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的工艺 > 导航 >

瓷砖的生产工艺

瓷砖的生产工艺

瓷砖的工艺 生产瓷砖 瓷砖生产

2020-12-03

瓷砖的工艺。

什么是现代意义的瓷砖呢?给它下一个定义,瓷砖就是将黏土原料(主要成分为高岭土)与瘠性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料、研磨、混合、压制、施釉、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了解瓷砖的生产工艺是为了对瓷砖的使用有更好的认识,因为瓷砖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几乎都与瓷砖的生产工艺有关。

接下来我们介绍瓷砖的生产工艺。

选料

原材料进仓要经过检验,主要包括取样、打饼试烧、物理性能检测、化学分析等步骤。原料验收员首先对新进仓的原材料取样,并检测样品水分,然后检测员将样品按程序进行制粉、打饼、试烧,并对试烧后样品的白度、强度、吸水率等物理性能进行检测。同时,化验员从制粉环节中抽取部分粉料进行化学分析,检测原料中各种化学成分量是否符合工厂的工艺技术要求。原料的检查是非常严格的,俗话说“生在原料”嘛。

首先,根据工艺配方单(包括加水量)对相应的原料进行称重配料(是按一定的比例),然后将配好的原料加放球磨机研磨成浆。球磨机内按照工艺要求配好研磨介质——球石,目的是使各种形状、粗细不等的原料经研磨破碎后充分均匀混合,一方面能促进坯料在烧成过程中的物化反应,降低烧成温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原料中杂质的分离。

球磨后的泥浆经检测符合工艺质量要求后放入浆池中,途中要进行过筛除铁。过筛是为了除去球磨时没有磨细的粗颗粒和一些杂质。除铁是因为铁影响瓷砖的白度,而且会在瓷砖表面形成黑点、熔洞、杂质等缺陷,所以必须经过多道工序严格除铁。

泥浆经过过筛除铁后,要不断的搅拌均化,使泥浆组成更均匀,改善泥浆流动性能,增加后期制成的泥料的可塑性,提高坯体强度,减少成型、烧成时的开裂等。

均化后的泥浆经检测符合质量要求后,经高压雾化输送到喷雾塔,通过热风炉提供的热风干燥制成粉料颗粒。在喷雾造粒过程中,对粉料含水率的控制非常重要,粉料含水率的高低以及水分在粉料中分布的均匀程度,都将对压制成型操作和砖坯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从喷雾塔出来的粉料,由于颗粒内外水分的差异,以及各部分粉料水分分布不均匀,还须输送到料仓进行陈腐,以促使粉料的水分分布更加均匀。粉料在料仓陈腐24小时之后,就基本完成了瓷砖生产之中的粉料制备环节,制备好的粉料将通过输送皮带送往下一道工序。

压制成型

制备好的粉料将被送入压机,通过模具布料后,再对其粉料施加一定压力,这样粉料就被压制成砖坯。需要注意的是,压制成砖坯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粉料质量要求以及压机的正确操作过程,否则会直接影响砖坯的质量。

目前我们国内的瓷砖生产企业的压机吨位一般都在7000吨以上,最大的压制力可以达到7800吨。自动压机越好,产品的致密度和平整度就越好。

干燥和印花

压制成型后,砖坯的强度很并,由于砖坯的水分含较高,要经过干燥程序把砖坯中的水分蒸发掉。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坯体强度,减少坯体损坏,避免废品进入印花和烧成工序,造成不必要的制造损失;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含水率较高的砖坯入窑烧制时,由于水分剧烈蒸发导致坯体开裂。印花是在生产渗花抛光砖所需的流程。

烧成

砖坯干燥后入窑炉烧成。砖坯在进入窑炉前要先上底浆,主要是为了防止砖坯在窑炉煅烧的高温段处于软化状态时与辊棒的粘连。

进入窑炉高温煅烧,一般最高烧成温度不超过1250℃。目前,我们国内瓷砖生产企业的窑炉生产线长度基本达到200至300余米,能使瓷砖的烧成时间更加充分,烧成后的产品吸水率更低、砖面更光亮平整且细腻无针孔,进入窑炉高温煅烧,一般最高烧成温度不超过1250℃。目前,我们国内瓷砖生产企业的窑炉生产线长度基本达到200至300余米,能使瓷砖的烧成时间更加充分,烧成后的产品吸水率更低、砖面更光亮平整且细腻无针孔,而且坯体白度大大提升,即使经磨边后,坯层侧边也不会产生黑边现角,产品质量得到充分保证。而长度200米以下的窑炉生产线只能烧制小规格瓷砖,若烧制大规格瓷砖产品质量难以达到较高标准。

磨边、抛光

烧成后的瓷砖半成品要经过磨边、刮平、抛光、后磨边、风干等步骤,才能成为我们在展厅看到的一块块光亮平整的精美瓷砖。

在磨边工序中,最重要的是瓷砖的尺码和对角线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要标精度比较高,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和抽检比例要求也很高。

在抛光工序中,抛光又分为粗抛、中抛、精抛三个步骤,也就是将用于抛光的磨块由粗到细排列,将经过铣平的瓷砖表面逐步研磨成具有光泽度并呈现出砖坯原有的纹理。需要说明的是,耐磨砖是不需要抛光的。

分级、打蜡、包装、入库

分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控制产品质量的关键部分。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瓷砖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把关非常严格,在每个生产车间都设有品质监理组,控制出厂前的产品质量。

最后对瓷砖表面和砖底的水分进行风干,以便于成品表面上蜡和成品分级检选、包装、入库。

内墙瓷片:工艺流程除了二次烧成技术外,其他的工序与瓷质砖(抛光砖)的生产工序基本相同。在二次烧成中,第一次烧叫素烧,在坯体干燥后就直接进行第一次烧;第二次烧叫釉烧,在第一次素烧后经过施釉和印花工序再一次入窑烧成。

二次烧成的产品不需要经过抛光和打蜡工序。

原料

仿古砖使用的原料与以前常见产品(如抛光砖)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基础粉料外,还增加了许多干粒料及特殊原料的应用,因此对原料加工和混合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型

为了使古砖达到自然流畅的装饰效果,各种新型布料技术(如多管布料、二次布料、多色干粉布料等)和双压机技术都得到了应用,这些都是当代生产仿古砖的最先进技术,它不仅使产品保留的自然的状态,还使仿古砖以“另一类材料”的面孔出现。布料技术的发展使部分瓷砖不再需要经过印花工序,产品更具天然石材自然、多变的独特效果。

施釉和印花

施釉和印花是仿古砖生产的重要工序,生产中主要工艺控制点其他集中在施釉线上,很多仿古砖产品通过印花技术使表面的花色得到改善,提高其品味。前几年,仿古砖主要通运彩、磨釉产生花色不重复的效果,现在则趋向于用辊筒印花(包括比网辊筒和橡胶辊筒);在施釉线上,主要技术包括水刀式喷釉、云彩喷釉、磨釉、打点、挂沙、胶辊印花、干粉印花等。为了增强仿古砖的釉面防污、耐磨性能,通常还会在凹凸的仿石磨面上喷上一层耐磨的透明釉。这些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瓷砖的表面花纹随机变化,花色和品种多样,为取代天然材料的技术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烧成

烧成是陶瓷生产的心脏,为了将防古砖的产品吸水率控制在0.5%以下,达到完全玻化的状态,烧成温度已提高到1200℃以上。此外,为了使瓷砖达到特殊的装饰效果,除了一次烧成之外,二次烧、三次烧技术也在仿古砖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后期加工

对于传统的彩釉砖及水晶砖来说,产品经过烧成之后就可进入分选包装工序了,而在仿古砖的生产中,随着对砖面装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瓷砖烧成工序之后有些还增加了后续加工工序,如釉面抛光采用柔抛、半抛、全抛的工艺,通过抛釉使砖面产生特殊的美学效果。另外,抛坯技术也被用于仿古砖的生产中,它主要是对素烧后的砖坯进行磨平,然后再进行二次烧成。经过这样处理的瓷砖不再需要经过施釉工序,砖坯在经过窑炉高温烧成后表面呈现类似亚光釉的光泽,具有施釉的效果,防污能力也提高了了,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对瓷砖的表面采用特殊的腐蚀、喷砂等工艺进行后期加工处理,还可使仿古砖产生更多意想不到的独特装饰效果。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古今陶瓷生产工艺区别分析


古代的陶瓷制作完全依靠手工完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相对独特的工艺习惯,不同时期烧制的陶瓷器也就各具特色。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古代陶瓷生产工艺。

古瓷泥料用水碓舂制或用石碾压制,故颗粒粗,烧成后胎质不够致密,孔隙多;现代泥料用机械粉碎,真空炼泥,烧成后胎质致密,几乎无孔隙。

器物成型工艺。古代陶瓷器的制作曾使用多种方法成形,如盘条法、模合法、拼接法、拉坯法等,但单论瓷器生产,除方形或多边形器用拼接法(俗称“镶器”)外,一般圆形器物无论大小高低皆常用拉坯法成形,直到近代才出现注浆成形法。因此,凡隋唐以后的圆形立件器物如酒壶、花瓶、尊、罐等若用模制法或注浆成形者,大抵皆为赝品。

修足工艺。古代瓷器中除立足器(如三足、四足鼎;三足、四足炉;多足砚)、汤勺等以外,一般圆器和琢器都要以器底同台面接触放置,这就出现了对底部的加工和修削,也就出现了平底、凹底、圈足等不同形状。由于社会审美意识和工艺技术的社会习惯性作用,历史上对古瓷足底的处理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也就为我们鉴定古瓷的时代提供了一个方面的依据,使我们可以根据被鉴定物的器足特征进行有利于综合结论的鉴定。大体说来,唐代较早时期流行饼形足,中唐前后出现玉璧底,往后变为环形足,至唐末开始出现浅圈足。自五代开始圆器流行圈足,虽然高、低、厚、薄、尖、圆各有不同,但仍然可以找出带有时代性的规律。

评论:中国陶瓷砖生产工艺技术的反思


自1984年之后,中国陶瓷砖的生产工艺技术开始由历经百年以上的传统经验型转向现代模式。即用喷雾干燥法制粉、全自动压砖机成型、辊道式干燥和烧成;有的再加上磨边抛光工艺法,取代压滤轮碾法制粉、摩擦压力锤成型、龙窑、倒焰窑、隧道窑烧成工艺法。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从引进吸收开始,陶瓷砖生产技术装备已基本完成了国产化并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至此,中国有自己的一套制砖工艺技术与装备,并一举成为世界上陶瓷砖的最大生产国和装备生产二大强国之一。当前,在国内普遍使用的工艺技术和国外的相比,有很大的不同:①生产线的布局基本上使用大循环式,放弃了储坯系统;②普遍使用单层辊道式干燥器,放弃了更高效率或占地少的多层干燥器;③为了追求单线高的日产量将烧成窑炉做得又宽又长;④为了弥补粗糙的生产过程造成的产品精度不高而广泛采用磨边、抛光等冷加工;⑤建立新的陶瓷生产厂不敢委托专业设计院规划设计,也不进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等等。

时过境迁,转眼间中国陶瓷砖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又经历了十几个年代了。昔日劳动力过剩,能源、环保、土地环境较宽松等景象已改变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国策。为此,近几年,特别是近二三年,陶瓷业发生了异地扩张(迁移、转移)、总部陶瓷等现象。但终归只能解释为一种摆脱产业困境的权宜之计,只要工艺技术与装备没有创新和科技进步,产业产品结构没有调整和提升,这个产业就没有实质的、真正的变化和提高。

现在是对中国制砖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直至产品进行认真反思的时候了。例如,将多层辊道干燥器做好,取代现用单层的,该节省多少土地和厂房?将砖坯做精一些,那怕减少二分一的抛光量,该节省多少资源和减少多少污染?将窑炉的热损失减少一点。这个行业能节省多少的燃料?为此,非常需要对工艺技术与装备的反思和再创新。

劈开砖生产工艺 劈开砖施工工艺


劈开砖,也名劈裂砖、劈离砖,是传统陶瓷墙砖的一种,接下来小编一起来看看劈开砖生产工艺和劈开砖施工工艺相关知识吧。

劈开砖生产工艺

劈开砖的生产工艺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干法压制成型,一种是湿法塑性成型。干法成型在各陶瓷厂家应用较普遍,即原材料经湿法球磨成含水率为32%-50%的泥浆,经喷雾干燥成为含水率为5%-9%的粉料,干粉经陈腐后再由大压机制成坯,砖经干燥施釉,辊道窑烧成成品。劈开砖的这种生产工艺在92-94年确实是较先进的一种工艺,因为当时劈开砖价格几乎是目前价格的二倍,生产成本相对于劈开砖价格来说已不能构成威胁。随着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筑产品价格下降了近4-5成,而原材料价格又急剧上升,使劈开砖生产厂家陷入困境。这时,干法成型这种传统工艺所暴露出的缺点日益明显,原料球磨过程中需耗大量的电力,喷雾干燥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油,而成型则需价格昂贵、保养费庞大的压机和结构复杂、精度较高的易损模具,因此逐渐的劈开砖则采用了湿法塑性成型法进行生产。

一、采用软质粘土为主要料生产劈开砖的生产工艺流程:

配料-对辊粉碎-过滤对辊-细粉碎对辊-湿化塔-搅拌机-挤出成型机-切分坯机-干燥-施釉-烧成-劈离-包装出厂。

配料-对辊破碎-高速细碎对辊-搅拌机-陈化仓-搅拌机-挤出成型机-切分坯机-干燥-施釉-烧成-劈离-包装出厂。

二、采用硬质原料生产劈开砖的工艺流程:

1、当原料水分含量较高时,采用下列生产工艺:

配料-通斯塔-高速细碎对辊-搅拌机-筛式圆盘供料机-贮料库-搅拌机-筛式圆盘供料机-挤出成型机-切分坯机-干燥-施釉-烧成-劈离。

2、原料自然水分含量低时采用的生产工艺:

配料-颚式破碎机-雷蒙磨机-搅拌机-贮料库-搅拌机-挤出成型机-切分坯机-干燥施釉-烧成-劈离。

劈开砖施工工艺

一、施工材料准备

3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水泥、细砂(过筛)、劈开砖。

二、施工工具准备

切割机、灰匙、水平尺、墨斗、橡胶片、海棉。

三、劈开砖施工方法与步骤

1、基层处理:

将墙身按建筑要求做找平层,并做好防水处理。

2、弹线:

分清砖的尺码色号,确定砖的灰缝间距(一般留缝8mm左右),确定铺贴设计要求(工字贴、井字贴等),在干燥的找平层上按铺贴设计要求及砖的实际规格弹出分格线。不同的铺贴设计可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劈开砖厂家建议工字铺贴的效果最理想。

3、浸砖:

铺贴前在清水中浸透,取出晾干表面方能铺贴。

4、铺贴:

用灰匙把水泥抹在砖背,并铺满砖底,不留空隙,然后按分格线铺在墙上,否则,日后墙面会出现水泥渗析、发白流泪现象。

5、勾缝:

砖缝效果有凹圆、凹平、与砖平面三种,不同的砖缝设计可取得不同的装饰效果。根据设计要求在填缝完工后,即用工具勾缝,再用干净布将表面抹干净。注意:要求缝隙严密,不得漏填,不高出砖面,否则日后砖缝会出现水泥渗析,发白流泪现象。

6、清洗保养:

填缝完工后约30小时,(具体可根据当时的天气而定),且砖缝凝固到一定强度后,用清水从上至下全面清洗(注意酸洗前,一定要用水冲湿砖面),并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干净。注意:必须掌握好上述时间,否则砖面会出现花面、发白、严重影响装饰效果。

7、要求整个施工过程不要沾污砖面。

有劈开砖生产工艺和劈开砖施工工艺知识,小编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大家还需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欢迎继续关注。

耀州窑瓷器的生产工艺与风格


古城西安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北大地上。传统古迹与现代文明,纵横交错在这座都市的生活环境之中。距此百余公里的铜川,从唐代开始,这里的先民们就从事了制瓷业,宋朝时耀州窑瓷业极为昌盛。在今陕西省铜川市咸榆公路与漆河汇合之处,散落着许多窑址和瓷片堆积层。几年前,与友人在西安观览古董,见有一件高约尺许、釉下铁锈料手绘、腹部两半开光、一边饰卷草一边画人物的玉壶春瓶把玩此瓶,详观细品而有下文。

铁绣花玉壶春瓶(图一),口沿直径77毫米,颈部直径34毫米,腹部最大直径137毫米,圈足直径82毫米,通高228毫米,重700克。此瓶身高与腹部最大直径之比为1.66;腹部最大直径与口沿直径之比为1.77;腹部最大直径与圈足直径之比为1.67。此瓶纵横之间的比例,正好在“黄金分割率”的左右。就连腹部最大直径与颈部直径的比例也是其定率的2.3倍。由于这几项数据的巧妙组合,便确定了它口沿翻转舒展、细脖若似美人之颈、腹肚浑圆硕饱、小底稳收灵巧、曲线造型悠然。还有一大一小“S”型的弯弧线,起伏跌宕而又自然流畅,更似天工搭配。或许道其玄乎,却又无处不在人们平常而普通的生活之中。无论左手或右手执其颈部,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把卡细脖,手指上端刚好顶在翻沿之下,无名指和小拇指则自然地滑向肩腹而使手势成为一个喇叭形,该瓶的适手可掌之默契顺便,定然会使惬意由手指间传至心间,这便是把玩此瓶的贴切解析。

诚然,民间陶瓷工匠不知何为黄金分割率,也无论什么线型与构成,更不会事先处心积虑地研究设计出一张陶瓷造型施工图,再来依样拉坯的。但是他们有前辈的传承,有踏实从业与认真学习体会的苦心,有热爱人生、热爱黎民和热爱自己制作的器物,去如何更好地服务取悦于百姓生活,以此完成自己人生职责的善心。此乃他们心源中的诚意通过双手来表达完成为物品而传递给我们的灵魂信息。俗话说:“上了轮子就是上了迷魂台”。这自然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事者迷的缘故。只有下了轮子,才能观摩品评地说长道短,以此不断提高技艺。因此说,如果没有很好的功底,并非一般陶人都能制出这么好的造型。何况还有旋坯精修者的紧密配合,二者心技不一,稍生偏差,断难出落得如此亭亭玉立。

此瓶瓶胎用含AI2O3较高,但易于风化的软质或半软质黏土为原料,用水耙法加工成拉坯泥料。严格地讲这种泥料较粗且Fe2O3含量偏高,所以器物表面略粗而胎色稍深,故要敷施1—2层用漂洗法制成的白料,名曰衬硷,施化妆土、上护胎釉等,以光洁坯体表面和改变胎色。该瓶的衬硷正好浸到腹部最大直径处,与醮底的黑釉相交,界定了视角,分出了黑白,以重色压阵的气氛,稳住了因造型上的底小而轻的问题,这便是民间制瓷的工艺技术、制作套路和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

从口沿到肩部,用高Fe量矿石,粉碎、漂洗、精研成的釉下高温色料,以文武线形式在轮子上刷沿描线,高速度地布置了洗练的边角纹样,与醮底黑釉形成对应,并烘托出了肩腹部的可视黄金位置。其间2对“大括号”搭起了主题纹饰开光式的舞台,是以二方连续章法,分主次地布置合适纹样。饱蘸浓料的长锋羊毫挥洒甩点,竟使湿坯来不及吸收而垂泪界外(图二),这便平添了几许潇洒酣畅,错落有致的缀于画面,孰叶孰花,皆在自悟。与大笔挥拓相配的是提笔轻描的卷纹,细若游丝,精道劲遒,强力十足,流畅至及,将粗与细、线与面、疾与顿联璧得天衣无缝。

再看两者配就的纹饰,确有密不透风、疏能跑马、率真自然、流丽活泼的天成之趣。一杆毛笔加上色料能运用到这般程度,没有多年的专业功力亦莫能为之。这是南北古窑所有铁锈色料釉下湿绘形式中最风流飘逸的表现,也是耀州窑陈炉陶场最高水平创造、最普遍使用和最强烈的特色风格。更是在那特定的工艺技术制约下,工匠们必须在短时间内高速度地完成这一工序,又因长期单一画面的多数次重复训练,使他们将力与速度达到最完美结合。

看过这享用不尽的流丽之后,另一个开光面里却笔路蹒跚地画出一位人物来。其人头上束发,眶目大睁,口吹山羊胡子,袒开阔胸,飞靴扬甲,锦氅舒飘,手举兵刃,不是醉里挑灯夜战,正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里没有结构、比例、透视,唯有的是随意欲、夸张、写意,不要流畅,单求稚拙,是为心画也;同时也是与器用相配合,都怪壶里酒好惹祸,才使我们的将军到了让人不禁发笑的地步。然而却正是这个出彩的人物纹饰,才是此瓶叫人魂牵梦绕的苦苦求索。无论古今何物,皆以稀为贵。那个年代该窑场生产的如此传神的“项庄舞剑”纹瓶,目前只看到这一件,唯此独尊,应是其身价的所在。

瓶胎的泥料可塑性强是其最大优点,殊不知塑性大的料便是收缩率大的泥,由水坯到成品的收缩约20%,因此这种陶瓷的拉坯、修坯、衬硷、画花、上药、醮底等工序,都必须在坯湿的情况下进行。而以前的生产条件多为露天日晒凉坯,一大场坯从第一件衬硷到最后一件完毕,回过头再由第一件开始,进行第二道工序,这是非常紧迫的,何况釉下画花一定要在衬硷后与上釉前的中间完成。所以必须将一大场坯的数量、工序繁简、季节和天气状况等因素,都放在能够掌握的范围内来处理。若超出这个范围,坯品失去了第二次浸釉的合宜湿度,吸釉时水分进入过干的坯体,致使坯子再度膨胀而折坯,轻一点的也会在烧成后起痱子泡或者掉皮。此种“湿成型”和露天晒坯的工艺流程,容不得陶工端着一个瓶慢条斯理地来精描细绘。陶工们要养家糊口,东家更要生产效益,这便是耀州窑元代铁绣花瓷器的纹饰为何以快速度、简练抽象的卷叶纹常见的主要原因。这也是耀州窑陶工们顺应自然,科学性地发挥创造,以此来表达北方人们粗犷豪放、雄浑奔腾性格的英明之举。

抽象卷叶纹装饰性强,人物的四肢与五官也有很强的定位。在施笔运线上挥洒自如,从边线、开光线和卷叶纹等所画的程度上来谈,此件作品定是位老手所为。人物形象虽然稚拙,但线条却很匀称。可能是这位陶工那天遇到喜事,或是酒或进入作坊干活,心潮难平,情不自制,信手勾出这么一幅画面来。

画完图案后的坯,再浸上透明的面釉。黑釉醮底用力快猛,圈足心内憋了半圈气,致使吃釉一半,露胎一半,但最后刮底圈釉子却很干净利落(图三)。此瓶套在匣坯内装炉,用煤作为燃料。略平的圆拱顶、三印窗、近50立方米、间歇式稍带半倒焰性质的马蹄窑,约在正中上火位,经过约130小时的烧成周期,氧化焰气氛,升温至约1300度,一火烧成。从此瓶的滋润硬朗、明净光洁的透明釉面,到黑如漆的醮底釉,特别是“发色”最正当的釉下铁锈色料,甚至有明显“莫来石晶体”转化生成的胎色来看,烧窑工匠们的“盘母火点窑”、“小火行动”、“保温亮巷”、“发药计子”、“大火烧老线”、“罢火钩窑”的5天5夜,把握得恰如其分。

至此,由采料耙泥到出窑验货的整个过程完成,其间数十道工序、几经易人的制作,分工搭配得如此默契和谐,方出落得这品相绝佳、遗世独创的元代精品,是为陕西耀州窑陈炉陶场所造之精美作品。

历史多半是铁面无情的,然而对当时就此一件的随意之作却重恩呵护,独苗一根。历经近千年风雨沧桑的考验与不知多少代人家生活岁月的磕碰,还能与我们见面,实为幸庆。欣赏之余,便成此文。从这件元代铁绣花玉壶春瓶来看,充分反映了当时耀州窑生产瓷器的技术工艺与艺术风格,实属珍贵,不愧为一件瓷器精品,这便是本文标题上特别用了“罕见”的原因。此瓶基础坚实,而严谨飘逸,精美大气,更有外表形貌与内在心思融合巧妙的独特的表现技艺,具有自然豪放的地方风格,方正浑朴,展现了真诚和雅品质及洒脱睿智的个性灵韵。

低温快烧陶瓷原料技术及生产工艺


一、当前低温快烧陶瓷的节能概况

从目前世界范围建筑卫生陶瓷制品生产成本比率看,燃料费用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率为最大,已经在各国陶瓷行业的总能耗中达到40%以上。目前,全世界的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高能耗的制约。由于近20年来油、电、燃气及煤炭的价格持续上涨,也遏制着陶瓷业的发展速度。的确国内许多陶瓷企业由于能耗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产品价格上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还有一些企业由于能源价格上扬,无法承担较高的产品成本而濒临破产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消化能源价格高涨的成本问题,而逐渐缩小陶瓷生产,或者尽量到发展中国家去建厂。

现在,陶瓷行业节能的主要努力方面是降低烧成温度与缩短烧成周期。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烧成温度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从而节约了许多宝贵的能源,得以保证了陶瓷工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如20世纪70年代前,卫生陶瓷烧成温度为1300℃,到了90年代以下降为1150℃-1200℃。釉面砖素烧温度由1180℃下降到1050℃-1100℃,釉烧温度由1080℃下降为1020℃。硬质日用瓷由1400℃下降为1300℃-1350℃。炻器烧成由1350℃下降为1220℃-1250℃。骨质瓷素烧温度由1180℃下降为1100℃-1150℃。耐火材料硅砖由1400℃下降为1300℃-1340℃。从以上降低烧成温度成果看,卫生瓷烧成温度下降了100℃-140℃,日用瓷下降了70℃-120℃,釉面砖下降了70℃-130℃等等。由此看来,取得的节能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在推进快烧与缩短烧成周期方面,过去国内的卫生瓷烧成周期需要时间长达40小时,现已普遍降低为10小时左右。釉面砖烧成周期由过去几十个小时,下降为3-4小时左右。由于采用低温快烧工艺,在建筑卫生陶瓷产品领域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由于大大降低陶瓷产品烧成温度与缩短烧成周期,节能效果显著,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能耗成本。其中采用低温陶瓷原料在生产工艺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因此,低温烧成的陶瓷产品其关键在于开发与利用低温陶瓷原料,以保证实现低温快烧生产工艺。

应该说几十年来低温快烧工艺的研究促进了陶瓷节能工作的进展。目前各国陶瓷研究机构已成功筛选出许多种低温陶瓷原料及低温熔剂原料。现在已知可用作低温烧成坯体原料的常规陶瓷矿物原料有硅灰石、透辉石、透闪石、绢云母粘土、叶蜡石、珍珠岩等。现作简要介绍如下。

二、几种常用的低温陶瓷原料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常用的低温陶瓷原料,其中多种已应用于建筑卫生陶瓷的坯料中,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有的已经进行过多次试验,并且显示出良好的工业价值,是将来很有开发利用前途的低温快烧陶瓷原料种类。

1、硅灰石原料

硅灰石属于硅酸钙矿物。自然界中的硅灰石主要存在于不纯的石灰岩与酸性岩浆岩的接触变质带内。在火成岩的富钙片岩中亦可见到。与硅灰石原料伴生的矿物还有透辉石、石榴子石、方解石及石英等。均属陶瓷工业可以采用的原料种类。

硅灰石理论化学成分为sio250.70%,cao48.30%。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湖北省大冶及阳新地区最先发现硅灰石矿,其实际化学成分为:sio250.23%,cao44.9%fe2o3为0.29-1.23%。化学成分与美国、日本等国的成分基本相同。硅灰石具有良好的热膨胀特性,它的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增加,呈现直线性上升,因此,非常有利于快速烧成的工艺要求。(硅灰石平均热胀系数为6.30/1000000每摄氏度在室温-200℃之间)。此外,硅灰石熔点温度比较低,为1540℃,尤其在硅灰石与瓷坯中的碱-碱土成分结合时能进行较低温烧成。这一特点也是后来引起陶瓷界,尤其建陶工业非常重视的主要缘故。一般在坯料中掺入10-20%的硅灰石取代长石、石英时,可将陶瓷制品的烧成温度下降80℃-120℃。

硅灰石还具有独特的工艺性能,如使用硅灰石原料后,可以有效的减少坯体收缩率。而且能够降低坯体的吸湿膨胀,防止陶瓷坯体的后期干裂等。含硅灰石的坯体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较低的介电损失。引入硅灰石的坯体,在烧结过程中成熟速度加快,可以在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使坯体成熟,大大降低了单位制品的热损耗,其烧成周期也从过去的90小时,下降为仅仅50分钟。硅灰石最先引入到釉面砖坯料配方中,使面砖的烧成热能损耗由3600大卡/公斤,下降为1850大卡/公斤制品。除釉面砖外,硅灰石原料近年来已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其节能降耗的效果,已为陶瓷业界人士有目共睹。

2、透辉石原料

透辉石属于硅酸镁-硅酸钙铁类质同象系列中的矿物。它常与磁铁矿及其它含铁矿物共生,矿物特性为浅绿色短柱状晶体。透辉石的化学组成为钙、镁、硅的氧化物组成,其化学分子式为cao’mgo’2sio2。透辉石的理论化学组成为:氧化钙25.8%,氧化镁18.5%,二氧化硅55.7%。其实例有我国吉林省透辉石矿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51.6%-45.71%,氧化铝3.52%-7.29%,氧化铁2.69%-0.27%,二氧化钛0.13%-0.1%,氧化钙23.78%-19.98%,氧化钾和氧化钠0.96%-0.63%。

透辉石的热膨胀系数与硅灰石大体相同,从下表列出的热膨胀系数来看,也是非常适合低温快烧工艺的优质陶瓷原料。透辉石具有的熔剂性质也很独特,如其开始变化温度为1170℃,软化温度为1280℃,熔融温度为1290℃,软化温度范围为110℃,熔融温度范围则为10℃。鉴于此透辉石与硅灰石同样可以有效的减少陶瓷制品坯体的收缩率。引入有透辉石原料的面砖产品,其坯体的总收缩(包括干燥收缩与烧成收缩)仅为0.2%=0.4%。配入透辉石的瓷砖坯体同样可以降低坯体的吸湿膨胀,杜绝釉面砖使用的后期龟裂缺陷,保证使用质量。

作为优秀的低温快烧原料,引入透辉石的建筑陶瓷制品,其烧成温度极低,仅为980℃-1020℃左右,较之硅灰石坯体的烧成温度还要降低100℃左右。因此,将来扩大透辉石原料的使用范围,将具有更大的节能降耗效果,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珍珠岩原料

珍珠岩属于一种酸性火山岩浆喷发的玻璃质熔岩。在珍珠岩内常含有一些透长石、石英的斑晶微晶及各种形态的雏晶及稳晶矿物等,如角闪石刚、叶蜡石、黑云母等等。珍珠岩的化学组成范围一般为二氧化硅68-75%,氧化铝9-14%,氧化铁0.5-4%,二氧化钛0.13-0.2%,氧化镁0.4-1%,氧化钙1-2%,氧化钠2.5-5%,氧化钾1.5-4.5%,水3-6%。珍珠岩的氧化与熔融温度为:开始收缩温度为1025℃,软化温度为1175℃,熔融温度大于1500℃,软化温度范围为150℃,熔化温度范围为325℃。

从上述数据来看,珍珠岩开始收缩的温度比长石低120℃,软化温度低75℃,软化范围加宽95℃。由于这些特性,珍珠岩在陶瓷制品烧成中可以大大降低烧成温度,改进烧结的质量。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珍珠岩还有一种特性,即含有珍珠岩的陶瓷坯体中,莫来石晶体形成较早,从而有利于烧结过程的展开。这样一来,含珍珠岩坯体除具有与长石-石英-黏土(高岭矿物)三元系坯体配方相同的工艺特性之外,还能降低烧成温度(从原来的1280℃降低为1180℃-1160℃),并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三、目前国内低温陶瓷原料的储藏与开发利用现状

通过几十年的勘探与陶瓷原料普查,证明我国低温陶瓷原料储藏非常丰富。一是种类多,二是储藏量大。如硅灰石矿分布在湖北大冶、辽宁铁岭、吉林延边与盘石等地,储量都比较多,此外福建省、江西省、安徽省及湖南河北等地都有发现,有已经开采利用多年。透辉石矿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及黑龙江省,其矿产储量都在400万吨-500万吨以上。至于珍珠岩矿资源,更为丰富,全国各地均有发现,早已开采利用多年。如辽宁法库、建平县,内蒙古包头、山西灵邱县、吉林九台县、黑龙江穆棱县及河南信阳地区等。有的储量高达数亿吨。这些丰富的储存都为推广低温快烧陶瓷工艺,提供了物质条件。

近20年来,我国陶瓷行业在采用低温陶瓷原料,节约能耗与缩短烧成周期方面,取得许多成果,但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国陶瓷企业产品烧成温度仍然普遍高于国外先进企业,能耗及产品成本也高于国外同行。有许多实践证明了的成熟的工艺技术,尚未大规模普及与推广。近年来,又相继开发与研制成功更多种类的低温陶瓷原料,如透闪滑石、锂云母、钙长石、透闪岩,高云母量叶腊石等,更需要普及与推广。随着低温快烧工艺水平的普及与提升,我国陶瓷工业的整体素质与效益将有较大改观,产品的竞争力也会大大加强。

什么是劈离砖?以及劈离砖生产工艺概述


劈离砖是一种新型的供建筑物装饰使用的建筑陶瓷产品。因为它具有很好的抗冻性与较强的粘接能力,而被广泛用于各类建筑物的外部装饰。在实际使用时,劈离砖可用于内墙、外墙、地面、台阶、街头公园以及游泳池等场所。再者,劈离砖的生产也比干压成型瓷砖的生产更加便捷。

近年来,由于先进的制作工艺与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劈离砖生产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生产劈离砖所使用的原料与瓷砖原料非常接近。但是,瓷砖成型工艺方法采取了压制成型。而劈离砖的成型工艺特点为采用挤出成型方法。另外劈离砖经过烧成之后还要经过劈开分离加工,才能成为正式的产品,因此,顾名思义被称做劈离砖。

与普通瓷砖相比较,劈离砖具有许多优点。

(一)劈离砖的背面通常附带有燕尾槽,背纹比较深,因此与墙体粘结牢固,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外墙装饰使用。(二)由于采用立体挤出成型工艺,劈离砖产品可以制作成各种曲面的产品形状,如圆弧形、直角形、钉子形等,非常方便于特殊建筑部位的施工粘贴。(三)劈离砖采用挤出成型技术工艺,生产效率高,产品成本低,经济效益好。一、劈离砖产品使用的原料

近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几乎所有能够容易挤压成型的黏土,都可以用来生产劈离砖产品。在地球上生产劈离砖产品的原料资源十分丰富。如果黏土干燥收缩与烧成收缩较小的话,可以生产大块的劈离砖产品。但是各类黏土在配方时,必须加入一定的非可塑性原料。劈离砖使用原料与制作工艺与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逐一进行介绍。

劈离砖产品所用原料,多为伊利石质和高岭石质的原料。为了使劈离砖产品在1150度左右实现烧结与玻璃化,原料中应该含有一定的氧化钾,而且含量应该高一些。为保证烧成后的产品质量,游离态石英的含量应该低于混合原料中的二氧化硅量的30%。游离态石英分布要均匀,颗粒度要小于2毫米。另外为减少劈离砖烧成及干燥中的过量收缩,应该在原料中适当引入一些瘠性的非可塑性原料。最好能够加入一些废耐火性的原料,如熟料、沙子或废弃的瓷砖粉末等。

在原料中,氧化钙、氧化镁的含量均应控制在较低范围水平。连者之和加起来应该小于5%。这样可以保证产品符合吸水率的要求。制作白胎劈离砖时,需要严格好控制原料中氧化铁的含量。氧化铁含量必须低于1%-2%。这样有利于加入其它类型的色料,以制成各种颜色及图案的劈离砖。如果属于呈现红色的劈离砖或上釉产品,氧化铁含量可以适当高些。劈离砖的化学成分基本如下:二氧化硅:65-70%三氧化铝:22—27%;三氧化二铁:白色者低于1%、红色者3-6%二氧化钛:0.5-1.5%;氧化钙〈3%k2o:1-3%;氧化钠〈2%s:0.04-0.06%;烧失量为6-9%。

二.制作工艺流程

生产劈离砖产品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进行原理处理与精制。即使是特性系统的原料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原料进行精细加工处理。

(一),采用软质粘土为主要料生产劈离砖的生产工艺流程:

配料-对辊粉碎-过滤对辊-细粉碎对辊-湿化塔-搅拌机-挤出成型机-切分坯机-干燥-施釉-烧成-劈离-包装出厂

配料-对辊破碎-高速细碎对辊-搅拌机-陈化仓-搅拌机-挤出成型机-切分坯机-干燥-施釉-烧成-劈离-包装出厂

其中(1)号工艺适用于原料中含有硬质礓石或其他杂草类杂质物料时采用。这类原料一般情况下可塑性好,制备时不需要陈腐。但是必须采用过滤对辊除去杂草或杂质,以使坯体泥料获得净化。(2)号工艺适用于原料中杂质含量小,但原料可塑性低的原料种类。为了提高泥料的可塑性必须进行陈腐与搅拌处理。

(二),采用硬质原料生产劈离砖的工艺流程

硬质原料主要为页岩矿物,经常使用的生产工艺如下:

当原料水分含量较高时,采用下列生产工艺:配料-通斯塔-高速细碎对辊-搅拌机-筛式圆盘供料机-贮料库-搅拌机-筛式圆盘供料机-挤出成型机-切分坯机-干燥-施釉-烧成-劈离

原料自然水分含量低时采用的生产工艺:配料-颚式破碎机-雷蒙磨机-搅拌机-贮料库-搅拌机-挤出成型机-切分坯机-干燥施釉-烧成-劈离

三.生产工艺控制

劈离砖原料配料

在采用软质原料进行配料时,必须保证配料的精度,提高原料的可塑性,降低干燥敏感性系数,减少干燥收缩与烧成收缩。使用硬质原料进行生产时,除了精确配料之外,还要严格控制原料的颗粒级比。较为理想的原料颗粒级比见下表:

级比配料颗粒度大于65时为1-15%颗粒度在65-23之间为3-10%颗粒度在23-6.5为8-11%颗粒度在小于2.2时为50-78%。

劈离砖的泥料制备

泥料制备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劈离砖产品半成品的质量,必须控制适当的水料比例,让粉料与水混合均匀。一般采用双辊式搅拌机搅拌均匀。然后进入贮料库进行陈腐,通过陈腐提高泥料的熟化性能。经过陈腐后的泥料再进入搅拌机进行混合、均化,送到圆盘筛式喂料机内进行处理,然后进入双轴搅拌机中,加入一部分水后进行再次搅拌处理。陈腐搅拌时一定要加入50-60%的成型水分,陈腐后再次搅拌时则应该加入30-40%的成型水分。

产品挤出成型

劈离砖成型的特点是采用挤出成型工艺,生产技术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产品质量却要求非常高。挤出成型表面看起来很象烧结红砖生产工艺,但是产品的形状与所要求的质量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劈离砖的厚度一般要求为11-14毫米,产品外观不得有裂痕,也需要防止变形缺陷的发生。现在高质量的挤出成型机完全可以满足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普通劈离砖产品要求使用的挤出机泥缸的长度要大于600毫米,真空度必须达到9.6千帕。成型水分要控制在16.5-17%的范围。成型压力需要达到2.5千帕。此外,一般采用多钢丝切割机进行坯体的切割,以保证产品坯体的尺寸规格。

劈离砖坯体的干燥

劈离砖坯体的干燥不同于彩釉墙地砖与普通烧结瓷砖的干燥方法。由于劈离砖成型时水分多、厚度小、因此相应地对坯体干燥的技术要求与干燥质量要求均高。干燥时必须控制好干燥温度曲线与干燥室进出口的热风温度。一般采用的干燥方法是采用室内干燥室与吊篮式干燥室。因为室内干燥方法非常适合劈离砖多品种、小批量以及不同干燥制度要求的需要。而且也很利用随时对干燥曲线进行适当调整。

劈离砖的施釉方法

劈离砖产品分为施釉与无釉产品两种。无釉劈离砖可以直接进入窑炉内进行产品烧成。施釉劈离砖则需要将经过干燥的坯体送入施釉线上进行施釉。劈离砖整个外表需要施釉,施釉必须厚度均匀,釉层薄厚一致。进行施釉的劈离砖坯体一般是以直立状态模仿在施釉线上进行施釉的。施釉方法均采用喷釉法,而不使用传统的淋釉法。主要为了防止釉料流入到劈离砖产品的内表面上。也可以采用干法施釉、离心施釉与喷枪施釉相结合的方法。

劈离砖的烧成方法

劈离砖由于属于两片合一、背面对分的结构形状,因此产品的坯体较厚,一般的厚度达到25-30毫米之间。因此应该尽量避免采用快速烧成工艺。现在劈离砖可以使用连续型窑炉烧成,也可以使用梭式窑炉进行产品的烧成。大批量生产时最好采用隧道窑或辊道窑型炉小批量时采用梭式窑炉即可。劈离砖的装烧与烧成采用液化气烧成,装烧使用裸烧方法。此种烧成方法可以提高热效率,节省大量的能源消耗,同时缩短产品的烧成时间,减轻操作者的工作劳动强度。而且,使用液化气烧成时,操作方便,便于随时进行调节,确保产品质量。

劈离砖的分离

劈离砖产品属于背面对分的结构,无论是施釉劈离砖还是无釉劈离砖,均需要在烧成之后进行分离,才能使其成为正式的产品。在进行分离时,可以使用专门的劈离砖劈离机械进行劈离操作。根据产品要求不同,一般有水平劈离与立式劈离两种。可以视产品情况不同而选择分离的方法。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需求扩大与劈离砖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许多黏土砖将被取代。同时,由于劈离砖产品大量使用的是当地粗原料,其生产也很符合当前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政策要求,因此,在新一代装饰建筑陶瓷产品领域,劈离砖即将担当起大任。

陶瓷工艺品哪里生产的好?


说起来陶瓷,在我们国家是有几千年的文化,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可以制作简单的陶罐,从考古的实例中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到了现代化社会,人们对于陶瓷的制作工艺更是无可挑剔,经过了千年的演变后,拥有这无可复制的工艺。陶瓷工艺品更是大家争相购买的艺术品,但是大家在购买的时候对于产地非常的在意。陶瓷工艺品哪里生产的好呢?景德镇就是全世界有名的陶瓷产地,这里出产的瓷器都是非常精美绝伦的,在整个业内都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景德镇瓷器珐琅彩赏瓶工艺品花瓶摆设

如果我们大家想要购买漂亮,制作工艺又高超的陶瓷工艺品的话,我们不如选择出产自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品吧。毕竟这里很有名气,来到这里不怕选择不到好的工艺品,更何况这里还是大师辈出之地呢!所以说,我们不如首先选择这里的陶瓷艺术品,但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很轻易的选择。虽然景德镇的瓷器很有名气,但这里也有很多的厂家,不同的厂家生产的瓷器也是不同的,景德镇只是一个地方名字,不是一个品牌的名字。

景德镇里面有很多制作工艺高超的厂家,但同时也有很多制作工艺一般的,哪个地区都是如此的,有好的也就有坏的,还有一些假冒的产品,这些我们都是要知道的,这样才不至于被欺骗。我们要选择景德镇比较有名气的几个品牌,不要觉得但凡是景德镇出产的陶瓷工艺品都是好的,有可能也是残次品,或者工艺不高的陶瓷制品。毕竟现在的不法分子太多了,让我们防不胜防,只有要求的严格点,这样才不至于上当受骗呢。

我们先把大的范围锁定在景德镇,毕竟这里的口碑好,其次我们在按照品牌来选择。景德镇里面陶瓷工艺品很多,大师级别的人也很多,我们来到这里购买陶瓷工艺品根本就不用发愁的。但前提是我们要耐心的寻找,要认准厂家。所以说,哪里盛产漂亮的陶瓷工艺品呢?当然不能错过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景德镇了!但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品虽好,但同样需要我们认真的选择的,不要轻易。

宋代陶瓷礼器的生产和生产机构


杭州市老虎洞窑址的发现与发掘,是近年来陶瓷考古与研究的重要工作。根据已刊布的发掘简报,发掘者将窑址遗存的主要部分断为南宋时期[1],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经过从分歧较大到逐渐统一的过程,学者们大体认同了老虎洞窑南宋时期的遗存就是长期以来苦苦寻找的、专为宫廷生产的“修内司官窑”或称为“内窑”[2]。因此,这项工作又引发了对宋代官窑研究的又一次高潮。然而,学者们多从文献对修内司位置的记述、官府从事窑业生产的机构、修内司官窑的烧制时间以及老虎洞窑出土器物与传世官窑器物外观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3],而少有从官窑的生产性质和特征方面加以分析。本文拟从南宋官窑生产的主要产品、宋代陶瓷礼器的生产及生产陶瓷礼器专门机构的发展情况,来分析老虎洞窑的发现给我们提供的深层内涵。

一、“修内司官窑”是一个以生产陶瓷礼器为主的御窑

“修内司官窑”乃后世收藏者的称谓,当时文献称为“内窑”。有关此窑最重要且最常被引用的文献材料,是元陶宗仪《辍耕录》中所引南宋人叶真《坦斋笔衡》的记载和《说郛》中所录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中的记载。两书的记载大同小异,现录文如下。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九窑器条:“宋叶真《坦斋笔衡》云,……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4]

《负暄杂录》更明确说“袭徽宗遗制”[5]。关于邵成章,据考证其根本没有到过临安,此处所记应为邵谔之误[6],这一观点现已被学者们普遍接受。关键是邵谔和他统领的邵局主要制作什么?《研北杂记》记:“绍兴中,秦桧粉饰太平,用内侍邵谔主修礼乐器,百工隶之,谓之邵局。”[7]另外,《容斋笔记》也记载:“秦桧修礼乐,文太平,止专用一宦者主之,人呼为邵局,今浑仪乐器中,犹铸邵名。”[8]其他文献也记载邵谔曾参与制作浑仪[9],同时还制作郊祀所用的车辂仪仗。《宋会要辑稿》载:“(绍兴十三年)二月十八日,兵部侍郎程禹等言,将来郊祀大礼用国初大驾仪仗,扌总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除已有黄麾半仗二千四百二十二人……外,见阙金辂,象辂、革辂……有诏,车辂仪仗委工部尚(书)莫将,户部尚书张澄,同内侍邵谔制造。”[10]此间,邵谔的官职应为入内内侍省都知或都都知[11],直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罢免[12]。说明邵局是以制作礼乐器为主,而且多是一些最重要的礼器。如果《坦斋笔衡》和《负暄杂录》中所记载的“内窑“确由邵谔所建,则很有可能是以生产供朝廷礼仪话动使用的陶瓷质的祭器或礼器为等主。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指出修内司官司窑应是绍兴十六年前后在王晋锡的掌领下为官司府的祭祀活动烧造祭器的窑场[13],笔者基本同意此观点。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无论是北宋官窑还是‘修内司官司窑’,其创作都是为了满足宫廷尤其是帝王个人的玩好”[14]。这是值得商榷的,置身于南宋初年的历史环境,可知此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南宋初期,当草创阶段,即文献所说的“奉安”各种坛庙的时期,朝廷的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完备各种制度和秩序,尤其是礼乐制度。这一点是当时宋朝君臣的共同认识,所谓“凡营居室必先建宗庙,凡造养器必先修祭器。庶羞不俞于牲拴,燕衣不俞于祭服”[15],这是北宋大观二年议礼局的上言,并成为重要的制度。因此这条在南宋初年被臣僚们反复引述过[16],以劝诫南宋初的统治者。可见,按固有的礼俗,宋朝的统治者在礼器、仪仗等项未备之时,是不会先去制作“个人玩好”的。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宋会要辑稿》礼一二之一一引《中兴礼书》的长篇记载中看出:“绍兴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礼部太常寺言给事中段拂劄子,奏:臣闻记礼者曰:祭器未成不造燕器,凡家造祭器为先,盖祭以事神,器以藏礼;奉祀宗庙,足以隆孝飨……靖康以来郊禋庙飨器用之设未备……恭惟陛下钦崇祀事,垂意典章,凝土范金,制作高古……当及此时,鳌正郊庙祭器之数,次及臣僚给赐,并依政和六年已行旧制,庶几多寡宜有所依据,伏望圣慈更付礼官详加讨论。诏依。礼部太常寺今讨论、谨据周礼……(以下是具体的制度和数量)乞下礼器局照会增造。诏依。”可见,在绍兴年间,宋廷君臣上下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完备各种制度和相关的器物,尤其是在制作礼器上。赵构以康王在“靖康之变”后入继大统,建炎三年(1129年),在金兵的追袭下仓皇渡江,随后在杭州发生了“苗刘之变”,说明南宋政权之不稳定性。建立礼制,正是巩固自身统治权威的重要举措。所谓“南渡中兴,锐意修复,高宗尝谓辅臣曰:‘晋武平吴之后,上下不知有礼,旋致祸乱。周礼不秉,其何能国”[17],一语道破其所虑。具体到器具上,遵循“凡造养器必先修祭器”、“祭器未成不造燕器”,在祭器未修好之前,连日用器具和饮食器都不能制作,何谈“个人玩好”呢?事实上,官窑的机构,最初就是为制作礼器而建立的。

二、宋代陶瓷礼器的制作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宋代,礼器是否用陶瓷制作,其数量有多少。前引文献中提到,给事中段拂提出制作礼器当“凝土范金”,实际上指明制作礼器的材质是不同的,既有金属器,也有陶瓷质的。宋代使用陶瓷礼器的时间大体应在北宋中后期,宋《郊庙奉祀礼文》有“礼院仪注,庆历七年,礼院奏准修制郊庙祭器所状,……臣等参详古者祭天,器皆尚质,盖以极天下之物,无以称其德者,……今伏见新修祭器改用匏爵、瓦登、瓦罍之类,盖亦追用古制,欲乞祭天神位。……故扫地而祭,器用陶匏,席以薰秸,因天地自然之性”[18],表明北宋仁宋庆历七年(1047年)新造的用于祭天的祭器中就有匏爵、瓦登、瓦罍等陶瓷质的礼器。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臣僚亦曾上言讨论礼器制度,再次下诏将部分礼器改用陶瓷制作,以符合“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的古礼。《宋朝仪注》载:“(元丰六年)郊之祭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椫用白木,以素为质,今郊祀簠簋尊豆皆非陶,又有龙杓,未合于礼意。请图丘方泽正配位所设簠簋尊豆改用陶器,仍以椫为杓。”[19]徽宗朝于大观元年(1107年)设议礼局[20],对礼器的制度从遵从古制为目标的变革讨论颇多。《宋会要辑稿》礼一四之六四~六五记:“(大观)四年四月二十八日,议礼局言……历代祟奉以为天地大祠。故牲以茧栗,席以 ,器以陶匏。其仪必与昊天上帝、皇地祗等。今太常祠感生帝神州地祗仪注,牲用茧栗,席用 ,已合古礼,而所用之器与宗庙同,则为非称。伏请自今祠感生帝神州地祗并用陶匏”。可见,徽宗时,在进行了有关礼制的大讨论以后,又指出祭祀感生帝神州地祗,也即祭地,也应使用陶礼器,确立了陶瓷礼器在祭天地和配享的祖先等重要礼仪活动中的地位。不过徽宗时期实际制作的陶瓷礼器的数量并不多,尤其是在大观年间颁行《宣和重修博古图》后,主要祭器,即所谓的“新成礼器”大部分应是用铜制作的[21]。

南宋初期,君臣在与金的作战局势稍稍平稳后,都不遗余力地大力重建礼制,不仅力图尽快恢复政和年间所订立的各种礼制,而且进一步讨论,采撷古制,又有所更张。绍兴十六年前后是礼制重建和变革的高潮。一个明证是《宋会要辑稿》礼一四之八一记:“(绍兴)十四年七月八日上谕宰执曰,国有大礼,器用宜称,如郊坛须用陶器,宗庙之器,亦当用古制度。卿等可访求通晓礼器之人,令董其事。既而命给事中段拂,户部侍郎王鈇[22],内侍王晋锡充。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上谕宰执曰,将来礼器造成,宜以制度颁示州县,俾之遵用,庶革舛误。先是,有诏讨论制造南郊大礼祭器,故有此宣谕。”[23]可见陶瓷礼器在经过反复讨论后成为祭祀活动中所用祭器的一类,成为定制,并颁下法式供地方的各种祭祀活动使用。从文献中也可见,南宋在进行明堂祭祀大典时,也是按此安排祭器的。明堂大礼包括了祭天地和宋室祖先,其中用到的陶瓷祭器大体可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宋会要辑稿》礼二四之八~八七记载了绍兴四年为了进行明堂祭祀大典而准备的祭器数量和名称,计用陶瓷祭器716件、铜器15件、竹木器6903件(套)及千余件铁祭器[24],这是古代文献对明堂祭器相当详细的记载。而《中兴礼书》中还明确记录了绍兴十三年昊天上帝、皇地祗及太祖、太宗四位各自位前的祭器数量:“每位陶豆竹笾各一十二,陶 各二、俎案十二,血盘一,陶登二,币篚一,匏爵各坫三副,鉶鼎三,并柶牛羊豕鼎各一,陶著尊、壶尊、太尊、山尊、牺尊、象尊各二……”[25]可知明堂祭器包括了陶瓷、铜、铁和竹木等不同的材质,各种材质各具自身独特的功用。

南宋初年,以陶瓷祭器易铜祭器,经济上和时间、精力上的考虑无疑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应该说,直到绍兴十三年以前都是这样的[26],而绍兴十四年以后,随着礼器局的成立[27],君臣共同研讨各种礼仪的制作及礼器的样式、材质等,并认真加以制定、推行。《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一九记:“(绍兴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入内内侍省东头号供奉官,睿思殿祗候王晋锡言,……今检测对御府博古图,指说画到样制及未有样制尊 等五百九十六件副,合行讨论制造。诏令段拂、王鈇讨论,同王晋锡制度。”至此,陶瓷祭器就成为礼仪行动中具有特别用途的一类祭器了,所谓“凝土为质,陶以为尊,贵本尚质,而已用于席 而报本,反始之意寓焉”[28]。终南宋一代,应一直使用陶瓷祭器。

三、宋代陶瓷祭器的生产机构及变迁

宋代由中央政府控制的陶瓷生产机构,现在知道的有北宋官窑和南宋的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关于北宋官窑的记载只有《坦斋笔衡》和《负暄杂录》中极其简略的一句,目前还没有考古材料和可靠的传世品与之对应。因此,我们从南宋的礼器生产和内窑开始讨论。

南宋初年,金人追逼,国用严重不足。加之北宋时制作的礼器,尤其是徽宗时期精研制作的大批“新成礼器”因“靖康之变”金人的浩劫,使“府库畜积,为之一空”[29]。随后,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奔袭高宗驻跸的扬州。仓皇逃跑的赵构一行将靖康之变幸存的并被运往扬州的各种礼器乃至祖宗神像、牌位“悉委弃之”[30]。两次事变,使北宋宫廷所用礼器丧失殆尽[31],各种礼器均需重新建造。但因时处战乱之秋,因此在制作祭器方面是官府制样,下部分地方政府均摊制作。《中兴礼书》卷九十《昊天上帝一》载:“绍兴元年二月五日,礼部太常寺言韩肖胄奏,……今勘会行在并阙祭服等,今欲省简,每位用尊一,爵笾豆各一……所有祭祀礼料等物令所致州军置办。”[32]尽管这里说的是礼料的供应,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各种礼料、礼器的供应,应是随宜由所至地方政府或有生产条件的相关地方政府供给。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绍兴元年[33]、绍兴四年的明堂祭器分别由两浙和江东路等下相应的地方机构制造,陶瓷祭器则由越州、余姚县烧造[34]。余姚县正是有着数百年发展历史的越窑的所在地,具有生产陶瓷祭器的能力和基础。但是,这种将事关国祚大礼所用器物随宜由地方州府制作的方式实出于不得已,南宋君臣亟盼早日改变。《宋会要辑稿》记载绍兴四年为筹备当年的明堂大礼而准备礼器,涉及祭器、祭服、乐器、牌位等,臣僚(太常寺丞詹公荐太常博士刘登)仍望按绍兴元年之制,下州军均摊制造。而高宗皇帝的批复是,除陶瓷祭器下绍兴府余姚县烧造外,其余均由官府机构文思院制造[35]。可见,对祭器的制作,从皇帝到礼官,都希望尽量由中央官府掌控的机构来制作。但由于文思院的请乞,除祭服、铜器由文思院制作外,余陶器由绍兴府、竹木器由临安府制作。

这样的情况在绍兴初的几年一直延续。仅以陶瓷祭器为例,绍兴元年、绍兴四年都是下绍兴府余姚县烧造,绍兴十三年,根据《中兴礼书》的记载是下平江府烧造的[36]。然而,平江府自唐以来就不是重要的陶瓷器产地,至今的考古工作在平江府辖地内也未发现陶瓷窑址。或许《中兴礼书》关于绍兴十三年郊祀所用陶瓷祭器产地的记载有误。根据《宋会要辑稿》礼二之二O~二一的记载,明确了绍兴十三年郊祀大礼中不同事务的主办机构,而祭器是由临安府办集的[37]。除非这些祭器是在不同地区制作完成,然后集中到临安府,最后在郊祀大礼前由临安府统一办集。但无论如何,直至绍兴十四年礼器局成立以前,尽管数量逐年减少,郊祀祭器仍有相当部分是下地方当局制造的。尤其是陶瓷祭器,一直由地方机构烧造,即有学者所说的“南宋宫廷用瓷取给于州府一级的官窑”[38],显然这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御窑’,或称为“内窑”的生产机构。

绍兴十四年,礼器局(亦称制造礼器局)成立。其后,对各种祭祀礼仪和器服进行了仔细研究,对北宋后期礼制进行恢复和按所谓周朝古礼制研究改造。《中兴礼书》卷九《郊祀祭器一》载:“(绍兴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礼部言,准都省批送下制造礼器局申,……已降指挥讨论制造将来南郊大礼并前一日朝享太庙礼器,其圆坛正配位尊罍并豆并系陶器,内除太尊、太罍、牺罍、象罍、罍簋、尊依已降指挥各有该载数目,合行改造。所有其余合造陶器尊罍,窃虑将来大礼铺设与今来建造礼器不一,著尊、牺罍、象罍、壶罍、山尊、山罍各二十四,伏望朝廷指挥一样改造行施,后批送礼部看详,申尚书省,行下太常寺看详,欲依制造礼器局所申事理施行。诏依。”[39]这里所说的指挥,应是礼器局下辖的陶作长官,很有可能就是王晋锡。表明从这时期起,礼器不再由地方政府承制,而由中央机构制造,具体而言,就是由礼器局制造。礼器局不仅负责设计、制定礼器的样式,还直接负责制作宫廷祭祀所用的各种祭器,《宋会要辑稿》中有明确记载由礼器局增造礼器[40]。此外,礼器局还承制皇帝赏赐给臣僚家庙所用的祭器[41]。这些记载证明礼器局是一个兼具讨论制定礼器数量、形制和制造等多项功能的机构。

从文献记载可知,礼器局的负责人有段拂、王鈇和王晋锡[42]。其中段拂、王鈇掌礼制的议论和制定,而王晋锡则偏重于器物的制作[43]。王晋锡在绍兴十五年时的职掌是“入内内侍省东头供奉官,睿思殿祗候”,并“提举修内司承受提辖”,与文献记载“置窑于修内司”颇可对应[44]。而此时邵谔之职应为入内内侍省都知或都都知[45],可见王晋锡是邵谔的下属,很有可能是所谓“邵局”中的属员。如前所述,“邵局”应是一个主管制作礼器、乐器及浑仪等仪器的机构,王晋锡则可能专管礼器的制作。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两点:第一,如果“内窑”依文献所记是由邵谔掌领,应是由邵谔的下属王晋锡具体负责;第二,内容很可能建立在礼器局成立以后,是以生产陶瓷礼器为初始目的的窑场。换言之,内窑是为了提供郊祀大礼所用祭器而建立的。

关于礼器局,应特别注意的是,绍兴十六年进行郊祀大典所用的祭器与前此几次大典所用的祭器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基本上重新制作了一遍[46]。此次制作的礼器的依据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政和年间徽宗赏赐给臣僚的所谓“新成礼器”,未被金人掠走并携于南宋境内的;第二类是根据《宣和博古图》的样本重新设计制作的;第三类是各官府机构收藏的古代青铜礼器,以这些器物为样本重新制作、替换。《中兴礼书》卷九《郊祀祭器一》:“(绍兴)十五年十月十四日,礼部太常寺状,……今检会政和六年臣僚家庙所用祭器系礼制局制造,取旨以次给赐臣僚之家,令将逐色祭器内各取一件缴赴所在州军,限目下差人管理押赴寺,以凭照应讨论施行,用毕给还。付礼部依所申施行(按:此为第一类)。十一月四日礼部言……将来南郊应合用祭器并合仿博古图等祥制,专委官改造,伏乞朝廷说酌指挥施行(按:此为第二类)。”又载:“今来秘书省见管古器内有尊彝等,可以照应讨论,今欲乞降指挥于秘书省权行关备(借)”前件尊彝等,赴寺讨论,用铜铸造,事毕送纳(按:此为第三类)。”[47]足见其态度之认真,参校之详备,规模之大。此次修订基本改变了此前礼器的样制。这一阶段礼品局制作的礼器有陶瓷器、铜器、玉器、石器和竹木器[48],是一项相当大的工程。对于这些精研制作的礼器,南宋君臣交口称赞,十分满意。《宋会要辑稿》礼一四之八一载:“(绍兴)十六年十月十二日上御射殿,宰执进呈礼器,宰臣秦桧曰,考古制度极为精致。上曰所用皆足备,今次祀上帝飨太庙典礼一新。城可喜也。于是监董官吏第一等各转两官……”此后又将这些礼器的样制下各地方州军,将地方的祭典用器也规范起来[49]。为些,制作礼器的人员都得到升迁,礼器局的主要负责人段拂得以位列宰执[50]。

礼器局并非一个常设机构,在完成了绍兴十六年礼器的改造和制作,制定出各种礼器的样制、规格等法式后,礼器局就被撤消了,至少文献中就不再提起礼器局了。礼器局被撤消的时间应在绍兴十八年段拂被罢官前后[51]。《中兴礼书》卷十记,绍兴十九太常寺在提及绍兴十六年的“陶洞竹木礼器”时就指“内有系当年礼器局已不存在了。此后每年祭祀和每三年一次的郊祀大礼所用的礼器。就由某个固定的机构按已制定出的法式来制作和修缮,此机构隶属于临安府。《中兴礼书》卷十《郊祀祭器二》对此有详细记述,绍兴十九年原本令工部军器所添修祭器,后军器所表示铜器,竹木器可以添修,但陶瓷器“难以添修”,因此说:“窃见太庙陶器见委临安府添修,伏乞朝廷指挥,就令临安府添修制造,后批造工部依所申施行。七月十一日都省批状,指挥太庙金玉铜祭器亦令临安府修正。”[52]看来,从此时起,所有郊祀祭器就都归监安府修造了,而不仅仅是陶瓷祭器。不过附属临安府的这个机构应是作为都城所在的专有机构,与一般州军制作礼器的机构应有所不同。而这个机构接管了由礼器局创立的“内窑”,内窑的性质依然是为政府举行的各种大礼生产祭器,至少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制作祭器。推测内窑的主要功能并没有因临安府的接管而改变。

综上所述,礼器局是绍兴十六年前后专门讨论、修订和制作礼器的机构,具体负责各种礼器制作的是内侍王晋锡,王晋锡又是邵谔的下属。因此,内窑是由王晋锡统领的,由礼器局统辖的专门生产陶瓷祭器的机构。其创建的时间应与礼器局大致相同,标志着礼器的制作从南宋初年下地方政府制作转变为由中央设立的专门机构进行生产。礼器局在完成了绍兴十六年郊祀大礼所用礼器的设计、制造后就被撤消了,内窑转变为临安府辖下的一个专门机构。

明确了内窑属于礼器局并以生产礼器为主的性质后,我们再来探讨《坦斋笔衡》关于“袭故京遗制”和《负暄杂录》关于“袭徽宗遗制”的记载。可以看到,礼器局的设立直接源自徽宗时期设立的“礼制局”,据《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礼制局条的记载,礼制局设立于政和二年(1112年),与《坦斋笔衡》中“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记载相符。礼制局隶属于“编类御笔所”,负责“讨论古今宫室、车服、器用、冠昏、丧祭沿革制度”,其罢于宣和二年(1120年)[54]。同时,礼制局也承担礼器、礼服的制作,《宋会要辑稿》礼一二之三记:“政和六年九月二十五日礼制局言,太庙乞尽循周制,笾豆各二十有六,簠簋各八,群臣五庙三庙所用之器,以此为等降之数,从之。先是,诏造祭器颁赐宰执,下礼制局,故有是诏。十月二十七日,礼制局言,近奉诏讨论群臣家庙所有祭器,稽之典籍,参定其制,……诏礼制局制造,取旨给赐。”[55]礼制局还负责器服的制样和颁布,以统一州县礼仪活动所用的礼器[56]。

礼制局兼具制定礼器样式和制造礼器的功能,所以礼制局下设制造所,是其重要的附属机构,仅官员就有30余人,《宋史》卷三四八《黄葆光传》:“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按:应为制造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57]可见制造所的人数多于详议官和检讨官,他们应是主持生产各类礼器的,如按每位官员掌领一种(一类)器服、车舆、乐器等项的作坊,礼制局下就有30余个作坊。由此我们知道,礼制局是徽宗时建立的一个讨论、制作各种礼器的机构。从这些记载看,高宗时的礼器局的性质与职能与礼制局何其相似。从前引文献可知,徽宗时制作的所谓“新成礼器’,中也包括了陶瓷的礼器。据此进一步推测,礼制局下属的制造所中应有一处窑作。或许,这就是我们寻找的“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所谓北宋官窑。反过来我们再看《坦斋笔衡》中“袭故京遗制”的记载就好理解了。原来“邵局”所属的“内窑”是承袭了北宋时礼制局下制造所中的生产陶瓷礼器的窑作。

至于礼制局建立之前陶瓷礼器的生产情况,目前所见文献记载的有关中央政府直接建立的窑作有东西八作司属下的广备作中的“青窑作”[58]。如果早期有陶瓷礼器的生产,则有可能是由此作负责生产。但是,这些造作既自己从事生产,同时还向其他地点的作坊派出监官和作头进行生产[59],或许一些文献中所说的监窑官[60]就与青窑作的人员有关。不过,王安石变法后,推行“和买”,“和雇”政策后,八作司所属的部分制作就被废罢了[61]。其原先生产的器物,尤其是陶瓷器的供应,应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由官府向其订货的所谓贡窑生产,应该是官府制定样式[62],然后向贡窑订制;第二种,由地方政府所掌控的一些地方官窑生产[63]。

从文献记载看,宋代还有一些可称为官窑的机构,如东西窑务[64]、河阴窑务等[65],隶属于将作监。其中东西窑务的建立甚早,而且地在京师附近[66],因此可能也被称为京窑务[67]。《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五》将作监条:“所隶官署十:修内司,……窑务,掌陶为砖瓦,以给缮营及瓶缶之器。”[68]目前考古发现的可能与窑务有关的遗迹仅有在北宋皇陵区发现的大型砖瓦窑场,其距北宋皇陵奉陵邑——永安县城仅一公里,在此处清理了13座砖瓦窑,出土了印有“定陵官”和“官”字的瓦件,这处窑场为皇陵服务的官窑性质是明确的,但未见生产器物[69]。因此,这些窑务从文献和考古材料看,似与陶瓷祭器的生产无涉,本文就不再讨论了。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邓小南教授的热情帮助,本文脱稿后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嘉励先生纠谬数处,谨致谢忱!本研究得到北京大学211工程二期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03JB780002)的资助。

 秦大树(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副教授)

[l]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址》,《文物》2002年第10期,第4~31页。

[2]秦大树《杭州老虎洞窑址考古发现专家论证会纪要》,《文物》2001年第8期,第93~96页。

[3]相关的研究中较重要的有:陆明华《两宋官窑有关问题研究》,施远、张东《宋代汝、官窑若干问题的研究》,汪庆正《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的重要发现及其相关诸问题》,并载于《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328~380页;王光尧《杭州老虎洞瓷窑遗址对研究官、哥窑的启示》,《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5期,第8~15页。

[4]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版,362页。

[5](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说郛》卷十八,涵芬楼本。

[6](清)朱琰撰、傅振伦译注《陶说译注》,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第76页;沙孟海《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址的商榷》,《考古与文物》l985年第6期,第105~106页。文中对邵成章和邵谔都有详细的考证。

[7](元)陆友《研北杂记》,万历秀水沈氏刻宝颜堂笈本。

[8](明)姚广孝等纂《永乐大典》卷一九七八一,邵局条,引《容斋笔记》,中华书局影印残本,1959年,178册,第27页。下同。

[9](元)脱脱《宋史》卷八十一《律历志十四》:“绍兴十四年,太史局请制浑仪,……高宗曰:‘此阙典也,联已就宫中制造,范制虽小,可用窥测,日以晷度,夜以枢星为则,非久降出,第当广其尺寸尔。’于是命桧提举。时内侍邵谔善运思,专令主之,累年方成。”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版,第1922页。下同。

[10](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舆服一之二一~二二,中华书局影印本,1952年版,下同。

[ll](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八,绍兴十有三年春正月:“癸卯,户部侍郎张澄,入内内侍省都知邵愕并进秩一等,以车格仪卫毕工故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327册。下同。

[12]《宋会要辑稿》运历二之一八载:“(绍兴十四年)至是,命秦桧提举修制,其后委内侍邵谔专主之。后浑仪虽成,至绍兴三十二年谔亦罢职,遂以浑仪付太史局设焉。”

[13]李民举《宋官窑论稿》,《文物》1994年第8期,第47~54页。

[14]参见[3]施远、张东文。

[15]《宋会要辑稿》礼一二之二。

[16]《宋会要辑稿》礼一二之九、一一等。

[17]《宋史》卷九八《礼志一》,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424页。

[18]《永乐大典》卷五四五四引《郊庙奉祀礼文》,中华书局影印残本,60册,第17页。

[19](清)蒋廷锡编《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卷一五五《天地祀典部》汇考九之七引《宋朝仪注》,光绪十年(1884年)上海图书集成铭版印书局铅印本。

[20]《宋史》卷九八《礼一》,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423页。

[21]《宣和博古图》初修于大观初,重修于宣和五年(1123年)。关于此书的诸问题见王国维《书宣和博古图后》,载《观堂集林》卷十八,第917~919页。陈梦家遗稿、王世民整理《博古图考述》,《湖南省博物馆文集》第四辑,1998年,第8~20页。关于新成礼器的用材,见《宋会要辑稿》礼一二之八记:(淳熙六年)十月二十七日,礼部太常寺言,……所有祭器制度,唐虽有品官时其庙,祭器之数即不载制度,以何为饰,照得聂崇义三礼图所载礼器,笾豆簠簋杓尊俎爵坫筐洗,并以竹木为之,惟以铜,至政和六年礼制局参考古制,易木以铜,至绍兴十六年礼器局官段拂等陈请,乞凝土范金,磷正郊庙祭器之数,次及臣僚家庙给赐,并依政和六年已行旧制。”

[22]王,《宋会要辑稿》和《中兴礼书》并记此人为户部侍郎,但《中兴礼书》卷九《郊祀祭器一》两次涉及此人均记做“王铁”(《续修四库全书》本,822册,第37~38页),其中第37页所记绍兴十四年七月八日事为句后小字注释,因此书为钞本,字迹不清。李民举在引此段记载时误将“铁”字读为“ 钺”,被学者们广为转引,见[13]李民举文。中华书局标点本《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七》提举茶盐司条下记“户部侍郎王铁言”,校勘记对此人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根据王明清《挥录后录》卷一一的记载校改为“王”,笔者以为是可信的。

[23]关于此事,《中兴礼书》亦有基本相同的记载。(宋)礼部太常寺纂修、(清)徐松辑自《永乐大典》:《中兴礼书》卷九《郊祀祭器一》:“(绍兴)十四年七月八日,上谕宰执曰:国有大礼,器用宜称,如郊坛须用陶器,宗庙之器,亦当用古制度等,卿可访求通晓礼器之人。令董其事(寻以命给事中段拂、户部侍郎王鈇、内侍王晋锡)。”《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清蒋氏宝彝堂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22册,第37页。下同。

[24]原文记:“绍兴四年四月六日……诏将来行明堂大礼,令有司条具合行礼仪闻奏。今具下项:一昨绍兴元年以明堂大礼为称,今来大礼欲依绍兴元年体例施行。一神位系设昊天上帝皇地配以太祖太宗皇帝共四位,并天皇大帝神州地已下从祀共七百六十七位,总计七百七十一位,并合用神位版,乞下工部指挥文思院计会大使局指说依数制造施行。一祭器共计七百七十一位,合用陶器豆六十只(并盖内十二只准备)磷十二只(并盖内四只准备);簋十二只(并盖内四只准备);尊五十只(内十只准备),食五十只(内十只准备),簠杓一百只,登四百三十二只(并盖内二十只准备)。铜器鼎二只(并盖);……竹木器,笾一千八百只(内十只准备)……铁烛台八百一十六只……”

[25]《中兴礼书》卷九《郊祀祭器一》,《续修四库全书》本,822册,第35~36页。

[26]《中兴礼书》卷九《郊祀祭器一》:“(绍兴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国朝祖宗故事,遇大礼其所用祭器并依三礼图用竹木制造,至宣和年做博古图,改造新成礼器,内磷簋尊爵站豆盂洗用铜铸造,余用竹木,今来若并仿博古图样制改造,内铜器约九千二百余件,竹木一千余件。其铜约用三万余。若更制造准备值两祭器,委是功力浩大,窃虑制造不及,今看详欲乞先次将圆坛上正配四位合用陶器,并今来所添从祀爵坫并依新成礼器仿博古图,内陶器下平江府烧变,铜爵坫令建康府铸,其竹木祭器令临安府制造。”

[27]关于礼器局的建立,文献中并无明确的记载。但很多文献中提到段拂是礼器局长官。而《中兴礼书》卷九《郊祀祭器一》和《宋会要辑稿》礼一四之八一中都提及高宗在绍兴十四年令段拂、王和王晋锡等,作为“通晓礼器之人”,“董其事”,由此推测礼器局应成立于这一时期。

[28]此段是绍兴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给事中段拂等报告选定进呈的礼器,其后对每样礼器的形制、质料、重量和各部分的尺寸都有详细的描述。其中提到有些类器物原本为了俭省而易铜为陶,但后来在认真探讨了古礼制后,认为以陶制作更合礼意。但也有部分器物用铜代替陶瓷制造,表明在礼制正规化以后,部分为俭省而用陶瓷制造的礼器复用铜制造。见《中兴礼书》卷十《郊庙祭器二》,《续修四库全书》本,822册,第40~43页。

[29]事见《宋史》卷二三《钦宗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第436页。

[30]事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0,建炎三年二月癸丑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25册,第302页。

[31]《宋会要辑稿》礼二四之八四~八五:“(绍兴元年)七月十二日,礼部言,(其御笔牌位及罩子、漆匣等相关用具)昨缘扬州渡江遗失,乞下所属疾速制造。从之。”

[32]《续修四库全书》本,822册,第135页。

[33]《中兴礼书》卷五十九《明堂祭器》:“绍兴元年三月八日,太常寺少卿苏迟等言,堪会将来大礼合祭天地并配祖宗所有合用大乐祭器,乞令两浙江东路转运司取索所属州军县镇。……祀天并配位用匏爵陶器,乞令太常寺具数下越州制造,仍乞依见今竹木祭器样制烧造。”《续修四库全书》本,822册,第242页。

[34]《中兴礼书》卷五十九《明堂祭器》载:“(绍兴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同日工部言,据太常寺申,契勘今来明堂大礼正配四位合用陶器,已降指挥下绍兴府余姚县烧造;其从祀四百四十三位合用竹木祭器,已令临安府制造。”《续修四库全书》本,822册,第243页。

[35]《宋会要辑稿》礼二四之八七~八八载:“昨绍兴元年明堂大礼,绍兴府烧变制造殿上正配四位祭器,并文思院铸造到牛羊豕鼎等,昨绍兴府沿火烧毁不存。今来开坐到祭器名件,并合创造,乞令太常寺图画样制下两浙转运司,令所属州军均摊制造。所有陶器乞下绍兴府余姚县烧变,并乞于大礼前十六日起发赴太常寺送纳……诏,陶器令绍兴府余姚县烧变,余令文思院制造,余从之。”

[36]同[26]。

[37]原文为:“(叹绍兴十三年)九月十四日礼部太常寺言,将来郊祀大礼前二日奏告太祖皇帝太宗皇帝配侑,今具合行事件下项:一合用御封降真香二合,乞下入内内侍省,请降付太常寺。一合用祝文二首,乞下学士院,修撰书写进书讫,降付太常寺。一每位合用鹿脯一段,鹿五合,真蜡烛三条,法酒四升并合用缩酒,茅藉,祭器,席,拜褥,并行事官幕次等,乞下临安府排办及仪鸾司同共钉设。诏依。”

[38]李刚《南宋官窑断想》,《南方文物》1999年第2期,第71~75页。

[39]《续修四库全书》本822册第38~39页。

[40]《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一九载:“(绍兴)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礼部太常寺言,给事中段拂奏,……依政和六年磷正郊庙礼器之数,于天地宗庙每神位前用笾豆各二十有六,簠簋各八,乞下礼器局增造。……并从之。”

[41]《宋会要辑稿》礼一二之四载:“(绍兴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诏令礼器局造秦桧家庙祭器。”

[42]同[27]。

[43]《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一九记:“(绍兴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入内内侍省东头供奉官,睿思殿抵候王晋锡言,……今检对御府博古图,指说画到样制及未有样制尊食等五百九十六件副,合行讨论制造。诏令段拂、王 讨论,同王晋锡制造。”

[44]王晋锡之职见《宋会要辑稿补编》,第243页。尽管文献记载修内司是“掌宫城、太庙缮修之事”(《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五》,将作监条,中华书局标点本,3919),但实际上在南宋时期也承制大量器具。《宋会要辑稿》职官三0之二记“(绍兴)三年正月十二日诏,修内司见造御前军器,其掌管官物使臣人吏等,并不许诸官司踏逐、指差、拘留截拦应副他处”。又三0之四记:(乾道)八年三月十三日诏,修内司自乾道元年四月至今将及七年,造纳过军器一百五十三万余件,并各精致……”其中御前军器就包括了许多仪仗用器,可见修内司同时制造一些礼器祭器也不是不可能的。

[45]同[11]。根据《宋史》卷一六六《职官志六》入内内侍省条记载:“入内内侍省有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

[46]关于绍兴十五年、十六年礼器局对各种礼器的改造,《中兴礼书》卷九《郊祀祭器一》有详细的记载,不便一一列出。《续修四库全书》本,822册,第38~39页。

[47]《续修四库全书》本,822册,第37~38页。

[48]同[46]。

[49]《中兴礼书》卷九《郊祀祭器一》:“(绍兴)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谕宰执曰,将来礼器造成,宜以制度颁示州县,俾之遵用,庶革舛误。”《续修四库全书》本,822册,38页。(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卷八《释奠申礼部检状》记:“一祭器,并依聂崇义之礼图样式,某伏见政和年中议礼局(按:实为礼制局)铸造祭器,皆考三代器物遗法,制度精密,气象淳古,足见一时文物之盛,可以为后世法,故绍兴十五年曾有圣旨,以其样制开说印造,颁付州县遵用。”《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刻本。

[50]《宋史》卷三十《高宗纪三》:“(绍兴十七年)三月己卯,以翰林学士段拂参知政事。”中华书局标点本,第566页。

[51]《宋史》卷三十《高宗纪三》:“(绍兴十八年)二月乙未,段拂罢,寻落职,兴国军居住。”中华书局标点本,第567页。

[52]《续修四库全书》本,822册,第44页。

[53]《续修四库全书》本,822册,第45页。类似的记载还见于《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二一,绍兴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的有关记载。

[54]《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礼制局条,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794页。

[55]这一情况在《中兴礼书》中也有记载。如正文所引《中兴礼书》卷九《郊祀祭器一》载“今检会政和六年臣僚家庙所用祭器系礼制局制造,取旨以次给赐臣僚之家”,见[47]。

[56]王应麟《玉海》卷56载:“宣和元年(1119年)五月二十七日,诏诸州祠祭器,令礼制局绘图颁降,依图制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944册,第15~16页。另外,《宋史》卷一五二《舆服志四》:“徽宗大观元年,议礼局言:‘太社、太学献官祝礼,皆以法服奉祠,至郡邑则用常服。’诏颁制度于州郡,然未明使制造。后政和间,始诏:州县冠服,形制诡异,令礼制局造样颁下转运司,转运司制以给州县焉。”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542页。

[57]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1029页。按《宋史》的这段记载称“制造局”,但其他众多的文献都称“制造所”。如《宋会要辑稿》礼一二之一“政和六年十月二十七日,礼制局言近奉诏讨论臣僚家庙所用祭器,稽之典礼,参定其制,正一品,每笾豆各十有二,……诏,礼制局制造所制造,取旨给赐。”又舆服六之一六:“赵礼制局制造所迎道神霄飞云鼎。”(政和)七年七月诏,礼制(局)制造所太极飞云洞劫之鼎……”因此疑《宋史》所记误。

[58]《宋会要辑稿》职官三O之七载:“东西八作司,旧分两使,止一司。太平兴国二年分两司……天圣元年始分置官局,东司在安仁坊,西司在安定坊,勾当官各三人,以各司使副及内侍充。其八作曰泥作、赤白作、桐油作、石作、瓦作、竹作、砖作、井作。又有广备指挥主城之事,总二十一作,曰大木作、锯匠作……青窑作、窟子作,二坊领杂役广备四指挥,工匠三指挥。”这应是中央政府掌控的、明确制造瓷器的作坊。

[59]《宋会要辑稿》职官三O之八记:“(大中祥符六年二月诏,八作司)若差出向外监修,只将带逐色作头往彼,不得更抽工匠。”

[60](宋)吕本中,《官箴》载:“仁庙朝有为京西转运使者,一日见监窑官问:日所烧柴凡几灶?曰,十八九灶。曰,吾所见者十一灶,何也?窑官愕然。”百川学海本。

[61]《宋会要辑稿》职官三O之一四记:“神宗熙宁二年三月三司言,东西八作司监官旧六员,顷因霖雨,添差使臣八员。省司既已编排紧慢今作番次修造,则以自八作司正监官六员,准备专大将(使)(按:这里文字可能有问题,‘专’字疑衍,或有丢字)二十员,提点修造司官二员,分巡勾当。上件使臣欲乞两司各留两员,余并废罢。如后有大段修造,即自临时奏乞,下三班院选差。”

[62]宋代官府向各地的各种造作订货都要发样,史书的记载甚多。关于此问题学者们已多有讨论,见[13];蔡玫芬《论“定窑白瓷器,有芒不堪用”句的真确性及十二世纪官方瓷器之诸问题》,《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五卷,二期,1997年,第63~102页。

[63]《宋会要辑稿》礼一四之七“宣和元年五月二十七日,永兴军路安抚使董正封言,窃惟朝廷讲明祀事,颁降五礼规矩仪式具备,然而祠祭所用樽俎簠簋之类或有未应法式去处,如臣前任知郓州及今来永兴军释奠祭祀所用礼器一切损蔽及臣前任知杭州日,蒙朝廷降式样制造上件礼器,与今来逐处见用全然不同,恐失朝廷奉祀之意。望下有司彩画式样,降付逐路制造以供祭祀。贵上尊朝廷奉祀之礼意。诏送礼制局绘图颁降,令诸路州军依图样造。”

[64]《宋史》卷一八九《兵志三》厢兵条:“后苑御弓箭库……退材场、东西窑务、竹木务……”中华书局标点本,第4667页。

[65]河阴窑务的建立稍晚于东西窑务,约建于真宗时期。《宋史》卷三O九《谢德权传》:“(咸平)六年,命城新乐县,……未几,迁内殿崇班、提辖三司衙司。……建议废京师钱监,徙西窑务于河阴,大省劳费。”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0166页。又《宋史》卷三二六《张君平传》:“谢德权荐君平河阴窖(窑)务,擢阁门祗候,管勾汴口。”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0525页。

[66]《宋史》卷二七四《张延通传》:“(张)屿、(王)班并内臣王仁吉并杖脊,屿配流沙门岛,班许州,仁吉西窑务,时开宝二年(969年)也。”中华书局标点本,第9355页。关于东西窑务的地点,参见[65]。另(宋)程俱《北山小集》卷二十八载:(太宗)因召三司使谓曰:‘联富有天下,岂虑少缺,但念耕织之苦,每事不欲枉费,卿等宜尽心。’又时东窑务请以退材供薪。诏使臣阅视择可为什物者作长床数百,分赐宰相、枢密、三司使。因谓李昉曰:‘山林之木取之甚费民力,反以供 ,亦可惜也。”,《四部丛刊》续编,集部。此事亦见于《宋史》卷一三二《食货志一》会计条。可见东窑务以柴为燃料,由于地在京师,缺少林木开采以供烧窑,因此请以其他机构用剩的退材为燃料。

[67]《宋史》卷二七五《张平传》:“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中华书局标点本,第9405页。

[68]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919页。

[6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第七章,第二节,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3~445页。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砖的生产工艺》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砖的生产工艺》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的工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