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墙面 > 导航 >

室无瓷不雅,人无瓷不贵——浅谈瓷器摆放

室无瓷不雅,人无瓷不贵——浅谈瓷器摆放

瓷砖墙面 古代无釉陶胎瓷器 全瓷瓷砖

2020-12-28

瓷砖墙面。

“黄金有价,艺术无价”,随着社会审美和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现代家居装饰中越来越追求文化品位和艺术气息。没有艺术品的装潢,住宅家具越高档越显平庸。艺术品不仅可渲染家居生活的情趣,又可反映主人的文化品位。因此在装潢中真正起画龙点睛作用的是艺术品。而在众多的艺术品中,瓷器历来要显得名贵得多。

艺术陶瓷贵在创意。经济富裕的家庭,可以购买小彩盘、小花瓶、小异彩壶,以及陈设与实用兼而有之的文具、茶具等。这类陶瓷的设计,要求达到形象美、情趣好、有内涵三个要求。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

艺术陶瓷在家居中的具体布置,要根据室内的空间大小与风格而定。作为点缀品,艺术陶瓷宜精勿滥。好的陶瓷作品可以设置于专门的陈设柜架上,例如将客厅中的装饰架做成半通透隔离架,既是一种空间划分方式又是很好的陶艺陈设架。架上陶艺品较多时应将其按大小、颜色和风格归成小类,矮小的置于前边,以保证整批作品的最佳视域。另外,地柜、茶几、餐桌、梳妆台上均可摆一两件陶艺品。

值得一提的是,陶艺本身是作品,不宜用太多艳丽的花插在其上,以致喧宾夺主。如果要插花,在陶艺器皿上插一枝、两枝花也就行了,这样既浪漫又高雅。

台上的陶艺品既要考虑视觉效果,又要为自己的日常生活留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小的挂盘或陶瓷版画一般成排横置或斜置于客厅、卧室的墙上,可以形成较好的装饰效果。大件作品则一般设置于墙角或玄关处,客厅、卧室甚至门外两侧都可摆放,此时一般成行或对称,距离也需要宽松些。这样,既可防止碰破,又不会妨碍室内交通路线。有人喜欢在这些陶罐中插些干树枝、竹枝、麦秆之类,别有一番自然风味。

瓷器要注重摆放,正确的摆放能显示它的高贵,能给周边环境带来和谐。花瓶在全国室内装饰的历史上占有重大地位,因为“瓶”与“平”谐音,有平安,富贵,和谐的寓意。大堂或者卧室的东南方向摆放花瓶可以带来更多的财运。室内摆放大件用品最好呈八卦形,因为座椅是彼此相邻,可促进人际关系的合谐。

实事趣闻

摆放瓷器防止打架

为了预防韩国国会议员因政见不合大打出手,韩国国会外交通商统一委员会想出“高招”,在会议室中央摆上两个高价瓷器,并警告议员打碎要赔。

报道称,今年5月,韩国国会外交通商统一委员会的会议室多了两个大瓷瓶。这两个瓷瓶出自韩国陶艺协会会长尹泰云之手,价格不菲,摆在前面的红褐色瓷瓶的市价为3000万韩元(约合18万元人民币),后面白瓷瓶的市价为2000万韩元(约合12万元人民币)。

这一妙想的实施居然非常奏效。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明代青花阿拉伯文无挡尊瓷器


无挡尊这种器形名字很怪异,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没人知道,只是知道无挡尊是乾隆起的名字,可以今天我们介绍的是明代青花阿拉伯文无挡尊瓷器,那么我们是不是又有很多疑问了,无挡尊瓷器在明代叫什么?

明 青花阿拉伯文无挡尊

明永乐(1403—1424)青花阿拉伯文无挡尊高16.5厘米 外径17.5厘米 内径9.6厘米

明青花阿拉伯文无档尊

明青花阿拉伯文无档尊上下两头均外折成宽沿,中段呈束腰圆筒状,中心有一周凸起,无底,上下直通。尺寸:口径17厘米 底径17厘米 高17厘米。上口沿上部绘瘦窄、规整的变形莲纹,下部绘四大四小对称的八花卉。器身纹饰以弦纹为界分为三层,中间凸起部分,绘模糊的变形莲纹;上下两部分以缠枝花卉为地,上书阿拉伯文,大致内容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赞颂归于真主”吉祥颂语。下沿上绘瘦窄、规整的变形莲纹,底部内沿有一圈无釉。

贫无立椎之地 ,收藏却能富可敌国


收藏,本义为收聚蓄藏的意思。对于物品储存,维护的癖好,即雅好。古往今来,收藏一直在人们眼中显的极其神秘,富有各种色彩。

古时,收藏自己钟爱的器物几乎是皇族的专权,平民百姓连温饱都尚不能保证,何谈收藏?常言道“盛世兴收藏”,一个时代是否兴盛收藏便是这个时代文化是否繁荣的直接体现。

宋代作为华夏民族文化发展的高峰,诗词如泉水般喷涌而出,文人雅士便也格外钟爱收藏,如赵明诚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夫妇尤爱对金石书画的收藏,一时传为佳话。特别是宋徽宗时期,在宋徽宗的大师倡导下,文化氛围达到了顶峰。

王现锋钧瓷作品-盛世祥瑞鼎

从古至今,热爱收藏的有心人从不缺少,目前我国物质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国民素养也在上升,文化方面的事物开始成为大热的对象,前景光明。

收藏的器物不仅能彰显自身的品味,证明自己的文化修养,再加上收藏品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升值,积累收藏品为子孙留下的不仅是精神财富也是物质财富。

况且我们所收藏的瓷器字画刺绣等,都是我们老祖宗曾经凭此傲立世界的瑰宝,他们将这些留给我们,如果连我们自己人都不去珍惜,爱护,传承,又谈何其他?

王现锋作品-玉逍遥

现代收藏

爱收藏的人必定是爱生活的人,因为热爱美,所以才能发现美。

张大千大师热爱收藏,喜爱作画,画里有他执着于美的灵气,当年的困窘,如今的一画千金,岁月欠他的终会归还。

人天生就能欣赏美,对于美的感悟就存于心中,或许仅仅缺少一个媒介一个机会去接触美。

身边有人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商人,不是唯利是图,我们要无愧于心,我们贩卖的不是器物,是美好,愿当那个让大家看到美好的引路人。”

艺术品收藏也是一种修行,因为在漫长的收藏路上,不单要有眼光还要有毅力能坚持,在收藏的过程中通过与艺术家的交流互动,与艺术品的结缘,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品味,其他诸如财富的实现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艺术品都是有灵性的,它与你有缘,你们之间就会产生共鸣,有时候并非是藏家在选择藏品,而是藏品在选择你,它向你发出信号,让你为它折服,你能看到它的美,它便认你为主。

才情的养成,除了饱读诗书,还需要胸怀,有胸怀才可海纳百川,静心欣赏千般美景,万种情态。

王现锋

世间万物千变万化,事物大多都有时效性,衣服会过时,饭菜会馊,人亦有生老病死。唯有含有文化底蕴的珍品,才可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在岁月长河洗刷下越发厚重珍贵。

仿永乐青花阿拉伯文盘座(无挡尊)瓷器


文盘座瓷器很少人听过和见过这种器型,文盘座也叫无挡尊,早在明永乐、宣德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就有烧造,它源自于西亚铜器,是中外商品、文化交流的产物。除这种器物,景德镇烧造的青花花浇、大扁壶、水注、折沿盆等也仿自西亚铜器。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烧这种盘座,以乾隆朝的仿制品最为精致。尊内放置一花形铜胆,可用于插花,为宫中陈设器。

从无挡尊外观看,永乐器座青花色泽深浓,乾隆时的仿品青花色泽亮艳,缺乏前者的古旧感。

仿永乐青花阿拉伯文盘座,清乾隆,高17cm,口径17.1cm,足径16.5cm。

器呈圆筒状,中空,无底,上下口均出宽沿,直壁,腹中部有一凸棱。通体满饰青花,上下口沿均绘蕉叶纹,器身三层纹饰,上、下均绘缠枝花纹,其上书阿拉伯文,器身中部以凸棱为界,对称饰仰覆莲瓣纹。

唐长沙窑青釉寒食元无火瓷壶赏析


长沙窑青釉寒食元无火瓷壶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这首名为《石渚》的诗词出自晚唐诗人李群玉之手,诗名“石渚”是为今长沙窑所处之石渚湖一带,而整篇诗文则描绘了长沙窑兴盛时期的概况,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首明确记载长沙窑的诗词。根据历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报道可知,长沙窑的产品遍布国内多个城市,并出口至西亚、南亚、东亚等地,而其窑址所在地的长沙更是出土了大量的长沙窑遗物,这其中以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最多,共计4800余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国内收藏最多者。这些瓷器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古人的生活面貌,也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其中一些瓷器更是将诗词装饰与传统节日相融合,本文所介绍的唐长沙窑青釉“寒食元无火”瓷壶(见图)便是见证两者相融合的佳器。

题诗瓷瓶高23.6厘米,腹径16.2厘米,底径12.5厘米。敞口,颈部长且粗,圆肩,瓜棱形腹部,平底假圈足。颈肩处有一半环形系,系的正对面有一多棱柱短流,流下方则以褐彩书写有诗歌一首,诗文内容为“寒食元无火,轻松自有烟。鸟啼新上柳,人拜古坟前。”瓷瓶胎质为灰色,通体施青釉不及底,有流釉现象。此瓶198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古城村。

瓷壶字迹清楚,诗文内容语出自然,立意精洁。通篇对仗,虽为“宽对”形式,但亦可称之为工整。第三、四句本应为“新柳”对“古坟”,“上”对“前”,最终将“柳”与“上”的次序调换,“上”之词性亦随之改变,使“鸟啼新上柳”为写时间之早而非原来的季令之早,尽管打破了对仗,但通观全篇,不得不承认这一变动确有别出心裁之妙。通过对诗文瓷瓶的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长沙窑之所以能够在唐代晚期扬名世界,成为与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并驾齐驱的原因在于其釉下多彩的创烧和广泛使用。

长沙窑是兴起于中晚唐时期的商业性瓷窑,窑址位于长沙市所辖的望城区石渚湖的彩陶源村一带,今人名为长沙窑,唐时称为石渚窑。长沙窑是安史之乱后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南北制瓷工艺融合的产物,其焙烧技术多继承岳州窑的工艺,而产品的种类及其釉彩、装饰工艺则与中原特别是河南瓷业有着较深的渊源。唐朝空前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为长沙窑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而日渐风靡的饮酒饮茶之风更为长沙窑的兴起提供了群众基础,加上当地有着优越的水路条件以及丰富的制瓷瓷土和充足的燃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长沙窑才得以迅速发展。

长沙窑的烧造年代主要是唐代,因此其产品也带有明显的大唐风范,造型多圆润饱满、体态丰盈,圆形是其主要造型元素,并运用大量大角度的弧线。长沙窑的陶瓷产品非常富于变化,常以细节取胜,同样是壶,其口、腹、流、系就有不同的变化,同一造型元素也能以不同的方式应用,给人无限玩味之感,即使是同一尺寸同一造型,其装饰也堪说是“千变万化”。

长沙窑陶瓷产品的烧造以中晚唐时期为鼎盛,五代后逐渐没落,其产品造型也随着时代的风尚变化而变化。唐朝至宋朝的整体造物特征变化就是由丰满大度向精致秀气方向发展。因此,长沙窑“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柔和圆润,后期除保持前期那种气势和规范外,形态趋求秀丽,以壶、罐为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多棱短流、单曲柄,显现出丰腴稳实。后期多为瓜棱腹、喇叭口,细长颈,圆管长流,双曲柄,表现出一种线条艺术的韵味和意境。”

长沙窑除了其产品非常富于变化,且造型表现出一种线条艺术的韵味和意境外,其釉彩和装饰题材也是值得后世称赞的。我国瓷器发展到唐代,有人概括为“南青北白”,即南方以制造青瓷著称,北方以生产白瓷盛名。“南青北白”说,大致反映了中唐以前我国瓷器釉彩工艺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态势。然而,这一相对稳定的格局到了长沙窑时期却被彻底颠覆了。长沙窑在秉“青”承“白”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明了褐、绿、蓝、红、黑等多种釉色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而形成了长沙窑彩瓷艺术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多色釉的出现,首先突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促进了我国南北制瓷技艺的交流融合,为釉色的不断丰富找到了新路;其次,对瓷器的观赏性及其审美价值是一次提升,也为釉下彩的出现在呈色上创造了条件;最后,长沙窑多色釉瓷和唐三彩一样,是颇具魅力的大唐文化多彩的反映。

以釉彩绘画则是长沙窑彩瓷艺术的另一个主要特征。长沙窑虽然并非是彩瓷的始祖,但是彩瓷工艺的成熟、普及,当功推长沙窑。长沙窑是第一个以生产彩瓷为主的瓷窑,彩瓷所占比例几乎达到一半,更重要的是长沙窑不仅是一窑多彩,甚至有一器多彩现象,彩有褐彩、绿彩、蓝彩、红彩、黄彩等,这些彩往往两种相间使用,施于器物的面积也很大,往往占据器表的大部分,且它既有北方的釉上彩,也有南方传统的釉下彩。除了这些多姿多彩的釉彩外,长沙窑还将绘画题材和釉彩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进而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这可以从国内外不断出土的长沙窑瓷上得到验证。根据统计,长沙窑瓷上的绘画题材包括人物、花鸟、山川、动物、建筑塔庐以及随意画等。长沙窑瓷上的绘画是在文人或准文人的参与下完成的,或者得到了他们的指点,这些绘画既吸取了宗教画、文人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同时又更多地表现出民间绘画的特色,突出了自己的个性。

长沙窑也是第一个将诗歌通过书法装饰饰于瓷的瓷窑,根据统计,长沙窑留下的诗歌近百首,其中许多未见于《全唐诗》,此外还有一些教人如何处事做人的警句。这些诗是对生活艺术的提炼,是观照唐代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面极其广泛,有酒诗离别诗等。

长沙窑瓷铭诗,是中国瓷器上最早出现的诗文,也是唐“诗到元和变新体”的见证,还是唐代文学史家公认的唐德宗贞元至穆宗长庆(785-824年)期间,“唐文学的第二个繁荣阶段”所发展的产物。“寒食元无火”这首诗及其它瓷铭诗在长沙窑的大量涌现,是这一特定文学环境与土壤造就而成的。长沙窑瓷器上的题铭诗是根植于民间沃土,并以民间喜好与愉悦为基点的,它形成一种连接民间情感的链条,去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在瓷器装饰上开辟了一条人文关怀的渠道。

这件唐长沙窑“寒食元无火”诗词壶,器形与长沙窑其余的题诗壶一样,以褐彩书写“寒食元无火,青松自有烟。鸟啼新上柳,人拜古坟前。”诗文将重点放在了寒食节之上,可以说既出于缅怀先贤的传统,又表现民间情兴所在,同时将目光盯住民间节假日,一石三投,用以扩大瓷铭诗的民间影响,并将寒食节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传播到各地。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关于它的起源,据研究,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在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长沙窑瓷铭诗具有时代的特色,民间的特性,商业的用意,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加上书写布局有章法,追求笔墨韵律和个人风格,形成为一种有意境、有趣味、雅俗共赏的瓷器装饰艺术,开启了一个瓷铭诗书的新纪元。

长沙窑瓷将传统节日作为其装饰内容的一种,是一种极富有商业化的行为,因为在唐代,无论是从皇亲国戚,还是达官贵人,亦或是平民百姓,都对节日非常看重,每到传统佳节全民就会狂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长沙窑作为一座身处内地的民窑,为了能够在“南青北白”的陶瓷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必须制造出迎合大众口味的商品,而传统节日便被窑工们用来作为装饰题材,这也恰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浅谈高古瓷的收藏之道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片”,这句在收藏圈内流传了数百年的名言,说明了宋瓷在中国收藏界中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以唐宋为代表的高古瓷,在收藏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5年前买的耀州窑、磁州窑等瓷器,如今已经涨价至少10倍以上,高古瓷到底魅力何在?本刊记者走访了著名瓷器鉴定家、古道美术馆馆长宋涛。

何谓“高古瓷”,或许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答案。在市场上,有人将“高古瓷”划定为宋元朝,有人将它定为宋朝以前,还有人将唐宋时期烧成的瓷器列为“高古瓷”。不过,无论怎么划分,它往往是相对于明清瓷器而言。由于年代久远,不少“高古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比如宋时的汝窑瓷。目前,汝窑传世品仅60余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24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7件,上海博物馆收藏8件,英国戴维特基金收藏7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7件,美国圣路易美术馆收藏1件,天津博物馆收藏1件,另有3件在私人手中。也就是说,全世界现存的汝窑数量十分有限,而且绝大多数在博物馆中。

高古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跨度年限大,是中国陶瓷史上辉煌的一页,重要的一环。郭沫若曾说过,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新发现的窑址或者瓷片都有可能填补陶瓷史上的一项空白,世界上绝大部分博物馆,都没有一套系统的、完整的中国高古瓷的收藏,这也就是说,博物馆需要高古瓷去添补。陶瓷是时代的产物,高古瓷的研究,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生产工艺及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艺术的角度看,高古瓷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含蓄、内敛的美,它不像明清瓷器通过图案色彩等直观元素去表现美感。高古瓷的艺术美感是超越了工艺的美感。它散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美丽和诱惑。就拿宋代的青瓷来说,单一的釉色,朴素的质感,它并不张扬华丽,体现出的却是内在的美,体现出宋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意境,是能让人深思、感叹的美。这种内在、含蓄的美相比直观上的美,更让人回味无穷。而高古瓷这种含蓄、内敛的美感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价值的,含蓄而不尚外露,自然而不尚雕琢,质朴而不尚奢华,和谐而不尚冲突。

高古瓷的收藏门槛要高于明清瓷器,对藏家的专业知识、眼界、经验的要求也更高。在学术界,高古瓷的研究远不如明清瓷发达,即便是钧窑这样的品种,很多传世器的断代也存在一些疑问和争论。例如,有些明代的官钧前些年被某些顶尖拍卖行当作宋钧拍卖。钧窑自宋代兴盛于河南以来,不但皇家烧造,民间也烧造,绵延数百年,窑口遍布全国各地。如果想收藏钧窑瓷器,必然要对这数百年全国各地的窑口进行一番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但是,收藏高古瓷的乐趣,也不是收藏明清瓷可以比拟的。赏玩新瓷者,总是先被新瓷上的彩绘图案所吸引,当藏家赏玩到元明清青花之后,就会感觉到明清官窑、民窑彩瓷太喧闹,即青花比五彩、粉彩、斗彩清静。而当藏家赏玩到宋五大名窑、宋龙泉窑、耀州窑青瓷、宋建窑、吉州窑里瓷、唐三彩、三国魏晋越窑青瓷之后,你又会感觉到宋代及以前的单色釉青瓷、白瓷、黑瓷,比元明清青花深沉,唐三彩恢弘的造型和浓烈的颜色,远比明清瓷更具吸引力。

在高古瓷中,特别是北宋汝官窑在国际拍卖场上极为罕见,1992年苏富比拍卖行在纽约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仅8厘米的汝窑小盘曾以154万美元成交。宋瓷本身存世的数量就很少,进入市场中的数量就更少。2005年9月21日在纽约苏富比的“白马轩藏中国陶瓷专拍”推出了55件白马轩主人收藏的唐宋陶瓷名品。这也是近年来中国陶瓷市场出现宋瓷拍品最多的一次。这样的专拍可以使宋瓷市场的透明度加大,提高宋瓷的市场地位。

进入2008年后,高古瓷的价格更是一路上扬。在2008年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件五代北宋时期的耀州窑刻牡丹花纹水注以18.1万美元的价格成交。3月19日纽约佳士得推出的一件宋代龙泉窑青瓷双耳瓶以228.1万美元成交,这是迄今所知全球范围内成交价格最高的龙泉瓷,一举打破了龙泉瓷器拍卖成交的千万元大关。国内在今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南宋官窑青瓷粉青釉纸槌瓶以6752.75万港元落槌,拍出了全球范围内宋瓷的最高成交价。

宋瓷精品的天价成交,得益于其存世量的稀少。以汝窑瓷为例,有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汝窑传世品仅60余件,其中台北故宫收藏24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7件,上海博物馆收藏8件,英国戴维特基金会藏有7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1件,美国圣路易美术馆1件,天津博物馆1件,另有两三件在私人手中收藏。也许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汝窑瓷器存世,但数量也多不到哪里去。稀缺性,决定了以宋瓷为代表的高古瓷未来的升值潜力,在这个市场尚未全面启动之前出手,是百年难遇的良机。

浅谈光绪仿古瓷的工艺特征


清代晚期的光绪年间,是清皇朝走向灭亡的非常时期。因此陶瓷制造水平大不如清中早期,出现大批仿古瓷。此时的仿古瓷无论是彩色釉还是粉彩、青花等品种,均有仿之。如仿康熙郎红釉、棒捶瓶,仿干隆天球瓶、鹿头尊等。

但仿古瓷再注重工艺质量,也是无法避免时代的局限一格局的。比如,郎红釉色可以仿得了器形相似却无法在釉色鲜红方面比拟。又如,兽首尊的双耳也无法达到干隆时期的饱满度。记得笔者在读初中时的一个周末夜里去顺德区收藏家协会会长家中拜访,就见得一尊光绪仿干隆红釉兽首尊。无论是从釉色、胎质、器形等方面,器物是显得非常开门的。当时我把它上手鉴赏,几乎所有的特征都与干隆时期的同一个模样。笔者时年对瓷器收藏的研究不如对杂项所深好,如若不是会长提点,还真被其外模蒙蔽。会长告诫我千万要记住,这最关键一辨别特征就是那兽首不够饱满。否则将来以干隆的钱买了光绪的瓷,那可就亏大了。

在光绪时期的制瓷业粉彩方面还出现了一类创新的品种,浅降粉彩。多仿八大山人、新罗山人等笔意的人物、花鸟与山水画,是属于中国山水浅降一派。

“浅降”属专用术语,在国画中浅降只用于淡菜山水画,故又称为浅降山水。浅降彩瓷器物所含粉质较少,其施釉较薄,色调相对粉彩瓷要淡雅柔和。通常还会在画面上题写干支年款及画题姓名。它的缺点是,受到磨损很容易就掉彩。造成这样的缘故是因为浅降彩本身是薄加彩,然后再入炉二次低温烧制而成的。

而若干年前,我曾介绍过一位广州过来佛山顺德本地寻宝的藏友到师兄家中购藏古瓷。当时我与师兄从三楼搬下装有“三百件”瓷瓶的一对大锦盒。瓷瓶正是当时藏界较为普遍的晚清时期的异类粉彩瓷。这类三百件瓷瓶尽管异类,并不足以令藏家所自豪,却依然是卖了个好价位,显然是因为它是光绪时期相对传统粉彩瓷要较为少有的浅降彩。

浅谈明永乐时期青花瓷鉴赏


明永乐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号)历时21年,是明代国力强盛时期。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永乐青花瓷器的质量前后发生很大变化,永乐早期制品基本接近洪武青花后期,而后期制品则与宣德早期相接。

这里分别从明永乐青花瓷的胎釉,明永乐青花瓷的青料,明永乐青花瓷的造型及纹饰等几个方面,对永乐青花瓷做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展示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永乐青花瓷珍品。

明永乐青花枇杷绶带鸟纹大盘

【永乐青花瓷器的胎釉】

永乐青花瓷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较之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

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肥厚处闪现虾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

永乐青花瓷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大盘、瓶、罐等为细砂底,无釉,白色,有小块铁色斑;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也有釉底,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琢器器底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盘、碗底心多是外凸内凹。

故宫藏明永乐青花玉壶春瓶

【永乐青花瓷器的青料】

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由于苏麻离青含锰量低、含铁量高,降低了呈色中的红、紫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色彩雅致凝重,鲜艳夺目,层次分明。不过由于青花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感。也有将进口料和国产料相结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国产料绘云水,浓色进口料绘游龙,使色泽对比鲜明,凸现主题。在传世品中,也有不带铁锈斑黑斑的,青花色泽极为幽雅美丽的瓷器,其实用的青花料还难以确定,估计是淘洗纯度较高国产钴料或进口国产混合料。

故宫藏明永乐青花双耳葫芦式扁瓶

【永乐青花瓷器的造型】

传统器物

永乐时期青花瓷器造型圆润、灵巧、清秀,不但继承了前朝器形,还吸收了大量外来的元素,制作出了许多创新器物。

传统器物有梅瓶、玉壶春瓶、贯耳瓶、竹节柄壶、执壶、僧帽壶、梨形壶、折沿盘、盏托、深腹洗、无挡尊、渣斗、香薰、笔盒、三足炉、大盘、大碗、碟、罐、钵、高足杯、各式碗等。

梅瓶线条更加流畅,底部较为丰满。玉壶春瓶颈部较洪武时期变细,造型显得更为清秀。僧帽壶比元代也有所变化,线条刚柔相间,匀称端庄。碗的造型多样,有撇口、敛口,大小多种式样。其中一种墩式碗,口至下腹部线条较直,至近底略收,碗下部比较丰满,足大而浅,为该时期较为常见的,后为宣德时期所仿效。各式大盘亦比洪武时期工艺精细,纹饰多样,绘画技法更加成熟。

故宫藏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

永乐时期创新的器形

永乐时期创新的器形有大型天球瓶、尖底莲子碗以及双系、三系或四系盖罐或多系把壶、带盖瓷豆、高足盏托、鸡心碗、卧足碗、卧足碗洗、筒形器座等。双系小罐,线条圆润,附盖,并有双圆形小系,造型亦很别致。压手杯,是永乐时期的名品,杯小而胎厚,圈足较宽,置于手中,有厚重感,明清历代有仿制。

域外风格的器形

受西亚地区金属、陶器的影响,永乐时期还烧制具有域外风格的器形,如双系扁壶、双系扁瓶(抱月瓶)、如意耳扁瓶、鸡心扁瓶、扁瓢形瓶、折壶、藏草壶、鱼篓尊、水注、花浇、折沿盆、盘座、烛台等。这些器物中,有些完全仿自伊朗、叙利亚、埃及等国的金属器皿,造型上变化不大,如折沿盆、盘座、双耳扁瓶;有的在造型上略有变化;如花浇,伊朗十五世纪黄铜嵌银龙柄花浇,口、肩各有凸起弦纹,龙柄卷曲辐度较大,扁圆腹,圈足。永乐青花花浇口、肩亦有凸弦棱,龙柄卷曲辐度变小,改圈足为内凹式卧足。烛台波斯与埃及十四至十五世纪的黄铜、银烛台有圆形及八方形,分为上中下三段,圆形者上中段较短而直,永乐青花烛台造型仿其八方形,上、中段略为加高,下段中腰内束曲度变小,与其有所区别。再如波斯水注,流高出口部,无盖,颈部较细,多饰凸棱,足为外撇的喇叭形足。

故宫藏明永乐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

【永乐青花瓷器的纹饰】

永乐青花图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绘,均给人以清秀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画面多留白地。图画花纹多为双勾填色,一改前朝大笔涂抹的笔法,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圆器内外加花,并广泛采用器心绘画的装饰手法。青花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

永乐时期青花纹饰既保留传统图案,又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图案,以花卉、瓜果等植物类为主,人物、虫鸟、龙凤图案较少,另外这时已不见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为主题的纹饰图案了。

传统纹饰最常见到的是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花果。

缠枝花卉有牡丹、菊花、灵芝、梅花、苜蓿、宝相花、莲托八宝等。缠枝花卉的花大叶小,叶片边缘绘成细齿状,枝蔓清秀,线条流畅,画面生动。

折枝花果纹有石榴、枇杷、莲花、茶花、碧桃、佛手、海棠、柿子、荔枝、葡萄、香椽、忍冬草、竹石、松石芭蕉等。这些纹饰经常出现在大盘、碗、梅瓶、执壶等器物上。特别是青花大盘,有折枝、缠枝莲花、菊花、瓜果,花纹变化较多,有三、四、五、六朵花卉的不同纹饰。

蕉叶纹绘画时蕉叶中茎留白不上色,蕉叶主买不画到叶尖,主叶呈等腰细瘦的三角形,叶缘绘成锯齿状,叶缘轮廓线以复笔渲染。

仰覆莲瓣纹以两瓣大花瓣间叠以一小花瓣,花瓣中部留白,很少上色,莲瓣的边框线由双线勾绘。

龙凤纹在该时期的碗盘洗上出现亦较多,有云龙、云凤、海水龙、双龙、五龙、团龙、荷塘龙等不同组合。龙纹绘得和前朝类似,依然是细颈蟒身,但有的龙身开始出现肥胖的身形,龙首有竖发和披发的,龙爪有三、四、五爪之分。

元代、洪武时期的莲池纹仍然沿用。海兽纹亦有一定数量,主要见于高足杯等器物上。人物纹较元代有所减少,因青料绘制的纹饰多有晕散,故不宜绘人物纹,人物纹仅见胡人舞乐,婴戏纹。花鸟、园景、竹石芭蕉纹融写实与装饰为一体,对后世青花纹饰影响较大。花鸟纹多绘于扁平的两面或盘心、高足碗内,题材有绶带鸟、绶鸟荔枝、喜雀梅花等。

民窑器主题纹样有人物、走兽、禽鸟、松竹梅、莲花束、芭蕉、海水浪潮、团花菊花、如意、花果、花卉、风景、结带绣球等。其中结带绣球纹在中心圆球内加蓝点或钱文,缠枝花心作螺旋纹,此为永乐朝特有。还有文字装饰,如“福”、“禄”、“寿”字,常饰于碗心。

永乐青花瓷的边饰有回纹、卷枝纹、海水纹、莲瓣纹、如意云纹、灵芝纹、曲折纹、蕉叶纹、朵花纹、梅花纹、叶纹等。回纹一改洪武时期二个一组的画法,大多连续不断。有的器物如瓶、碗、盘足部仅饰一道弦纹,非常简洁。

从总体上看,永乐青花瓷器纹饰布局大多比较疏朗,有少量纹饰布局较为繁密,花纹的绘制一般比较纤细。而摹仿西亚地区金属、陶器的制品有的外域风格比较明显,如锦纹、卷枝纹、阿拉伯文字,有些则与中国传统纹饰融为一体或完全采用中国传统纹饰。其中一种在如意耳扁瓶、扁平大壶,花浇上出现的缠枝花纹,其缠枝画法仍保留中国传统方法,但花朵与中国传统画法有别,特别是在缠枝上一侧出现的麦粒状纹或花瓣纹,是我国传统画法中所未见的。

永乐青花瓷器的装饰纹样除用青花绘制以外,还有少量用金彩描绘及刻划方法表现的。

故宫藏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永乐青花瓷器的款识】

永乐青花瓷一般无款识,只有极少数有年款。只有官窑压手杯中见有“永乐年制”的四字篆字款,写在器里面中心,围以双圈线、单圈线和花瓣飘带。最宝贵的是青花双狮绣球心款、花心款、鸳鸯围款。民窑产品偶有“福、录(禄)、寿”等款字。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永乐年制”四字,细若粒米者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目前传世晶仅北京故宫博物院有狮球与花心两种四字篆款,鸳鸯心者及“永乐大明年制”六字款者未见实物传世。

从明正德年开始,就出现了仿永乐窑器款。其后,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现。历代仿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阳文刻款三种字体;字体和写法也不一样。款的外围常饰花瓣形图案,线条硬直欠流畅,也有的围以单圈。所以凡以四字楷书或六字款写在器里、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后代仿品。

永乐时期青花器物书写年款的虽然少,却开启了明清两代官窑器物书写朝代年款的先河。

浅谈哥窑瓷器的特征


[摘要]: “哥窑”器以其高贵的器类,新民的造型,变废为奇的创制,从宋代起即引起人们激赏,由此还衍生出一些神话传说。然而,哥窑烧制的确切时代、地点、哥窑的性质,它与官窑的关系等等,都成为古瓷研究中诱人的谜团。

哥窑:哥窑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特色是釉面布满碎片纹,又称“百圾碎”。

“哥窑”器以其高贵的器类,新民的造型,变废为奇的创制,从宋代起即引起人们激赏,由此还衍生出一些神话传说。然而,哥窑烧制的确切时代、地点、哥窑的性质,它与官窑的关系等等,都成为古瓷研究中诱人的谜团。至于龙泉地区哥窑瓷器的特征是:灰白色胎,胎质粗糙,胎壁较薄;施浅灰色青釉,釉层较厚,釉较透明而有玻璃光泽;釉面的开片大小相错,深浅有致,形成所谓“文武片”;又因为窑内作用加人工染色,形成“金丝铁线”,及品类繁多的名目,一般都具有“紫口铁足”。用匣钵装烧,内置垫饼或垫圈,垫烧工具的质地很细腻。传世哥窑器中,还有铁骨胎、深灰胎、土黄色胎,胎壁较厚;釉色有炒米黄色,浅炒米黄色,不透明,其光泽如人面上微汗沁出。器型有鱼耳炉、三足炉、乳丁炉、贯耳瓶、直颈瓶、穿带瓶、胆瓶、五足洗、碗、小罐、花盆、仿古觯等。南宋哥窑的灰白釉四瓣口洗,深灰色胎,施灰白釉,釉面开片,呈“金丝铁线”。花口,深腹,釉及底,底有四个小支钉。

仿伪哥瓷从明代起大量出现,以明代优秀产品以及清前三朝产品为代表,其新异、逼真程度往往使鉴定家十分为难。一般来看,仿品胎色偏白,有的釉面有贼光,有的釉层过透亮,也有的失透,缺乏生气。仿品的釉面开片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填色,易于识别。真品的开片呈现一种自右上向左下的自然走势,而仿品的开片,紊乱而无规律。仿品的足部常常上宽下狭,恰与真品相反,有的在器足上涂黑褐色釉做出假“铁足”。手感偏重或偏轻。真品多为小件器,而防伪者有大器。有的用着油污来作旧。

民国前仿烧地点以景德镇为主,据说日本也有仿烧。近年来几乎全国都有防伪,产品数量巨大,各地形成自己的一些特点,产品的优劣程度差异极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