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清三代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三代青釉瓷器有什么特征

清三代青釉瓷器有什么特征

清三代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清三代官窑瓷器 清三代海捞瓷器怎么鉴别

2021-02-08

清三代瓷器鉴别。

清三代青釉瓷器有什么特征。

青釉是出现最早的单色釉,最早可以推算到商代晚期。清三代瓷器在中国瓷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清三代”是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所在时期。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瓷器是“清三代”艺术品的典型,较为著名的有斗彩、粉彩、珐琅彩等等,青釉作为单色釉的一种,在清三代瓷器中也有着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对于青花的繁复,彩瓷的绚烂,更能给人以淡雅,素净的印象。康熙时期仿青釉瓷器的出现,重新奠定了青釉的地位,之后的雍正、乾隆继承并发展了青釉瓷器的制作工艺,所制青釉瓷器,色泽之精细,造型之丰富,前所未有,堪称青釉的集大成。

清三代青釉瓷器特征

从青釉的发展来看,在清三代时期是较为盛行的,康、雍、乾三代的青釉数量较多,从保存至今的文物来看,制作都非常精美。康熙时期主要品种为冬青釉,所谓的冬青釉,是指青中带黄的青釉,清代冬青釉以康熙朝为佳,色比豆青浅,釉薄而坚,肥润无开片,器里器外均为一色冬青釉。但康熙时期也有少量的粉青釉和豆青釉。雍正时期青釉以粉青为主,粉青是一种类似于鸭蛋青的颜色。雍正时期,中国的青瓷制造达到了高峰,其器型优美,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莹润,纯净无暇,整体风格古朴素雅。粉青釉相较于其他色彩的青釉价值更高一些,这是因为一般粉青瓷器胎质相对更细腻,釉色也更细润精美。除此之外,雍正时期也有少量的冬青釉与豆青釉。乾隆时期的青釉以豆青釉为主,也有少量的粉青与冬青釉出现。也就是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主要的青釉品种,其他青釉辅之。乾隆之后的清朝历代基本延续乾隆时期的青釉制作风格。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清三代官窑瓷


清三代御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它继承了明代景德镇瓷业的优良传统,无论从胎质、釉彩,还是造型、纹饰等方面都追求精益求精,釉面光滑细腻,胎土淘练精细,胎釉结合好,器形多样而雄浑,整体表现出了规矩、挺拔、大气和豪放的特色。本文专访中国古陶瓷评鉴专家丘小君,以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瓷器特点为中心展开,从各朝釉色、造型、装饰及款式创新入手,结合帝王喜好与文人气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以及与外销瓷的渗透影响等,全面立体地还原一个清三代官窑的辉煌历史。

陶瓷:陶瓷鉴赏 陶瓷知识

一、追慕前朝 仿古创新

中国瓷器生产,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历史高峰,进入了瓷器的黄金时代。清代继承发扬了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并开创了绚丽多彩的粉彩、珐琅彩和古铜彩,还出现了多品种的单色釉,而镂雕、转颈、转心的工艺技巧,更是达到鬼斧神工的境地。

丘小君认为,清三代官窑的特色首先是从明代官窑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他说:“清三代官窑在明代官窑基础上,继承了明代很多优秀的传统内容、烧造方法、品种等。特别是康熙、雍正两朝,受到明代最著名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影响,对其非常崇敬与赞赏,也全面继承了明代成化时期瓷器的优秀工艺。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清代早期不写官款而写成成化、宣德款的青花瓷器,都是源于对明代官窑瓷的继承与膜拜心理。”

清康熙仿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碗(图1)

清雍正仿明宣德青花团龙凤纹葵花式洗(图2)

“康仿成化、雍仿宣德”即指这批不写本朝款识的瓷器。其中,成化款的多是康熙时期所写,这批写款与成化的写款有所区别,具有康熙时期的写款风格。

清康熙仿明成化青花款(图3)

明成化青花款(图4)

而雍正时期在仿宣德苏泥勃青料的效果方面做到了极致,追求苏泥勃青料的自然晕染,有起伏深沉的古朴风格,在青花料的绘画上注重了渲染,人为加重涂染和点染,烘托出青花的晕染效果。

清雍正仿明宣德青花晕散效果(图5)

明宣德青花绶带耳葫芦扁瓶与清雍正仿品对比(左:明宣德 右:清雍正)(图6)

“所以,清三代官窑瓷器首先是对明代官窑的继承,然后才有开拓。这个开拓完全改变了明代时期的风格。明代以古朴古拙为主,胎体不如清代精细,有‘粗大明’之称,且釉面较清代肥厚,而清代比较坚致细薄。两个时代风格截然不同。区分明代与清代瓷器,从胎和釉上就能看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丘小君补充道。

明宣德青花竹石芭蕉玉壶春瓶足底与清雍正仿品对比(左:明宣德 右清雍正)(图7)

此外,和明代一样,景德镇代表了整个时代的水平。清代在景德镇恢复了御窑厂。明清两代御窑厂不完全相同。清代御窑厂的督陶官,不像明代由中官担任,而是由朝廷派遣官员担任,并且采用了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御窑厂平时只有少量额定人员(约二三十人)。御窑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为满足宫廷奢侈生活的需要,可以不计成本地提高质量和仿制古代名窑器,创制新品种。这就促进了技术进步和整个制瓷业的发展。同样颇为重要的是,清三代御窑厂督陶官也对制瓷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丘小君说:“整个清代制瓷都以清三代官窑风格为主导,而清三代官窑相当一部分成就得益于一些优秀的工匠和督陶官。他们的贡献对中国陶瓷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康熙年间著名的“臧窑”,就是指臧应选督造的官窑。文献记载,康熙朝监制官窑瓷器的还有刘源和郎廷极,著名的郎窑红即出自这个时期。此外,还有“熊窑”“年窑”“唐窑”等。

陶瓷文化:清三代珐琅彩瓷器的装饰特征


清三代珐琅彩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一朵奇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三朝极为名贵的御用器。为康熙时始烧造。其起源于明代一种新兴手工艺品,它是在铜胎上以蓝为地色,掐以铜丝,填上红、黄、蓝、绿、白等几种色釉而成的精致工艺品。永乐时期已有这类制品,由于蓝色以景泰年间为最好,故有“景泰蓝”之称。清早期从国外进口有与景泰蓝相类似的金珐琅、铜珐琅等工艺品,国内流行在铜、玻璃、瓷等质地胎子上,用进口的珐琅彩料描绘器物形成珐琅彩器,并被称为“铜胎珐琅彩器”、“瓷胎珐琅彩器”等。

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由于是从铜胎移植而来,尚处初创阶段,彩料掌控尚未成熟,彩料与瓷胎粘合也不佳,故器型小。白胎瓷内壁施釉而外壁素面,在外壁上施珐琅彩后,留下白而不完美,通体复施黄、蓝、红、豆绿、绛紫成为色地珐琅彩瓷。色地有透明与不透明的,注重了色调的烘托效果。纹饰部局遍满通体,在器物面、盖、底部,均有装饰。常在画好的图样上补上较深的颜色表示阴影,时而点上小点辅助装饰,花叶点深纹。运笔工谨,图案部局强调趣味而疏于记实。画面注重西方绘画笔法、技法,如时空、透视、明暗关系等。

雍正后,珐琅彩瓷器制作更为精进,部分和康熙时色地一样外,绝大多是在精致的白瓷上彩绘。白瓷器从景德镇烧好后送到京城,也有用旧脱胎填白瓷器。雍正珐琅彩瓷器改变了康熙时期只绘花枝、有花无鸟的单调图案,在白瓷上用珐琅彩料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不同的画面,并配以书法题诗,成为制瓷工艺和书、诗、画。雍正本人提倡水墨、青绿山水,故此两品种皆有精品。雍正十年提供画稿的有唐岱和画水墨珐琅的戴恒、汤振基。雍正六年指定画珐琅彩花样的有贺金昆。画珐琅的有张琦、周岳、宋三吉等人,谭荣、邹文玉最出色。

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发展到成熟时期,脱离了铜胎珐琅画法的模式。画面装饰更为中国化,制作技术达到顶盛。瓷质如白玉,胎骨如蛋壳,且具画苑画风,题句优雅,款识工整。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表现追求瓷本色清纯,色地珐琅彩较少,较多以白瓷釉面上施彩绘制。景德镇盛产如玉白瓷,加之宫中所藏白瓷皆为所用。雍正早承康熙装饰之风,后在图案化装饰、写生式基础上,增加了彩色地开光、翎毛类、山水类题材,有花有鸟,画配题诗、写意画面、朱红印章、书诗画为一体,瓷画与纸画渐近,形成雍正时独特艺术风貌。乾隆期珐琅彩瓷器画面有完全仿西洋画,有些画面题材增多。所用白瓷也为造办处上等货,乾隆十八年造办处档案:“白瓷盘一件、白瓷暗龙盘一件传旨着交珐琅处烧珐琅,填白盘碟大小一百卅件、填白大小二十八件、交珐琅处烧珐琅。”这些珐琅瓷器产量不大,完全由清宫廷垄断。雍、乾珐琅彩瓷器,有题诗的引首、句后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印面文字与图案、题款相配合。清乾隆珐琅彩芙蓉、鸡纹玉壶春瓶,瓶口撇小,长颈,腹下丰满,圈足。胎薄釉润。颈部以蓝彩绘上下蕉叶纹,腹部绘山石,石后三株芙蓉花,周边绘小野花,两只稚鸡相依偎,窃窃私语。瓶上有诗“青扶承绿,红妥出阑枝”。器物制作精细,胎质细腻,用彩浓淡适宜,花卉鲜艳逼真,禽纹生动形象。诗画结合,具文人画工笔情趣,代表了乾隆时期制瓷最高水平。

现存清宫珐琅彩瓷共约五百余件、两百多个品种。这种文化受世界文化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工艺文化艺术的发展,作为我国与世界陶瓷工艺文化的一个优秀品种,清代珐琅彩是我国陶瓷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是现当代我国陶瓷艺术学术理论及实践的重要基础与发展的参考资料。本文再次提及珐琅彩,旨在引起学术界、艺术界对其重视,同时其对当今陶瓷艺术界不无启迪之用。

清三代瓷器收藏现在热门吗


中国瓷器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在世界上一直是享誉盛名的,其中,清代瓷器一直是在艺术品界有着较高的地位,受喜爱的程度也是居高不下。更有甚至,它的成交价屡屡创下新的记录。

清三代的瓷器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装饰风格上,都与之前的朝代非常不同,其有独特的俊秀、妩媚之美。下面,小编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清三代瓷器。

“清三代”,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被大家称为“康乾盛世”。在这段时期,朝廷的财力人力最为雄厚,社会发展十分繁荣。有皇家窑口、官方造办处制作的“清三代”御窑瓷器,可谓是一等一的上乘品。

这些“清三代”上乘品无论是从胎质、釉彩来说,还是造型、纹饰等方面来看,都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整体给人呈现了一种精细、大气、豪放的特点。当然,“清三代”御窑瓷器能有这样的成就,除了当时朝廷的经济支持,也离不开明代的基础。

“清三代”御窑瓷器的烧造方法、多种种类,如青花、五彩等等,都是继承了明代景德镇瓷的很多优秀传统,尤其是康熙、雍正两朝,对明代永乐、宣德年制的青花瓷器非常重视,多有学习之风。例如,许多清早期的青花瓷器,未写官款,而写成了成化、宣德款,后来逐渐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开拓创新。清三代官窑的开拓与创新把清三代的受众以及价值又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从而让清三代的瓷器更加受大众的欢迎。

明代的瓷器主要以古朴古拙为主,胎体不如清代的精细,有“粗大明”之称。明代的釉面较为肥厚,而清代的瓷器釉面比较细薄,从胎和釉上便能明显区分两者。另外,清三代的官窑还开创了绚丽多彩的粉彩、古铜彩和珐琅彩,还有多种类的单色釉、镂雕、转颈、转心的工艺技术,这些都使得大家较于前朝和清代,更热衷于清三代瓷器的原因。

此外,清三代瓷器广受追捧的另一个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升温。新兴的收藏者越来越多地将其他经济领域的投资方法转移到了古董市场。而清三代的瓷器作为收藏市场上的佼佼者,其热度和前景自然会比其他许多古董更具价值与潜力。

清三代瓷器釉彩创新品种有哪些


清三代瓷器釉彩创新品种有哪些?清代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精湛的技艺。清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清三代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多样,风格多变,清三代瓷器不仅在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还在釉彩釉色、造型和技法上不断创新,烧制出了让人赞叹不绝的许多创新品种。那么,清三代瓷器釉彩创新品种有哪些呢?

珐琅彩

珐琅彩瓷器初创于康熙晚期。珐琅彩瓷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著名的宫廷御用瓷。珐琅彩瓷是在已烧好的素胎上涂彩料作底,在底色上加绘纹饰,再经炉火烧制而成。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珐琅彩瓷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珐琅彩瓷的制作程序是:先在景德镇烧造里白釉外无釉的瓷器,送进宫中(个别的使用宫中收藏的明代永乐白瓷),再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涩胎上用进口珐琅料描绘纹饰,然后入窑焙烧而成。雍正以后则以景德镇新创的细白瓷为胎,在白釉上施彩。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主要模仿铜胎画珐琅器,传世品多为色地画珐琅瓷器,均署“康熙御制”款。

粉彩

粉彩始创于康熙晚期,极盛于雍正时期。早在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乾隆时期粉彩已非常兴盛。其中雍正粉彩瓷器在造型、胎釉、彩绘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器工艺的影响而创烧出的一种新型釉上彩瓷。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釉里三色

釉里三色创烧于清代康熙时期。“釉里三色”,是以素白坯为地,用竹刀先“刻划”出主题纹饰轮廓后,再根据需要在纹饰上填绘铜红色料与钴料着色的釉里红和青花;豆青为铁的呈色,通常用来填绘山石。釉里三色在青花釉里红的基础上增加了豆青色,使物象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康熙“釉里三色”,由于采用了胎体“刻划”与釉彩“着色”相结合的装饰方法,器物表面纹饰均凸凹起伏。加上釉下三种色彩相互映衬,富于立体感,使得釉下彩绘制瓷工艺更前进了一步,更加绚丽丰富,更具观赏性。康熙“釉里三色”,是豆青与青花和釉里红的产物,其制作工艺复杂,烧造难度大。成品多为豪门赏器,足底多有铭文款识。尤其是釉下这三种色调都能够发色鲜艳色正的器物很难兼得。康熙“釉里三色”,为明清时期瓷器品种中稀少瓷种,历来被喜好古瓷赏藏的人士所钟爱和追宠,是较为难觅的佳品。

高温红釉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康熙高温铜红釉瓷的成功烧造标志着明代中期以来失传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在康熙时景德镇御窑厂得到了恢复。

豇豆红釉

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这三种高温红釉对比来说,其中以豇豆红的烧制难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万千变化,清人洪亮吉赞其“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清代康熙朝晚期景德镇创烧的豇豆红釉属于色多变高温铜红釉,因釉面酷似豇豆皮的颜色而得名。豇豆红是各种铜红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种,也是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因红釉的深浅及绿色斑点分布在不同的部位,成品也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称“大红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下品呈色暗褐,称“驴肝”、“马肺”。豇豆红釉因烧制困难,故基本无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

郎窑红釉

郎窑红釉是一种高温铜红釉,是由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创烧,故名郎窑红。郎窑红釉是在模仿明宣德宝石红釉基础上的一种高温铜红釉,因釉色浓艳,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称“牛血红”。郎窑红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大,器物口沿处因釉薄而呈现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浓甚至釉凝成堆。由于施郎窑红釉的器物在底足处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的做法,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红釉釉层不会流至器足或与垫饼粘连,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郎窑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经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焙烧而成。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标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釉瓷器在当时就很名贵,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霁红釉

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器主要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霁红釉三种,其中霁红釉系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常见器形有僧帽壶、梅瓶、钵、盘、碗、高足碗等。或署官窑款,或无款。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

厂官釉

厂官釉是清代景德镇御窑烧造的一种铁镁结晶釉,也称秘釉。厂官釉是按厂官窑所仿。《南窑笔记》:(厂官窑)其色有鳝鱼黄、油绿、紫金诸色,出自直隶厂窑所烧,故名。多缸、钵之类,釉泽苍古,配合诸窑另成一家。今仿造者用紫金杂釉,白土配合,胜于旧窑。厂官窑址还每找到,有人士认为河南彭城窑,也有认为是北京门头沟琉璃窑。

厂官釉最早烧造于康熙时期。如《景德镇陶录》:“(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理官臧应选所造。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中斑点黄者可能是后人所称的茶叶末釉。《陶雅》:“深绿之有棕眼者谓之新橘(橘之末黄者也),近墨者为鳖裙,近黄者为蟹甲,此三者为一类。”从实物看,深绿茶叶末确实多见棕眼。

《陶雅》对清历朝厂官釉的评价是:“以雍正仿成化者贵”。“雍正窑则仿于黄矣”。“而尤以绿色独多者,最为稀罕,盖乾隆窑也”。“嘉、道以后,取人憎厌,亦莫名其所以然,大抵色暗败板滞,釉汁不润,质有颇粗。顾康熙一代,不见有茶叶末之瓷品,抑独何欤”。从实物看,古人评价非常准确:雍正茶叶末多偏黄色,乾隆茶叶末多发色深绿,而康熙以深墨色居多。

天蓝釉

天蓝釉是汉族瓷器釉色名。一种高温色釉。由“天青”演变而来,清康熙时创烧。釉色浅而发蓝,似天蓝色,故名。含钴量在2%以下,釉中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均起呈色剂作用;呈色稳定、莹洁菁雅,可与豇豆红媲美,是古代汉族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不朽的艺术造型的完美体现。雍正天蓝釉瓷器的烧造在康熙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深浅不一的两种釉色,深若雨后晴空,淡趋月白。另外,康熙朝的天蓝釉瓷器多为小件文房用具,而雍正时出现行体较大的天蓝釉瓷器,如罐、瓶、缸、花盆等。

虎皮三彩

虎皮三彩瓷器为康熙素三彩瓷器中的新颖品种。器表以黄、绿、紫、白等色釉点染成斑块状,犹如虎皮斑纹,故俗称“虎皮釉”或“虎皮三彩”。传世品中多见康熙虎皮三彩碗、盘等。

炉钧釉

炉钧釉是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一种瓷器颜色釉,盛行于乾隆时期。因史籍中有“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的记载,故称“炉钧釉”。其工艺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于低温彩炉中二次焙烧成器,釉面呈现紫红、月白、葱绿等色,因釉面流动,多种釉色融熔于一体,有的蓝中带红色斑点,有的青蓝色中闪现点点蓝斑,颇显华美。炉钧釉属低温窑变釉,入窑经二次烧成。从传世品及档案记载反映出雍正年款的炉钧釉以蓝、白或红、蓝等色相间交融,以不同的窑内气氛烧成各种变幻莫测的窑变釉面。乾隆朝的炉钧釉以蓝、绿、月白色釉面为主,釉面流淌小,以蓝色釉点多见,造型更加丰富。炉钧釉由于釉中含有粉剂,故釉层厚而不透明。器内釉面明显呈现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的片状纹,层层排列整齐,是为炉钧釉瓷器的一大特征。

淡黄釉

黄釉瓷器创烧于雍正时期,其着色剂为氧化锑,由于其釉色比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传统浇黄釉浅淡,故名“淡黄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黄色,故又称“蛋黄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写的《陶成纪事》中称之为“西洋黄”。雍正淡黄釉瓷器的造型多为小件的瓶、盘、碗、杯、碟等,小巧的形体配以淡雅的釉色,颇显俊秀典雅。

窑变釉

窑变釉是清代雍正时期仿宋代钧窑而创烧的一种高温颜色釉,釉色比钧釉更加绚丽多彩,变幻万千。窑变釉烧造工艺,据成书于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载:“其钧窑及法蓝、法翠乃先于窑中烧成无釉涩胎,然后上釉,再入窑复烧乃成。惟蓝、翠一火即就,钧釉则数火乃得流淌各种天然颜色。”此种窑变釉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将各种不同颜色的釉融合为一体,在不同的窑内气氛中呈现出多种美丽的釉色,交织在一起,形成千变万化的缕丝状线条或斑片,奇妙无比。该窑变釉一直延续烧制至晚清。

雍正斗彩

清代斗彩以雍正朝最有成就,在纹饰布局,色彩配合和填彩工艺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突出成就具体表现在:一、仿制明代成化斗彩的成功,所仿成化斗彩罐、鸡缸杯、马蹄杯等几乎可以乱真;二、突破了过去单纯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传统工艺,将粉彩与釉下青花结合在一起,使斗彩变得更加秀丽诱人。以粉彩代替传统五彩而形成的斗彩是雍正时期的创举,雍正斗彩瓷器代表了清代斗彩瓷器的最高水平,由于在画面中引入了粉彩、金彩,从而形成了斗彩加金彩、斗彩加粉彩的新工艺,这是对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明代斗彩瓷器的重大突破。

金红釉

金红釉瓷器为雍正时创烧,在官窑传世品中亦很罕见。

墨彩和木纹釉

墨彩是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之效果施于瓷器上的彩料,首先在白瓷器上以黑料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烘烤而成,其效果犹如在白纸上以墨笔作画。而木纹釉则是清雍正、乾隆朝独具特色的釉色之一,装饰效果颇富自然生趣,且清雅怡人。

仿木纹釉

仿木纹釉出现于清雍正时期,乾隆时制作更为广泛,釉面比雍正时有更富于变化。

仿古铜彩

无论造型还是颜色均刻意模仿青铜器,达到了使人仅凭肉眼无法辨别是瓷还是铜的地步,这种仿古铜彩釉色是乾隆时期的新创釉色。

清三代瓷器已成高风险板块


“对瓷器爱好者来说,清三代是无可争议的黄金时期。”日前,在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郑树发刚刚落成的私人收藏馆里,他向中国古瓷器鉴定界泰斗级人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研员赵青云如此讲解自己的收藏重点。

近十年来,全球拍卖市场上天价的官窑瓷器,绝大部分都来自中国的清三代,由此也引发了民间对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的热潮。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秋拍,清三代依然引领着古董拍卖的风向。记者从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的2016年秋拍瓷杂板块成交额TOP10中看到,有6件作品来自清三代,3件为陶瓷,分别为唐英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清雍正青花喜上眉梢抱月瓶、清乾隆青花八仙贺寿螭耳尊,成交价均在3821万元人民币以上。

这么多年来,连高古瓷板块都经历过大幅调整,唯有清三代瓷器的市场地位固若金汤。郑树发坦承,正因为民间投资一直高烧不退,引致清三代瓷器也成为一个风险极高的板块。

康乾是制瓷黄金时代

郑树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生于1959年。在国内的艺术品行业低潮时,他还是城市效区一位在大排档靠使锅铲谋生的小厨师,最拿手的绝活就是炒牛河。三十多年前,他只知道瓷器最重要的功能是用来当盘碗盛菜,殊不知三十多年后,自己居然摇身一变成了一名专业从事古董陶瓷收藏的大玩家。

在郑树发看来,每一个古董陶瓷爱好者都几乎是从清三代入手的,到了最后,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也是在清三代这个领域玩得最好的。

陶瓷被誉为中国文化代名词。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年至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当前陶瓷手工业有种说法,说这个行业在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就达到了历史顶点,无论是斗彩、五彩、素三彩,还是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质量和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当时的官窑瓷器,也代表着当时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郑树发对记者说,所以收藏界有句俗语说,“瓷器要玩清三代。”

近二十年来,郑树发旗下的竹溪饮食在业内发展得风生水起,由此也为他进军古陶瓷收藏领域积累了大笔资本。在郑树发的收藏馆里,记者看到其收藏品种实际以明清两个时期为主,最有代表性的藏品包括明末嘉万的五彩、黄上红釉瓷和清三代釉里红、单色釉瓷。

实际上,郑树发告诉记者,清三代的瓷器远远不止釉里红、单色釉。他举例说,景德镇官窑的产品装饰种类就多种多样,数不胜数,主要包括青花、釉上彩、色釉瓷器,其中釉上彩包含有五彩、黄彩、红彩、绿彩、蓝彩、黑彩、金彩,还有珐琅彩、粉彩、斗彩、素三彩。说到粉彩,郑树发特别提到,乾隆时期有件引人瞩目的瓷器“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曾以1.17亿元差距打破由“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创下的最高价纪录。

在清三代瓷器里边,青花的地位也举足轻重。这类瓷器,几乎占据了康熙朝瓷器拍卖市场的半壁江山。整个清三代的青花,不仅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屡屡创下天价成交纪录,也是民间资本追逐最为狂热的一个品种。

除此以外,郑树发介绍,广东玩家比较喜欢的清三代瓷器还包括色釉。色釉瓷器最广为熟知的是红釉系列里边的郎窑红、霁红,其次是仿宋代汝、官、哥、钧等名窑经典釉色,包括东青釉、胭脂水、紫金釉、乌金釉、珊瑚红、孔雀绿、瓜皮绿、秋葵绿、天蓝釉、霁蓝釉、紫釉(又名茄皮紫)、茶叶末、铁锈花等。

“这么多的品种里边,有些是对前代工艺技术的继承发展,如蓝釉、黄釉、绿釉、紫釉和酱色釉等单色釉,有些则是对失传工艺的重新发掘创新,如郎窑红、豇豆红等。”郑树发说,目前学术界公认清三代独创的釉色有胭脂水、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秋葵绿等。

市场过热致仿古和造假云集

当前,藏家在拍卖市场上对清三代瓷器的关注与日俱增。被资本推在最高位的当然是官窑瓷器,然而流传下来并且进入市场的官窑瓷器数据毕竟有限,因而,民间很快把收藏的热情一部分分流到民窑精品。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的古瓷器专家金贝告诉记者,其实清三代民窑瓷器,当前的市场价格也被炒到了相当高的位置。这些年,一些成功企业家也开始大规模进军陶瓷收藏,他们大部分并未抱有很功利的投资目的,收藏习惯上只进不出,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清三代瓷器价格被不断拉高。

不过,郑树发认为,当前收藏清三代瓷器毫无疑问已经成为行业中的大热门,而且这种热度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不见消退。对理性的收藏者来说,这其实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清三代或许也已经成为风险极高的一个板块。对上游的仿古瓷手工业者来说,他们往往是迎合下游买家群体的口味和需求来组织生产的。哪个板块的瓷种市场需求最旺,他们仿造的对象就越集中在这个领域。“当前,景德镇一些仿古高手做出来的清三代瓷器,简直已经到了足可以假乱真的地步。我自己在收藏初期也上过不少当,吃过不少亏。”

事实上,记者在广州的古玩市场上也发现,清三代瓷器是各类流通渠道上铺货最多的产品。最近一年,记者也参加过为数不多的仿古瓷专题展览,现场看到的仿清三代青花、粉彩作品,其逼真程度,常常让一同参观的行家老手叫绝。

“投资界有句名言说,成功的投资者永远是在寂寞中等待、在热闹中清醒、在疯狂中退出。”在郑树发看来,其实在古陶瓷收藏领域,我们同样需要坚持这种理念,“我们和许多企业家一样,是拿着真金白银进市场的。买贵不怕,就怕买得不对。因为假货一文不值。”

正因为市场赝品太多,郑树发近年来不得不经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到其场馆交流指导,并与业内行家加强探讨。他说,自己最重视的就是对瓷器的微观鉴定。因为古瓷器在细节上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仿古瓷永远达不到的。很多赝器,都是在细节上露出马脚,从而被买家识破的。

郑树发认为,一个理性的收藏者,不应该害怕自己的藏品受到别人的质疑。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都是有局限的,古董的世界浩如大海,在这门学问的面前,我们永远只是小学生。“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做企业很成功,在古董认知上也是天才。兼听则明,偏听则废。谁都喜欢听好话,但要想真正避免以后少犯错误,就应该多听听质疑者的判断理论和依据是什么,学习他们研究问题的方式和逻辑。”

清三代粉彩怎么鉴别


粉彩瓷是除珐琅彩之外,清代宫廷又创烧的新型彩瓷,主要是在烧好的胎釉上加入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之后用笔洗开,产生粉化效果之后就是我们常常在市面上看到的粉彩瓷。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清三代的粉彩瓷,主要是指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粉彩瓷的发展以及有哪些独有的特色、价格以及升值空间是怎样的。

粉彩作为一种釉上彩的陶瓷装饰,在已经烧制好的白瓷上进行二度创作,入窑之后在七百摄氏度左右的炉温下烧制而成,凭借着绚丽多彩、卓尔不群的特征受到世人的喜爱。粉彩在康熙时期首次创烧,雍正时期迎来了属于它的兴盛时期,而乾隆时期则是在雍正粉彩烧制基础之上,创烧出了新的品种,可以说是三个时期都有着属于它们的收藏价值。

清代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是这一时期由于经验不足,制作较为粗糙,主要的纹饰还是延续了五彩的纹饰进行制作,以白地粉彩器和绿、黄、紫三彩瓷上加入胭脂红彩两大类进行烧制,烧制时间较短,存世量较少,我们以“清康熙涂菊亭粉彩赏荷小碟”为例,这件瓷器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于有人物、荷塘以及书法的加入,在做工的难度上较高,釉色层次非常的丰富饱满,其收藏价值是非常之高的,这类的瓷器价格在几十万是非常正常的。

在雍正时期,粉彩瓷在各个方面都有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在造型、彩绘上,从其彩料上看,雍正时期的瓷器要比康熙时期彩料更加的精细,色彩更加的柔和,画面层次更加的丰富,有了更深层次的寓意,例如:牡丹、月季、四季花等等,从其烧制的产量上看,雍正时期有官窑和民窑进行烧制,精致、鲜艳、独特是粉彩瓷所具备的特征,收藏价值较高。

而粉彩的烧造到乾隆时期是较为著名的一个瓷器品种,在雍正时期发展基础之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例如:常见的鹿头尊上有了艳丽的纹饰以及构图美感更加的强烈,但是由于烧造难度较大,所以鹿头尊流传至今的较少,价值自然也是非常之高的,甚至要比康熙、雍正时期的瓷器价格更高。色地粉彩、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等新品种都是在乾隆时期得以烧造的,从其纹饰以及色彩、釉质都有着较为高水平的呈现,例如:其纹饰有了仕女、福寿、八仙等,色彩上有了“绿里绿底”等等,独具特色。现在市场上的清三代粉彩流通较多,但是大部分收藏价值都较小。

清三代粉彩图片及价格:

1:清雍正粉彩春梅灵芝盌,尺寸:10.1厘米,估价:HKD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28,975,000 ,成交时间:201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款。

本品灵芝纹饰,寄托追求长青之愿望,与杜氏〈金缕衣〉及道教长生之说互相呼应。雍正帝奉行道教,熟读古籍,对〈金缕衣〉亦应非常熟悉。再者,《唐诗三百首》仅杜氏一人为女性,故此可推断〈金〉诗颇受皇帝重视。

梅芝之饰,制作时间早于较为人熟知的梅竹双清灵芝或桃树茶花的配搭。

2:清乾隆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尺寸:高34.5厘米,估价:RMB 4,500,000 ~ 6,500,000,成交价: RMB 27,025,000 ,成交时间:2013.05.12,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3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本瓶口颈呈喇叭形,两侧分别堆塑柿蒂附耳,腹部圆润而修长,圈足外撇,整体造型挺拔俊朗,线条流畅而不失节奏感。此瓶形首创于乾隆朝,由于其腹部空间开阔,既便于通景作画,也可运用开光手法布局,修长的颈部可堆塑各式双耳,亦可不加修饰,从而使这一瓶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再加之其自身造型隽美出众,因此自出现之时,即成定式,一直流行至嘉、道两朝,并衍生出多种相似造型,加饰各式双耳,是乾隆朝以降最为成功的创新瓷器造型之一③。本瓶主体纹饰作于腹部四面开光之中,开光为长方倭角形,凸起于瓶身之上,从而起到突显其中内容的作用,同时也使画面更具立体感,但这种装饰方法增加了瓶颈与瓶腹胎体的厚度差,对制胎和烧造温度的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这一方法在此时也仅用于少量高档御窑瓷作之中。四面开光之中的正背两面分别以墨彩隶书书写乾隆皇帝两首御制诗,诗作末尾分别钤“乾隆”、“宸翰”朱文、白文印。这一钤印方式,也是乾隆时期御制瓷器书写御题诗文时所惯用的。两侧面开光中分别描绘诗中所赞咏的秋菊与冬梅。菊花图以各色不同品种的秋菊为主体,花朵漫生于画面之中,或含苞、或绽放,左上一隅,一只秋虫闻香而至,既巧妙填补了画面空白,又为花朵增添了动感与生气。梅花图中一株梅树于画面下方蜿蜒而出,左右伸展,布满整个画面,梅树枝头不见枯叶,唯有粉、白两色梅花傲雪而生,一株火红山茶与梅树同栖同生,绽放于梅干一侧,不仅为画面增添生机,也预示着春日将近。两幅图画构图并不以饱满取胜,而是注重花朵之间的距离感与空间感,再搭配清雅的设色与细腻清秀的笔风,从而给观者一种温和沉静,而又不失富贵的美感。本瓶辅纹饰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交相绘制而成,口沿、肩部及足胫分别以粉彩描绘如意云头、回纹及蕉叶,将整个瓶身分为颈部及腹部两部分,分别绘制缠枝花卉图案,但纹饰主题不尽相同,颈部以粉色双犄牡丹花为主体,花朵、枝叶间穿插蝙蝠、万字结与红色柿果,其中柿果意在与瓶耳相互呼应。腹部四开光周围则绘制明清御窑瓷器上最为经典的缠枝莲花图案,其间缀有宝罄,与颈部所绘蝙蝠、万字结共同组成“福庆连绵”的美好寓意。整器纹饰绘画笔法工整细腻,用色种类丰富、色泽艳丽,而最为点睛之处在于其部分枝叶以青花绘制而成,发色淡雅,避免了因布局紧凑而产生的繁复之感,从而使整个图案在不失富丽堂皇的同时还透着一股清柔之气。细心观察还可发现,本瓶主辅纹饰分别采用的牡丹、莲花、菊花、梅花四种花卉恰好组成一个四季轮回,这应该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包含着设计者蕴藏于其中精巧心思。瓶内部和底部施松石绿釉,釉色清澈亮丽,色泽比嘉、道等朝所用松石绿釉浅淡,这正是乾隆晚期高档御窑器所施松石绿釉的典型颜色。瓶底部松石绿釉中心留有长方形空白,以矾红彩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识书写流畅洒脱,一气呵成。

3:清雍正御制粉彩过枝虞美人盌(一对),尺寸:直径13.4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HKD 26,500,000 ,成交时间:2017.11.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方框六字楷书款。

盌侈口,深腹,圈足。内外壁彩绘罂粟花,纹饰相连,如花枝过墙而出。外底青花双方框内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两盌纹饰章法基本相同。

4:清雍正粉彩“福寿双全”图碗,尺寸:14.3厘米,估价:HKD 20,000,000 ~ 30,000,000,成交价: HKD 23,060,000 ,成交时间:2011.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雍正御瓷的桃蝠纹,描绘入微,淘宝满莹润,枝叶繁茂,经脉毕现,祥蝠姿态各异,生动可爱,因此虽不常见,仍广为人之。与本器相仿之品,虽然屡见于册,却如凤毛麟角,极为罕见。

5:清乾隆粉彩百花不露地葫芦瓶,尺寸:高32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22,000,000,成交价: RMB 22,400,000 ,成交时间:2010.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5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製”款。

乾隆一朝,瓷艺精进,榷陶使者唐英殚心竭虑,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藉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以瓷为胎,敷设彩釉,铸就千古不遇之辉煌。其间既崇尚复古,亦勇于创新,所带来的技术突破与艺术新姿采均在中国艺术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诚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其中百花不露地一项为乾隆御瓷粉彩器之珍贵隽品,历为藏家所珍。本品于乾隆御制彩瓷之中堪称别致,巧取葫芦为形,尊贵秀雅,装饰雍容华丽,通体点缀各式花卉,圃簇繁丽,上下相映,各尽其妍,种类之多,不胜分辨,使人仿佛置身百花丛中,目不暇接。其设计独具匠心,画面虽繁密却不乱,花叶分布各有主次,婉转舒展,颇见柔美之姿。其笔意精美绝伦,彩料妍亮,色彩搭配与转换之妙又恐非言语可表。底施松石绿釉,匀净厚润,中心书红彩篆款,端庄规整,足际处涂抹金彩一周,全器上下皆工致非凡,处处彰显出乾隆彩瓷无与伦比的华丽与尊贵。百花不露地装饰之出现必在工艺繁荣之世,考其源流,可知雍正一朝为初创阶段,多见碗杯之属,花叶之间留有空隙,尚无致密之象,实物可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乾隆之后发展至极致,嘉庆初年尚见。其工序之繁缛,设色之丰富,绘画之多彩,绝非数人之力可成,当为彩瓷之翘首。彩瓷之妙贵在工致,工致之本则在于良工与巧匠。百花不露地者,若无良工为之构图设计,巧匠为之敷彩洗染,何来一器成,天下宠?故其烧制颇为考究。

6:清乾隆粉青地粉彩“瓜瓞绵绵”图金彩双螭耳撇口瓶,尺寸:53.2厘米,估价:HKD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21,380,000 ,成交时间:200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9秋季拍卖会。

7:清乾隆粉青釉描金镂空开光粉彩荷莲童子转心瓶,尺寸:高28.1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RMB 21,336,000 ,成交时间:2008.05.11,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8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此器称为“转心瓶”, 因在镂空的瓶内套装一个可以旋转的内瓶而得名。“转心瓶”又称为“旋转瓶”、“套环瓶”,流行于清乾隆时期的瓶式之一。“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瓶底有内凹的槽,外瓶形状似灯笼,内、外瓶套合后放于瓶座上,座上的立轴嵌入凹槽。外瓶通常镂空,内瓶可随之旋转,瓶体上的图案如走马灯般可通过外瓶镂空处看到。由于转心瓶工艺复杂,烧造难度极大,不仅要求内外瓶的设计尺寸要适度,同时瓶体各部分若有毫厘之差就会前功尽弃,“转心瓶”的制作充分体现出其精湛的工艺水平。

8:清乾隆紫地轧道描金粉彩缠枝花卉八吉祥纹瓶,尺寸:高19.4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20,700,000 ,成交时间:2016.12.04,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此件紫地轧道缠枝花卉八宝纹瓶,巧作纤颈撇口,垂肩丰腹,承以矮足。通体造型比例妥帖,不失端庄。外壁以繁复粉彩细绘,上下部分分别装饰有“锦上添花”之称的轧道色地粉彩花卉纹,无论口沿之处的灵芝云,颈部缠枝宝象花纹,颈肩部之卷草纹,肩部及近足处之西洋卷草花卉纹,皆笔触温婉,细腻入微,色彩丰富。腹部主体留白,绘粉彩八宝纹,立体像生,八宝之外,不复加更多装饰,使其意义更为突出,意蕴深刻。足墙以料彩绘回格纹,底心留白署矾红“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方款。以粉彩花卉搭配锦地的“锦上添花”,出自治瓷名臣唐英的巧思,如此搭配所打造出的极致美感效果空前绝后。“锦上花”式设计源自古典文学中“锦上添花”一语,首见于宋代文人书法大家黄庭坚的《了了庵颂》。与苏轼年代相若的黄氏乃当时最具影响力之文人,以唐代诗人杜甫为宗,尤以收藏、临学杜甫之作著称。同身为书家、诗人及画家,乾隆帝对于黄氏极为景仰,因此“锦上添花”一词对他亦别具意义。诗中,黄氏以丝绸织锦比拟新建之佛庵,而现身于其间的他,就像是花朵,落于织锦上,使得这幢独特的建筑更显迷人。“锦上添花”成了朗朗上口的成语,意指“好上添好”,寓意吉祥,贺人美事加乘,福禄双至。此器上下部分以这种极为繁复的工艺描绘,展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丰富色彩与细节,而器身通景却以白底洋彩描绘八宝纹,于繁复热闹中忽而展现宝像庄严之氛围,深刻阐释了五蕴皆空,诸般心愿集之大成的深刻奥义。

9:清雍正粉彩福寿纹碗,尺寸:直径14.4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4,950,000 ,成交时间:2011.11.17,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粉彩瓷始创于清康熙朝,雍正、乾隆时期迅猛发展,雍正粉彩由玻璃白在彩绘画面打底,用传统绘画中国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色彩丰富,以娇艳柔丽名重一时。粉彩装饰图案丰富,纹饰有山水人物、花草虫蝶等。造型精巧玲珑,胎体轻薄,釉面莹洁细润,敷彩新嫩,纹饰绘制精工,纹饰画意生动,寓意吉祥,色调清丽淡雅,清新隽雅,为雍正粉彩器的上品。正如陈浏《陶雅》评论雍正窑器有:“雍正窑极精之脱胎瓷画。有四绝焉。质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绝也。薄如卵幕,口嘘之而欲飞。映日或灯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之笔画彩色。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光。鲜盆娥细。睫有耸毛。且茎茎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

清三代青花瓷砚


瓷砚。属于实用品,是用来磨墨的。而当时却把精致瓷砚用作收藏品,基本上没有人再用来磨墨,从古至今瓷砚都是文房用品里不可缺少的品种。尤其是青花瓷砚在清朝的烧造最为广泛。

青花瓷砚,康熙时烧造最为精致,此时的青花大多使用国产的浙料,从色釉到胎釉都要经过窑工们的严格提纯,有时一窑出不了多少精品。康熙中期的青花,在绘画上较富有实感,山水,人物,楼阁。无论是远山近水,层峦叠嶂。还是阴阳反面。既能表现粗犷的纹饰,又能表现淡雅纤细的图案,层次表现之多,是历朝之最。图中康熙青花瓷砚,就表现出这样特征,连体的云纹,深浅不一的青花色,非常有立体感,又不失古朴的风格。

瓷砚的口部为唇口,通过口部磨釉看到了胎为洁白细腻的瓷胎,口的里端为凹下去的圆圈槽,槽里施釉,釉色为康熙典型白中闪青,此种釉面的硬度较高。而浆白釉面就显得较为疏松,有易碎的感觉,总之,康熙时期的青花,呈多种深浅不一的青色,可达到数十种,只有多种色才能显出远山近水的感觉。此时的造型品种,达到了青花器制作的高峰,而青花瓷砚就是当时的一个品种,文房器里还有青花笔筒,青花笔架等等。这一时期的器物,大多带有本朝的年款,款式书写工整,到了清代的晚期,也就是光绪时期,仿制品大量盛行,造型仿,青花纹饰也仿。

另一件青花山水瓷砚,即为仿康熙时期的作品,但还是有本时代的特征,首先造型上,口里收,凹槽中不施釉,露出的沙地儿,较康熙时期的粗,没有康熙时细腻的感觉,青花色虽然很浓艳,但明显比康熙时期少了些层次感。青花绘画比较呆板,口部双蓝圈,接口处断断续续,釉面显得粗松,质软,光绪时期器物的圈足处理的也不规矩,有的棱角花浓艳,也有层次感,有时也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青花的色泽层次还是没有康熙时期的多,胎体时薄时厚,所以手头也不均。注意光绪时期的款式书写,此时有两种书形式:一种为仿康熙年制款;另一种为本朝代款,仿款多字体较胖。本朝代款,官窑器规整,民窑器大多无款,即便有也很潦草,均为青花书写。光绪时期除了注意观察器形,胎釉和纹饰有何差异外,还注意一下底足的处理,往往仿品的二层底足处理的不规整。

青花瓷砚作为文房用具之一,已不局限于实用,而是用来收藏,用来欣赏,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瓷砚的价值也越来越高,拍卖会上也时有瓷砚出现,但精品还是越来越少,尤其是清三代的青花瓷砚,可以说少之又少,后仿者在一些市场上还是能见到的。

冬青釉瓷器与其他青釉瓷器有什么区别


中国的古人将青色绿色和蓝色都统称为青,这样在瓷器中青釉瓷这个品种就有着非常多的颜色表现,比如粉青,豆青等,冬青釉瓷器就是其中一种,其区别可见下述。

一、冬青

冬青釉瓷器是明朝的永乐时期创出的,其色泽感比较重,在青色中闪着绿色,给人一种苍翠欲滴的感觉,其釉质非常的肥厚,其中有比较多的小气泡并且有垂流的现象,其釉层非常的均匀,釉面上有着很强烈玻璃的质感。

宣德年间的冬青釉,釉色有的浅有的深,较深的釉色非常青翠,而较浅的釉色比较像青豆的颜色,釉面上没有桔皮纹,并且没有气泡非常莹润。嘉靖时期的冬青釉,其颜色在豆青与粉青之间,有着比较肥厚光亮且洁净的釉面。清朝的冬青釉最好的是康熙时期的,其颜色要比起豆青浅上一点,釉质非常薄但是很坚固,并且内外是均匀的一色。

2、粉青

粉青主要用铁类氧化物来呈现色彩,在其中还含有少量锰元素或者钛元素,其工序主要先坯来挂釉,形成1-2.5mm的釉厚,在入窑高温烧制,还原成类似青玉的色彩。

3、豆青

豆青与粉青都是创自宋代龙泉窑,明朝之前其颜色有点近于黄色,但是到了清代其颜色就比较纯接近与绿色了。正德时期的豆青,其颜色比较浅并闪有黄色,而康熙时期的豆青,则颜色比较深,釉面比较润泽。各种豆青的器物都只在面部,里面和底部都是白釉。

由此可见即便都是青釉,冬青釉瓷器与其他类型的青釉从各方面上来说都是存在着较大区别的,如果同时见到几种青釉的瓷器,应该是比较好辨认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三代青釉瓷器有什么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三代青釉瓷器有什么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清三代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