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艺术瓷器罐 > 导航 >

茶叶罐陶瓷

茶叶罐陶瓷

古代艺术瓷器罐 古代红色瓷器罐 瓷器罐的鉴别

2020-12-28

古代艺术瓷器罐。

追溯中国的茶文化得翻到先秦时期去,而那时人们普遍使用的器具就是比较粗糙的陶器。后来茶文化越来越兴盛,陶瓷的制作工艺也越发鬼斧神工,同时其他的金属制品也广泛兴起。但是不管出现多少新式饮具,没有一种能像陶瓷一样让茶叶保持最佳的口感和原香。从茶艺用的茶壶茶杯,到盛放茶叶的陶瓷罐,茶和陶瓷互相交融渗透,我们今天来感受茶叶罐陶瓷的魅力。

陶瓷茶叶罐简介

陶瓷茶叶罐出现的时代应该是汉代,跟茶文化一起慢慢兴起。造型多变,有圆形、方形、鼓形等,花面设计有古朴简洁的青花、色釉、窑变,也有精细的人物山水手绘或浮雕工艺;根据不同产地的不同工艺,陶瓷茶叶罐特质有所不同,其中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福建德化的象牙白玉瓷,湖南醴陵的大红釉,河北唐山的骨质瓷,宜兴的紫砂瓷都富有盛名,这些地方出产的陶瓷茶叶罐已经脱离了日用品的价值,可以被称为艺术品。

陶瓷茶叶罐优点

市面上常见的茶叶罐有三种,除了陶瓷茶叶罐以外,还有马口铁茶叶罐和纸制茶叶罐。马口铁的造型一般是正方体或长方体,表面印上花纹;硬纸壳做的茶叶罐造型跟马口铁差不多,而且因为纸张特性,图画显得不鲜亮;陶瓷茶叶罐首先从观赏性和艺术性上就比这两种优秀得多。

陶瓷罐经久不衰是因为它良好的透气性。茶叶非常娇气,保养不好就跑味。茶叶保存中有一些误区,有些人认为茶叶封得越严密越好。这要根据茶叶的特性判断,大部分茶叶需要保温和透气,否则茶叶的香味会改变,保存不当的话昂贵茶叶就会被糟蹋。红茶、绿茶、岩茶、铁观音、佛手、滇红茶、白茶、大红袍这些茶叶一定要使用陶瓷茶叶罐。

陶瓷茶叶罐使用方法

陶瓷茶叶罐如果是第一次使用,先对进行清洁工作。用温热的清水将陶瓷罐内外洗一洗,问一问里面有没有异味,有些陶瓷因为商家保管不利会有怪味道。洗好后将水擦干,然后将陶瓷罐放在通风通气的地方,打开瓶口让它内外彻底干燥。风干后就可以装茶叶了。

陶瓷罐正常使用就可以,不需要做保养工作。在里面的茶叶使用完后,直接继续使用。如果要换另一种茶叶,为了避免茶味被破坏,可以清洗一次后再装新茶叶。

茶叶罐使用寿命非常长,就算换了新茶叶罐,旧的罐子还可以用来装别的东西,当厨房用具或者用来种植花草,适用性很广。

结语:有些朋友没有喝茶的习惯,自己用不上陶瓷茶叶罐。但是如果要给长辈送礼,它也是非常不错的礼物,既显示了孝心,也展现出了个人文化品味。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唐代绿釉茶叶旋纹罐是实用器吗?


首先,从起源来说,唐三彩就是借助唐朝厚葬之风气才得以技术突破发展壮大的,就是为了随葬。

其次,从实用角度来说,唐三彩是多彩釉色的“陶器制品”,胎质松软不结实,因此防水能力比较差。比起同时代的青瓷白瓷这样的“瓷器制品”来说,实用性远不及。

再次,从加工工艺来说,由于陶器并非日用器皿常用材料,其工艺从汉代开始就没有长足的发展,唐代制作唐三彩要使用二次烧成法,期间还需反复描绘,完成时间冗长。

中国古代的日用器皿,早期用陶器和青铜器为主。从汉代开始,漆器逐步取代前两者。到了初唐,漆器和金属器并驾齐驱。但到了中唐时,瓷器淘汰了漆器和金属器,并边缘化了陶器,成为唯一主流日用器具的材质。

根据大量出土的唐三彩罐、壶、盆来看,大部分器物内壁都不施釉,可以断定基本都是陪葬品。而这件唐代绿釉茶叶罐内外施釉,做工精细、胎质洁白细腻,敲击时声音清脆,说明胎质比较坚硬,作为实用器也是有可能的。中华文化历史千年,留下不少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艺术品,还需进一步的去探索。

茶叶末釉


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1300℃之间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初似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并非有意烧造。明御器厂所产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似鳝于鱼皮色,称“鳝鱼黄”。清代茶叶末釉制品多为景德镇官窑所烧,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皮”;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末”等,也有的挂古铜锈色,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

茶叶末釉为以铁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的黄釉。釉面为失透状,釉色黄、绿相间,在暗绿色的底釉中闪耀着许多美丽自然的黄色星点,犹如将茶叶研成细末调在釉里,古朴清丽,耐人寻味,俗称“茶叶末”,绿者为茶,黄者为末,是由釉中铁、镁与硅酸化合产生的结晶。“其艺术的外观主要是受含镁的辉石类晶体和含钙的长石或硅灰石晶相的含量多少所控制,其色调的黄绿则与含铁的浓度和烧成气氛有密切关系。”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耀州窑。山西浑源窑也有生产。宋代北方磁州窑系各窑生产较多,主要生产碗、盆、盘、罐、瓶等。其中以茶叶末釉凸筋罐为代表。

明代御器厂所产茶叶末釉被称为厂官釉的“鳝鱼黄”,釉色黄润,如鳝鱼皮故称鳝鱼黄。康熙时则以蛇皮绿、鳝鱼黄称之。雍正时则以厂官釉称之。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对明厂官釉多有仿造 (景德镇窑仿制的茶叶末釉在当时被列为官窑秘釉,别名为“厂官釉”) 。如《陶成纪事碑记》载:“一仿厂官窑,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其中的黄斑点即为茶叶末釉,如清末寂园叟《陶雅》:“(茶叶末)黄杂绿也,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花为瓶,最美目。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茶叶末纹理之佳妙,有若干泥疏散于水中者,且其渐渐晕开,汇于底足,围绕周遭,直如鳝鱼腹皮之姿态流动,又于窑变外得少佳趣。”其卷二十三又曰:“茶叶末一种,本合黄、黑、绿三色而成,以雍正仿成化者为贵,然则成化之有茶叶末者明矣,仿明者略偏于黑,雍正官窑则仿于黄矣。而尤以绿色独多者,最称稀罕,盖乾隆窑也。嘉、道以后,取人憎厌,亦莫名其所以然,大抵色暗败而板滞,釉汁不润,质又颇粗,故康熙一代,不见有茶叶末之瓷品,抑独何欤?”可见,茶叶末釉的呈色颇为重要,即色要清雅,釉质滋润者为佳,符合中国人含蓄的审美意识。这也是雍乾器为佳,而以后作品均不及前朝者的原因所在。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在谈到茶叶末时道:“各种黄色……若和黑、绿二色者,则名茶叶末。茶叶末导源最古,一为纯正之茶末,一为不纯之茶末。不纯正者,或偏于黄,或偏于绿;纯正者如将茶叶研成细末调于釉中,其色古雅幽穆,足当清供焉……”品种极受重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官窑多有烧造。

清康熙时已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品种。康熙时期臧窑即有茶叶末的烧造,如《景德镇陶录》:“(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理官臧应选所造。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

雍正、乾隆时茶叶末釉器最多,制作精细,改变了唐宋茶叶末釉的粗犷雄放的风格,做得端庄规整,灵秀美观。雍正时期的茶叶末釉釉色多偏黄,俗称“鳝鱼皮”、“鳝鱼黄”。如景德镇陶瓷馆藏雍正茶叶末釉花浇即为典型器,唇口,一侧有流,直颈,球形腹,卧足,口与腹之间有一龙形柄,通体施以茶叶末釉。呈色稳定,釉面分布有黄色斑点或丝纹,古朴典雅。底“雍正年制”篆书刻款。由于在窑内受烧成气氛上的影响或在窑内摆放的位置不同,釉色差异极大,因此又将这些不同形象的称之为旧玉、鳝鱼黄、蟹甲青、蛇皮绿、老僧衣、黄斑点、鳌裙、新橘等。雍正茶叶末釉器有纸槌瓶、荸荠扁瓶、撇口瓶、弦纹瓶、六孔瓶、扁方瓶,双耳扁瓶、绶带葫芦、葫芦瓶、花囊、背壶、兽耳衔环方壶、执壶、贯耳方瓶、贯耳瓜棱瓶、双螭尊、渣斗、三牺尊、牺耳尊、花浇、花盆、缸、盒、水盛、圆洗、四足洗、瓜式罐、钵缸、三系缸。以观赏用器如花浇、胆瓶、铺首耳方瓶多见。底多“雍正年制”篆书刻款。

古代陶瓷造型:罐类


盖罐 配有盖的罐。新石器时代有的陶罐上已配有专用盖,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齐家文化盖罐,盖的形式似倒置敞口碗。1955年江苏南京赵士岗出土的红陶人物飞鸟罐,盖似倒置直墙洗。南北朝时期比较注重盖钮的装饰,如1965年出土于江苏句容张庙的青釉覆莲罐,盖呈伞状,钮作方莲瓣式。宋以后盖钮的装饰比较丰富,有狮钮、玉免钮、塔式钮、宝珠式钮等。

五联罐 五罐相联的一种罐形,是流行于东汉时期的陪葬冥器。造型为置于中心的大罐肩部或周边附堆起4个小罐或壶,腹间互不贯通:此外器身还堆塑各种瑞兽、飞禽。罐盖作为双线半环钮或鸟形钮两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五联罐装饰比较简练,4个相同大小的罐排成方形,中间置一较小的罐,五罐相连。这种罐式多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福建一带。五联罐在三国以后演变为堆塑楼阁的谷仓罐。

双唇罐 又称复口罐、双口罐、流行于东汉末至南朝时期的一种罐式,多出土于江南地区。造型为双重口,内口直,外口略低于内口且外侈,溜肩,圆腹,腹下内收,平底,与今泡菜坛形状相似。从出土情况看,西晋以前的双唇罐器身较矮,肩部饰有扁条状竖系、横向半环四系;东晋以后,器身增高, 内口直径较大,肩部亦有半环形系。

鸟食罐 盛放鸟食的小罐。江苏镇江东汉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传世品中偶有唐宋时期遗物。从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最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各式鸟食罐的一侧均有固定用的环状系。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堆塑谷仓罐 又称谷仓、丧葬罐、魂瓶,由东汉五联罐发展而来,是专为陪葬烧制的冥器,流行于三国吴、两晋时期,有陶、瓷制口。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东吴凤凰二年(273年)红陶堆塑人物飞鸟谷仓罐,主体为唇口式深腹罐,佛像、麒麟、朱雀、铺首衔环等纹饰贴塑于罐腹四周,口部有双阙、人物、鸟雀等,顶部有倒置直墙洗式盖。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谷仓罐最有代表性,罐口部不仅有双阙、楼阁、人物、鸟兽等贴塑,罐的肩部还有伏龟驮碑,碑文有"永安三年"纪年。1978年浙江慈溪鸣鹤瓦窑头出土的西晋堆塑谷仓罐,造型虽然与上述二例相似,但罐上部的堆塑着重表现了豪门贵族生前居住的城堡式楼阁建筑,在庄园门前有歌舞伎乐俑,以及飞鸟、牲畜等。

塔式罐 带有佛教特征的一种罐式,多由罐和罐座两部分组合而成,流行于唐代。出土于陕西铜川黄堡镇的黑釉塔式罐,罐形作翻沿唇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部渐收,贴有模印叶纹。镂空多边形底座饰有佛像、花卉等。罐盖为七级空塔形,顶端塑有屈腿直身、抚头按膝、舒目远眺的小猴。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陶塔式罐最为常见。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牡丹纹塔式罐可谓唐代塔式罐的延续:修长的腹部绘青花纹饰,取代了繁琐的贴花,肩部堆塑两对狮、象首,盖作六棱七级重沿塔式。

横栓盖罐 又称夹耳盖罐、夹梁盖罐。罐式之一。1955年出土于广东番禺石码村五代南汉墓的一件,器形为直口,丰肩,以下渐收,长圆腹,圈足。肩部有两对对称的板式带孔钮座。平顶盖两侧对称的位置伸出长方形带孔横栓,盖合时横栓插入钮座,与钮座的轴孔相合,可以在两孔中插销固定,或只固定一侧的轴孔,器盖能自由开合而不脱落。此类罐式标本,在长沙窑、越窑遗址中也有发现。

荷叶形盖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元代。南北窑场均有烧制。因罐口覆有荷叶形盖而得名。1980年11月江西高安出土的青花云龙纹荷叶形盖罐,罐体浑圆,荷叶形盖边缘有波状曲折,以莲杆为钮,并以钮为中心用青料绘出旋转放射状叶脉纹。此外亦有用凸起的线纹作荷叶脉纹的。明永乐、宣德时期继续烧制,荷叶盖沿的曲折起伏比元代大。

四灵塔式罐 带有宗教含义的一种罐式。出现于元代,是从唐代塔式罐发展而来的。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釉里红四灵塔式罐,平口,短颈,溜肩,腹部下收,平底,腹部贴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帽形盖覆于罐口,盖顶作喇嘛塔形,塔基为六棱形须弥座,塔龛内有一尊佛像,塔刹的根部有仰莲瓣纹。

镂空罐 元、明时期流行的罐式。有陶、瓷制品。陶瓷制品出现的时间较早,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红陶双耳罐,腹下部有三角形镂空装饰;1965年出土于河北保定的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腹部采用镂空透雕工艺作装饰;明代珐华罐也多采用镂空技法装饰罐的腹部。

轴头罐 流行于明、清的一种罐式。明永乐时期创烧,因罐体似卷轴画的轴头而得名。造型为上小下大,斜直腹,圜底内凹,颈、腹之间有板沿,弧形帽式盖。清康熙、雍正朝多有仿制。

冬瓜罐 罐式之一。敛口,丰肩,长圆腹,假圈足,宝珠钮平盖,形如冬瓜,故名。其形制始见于湖北武汉龙泉明永乐年间楚昭王墓出土物,此后历朝未再见这一造型,至清代道光朝再度出现并成为晚清时极为流行的器形。道光、咸丰时盖钮似宝珠,同治以后则呈烛焰式。

法轮式罐 又称为戟法轮式罐,明宣德朝出现的罐式。直口,丰肩,广平底,罐肩部有凸起的8个长方形平面扳手,上绘青花折枝花卉;罐身分层饰有青花八吉祥纹、蓝查体梵文。莲瓣纹罐盖顶部下塌,盖内书有"大德吉祥场"篆书铭文,罐底亦有同样的文字与之相对应,为佛教法器。

壮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造型特征为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内折,带盖。罐口、足直径基本相同。明宣德时制品釉面肥润。清代乾隆年间多有仿制,釉层较薄。

蟋蟀罐 专门畜养、斗弄蟋蟀的罐。有陶、瓷制品。烧制地区比较广泛。瓷制品以景德镇为主,明宣德时期烧制的器形为鼓式,盖下凹,有钱形气孔,盖内竖写六字单行青花款,器底有六字双圈年款。万历时期,造型变化较多,有圆、方、梅花、瓜棱、扇面、八方等形式。清代仍有烧制。

天字罐 明成化年间的一种小型斗彩盖罐,因罐底无边栏的青花"天"字而得名。器形为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部内敛,内挖圈足,附盖。盖多平顶微凸,直壁,覆于罐口。罐腹主纹多为海马纹,还有海水龙纹、缠枝莲纹等纹饰。天字罐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均有仿制,康熙朝仿品胎体厚重,雍正、乾隆朝胎薄质细,釉下可见明显的旋纹。

莲子罐 流行于明崇祯朝的一种罐式。直口,垂肩,长圆形鼓腹,圈足,附盖,盖面略鼓,整体造型似一颗莲子。

将军罐 一种罐式,是佛教僧侣盛敛骨灰的器物。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时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罐身为直口,丰肩,敛腹,平面砂底,附宝珠顶高圆盖。

瓜棱罐 罐式之一,明代较为流行,因罐身呈瓜棱形而得名。嘉靖、万历时烧制量较大。

粥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时始创。器形为直口,圆肩,深腹,底微敛,圈足,器肩部有对称双孔,可系绳索或配金属环以便提携。同治以后,粥罐使用广泛,产量猛增。

鼓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间。器形似鼓,一般无盖,罐身上下部各饰一周凸起的鼓钉,腹部巾塑一对铺首衔环。唯有雍正朝的开蓝釉鼓罐器口配盖。

日月罐 一种罐式。敛口,溜肩,长圆腹渐收,圈足,弧形圆盖若太阳,腹侧贴双耳若月牙,故称"日月罐"或"月牙耳罐"。始见于清代康熙朝,为雍正至道光时期官窑独特器形之一。

西瓜罐 一种罐式。敛口,圆腹,形如西瓜,又似宝珠,故南方称其为"西瓜罐"或"西瓜坛",北方地区称为"一颗珠罐"。其形制创始于清代乾隆朝,延续至清末民国。平盖,盖钮早期若宝珠,晚期形如烛焰。

茶叶末釉瓷中新贵


在去年内地举槌的拍卖会上,茶叶末釉瓷器屡次成为拍卖亮点,引起极大关注。业界人士认为,茶叶末釉瓷器的市场价格还会上扬。

清乾隆茶叶末釉荸荠扁瓶

尺寸:22cm市场行情:2006-04-10 苏富比估价: HKD500,000-700,000 成交价: RMB636000 HKD600000

茶叶末釉是中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至1300℃之间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初似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并非有意烧造。明御器厂所产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似鳝鱼皮色,称‘鳝鱼黄’。清代茶叶末釉制品多为景德镇官窑所烧,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黄’;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末’等,也有的挂古铜锈色,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

在2005年北京的拍场上,一件清雍正茶叶末釉缸估价为30万至50万元,最终以126.5万元成交。据统计,目前茶叶末釉瓷的市场价位几乎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递增。

做工精细数量少

目前正是拍卖市场的‘淡季’,但是上海崇源8 月13日举行的2006年度大型经典艺术品拍卖会为‘淡季’增加了几分热度。其中,‘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专场成交总额959.6万元,名列8个专场的第三位,成交率46%,上拍作品162件。虽然成交率偏低,但是本场拍卖中还是不乏亮点。一件清乾隆时期茶叶末釉双耳尊以137.5万元成交,成为该场拍卖最高价。

该件器物是仿铜壶形,圈足,鼓腹,束颈,颈两侧装饰有兽耳衔环。釉色滋润失透,青绿色夹杂黄黑星点。茶叶末釉在清代以前多产于北方,南方很少烧造。明、清时它为景德镇官窑所生产,清代景德镇仿造得尤为成功。茶叶末釉瓷器的烧制比较困难,不能大批量生产,更不可能大批量出现在同一场拍卖会中。好的茶叶末釉价值极高,主要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 时期的产品为多,也最为精彩。另外,由于配方和烧造条件的变化,茶叶末釉的釉色很难做到完全相同,产生了不同风格。例如雍正制品的釉色偏黄,叫‘鳝鱼黄’;乾隆时釉色偏绿,俗称‘蟹甲青’。

这件茶叶末釉双耳尊2001年曾经在上海敬华首拍中上拍,当时该件瓷器的估价是30万-50万元,成交价格是29.7万元,而本场成交价达到了137.5万元。在短短5年之间,成交价格增长了4.6倍,每年有接近20万元的涨幅。由此可见内地的瓷器市场还有很大的涨幅空间。

情系将军罐_陶瓷知识


朋友专事古陶瓷收藏,藏品颇丰。闲暇时,我常常登门观赏以饱眼福。朋友见我对古陶器产生兴趣,要相赠几件,以资我收藏古陶瓷的起步。我不好无功受禄夺人所爱,便以几枚朋友也喜爱的邮票相易。在这几件古陶器里,其中有一件是明中期玉溪窑青花将军罐。

将军罐是明清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瓷器造型,从资料上得知,它初见于明嘉靖、万历时期,至清顺治时期已基本定型,到康熙年间大量涌现。所谓将军罐,因钮盖似将军盔帽而得名。我的这件作品高34厘米,宽26厘米,器件全,品相好。轻敲罐体,声响清脆,余音绕梁。其造型敦厚挺拔,古拙大方,圆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既有雍容、大度之相,亦具有雄壮、刚健的阳刚之美。器物拙而不笨,稳健中蕴涵一种力度、向上之感。

因是初涉古陶之列,我对将军罐格外喜爱,时常痴痴地端详、细细地抚摸。它的体内触之光滑无粗糙感,底座平整如镜,无凹凸现象,钮盖与颈口面也被磨得严丝合缝,可见它几百年来一直为民所用。将军罐体外以青釉为面,因釉内铁元素的浸渗,故青花色泽暗淡、发灰,釉面呈乳浊状。其所绘纹饰,具有我国民间传统的审美情趣,既有中原主流青花的特点,又有极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图案为阳纹花卉,划花为云纹与水波纹,纹饰有游鱼、飞雁、折枝花卉等。纹饰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注重形式对称和均衡感,使主体形象更突出。大写意的画法,笔墨精炼,运笔潇洒,爽健中带有一股狂气和灵动的气韵,粗犷豪放的美感溢于画外。

玉溪窑虽系民间窑场,但它也是中国古瓷名窑之一。主要烧制地方性日用瓷器,盘碗居多,亦有罐类及酒器,以青釉和青花瓷占多数。所生产的古陶瓷,就像这件将军罐,器型古拙、稳重、朴实、线条简单,具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

陶瓷知识:茶叶末釉始烧于什么时代?


作为中国传统的温颜色釉品种之一,茶叶末釉以其外形颇似茶叶细末而得名,它是釉料中含铁﹑锰的结晶釉瓷。其釉色黄,而中掺杂着绿,在黄褐色的底色中散布着许多细小的绿色斑点。由于配方和制作工艺的变化,釉色不尽相同,故有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老僧衣等品种。釉面多数呈半木光。

茶叶末釉始烧于唐代,当时的耀州窑曾大量烧制,唐宋时期,山西浑源窑和北方地区一些烧黑釉的窑场也有烧造。常见的产品有执壶、缸、钵瓶、罐、盏之类。而清代景德镇仿烧则十分成功,一跃成为名贵的色釉品种。景德镇清代烧成的茶叶末釉多数为琢器陈设瓷。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和乾隆时期产品为多见,雍正茶叶末釉偏黄的居多,乾隆茶叶末釉则偏绿的居多。

【陶瓷文化】嘉靖青花罐鉴定


鉴别嘉靖青花罐有9个要点,这9个要点正与赝品9个漏洞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嘉靖青花罐真品与赝品有9个不一样。一是胎体及接胎状态不一样。真品胎体厚重,接胎很显露,尤其从器内壁可发现接胎处烧结不够坚致,表面有断裂现象。赝品胎体偏轻,接胎不太显露,接胎处烧结良好,没有断裂现象。

二是釉色不一样。真品釉色呈青白,抚摸光滑不涩手。赝品釉色偏青,抚摸涩手有贼光。

三是釉面状态不一样。真品釉面起伏不平,实际是手工拉胎造成。釉面常见缩釉,并有开片。赝品釉面平整,实际是现代制胎工艺造成。釉面少见缩釉点,不见开片。

四是施釉特征不一样。真品器里及器底常有漏釉。赝品不见漏釉。

五是纹饰特色不一样。真品纹饰舒展自然,多处青花溢出勾描线。譬如照片上一朵缠枝莲多达12处青花溢出莲瓣勾描线。赝品纹饰很呆板,少见青花溢出勾描线。

六是青花轮廓线不一样。真品青花轮廓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赝品轮廓线清晰不见晕散。

七是底足胎釉结交处特征不一样。真品底足胎釉结交处都有一线橙黄色。赝品底足胎釉结交处没有一线橙黄色。

八是底足状态不一样。真品底足有自然磨损痕迹。赝品底足常有故意打破的缺损与人为做旧的磨痕。

九是青花罐整体感觉不一样。真品青花罐纹饰自然,造型古朴。青花罐流露出民窑那种自由奔放的生活气息与年深日久的苍老感。

赝品留下许多仿造的破绽,胎釉及纹饰整体没有真品青花罐那种自然古朴的效果,给人留下后仿瓷粗制滥造的感觉。

陶瓷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

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茶叶罐陶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茶叶罐陶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艺术瓷器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