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知识:宋代官窑的建立及严格的管理制度

陶瓷知识:宋代官窑的建立及严格的管理制度

陶瓷知识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 鉴别瓷器的专业知识

2021-07-27

陶瓷知识。

宋代官窑的建立似乎更能说明,其与帝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北宋徽宗皇帝在位时,主要精力放在搜集天下各种奇珍异宝上,并在苏州、杭州等地设置造作局,集中江南地区各种能工巧匠几千人,为其制造象牙、犀角、金玉、竹藤雕刻以及名贵织绣品,同时还命各地民间瓷窑,为宫廷烧制精美瓷器。然而宫廷中无度的需要,是土供无法满足的,北宋政权于是建立起自己的生产体系,北宋官窑应运而生。

南宋文人顾文荐的《负暄杂录》和叶寘的《坦斋笔衡》中均有如下记载: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北宋官窑自建立之日起其性质就被确定,它由官府出资提供烧造地点,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其经营管理完全遵照官府命令行事,它是隶属于政府行政机构的一个部门。正因为官窑的这种特殊性质,所以在生产管理上非常严格,其产品均以博得帝王赏识为唯一目的。然而当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攻克汴京后,高宗南渡至临安建立南宋政权后,北宋官窑随之灭亡。

南宋政权延续北宋体制,在京城凤凰山麓下继续建立起属于官府的窑场,专门烧制供应朝廷使用的瓷器。《坦斋笔衡》中记: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旧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瓷,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由此可见,修内司窑是南宋政权建立的第一座官窑。修内司本是官署之名,隶属将作监,北宋始置,据《宋史职官志》载:将作监所隶官署十首列修内司掌宫城太庙缮修之事,第六是窑务。由于南宋初期战事频繁,官署载并之事多有发生,此时修内司除负责修缮之事外,还兼管窑务制造瓷器。南宋政权先行建立的这座修内司官窑,主要烧造一些供给宫廷使用的日常用瓷,当皇室在乌龟山下,设立郊坛举行祭奠仪式时,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称郊坛官窑。古时祭天曰郊,故称郊坛。文献上曾记载南宋初年,皇室曾举办过三此规模巨大的祭奠活动,如《宋史高宗本记》中记:(绍兴十三年)三月己亥,造卤簿仪仗,乙巳,建社稷坛,丙午筑圆坛。南宋政权渡江之后,由于财力、物力的限制,国家祭奠之时所需之器无不舍弃昂贵的铜器、金银器、玉器等,转而用陶瓷器、竹木器代替,郊坦下官窑就是为举办这几次重大祭奠,而专门烧制祭奠所需瓷器的窑场。如此看来,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虽然烧造地点不同,烧造时代不同,但它们的性质却大致相同。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宋代官窑瓷器鉴赏及鉴别


官窑产的瓷器,比普通类的瓷器价值要高上太多,而且官窑瓷器也是代表着我国瓷器艺术的最高类成就。宋代的官窑有北宋、南宋之分。北宋官窑是在政和年间,专门为宫廷所烧制瓷器的地方。南宋官窑称为新官,相比北宋时期,烧制的技术有很大提高,也出现很多烧制人才进行创新。

宋代的官窑技术在当时已经算是很成熟的体质,而且烧出来的瓷器都是为宫廷所用的很高级的物件,很有收藏价值。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件宋代官窑所产的瓷器吧:

北宋官窑青瓷葵花式小碗,在古代的宫廷里,小碗这种物件就是用来饮粥或者吃食的,而在宫廷里,普通的小碗也不是一般的讲究,制作工艺也是很繁琐的。从图中来看,表面呈粉青色,这是北宋官窑烧制的特点。色泽均匀而且色调不浮夸,添了一番雅致。而形似葵花,整体则像是一瓣瓣打开的花瓣组合,很是巧妙。

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葫芦瓶,整体看是葫芦形状,中间也是空心的设计,保留了葫芦的基本特征。瓶口3.1厘米,做工十分讲究。制作葫芦瓷器,是要中间收又要保证上下圆润的,从图上看,这不止展现了葫芦的形态,底部形状的设计还更加讲究。敦实的底座,展现出了葫芦的富态之感。能烧制出这样精致的作品,更加坐实了修内司在宋朝时期官窑里的位置了。

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双莲房水注。水注是古代文人的文房工具之一,装满水用来研磨时滴水所用。图中的水注形似莲蓬,是很美观的样式。这个水注瓷器,高度是7.2厘米,莲蓬形状的面径为7.3厘米,大小和形态都是很适中的。在古代是很有用处又精致的工具,在现代来看,又是很有收藏价值的物件。

收藏瓷器是很多古玩家的乐趣之事,宋代的瓷器是很有收藏价值的,而想收藏到一个好的瓷器并不容易。市面上的仿真品太多,鉴别真假格外重要。

鉴别宋代瓷器,先要从胎釉来看,灰色、浅灰色、浅灰白色的胎釉在宋代居多。宋代官窑居多,瓷器的造型设计也是较为丰富,想要区分是官窑制作还是民间制作,花纹样式是很重要的区分点。

宋代官窑瓷器的发展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宫廷的瓷器从用料开始就比正常瓷器要讲究很多,因此也有很多保留下来的精致的瓷器。但瓷器本身脆弱,不似其他物件坚实牢固,所以能保存至今的瓷器,都是极其珍贵的。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与精神的产物,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所以不仅是物件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呈递。

宋代官窑瓷器鉴赏

宋代官窑瓷器精品及图片


“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据此可知,北宋后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官窑,现称“汴京官窑”,亦称“北宋官窑”。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宋叶《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於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文表明,南宋初营建的“官窑”有二:一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明高濂《遵生八笺》说,修内司官窑的地点在杭州凤凰山下,但确切的窑址尚未发现;二是“郊坛官窑”,位於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1930年发现窑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与作坊遗跡,并获得大量标本。今尚未发现。

宋代官窑瓷器作品特征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了解最名贵的古瓷器柴窑。

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的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已经说得很明白:“澄泥为范,极其精致”,就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别细腻精致。而澄泥,特别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於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於1毫米,厚者大於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釉质分三类。第一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

在第一、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斑点,擦不掉,这是由於釉中含有玛瑙缘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现象。以上凡釉层厚者,均是经多次施釉烧制而成,其难度极大,因烧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难而易流散,今天我们所见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润,特别是其呈现出的如玉似腊的酥光宝晕效果,是后世仿品无法做到的。看看清康熙雍正乾隆瓷器款识特点。

4、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顏色纷繁復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浅的顏色品种。另还有其它多种顏色。

5、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具体分三种,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开片的角边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边、四边、五边、六边,形成没有规则的不等形。开片的边弯曲回旋多变化,开片的角或钝或尖形状各异。第二种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开片大小相差不太大,开片角边情况同第一种(此第二种开片情况可以布满器物全身或大部)。

第三种为开冰裂片(类似冰或云母层层开裂)、百圾碎片,属於纹片较小面积差不多琐碎且光泽感强的一类(从近年出土遗存和传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较特殊的明显带有汝窑性质和宋官窑特征的冰裂纹、百圾碎纹器物,被藏界借称做汝官窑瓷。官窑中的汝官瓷同大眾熟称的汝窑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这种叫法不一定合适)。这类器物釉层比通常汝瓷稍厚一点,带有一定光泽和略微透明度,胎色为香灰,烧制方法也是支钉或垫烧,裹足或露足.

6、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幅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有的器物常有一条纹从底部曲折延伸到顶部不断,或中途又折返回来到底部,也有称这种纹为牛毛纹的(除顏色如下一条所述的牛毛色外,更强调的是其形态多变化)。但大多为普通的开片纹,有称其为龟背纹,依据开片大小走势形成,或其包围面积大小差不多,或差异较大。但总体上说,纹路状态比较活泛。

7、纹色:鱔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顏色。最著名为鱔血色或牛毛色,即色如鱔鱼之污血或牛毛色,是千百年来於裂纹中自己从内部逐渐生成的,是自然变化的结果,即胎内老色长久渗出所为,在放大镜下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就像深夹於缝隙间的褐色的已凝结的老銹(褐色偏红或偏黄有深浅,属於牛毛纹的其色有的线段深、有的线段浅、有的线段变白,如同牛毛的自然态),其间或伴有新生成的白裂纹,再过几百年也会逐渐生成鱔血的顏色(如一些器物鱔血纹并未全布满或连续生成,其中不少白裂纹正处在延续生成变化中)。鱔血色这种老銹感对鉴定非常有效,往往对一件真品的属性起到极关键的作用。此外,白裂纹器物也不少,其纹色属白或无色态。

8、汽泡:以失透润泽型为例。其特点如古人形容该类宋官窑瓷汽泡时所说的“聚沫攒珠”形态,放大镜下可见如吹出的液体沫般一个泡紧挨一个泡,如下面三种:

1)细密形。汽泡极细小密集。30倍放大镜下仿佛密集细小针尖紧挤在一块儿。80倍放大镜下,如煮米粥,汽泡分多层,上层汽泡仿佛从被煮烂雾化的米粒肚子中鉆出,而下层有更小汽泡浸在模糊雾状背景之中。相关知识:宋代钧窑瓷器底部特征。

(2)雾态形(难见汽泡型)。30倍放大镜下平润模糊如雾态。能见一些极小汽泡浮出表面或难看到汽泡。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处球形白色雾团中埋藏有数量不多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的汽泡。比正常的“聚沫攒珠”汽泡量少得多,也有专把这类在30倍放大镜下看不到多少汽泡的定为无汽泡型。

(3)密集形。30倍放大镜下可见汽泡密集紧挨如阵,泡比第一种略大些,个别偶尔可见一两个大汽泡在某一区域,可称为“寥若晨星”。80倍放大镜下可见多层泡,大泡於上,中小泡於下,泡外均为雾态充斥粘连。

需要提示的是,宋官窑瓷汽泡的“聚沫攒珠”态,在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浅大小层次,而在30倍放大镜下则显平齐、紧密,这种两重性特点或称做有“立体感”,是现代仿所达不到的。

9、口部特征:宋官窑瓷口部大多呈上扬状态,口部边沿比较尖薄,有刮手或挡手感,釉汁下淌微露胎色或胎体。黑胎器物则呈现一圈微黑或紫黑色,被称做“紫口”。有一些器物由於歷史阶段造型工艺不同或口沿较平润不能使釉汁下淌则没有明显紫口。灰胎器物也没有紫口。“紫口”一般只在黑胎器物上得以表现。有的口部釉下淌较多在口部以下还形成一圈很明显的屯釉现象。极个别器物还在口部的芒口部位如同定窑那样略施酱色护胎釉进行装饰。

还有一些属於黑胎器物中的露紫黑或灰褐色足脚的器物,因年代久远其足脚底常含有一种褐黄色土沁(一种洇在胎骨中的带褐黄色的土銹,含氧化铁所致)由里向外渗透出,擦不掉,可在底足见渗印到表面的土沁呈黄红色或褐黄色。

靠近足脚的胎釉结合处往往屯积厚釉,有两种情况:(1)结合处釉层边缘一圈修整得大体上看去较齐整,但仔细看仍有或上下或左右或薄厚或多少的偏差之处,给人的感觉是既认真,又随意,有点信手拈来的意思。这一种情况和清代不同,清代仿品胎釉结合处修得过於认真刻板齐整,其一圈看下来平直如一条线。再就是这种情况的宋官窑瓷胎釉结合处以下露出的足墻宽度有的器物为1至2毫米左右,有的为2至3毫米左右,最宽的北宋器物有达5至6毫米左右不等。

(2)结合处釉层边缘齐整型。这一种往往由於施釉过足墻直达足脚底边,釉屯至足脚边缘一圈嘎然而止,似乎把足墻一圈齐齐埋住,细看却还留有一线尚存,即所留足墻宽度最多不过1毫米左右。此种情况的结合处一圈很齐整,所屯之釉厚而不淌,其工艺相当高超,和清代的刮釉修整是两回事,可说是一个不解之谜。这一点在和清代器物的比较时一定要认真看。

古玩收藏爱好者都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的歷史中,宋代是一个十分软弱的王朝,宋代统治者鉴於武人跋扈.藩镇作乱的教训,在努力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同时,大力推行文制主义。固然有利於经济文化的繁荣,但武备松弛,也必然招致丧权辱国,结果面对强敌的入侵而无能为力。北宋建国后,虽然出现了一时的相对安定,然盛唐时期那样雄键尚武精神已经完全丧失。

在这种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为了逃避现实更是追求安逸与享乐。那些世俗、田园、花间生活熏陶產生的艺术情趣,已不具备盛唐那种绚丽、豪华的特色,强调的是平淡、自然之美,在艺术上爱好幽玄苍古之趣。北宋灭亡后被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在“决”笔词中还在用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杏花之"清雅舒淡"之美。这种所谓高雅的艺术格调与文人趣味,典雅的审美情趣,也必然反映到工艺美术中来。

真正的宋代官窑精品尤其体现在釉质上:釉层滋润,介於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鱼子纹的晶莹奇妙之处不可言传,却与“做旧”后的乌光质感绝然不同。由於技术的保密,使得后世的收藏家与制瓷专家们,只能用各种方法去猜测它的工艺。像这种如玉的釉质,古朴淡雅蕴趣的“油酥光”仿起来非常困难,始终不知其密决。宋官窑器给人的印象是乍一看时并不起眼,但如长时间品味,则会被那份特别的歷史沉淀与淡雅的含蓄之美深深吸引,令人回味无穷。

手感平滑细腻釉色莹润如玉青中泛红,象是涂了一层粉。表面虽然晶莹光亮却没有一般青瓷那种“贼亮”的浮光。闪现著含蓄温润的光泽,精光内蕴,有凝重深沉的感受。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相对差异的色泽,强光线釉如翠一般透亮,弱光线如脂玉般润滑,也是宋官窑青瓷器的特点。便身鱼子纹,{有细眼似的叫“鱼子纹”}。迎光斜视,闪著点点的结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蜡泪痕堆脂状,故器上常有无釉之处,显露出棕灰色胎骨,当时风尚颇以此种釉汁不均匀现象者为美观。

宋代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有著辉煌的一页,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艺术更是空前绝后的。以宋官窑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现著内心的意蕴。从美学角度,它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特别受到西方人的倾赖。细密的冰片,隐约间闪烁著鉆石的光芒,仿佛是宋代艺人无意间冰镐敲击的严冰穿过时空来到了我们面前、温润而细腻。古董日益稀少,学问均不得传,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深深的谷壑,隔开了视线。直到“宋人”离开转身的那一瞬间,才在次看到了祖先的微笑!

藏者要想体会真正宋物所具有的“温润如玉”、“凝脂”质感,还需寻机会到博物馆细细体会宋窑真品的风范,而据笔者的经验,宋窑的乳浊釉正品光泽,可说介於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奇妙处不可言传,却与“做旧”后的假物乌光质感,绝然不同的。

遗憾的是,现在的人们还没有完全解读宋瓷身上的语言,后世把宋代五大明窑称为“千古绝唱”。那是与歷代仿制不成,差别巨大是有一定原因的。何谓“酥光”?“酥光”是与釉中的汽泡的结构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宋官哥特有的“聚沫攒珠”现象。

那何为“聚沫攒珠”:当用10倍放大镜观看汽泡,象唾液一样凝聚在一起。10以上的放大镜观看,气泡反然模糊不清,正是与仿品有不同的现象相反。所以气泡对光线形成一定的散射,观看时有一种很强的玉质感。这就是“歷代制瓷工匠与古玩藏家们欲看不透,有一种朦朧的感觉,象一团雾水”。这与歷代的瓷釉完全相反现象不知为何?正品感觉象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精品的官窑瓷器鱼子纹{缩釉点}象宝石一样晶莹。

造型简洁雅致、干凈利落,有一种特别的年代感古朴。仿佛一出窑就经歷了千年的风雨,歷史的沧桑。与清亮的明、清两代瓷器形成鲜明的对比,独束一帆。了解高古瓷器。

官窑”瓷器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经济上不惜工本,采用优质原料进行生產。这一点从宫中传世官窑瓷器及官窑遗址出土物可得以证实。“官窑”属於非商品生產性质,生產规模不大,根据宫中需要,时烧时停。为什么时烧时停呢?我个人认为可能受到季节性的影响。

雇拥质疑,宋代官窑的制作技术是起源於唐代秘色瓷与五代柴窑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为什么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象一团雾汽水},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为什么只是在农歷九月才开?也就是公歷十月份深秋。

那十月的深秋出什么原料?当然,如果错过的烧窑的季节,和在原料保存不易容易丧失,那只有等到来年在说,古人也只是提级万一,难以想象?“变形”那就是根据,为什么在宋瓷器经常有变形现象呢?宋官哥经常有变形现象,因为后世对这种现象无法解释?只能说工艺落后,只解释为宋官哥特有的“均而不匀”现象。那为什么同时代的定窑确实没有这样的变形现象,且胎也很薄。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受到某中原料的限制,且不宜保存。连缩了釉,走了样也示为至宝,难道皇帝碗连“一碗水都端不平”吗?

那时一种什么物质,植物、动物还是矿藏,不得而知?因为宋官窑的名贵,所以歷代仿制成风。曾经传有的人用1000重配方也未能烧出超越宋人的水平,这是一种什么诡秘,不得而知?

因为由於原料只有一年一次的烧造机会,且烧造时容易丧失,保存不好,只有明年在说。况且官窑的烧造对民间严格保密。公元1276年,既元至元十三年三月,元灭南宋,在推翻南宋王朝同时连从南宋官窑窑厂一起摧毁。三月正好不是烧窑的季节,所以南宋官窑窑厂摧毁原因,导致工艺失传。就算当时制瓷工匠存在,也不可能承担这样高昂的成本,南宋宫廷用官窑器自然成了南宋王朝最后的殉葬品。古人也只留下了九月的秋风,与夕阳的秋色。

诚然试图沿著祖先的思绪走进他们,感悟祖先文明智慧的结晶,要彻底揭开宋官窑的神秘面纱,尚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发现

宋代官窑贯耳瓶图片及价格


宋代的官窑瓷器属于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代表着当时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是由官府直接进行烧制管制的,虽然宋代官窑烧制出的瓷器占少数,但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以及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使其在当时烧造出了一些精美、收藏价值高的瓷器。从其釉色上看,宋代官窑的瓷器主要为素面,没有精美的装饰也没有绚丽的色彩,大多都是以凹凸以及棱角为主,主要展现出的是它本身的韵味以及不加多余的修饰进行的贯耳瓶烧制,从其纹片上就可以看出造型十分的独特以及反映出当时的艺术风格。

而“贯耳”就是口外撇、粗颈较长,颈部凸起的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的圆形直耳,中间空这就是其特征。其器型上腹下部丰满,有圈足,在宋朝的时候开始十分流行,器型主要是模仿了青铜器的样式。宋代的贯耳瓶瓷器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展现出了当时的艺术品特征以及风格、社会背景等等。

贯耳瓶其器型十分的端庄典雅、有着一种沉稳却耀眼的特征,胎体较薄,釉层较厚、光润度也较强,手感也较为的滑润,例如:开片的“蟹爪纹”、“冰裂纹”等等,且在其瓷器的釉内部分布着很多的气泡,口沿处釉层较薄会露出胎骨,圈足底没有釉的加入直接露出灰黑色的胎,有中“紫口铁足”的感觉。整体的器型敦实质朴,在其风格特征上有着独有的艺术风格,现在保存完整的官窑瓷器很少。在2018年11月宋代官窑贯耳瓶在海外拍卖出了两千八百万的价格,足以展现出了宋代官窑贯耳瓶瓷器的收藏价值以及其艺术特征,虽然有大部分瓯都市仿古造型的陈设品但是在其收藏价值还是非常高的。

北宋时期的瓷器开始了御制官窑瓷器烧制的先河,加上后期的逐渐发展加入的花纹也越来越多样,形式上也是千姿百态,“紫口铁足、温润如玉、龟背片”等,展现出了工匠的创造力以及在烧制工艺上逐渐的新发展,使其价格更加的高昂。

现在在我国的瓷器市场上,现代的仿制品较多,所以在对于贯耳瓶的鉴别上一是在瓷器釉质上的明显差别,釉质肥厚、光润度强、釉下气泡的颗粒非常多且非常大,现代的仿制在光泽度上差了很多;二是看其纹片的痕迹,存在着开片但是线条感、流畅度非常高,形状容易仿制但是在神上却很难仿制成功;三是胎色上的差异,一般是以灰黑色为主的黑胎,在器口上的薄釉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这就是进行辨别贯耳瓶的基本方式,其贯耳瓶是宋代官窑瓷器中杰出的艺术品之一,它是时代的特征以及工匠精神的特征。目前,我国市场上的贯耳瓶为宋代制作精良的瓷器已经很少了,价格会越来越高。

陶瓷的定义及分类知识


1. 什么是陶瓷?

陶瓷是把粘土原料、瘠性原料及熔剂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

2. 陶和瓷的区别?

陶瓷是陶和瓷的总称,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陶器的坯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坯料是瓷土(高岭土)。陶器的烧成温度约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200℃左右才能烧成。陶器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陶器坯质粗松,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坯体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之会发出清脆的金属声响。

3.卫生陶瓷是用地下的泥做的吗?

卫生陶瓷的主要原料为长石、高岭土及化工原料等,高岭土主要包括砂、石粉、黑泥和白泥等,化工原料主要包括色料、减水剂等。通俗说法陶瓷是用泥做的,但它不是一般的泥,要达到一定的化学成份,质量上乘并且稳定才能成为理想的原料。

4. 什么是吸水率?

吸水率是陶瓷制品中的气孔吸附水分的多少占制品的百分比。是鉴别卫生洁具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水被吸进陶瓷后,陶瓷会产生一定的膨胀,容易使陶瓷表面的釉面因膨胀而龟裂,尤其是坐厕等吸水率高的产品,容易将水中的脏物和异味吸入陶瓷,使用久后,就会产生无法去除的异味。所以,选择陶瓷卫生洁具时首先要留意其吸水率指标,吸水率越低的产品越好。

5. 施釉的目的是什么?

①使坯体对液体和气体具有不透过性;②覆盖坯体的表面,起覆盖层的作用,给人以美的感觉,同时提高强度;③防止沾污坯体,即便沾污也很容易用洗涤剂等洗刷干净;④与坯体起作用,使釉和坯成为整体。

6. 如何鉴别釉面质量的好坏?

釉面质量高的产品,颜色纯正,不易挂脏积垢,易清洁,自洁性好。可在较强光线下,从侧面仔细观察产品表面的反光,以表面没有细小砂眼和麻点,或砂眼和麻点很少的为好,同时也可以在釉面上滴几滴带色的液体,并用布擦匀,数秒钟后用湿布擦干,再检查釉面,以无脏斑点的为佳。亮度指标高的釉面采用了高质量的釉面材料和非常好的施釉工艺,对光的反射性好,均匀,从而使视觉效果好。

7. 何谓抗菌釉?

抗菌釉是含有抗菌剂———Ti、Ag、Zn等金属离子而具有杀菌、防霉功能的陶瓷釉。常用的抗菌剂有TiO2、含银离子、含锌离子等氧化物或化合物。其抗菌机理为:1. TiO2在光照条件下可使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分解,使表面生成OH-、H2O2、O2-等反应活性强的物质,它们对细菌有杀灭作用,特别是H2O2有较强的杀菌消毒作用;2.银离子可与蛋白质结合,抑制酶系统,破坏细胞核物质,从而抑制乃至杀灭微生物;3.正的抗菌金属离子与保持电负性的细菌作用,使细胞膜破损,从而抑制其生长、繁殖。

公司生产的金四维陶瓷产品都使用上了“抗菌釉”这一高新技术。他们通过两种方式达到其抗菌的作用:一是陶瓷釉面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可释放微量的银离子,银离子一旦与细菌接触,便强烈吸附在细菌机体上并进入细菌体内,破坏微生物细胞呼吸系统及电子传输系统,引起酶的损坏;二是银离子可强烈催化材料表面的氧,使其分解出活性原子氧,而原子氧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经权威机构检验,抗菌陶瓷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霉菌等都有很强的杀灭效果,其24小时的抗菌率可达到90%以上。

8. 何谓宝洁釉?

宝洁釉是近年国外兴起并流行的一种新的釉面新工艺技术。在卫生洁具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坯体在烧成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其表面均会产生一些细小的针孔,在显微镜下观察釉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的现象,细菌和污物很容易在凹的地方处滞旧,用水不易冲洗掉,从而釉面不易清洗。而宝洁釉就克服了这一现象,它是在一般釉的表面再施一层特殊釉,经高温烧成后,这层特殊釉料与底釉互相熔融在一起,不但解决了底釉的凹凸不平的缺陷,并与底釉形成一个一体化高温烧成永久性釉面,所以使用该种釉产品的釉面变得非常致密、光滑、平整,使大量的细菌和污物无从黏附,细菌产生与繁殖的环境没有了,再多的污物不用擦洗,仅用水轻轻冲洗就不会留下任何污迹,洁具光亮如新,消费者对洁具的日常清洗也将变得异常简单,同时该产品还具有较好的抗菌功能,并会在产品烧成形成自然特殊的花纹,增加了产品的美感。

此技术在国外目前只有水平较高的企业能生产,并且大多都采用的是在表层涂抹一层具有自洁功能的材料,没有经过高温烧成,经过一定时期以后,效果均有不同存度的降低,国内厂家因无法达到技术要求,故市场上此类产品难见踪迹。四维的宝洁釉洁具由于独特的工艺技术,使其具有了自洁、超平滑、高亮度、高温永久性釉面的特点,故能使洁具终身保持它的功能效果,同时对人体不产生任何危害,是当今备受推崇的绿色环保产品。

9. 何谓卫生陶瓷中的“低温陶瓷”、“中温陶瓷”、“高温陶瓷”,他们有何区别?

按陶瓷的烧成温度可分:烧成温度在700~900的为低温陶瓷;烧成温度在1000~1150的为中温陶瓷;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的为高温陶瓷;低温陶瓷和中温陶瓷由于其温度较低,烧成时间短,使其材料结构无法完成“晶相转化”,达不到卫生洁具“全瓷化”的要求,所以材质空隙率较高,容易吸进污水,不易清洗且会发出难闻的异味,时间久了还会出现龟裂漏水甚至开裂!高温陶瓷是在窑中经过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成,材料结构全部完成晶相转化,生成结构极为致密的玻璃相,因此掂起来有种沉甸甸的感觉,同时易于清洁,不会吸附异味。

四维瓷业采用德国瑞德哈姆宽断面节能隧道窑,烧成温度最高达1280度,完全玻化,质地细腻,抗龟裂能力强,吸水率低(<0.5%),强度高。尤其是挂式坐便器、洗涤盆水槽和洗面器等挂墙安装后承重荷载远超过美国国家标准。

10. 优等品就没有缺陷吗?

由于陶瓷制品是各种原料经过高温烧成的产品,杂质、变形等缺陷不可能完全避免,国家标准也允许一定程度的缺陷存在。

陶瓷知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及特征


中国是瓷之母国,青白瓷是瓷之母国的一朵奇葩,青白瓷是宋代六大瓷系之一,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闪白,白中显青,故名。宋代是青白瓷的辉煌时期。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已在国内十多个省,近150个县和国外20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土了宋代青白瓷。景德镇从宋代生产青白瓷以后便声名鹤起,为天下所注目。宋真宗将青白瓷定为贡品,并以其景德年号命名此地,使天下皆知有景德镇。因此可以说,青白瓷是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起点,在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考察和研究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瓷胎、釉原料、装烧工艺以及各个时期器物形制、装饰技法、纹样及其风格等,以揭示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内各不相同的内在和外在特征。

一、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征分期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逐渐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形成了统一的局面。公元1127年,在金兵入侵下,宋室被迫南迁,史称南宋。由于北宋、南宋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审美观和思想不同,从外部影响了景德镇青白瓷的风格。同时,制胎、制釉原料的区别和装烧方法的不同,则是形成北宋、南宋景德镇青白瓷不同风格特征的内在原因。

1、北宋早期景德镇青白瓷的风貌及特征:

北宋早期的青白瓷,尚属于草创时期,带有草创时期的鲜明特征:胎质粗糙,质地疏松,青白釉色不纯,多泛黄,釉面开有细小纹片,釉层稀薄,且施釉多不及底,装饰粗朴无纹,以手工拉坯,旋纹为多,器形较五代丰富,但器物形制仍不脱五代痕迹,并向宋代秀丽挺拔过渡。钵由五代时的敛口变为敞口,器身多折肩,器形由浑圆演变为斜腹壁,已有宋青白瓷造型秀挺之美;瓜棱形壶,形制与五代相似,但器底变厚了,壶流也变成细长了,流口低于壶口,整个器形显得修长;碗与五代相比,器底厚,圈足高,足径小。器物装烧工艺主要为垫饼匣钵装烧,器底露胎,但仍有许多器物用五代支钉叠烧法烧制,仍有支钉叠烧的风格。

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瓷胎质精细,胎壁薄腻,体薄透光,釉色莹润亮丽,釉质如玉,釉面晶莹碧透,造型秀美精巧。装饰以刻花、划花为主,印花装饰渐趋流行,纹饰仍以莲荷、牡丹、菊花等为主,手法简炼,技巧娴熟。成型工艺为手工拉出粗坯,再用旋坯法成型,使得器坯薄腻规整,胎薄透光。在装烧方法方面,以仰烧法为主,垫钵覆烧法所烧芒口瓷亦不鲜见,且芒口常镶金包银,五代时的支钉叠烧法亦有遗留,器物品种日渐丰富,釉色除纯正的青白釉外,青白褐色釉也是常见釉色。

陶瓷考古专家撰文指出:从江西大量宋墓出土器物看,北宋初期景德镇青白瓷白色偏黄,釉质较差,施釉不及底。到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釉的釉质晶莹如玉,白中间青,凝釉处呈水绿色,光泽度、透光度强。这种状况,也为宋代景德镇湖田窑考古发掘报告所证实。这说明,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一个兴起和发展以至于成熟,形成典型的青白瓷这样一个过程,并形成独特的景德镇青白瓷风格和审美魅力。这也说明,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分期,只是它经历了两个过程。到南宋,其风格为之一变,南宋晚期时又呈另一种独特的风貌与特征。

2、南宋景德镇青白瓷风貌和特征

南宋时期的景德镇青白瓷,也经历了南宋早期、南宋中期和南宋晚期三个历程。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不同的风貌与特征。南宋早期,具有北宋中、晚期特征,是青白瓷发展的盛期,具有典型的青白瓷的审美特征;南宋中期,总的来说,青白瓷的制作和生产趋于滑坡,整体的质量已不如前,但仍有不少青白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平。下层瓷石制胎、支圈覆烧以及包金镶银印花芒口瓷成为南宋青白瓷的主要特征。南宋后期,景德镇青白瓷的制作和生产,已风光不再。当然,元初又曾一度兴盛并持续生产,并形成自己的时代审美特征。

二、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产生历史分期的原因

景德镇地区自古以来水土宜陶,有着悠久的陶瓷史。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是在其五代白瓷的基础上发展演变的结果。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现代科学技术测试结果来看,景德镇青白瓷在北宋、南宋所用的原料和釉料是有区别的,从而所制器物的胎质、釉质及其整个风格都不同。

1、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的分期

北宋、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制作和生产所使用的瓷石原料不同,是构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品分期为北宋、南宋的主要物质基础的原因。从总体来看,整个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所用的原料和釉料是相同的,都是单一瓷石成瓷,都是用传统的釉果、釉灰配釉,因此整体呈色和胎质大体上一致。但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物质的细部。据专家考证,北宋、南宋尽管都是用景德镇本土瓷石制胎,但北宋、南宋所用瓷石所处层位不同,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能各不相同。正因为此不同,才造成了北宋、南宋青白瓷风格不尽相同。考古考察情况表明,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瓷石分布分上层和下层两个层位。上层瓷石性能更加优越,其Al2O3的含量较高,达17%19%,钾钠含量较低,约为3%。又因为上层瓷石风化程度比中下层大,硬度不高,约为莫氏4度,这种瓷石的矿物组成中含有一定量的绢云母与高岭石,可塑性能较好。下层瓷石性能与上层瓷石相比,化学组成和性能均不如上层瓷石。

2、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釉原料分期

蒋祈在其《陶记》中说: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则石垩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攸山、山槎灰:即攸山、山槎二处所产之釉灰。攸山,攸、游同音,即景德镇与婺源县交界处之游山,距镇十八公里,山槎,即景德镇与乐平交界处之仙槎,距镇十七公里,以上两地均盛产石灰石,且柴草茂密,距清代釉灰产地寺前仅十公里左右。灰,即釉灰,用石来与草木灰拌匀制备,在釉中起熔剂作用。所谓的釉泥,即指釉石,亦指釉果。釉石与釉果只是一种物质的两种称呼。它是指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不子很接近,主要为绢云母、石英、还有少量的长石。其硬度较高,可塑性弱,钾、钠物质含量较高,耐火度比瓷石低,原矿呈坚硬的浅绿色石块,其中助熔剂含量较高。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釉是用釉石配以釉灰制备而成的,这形成景德镇釉料制备的传统。根据科学测定,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瓷石和制釉原料釉石,基本为同一种原料。其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化程度不同。从本质上看,从性质上看,两者都是瓷石,只是制釉用的原料釉果,是一种风化程度较浅的瓷石或尚未风化的瓷石,而制胎的原料瓷石,是一种风化了或内风化度较深的瓷石,一般分为风化型和蚀变型两种类型;二是化学组成上略有不同,釉石中的K2O和Na2O的含量比瓷石略高。釉果和瓷石加工成的不子的制作工艺,几乎相同。因此,构成北宋、南宋青白瓷制瓷原料瓷石的不同,其釉料釉石也随之不同,更何况,景德镇制釉原料往往就用瓷石,或者瓷胎原料直接用釉石。

三、结语

对上面考察的探讨,笔者认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可分为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北宋初期草创与兴起、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为发展高峰、南宋中后期演变和趋于衰落这样三个过程。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是和历史的分期相一致的,只不过是青白瓷经历了自身发展的过程。北宋青白瓷、南宋青白瓷具有不同的历史风貌和风格特征。但不管如何划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和共同的审美风格和魅力,它是宋代整个审美思想、审美观念的折射与反映,它是宋代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适应和满足了宋代社会审美的和实用的需要,是宋代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

宋代官窑瓷器的特征


宋代官窑瓷器的特征有这么几个:

胎:北宋官窑胎色紫褐、釉色浅,南宋官窑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称“黑胎”,胎质一般较薄,胎质细密。

釉:北宋官窑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在当时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世则以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内司窑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窑所鉴,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称其器为紫口铁足,并以此为贵。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有窑变。釉色晶莹,釉面有开片纹,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光彩辉耀,尤觉奇异。

南宋前期釉较薄、滋润、呈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灰青、青黄、蜜蜡等色,通体满釉,史称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与前期相同,而釉层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过胎,有垂流釉现象,多用垫并烧造,足端无釉呈深灰或灰褐色,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纸锤瓶、贯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炉、盘、碗、洗子等。

陶瓷知识:宋瓷中的官窑系统


宋瓷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官窑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宋代五大名窑;还有一个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我们先从宋代的官窑系统,也就是宋代五大名窑讲起。

我们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作为老大,有“汝窑为魁”之称。

宋代的五大名窑和民窑的八大系统,只有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方式是特例,其他都是以窑口地址作为命名的依据。“官窑”是一个特定的称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至于哥窑的名称来历,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各窑之一。汝窑不用说了,就是宋代汝州所烧的窑;过去汝窑的窑址不明,直到20世纪80年代,汝窑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被发现,我们才确切知道这个窑口的位置。定窑,就是定州所烧的窑。

名窑之魁——汝窑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的魁首,是老大。汝窑名气很大,自古以来流传甚广。南宋人叶(音置)在《坦斋笔衡》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古人的这些记载,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收藏宋瓷的人,言必称汝窑。

汝窑非常稀少,原因是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来年。今天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有67件。汝窑业非常珍贵,史书上也有记载,《清波杂志》里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非常重要,提出汝窑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宋代在烧造汝窑的时候,釉里加了玛瑙末,所以汝窑釉面的光泽跟其他瓷器不一样。

汝窑是宋徽宗在位期间烧造的瓷器,烧制这种青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徽宗的追求。当时奸臣蔡京和各种道士都在撺掇宋徽宗信奉道教,导致宋徽宗后来笃信道教,他大力推行道教,称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而道教对青色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宋徽宗的审美。

大同小异——官窑、哥窑

官窑颜色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更青绿一些。今天官窑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是明清官窑文章转载于华夏陶陶瓷信息网,带有明确朝代纪年的瓷器。实际历史上的官窑,从宋代宫廷就有烧造。官窑是北宋定的主调。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烧造,窑址不明。

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当时为了区分,北宋官窑就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宋代的官窑,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一下停住了。因为它跟社会背景发生了冲突,元代人不欣赏这种青色的宋瓷。直到清代,皇宫才开始主动地去临摹。了解这些社会背景,对瓷器鉴定会有好处。

哥窑是与官窑类同的一个窑口,非常接近。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开片。哥窑和官窑的接近程度,有时候连专家都分辨不清。哥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尤其五大名窑中疑团最多的窑口。因为史书上的记载都不太详细,哥窑的窑址至今不明。

特立独行——钧窑、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仅从颜色就可以辨识。从科学上讲,钧窑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有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非常多。

钧窑主要的烧造时期是宋金元时期,它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它是从北宋的徽宗时期开始烧造的,有人认为是“汝停钧代”,即汝窑停止烧造以后,钧窑就出现了。汝窑和钧窑有些外部特征很接近,工艺也比较接近。钧窑的工艺中有一点不同,它是乳浊釉,一种不透明的釉。官窑、哥窑、汝窑,都属于透明的玻璃釉,釉是透亮的;钧窑不是玻璃釉,是乳浊釉。

钧窑对中国陶瓷史有个巨大的贡献。它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这不仅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也是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这个贡献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辉煌的。

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与其他四窑不同,它是白瓷,那四个都是青瓷。那四大名窑里,除了极个别的以外,都不动雕工。只有定窑是以纹饰作为表现形式。直接原因是因为定窑的釉面非常薄,而其他四窑的釉面非常厚,所以定窑可以用刀来雕刻,体现它的纹饰之美。

宋代的审美观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宋代的宫廷审美,它代表着官方和贵族的利益。青瓷的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内心的一种感受。青瓷受到宋徽宗个人的喜好而提倡,这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学的一个写照,注重精神至上。

陶瓷知识: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是指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的总称。系专为皇宫烧制宫廷用疵的御窑厂。一般官僚和庶民无权使用,因而制品不惜工本。制作工艺极为精细,即使在南宋当时也是为世所珍。为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我国瓷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碎纹艺术釉瓷的鼻祖。南宋官窑以澄泥为范,产品不加刻花彩绘,釉质肥润,色以粉青为尚,以追求釉色的自然美和如玉的质感为最高目标。多次施釉和多次釉烧是南宋官窑工艺技术的特点,所以,薄胎厚釉是产生玉质感的主要原因。

薄胎厚釉的南宋官窑还具有以前官窑瓷器所没有的特征:其一为紫口铁足,因胎色较深,器物口沿釉薄处微显紫色,器足刮釉处露出铁黑色的胎骨,故称之。其二为开片,纹理大小,疏密不一,富有层次,冰裂突出,纤绣疏郎,袅若游丝,沉静蕴籍,别有情趣,使人赏心悦目,由衷感叹官窑之高贵精美南宋官窑是指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的总称。系专为皇宫烧制宫廷用疵的御窑厂。一般官僚和庶民无权使用,因而制品不惜工本。制作工艺极为精细,即使在南宋当时也是为世所珍。为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我国瓷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碎纹艺术釉瓷的鼻祖。南宋官窑以澄泥为范,产品不加刻花彩绘,釉质肥润,色以粉青为尚,以追求釉色的自然美和如玉的质感为最高目标。多次施釉和多次釉烧是南宋官窑工艺技术的特点,所以,薄胎厚釉是产生玉质感的主要原因。薄胎厚釉的南宋官窑还具有以前官窑瓷器所没有的特征:其一为紫口铁足,因胎色较深,器物口沿釉薄处微显紫色,器足刮釉处露出铁黑色的胎骨,故称之。其二为开片,纹理大小,疏密不一,富有层次,冰裂突出,纤绣疏郎,袅若游丝,沉静蕴籍,别有情趣,使人赏心悦目,由衷感叹官窑之高贵精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知识:宋代官窑的建立及严格的管理制度》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知识:宋代官窑的建立及严格的管理制度》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