白色,青花呈色鲜艳青翠,五彩则趋于浅淡。受西方技术的影响,珐琅彩瓷器在康熙三十五年创烧成功,进而也成功地烧制出粉彩。总体上看明代和清初瓷器上的各种风格几乎不再出现。

康熙晚期习惯上指康熙四十五年以后,器物釉面以更细腻的青白色为主,习惯上称之为硬亮青釉,以区别于明代的亮青釉,青花以灰暗浅淡、晕散不清为特征。

青花万“寿”字大尊 清康熙

高76.5cm,口径37.5cm,足径28cm

康熙朝的瓷器是清代景德镇瓷器的重点之一,无论从造型,品种,釉色彩绘诸方面,康熙制瓷都具有较高水平。

青花雉鸡牡丹纹凤尾尊

高46cm,口径21.5cm,足径13.7cm

从造型看,挺拨硬朗,雄奇魁伟者颇多,尤其是大件琢器,小件作品中,细巧秀丽者也不在小数,康熙官窑瓷的主要特色在于颜色釉方面,康熙早期以此为主,康熙晚期创烧了珐琅彩和粉彩。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 清康熙

高7cm,口径14.8cm,足径5.7cm

青花在早中晚期有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以“翠毛色”和“宝石蓝”为最隹。

雍正时期--13年

雍正上承康熙,下啟乾隆,是奠定“康乾盛世”的关键人物,一位出色的皇帝。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清雍正官窑瓷器,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虽然仅存13年,但精湛绝妙,无与伦比,尤其是颜色釉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新添十数种鲜艳的新釉色,代表了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

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松竹梅纹瓶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双螭耳尊 清雍正

高44.3cm,口径16.3cm,足径24.7cm

雍正的审美和品味是公认的好,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每件器皿都有多种式样。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

雍正时期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

雍正款仿钧新紫釉天球瓶 清雍正

高53cm,口径12cm,足径16cm

炉钧釉铺首耳壶 清雍正

高23.5cm,口径9.5cm,足径10cm

淡粉釉瓶

高19.5cm,口径2.2cm,足径6.7cm

霁红釉胆式瓶 清雍正

高27.8cm,口径3.5cm,足径8cm

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

胭脂红釉盘 清雍正

高2.9cm,口径15cm,足径9.3cm

粉彩雉鸡牡丹纹盘 清雍正

高5cm,口径35.5cm,足径21.5cm

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乾隆时期--61年

清乾隆 粉彩开光镂空花卉纹灯罩

乾隆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也是清代景德镇达到极盛的时代。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这时粉彩在彩瓷的领域中取代了五彩的地位。这一时期粉彩瓷器的质量虽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种大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为流行。这些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器皿是乾隆彩瓷制品中的杰出代表。

这一朝的官窑瓷以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

乾隆早期官窑瓷的烧造与雍正朝官窑的烧造水平几乎不相上下,如果不施款,很难区分前后。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双耳六方瓶

从品种看,除了珐琅彩是官窑在宫廷加工烧制外,其佘品种也有仿制。当时有所谓的“官古瓷”和“假官古瓷”等品种,实即是民窑所烧的上等瓷器,这类作品不断在当地烧制。

各种釉彩大瓶 清乾隆

高86.4cm,口径27.4cm,足径33cm

斗彩勾莲纹“寿”字葫芦瓶 清乾隆

高33.1cm,口径3.6cm,足径8cm

粉青釉暗兽面纹交泰尊 清乾隆

高16cm,口径6.9cm,足径8cm

清宫旧藏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 清乾隆

通高19.2cm,口径7cm,足径7cm

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 清乾隆

高17.5cm,口径6.8-4.8cm,足径7.5-5.1cm

从整体看,他们的制作水平在官,民窑之间,是乾隆民窑的代表作品。鸦片战争之后,战乱很多、政局动荡、外资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摧残,延续500多年的御器厂也随着清祚的倾圯而寿终正寝。

嘉庆时期--24年

青花云龙纹螭耳瓶 清嘉庆

高25cm,口径6.5cm,足径7cm

“懋勤殿”款龙纹印盒 清嘉庆

通高7.7cm,口径22.5cm,足径14.5cm

清宫旧藏

粉彩龙凤穿牡丹纹双耳瓶 清嘉庆

高25.5cm,口径9.3cm,足径9.4cm

清嘉庆 粉彩籁瓜纹碗

景德镇制瓷已明显不如乾隆朝,本朝留存下来的嘉庆官窑传世品数量相对减少,而且制作质量不十分高,嘉庆朝早期官窑均落款“大清乾隆年制”,直至嘉庆四年,乾隆“驾崩”,一切才从头开始,这是一种传说,嘉庆朝品种比前朝大大减少,各种品种风格基本与乾隆朝瓷器相似,创新之作极少。

道光时期--30年

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 清道光

通高8.1cm,口径10.7cm,足径4.2cm

清宫旧藏

在清代景德镇瓷业历史上,道光朝经历了不少波折。无论是瓷器造型还是釉彩方面和制作方面,都有一种不尽人意的草率作风。

“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 清道光

高5.4cm,口径28.5cm,足径17.8cm

不过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道光官窑依然有着其自身特色。同前朝嘉庆和以后几朝的作品综合比较,仍相当出色,不少作品甚至远胜过嘉庆朝瓷器。

道光官窑分两种类型,一种六字款,“大清道光年制”。一种是“慎德堂制”款器,从制作品看,彩瓷质量高于颜色釉瓷器,这是因为颜色釉在嘉庆朝已趋衰落,此时已回天无力,而彩瓷则如终是乾,嘉以来主流产品。

仿钧窑变釉石榴尊 清道光

高19cm,口径10.5cm,足径9cm

从工艺看彩瓷属于低温绘彩,相对易制作。因而理当然地优于颜色釉,青花瓷在青料呈色,绘画等方面依然保存着前朝风格,有些作品可与乾隆瓷并驾齐驱。

粉彩御窑厂图大瓶 清道光

高63cm,口径22cm,足径22.5cm

从整体看,“慎德堂制”款器制作质量普通较高,所以“慎德堂制”官窑款似乎更值得后人珍视。

咸丰时期--10年

清咸丰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景德镇陷入战乱,咸丰初年,太平军在长江江西的广泛活动,使御窑场烧造的部分瓷器无法运出江西。

咸丰五年,太平军石达开等在江西与清军作战,景德镇御窑厂在战乱中被迫停烧,传世的为咸丰景德镇官窑瓷应为咸丰五年前烧造,这一阶段,似乎可看成是清代中期与晚期瓷器的分野了。

同治时期--13年

清同治 粉彩岁朝婴戏果盘

经历了咸丰朝激烈的战乱之后,至同冶五年。景德镇御窑厂终于恢复了烧造,由于连年战事,当地窑业元气大伤。

景德镇御窑厂官窑瓷器的烧造仅仅为勉强应付朝廷的一种公务,至于同冶民窑瓷,更是粗制滥造。

仅仅维持着商品瓷的烧造质量。由于本朝官窑恢复于同冶五年,因而可以推断,传世同冶官窑瓷均为五年后产品。

粉彩火锅 清咸丰

从咸丰五年至同冶五年,共历十年,经过这十年停烧,景德镇官窑瓷的制作风格起了较明显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同冶官窑瓷与以后的光绪,宣统瓷有许多相似之处,与道光,咸丰瓷共同越来越少,有明显的近代瓷特征。

绿地粉彩开光花鸟纹方瓶 清咸丰

高29cm,口边长9cm,足边长8.8cm

无论是青花,颜色釉,彩瓷看均与光绪,宣统瓷器接近,许多作品如不施款,难区分“同”,“光”。同冶朝民窑瓷器中,无款器占有一定比重,而篆款者几乎都为图章款。

许多款识上未书“大清”二字,有的写成¨大清年制¨,有的人写干支款“某某年制”有人以为这类缺朝号者是同光间作品,同治朝品种蓝本与前朝相同,但质量继续下降,近代瓷特征明显。

光绪时期--34年

清光绪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高38cm,口径7cm,足径13cm

清光绪 黄地粉彩万寿无疆纹奓斗

光绪朝距今仅100年多,光绪末年距今不足百年。这一时期烧造的瓷器数量很大,传世品也极为丰富,品种也十分丰富。其间有许多书本朝官款。

“大雅斋”款绿地粉彩花鸟纹高足盘 清光绪

高11.3cm,口径24.7cm,足径9.7cm

有落慈禧寝宫“储秀宫”和“大雅斋”款的作品。由于光绪朝距今较近,传世瓷器的品种,数量均十分丰富,可以认为与传世的历朝历代官窑瓷相比。

绿地墨彩花鸟纹高足盘 清光绪

高11.3cm,口径25cm,足径9.7cm

传世光绪官窑瓷器的数量可能最多。从制作的质量看,比同冶官窑瓷器略胜一筹,光绪朝景德镇民窑业是异常活跃,在一种崇古,仿古之风影响下,当地民窑中大量出现了仿明永乐 ,宣德,成化及后朝的仿品。

黄地墨彩花蝶纹盖盒 清光绪

高12.5cm,口径16.2cm,足径10.5cm

藕荷地粉彩花鸟纹圆盒 清光绪

通高21cm,口径29cm,足径20cm

清康熙,雍正,乾隆以后至嘉庆,道光等朝官窑瓷,许多仿品的乱真程度相当高,光绪朝瓷器与前朝基本相似,仍是以粉彩,青花为主流。

宣统时期--4年

宣统朝距现代仅一步之遥,本朝烧造成量可能有限,品种也不多,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颜色釉器等。

东青釉杏圆瓶 清宣统

高30cm,口边长11.5cm,足边长13.2cm

青花矾红彩云蝠直颈瓶 清宣统

高33.5cm,口径7.8cm,足径15cm

清宫旧藏

从传世品看,宣统官窑瓷烧造质量均较高,不管品种,样式,釉彩皆仿前朝,与光绪器基本相似,但同类作品制作比光绪器精细。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清宣统

通高50.5cm,口径22cm,足径20.7cm

宣统民窑瓷器在传世中出现较小,这并不是烧造少,本朝烧造仅3年,但距今时间近,损毁面不致太大,因而必有许多器物存世,由于许多的瓷器不落款,所以在鉴定中可能被划归光绪或民国。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高足盘 清宣统

高6cm,口径22.5cm,足径14.2cm

清宫旧藏

宣统朝瓷器无特别创新,但彩瓷新品种浅绛粉彩在光绪流行后,此时仍继续发展,还烧造了停烧已久的珐琅彩瓷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它的发明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可见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清代粉彩瓷器欣赏


清道光.粉彩花果纹碗

清道光.荷花纹碗

清道光.墨地粉彩百花盘

清光绪.粉彩花卉纹盘

清光绪.粉彩双凤纹盘

清.粉彩无双谱茶壶

清.黄地开光粉彩山水方形提梁壶

清咸丰.粉彩荷塘鸳鸯纹马蹄碗

清光绪.松石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

清宣统.粉彩鱼云龙纹捧盒

清宣统.粉彩百碟纹赏瓶

清光绪.兰科地云龙纹梅瓶

清光绪.粉彩龙凤纹玉壶春

清乾隆瓷器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唯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成书于乾隆时期的朱琰的《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的新技术状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乾隆年间,雍正时期创烧的广彩也得到较大的发展,成为当时瓷器生产的一个时兴品种,并且取代了青花瓷,成为外销瓷的主导品种。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蝠纹花口瓶

清乾隆 青花蝠果纹葫芦瓶

清乾隆 珐琅彩缠枝蝴蝶纹平底葫芦瓶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纹花觚

清乾隆 黄地青花花果纹盘

清乾隆 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双耳瓶

清乾隆 斗彩焦石鸡纹笔筒

清乾隆 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葫芦瓶

清乾隆 粉彩缠枝花鸟纹凤耳瓶

清乾隆 粉彩福寿纹双耳瓶

清乾隆 粉彩百子纹双耳瓶

清乾隆 粉彩众仙捧寿纹双耳瓶

清乾隆 粉彩百鹿尊

清乾隆 粉彩蕃莲纹花觚

清乾隆 珐琅彩百花纹花觚

清乾隆 高士笔筒

清乾隆 三秋笔筒

清乾隆 三果大盘

清乾隆 粉彩八吉祥盖碗

清乾隆 粉彩竹石花鸟灯笼瓶

清乾隆 粉彩八仙过海六方瓶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花石锦鸡图瓶

清代各皇帝时期瓷器有什么特征


清代各皇帝时期瓷器有什么特征。

顺冶一朝经历17年。顺冶朝的瓷器胎质,釉色,造型,纹饰,彩绘等各方面与崇祯瓷器相似。如胎体厚重,釉色白中略泛青,釉层较肥厚。形制古朴浑厚,彩绘浓重。既保留了明瓷特征,又有康熙瓷常见特点。有相当一部分顺冶器口部施深浅不一的酱黄釉。有人将其看作顺冶器的重要特征。

康熙一朝经历了61年。康熙朝的瓷器是清代景德镇瓷器的重点之一。无论从造型,品种,釉色彩绘诸方面,康熙制瓷都具有较高水平。从造型看,挺拨硬朗,雄奇魁伟者颇多。尤其是大件琢器,小件作品中,细巧秀丽者也不在小数。康熙官窑瓷的主要特色在于颜色釉方面。康熙早期以此为主。康熙晚期创烧了珐琅彩和粉彩。青花在早中晚期有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以“翠毛色”和“宝石蓝”为最隹。

雍正一朝经历13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官窑瓷器品种十分丰富,产品烧造质量名列清瓷之冠。原因在于本朝出现了唐英那样优秀陶官。与康熙民窑相比,雍正民窑的传世品要小得多。但雍正民窑中有许多制作精良的瓷器。如“粉彩”“斗彩”“青花”“颜色釉”等。均有突出的作品,有的与官窑相差无几。雍正朝最名贵官窑珐琅彩瓷传世稀少。粉彩是本朝的主流,制作也为清瓷之冠。而斗彩的制作实际上比粉彩更胜一筹。康熙斗彩的五彩与青花拼逗制作。雍正斗彩用粉彩与青花结合,比康熙朝的作品更显精雅细腻。青花不是本朝官窑的拿手作品,但烧造量很大。以仿宣德青花为蓝本,运用“点”“染”“拓”等绘彩方法,把宣德的青花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仿作品乱真率为历朝之冠。而颜色釉中的仿官,仿汝,仿钧等釉色开创了清朝官窑仿制之先河,首次把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名品搬到本朝,予以精心摹仿,并结合本朝制作特色,书以本朝官款。雍正瓷器是清瓷中最细洁,最精致的。仿哥窑在雍正,乾隆朝十分流行。白哥窑(釉色较白)黄哥窑(釉色较黄)比青哥窑(釉色呈青灰色)的更受欢迊。青哥窑较为普通。雍正祭红釉瓷在清代祭红釉中质量最好,价格也最高。康熙,乾隆朝的祭红釉没有雍正朝的细洁,乾隆以后的就更粗糙了。祭红釉中,天球瓶较少,玉壶春瓶,胆瓶等较多。雍正朝的青花,粉彩为大烧造主流。粉彩以白地为主。少量作品上出现色地。青花以晕散的永乐,宣德风格为主,也有康熙风格和仿明晚期风格等。民窑青花也有以上几种风格。

乾隆一朝经历61年。乾隆朝是瓷器烧造的集大成时期,也是清代景德镇达到极盛的时代。这一朝的官窑瓷以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乾隆早期官窑瓷的烧造与雍正朝官窑的烧造水平几乎不相上下,如果不施款,很难区分前后。乾隆二十一年。唐英殁病,官窑质日益下降。从此官窑的烧造开始滑坡。乾隆民窑瓷的烧造与官窑瓷的烧造基本上是同步发展,尽管在质量上不能与严格监烧的官窑瓷相提并论,但有特色的作品时有涌现。不少作品不加细辩,难分是官窑还是民窑。从品种看,除了珐琅彩是官窑在宫廷加工烧制外,其佘品种也有仿制。当时有所谓的“官古瓷”和“假官古瓷”等品种。实即是民窑所烧的上等瓷器,这类作品不断在当地烧制。从整体看,他们的制作水平在官,民窑之间。是乾隆民窑的代表作品。乾隆朝景德镇瓷器最大的特点是集古代文玩的大成。凡古瓷中有的品种,本朝均有仿烧,而且质量高超而逼真。乾隆朝官窑瓷器中有些品种有时代早晚的区别。如青花,早朝器似雍正,以仿宣德点染晕散的作品为主。中晚期烧造的作品,色泽稳定,表现基调明快的风格。粉彩瓷中,色地粉彩器的制作多于白地粉彩器。

嘉庆一朝经历24年。景德镇制瓷已明显不如乾隆朝。本朝留存下来的嘉庆官窑传世品数量相对减少,而且制作质量不十分高。嘉庆朝早期官窑均落款“大清乾隆年制”。直至喜庆四年,乾隆“驾崩”。一切才从头开始。这是一种传说,嘉庆朝品种比前朝大大减少,各种品种风格基本与乾隆朝瓷器相似,创新之作极少。

道光一朝经历30年。在清代景德镇瓷业历史上,道光朝经历了不少波折。道光二十年爆发“鸦片战争”。使景德镇瓷器业面临着潜在的战争威肋。御窑厂虽未停烧,但明显受到时局影响。道光二十年前后所烧的瓷器有明显的质量差别。无论是瓷器造型还是釉彩方面和制作方面,都有一种不尽人意的草率作风。不过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道光官窑依然有着其自身特色。同前朝嘉庆和以后几朝的作品综合比较,仍相当出色。不少作品甚至远胜过嘉庆朝瓷器。道光官窑分两种类型,一种六字款。“大清道光年制”。一种是“慎德堂制”款器。从制作品看,彩瓷质量高于颜色釉瓷器。这是因为颜色釉在嘉庆朝已趋衰落,此时已回天无力。而彩瓷则如终是乾,嘉以来主流产品。从工艺看彩瓷属于低温绘彩,相对易制作。因而理当然地优于颜色釉。青花瓷在青料呈色,绘画等方面依然保存着前朝风格。有些作品可与乾隆瓷并驾齐驱。从整体看,“慎德堂制”款器制作质量普通较高。所以“慎德堂制”官窑款似乎更值得后人珍视。本朝烧造了许多“嶰竹主人”款。少量为“嶰竹”款的瓷器,绝大多数的彩瓷制作质量上乘,是道光民窑中较高档的瓷器。从传世品种看,品种多于嘉庆朝品种。彩瓷(尤其是粉彩)。依然是道光朝官窑瓷器的主流。

咸丰一朝经历10年。景德镇陷入战乱。咸丰初年,太平军在长江江西的广泛活动,使御窑场烧造的部分瓷器无法运出江西。咸丰五年,太平军石达开等在江西与清军作战。景德镇御窑厂在战乱中被迫停烧。传世的为咸丰景德镇官窑瓷应为咸丰五年前烧造。据清代有关档案记载,咸丰元年,二年,皇家所用官瓷均为单色釉祭器。三年至四年御窑厂恢复传统产品烧造。所以品种有青花,祭红,仿官,仿哥,天青釉等。传世的咸丰官窑瓷十分稀少。咸丰朝民窑传世品有款识的也十分少见。太平军曾一度占领景德镇,在瓷器写过“太平天国”年号。传世品中有过这样的瓷器。但制作粗俗,质量低下。从总体看,咸丰五年前所烧的瓷器有着清代中期瓷器特征。与嘉庆,道光瓷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咸丰五年后作品。则多带有一点同冶,光绪瓷器的味道。这一阶段,似乎可看成是清代中期与晚期瓷器的分野了。

同冶一朝经历了13年。经历了咸丰朝激烈的战乱之后,至同冶五年。景德镇御窑厂终于恢复了烧造。由于连年战事。当地窑业元气大伤。景德镇御窑厂官窑瓷器的烧造仅仅为勉强应付朝廷的一种公务。至于同冶民窑瓷,更是粗制滥造.仅仅维持着商品瓷的烧造质量.由于本朝官窑恢复于同冶五年,因而可以推断,传世同冶官窑瓷均为五年后产品.从咸丰五年至同冶五年,共历十年,经过这十年停烧,景德镇官窑瓷的制作风格起了较明显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同冶官窑瓷与以后的光绪,宣统瓷有许多相似之处,与道光,咸丰瓷共同越来越少.有明显的近代瓷特征.无论是青花,颜色釉,彩瓷看均与光绪,宣统瓷器接近.许多作品如不施款,难区分¨同¨,¨光¨.同冶朝民窑瓷器中,无款器占有一定比重.而篆款者几乎都为图章款.许多款识上未书¨大清¨二字.有的写成¨大清年制¨.有的人写干支款¨某某年制¨有人以为这类缺朝号者是同光间作品,同治朝品种蓝本与前朝相同.但质量继续下降.近代瓷特征明显。

光绪一朝经历34年。光绪朝距今仅100年多,光绪末年距今不足百年。这一时期烧造的瓷器数量很大,传世品也极为丰富,品种也十分丰富。其间有许多书本朝官款。有落慈禧寝宫“储秀宫”和“大雅斋”款的作品。由于光绪朝距今较近,传世瓷器的品种,数量均十分丰富,可以认为与传世的历朝历代官窑瓷相比。传世光绪官窑瓷器的数量可能最多。从制作的质量看,比同冶官窑瓷器略胜一筹。光绪朝景德镇民窑业是异常活跃。在一种崇古,仿古之风影响下,当地民窑中大量出现了仿明永乐,宣德,成化及后朝的仿品。清康熙,雍正,乾隆以后至嘉庆,道光等朝官窑瓷。许多仿品的乱真程度相当高。光绪朝瓷器与前朝基本相似。仍是以粉彩,青花为主流。

宣统一朝经历了4年。宣统朝距现代仅一步之遥。本朝烧造成量可能有限,品种也不多。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颜色釉器等。从传世品看。宣统官窑瓷烧造质量均较高,不管品种,样式,釉彩皆仿前朝。与光绪器基本相似,但同类作品制作比光绪器精细。宣统民窑瓷器在传世中出现较小,这并不是烧造少,本朝烧造仅3年。但距今时间近,损毁面不致太大。因而必有许多器物存世,由于许多的瓷器不落款,所以在鉴定中可能被划归光绪或民国.宣统朝瓷器无特别创新,但彩瓷新品种浅绛粉彩在光绪流行后,此时仍继续发展,还烧造了停烧已久的珐琅彩瓷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代道光时期瓷器欣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代道光时期瓷器欣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清代道光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