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如何鉴别清三代官窑瓷器 > 导航 >

清三代官窑瓷器鉴赏方法

清三代官窑瓷器鉴赏方法

如何鉴别清三代官窑瓷器 清三代瓷器鉴别 清三代海捞瓷器怎么鉴别

2020-07-06

如何鉴别清三代官窑瓷器。

清三代瓷器指的是康乾盛世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官窑瓷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官窑瓷器代表着我国瓷器发展的最高水平。中国瓷器艺术的发展在清三代时达到了最后一个顶峰。康雍乾三代的能工巧匠在继承和发扬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技法的基础上,创新了绚丽多彩的粉彩、珐琅彩、古铜彩技法,还出现了多品种的单色釉;而镂雕、转心的工艺技法,以及仿古、仿前代名窑技术堪称一绝,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地。 如果说清三代瓷器艺术代表着中国瓷器制造历史上的高峰,那么在这三代中,从瓷器的艺术成就来说,雍正一代的瓷器则代表着高峰中的高峰,尤其是珐琅彩瓷器,瓷器收藏家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件清三代珐琅彩真品。因为瓷器珍贵,所以清三代瓷器鉴赏功底一定要扎实,了解清三代瓷器特点,然后才能知道清三代瓷器的鉴别方法。

请三代官窑瓷器时代特点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史称“康乾盛世”,当时社会开放,文人墨客加入进来,欧洲的彩绘技法也得到借鉴,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且,这三代皇帝都非常喜欢艺术,特别是乾隆皇帝酷爱艺术,在艺术品领域投入了很多精力。单单乾隆留下的有关艺术品的御题诗就有三四万首。种种因素共同促使中国瓷器在此时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

一.康熙朝官窑瓷器厚重古朴、雍正朝精致清雅、乾隆朝新颖丰富

康熙朝的官窑瓷器胎体密度大、分量重;釉面相对较薄,玻璃化程度高,胎釉结合紧密;而器形则相对厚重、古朴,有明朝遗风,没有雍正时期俊秀;就彩绘而言,此时彩绘材料的提炼没那么精致,所以彩绘效果没雍正、乾隆时期细腻,没那么清秀的感觉。

二.雍正一朝制瓷的能力在清朝是第一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仿制。雍正时期的官窑瓷器可以说是这三代中的顶尖之作,精致、秀巧著称于世。此时的瓷器胎体洁白、精致,且胎薄,没康熙时厚重;施釉厚薄适中,釉面更加柔和、润泽,犹如玉的感觉;而彩绘也更加精致,构图留白多,柔和、疏朗;器形多小巧、精致。清三代瓷器艺术代表着中国瓷器制造历史上的高峰,那么在这三代中,从瓷器的艺术成就来说,雍正一代的瓷器则代表着高峰中的高峰,所以雍正朝瓷器价格拍卖最贵。尤其是雍正的珐琅彩瓷器更是不可多得,在拍卖场偶尔现身,瓷器价格拍卖价格以千万、亿计。

3.到了乾隆年间,瓷器胎体相对变粗;釉面因与胎结合得不够紧密,有波浪釉的情况发生,也就是说瓷器表面不够光滑,釉面细看呈波浪状;同时乾隆追求满工,瓷器的图案多繁缛、艳丽,有的用金较多,感觉金碧辉煌。描绘的图案西洋风景、西洋人物等亦较多出现;乾隆朝的器形比前两代明显增多,开发了转心瓶等很多新式器形。总的说来,乾隆一代的瓷器,从造型、色彩、图案都更加丰富,这和当时自康熙22年开海禁,乾隆时“一口通商”,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盛有关。打开了中国瓷器和外界交流的新时代。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一.康熙时期的浓墨重彩,“墨分五色”,而是讲究疏淡的,以少胜多。康熙时期的很多官窑瓷器,画面是正的,翻过来的时候有可能款写得不正,这是由于当时官窑瓷器底款不注重这一点。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1、康熙官窑瓷器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二.雍正时期作为明清两代官窑中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它不仅增加了很多品种,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个朝代的文化精神。雍正官窑瓷器做得很规矩 讲究瓷器写款方向

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款识。雍正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官窑年款较多见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双圈或方框,业内将雍正官款分为无圈、有圈和方圈等,用以区别。珐琅彩器款识有“雍正年制”与“雍正御制”四字,一般为两行竖写并围有方框的楷书款。在茶叶末、炉均及仿钧器上,则见“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雍正年制”四字古钱形款,则主要见于花盆一类器物底足。

雍正官窑款,由专人负责书写,字体基本一致。青花楷书款与篆书款同时并用。 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官窑款“大清雍正年制”,为早期流行的款式,字体柔弱、略草。 雍正晚期官窑款,多为宋椠体的正宗小楷,工整秀丽。青花色调大多纯正。也有少数深浅不一的。篆书款书体变化较多,有的方正规矩,有的草率不恭,有的笔路圆润。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圆圈官窑款,主要用在青花和粉彩瓷器上。“正”字的第一、四和五笔书写平正,这是雍正楷书官窑款的一个特点。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官窑款,多用于颜色釉瓷器上。“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官窑款,多用于仿钧釉、炉均釉, 或茶叶末釉瓷器上。“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官窑款与“雍正年制”四字楷书堆料,只用于珐琅彩瓷。雍正堆料款的蓝料色彩较康熙时为淡,字体也小。

三.乾隆瓷器官窑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鉴赏乾隆前期官窑瓷器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瓷器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清朝乾隆官窑器大部分有款,总的看来是以“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用得最多,三行六字楷书款在祭红等器物上较为常见,两行六字楷书款在白地红彩等品种上虽有,但很少能见到,“乾隆年制”四字篆款及楷款也用得极少。款字一般以青花写款为主,但有些抹红器、珐琅彩器或少数粉彩器上用蓝料写款。在白瓷、茶叶末、仿竹器、珊瑚红等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刻款。

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丘小君:清三代官窑瓷


存世虽少,仍有收藏机会

编者按:继“故宫珍藏·慈禧的瓷器”和“长宜茀禄·乾隆花园的秘密”之后,首都博物馆再度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了“盛世风华——大清康熙御窑瓷”展。

清三代御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它继承了明代景德镇瓷业的优良传统,无论从胎质、釉彩,还是造型、纹饰等方面都追求精益求精,釉面光滑细腻,胎土淘练精细,胎釉结合好,器形多样而雄浑,整体表现出了规矩、挺拔、大气和豪放的特色。本文专访中国古陶瓷评鉴专家丘小君,以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瓷器特点为中心展开,从各朝釉色、造型、装饰及款式创新入手,结合帝王喜好与文人气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以及与外销瓷的渗透影响等,全面立体地还原一个清三代官窑的辉煌历史。

追慕前朝仿古创新

中国瓷器生产,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历史高峰,进入了瓷器的黄金时代。清代继承发扬了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并开创了绚丽多彩的粉彩、珐琅彩和古铜彩,还出现了多品种的单色釉,而镂雕、转颈、转心的工艺技巧,更是达到鬼斧神工的境地。

丘小君认为,清三代官窑的特色首先是从明代官窑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他说:“清三代官窑在明代官窑基础上,继承了明代很多优秀的传统内容、烧造方法、品种等。特别是康熙、雍正两朝,受到明代最著名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影响,对其非常崇敬与赞赏,也全面继承了明代成化时期瓷器的优秀工艺。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清代早期不写官款而写成成化、宣德款的青花瓷器,都是源于对明代官窑瓷的继承与膜拜心理。”

“康仿成化、雍仿宣德”即指这批不写本朝款识的瓷器。其中,成化款的多是康熙时期所写,这批写款与成化的写款有所区别,具有康熙时期的写款风格。

而雍正时期在仿宣德苏泥勃青料的效果方面做到了极致,追求苏泥勃青料的自然晕染,有起伏深沉的古朴风格,在青花料的绘画上注重了渲染,人为加重涂染和点染,烘托出青花的晕染效果。

“所以,清三代官窑瓷器首先是对明代官窑的继承,然后才有开拓。这个开拓完全改变了明代时期的风格。明代以古朴古拙为主,胎体不如清代精细,有‘粗大明’之称,且釉面较清代肥厚,而清代比较坚致细薄。两个时代风格截然不同。区分明代与清代瓷器,从胎和釉上就能看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丘小君补充道。

此外,和明代一样,景德镇代表了整个时代的水平。清代在景德镇恢复了御窑厂。明清两代御窑厂不完全相同。清代御窑厂的督陶官,不像明代由中官担任,而是由朝廷派遣官员担任,并且采用了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御窑厂平时只有少量额定人员(约二三十人)。御窑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为满足宫廷奢侈生活的需要,可以不计成本地提高质量和仿制古代名窑器,创制新品种。这就促进了技术进步和整个制瓷业的发展。同样颇为重要的是,清三代御窑厂督陶官也对制瓷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丘小君说:“整个清代制瓷都以清三代官窑风格为主导,而清三代官窑相当一部分成就得益于一些优秀的工匠和督陶官。他们的贡献对中国陶瓷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康熙年间著名的“臧窑”,就是指臧应选督造的官窑。文献记载,康熙朝监制官窑瓷器的还有刘源和郎廷极,著名的郎窑红即出自这个时期。此外,还有“熊窑”“年窑”“唐窑”等。

清代官窑瓷器的制作质量方面比明代制作要求更高更精细,品种更丰富多彩,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雍正13年开始到景德镇做督陶官的唐英,他是对景德镇官窑瓷器贡献最大的人物。“唐英以官员身份被派往景德镇御窑厂,而自己并不懂制瓷技术和业务,受到下属、工匠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他感到必须要努力深入到御窑厂的管理和工艺上。所以,唐英每天与工匠们同食同寝,研习制胎、拉胚、烧制工艺。同时,他也参与绘画。绘画上不论粉彩还是墨彩,书法上不论真草隶篆,都达到了官窑水平的主导地位,引导潮流。他在御窑厂不断努力,继承并创烧了57种单色釉品种。”丘小君对记者说道。

唐英仿制的五大名窑,从外形上就十分形似,釉色也达到了宋代时期最高水平。

由于清三代瓷器市场走俏,现有一些私下买家看好市场行情,特委托我们征集清三代瓷器,要求保真到代品相完整,有意向的藏友可联系小编:15921470457(手机/微信)

宋代以来盛行单色釉。唐英恢复了宋代以来的五大名窑各个单色釉的品种,并创烧了前所未有的单色釉品种,如雍正时期“淡粉”“淡黄”“淡绿”“湖绿”“瓜皮绿”“胭脂水”“珊瑚红”、“秋葵绿”、乾隆时期“松石绿”等釉色。仿宋代钧窑窑变釉也达到了最高的水平。

由于清三代瓷器市场走俏,现有一些私下买家看好市场行情,特委托我们征集清三代瓷器,要求保真到代品相完整,有意向的藏友可联系小编:15921470457(手机/微信)

“唐英还留下一些自己所做的瓷器作品,有的写乾隆款,有的落唐英款,这些瓷器也非常优秀。目前来说,大众还未认识到它的价值。这些瓷器属于官窑窑主的作品,对所有官窑瓷器都起带动作用,将来应该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丘小君补充道。唐英不仅非常实务,还能将工作中的经验加以总结。他在乾隆元年所写《陶成纪事碑》和乾隆八年所编的《陶冶图说》是研究我国清代制瓷工艺史的重要资料。

纹饰题材与造型艺术的全面发展

康雍乾三朝被誉为我国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但整个清代在制瓷生产工具方面的改革并不大,制瓷业的成就主要是装饰技法的改进和提高。除色釉外,清代瓷器的装饰主要是彩绘,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和斗彩各个品种,都是利用不同的色料绘制图案画面。其图案装饰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纹样,如各种缠枝花、团花等,另一类是以花卉、花鸟、山水、人物故事等为主题的图案画面。

“清三代官窑瓷器从题材纹饰上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别是清早期。如,纹饰上有一种特殊的牡丹画法——茂盛怒放的双犄牡丹,它寄予了开国之初统治者对于国家兴旺发达的愿望。”

丘小君继续说道:“此外,清三代瓷器的很多题材内容都来自于传统故事、文学内容,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的刀马人物,《牡丹亭》《西厢记》的仕女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福禄寿禧、科举、耕织等内容都表达了太平繁荣的愿望。”总的来说,清三代对从宋元明传承下来传统图案和题材的绘画做了全面的总结,形成了清代的形制内容和绘画表现。所以,其题材特别广泛,内容相当丰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最全面。

其中,对古陶瓷绘画作出最大贡献的即为珐琅彩。“当时并不叫珐琅彩,只是引进了西方的珐琅材料,通称洋彩,晚清民国时期才叫做珐琅彩。”丘小君说:“最初,中国引进这些西方颜料,由如意馆画师创作绘画。至乾隆时期已经完全可以自给自足,颜料都可自己提炼。”瓷胎画珐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贡献。雍正、乾隆时期,凡是瓷胎画珐琅的作品几乎全是诗书画印一体,可以表现更细腻的绘画和书法内容,这时已不仅仅是一件瓷器,等于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所以其意义重大,比单纯的描绘或是规规矩矩工匠式表现纹饰图案意义更大,因为书画介入到了瓷器制作。把文人的书画,甚至是宫廷如意馆画师的书画,宋元以来传统书画的内容集中表现在了制瓷艺术上,可以说既是中国书画的发展,也是瓷器制作的进步。

由于清三代瓷器市场走俏,现有一些私下买家看好市场行情,特委托我们征集清三代瓷器,要求保真到代品相完整,有意向的藏友可联系小编:15921470457(手机/微信)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爱好和宫廷大量需求,除了彩瓷和单色釉在康、雍二朝基础上继续大量烧制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制品。丘小君说:“清代官窑中一些仿古青铜器式样也非常优秀。由于乾隆皇帝好古,欣赏古代青铜器、古玉器、宋代瓷器,唐英为迎合了乾隆的心理兴趣,创烧了众多仿古品种。”

清三代官窑瓷一直发展到乾隆时期,成为最高峰。特别是这个时期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不断创造新品种,如转心瓶、转颈瓶、万年甲子历瓷瓶等,还有一系列仿生瓷,不管是仿动物,还是仿植物,各类工艺品的仿制以及仅具观赏性的瓷器也大量出现。“此时的瓷器制作可谓登峰造极,即瓷器可随意创作,任何事物都可通过瓷器作品表现出来。”丘小君总结道。

由于清三代瓷器市场走俏,现有一些私下买家看好市场行情,特委托我们征集清三代瓷器,要求保真到代品相完整,有意向的藏友可联系小编:15921470457(手机/微信)

皇家气息与文人气质的相结合

清三代官窑瓷器的发展还与统治者的口味、文人思想有极大联系。康熙帝本人为振兴御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由于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修养,以及其对西洋先进科技和工艺技术的浓厚兴趣,成就了康熙御窑的振兴与繁盛,尽展风华,彰显于中国陶瓷史册。丘小君说:“康熙皇帝热爱艺术,同样还热爱科学,从钟表机械到化学实验都很有兴趣。他从西方引进了很多玻璃仪器,如蒸馏器、放大镜、显微镜,引进了西方油画绘画技法,如平远法、透视法等。其对科学的极大兴趣也促进了艺术创作,如创烧的单色釉品种‘郎窑红’‘豇豆红’等都十分有名。”铜红釉烧制技术在明中期以后几乎失传,一直到康熙朝才得以恢复和发展。郎红釉仿明代宣德宝石红釉。豇豆红与郎窑红并驾齐驱,色彩淡雅,又称“桃花片”“娃娃脸”“美人醉”。

“并且康熙皇帝一再教育自己子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尊重汉族文化传统。改变了以往马上民族粗旷的、对文化不重视的状况。”丘小君补充道。康熙时期流行在瓷器上书写整篇文章,以笼络知识分子的《圣主得贤臣颂》最为普遍,此外也有《出师表》《赤壁赋》《滕王阁序》《归去来辞》《兰亭集序》等内容。

雍正皇帝本身也是一个艺术天分很高的鉴赏家,他命唐英创烧了很多单色釉品种,又特别喜欢商周青铜器的复古之风,所以在雍正时期也出现了大量复古瓷器。引进西方珐琅彩以后,也创烧了大件的洋彩瓷器,并且雍正皇帝也亲自参与了瓷器的造型设计与品种创新。丘小君说:“雍正皇帝虽然在位时间较短,但他在位时期的瓷器少而精,要求极高。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雍正时期流传下来的瓷器件件都是精品,在清三代瓷器收藏领域价格一直是最高的。”

乾隆时期的瓷器更是达到了顶峰。乾隆皇帝本身的艺术品位极高,特别崇尚古代美学艺术,对所有艺术门类都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思考,并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他一生共作御题诗四万多首,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咏瓷诗一百九十九首。清宫造办处曾奉乾隆之命将这一百九十九首咏瓷诗,由造办处“玉作”刻在乾隆皇帝钟爱的瓷器上,以便长期留存。据统计,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带有乾隆御题诗的瓷器约300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乾隆本朝烧制的官窑瓷器;另一部分则是清宫旧藏的、颇得乾隆皇帝赏识的历代古瓷珍品,特别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

此外,乾隆朝对整个中国陶瓷史的贡献也最大。乾隆时期国富民强,所以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瓷器,制作要求都达到了一丝不苟,也是最精细的标准,形成了乾隆时期的制瓷风格,也规范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严肃认真、规矩守信。“很多名品都是在乾隆皇帝的指示下,由宫廷画师画出图样,之后请乾隆过目,在清宫档案中有大量乾隆皇帝对制作陶瓷的指示和御批,如瓷器制作和数量的规定等。可见,乾隆皇帝积极参与了御窑厂的制作,并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众多优秀瓷器。所以,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开拓者。”丘小君说。

内外交流的瓷器表达

明代后期到康熙时期,东印度公司大量订购中国瓷器销往欧洲,在欧洲掀起极大影响。大量换取外汇也刺激了清代外销瓷器生产。特别是清代早期,如康熙时期广州十三行,设立大量作坊商铺,制作风格也是根据国外买家的要求,迎合外国人喜好,如西洋人物绘画等。这一时期,出口大量成套餐具、咖啡具,题材包括各种人物、动物甚至基督教内容,也有欧洲皇宫贵族家族的订货,表现为带有家族族徽或是其年代。贸易兴旺发达,也带动了景德镇的制瓷业。一直到晚清道光时期,外销瓷产业都很兴盛。“目前我们见到回流的外销瓷都是整批整套,甚至许多采用金彩的大件装饰性瓷器这几年都慢慢回流到国内。中国瓷器的知名度以及对国外的影响也都通过外销瓷表现出来。瓷器的外销,一方面,拓展了人文交流,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海外;另一方面,也扩充了瓷器的制作题材、形制等。外销瓷中除了有西洋人物、帆船、狩猎生活、钟表、玻璃实用器具绘画等西洋文化的展现,还有中国特色的二十四孝、三国演义、传统爱情故事,如西厢记等内容也都传播到了国外。”丘小君说:“外销瓷可以说成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是科学文化的交流,也是物质文明的传播。”

外销瓷的制作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这使得官窑瓷器的制作也大量引用了外国的图画内容,比如西番莲花等内容以及油画的绘画方式。粉彩绘画以珐琅料为地,再在其上彩绘,显得富丽堂皇,也是受到了外来的影响,且一些珐琅彩瓷器上有很多西方的人物、风景,如风车、磨坊等景致的描写。

清三代官窑市场

因清三代官窑瓷器数量较少,市场价格逐年递增。2000年左右,乾隆时期一件普通的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市场价约60万港币,近几年可达500至600万元左右,增幅十倍,有的可过千万元。丘小君认为,尽管清三代官窑瓷器存世量较少,但仍有机会收藏。只要价格随着市场热度合理增长,都值得入手收藏。如果是人为炒作,超越了它的增长幅度,就不适合入手。

“清三代”有望突破平台


近日,纽约苏富比、佳士得分别公布了刚刚结束的秋季拍卖会结果,两家拍卖行的中国瓷器工艺品专场分别成交 6328.565万元和11007.98万元。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曾波强表示,这两场拍卖会对中国内地下半年瓷杂拍卖市场有指标性作用,从结果进行分析可推测,清三代瓷器价格将有所突破,特别是康熙五彩将获得空前的关注。

精品增幅巨大内地买家难得手

据悉,两场拍卖会一结束,内地市场已闻风而动,很多精明的商家上调了瓷器的价位,这表明他们对下半年的内地瓷器市场有更高的预期。

在这两场拍卖中,成交的瓷器主要还是清三代瓷器,价格与去年相比有所上升。其中康熙五彩成交较为突出,普通的器物价位也有所上升。如一件康熙五彩狮子绣球瓶(见图1)以16.54万元成交,而在此之前广州艺拍曾以12万元成交过一件同类型的瓷器;另一件康熙五彩山水人物棒槌瓶估价为2万~3万美元,最后以人民币1893.830万元成交。部分北京、上海收藏家参加了这2次拍卖会,表示精品在估价基础上增幅巨大,令他们难以竞夺成功。

杂项市场有可能受推动

曾波强认为,近20年来艺术品市场呈阶梯式上升,以“清三代”为例,虽然近几年来其整体价位达到高位,但成交量超低,处于平台期,主要是市场价格上升到一定高度需要一个消化过程。而下半年内地拍卖市场的“清三代”价格将有可能突破这个平台期继续拉高,康熙五彩是其中的典型。

另外,景泰蓝等杂项也颇受关注。如在苏富比的拍卖会中,一对婴童像(见图2)以932.3598万元成交,而一位参加拍卖会的中国买家表示,七八年前这一对景泰蓝在内地市场上的价格仅为20万元左右。市场人士表示,广州地区杂项市场略为滞后,这2场拍卖的结果对广州杂项市场也可能有所推动。

视点

放宽眼界方能推动广州市场发展

艺术品市场中越高档的藏品走势越高,从这2场拍卖会可再次得出这个结论。高档的艺术品具备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一般收藏高档艺术品的多为真正懂行的玩家,卖家一般不愿意将高档艺术品卖给不懂行的买家。

而广州市场历来有“好东西绕道走”的说法,高档藏品较少出现在广州市场上,除了市场氛围不够外,还因为广州收藏市场上的专业鉴定队伍仅仅局限于广州市场上,没有国际化的眼界。眼界跟不上,价位也就跟不上,好东西自然就不可能流入广州,藏家档次也就无法提高了。

因此,广州市场需要国际化,专家们不但要懂看真假、懂审美,还要懂得整个市场,包括外面的世界。只有掌握了整个市场的动态,才能推动广州市场往高端发展。

瓷器要玩就玩清三代


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到清代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清代陶瓷之所以能使人为之倾心和陶醉,一是体现了制作工艺的精致细腻,不少作品有一种高雅的格调和雍容华贵的风姿;二是有一种一般民窑无法比拟的优越感,带有强烈的贵族化意味。就五彩瓷来说,华贵深凝是它的总体面貌。

此乾隆款五彩描金五牛图盘口瓶,口径:17cm,高:53.5cm;盘口器型,颈部束腰,肩面弧面流畅短劲。整体修制腻润大方端正,腹部描五牛图,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每头牛可独立成章。圈足略高外撇,斜削干净利落,胎体厚实端正,釉色肥润光洁。颈部圈足满绘缠枝花卉图案,如意云头、缠枝莲为中国瓷器传统纹样,为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五彩瓷器的特征、工艺

它的最大特征是:

1、胎釉和青花、斗彩相似;

2、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但以红彩为主;

3、其绘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画人的颜面,不填颜色,用红色笔加勾;

4、多用小开片,裂纹向下而紧合。

五彩瓷器的精美依赖于整个制瓷过程。从制坯、烧成、彩绘、二次烧成,环环相连,一丝不苟。明清时景德镇制瓷分工很细,仅彩绘一项,《景德镇陶录》记载,就有“乳颜料工、画样工、绘事工、配色工、填色工、烧炉工”。每工各司其职,以致达到纯熟致精的境界。这种分工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彩瓷的工艺质量。五彩在画彩时有严格的工艺规定。“至画瓷所需之料,经月之后始堪应用。”画彩时“须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合,必熟谙颜色火候之性,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其用颜料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胶水,一用清水。盖油便于渲染,胶便于榻抹,而清水调色则便于堆填”。详细叙述了彩绘的用料和方法。这些方法是景德镇陶工、画师集多年的实践经验,探索出来的有效工艺成果。五彩绚丽丰富的色彩特征,也是这些绘制工艺创造的结晶。

五彩瓷器装饰所使用的釉上颜料十分丰富,因此表现技法也多样化。五彩绘制有其严密的工艺过程。当图案设计好以后,仔细将图稿转印到瓷器上,然后用料笔勾线。勾线所用的料笔,必须具备“尖、圆、齐、健”四大特点。“尖”是指笔头要尖细,便于画点;“圆”是指笔肚挺而圆,便于储料;“齐”是指笔尖蘸油后压扁,顶端的笔毛整齐,勾勒粗、细线时均可运用;“健”是指蘸料后笔毛富有弹性,描绘时便于操作。五彩装饰所表现的题材是广泛的,勾勒的线条也各具特色,借鉴中国画的笔意,但不是模仿中国画的线条,因为它所用油性材料有其鲜明的特征。

市场分析

收藏界有一流行语:瓷器要玩清三代。中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无论质量、数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拟的,匠师们发挥智慧,精工巧制,使瓷器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清三代的许多瓷器精品在拥有历史价值的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就拍场看,近十年来创高价成交的官窑瓷器,绝大部分都出自清代官窑。此外,高古瓷器因鉴定赏析困难导致的曲高和寡,从另一方面刺激了清三代瓷的走好。

清三代珐琅彩瓷器鉴藏


新浪财经讯 由《中外管理》杂志社主办的“第22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于2013年11月2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开发中心主任陈永德在中国艺术品投资与鉴赏分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以下是文字实录:

主持人:首先让我们有请原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开发中心主任陈永德先生,为我们介绍美轮美奂的珐琅彩,有请。

陈永德:尊敬的各位宾客,大家好,我是陈永德,在国家博物馆工作,今天受《中外管理》杂志社,杨欣社长的委托,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陶瓷中的奇葩,清三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陶瓷是中国人发明的,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原始瓷器-瓷器,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志中,距今约4000多年的历史。

真正瓷器的出现,是在东汉时期,首先是在浙江绍兴上浦小仙坛发现的东汉晚期陶瓷窑址和青瓷残片,其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粗糙原始性,已经初步符合了现代瓷器的标准。

中国陶瓷历经长期的发展和创新,在不同时期,都会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在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后,在陶瓷的发展中,也会出现一些创新,比如,87年法门寺地宫第一次出土唐代的"密色瓷",宋代的"五大名窑"官、汝、定、均、哥,元代的青花等等,都是一个时代陶瓷鼎盛时期的代表。

到了清代中期,随着社会的稳定,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反应在陶瓷的发展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个时期的陶瓷发展又有了很好的机遇。

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釉上彩瓷品种之一。珐琅彩瓷器是由铜胎景泰蓝演变而来,因其将铜胎画珐琅彩料画置于瓷胎之上,故称为"瓷胎画珐琅",又名"珐琅彩瓷",以别"铜胎画珐琅"。因画珐琅彩料昂贵,烧纸数量有限,又因珐琅彩瓷专为清宫皇帝及宫中之用,故弥足珍贵。它的生产历史很短,延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瓷胎画珐琅的创烧,起始于康熙后期,与康熙皇帝对画珐琅的喜爱有密切的关系。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亲自在故宫养心殿设置珐琅作坊,由匠师将瓷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康熙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发展程度最高、最兴旺繁荣的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臻于高度的成熟。物质文化和艺术均取得了辉煌成就,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30%左右。康熙帝在位61年,在完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后,集中精力,孜孜求治,行"宽仁之政",采取宽赋等系列政策措施,拓宽与外界的联系,积极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使清代社会逐步走向政治,国家大一统,经济高度繁荣,传统文化集大成之势的"康乾盛世。乾隆帝在位60年,文治武功颇有成就,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明积累之大成。乾隆皇帝完成了古代圣贤所订定的为政最高标准-国富而民庶。国泰民安是艺术发展的基础,130多年康乾盛世,使得瓷胎画珐琅制作也同其他工艺品一样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瓷胎画珐琅器,形制齐全、纹饰优雅,制作精致。

清代前期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相当高的,集历史之大成及中西文化全面接触,瓷胎画珐琅在清代康乾盛世这个特殊的社会条件下的发生,成就在于此,也消失于此。它不仅代表了中国陶瓷艺术文化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画珐琅艺术的中西合璧之作

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以雍正时期的珐琅彩水平为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则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珐琅彩,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又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的画师画上珐琅彩烧釉结而成。画师的技艺很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行打碎处理。

由于珐琅彩是专供宫廷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制作数量非常少。社会上的收藏者很少有人能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彩与粉彩的区别。

珐琅彩瓷器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前身就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画珐琅","景泰蓝"兴起于明代,是从西洋传入的一种工艺技法,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纸而成的工艺批。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坯、成形、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不仅展现在康乾盛世的审美意识,也反映出18世纪中西文化的交流。它是中欧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体,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难得一窥"的御用品,由于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费料,成本很高,清乾隆年后期就逐渐的销声匿迹了,传世极少。中国当代著名瓷器专家叶佩兰曾经这样评价瓷胎珐琅彩瓷器,"珐琅彩瓷器件件珍宝,难估量其价格,用"价值连城"来形容当不过分。据2012恩年拍卖年鉴记载,一件清乾隆蓝地珐琅彩双龙纹碗以人民币5023:6740元(5千多万元)成交。珐琅彩瓷的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正在不断的升高。

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由宫中造办处负责督造,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烧制。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审定,并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期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厂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的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发展到乾隆时代,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乾隆皇帝儒雅好古,对于康熙、雍正时期遗留宫内的珐琅彩瓷更视为珍宝。

除承前制继续在宫中烧纸外,并为每件器物配制楠木匣钵,专门储藏于乾清宫法郎彩瓷的专库内。档案记载:乾隆六年正月初八日,太监高玉等交瓷胎珐琅红地棉上添花茶碗一对,黄地锦上添花五寸碟一对。乾隆还专门传旨:配匣入乾清宫珐琅器库内,钦此。"乾隆还诏令翰林院的翰林们为这批珍宝整理编目。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康熙、雍正两朝,器型更加丰富,仅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连瓶、葫芦瓶、双耳瓶、棒槌瓶等多种造型、茶壶、酒盅、方盒、盖碗、圆盘、碗、碟类器皿数盘也明显增多。

珐琅彩瓷纯系宫中皇帝后妃们把玩的御用瓷,它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兴趣和爱好,皇帝不仅亲自参加图样设计,而且准烧什么,不准烧什么,都由皇帝自己来定。宫中造办处珐琅作坊更是分工明确,画师、烧造匠师各负其责。在器物烧成之后,每件物品还要经过皇帝过目品评。最后造册分级,定名入库,配匣收藏,甚至藏于何处,皇帝都有十分具体的安排。此外,由于珐琅彩瓷烧纸难度大,加之成本昂贵,更使它身价倍增。如档案记载:雍正七年四月,皇帝传旨烧一件珐琅小瓶,直至八月才烧成,其间历时四月有余。依官中造办处的优越条件,烧造一个小瓶尚用一百余天,可见珐琅彩瓷的烧纸工艺何等复杂。难怪从康熙中后期至乾隆中期这六七十年间,流传于世的珐琅彩瓷不过五六百余件,而且绝大部分收藏在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可谓弥足珍贵。

相传历史上在我国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产胡姓人家,世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就惊动了官府。乾隆南巡时他的臣子将胡姓制瓷献给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赞美。大臣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因为种种原因姓胡的不愿意进宫,于是大臣们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烧制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为了表宫里与民间的不同,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叫做"古月轩"。

传说很有味道,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上的一个创新产物。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色釉而烧制而成的艺术品。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是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瓷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釉上彩瓷。雍容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珐琅彩的材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学成分“硼”的珐琅彩中有:珐琅彩中还含有“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中黄色的成分是氧化锑;珐琅彩还用康熙前期在瓷器上没用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这些化学成分分析表明了,珐琅彩釉料是由国外引入的,文字上也有记载,宫中有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于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可见珐琅彩确是欧洲进口,由此可见康熙帝国时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

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难得一窥”的御用品。

乾隆皇帝以他的艺术鉴赏力,将宫中珐琅彩瓷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此时却是珐琅彩瓷由盛转衰的开始。《饮流斋说瓷》里说:“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变为一代盛衰之枢也。政治文化如此,瓷业亦然。”从乾隆中期以后,所谓“康乾盛世”已出现由巅峰下滑的趋势,社会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在这种社会大背景影响下,宫廷中奢华之风,也必然受到影响,而不得不有所收敛。珐琅彩瓷由于造价昂贵,且费工费时,在当时国库财力无法支付的条件下,必然难以维系它的存在。而此时景德镇御窑厂最得力的督陶官唐英,由于提任淮安关税职务,不能亲临窑厂督陶,使御窑厂烧瓷质量下降,很难再有大批可供画珐琅选用的上好素胎进呈。没有精良质坚的白胎瓷为基础,珐琅彩瓷本身也失去了存在发展的先决条件,其生产必然受到极大制约,所以逐渐销声匿迹绝响于世。由于珐琅彩瓷在宫中停烧的确切时间,目前尚无资料充分证明,不过从乾隆中期以后的档案中,已经看不到有关珐琅彩瓷烧制的记载。

珐琅彩瓷器没有大的器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五的制作方面是非常研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缩釉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亮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印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及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用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此时珐琅作坊里,群英荟萃,人才济济,有专攻花鸟鱼虫的画家余省,供人物楼景的画家张廷彦,供人物花卉的画家金廷标,形成乾隆珐琅彩瓷“取材多样”、“装饰华美”的艺术特色,乾隆珐琅彩瓷的纹式与乾隆、雍正两朝明显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仿雍正时融诗、书、画为一体,但题材更为多样化,不仅有山石、花鸟,还有山水人物和仙山楼阁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豆青地开光山水诗句纹瓶,腹部装饰四个圆形开光体。开光内会景州开福寺塔全景,及乾隆御制《登景开福寺塔》七律诗一首,诗句后铃“乾隆宸翰”、“惟精惟一”篆印两方,此瓶在构图设计上可谓别出心裁,它以多种色调的珐琅彩料与扮彩料合绘纹饰,不仅画面丰富、层次鲜明、画工精致,而且诗与画共同入画,极大丰富了瓷绘的表现力。

此外,在装饰工艺上它集彩绘、描金、扎道、凸印、开光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另一类是婴戏人物纹饰,如一件影婴戏纹双连瓶,瓶体为双连式。双连瓶是乾隆时期流行的器型,又称合欢瓶。此瓶腹部白地上绘两组婴戏纹:一组为四婴戏三羊图,寓意“三羊开泰”。另一组为九子嬉戏图,画中儿童形态迥然不同,手持各种吉祥物,意离“事事如意”、“福在眼前”等。此婴戏图底本出自供奉内廷的宫廷画师金廷标,人物神态逼真、生动活泼、甚得人爱。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婴戏纹饰,常通过儿童活动,将吉祥之意寓意其中。在一件黄地花卉开光婴戏纹瓶上,通体以黄釉为地,以各种色料通体彩绘缠枝花卉,三面开光内所绘婴戏图,分明寓意“竹报平安”、“吉庆有余”、“管带流长”。此瓶在色地上彩绘花卉,明显具有铜胎画珐琅的效果,所绘人物画法写实,线条流畅,设色精丽。

乾隆时期在珐琅彩瓷上,还出现了一类临摹西洋人物和景色的纹饰,其用笔光滑平柔,几乎看不到笔触,色彩绚丽丰富,并运用焦点透视方式,使画面上的人物及背景上的建筑物,具有光线明暗的立体效果。这些都是制瓷匠师将西洋画法掺入珐琅彩瓷绘技艺中的效果。一件黄地小葫芦瓶,上部椭圆形开光内绘西洋景色,下部海棠花式开光内绘西洋妇女和婴儿,画面中人物面部明暗分明,装束华丽。背景建筑物清晰可见。整个图案从题材到画法都是西洋风格,是乾隆珐琅彩瓷受西洋画风影响的典型之作。

现在简单介绍一些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大家参考:

一、先看瓷胎,胎质细薄,胎型规则,完整无瑕疵,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的都少见。

二、造型,多为碗、瓶之类的小件瓷器。

三、底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但釉面光滑洁净无瑕疵。

四、珐琅彩釉色鲜艳且柔和,很少以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同时出现七、八种颜色,有时甚至多达十多种。

五、釉料特点:

每一图案均由多种釉色料调配而成。其釉料在烧结后,表面光滑,有玻璃(1329, 9.00, 0.68%)质反光感,有时还可以反射出蛤蜊光效果,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于底釉面,有明显的立体凹凸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高倍放大镜可看,可以看到,在釉面上能看到极少的开光纹,这一现象用普通方式是看不出来的,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明显的凹凸感。

六、绘画与纹饰:

珐琅彩瓷器的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工笔画,细腻传神,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时期的珐琅彩大多底色以红、黄、蓝、绿、紫、胭脂色为多。在色地上画以缠枝牡丹,折枝花卉等图案。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略差一些。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工艺比较成熟,工艺上也有所突破,釉料颜色更为丰富,雍正时期的珐琅彩也是底色加彩绘,但更多的则采用了白底加彩绘。白底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图案,同时在绘画中在配以相应的诗句,融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亮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时期的风格,但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瓷器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技艺,于是,珐琅彩瓷的发展就有些退后了,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扎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

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康熙四十年后才逐渐开放禁令让其在瓷器上落款,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瓷器上均用颜色料写款,有红、蓝、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框,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多见兰料款。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框一种,乾隆有蓝料也有赫色。。

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是在此期间清朝立国以后培养起来的工艺技巧成熟,督窑官如唐英处于对皇帝的忠诚,兢兢业业投身到瓷器工艺的钻研中去,由外行变成陶瓷的行家,雍正皇帝也十分关注瓷器的生产,从而使雍正朝瓷器产量增大,质量高超,釉色品种空前丰富。雍正时期,宋代以来的名窑均可逼真仿制,水平甚至超过宋代,青花、五彩、颜色釉都有很大的提高。最突出的成就是珐琅彩和粉彩。珐琅彩发明于康熙时期,当时材料全由西洋进口,雍正时除使用进口彩料,宫中还试炼出许多彩色。康熙珐琅彩多以蓝、黄、红、绿、紫等色铺地,再画花卉,便于掩盖用色之不足或胎釉上的疵点。雍正时则多用精细白瓷,装饰画面更加细腻高雅。不但有技艺高超的工匠,如胡大有、设计师海望,还有著名书画家如戴林、贺金昆、邹文玉等人参与绘制,绘画内容以翎毛花卉为多,山水次之,人物较少。艺术效果有的如西洋油画,构图清新、色彩雅丽,层次分明,大多画面配有行书诗句,融画、诗、书、印一炉,使中国传统的艺术焕发出崭新的光彩。粉彩是雍正瓷器另一个突出的成就。康熙朝发明的粉彩,到雍正时更加成熟,以玻璃白打底,色料中加铅粉,有不同色阶的彩料,画彩时用分水晕染法调色,彩色出现浓淡分明的不同层次,湿润、柔和、明快,画面富有立体感。许多精美的瓷器把粉彩和珐琅彩结合起来,使画瓷艺术精美绝伦。

珐琅彩瓷器在我们的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其重要的席位,由于其制作,烧制工艺复杂,成本高。所以其制作精美,数量稀少,形成物以稀为贵,在拍卖市场,就会出现很高的拍卖价格问世,以拥有一件珐琅彩瓷为荣。

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给我们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我馆06年在景德镇组织定量仿制了一批珐琅彩瓷器,希望我们的珐琅彩瓷器,这一陶瓷奇葩继承,传承下去。

有讲的不到的地方,请多少批评知识,谢谢大家!

元、明、清三代瓷器造型大盘点


元代造型大多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餐具、茶具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釉黑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黑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至4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常见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陶瓷的造型更是凝结了各个时代陶瓷艺术大师的智慧,也是人们赏玩陶瓷的重要标准。下面瓷库中国网小编为您盘点一下元、明、清三代瓷器造型的特点,带你重温古诗陶瓷的艺术魅力。

元代造型大多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餐具、茶具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釉黑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黑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至4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常见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

明代瓷器造型有着与元代不一样的特点,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制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极明显。永乐时期还有一种纯白釉胎盘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炎销”。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暗花纹饰的技巧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档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惟重纤巧,而且无大器,其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鸡缸杯、等杯子,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制品所望尘莫及。

弘治传世瓷器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九出戟圆腹高足瓶等。

嘉靖、万历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器形之巨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棒盒、方斗杯、灯台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

清代瓷器的造型明显增多,并制作精巧。康熙朝创新之作不断涌现。琢器中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风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吉叶尊、棒槌瓶、布布橙、倒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物。

雍正年间创作丰富,所仿宋代名窑及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足以乱真。

乾隆年间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像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嘉庆、道光以后,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也由精美变为粗笨,逐渐失去前期的优质传统。

清三代康雍乾祭红釉瓷器特点以及鉴赏


祭红釉也叫霁红釉是清代三大红釉瓷器之一,以用料珍贵,烧造难而显得尤为珍贵。清龚鉽在《景德镇陶歌》中记述“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说明霁红器是比较难烧成的。祭红釉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红釉品种。烧成后的釉面为失透状,呈色均匀凝重。祭红釉瓷器在康雍乾三代都有烧造,而且有着自己的时代特点。

康熙霁红釉瓷器特征

祭红釉是康熙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所以名曰霁红。康熙时期的祭红釉瓷器釉面均匀凝厚,色泽红艳、深沉,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

霁红釉僧帽壶

霁红釉僧帽壶高14.5厘米 足径5.3厘米,瓷器小巧玲珑,制作精工,红釉鲜丽,反映出康熙霁红釉瓷的烧制水平。

雍正祭红釉瓷器特点

雍正祭红釉色是最纯粹的红色,偏正红色,比较浓艳,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胎质和釉色是康雍乾三代最好的。

乾隆时期祭红釉瓷器特点

乾隆时期祭红釉瓷器胎白致密,瓷器内施青白釉,外施祭红釉。釉色成深红釉,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棕眼,如同桔皮。

乾隆款祭红盘

乾隆款祭红盘高2.5厘米,口13.2厘米,足7.6厘米,撇口、浅弧腹、平底圈足。内外施红釉,灯芯口。外底书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清乾隆祭红釉敞口碗

清乾隆祭红大碗,高8.2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7.2厘米。口微敞,深腹,圈足。碗内及足底饰白釉,外壁饰霁红釉。底足内有青花篆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件祭红釉碗从胎釉,工艺上看都具有乾隆窑烧制的特点,是祭红中的精品瓷器。

清乾隆款祭红釉梅瓶

祭红釉梅瓶高23.0厘米、口径4.60厘米、底径7.70厘米,侈口,短颈,丰肩,鼓腹,胫直,平底,圈足。底落青花双圈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双竖行款。

清三代瓷器的种类与工艺特点


“清三代”瓷器指的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生产的瓷器。这三朝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瓷器的生产也是空前繁荣,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清三代瓷器的种类及工艺特点。

清三代的斗彩相当部分是追仿明成化等时期的官窑器。康熙仿成化斗彩比其他二朝少,因而更显珍贵。雍正斗彩以两部分为主,一部分仿成化斗彩,有鸡缸杯、天字罐;另一部分则是当时流行的造型。雍正斗彩在彩绘上创造了一种新方法:在青花内填彩,起到特殊的渲染作用。乾隆斗彩与雍正斗彩基本相似,不同的是,有不少器物是为宫廷寿庆典礼特别烧制的,常常加饰金彩、粉彩、洋红等。

造型有盘、碟、杯、碗、鸡缸杯、天字罐等,品种十分丰富,雍正突出的图案有“八蛮进宝”、蝠鹿等。雍正斗彩代表了清代斗彩最高成就。清三代斗彩有相当部分很难区分各自的特点,有些只得从款式、造型上加以区分。

清三代粉彩绘画原料是在含铅粉的玻璃白(含砷元素)中加呈色金属而制成。在工艺上受了珐琅彩的影响,用粉彩绘画原料在素胎上作画,再低温烧成康熙粉彩属初创阶段,工艺不够精致。雍正时技艺精熟,胎薄,瓷质洁白。用纯净的透明釉在烧成的白瓷上彩绘,用没骨法绘出物体的浓淡相间,明暗阴阳,达到了淡雅柔丽的极致美感。乾隆粉彩品种多于雍正时期,风格承袭了雍正时期,又大胆吸收了油画技法和题材,显得更加富丽而又不失雅致。

造型以杯、碟、罐、花觚、笔筒、六角瓶、提梁壶,及文房用具笔洗、印盒等。纹饰以花蝶、蝠鹿、过枝花卉多见。康熙粉彩的产生给彩绘艺术带来了新领域。雍正粉彩代表了清代粉彩的最高水平。

康熙珐琅彩彩料为进口料,有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料,发色剂是黄金,称为“金红”,很名贵。康熙珐琅彩改变了以往彩瓷用胶水或清水施彩的做法,而是用油施彩。雍正珐琅彩以白地彩绘为主,图案远比康熙丰富得多,以画配诗最为名贵。乾隆珐琅彩品种更为丰富,除了沿袭雍正朝的风格外,还风行色地开光图案,以及圣经等西洋人物故事题材。

造型以碗、盘、花瓶、茶壶等多见。纹饰有一些特别的品种,即诗配画,还有西洋人物,花卉等。康熙珐琅彩的创造把彩绘瓷的制作技术推向了顶端。

清三代的青釉以微量铁为呈色剂,是中国最古老、最传统曾占主导地位的色釉瓷,之后其地位逐渐被其他瓷器所替代。一直到康熙朝的仿青釉瓷器,重新提升了青釉的地位。雍正青釉已能达到相同器物色泽一致的高成品率,实属难能可贵。雍正青釉品种丰富:有粉青、冬青、豆青等。乾隆青釉在工艺上追随前朝,但造型更为丰富。

造型有盘、碗、瓶、炉、笔筒、盖罐、扁瓶、花盆、渣斗、洗、双耳壶,以及仿青铜器。康熙有豆青地青花、豆青地青花釉里红。雍正有印花装饰。乾隆防瓷器在圈足上涂抹一层黑色釉酱。其中雍正青釉的烧造技术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

瓷器要玩清三代 辨别年代考眼力


主持人语:收藏界有一流行语:瓷器要玩清三代。清三代指康熙、雍正、乾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康乾盛世,盖因康熙、乾隆各在位60年,雍正承上(康)启下(乾),整顿吏治,使清朝出现了一个强盛时代,而陶瓷工艺更达到历史最高峰,匠师们发挥智慧,精工巧制,使瓷器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清三代的许多瓷器精品在拥有历史价值的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期两位藏家的精品青花关公周仓纹花瓶、青花寿桃纹大花瓶,都是值得收藏的青花瓷。

清三代瓷器的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分年代:

康熙瓷,如棒槌瓶、金钟杯、观音尊、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是康熙特有的造型。藏家要牢记其标准器式,凡后仿者,在造型上多少能发现其不一致的地方。另外,瓶、碗、盘、罐等器物底部,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疵。康熙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也是这一时期普遍现象,给人一种厚唇或出边之感。器物的双圈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底足。

雍正瓷除以仿明永乐、宣德及成化瓷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瓷形有牛头尊、贯耳瓶、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桃洗和高圈足枇杷尊等。雍正瓷的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皮纹。釉层较厚,呈云雾状,俗称“唾沫釉”。官窑及民窑精品碗、盘圈足均呈滚圆的“泥鳅背”,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偶有旋痕。

乾隆瓷除了部分装饰风格仍沿袭康熙、雍正遗风外,有集堆贴、彩绘、镂孔、色釉等于一器的。制作水平高,精巧秀丽。民窑器大多也很精致。官、民窑器釉面大多数有桔皮纹,有少数器物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可看到极明显的针眼。青花器青色雅丽,果实、叶瓣部位往往用点青法上色,因此有不同深、浅的层次感。如图2的乾隆青花寿桃纹大花瓶,就有这种明显的特色。而粉彩器物的器里和足底,多施浅淡闪黄匀净的豆瓣绿釉。金彩厚实光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