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注意 > 导航 >

粉彩“臆造品”出没要注意

粉彩“臆造品”出没要注意

瓷砖注意 古代瓷器孤品 瓷器鉴别品质优劣

2021-02-12

瓷砖注意。

清光绪粉彩九桃天球瓶“粉彩八仙瓶”仿品“粉彩八仙瓶”民国花卉诗文粉彩瓶乾隆粉彩桃花春燕花盆

雍正乾隆粉彩最受追捧市场上假货不少

因为受到市场热捧,粉彩也和青花一样,“铺天盖地都是假货”。专家称对粉彩瓷器要综合判断,不仅仅关注画工、胎质,还要了解中国陶瓷发展史,避免被赝品忽悠。

3月31日凌晨,收藏家马德光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发图公布:“今天晚上在美国乡村一个拍卖会上,一件乾隆粉彩瓜果葫芦瓶以200万美元成交,成交价格正常。”事实上,粉彩一直是拍卖场上的宠儿,特别是雍正、乾隆的粉彩尤为受宠。近年拍卖成交价排行榜前10名中的器物基本全是清乾隆粉彩,而雍正官窑粉彩价格动辄过百万元。

乾隆粉彩拍卖场上最突出

古董商人陈强入行接近15年,对雍正粉彩情有独钟,“每一种器型都各有其妙处。”事实上,在他眼里,清三代的粉彩都有极好的器物,但晚清粉彩相对来说逊色不少,而民国的反而自有韵味。“雍正粉彩的美,在于工艺的精细极致。”

他买得一件雍正粉彩仕女铜锣洗的故事颇有意思。某日他“行街”行到一家古玩店时,一眼看中桌子上的“粉彩仕女铜锣洗”。商家出价10万元,但其他买家的最高出价只有6万元,买卖不成。陈强加价到7万多元买下后,其他人纷纷喊“值”。“现在我要卖,十多万元肯定不是问题,但要是没30万元,我可不愿意出手。”他以高价“吓退”看上这件铜锣洗的买家,“好的粉彩本来就不多,价格肯定高,特别是雍正、乾隆的粉彩最有代表性。”

事实上,在近年拍卖市场中,成交价排行榜前10名中的基本均是清乾隆粉彩,如8661.9万元成交的清乾隆粉红地“锦上添花”粉彩通景“山水庭廓”图双耳撇口瓶(一对)、7401万元成交的清乾隆粉彩九桃天球瓶等。

粉彩受追捧造假也“多产”

陈强认为,如果凭经验看,康熙时期部分精品民窑青花也毫不逊色于官窑,但是雍正、乾隆粉彩中,就极少见过工艺比官窑好的民窑。而这时期也出现了不少无款官器,具体区分就在于制作,如画功、瓷质与流传记载方面了。

不过,因为在市场上受追捧,粉彩也和青花一样,“铺天盖地都是假货”。“市场上当然也有真货,但是数量不多。”陈强说,对于高仿而言,长期在第一线的行家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但经验不足者则需要谨慎,“还是要综合判断,不仅仅关注画工。”他表示,雍正、乾隆的胎质细密坚硬很多,而后朝的胎质比较疏松,只要加以对比就一目了然。

除了仿品外,市场上还存在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臆造品”。曾有收藏者喜不胜收地展示自己收藏的明代粉彩,而行家叶小姐忍俊不禁告诉他,粉彩创烧于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明朝根本就未出现这个品种:“诸如那种明代赏瓶、元代直身帽筒都是不存在的,赏瓶是清雍正时期才出现的器型,而嘉庆之前的帽筒放帽处都是球形的。这种东西就是骗骗新手的"九唔搭八"的东西。”因此,叶小姐建议新手入门一开始要看中国陶瓷发展史,了解不同的品种譬如青花、粉彩、釉里红、青釉等出现在什么时代,避免被低级赝品“忽悠”。

鉴宝本期鉴定者:北京盛世瑰宝总经理、瓷器专家陈连勇

读者:请专家帮我鉴定这几件粉彩是不是真品,价值如何?

鉴定:根据图片判断,读者收藏的这件“粉彩八仙瓶”(图1)是比较粗劣的仿品,罐子(图2)则是19世纪晚清时期的民窑,没什么收藏价值。

粉彩创烧于康熙晚期,其特点为色彩极其明艳,纹饰以图案化为主。据传这些特点都与康熙帝年老眼花有很大关系。到雍正时,粉彩色彩艳丽而不失典雅,八桃六桃碗、八桃天球瓶等是其中的典型;乾隆粉彩的图案更繁复,色彩更艳丽,其中以乾隆粉彩九桃碗、九桃天球瓶等为代表。由于粉彩明艳照人,备受收藏者喜爱,特别在南方市场中得到更多收藏者的追捧。近年瓷器市场的大幅上涨中,最先启动的就是粉彩板块和青花板块,至今也是瓷器市场中最受追捧的两大类瓷器。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收藏瓷器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古瓷器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化、艺术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道厚重恢弘的文化长廊,对于古瓷器的收藏价值的定位也是对文化的正确理解。在当下热气腾腾的瓷器收藏市场,人们兴奋于拍卖行不断被刷新的记录,古代官窑陶瓷可谓一物难求,价格更是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古瓷器的收藏价值,越来越多地被更多人所认可。

在鱼目混珠的瓷器收藏市场,复制品、高仿品大量充斥市场,在利益驱动下,愈演愈烈,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杀伤力,对于收藏者来说,如何评价古代瓷器价值,如何识辨真假、去伪存真就成了收藏者必经的一道门坎,本期《第1收藏》结合资深藏家们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为您总结出一套鉴赏古代瓷器价值的实用方法。

现为南京博物院鉴定征集部研究员、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江苏站古陶瓷责任鉴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从事古代陶瓷器的鉴定和研究工作多年的程晓中先生建议普通收藏者在收藏瓷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入对门,路子要正。

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讲特别重要,一旦路子走错,可能终身都难纠正。我见过花费巨资错买了许多赝品,而至今执迷不悟者。初学者要从瓷片标本入手,不要开始就买完整器,一定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高起点”。

2.多看少动,戒除贪欲。

多看权威书籍、图册,多学习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多看实物,经常到博物馆去领悟真品的神、形、釉、胎、纹饰等特点,逐步提高自己的辨识鉴赏能力,但这只能是宏观的感悟。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不能上手,如同隔靴搔痒,很难掌握微观特征,故有它的局限性。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多上手瓷片标本。在市场中不可听信卖者美妙动听的“故事”,不可心贪。很多人认为自己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实践知识,就想到市场去捡漏,这样几乎百分之百“中招”。

3.研究揣摩,提高悟性。

搞收藏“悟性”很重要,“悟性”从何而来呢?靠研究、靠比较、靠分析、靠揣摩。对瓷片标本要反复研究、仔细琢磨,悟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你的悟性就能提高。

4.广交藏友,参加收藏组织。

初学者要积极参加收藏组织,参加收藏会所的学习,这是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

明清瓷器鉴定中要注意的问题


自宋代以后,即兴起摹古仿制之风,特别是明清时期,仿古之风达到高峰,历代都有仿古赝品或造假古董问世,清末、民国时尤甚。还有的赝品来自朝鲜、越南、日本、东南亚等国以及台湾地区。因此要辨别伪品或仿品是何朝代、时期、地区所仿(伪),其主要特点、手段、影响如何,是古代仿品、现代仿品或是做假古董。还要弄清楚是整体摹仿还是局部仿制,如有单仿造型、仿纹饰、仿釉色、仿款识之分,所呈现的仿品面貌特征都有较大区别。

识真与辨伪

自宋代以后,即兴起摹古仿制之风,特别是明清时期,仿古之风达到高峰,历代都有仿古赝品或造假古董问世,清末、民国时尤甚。还有的赝品来自朝鲜、越南、日本、东南亚等国以及台湾地区。因此要辨别伪品或仿品是何朝代、时期、地区所仿(伪),其主要特点、手段、影响如何,是古代仿品、现代仿品或是做假古董。还要弄清楚是整体摹仿还是局部仿制,如有单仿造型、仿纹饰、仿釉色、仿款识之分,所呈现的仿品面貌特征都有较大区别。在仿品中有的是同时代仿制(明仿明或清仿清),或后朝仿前朝器物(如清雍正朝仿明宣德朝),有的是历代官窑仿官窑瓷,还有的是历代民窑仿官窑瓷等。此外,明清时期景德镇窑都有仿制宋代的五大名窑及仿越窑、龙泉窑青瓷等,都存在辨真伪的问题。如明代成化、正德朝就有仿写前朝宣徳款器物,嘉靖、隆庆、万历朝也有大量仿明成化、宣徳、永乐官窑青花器物。到了清代,特别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仿古瓷更加逼真,此后,仿古风益甚,且种类丰富多彩,数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类古代仿品,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制作技术水平很高,也有其较高的研究、收藏价值,因此对这类仿品瓷也要鉴别出其相应年代,弄清是仿自哪个窑口、哪个年代及其与真品的区别。

识真才能鉴假,在辨别真假之前,先要熟记历代古瓷真品的造形(包括主要器型)典型特征和总体风格及细微之处的特点,再将相似或存疑的实物与考古出土器物和馆藏传世真品进行比较,从纹饰、色调、胎釉、造型、工艺制作手法、款识字体写法特点等几方面情况综合分析,看两者之间在整体面貌及细部特征是否自然相符,与真品有否内在的联系,能否表现出时代共性。然后再对照文献资料考证,尽量找到仿品出处和时代依据。特别要仔细观察器物的细部,这常是伪品露出破绽之所在。青花瓷装饰艺术主要是以绘画手法为特色的,故鉴定重点除上述几方面外,观察纹饰、画风、笔法、彩料、青花呈色变化等显得尤为重要。

分期与断代

目前古陶瓷鉴定分期断代法,以明清时期为例,还是习惯于先按大的朝代划分,再按帝王年号细分。从器物断代科学性看,实际上这种按小朝代划分法不尽合理,因为按时代发展和器物变化规律来说,本应要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因此按照年代或时期(包括年限、时段)的早、中、晚划分可能会更符合实际情况。从器物鉴定角度看,划分的年限范围越小就越准确。

元代以前的器物,定出大的朝代即可,不必按皇帝年号分期,但其中朝代较长的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如唐早期、宋中期、元晚期等)。明清距离现代较近,各种传世品和出土文物都很多,在民间还有大量仿制品,情况较为复杂,因此要力求做到鉴定准确,尽量缩短时间跨度。下面的分期,分别把风格和年代比较相近的时代划分在一起,其中年号时间较长的要再分期(如康熙60年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有的处于朝代或帝王更替期,也可以初期、末期称之。

一、明代大体可分为五期:一期为明初,即洪武、建文,共35年。二期为明早期,又可分前后阶段,前阶段为永乐、洪熙、宣德,共33年;后阶段为正统、景泰、天顺,共29年,前后阶段共62年。其中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未见署官窑年款,瓷器风格亦有别于前后朝代,故又被称空白期。第三期为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共57年,正德后期已开启晚明风格。第四期为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共100年;第五期为明末,天启、崇祯,共24年。

二、清代也可分为五期,一期为清初,顺治,18年。二期为清早期,康熙、雍正,共74年。三期为清中期,乾隆、嘉庆,共85年。四期为清晚期,道光、咸丰、同治,共54年,也叫晚清时期。第五期为清末,光绪、宣统,共37年。

以上只是大致的年代划分,另外还有几种特定时期(特指)叫法,如鼎盛期青花瓷(以永乐、宣德朝“宣青”时期为代表)、空白期青花瓷(专指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无官窑款时期)、“克拉克”青花瓷(专指以明万历朝外销西方的青花瓷)、转变期青花瓷(以明崇祯朝青花精品瓷为代表)、高峰期青花瓷(以康熙时期“翠毛蓝” 青花为代表)、仿古瓷兴盛期(以清康、雍、乾三代以仿明官窑瓷为代表)、伪品泛滥期(以清末民国初制作的赝品为代表),还有祥瑞瓷(专指天启、崇祯时期带日本风格的瓷器)、南明瓷(专指明末清初建立的南明政权瓷器)、洪宪瓷(以署“居仁堂制”款瓷为代表)、广彩(专指清中期景德镇制瓷胎运往广州彩绘的外销瓷)、浅绛彩(清末民初朱山八友彩绘瓷为代表)等。#p#分页标题#e#

三、明代洪武和天启、崇祯,清代顺治和光绪、宣统,分别处在朝代更替时期,器物具有过渡期的特征。明代除了空白期三朝外,不见正式署帝王年号款的还有洪武、建文、洪熙、泰昌几个朝代瓷器。洪武朝和空白期三朝只见到署干支年号款,建文朝4年,洪熙帝在位1年,泰昌帝仅在位30天,均无标准器传世,其瓷器面目不清。改朝换代对器物风格的影响,就日常生活用品来说,这种变化是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以及新原料、新工艺、新产品、新科技的出现而变化的,是渐变式而不是突变式。

以上所说,主要是以青花瓷器的发展概况、时代典型特征和器物总体风格来划分的。但要注意在每个朝代更迭或过渡时期,前后朝代器物的面貌特征大多相似,前代往往孕育着后代的雏形,后代亦常常带有前代遗风,有的特征是共有的,很难截然划分清楚。

定窑口与产地

宋元以前,南北各地有许多著名窑口,如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景德镇窑、定窑、均窑、官窑、哥窑、汝窑、建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等,百花齐放。因此,元代以前瓷器比较重视窑口的鉴别,重点应从釉色、胎质、造型、制作工艺以及烧造方法入手。到了明清时期,彩瓷十分盛行,青花瓷器已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除江西是产青花瓷大省外,各地还有许多生产青花瓷的窑口,如福建德化窑、漳州平和窑、云南建水、玉溪窑、浙江江山窑等、广东汕头窑、揭阳窑等。这些地方瓷窑胎釉原料、工艺技术、窑炉结构及装饰风格等各不相同,品种繁杂,互有特色。从风格面貌来看,既大体相近,又似是而非。

还有不少国外窑口,如朝鲜、日本、越南、东南亚等国烧造的产品,大多深受宋元明清的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定窑、建窑、德化窑、同安窑等窑口影响,生产与之造型、釉色、装饰方面相似的白瓷、青瓷、青白瓷、黑釉瓷、青花瓷、五彩瓷等,有的与中国瓷器风格非常接近。这就要我们作出分析和判断,先分出古瓷的产地是南方还是北方(南北方有烧木柴与烧煤炭之别),再定出分别属于古今中外哪个窑口,最好还要辨别出窑口类别,如是属于龙窑、蛋形窑、阶级窑还是馒头窑,以及窑炉结构和烧造原理,然后要弄清楚窑口起烧的具体年代、停烧或延续的时间,还有烧制瓷器的品种特色及其使用的主要工艺技术手段等(如是覆烧、支烧还是垫烧、或是芒口、涩圈、满釉还是半釉等)。

明清以后,各地生产的青花瓷既有本地区特色,也有相互影响。胎釉、用料、制作工艺、烧造方法等都有所区别,但造型、装饰手法、图案题材内容等总体时代特征还是基本一致的。在装饰风格方面,主要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在辨别窑口产地时,还要注意到各个窑口之间互相借鉴、影响、模仿及其传承关系。

除了传统的以产地命名窑口外,也有的是以人的姓氏来命名,如崔(国懋)公窑、周(丹泉)窑、年(希尧)窑、唐(英)窑等。还有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乾隆窑等。既有官窑和民窑、瓷窑和陶窑之分别,还存在官搭民烧或瓷陶混烧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搞清它的来龙去脉,并予以认真判别的。

臆造瓷器 收藏意义不大


臆造瓷器收藏意义不大

文/图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马妍

品鉴专家:张宝舰(呼和浩特市收藏家协会会长)

委托人:李先生

这是我收藏的一件瓷器,希望老师给一些关于瓷器的收藏知识,看看这件瓷器是否具有收藏价值。

专家鉴评:

乍一看这是一件青瓷,青瓷大量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但是这件瓷器不管是从釉光还是造型上看,这都是一件“臆造”的瓷器,瓷器本身上的残存,是卖家故意做出来的,给人一种假象,这样造型的瓷器,在我们内蒙古博物院有一件辽代的瓷器,也是白釉,鱼身是水壶造型,但是这一件的造型很怪异,有一些不伦不类,瓷器上面为青釉与下面的釉色有区别,有些“穿越”的感觉,古人烧制一件瓷器是讲究实用性的,一件瓷器不管材质如何,首先使用起来不怪异是必须的,但是这件瓷器的壶柄使用起来就很别扭、奇怪。鱼身奇怪,人头看起来也不舒服,从人头的头饰上看有辽金时期的瓷器,但是跟传统上的辽金时期瓷器还有一些区别,所以综合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件臆造的瓷器,收藏意义不大。

青花瓷收藏要注意四点


收藏青花瓷不能随波逐流,正因为青花瓷的珍贵稀少,市面上才会出现众多的仿造品,这就使得青花瓷市场鱼龙混杂,令人不辨真假。由于历代青花瓷的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都有其显着的特点,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古瓷的时代、窑口。

首先,看钴料。青花瓷钴料种类分为苏泥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等,它们多属高锰类,尤以进口青花钴料烧制的瓷器最具收藏价值。因为使用进口颜料烧制的青花瓷,大多由当时高级的工艺师创作,艺术价值更高。

其次,看发色。釉下发色艳丽,青花见五色的青花瓷品种尤为珍贵。清康熙时正是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达到巅峰。所谓青花见五色,指的是使用一种青花颜料烧制出来的瓷器,图案出现深浅虚实等各种变化。

第三,艺术水平是一个关键因素。器型优雅、构图有立体感、层次分明,人物景致清晰明显的青花瓷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最后,古代青花瓷款识中的书法、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比如说,顺治时期的青花瓷总体来说较为粗糙,构图比较随意,器型、图画种类还不是很多。

乾隆粉彩的特征与仿品特点


清乾隆官窑粉彩瓷器传世品非常多。它综合了康熙与雍正两朝的制瓷工艺,进一步发展本朝瓷器,从而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乾隆时记事档中记载了许多乾隆时景德镇御厂为宫廷制瓷的史实,也反映出皇帝直接关注制瓷的情况。乾隆帝对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画样或木样,审查后才能正式烧制。器物的款识或有或无,写什么样的款识以及配合纹饰的诗句等都须经过乾隆皇帝的批准。另外,制瓷粗糙不合要求者还要赔补等情况,在档案中也有详细记载。当时的督窑官唐英一方面按皇帝的旨意制作精美的宫廷用瓷,另一方面,在保留前代精华的基础上,还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艺技法,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与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其次,在装饰方法上出现多种色地“开光”粉彩,如红、黄、蓝、绿、紫及多种色釉为地,可达十多种,有的在色地上彩绘带有西洋色彩的缠枝花,有的在色地上借用珐琅彩的轧道工艺用一种较锋利的金属工具划刻出精细的凤尾纹,即所谓的“锦上添花”,开光内绘花鸟图、山水人物图及墨书乾隆御题诗等。这种色地粉彩纤巧繁缛,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乾隆粉彩中数量最多的。

第三,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用粉化的各种彩料仿制各种工艺品,如漆器、铜器、珐琅、大理石,还仿制动物、植物、瓜果等。能准确的表现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质感,可谓惟妙惟肖。

第四,乾隆粉彩有一个独有的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非常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这一特点乾隆时首先出现后,一直延用到晚清。

第五,乾隆官窑粉彩的纹饰一般是“大内”送来的图样,主题纹饰按不同时节都有严格规定。主纹是缠枝花,形象是将传统的牡丹花、宝相花或莲花的花与叶变形,仿佛西洋花卉。纹饰中也有西洋人物。同时还常以缠枝花作主体,分别加施夔龙、夔凤、蝙蝠或缨络、八吉祥等,组成各种祥瑞吉庆、美意延年内容的图案。

第六,乾隆粉彩的造型工艺更是精益求精,不论是高达一米多的大型陈设瓷,还是小至几厘米的扳指、鼻烟壶,造型都非常规整,很少出现夹扁或歪塌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精巧的镂雕为乾隆时期新创,各式镂雕瓶包括转颈瓶、转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转足碗等,千姿百态,其他时代是无法比拟的。

注意事项现在社会上出现许多仿制的乾隆官窑粉彩,与传世品相比,水平相差甚远。仿制的品种多样,见到的有粉彩九桃天球瓶、粉彩鹌鹑天球瓶、黄地粉彩缠枝花卉碗,各种色地的粉彩缠枝花卉瓶、花觚以及镂空转心瓶、镂空套瓶、紫地粉彩爵杯,也有仿其他工艺品的,如仿铜器、仿唐代银壶等等。众多仿品中有粗细之分。粉彩九桃天球瓶可谓高仿品,造型、色彩、纹饰都已达到逼真的地步,非常精美,是一件可收藏的现代珍品。与传世品相比,主要缺点显得过于漂亮。其他仿品中有的显然颇费工时,如转心瓶、交泰瓶、爵杯,但与传世品相比差距很大,显得板滞粗糙。综合起来,现代仿品的缺陷有以下几点:一、造型的整体结构比例不谐调,虽然高度或口径与书本上的尺寸相同,但器物腹部的弧度不准,不是扩大就是缩小。二、胎体有的过于轻薄,也有的过于厚重。三、作旧痕迹突出,如未作旧又很光亮。还有的为了表现是旧物,在器物底或罐的口边涂抹一些灰褐色的泥巴。四、器物口部和足内的松石绿釉,有的过于浅淡,有的过于浓艳。浅淡者釉薄光亮宛如浅湖色釉,浓艳者釉厚开细小纹片,釉面呈波浪釉状。这些现象与传世品的特点相比差距较大。更别出心裁的是,一些牟利者自造出一些乾隆款的彩瓷迷惑人们。在几次鉴定会上都出现诸如银灰色地雕花开光大碗、大罐,开光内彩绘山水人物,器底雕刻篆体“大清乾隆年制”款,让人感觉仿佛是乾隆的银彩器,实际不然,这种器物胎体厚重,工艺粗糙,纹饰绘画水平也很低。类似低劣的仿品实在是举不胜举。

仿品收藏


收藏品中,赝品总是如影随形,历朝历代莫不如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人仿造了前代或名家的作品,并以假充真。现在更到了无所不在的程度,从仿高古文物到当代名家作品,将每一次收藏都变成了一场看不见刀光剑影的战斗,如果藏家棋输一招,嘿嘿!那就惨了。目前,收藏家们都沉浸对仿品谈虎色变的状态,仿品和赝品的区别,或许也应该探究一下现代仿品是否有收藏价值?

仿品和赝品的只一字差且含义极接近,但用意却不同。我以为仿品意在仿,追求的是技术甚至韵味的最大接近,比如谢稚柳之仿陈洪绶;而赝品是以在仿,追求的是技术甚至韵味的最大接近,比如谢稚柳之仿陈洪绶;而赝品是以"酷似"和"冒名"为诱饵来欺骗人,意在追求最大的利润,二者的出发点是有区别的。我曾经亲见一个自负才高的小人故意购买仿品,因为这件东西仿品仿得好,价格低,可以瞒天过海转手再赚一笔;在景德镇参观时,也发现有人仿造《康熙素黄地绿龙盘》,要价万元,比真品价格低一半以上,又比当代仿品昂贵许多,显然是准备卖给准备以假充真的小人。当然这中情况不是现在才有,因为古董艺术品数量有限又不可再造,仿古满足了人们尚古慕古的需要,比如明代名闻遐迩的成化瓷器,在明代正德年间就已经有人仿制了。

然而,综观中国陶瓷历史,仿古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前面那种牟利行为之外,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御窑厂曾不惜工本刻意仿制明代、甚至宋代名窑瓷器。根据记载,雍正、乾隆皇帝曾经要求御窑厂仿制所收藏的明代瓷器,而且要求往精里做,显然目的不是为了只是"像"而已,用来欺骗世人,而是在工艺和艺术上的完美追求,当时的仿制水平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甚至超过古人,所以仿品在当时已经有很高的价值了。

当代收藏家们很少会主动收藏仿古瓷,除非因为自己"打眼",不小心买了仿品。那么当代仿古瓷有收藏价值吗?瓷库中国专家认为:制作仿古求真的器物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首先要求对原件的各种构成因素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然后现有条件下重现当年的艺术意境,胎体轻重需得宜,胎骨、器型、釉彩、纹样、款式等都要与真品保持一致,殊为不易,应有一定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古陶瓷研究专家黄云鹏先生作为该仿古瓷展的主持人,他强调仿古瓷制作的严谨性和高质量,认为应该"仿旧务宗其典雅,肇新当审其渊源"。

的确,仿古瓷无论是旧仿还是现代仿,只要它是有一定艺术水准的,都应有收藏价值。然而仿古瓷的制作是否应该探讨一个标准,以免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比如国外的仿品要求尺寸比原作小一些,以示与真品区别,目的就在避免瓜田李下之嫌,在这方面我们也应该探讨。

粉彩开光人物茶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12.6cm,口径5.5cm,足径6.3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粉彩

陶瓷造型: 壶

说 明: 清乾隆

此壶圆鼓腹,柄呈耳状,壶盖为覆钵式,上有莲纹装饰钮。壶身以米红色凤尾锦粉彩团花为地,正、背面各有一开光。正面开光内以“雨中烹茶”为纹饰主题,用清淡的粉彩描绘出人物在庭院中烹茶的情景;背面开光内题墨书御制诗一首,诗曰:“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坐杨柳风。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隄转。” 壶盖与底均有描金。壶底中心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壶造型丰腴,线条圆熟,粉彩淡雅。纹饰取材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诗意,画面构图疏朗,描绘细腻,题诗书法精妙。乾隆是一位崇尚风雅的皇帝,一生所留诗稿丰富,从这件官窑茶壶中可见其文人情趣。

官窑粉彩盘赏析


估价:18万元

官窑粉彩盘,尺寸直径190mm,年代(清光绪)这是一件完整的官窑精品,是在欧洲TEFAF古董艺术博览会上拍得的。

中国艺术珍品种类繁多,相较于正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很多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珍品同样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典藏周刊特别推出《我家有宝》栏目,将民间藏家手中的藏品臻集与广大收藏爱好者共同分享。

官窑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历代由朝廷专设的瓷窑均称“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官窑瓷”。 “官窑瓷”又分为两大类,狭义的指朝廷垄断,专窑专烧的;广义的则是由朝廷设定标准,用窑不限,即民窑也可烧造,最后由朝廷派专人按统一标准验收,合格者统一采办,也称官窑瓷。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官窑瓷器是一种交叉而非重合关系。“官瓷”是一个特定的称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莹剔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足是其特色。官窑和汝窑、哥窑、宋钧窑、定窑合称中国五大名窑。

严格地来讲狭义的“官窑瓷”又分为两种:御窑瓷、官窑瓷。由于两种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办,所以对民间而言,统称为官窑瓷。但就管理而言,则有非常大的区别。

官窑瓷,主要是官僚阶层使用,形制要求相对较低,多限于花鸟虫鱼神话等“礼制”之外的题材,有时皇家会作为“趣味”把玩器采购,但多为官员、富商使用。这一类瓷器,一般由内务府采办,在景德镇设有专门的督陶官,长年烧造。

北京商报记者 宋永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