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青瓷器 > 导航 >

青瓷之源德清窑

青瓷之源德清窑

古代青瓷器 古代青瓷器制作 古代青瓷器教案

2020-12-01

古代青瓷器。

一、德清窑旧识

有关德清窑的记载最早见诸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小山富士夫所著《支那青瓷史稿》,其中将德清古窑[1]与余姚上林湖等窑一起归入越窑系列。1956年5月,浙江省文管会汪济英等人对德清焦山窑址开展了调查和试掘,并同时发现记录了戴家山、城山两处相同类型窑址,在经过将采集的瓷器标本和各式窑具与越窑产品横向比较后,发表了《德清窑调查散记》一文,得出德清窑的年代在东晋以后[2]的结论,为“德清窑”概念最早提出的学术报告。197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朱伯谦等在余杭县大陆果园、馒头山发现了两处德清窑窑址,打破了德清窑仅在德清地区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德清窑在古窑址考古区系类型学中“窑系”的文化概念,因此,一般认为德清窑的范围是:以德清为中心,包括余杭、湖州等地的浙北地区。只可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二十多年里,德清窑相关考古除了余杭两处窑址外,几乎没有新的发现和突破。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将德清窑定义为“德清窑是黑瓷和青瓷兼烧的窑场,以生产黑瓷为主”、“德清窑的烧造历史并不长,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

二、考古调查新发现

随着近几十年来两次大型文物普查和省内外考古部门进行的多次专题性调查及考古发掘,发现各时期窑址100多处,其中夏商至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瓷窑址70余处,东汉至隋唐时期瓷窑址20余处,为德清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丰富了德清窑的外延和内涵。其中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窑址列举如下:

1、商代南山窑址

南山窑址(原称老鼠山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北约20公里的湖州青山乡老鼠山,窑址所在小山海拔仅16米,地处东苕溪畔。2010年3月至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窑址遗迹现象较为丰富,共揭露窑炉3条,出土大量原始瓷标本,以及部分可能作为窑具使用的器物。原始瓷标本以豆为主,兼有一定数量的簋、尊、盆、盘、钵、盂等器物,多数器物胎质较为细腻坚致,但瓷胎中仍含有一定数量的杂质,施釉痕迹明显,釉层极薄,呈色不均匀。发掘资料表明,南山窑址是商代一处几乎纯烧原始瓷的窑场,最早可到商代早期。窑址地层堆积丰富、窑炉保存完整、产品瓷土作胎、人工施釉痕迹明显、器物演变序列清晰,是目前已发掘最早的原始瓷窑址。[3](图1,图2)

2、商代水洞坞窑址

水洞坞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胜村东山自然村水洞坞,亭子桥窑址北侧,与亭子桥窑址同属一个山体。窑址呈东西向分布于山体之上,南北宽约20米,东西长约50米,地面标本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原生堆积厚约0.3-0.5米,采集的标本有盅式碗、瓦楞纹碗残片,器物均施青釉,器形规整、胎质坚致,呈灰白色。该窑址在2009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博物馆展开的古窑址调查中首次发现,并进行了局部试掘。表土以下是战国时期窑址的堆积层,以下被叠压的是商代的窑址堆积和一处商代龙窑遗迹。从商代地层出土的遗物来看,这是一处以烧造印纹硬陶为主,兼烧少量原始瓷的商代窑炉遗址。印纹硬陶以罐类为主,外表拍印云雷纹,印纹浅而繁密,少数印纹陶的表面有透明的薄釉。原始瓷有少量的高把豆,外表施淡青釉,釉层很薄。为德清县首次发现的商代原始青瓷窑址,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图3)

3、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火烧山窑址

火烧山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址。该窑址于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2007年3月至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900平方米,揭露窑床3条、灰坑10多个。揭露的窑炉遗迹清晰可见,是我国迄今已经发现的最早烧制原始青瓷的窑炉遗迹。出土器物绝大多数为原始瓷器,另有少量窑具。原始瓷器产品丰富,以碗为主,包括盘、罐、盂、钵、器盖以及仿青铜器的鼎、卣、簋等。纹饰也多种多样,有与同期青铜器相似的云雷纹、勾连纹、水波纹、S形纹、锥齿纹、绞索状纹等。装饰手法采用刻画、模印、堆贴等。大部分产品釉色佳,器形规整,部分器物装饰纹样复杂。火烧山窑址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原始瓷窑址,揭露了属于龙窑的窑床遗迹,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同时也为德清新市皇坟堆[4]、三合塔山[5]和苏南、浙北古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的出产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6]

火烧山窑址原始瓷地层堆积

4、战国时期的亭子桥窑址

亭子桥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胜村东山自然村北亭子桥,窑址主要分布于山体东侧,面积约1000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碗、罐、鼓座、句鑃残件等,器型丰富,产品类型较多,是战国时期一处非常重要的原始青瓷窑址。该窑址于1986年被发现,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德清县博物馆,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中共揭露出7条窑炉遗迹,出土大量仿青铜器器形的原始青瓷礼器和乐器,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类窑具。揭露的7条窑炉遗迹均建在小山缓坡上,平面呈长条形,系富有南方地区特色的龙窑。出土产品标本主要是原始青瓷,兼极少量印纹硬陶器。原始青瓷器的器形除了一般的日用器如:盘、碗、杯、盂、盅、盒等外,主要为大量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礼器器形有盆形鼎、盂形鼎、豆、盆、三足盆、盘、三足盘、提梁壶、提梁盉、镂孔长颈瓶、尊、簋、罍、罐、三足壶、鉴等,乐器器形有甬钟、錞于、句鑃、三足缶、悬铃和悬鼓座。这些器物,形式大小与青铜器相仿,造型规整,制作精良,纹饰精美,胎质细腻坚致,釉面匀净明亮,产品质量已达成熟青瓷的水平。发掘成果证明该窑址是一处战国时期越国地区主要烧造高档次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窑址,它的发掘,为这些年江浙地区战国时期古墓葬,如无锡鸿山贵族墓[7]、德清梁山战国墓等中出土的一大批仿青铜原始瓷礼器与乐器找到了明确的产地和窑口。[8]

亭子桥窑址发掘现场

5、东汉时期的青山坞窑址

青山坞窑址位于德清县三合乡宝塔山村青山坞内,村委西侧50米的山坡上。地面标本散落区域东西长60米,南北长50米,总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尚保留龙窑遗迹,堆积中包含大量的残器、窑具和红烧土。2010年期间曾对该窑址进行过试掘,采集的遗物主要有瓷器和原始瓷器两类。两者造型纹饰基本一致,瓷器质地坚致、胎釉结合严密,胎色呈青灰色、灰白色,釉色有青、青黄、青绿、以及少量的酱褐釉、黑釉。原始瓷胎的烧结程度差、釉层脱落,与瓷器差距较大。两者比例约为瓷器占30%,原始瓷占70%。器形主要有罍、壶、罐、钟、碗等,纹饰有水波纹、弦纹、网纹、方格填圈纹、菱形纹、窗棂纹、窗帘纹、蝶形纹、指甲纹、梳齿纹等。产品特征与慈禧上林湖、上虞小仙坛、帐子山,以及江苏宜兴丁蜀镇等地的汉代窑址所出一致。该窑址是德清境内一处具有代表性的东汉窑址,对于研究本地区及相关地区古窑址和德清窑的始建、发展、流变有重要价值。

东汉青瓷瓿残片

6、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小马山窑址

小马山窑址属德清窑东晋南朝时期代表性窑址,位于德清县乾元镇南门小马山上,1959年浙江文管会首次发现了该窑址。1982年德清县人民政府公布小马山窑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德清县博物馆配合基本建设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据后期清理简报详细描述,小马山窑址主要烧造青瓷和黑瓷两种产品,出土器物以青釉瓷器为主,约占80%,黑釉瓷器仅占20%。器型有鸡首壶、盘口壶、碗、罐、三足砚、盘等,胎质一般较粗疏,夹杂有较多细砂,胎色较深,施釉不及底。青釉均施化妆土,釉面光洁,釉色厚重,常见点彩装饰。黑釉不施化妆土,釉层厚,釉厚处呈黑色。[9]

东晋青黑瓷鸡首壶残件

7、隋唐时期的墅元头、前山等窑址

墅元头窑址位于德清县洛舍镇三家村,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产品有青瓷、黑瓷两种,主要器形有碗、盘、罐、盘口壶、鸡首壶、盘口四系瓶、高足碗、砚等。前山窑址位于德清县洛舍镇砂村村章家桥前山东坡,属隋唐时期德清窑窑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堆积厚达1.5米,规模较大。2009年7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配合正在建设的杭宁高铁建设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清县博物馆联合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出窑炉遗迹4处,其中一号龙窑保存相对完整,长40米,宽度达4.7米,是浙江已经发掘的历代古窑址中宽度最大的一处。遗物堆积丰富,器形有碗、盘、灯、罐、注壶、枕等,器物施青、黑两种釉,胎呈灰褐色,窑具有筒形柱、垫饼、垫珠等。[10]

唐代黑瓷注壶残件

三、德清窑的重新认识

1、烧造年代

德清县境内宅前窑址[11]、前山窑址两处唐代德清窑窑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青釉、黑釉日用器,晚期还出现了青釉褐彩产品。考古成果表明,德清窑在唐代中晚期仍在烧造大量瓷器,由此可认为德清窑的下限应延长至唐代晚期,而不仅仅是东晋——南朝时期。此外,德清及湖州南部东苕溪流域近几年考古调查新发现的数十处商周时期窑址,分布之密集,产品质量之高,制作工艺之精良,证明了当时德清及周边地区制瓷手工业之发达,极大影响着东汉时期德清窑、乃至浙江东汉青瓷的形成,可以说是中国青瓷产生发展的渊源,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2、产品构成

传统陶瓷材料将德清窑定义为以烧造黑瓷为主,德清窑也以黑釉产品而闻名,然而通过最新德清小马山窑址、余杭石马斗窑址的发掘成果表明,出土标本数量上青瓷占绝对优势,黑瓷所占比例不足20%。另外青山坞汉代窑址、墅元头隋唐窑址、宅前隋唐窑址等处采集的大量标本也均以青瓷为主,只有少量的黑瓷产品。所以可确定,德清窑自东汉至隋唐时期兼烧青釉和黑釉产品,以烧造青瓷为主,产品数量的20%约为黑瓷产品。

3、地位意义

德清窑从发现命名,到各时期德清窑窑址的考古发掘,以及最近几年有关德清窑起源的原始瓷窑址群的发掘研究,上下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这期间德清窑的定义得到了扩充和更新。尤其是近几年德清及湖州南部大量原始瓷窑址的发现发掘,更是证明了德清的古窑业创烧自夏商,历经两周、汉、六朝,直至唐宋。中间虽有零星缺环,但整个德清陶瓷的烧造历史源流还是完整,连绵不断的。原始瓷窑址群的发现无疑为研究德清窑系的渊源、发展、演变和德清窑系的区域范围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佐证。正如第一届瓷之源学术研讨会总结所述:“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的商周时期窑区,无论是从生产时间、窑址规模,还是窑址产品种类、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是独一无二、一枝独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中国瓷器的源头。[12]”高度评价了德清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德清窑是我国又一自成体系、历史悠久的瓷窑体系[13],是我国青瓷之源,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日]小山富士夫。支那青瓷史稿[M]。日本东京:东京文中堂,1943.

[2]汪扬。德清窑调查散记[J]。文物,1957(10)。

[3]郑建明,陈元甫,沈岳明,陈云,朱建明,陈锦文。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的调查与发掘[N].中国文物报,2011-01-14.

[4]姚仲源。浙江德清出土的原始青瓷——兼谈原始青瓷生产和使用中的若干问题[J]。文物,1982(4)。

[5]朱建明。浙江德清三合塔山土墩墓[J]。东南文化,2000(3)。

[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7]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鸿山越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8]陈元甫,郑建明,周建忠,费胜成。浙江德清发现战国时期越国“官窑”[N].中国文物报,2008-04-16.

[9]周建忠。德清小马山窑址清理简报[J]。东方博物,2008(26)。

[10]朱建明。探索中国瓷之源——德清窑[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191.tAocI52.cOM

[11]浙江省文物局。浙江文物年鉴[J],2000.

[12]郑建明,陈元甫,周建忠。瓷之源学术研讨会纪要[J]。文物,2008(9)。

[13]朱伯谦。浙江瓷业的新发现与探索[C].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5年郑州年会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扩展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德清窑


因地在浙江德清县,故名。窑址在德清县境内已发现几十处之多,是以黑瓷与青瓷兼烧,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黑瓷产地之一。烧造历史较长,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影响很大。朝初100多年间。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黑瓷胎中铁、钛含量较高,普遍呈砖红、紫色或浅褐色。青瓷胎一般呈深浅不一的灰色或紫红色。

(2)黑瓷釉层较厚,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佳者釉面滋润,色黑如漆。青瓷普遍在胎外上化妆土,釉色一般呈豆青、青绿或青黄色、釉色比较深,具有较好的光泽.

(3)所烧黑瓷和青瓷,造型大体相同。产品有碗、碟、盘、耳杯、盘口壶、鸡头壶、唾壶、虎子、香炉、罐、盒、灯和盏托等,造型风格与婺州窑、越窑相似。特色产品有直筒形小盖罐、扁圆形盖盒和茶盏、浅盘形盏托配套的新型茶具等。为其它同期瓷窑少见。

(4)装饰十分简单,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几道弦纹,或在青瓷上饰几点褐色点彩。

陶瓷文化鉴赏-德清窑址


东晋至南朝初期的窑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发现于浙江省德清县城,故定名为“德清窑”。当时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烧造黑瓷的窑。1956年以后,在德清县、余杭县发现多处窑址,说明德清窑的分布范围较广。上虞县帐子山、宁波市郭唐岙、鄞县东钱湖谷童岙等处东汉青瓷和黑瓷合烧窑址的发现,又改变了德清窑首先创烧黑瓷的论点。德清窑的烧瓷历史有100多年,以生产日用瓷器为主。产品注重于实用,而不追求华丽。胎壁薄,造形工整,制作精良的黑瓷别具一格,同时生产青瓷。产品运销浙江、江苏、福建的许多地方,是当时影响比较大的一个瓷窑。

该窑址未经考古发掘。从窑址建在山坡上,废品顺山坡堆积等情况判断,窑炉应属龙窑。窑具有直筒形、叭形垫座和盂形锯齿口间隔具等。烧制大小不同规格的碗、盏时,常采用套装,碗与碗之间用几颗泥点间隔,以防粘合。

德清窑生产的青瓷,胎呈灰色,胎面普遍施奶白色的化妆土,因而釉层均匀柔和,釉面光滑,呈淡青、青绿等色。常见的器物有碗、盘、钵、罐、盘口壶、鸡头壶、盏托、砚、盒、、熏炉、唾壶和虎子等,不少器物配有器盖,碗大小配套,盏有托盘。装饰只有弦纹和在口肩等部位加几点褐色斑点,俗称“点彩”或“铁锈斑”。也有用褐彩书写文字的,如镇江东晋墓出土的一件青瓷盒,外底写有“偶”字。东晋末年以后,在一部分碗、壶和盏托上划饰复线莲瓣纹。德清窑生产的黑瓷,胎壁较薄,呈砖红、紫色或浅褐色,经过测试,胎料中氧化铁的含量为3%,氧化钛为1%左右,因而胎色较深。黑釉层丰厚,釉面滋润,色黑如漆,釉光闪闪,可与漆器相媲美。这种釉的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铁,含量高达8%左右。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中国瓷器的源头:从德清窑原始瓷说起


春秋双龙耳原始瓷盖罐 私人收藏

战国原始瓷鼓座

 地处杭嘉湖平原西部的德清县山清水秀,物产丰饶,境内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素有“名山之胜、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的美称。而近年来,更有一个关于“瓷之源”的话题将这个江南小城推到了一个世人瞩目的位置。

在中华物质文明史上,瓷器是中华文明的一大骄傲。几百年前,世界就是通过瓷器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个神秘的国度,并称呼她“china(瓷器)”。然而,中国瓷器的源头在哪里?大江南北出土的那些商周原始瓷器又是在哪里生产的?早期的青瓷是个什么样子?这在古陶瓷界一直都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也是文物考古工作者苦苦追寻的一个目标。

2003年至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无锡鸿山发现越国最强盛时期的特大型贵族墓群,发掘出土了500多件仿青铜的原始青瓷礼器和140多件原始青瓷乐器。这些原始青瓷质地坚硬,胎色发白,釉色泛绿且成玻璃状,厚薄均匀,而且胎釉结合好。发掘者认为这些高等级原始瓷可与六朝时期最高等级的青瓷器相当,已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水平。

这些精美的原始青瓷又产自哪里呢?

2007年,《鸿山越墓发掘报告》出版,书中登载的《无锡鸿山越墓出土青瓷的分析研究》一文给出了一个初步的答案。文中通过对鸿山越墓、德清、萧山、上虞、绍兴、慈溪等地采集的窑址标本测试分析后认为:“鸿山越墓出土的青瓷与浙江德清窑所用原料相近。”“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青瓷器可能为浙江德清一带烧制。”这个科学测试结果给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寻找最终答案的方向。他们不约而同将追寻的目光投向了德清。

在陶瓷界,德清窑本是以黑瓷著称的窑口。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中关于“德清窑”是这样定义的:“德清窑是青瓷和黑瓷兼烧的瓷窑,以生产黑瓷为主。”,“德清窑的烧造历史并不长久,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

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后,湖州市和德清县的文物工作者经过调查,先后发现古代窑址近50处,最早的原始瓷窑址时代可至商代,这些新发现引起了省内专家的关注与重视。

《鸿山越墓发掘报告》出版后,2007年至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故宫(微博)博物院和德清县博物馆,联合开展了对火烧山、

亭子桥窑址的发掘。火烧山原始青瓷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掘步岭水库,是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青瓷窑址。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是发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3条烧制原始瓷的龙窑窑址,是探索我国龙窑起源发展的的重要依据。发掘出土了大量原始瓷器标本,器类主要有碗、盘、罐、水盂、钵、盆等,还出土了一些仿青铜礼器的卣、鼎等原始瓷产品,制作精美,烧成温度也很高。纹饰也多种多样,有与同期青铜器相似的云雷纹、勾连纹、水波纹、S形纹、绞索状绹纹等。装饰手法采用刻划、模印、堆贴等。釉色饱满,有青、青黄、青绿色,还发现了少量的酱褐色釉和黑釉。发掘出的器物为确定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原始瓷的更为详细的分期提供了实物资料。这次发掘还发现了最早的间隔具——圆形托珠的使用。火烧山窑址填补了国内瓷器发展史上关于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末这段历史详细年代序列的空白。此外,它的发掘还证明了德清所在的东苕溪流域早在西周末至春秋早期在原始瓷生产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发掘者认为,火烧山窑址是目前已知并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瓷窑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纯烧原始瓷的窑址,其出土的原始瓷对于探索中国早期青瓷的烧造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亭子桥窑址在德清县经济开发区龙胜村东山自然村北,是一处战国时期的窑址。考古发掘揭露出7处窑炉遗迹,其中编号Y2是浙江省发掘的第一条保存完整的战国时期窑床遗迹,它的发现,为研究者了解南方地区早期龙窑的结构形态、探索战国时期的窑炉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

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原始青瓷标本以及各种窑具,也有极少量的印纹硬陶器,表明此窑主要是烧造原始青瓷器。而在此前发现的浙江萧山进化区和绍兴富盛两地的原始瓷窑址都是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同窑合烧,由于这两种产品所用的原料、成型的方法以及烧成温度的高低都有所不同,使得烧成温度要求较高的原始瓷,有的胎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比较差。而亭子桥窑址以烧造原始瓷为主,就可避免此种状况的发生,说明原始瓷烧制的技术已比较成熟。而从揭露的窑炉遗迹集中分布,而且每部分均有2条或3条叠压打破,表明每处窑炉均经过整修与重建,也说明这里在此之前早已开始烧造原始瓷。

出土的原始青瓷产品的器型,除一般的碗、盘、杯、盅、钵、盂等日用器外,主要为大量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器型有盆形鼎、盂形鼎、豆、盆、三足盆、盘、三足盘、提梁壶、提梁、镂孔长颈瓶、尊、罐、三足壶、鉴、也等,这也是亭子桥原始瓷窑址与萧山、绍兴富盛原始瓷窑址不同的地方。这些仿青铜的礼器,不仅造型与青铜器一致,往往还贴有青铜器常见的各种铺首,造型工整端庄,做工精巧细致,纹饰极其精美,大多体型硕大厚重,显得庄重而大气,不论是成型工艺和烧成技术,还是产品质量,堪称原始青瓷中的精品。

仿青铜的乐器器型有甬钟、钩(金翟)、三足缶、悬铃和悬鼓座,造型逼真,制作精良,胎釉质量俱佳,同样也是原始青瓷中的佼佼者。

德清亭子桥窑址是首次发现的战国时期烧造高档次仿青铜器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窑场。这次发掘所见产品器类,几乎囊括了近年来江浙地区大型贵族墓,特别是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各类原始青瓷礼器和乐器,如甬钟、鼓座都可在这里找到。表明亭子桥窑址是一处专门为越国王室和上层贵族烧造高档次生活与丧葬用瓷的窑场,据此,发掘者认为,亭子桥窑址已具有了早期官窑的性质,是一处越国时期的“官窑”。

火烧山和亭子桥的发掘工作取得的成果和出土的器物震撼了陶瓷界和考古界。2008年 4月24日至25日,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德清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德清县举办了“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日本的8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对成熟青瓷与原始青瓷的探讨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次研讨会中的一个焦点是亭子桥和鸿山越国大墓出土的原始青瓷是否已是“成熟青瓷”。

硅酸盐界一般将界定瓷器与陶器的标准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胎质坚实致密,多数为白色或略带灰色调,断面有玻璃态光泽,薄层微透光;在性能上具有较高的强度,气孔率和吸水率都非常小;在显微结构上则含有较多的玻璃态和莫来石,并施有一层具有一定厚度、厚薄均匀、和附着性较好的玻璃釉。这些外观、性能和显微结构共同构成了瓷器的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一直以来,陶瓷界都把浙江绍兴上虞小仙坛东汉窑址的产品认定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成熟青瓷。在这次会上,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亭子桥窑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器,多数产品显得烧成温度很高,胎质细腻坚致,釉面匀净明亮,釉色泛青或泛绿,胎釉结合良好。部分高质量产品已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标准。据此,有人提出亭子桥出土的青瓷已经是“成熟青瓷”,并认为成熟青瓷的年代可从东汉晚期向前推五六百年。

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如有人就提出:“这里的东西的确有比较好的,但是很多还是处于原始瓷的状态。”也有学者认为成熟青瓷的定义比较复杂,这里的产品是否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标准,还要再进一步研究探讨和进行科学测试。但在此次研讨会上,专家组还是达成了一个一致的结论,他们认为,成熟青瓷是由原始青瓷发展而来,德清火烧山窑址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时期,“德清所在地的东苕溪流域在中国瓷器起源研究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誉之为‘瓷之源’可谓实至名归。”中国古陶瓷学会耿宝昌先生总结这次会议的成果时认为,这次对于亭子桥到底是原始瓷还是成熟青瓷的争论也说明,在原始瓷和成熟青瓷之间尚属空白的家谱里,又添了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陶瓷史和早期青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称得上是重大发现。”

2009年9月29日,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物局和德清县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京博物院承办的《瓷之源——德清原始瓷窑址考古成果暨原始瓷精品展》在浙江省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汇集了省内外多家国有文博单位收藏的原始瓷,德清塔山、亭子桥和火烧山窑址发掘出土的原始瓷和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精品在展览上精彩亮相,举世震惊。

就在展览开幕的当天下午,第二届“瓷之源——德清窑与原始瓷学术研讨会”再次在德清县召开。在此前发掘火烧山和亭子桥窑址的基础上,德清在2009年又调查了60多个窑址。与会学者认为,这些窑址的发现,不仅更加确认了德清作为“瓷之源”的地位,而且还将原始瓷的烧制时间从西周战国时期又往前推至商代,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年代序列。从商代开始,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连续不断,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且是一直不间断生产的原始瓷产地。德清地区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无论是生产时间、生产规模,还是产品种类、产品质量等方面,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家们表示,已有充分理由可以认为,德清地区是商周时期的制瓷中心,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关于“瓷之源”的追寻还在继续

2010年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瓷之源”课题组会同湖州市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对东苕溪流域商代原始瓷窑址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发现商代窑址20多处,集中于两个区域:德清龙山片区与湖州青山片区。经过调查表明,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原始瓷窑址群;东苕溪中游也是国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仅见的商代原始瓷窑址群分布区。

2010年3月至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湖州市博物馆在浙江湖州吴兴区东林镇的南山村老鼠山发现了距今3500多年前的中国最早的原始瓷窑址,并进行了发掘。出土的产品标本以原始瓷器为主,兼有极少量印纹硬陶器。原始瓷标本器型以豆为主,贯穿始终,晚期出现大量的罐及盖,与豆一起构成了本窑址的产品主体。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尊、盆、盘、钵、盂等器物,大部分器物作为礼器使用。

2011年1月11日,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考古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布了“2010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位列首位。

2011年4月25日至27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文广新局、吴兴区人民政府主办,湖州市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承办的“浙江湖州东苕溪流域商代原始瓷窑址考古成果研讨会”在湖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湖州相关单位的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关于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考古专题调查及湖州南山(即老鼠山)商代窑址考古发掘成果的介绍,观摩了窑址调查与发掘出土的标本,并考察了南山窑址考古发掘现场。东苕溪流域商代窑址群的发现、南山窑址的发掘成果及其学术价值和意义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东苕溪流域商代窑址群的发现在原始瓷起源探索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取得了三个突破:窑址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商代原始瓷窑址群;发现了最早的龙窑;根据发掘材料对原始瓷首次进行分期。这些重大发现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索瓷器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南山商代窑址窑炉遗迹完整、产品堆积丰厚、地层叠压关系清晰、产品种类丰富、无论是产品的胎、釉、成型技术,还是窑炉的装烧工艺,具有相当的原始性。南山窑址的发掘使得学界对商代原始瓷的特征、工艺等有了一定了解,并为解决中原地区出土原始瓷的来源、产地等问题提供了对比材料和重要线索。

专家们对“瓷之源”课题的今后调查研究方向也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原始瓷集中的闽浙赣皖苏其他地区的学术探索也应齐头并进。不局限于东苕溪流域的大区域的调查和跨地域的研究应是今后工作的方向。专家建议,以窑址为立足点,用区域考古的方法,与城址、商周土墩墓等结合,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从更大的区系谱系中去综合探讨研究。同时要寻找更早的窑址,注意对瓷土的来源、瓷器的成分、烧造工艺、窑业技术的研究。使用原始瓷而非青铜器随葬是越国墓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原始瓷的意义在越及先越文化中的意义类似中原的青铜器,因此对原始瓷的研究要进一步上升到对社会分工、社会结构的研究。

陶瓷文化:德清原始青瓷,考古泰斗很兴奋


在故宫博物院一间十分古朴的会议室内,专家云集,团团而坐,气氛热烈。德清原始青瓷及窑址研究中许多成果及探索性问题成了专家热议的话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图左三)教授兴奋地说,今天的研讨会非常难得,可谓中国古瓷器研究的高峰会议。他表示,德清及周边地区发掘出可以追溯到二里岗时期的原始青瓷窑址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值得深入探究。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图左二)说,早期,考古工作者发现一些做工比较粗糙的青瓷器物,以为是近代人粗制滥造的瓷器,当时他就认为这不可能是近现代瓷器。后来原始青瓷的面纱渐渐被揭开,成了古陶瓷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对原始青瓷源头的探索一直是个迷,德清原始青瓷和瓷窑的发现向瓷之源探索迈进了一大步。他相信德清还有更多新的发现。

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国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北大教授李伯谦(图左一)说,原始青瓷研究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比如,原始青瓷最早到底可以追溯到什么年代?为什么它在战国达到高峰后,在秦、西汉衰落,东汉又兴起?德清亭子桥发掘的原始青瓷代表了当时原始青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它是不是就是当时的越窑?德清及周边地区已经发现了商代早期的原始青瓷,令人兴奋,这说明那里的原始青瓷烧造年代可能更早。应该在德清地区作进一步野外发掘,那里有可能会发现更有价值的窑址,这是突破瓷之源研究的关键。

其他专家也对德清原始青瓷及窑址作了热烈的讨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瓷之源课题组组长郑建明在德清及周边地区野外考古已近四年,他说,为探索瓷之源我们走遍了古瓷窑最集中的东苕溪中段,目前已发现了109座从商至战国的瓷窑,这其中有100座在德清境内。这样高密度高规格的窑址群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怎么评价也不为过,这证明德清曾经是我国古代的制瓷中心,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个瓷都。

与会专家提出,德清古窑址群可以成为国宝,目前应该注重保护,将来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专家考证“瓷之源”


报载,中国教研学家目前在浙江德清宣布,根据对德清火烧山、亭子桥的考古发掘,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在中国瓷器起源研究中心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可看作是中国瓷器之源。据介绍,这也是国内首次对原始瓷窑址进行考古发掘。

2007年初至2008年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和德清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浙江德清县武康镇进行了原始青瓷窑址的考古发掘。其中,位于龙山村的火烧山原始青瓷窑址,是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青瓷窑址。发掘揭露了3条龙窑床,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的原始瓷龙窑遗址,是探索我国龙窑起源的重要证据。窑址产品丰富,是一处纯烧原始瓷的窑址,器类主要有碗、盘、罐、水盂、钵、盆等,也有仿青铜礼乐器的鼎、簋等。

亭子桥战国窑址则揭露了7条窑炉遗迹,其中2号窑保存基本完整,分窑床与火膛两部分,通斜长8.7米,具有短而宽的特点。窑壁不见用土坯砖叠砌现象,推测是长条状圆拱形窑室。同时窑址发掘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仿青铜器造型的原始青瓷礼乐器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类窑具。

窑址出土的大量原始青瓷产品,主要有仿青铜的礼乐器和一般生活日用器。多数产品胎釉结合良好、质地坚硬,扣之发音清脆、釉面匀净莹润、玻光感强,不论是战国型工艺,还是烧成技术,或是产品质量,堪称原始青瓷中的精品,其物理性状甚至已完全可与东汉成熟青瓷媲美。

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说,战国时期是原始瓷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亭子桥窑址大量精美的仿青铜礼乐器的发现,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与同期的越国贵族大墓的同类随葬品比较可知,亭子桥窑址是一处为越国王室与上层贵族烧造高档用瓷的窑址,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制瓷工艺水平。

以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为代表的数十位国内外考古学家认为,德清火烧山、亭子桥原始瓷窑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国瓷窑址考古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其中,火烧山窑址地层丰富、持续时间长,火烧山窑址在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其产品丰富、制作精美,与德清皇坟堆出土的原始瓷器,一同表明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是原始瓷生产史上第一座高峰。

考古学家认为,火烧山、亭子桥窑址发掘了中国目前最早的原始瓷龙窑遗迹及大量形式多样的窑具,对于探索中国早期青瓷的烧造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丰富了对西周至战国时期窑业生产技术的认识。

《中国越窑青瓷》出版


人民网上海10月31日电 (记者曹玲娟) 由孙海芳编著、孙一琼英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越窑青瓷》近日出版面世。

越窑青瓷是中国最久远的瓷器之一,是世界公认的"瓷母"。越窑烧造瓷器历史悠久,从西周原始瓷到唐宋秘色瓷,从未间断,唐代越窑青瓷成为皇室贡品,人们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越窑青瓷的典雅秀美。

而法国人则用雪拉同的名字来称呼越窑青瓷,表明他们对青瓷这一艺术品的喜爱。

浙江绍兴实业家孙海芳先生二十多年来,钟情于越窑青瓷的收藏,并且颇有研究,曾先后被聘为浙江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陶瓷部顾问、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客座教授,对越窑青瓷的历史发展详为考证,颇有见地。孙海芳将其所藏珍贵中国古代文物创建了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并将越窑青瓷珍品裒集成册,名曰《中国越窑青瓷》,以宣传故乡的青瓷文化、越国风情。

据介绍,《中国越窑青瓷》共收录青瓷珍品305件,许多藏品系首次发表,其所收越窑青瓷的数量和质量,是至今为止所出版的有关越窑青瓷图录前所未有的。而藏品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一组唐代早期的青瓷兵马俑,其中有将军王、文臣武官、内侍太监、歌伎舞女、门卫厨子,最奇特的是一穿西服、腰悬匕首香囊的东洋使节俑,内政外交,一应俱全,堪称俑类之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