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药瓶瓷器 > 导航 >

光绪官窑药瓶解读清代御医制度

光绪官窑药瓶解读清代御医制度

古代药瓶瓷器 清代瓷器鉴别 古代官窑瓷器

2020-12-03

古代药瓶瓷器。

朋友钟兄喜好收藏,在北京地区小有名气,与我是旧交。前几日,钟兄打电话过来说得了一件清代光绪的鼻烟壶,要笔者帮他掌眼鉴定真伪。于是钟兄趁出差之际特意将此物带到我处。打开小锦盒,一件制作精致的清代光绪官窑矾红金彩缠枝莲小瓶(见图)立刻跃入眼帘。瓶高8.5cm,上面细描蝙蝠、如意和缠枝莲纹,寓意福寿吉祥,描金彩;底款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款字书写笔画规范有力。整只小瓶制作精细,比例对称,上面的图案线条规矩流畅,同时金彩又为本金。根据自己多年研究古陶瓷经验,此瓶应为光绪年间官窑真品,可能是当时御药房装药材器物,而非鼻烟壶。

清代光绪年间是晚清制作瓷器的一个高峰,光绪瓷多以仿效前期的瓷样而闻名于世,尤以仿“清三代”瓷器最为精到突出,当时仅江西景德镇和福建两地区烧造瓷器数量之巨已经达到顶峰!专家誉此期为“同光中兴”不为过也。光绪时期的官窑瓷器依然延续清代烧造官窑瓷器的传统制度,不惜成本不惜人工尽力达到最好。光绪官窑瓷器胎骨练泥较精、胎骨一般较重,制器修足极为规整。从接触的光绪官窑瓷器来看主要有青花、单色釉和粉彩。青花瓷器图案一般为龙凤纹、缠枝莲、宝塔花、暗八仙以及云鹤、八卦、神仙人物等寓意吉祥的图案装饰,器型多为盘、碗、瓶、盆等,青花发色常常仿造康熙年间的青花发色,颜色较鲜艳但缺乏康熙青花的层次感;而单色釉颜色丰富,黄、红、绿、蓝各种釉色均有,主要还是以黄釉为主,器物多暗刻龙凤纹。光绪粉彩官窑瓷器一般图案为龙凤纹、如意、蝙蝠、缠枝莲、宝塔花、牡丹、萱花、绣球等,器型有盘、盆、天球瓶、胆瓶、尊、梅瓶等,器物一般都加金彩,整件器物表现华丽、端庄。值得一提的是光绪朝慈禧御用制“大雅斋”款的官窑瓷器,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精品,画风细柔,图案精巧,往往有“永庆升平”、“天地一家春”、“永庆长春”等章,制品以豆青地黑线双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见,所装饰内容多为牡丹、萱花、绣球之类。钟兄的这件清代光绪官窑矾红金彩缠枝莲小瓶完全符合当时的官窑烧造工艺,应该是清代御药房盛药之器。

御药房是古代为帝王、宫妃等皇亲调制药品和取药而设置的机构。清廷御药房成立于清顺治年间,并有内药房和外药房之分。内药房仅供皇帝、宫妃、贵人等所需用药;外药房则是各宫太监及首领患病时取药的地方。后来因宫廷机构庞大,人员日增,仅内药房难以满足其需要,故在内药房下又分设寿康宫内药房、储秀宫内药房和圆明园药房等。御药房负责宫廷所需药物的储存和药剂的调配。

清代皇帝看病抓药制度极为讲究!凡宫中传太医院御医入皇宫为皇帝请脉,都先得由御药房专职太监带领入室。太医诊脉后开处方,如皇帝同意服用,太医须与内臣一道赴内药房合药,还须将药方连名封记,随之开列本方的治法和药性,御医与太监在月日之下署名,进呈皇帝御览,登记入册,由内臣收掌,以备稽考。由于皇帝服药非常讲究也怕人谋害,所以如果发现所开药品不清和药味分量不足,或御药房配制不依原方等,都将以“大不敬”论罪。开完御药后煎三份,由内臣先服以防小人下毒,等服用过后无事才由宫女伺候皇帝服下。御药房为皇帝及皇亲贵族的专用药房,因其责任重大,向为宫廷禁地,防范森严,外人不敢擅自私入,对外采办的药材?穴品?雪及各省进贡药物都将受到十分严格的检验,常要经太医院的院使、院判等带领熟谙药品之吏详加确认,方可入御药房储存以备使用。

这件清代光绪官窑矾红金彩缠枝莲药瓶,恰恰是当时御医制度的一个缩影。朋友临走之时,我再三嘱咐其好好珍藏,留传下去。

小编推荐

古代瓷器:清代官窑瓷器赏析


此碗口径14.1厘米,底径5.5厘米,高7.2厘米。碗外壁腹中部绘一圈伏羲八卦方位墨地三彩和虎皮三彩。其中的虎皮三彩据《陶雅》云:以茄、黄、绿三色晕成彩斑,曰虎皮斑也其釉面由黄、绿、紫、白色斑块渐次浸晕而成,如同班驳的虎皮,因此称为虎皮三彩,传世器物以碗居多,官窑器外底多署六字款。康熙素三彩在清末民初曾被大量仿制,真器釉色薄而润,色斑衔接自然;仿品釉色不正,色斑生硬呆板。

清乾隆素三彩葫芦形贴花龙纹小瓷瓶(一对)

瓶口径1.6厘米,底径3.6厘米,高13.2厘米。瓶身以青绿色暗刻纹为背景,浅浮雕三条龙和云、水,分别施以黄、蓝、紫色,清新淡雅。表现手法以堆塑为主,辅以阴线刻划。在不大的器物表面雕划多样纹饰,工艺严谨,技法多样,但繁而不乱,主次分明。素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素三彩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素三彩瓷其实并不限于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表示多数。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是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一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素三彩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解读“北宋官窑在龙泉”和“修内司平江谢兴祖”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残片盘 外底刻填“修内司平江谢兴祖”铭款

“谢兴祖塑”、“平江谢兴祖塑”、“修内司平江谢兴祖”,这三件器物三组铭文组成了一个关联,所指谢兴祖应为同一人,谢氏史虽无载,但据铭文可知为宋代平江籍(平江即今苏州)的一位陶艺名匠,擅捏泥偶,亦能制瓷,并曾供职于修内司。从只署姓名到添加籍贯再到说明就职机构,很可能是谢兴祖生活经历的不同阶段上的点,当然这个“不同阶段”可能并不存在明显的分水岭,也并不构成递进式关系。

泥偶标本的出土地点是老虎洞遗址附近,其胎质与南宋官窑器十分接近,龙泉窑这件标本从其薄胎厚釉,规整大圈足风格来看,亦表现出一种官范的气质。种种迹象表明,谢兴祖与官窑有着某种微妙的关联。问题随之而来,这三件标本的性质为何,官或民,或者三件性质并不一样?如果是官窑器能被允许将自己的大名刻印在上面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平江谢兴祖塑”标本胎质与南宋官窑器如此吻合,“修内司平江谢兴祖”残瓷标本其表征亦与官窑产品如此接近?

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不能将残片铭文中的修内司直接和南宋修内司官窑相对应。“修内司”是官署名,除南宋而外,北宋、金、元皆有设置,这片署有“修内司平江谢兴祖”铭文的龙泉窑残瓷恰好佐证了笔者最近的观点:北宋官窑在龙泉,而其主持督造机构正是修内司。所谓“袭故京遗置,置窑于修内司”不是说将官窑设置在京城,而是像故京一样,也设一个官窑,并由修内司管理。老虎洞遗址出土的“修内司置”铭荡箍也正是说明,修内司非具体地点,而是管理官窑的机构。而谢兴祖很可能是北宋官窑的一名窑工,北宋官窑解散后,谢兴祖继续烧瓷为生,龙泉窑“修内司平江谢兴祖”残瓷应是此一时期的产物,也即北宋末至南宋初。

堂名款识的艺术解读


清康熙五彩描金水浒人物盘,高2.6厘米,口径20.6厘米,现藏英国V&A博物馆。盘心绘“青面兽”,“顾大嫂”,“解珍”三人,器底青花“问心斋”双圈款。浙江归安人孙,室名“问心斋”,此盘若却是孙之物,则应是釉上蓝彩早期标本。博物馆另藏同款盘三只,均饰刀马人物,但缺人名小牌。

皂石印泥盒,高2.2厘米, 直径5.5厘米,明代,1550年制。底款为“嘉靖庚戌暮春之初长洲文彭”。文彭,明代著名书画篆刻大家,亦是文征明长子。次件印泥盒为Garner女士旧藏,现藏于英国V&A博物馆,在44号展厅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展出。

清十九世纪青花“老莱子戏彩娱亲”图盖盒,高(连盖)3.8厘米,口径6.4厘米,现藏英国V&A博物馆。相传老莱子行年七十父母犹存。器底书“京都正阳门外大栅栏西头路北云香阁香货熟药铺”,此乃不可多得的早期广告实例。此盒为名贵药材盛器,产量应该不少,但成本亦不能太高影响售价。

清康熙郎窑霁蓝碗,高9.2厘米,口径21.2厘米,大英博物馆大维德爵士收藏。双圈款旁另有“御赐纯一堂珍藏”款。“纯一堂”是康熙赐予江西巡抚兼景德镇窑务监管郎廷极的堂名。真正的“郎窑”有青花,斗彩和霁蓝釉三种,而“郎窑红”并无定论。另为故宫郎窑藏品霁蓝碗和斗彩过墙凤竹纹笠式小杯一对。

明万历青花寿老八仙纹盘两件,高3.8厘米,口径17.6厘米,外壁绘八仙,属大维德藏品。这两件盘不能称为一对,因为寿老位置不尽相同,而松树的位置却一样。这种半对称画法在万历是新尝试。“纯忠堂”是御赐张居正的,有关资料正史不载,却是来自明人笔记。其中同纹同款盘藏于V&A博物馆。

如何鉴别光绪青花仿康熙细辨胎釉


广州藏家陈先生收藏的一对青花折沿碗,经专家鉴定,并非同一时期所生产,虽然器形差异不大,却是一件为清康熙年间所制,一件是光绪年间仿康熙制品,但都是值得收藏的佳品。

据资料记载,康熙年间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能工巧匠辈出,反映在瓷器制作上也是精品迭出,瓷绘艺术日趋多样化,尤以青花瓷器彩绘更能体现康熙时期的风格特征。而光绪时期因当朝政权腐败,整个社会陷于动乱和衰退,其中烧制的瓷器大多为喜庆应酬之瓷,体现在制瓷工艺上,也是制作粗糙,除了仿前期,没有更多的建树。通过这两件青花折沿碗的对比,能够很清楚的看出两朝瓷器制作的区别来。

为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辨别清康熙时期与光绪时期青花瓷器的风格、特点,本期特邀著名鉴藏家麻利先生对此进行鉴赏。

藏家自述:

前不久,我在文物店购得一对青花碗,价格不菲。因为器件十分精美,人物生动细腻,我当宝贝收藏陈列,得到不少藏家朋友赞赏。我想请教专家:这对青花碗的准确年代及收藏价值。广州市陈先生

专家鉴赏:本期专家:厦门国拍副总经理、著名鉴藏家 麻利

这对青花山水人物折沿碗,一为康熙朝所制,一为光绪时仿康熙制品,其器型、纹饰基本类似。碗均为折沿,浅弧壁,高圈足,底足有刷一圈酱釉。碗内口沿绘一周梅花竹叶锦地纹,碗心绘山水图。碗外壁绘青花人物图,人物似为三星,人物中间有一仕女。此件康熙青花碗,其人物以写意法绘就,绘工潇洒流畅,青花成色浓艳深沉,釉色青白,釉面均匀,釉质较肥厚、光亮;其胎体厚实、坚质、细腻,足际刷一层酱釉乃是清早期的一种特色;碗内心所绘的山水图几笔点染,充分体现了康熙时期青花山水画法的特色。

另一件是光绪青花瓷,人物画法以工笔绘就,但见人物眼眉都描绘得十分清晰,且人物的眼睛乃仿康熙时人物的画法,有眼无珠,即俗称的“康瞎子”,整器青花色泽亮丽,很有点康熙青花的韵味,但毕竟胎质梳松,釉面稀薄泛白,胎土淘洗不干净,故釉面上能看到许多黑色的斑点,仔细察看,就能辨别出这两件青花山水人物折沿碗的不同之处来。

康熙青花瓷器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造型硬挺、爽利、饱满有力,大件器皿更是气魄雄伟。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在风格上是完全协调的。康熙青花瓷器的瓷绘豪迈、刚劲,这与硬挺、爽利的造型统一在一个基调中,这就使其既不同于明代各朝的器物,而又有别于其后雍正、乾隆时代的作品,从而形成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富有鲜明个性的时代特色。清代青花以康熙时为最好,而康熙青花又以中、晚期的为佳。

光绪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经济落后,但在光绪初年就大量烧造官窑器,光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为慈禧五十、六十、七十寿辰又大批烧造寿庆典礼和赏赐所用的官瓷,在嘉庆以后官窑衰落的形势下,大有中兴之势。光绪仿前朝官窑瓷成风,且产量大,当时青花器中有仿明代永乐、宣德;亦有仿康熙瓷,产量大,故民间有“小康”之谓。光绪仿康熙的青花瓷,胎体均不够坚致,釉面稀薄不匀,缺乏坚硬感,胎釉结合不够紧密,所绘纹饰虽艳,但没有层次,浮而不沉,故仔细对比,能鉴别出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