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修复 > 导航 >

怎么修复古代青瓷?

怎么修复古代青瓷?

古代瓷器修复 复古瓷砖 古代青瓷器

2021-02-15

【www.taoci52.com - 古代瓷器修复】

怎么修复古代青瓷?青瓷器的修复程序与所有瓷器的修复方法一致,也是要经过清洗、粘合、补缺、打底、上色、做釉等六个主要程序。所不同的是,青瓷器的胎和釉的颜色以及原始瓷釉、片纹等工艺,是青瓷器修复的特殊技术。本文将着重在这些方面作些探讨。

一清洗、粘合

破损的青瓷器基本上都是长期埋在地下,因此新出土的文物,往往全身除布满黄泥外,还有很多水锈紧贴在器物上,有的还粘连在器物断裂的剖面上,给器物的修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必须予以清除。

先将破碎的瓷器放入相对柔软的塑料盆中,用清水洗去表土,然后用刀具以与器面平直的方向将水锈轻轻地刮去,但不能用刀尖划刮,以免伤害釉面。比较难以清除的是粘贴在断面胎体上的水锈,特别牢固,而如果不清除的话,则会给粘接时产生明显的隔缝,对整器修复的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用牛角刀或竹签刮削,胎壁较厚的也可用金属刀具轻轻地刮削。另一种办法是用洁厕净等洗涤用品浸泡清洗。若再不行,可两种方法合用。

有些考古发掘品,因研究需要,在器物出土后马上就粘接复原。这种修复的过程往往很粗糙,接口处严重错位的情况十分常见,而残缺部分通常是用石膏补缺。这种修复无神韵,也达不到展示的目的。我们必须进行拆洗,然后重新拼接。拆洗的方法是:将器物置于容器中,用丙酮浸泡,一般只需10至20分钟,粘接处便会自动脱落,然后将剖面的胶水刮净,最后进行拼接、粘合。

二补缺

补缺,是指器物在拼接后仍有部分残缺,或原本就已残缺的那部分用修复材料进行配补的一项工艺。

1.补缺的方法

补缺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器物的口沿或者腹、底有部分残缺,需要配补。这是最常见的器物破损情况,也是比较容易配补的一种。可在原有保存区块用打样膏翻模取样即可将残缺部分复原。

第二种,残缺的部分在原器物上没处翻模,只能参照同类器物的造型特征,先做出模子,再翻模复原。这种方法在确定补缺部位的造型时,一定要慎重,必须找到确切的复原依据——参照物,才能着手修复,若找不到参照物,宁可让其缺损,决不能随意编造。如1997年笔者为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修复一件唐长沙窑青瓷注子,注子的把、口沿和流均已残缺。为此,笔者查阅了许多有关唐代长沙窑注子的图象资料。在找出与此器造型基本一致的图象后,再根据器物上残存的痕迹,先做出模子,然后进行翻模复原。因为唐代注子的把都是用手将二根或三根泥条并立捏成的,那么此注子的把也一定要做出有手捏成的自然效果,使修复后的注子完全恢复原有的时代艺术特征。

第三种,大部分不复存在的残器的配补。杭州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黑釉五管瓶残件,仅存上部两层,下层的腹部俱已失却。根据收藏单位的意见,要求全部复原。为此,笔者首先找来了一件完整的东汉黑釉五管瓶,在其上面翻模取样,使残缺的部分予以复原。在这里,能否找到完整的东汉黑釉五管瓶是确定修复方案的前提。如没有同时期样本,这种残器的修复工作只能作罢。

2.补缺的材料

青瓷器的补缺材料主要有1.AAA强力胶+石粉+矿物颜料;2.环氧树脂;3.石膏。前一种适合于小范围的补缺,后两者主要用于大范围的补缺,但石膏的牢度不够强,必须再进行加固处理。如上面提到的那件东汉黑釉五管瓶,因补缺的范围特大,就采用了石膏补缺。石膏的厚度要大于原器壁,这就相对加大了牢度,也达到了因有的重量,之后再进行加固处理。加固的方法是:先在石膏做成的胎壁内外涂上502胶水,然后再加涂一层AAA强力胶,这样就基本达到“瓷化”程度。青瓷器补缺的材料以第一种为主。一般的做法是将颜色调成与釉色接近,而不是做成胎体颜色,目的是为下一步做釉打下基础。而历代青瓷的釉色各不尽同,修复者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才能调出比较接近的颜色。如,原始瓷的釉色多数泛黄,是用矿物颜料土黄加少量太白粉及微量铬绿调成。唐五代越窑的“秘色瓷”为艾青色,则要用铬绿+太白粉调成。在出土的越窑青瓷器中,以两晋南朝时期为最多,需修复的青瓷也以这一时期最为多见,因此,掌握这一时期青瓷修复补缺的颜料运用,更具实用意义。它的补缺颜料是,铬绿+土黄,再根据釉色的深浅添加太白粉。

三上色、做釉

上色和做釉是青瓷器修复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技术,若把握不好,整个修复的过程就会在此全功尽弃。上色和做釉,要根据釉层厚薄情况,釉薄者可将上色、做釉两个程序一次性完成,釉厚者或希望釉面有玻璃质感则需单独再次“上釉”。现将不同时代青瓷釉的修复方法分述如下:

(一)原始瓷釉的修复

原始瓷,也叫原始青瓷,流行于商周,延续至东汉,是我国古代瓷器之祖先,因其胎釉的淘炼、化学成份、制作工艺、窑炉温度的把握等等技术尚未达到成熟青瓷的标准而被称之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原始瓷以氧化铁为着色剂,釉色多数泛黄,一般都有缩釉现象,这种缩釉现象给修复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笔者经过数次实验,找到了一种效果比较好的修复方法:先将补缺后的“胎体”表面打磨平整,然后用AAA胶加土黄、铬绿、太白粉等调合,直接涂抹到“胎体”上,不久,它就会收缩,“釉面”滋润有光泽,无需再作其他的工艺加工。

(二)越窑青瓷釉的修复

1.釉的特点分析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青瓷窑口,成熟于东汉,衰落在北宋,绵绵千余年,形成了庞大的窑系。经过这漫长年代的演变,各个时期又形成了各有特点的艺术风格,其中的釉色也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如:东汉至西晋时期,越窑青瓷以胎装饰取胜,釉层较薄,釉色青中泛灰,表面多呈亚光;东晋至南朝时期,胎装饰已基本消失,出现了点彩,釉层一般较厚,有玻璃质感,且多数有开片;唐五代至北宋是越窑的顶峰时期,不仅在胎体上重新出现了刻划纹饰,釉的呈色也已达到了最佳水平,有“千峰翠色”之美誉。釉面光亮,色呈艾青者,曰:“秘色瓷”,专作贡品。

2.修复方法

东汉至西晋时期,因釉层较薄,表面乳浊,可将上色、做釉一步完成,即用黑、柠檬黄、白等硝基漆调成后加适量硝基清漆直接涂抹,就可达到预期目的。

东晋至南朝时期,釉层较厚,釉面有玻璃质感,需先用硝基漆调出准确的颜色后,涂抹均匀,然后再用喷枪喷涂硝基清漆。开片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手绘;另一种是将“釉面”加热,然后迅速放入冷柜内,通过热胀冷缩的物理变化,形成自然的开片。

“秘色瓷”釉的修复。所谓的“秘色瓷”是窑工在窑炉的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釉面呈艾青色的青瓷,是越窑青瓷器中的绝品。如: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的唐越窑青瓷花口杯,杯身已有近一半缺损,在补缺复原后,用黑、柠檬黄调成绿色,再加上白色,使其变淡,用喷枪喷涂,再用刷子蘸上黑、褐等颜料,弹出斑点。这种青瓷的釉层也较薄,无需再做“釉”。

(三)早期黑釉的修复

在东汉时期的越窑和六朝时期德清窑中都有黑釉瓷器生产,相对而言,越窑黑釉釉层厚而光亮,德清窑黑釉釉层较薄,釉面无光泽。所以越窑黑釉瓷的修复,需在黑、柠檬黄等硝基漆调出颜色涂抹后,再次“上釉”,而德清窑黑釉瓷只需前一道工序便可。

(四)对“片纹”的修复

片纹,源于早期瓷器的开片,本是一种工艺上的缺陷,南宋时期的窑工经过人工掌握后,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装饰纹样——片纹。笔者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种人工把握形成的片纹与早期杂乱的开片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即线条有“干线”和“支线”之别,“干线”往往是垂直状,有的甚至是从头通到尾,而“支线”则是从“干线”处分离出来。因此,在修复时一定要把握这种规律,且不可随意乱画,造成杂乱无章的面目。做片纹一般都用细笔画,也可用刀具先刻画,再填上颜料。

上述修复方法对其它窑口青瓷器的修复同样适用,只要根据瓷器本身的颜色、釉层的厚薄做出相应的调整即可。应当认识到,古陶瓷修复者不仅要掌握好各方面的修复技术,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古陶瓷鉴别能力,对各窑口、各时代陶瓷器造型风格和工艺特征有基本的掌握,才能避免出差错。青瓷器修复是如此,其他品种瓷器的修复同样也是如此。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青瓷的修复(一)


浙江是青瓷的发源地,有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窑和六朝以来的越窑、瓯窑、德清窑、婺州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著名青瓷窑口,目前在境内已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古代窑址,而出土的青瓷器皿更是不计其数。然而,在所有出土或传世遗留下来的青瓷器中,破损的、残缺的却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破损的文物自然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风貌,我们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也不能拿到展厅去向观众展示,只能作为标本黯然地躲在库房中。因此,修复这些破损的文物,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当然,瓷器的修复是一项特殊的技术,并非轻易能掌握,况且我国窑口众多,瓷器的品种纷繁复杂,不同品种瓷器的修复又有其各不相同的要求。若想全面掌握所有品种瓷器的修复技术,必然会有难度。笔者从事瓷器修复多年,因身处浙江腹地,所经手修复的大都以青瓷器为主,故对青瓷器的修复已有所积累,撰此拙文,以求教于方家。

青瓷器的修复程序与所有瓷器的修复方法一致,也是要经过清洗、粘合、补缺、打底、上色、做釉等六个主要程序。所不同的是,青瓷器的胎和釉的颜色以及原始瓷釉、片纹等工艺,是青瓷器修复的特殊技术。本文将着重在这些方面作些探讨。

一 清洗、粘合

破损的青瓷器基本上都是长期埋在地下,因此新出土的文物,往往全身除布满黄泥外,还有很多水锈紧贴在器物上,有的还粘连在器物断裂的剖面上,给器物的修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必须予以清除。

先将破碎的瓷器放入相对柔软的塑料盆中,用清水洗去表土,然后用刀具以与器面平直的方向将水锈轻轻地刮去,但不能用刀尖划刮,以免伤害釉面。比较难以清除的是粘贴在断面胎体上的水锈,特别牢固,而如果不清除的话,则会给粘接时产生明显的隔缝,对整器修复的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用牛角刀或竹签刮削,胎壁较厚的也可用金属刀具轻轻地刮削。另一种办法是用洁厕净等洗涤用品浸泡清洗。若再不行,可两种方法合用。

有些考古发掘品,因研究需要,在器物出土后马上就粘接复原。这种修复的过程往往很粗糙,接口处严重错位的情况十分常见,而残缺部分通常是用石膏补缺。这种修复无神韵,也达不到展示的目的。我们必须进行拆洗,然后重新拼接。拆洗的方法是:将器物置于容器中,用丙酮浸泡,一般只需10至20分钟,粘接处便会自动脱落,然后将剖面的胶水刮净,最后进行拼接、粘合。

二 补缺

补缺,是指器物在拼接后仍有部分残缺,或原本就已残缺的那部分用修复材料进行配补的一项工艺

1.补缺的方法

补缺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器物的口沿或者腹、底有部分残缺,需要配补。这是最常见的器物破损情况,也是比较容易配补的一种。可在原有保存区块用打样膏翻模取样即可将残缺部分复原。

第二种,残缺的部分在原器物上没处翻模,只能参照同类器物的造型特征,先做出模子,再翻模复原。这种方法在确定补缺部位的造型时,一定要慎重,必须找到确切的复原依据——参照物,才能着手修复,若找不到参照物,宁可让其缺损,决不能随意编造。如1997年笔者为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修复一件唐长沙窑青瓷注子,注子的把、口沿和流均已残缺。为此,笔者查阅了许多有关唐代长沙窑注子的图象资料。在找出与此器造型基本一致的图象后,再根据器物上残存的痕迹,先做出模子,然后进行翻模复原。因为唐代注子的把都是用手将二根或三根泥条并立捏成的,那么此注子的把也一定要做出有手捏成的自然效果,使修复后的注子完全恢复原有的时代艺术特征。

第三种,大部分不复存在的残器的配补。杭州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黑釉五管瓶残件,仅存上部两层,下层的腹部俱已失却。根据瓷器收藏品管理相关部门的意见,要求全部复原。为此,笔者首先找来了一件完整的东汉黑釉五管瓶,在其上面翻模取样,使残缺的部分予以复原。

在这里,能否找到完整的东汉黑釉五管瓶是确定修复方案的前提。如没有同时期样本,这种残器的修复工作只能作罢。

2.补缺的材料

青瓷器的补缺材料主要有1.AAA强力胶+石粉+矿物颜料;2.环氧树脂;3.石膏。前一种适合于小范围的补缺,后两者主要用于大范围的补缺,但石膏的牢度不够强,必须再进行加固处理。如上面提到的那件东汉黑釉五管瓶,因补缺的范围特大,就采用了石膏补缺。石膏的厚度要大于原器壁,这就相对加大了牢度,也达到了因有的重量,之后再进行加固处理。加固的方法是:先在石膏做成的胎壁内外涂上502胶水,然后再加涂一层AAA强力胶,这样就基本达到“瓷化”程度。青瓷器补缺的材料以第一种为主。一般的做法是将颜色调成与釉色接近,而不是做成胎体颜色,目的是为下一步做釉打下基础。而历代青瓷的釉色各不尽同,修复者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才能调出比较接近的颜色。如,原始瓷的釉色多数泛黄,是用矿物颜料土黄加少量太白粉及微量铬绿调成。唐五代越窑的“秘色瓷”为艾青色,则要用铬绿+太白粉调成。在出土的越窑青瓷器中,以两晋南朝时期为最多,需修复的青瓷也以这一时期最为多见,因此,掌握这一时期青瓷修复补缺的颜料运用,更具实用意义。它的补缺颜料是,铬绿+土黄,再根据釉色的深浅添加太白粉。

三 上色、做釉

上色和做釉是青瓷器修复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技术,若把握不好,整个修复的过程就会在此全功尽弃。上色和做釉,要根据釉层厚薄情况,釉薄者可将上色、做釉两个程序一次性完成,釉厚者或希望釉面有玻璃质感则需单独再次“上釉”。

青瓷的修复(二)


不同时代青瓷釉的修复方法分述如下:

(一)原始瓷釉的修复

原始瓷,也叫原始青瓷,流行于商周,延续至东汉,是我国古代瓷器之祖先,因其胎釉的淘炼、化学成份、制作工艺、窑炉温度的把握等等技术尚未达到成熟青瓷的标准而被称之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原始瓷以氧化铁为着色剂,釉色多数泛黄,一般都有缩釉现象,这种缩釉现象给修复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作者经过数次实验,找到了一种效果比较好的修复方法:先将补缺后的“胎体”表面打磨平整,然后用AAA胶加土黄、铬绿、太白粉等调合,直接涂抹到“胎体”上,不久,它就会收缩,“釉面”滋润有光泽,无需再作其他的工艺加工。

(二)越窑青瓷釉的修复

1.釉的特点分析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青瓷窑口,成熟于东汉,衰落在北宋,绵绵千余年,形成了庞大的窑系。经过这漫长年代的演变,各个时期又形成了各有特点的艺术风格,其中的釉色也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如:东汉至西晋时期,越窑青瓷以胎装饰取胜,釉层较薄,釉色青中泛灰,表面多呈亚光;东晋至南朝时期,胎装饰已基本消失,出现了点彩,釉层一般较厚,有玻璃质感,且多数有开片;唐五代至北宋是越窑的顶峰时期,不仅在胎体上重新出现了刻划纹饰,釉的呈色也已达到了最佳水平,有“千峰翠色”之美誉。釉面光亮,色呈艾青者,曰:“秘色瓷”,专作贡品。

2.修复方法

东汉至西晋时期,因釉层较薄,表面乳浊,可将上色、做釉一步完成,即用黑、柠檬黄、白等硝基漆调成后加适量硝基清漆直接涂抹,就可达到预期目的。

东晋至南朝时期,釉层较厚,釉面有玻璃质感,需先用硝基漆调出准确的颜色后,涂抹均匀,然后再用喷枪喷涂硝基清漆。开片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手绘;另一种是将“釉面”加热,然后迅速放入冷柜内,通过热胀冷缩的物理变化,形成自然的开片。

“秘色瓷”釉的修复。所谓的“秘色瓷”是窑工在窑炉的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釉面呈艾青色的青瓷,是越窑青瓷器中的绝品。如: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的唐越窑的青瓷杯,杯身已有近一半缺损,在补缺复原后,用黑、柠檬黄调成绿色,再加上白色,使其变淡,用喷枪喷涂,再用刷子蘸上黑、褐等颜料,弹出斑点。这种青瓷的釉层也较薄,无需再做“釉”。

(三)早期黑釉的修复

在东汉时期的越窑和六朝时期德清窑中都有黑釉瓷器生产,相对而言,越窑黑釉釉层厚而光亮,德清窑黑釉釉层较薄,釉面无光泽。所以越窑黑釉瓷的修复,需在黑、柠檬黄等硝基漆调出颜色涂抹后,再次“上釉”,而德清窑黑釉瓷只需前一道工序便可。

(四)对“片纹”的修复

片纹,源于早期瓷器的开片,本是一种工艺上的缺陷,南宋时期的窑工经过人工掌握后,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装饰纹样——片纹。笔者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种人工把握形成的片纹与早期杂乱的开片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即线条有“干线”和“支线”之别,“干线”往往是垂直状,有的甚至是从头通到尾,而“支线”则是从“干线”处分离出来。因此,在修复时一定要把握这种规律,且不可随意乱画,造成杂乱无章的面目。做片纹一般都用细笔画,也可用刀具先刻画,再填上颜料。

上述修复方法对其它窑口青瓷器的修复同样适用,只要根据瓷器本身的颜色、釉层的厚薄做出相应的调整即可。应当认识到,古陶瓷修复者不仅要掌握好各方面的修复技术,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古陶瓷鉴别能力,对各窑口、各时代陶瓷(器)造型风格和工艺特征有基本的掌握,才能避免出差错。青瓷器修复是如此,其他品种瓷器的修复同样也是如此。

古代瓷器的修复


中国古陶瓷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灿明珠。古代先民创造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保存至今完好无损者数量很少。无论是出土器还是传世品,由于受自然界或人为等因素的作用,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修复古陶瓷是一项传统技艺,它产生的年代已难以考证,可以肯定,当古陶瓷品类成为鉴藏家和古董商们角逐的目标时,古陶瓷修复技艺就应运而生了。到本世纪四十年代,这些艺人中的佼佼者,其修复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损坏的器物经他们之手修复后,连收藏者本人也不能自辨其损坏部份。根据不同修复目的和修复要求,可以把古陶瓷修复工作划分成三类——研究修复、商品修复和展览修复。1.研究修复:目的是为考古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工作提供较好的实物资料。因此,此类修复对损坏不严重的器物比如:剥釉、冲口、土蚀、非完全性断折及少量缺损等情况,一般只需清理干净表面污垢,而无需进行其它方面的修理工作。对损坏严重的器物,也只需在清理干净表面污垢的基础上,把断裂的各部位重新粘接在一起,必要时可把短缺严重的部位用石膏填平补齐,对风化严重的陶器进行适当加固处理就可以。2.商品修复:是把修复好的器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为了能使商品取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并获得较高的商业利润,对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极高。它不仅要做到把坏损的器物恢复到原有形状,而且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加工,使其表面的色彩、纹饰、质感、自然旧貌等,呈现出完好无损的视觉效果。3.展览修复:是为博物馆、展览馆提供理想的实物展品,以供广大观众参观鉴赏。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与商品修复基本相同。其不同的是,对修复部位表面的视觉效果的要求可以比商品修复销差一点。因为普通观众是不可能把展品拿在手里进行观察、鉴赏。只要隔着展柜的保护玻璃看不出大面积的损坏痕迹就可以了,有时还要有意留下少量损坏部位不去修复以供鉴赏。

关于古代瓷器的修复


中国古陶瓷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灿明珠。古代先民创造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保存至今完好无损者数量很少。无论是出土器还是传世品,由于受自然界或人为等因素的作用, 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修复古陶瓷是一项传统技艺,它产生的年代已难以考证,可以肯定,当古陶瓷品类成为鉴藏家和古董商们角逐的目标时,古陶瓷修复技艺就应运而生了。到本世纪四十年代,这些艺人中的佼佼者,其修复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损坏的器物经他们之手修复后,连收藏者本人也不能自辨其损坏部份。 根据不同修复目的和修复要求,可以把古陶瓷修复工作划分成三类——研究修复、商品修复和展览修复。

1. 研究修复:目的是为考古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工作提供较好的实物资料。因此,此类修复对损坏不严重的器物比如:剥釉、冲口、土蚀、非完全性断折及少量缺损等情况,一般只需清理干净表面污垢,而无需进行其它方面的修理工作。对损坏严重的器物,也只需在清理干净表面污垢的基础上,把断裂的各部位重新粘接在一起,必要时可把短缺严重的部位用石膏填平补齐,对风化严重的陶器进行适当加固处理就可以。

2. 商品修复:是把修复好的器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为了能使商品取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并获得较高的商业利润,对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极高。它不仅要做到把坏损的器物恢复到原有形状,而且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加工,使其表面的色彩、纹饰、质感、自然旧貌等,呈现出完好无损的视觉效果。

3. 展览修复:是为博物馆、展览馆提供理想的实物展品,以供广大观众参观鉴赏。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与商品修复基本相同。其不同的是,对修复部位表面的视觉效果的要求可以比商品修复销差一点。因为普通观众是不可能把展品拿在手里进行观察、鉴赏。只要隔着展柜的保护玻璃看不出大面积的损坏痕迹就可以了,有时还要有意留下少量损坏部位不去修复以供鉴赏。

青瓷器修复过程(二)


三 上色、做釉

上色和做釉是青瓷器修复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技术,若把握不好,整个修复的过程就会在此全功尽弃。上色和做釉,要根据釉层厚薄情况,釉薄者可将上色、做釉两个程序一次性完成,釉厚者或希望釉面有玻璃质感则需单独再次“上釉”。现将不同时代青瓷釉的修复方法分述如下:

(一)原始瓷釉的修复

原始瓷,也叫原始青瓷,流行于商周,延续至东汉,是我国古代瓷器之祖先,因其胎釉的淘炼、化学成份、制作工艺、窑炉温度的把握等等技术尚未达到成熟青瓷的标准而被称之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原始瓷以氧化铁为着色剂,釉色多数泛黄,一般都有缩釉现象,这种缩釉现象给修复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笔者经过数次实验,找到了一种效果比较好的修复方法:先将补缺后的“胎体”表面打磨平整,然后用AAA胶加土黄、铬绿、太白粉等调合,直接涂抹到“胎体”上,不久,它就会收缩,“釉面”滋润有光泽,无需再作其他的工艺加工。

(二)越窑青瓷釉的修复

1.釉的特点分析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青瓷窑口,成熟于东汉,衰落在北宋, 绵绵千余年,形成了庞大的窑系。经过这漫长年代的演变,各个时期又形成了各有特点的艺术风格,其中的釉色也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如:东汉至西晋时期,越窑青瓷以胎装饰取胜,釉层较薄,釉色青中泛灰,表面多呈亚光;东晋至南朝时期,胎装饰已基本消失,出现了点彩,釉层一般较厚,有玻璃质感,且多数有开片;唐五代至北宋是越窑的顶峰时期,不仅在胎体上重新出现了刻划纹饰,釉的呈色也已达到了最佳水平,有“千峰翠色”之美誉。釉面光亮,色呈艾青者,曰:“秘色瓷”,专作贡品。

2.修复方法

东汉至西晋时期,因釉层较薄,表面乳浊,可将上色、做釉一步完成,即用黑、柠檬黄、白等硝基漆调成后加适量硝基清漆直接涂抹,就可达到预期目的。

东晋至南朝时期,釉层较厚,釉面有玻璃质感,需先用硝基漆调出准确的颜色后,涂抹均匀,然后再用喷枪喷涂硝基清漆。开片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手绘;另一种是将“釉面”加热,然后迅速放入冷柜内,通过热胀冷缩的物理变化,形成自然的开片。

“秘色瓷”釉的修复。所谓的“秘色瓷”是窑工在窑炉的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釉面呈艾青色的青瓷,是越窑青瓷器中的绝品。如: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的唐越窑青瓷花口杯,杯身已有近一半缺损, 在补缺复原后,用黑、柠檬黄调成绿色,再加上白色,使其变淡,用喷枪喷涂,再用刷子蘸上黑、褐等颜料,弹出斑点。这种青瓷的釉层也较薄,无需再做“釉”。

(三)早期黑釉的修复

在东汉时期的越窑和六朝时期德清窑中都有黑釉瓷器生产,相对而言,越窑黑釉釉层厚而光亮,德清窑黑釉釉层较薄,釉面无光泽。所以越窑黑釉瓷的修复,需在黑、柠檬黄等硝基漆调出颜色涂抹后,再次“上釉”,而德清窑黑釉瓷只需前一道工序便可。

(四)对“片纹”的修复

片纹,源于早期瓷器的开片,本是一种工艺上的缺陷,南宋时期的窑工经过人工掌握后,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装饰纹样——片纹。笔者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种人工把握形成的片纹与早期杂乱的开片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即线条有“干线”和“支线”之别,“干线”往往是垂直状,有的甚至是从头通到尾,而“支线”则是从“干线”处分离出来。因此,在修复时一定要把握这种规律,且不可随意乱画,造成杂乱无章的面目。做片纹一般都用细笔画,也可用刀具先刻画,再填上颜料。

上述修复方法对其它窑口青瓷器的修复同样适用,只要根据瓷器本身的颜色、釉层的厚薄做出相应的调整即可。应当认识到,古陶瓷修复者不仅要掌握好各方面的修复技术,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古陶瓷鉴别能力,对各窑口、各时代陶瓷器造型风格和工艺特征有基本的掌握,才能避免出差错。青瓷器修复是如此,其他品种瓷器的修复同样也是如此。

陶瓷坏了怎么修复


多年前我就发现陶瓷洁具、陶瓷餐具的破损一直以来都严重困扰着饭店老板和卫浴经销商,经过我自己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用一些材料和方法完全可以将破损的陶瓷制品修复如初,下面就把“陶瓷坏了怎么修复”的方法教给大家。

首先将需要修复的陶瓷餐具或者洁具破损的地方清洗干净,晾干。

取适量陶瓷修复泥,A,B两组按1:1的混合均匀。

将A,B混合后的泥填补在陶瓷制品需要修补的地方。

等填补的泥完全固化之后用砂纸打磨光滑,并清理干净灰尘。

将陶瓷修补釉按比例混合好,并根据陶瓷颜色调出相同的颜色。

将调好色的陶瓷修复釉导入干净的喷笔,沿着餐具修复过的地方均匀喷2遍,晾晒5分钟后放入烤箱,加温120度,烘烤25分钟,即可。

注意事项

混合修补泥的时候不要一次混合过多,混合好的泥过半小时左右就开始固化,混合过多用不完会造成浪费。

喷釉的时候喷笔离修补物品的距离保持在20厘米左右,不要放太近,也不要放太远。喷涂的表面以不流挂,光滑平整为最佳。

陶瓷花瓶坏了怎么修复?


陶瓷花瓶作为一件观赏性的艺术品,能够带给我们大家极大的美感。然而陶瓷花瓶也是人工制作出来的,跟实用家具还有我们穿衣服一样,都有一个磨损的程度,磨损的厉害自然不能用。陶瓷花瓶面临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时间久了肯定会出现开裂或者其他的问题,如果我们人为的弄坏,陶瓷花瓶坏了怎么修复?这也是很多朋友都关注的问题,陶瓷花瓶弄坏了该怎么办?弄坏了当然是影响美观的,不过我们也可以进行人为的修复。

景德镇陶瓷手工仿古青花釉里红陶瓷花瓶

但如果损坏的程度比较明显,那就到了不能修复的程度。有的花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里面有灌浆还有其他之类的,这样的花瓶很有可能修复不好。但如果陶瓷花瓶釉面磨损的话,那修复的办法还是有的。首先我们需要用专门的陶瓷粉来进行处理,我们还可以买一些专门的清洁剂,有陶瓷花瓶上专用的喷在上面,然后我们用擦擦克林能够很好的去除污迹。

但如果是花瓶上出现了一些裂缝,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些专业的修复人员来进行修复,自己千万不要随意的进行修复。若需要修补陶瓷花瓶上出现的一些裂缝,也是有一定的办法的。现在都有贩卖那些专业的陶瓷填缝剂的,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进行填补裂缝。还有一种玻璃胶我们都可以进行填补裂缝,当然这些只是适合一些裂缝。如果花瓶破碎了,而破碎的较为严重那很可能没有办法修复,我们可以再考虑买一个新的花瓶,毕竟简单的修补办法我们在家自己就可以进行。

但如果陶瓷花瓶破碎的非常严重,我们又舍不得扔掉,这个花瓶又是价值不菲的,我们就要找专门的修复师傅来进行修复,按照破损的程度来进行修复。但如果只是脏了,或者出现小的裂缝,我们自己动手就可以轻松的解决,不会有太多的麻烦。所以,陶瓷花瓶弄坏了该怎么办?弄坏了我们不要着急,我们按照破损的程度来进行选择不同的办法处理,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有效修复花瓶,保证花瓶的外观不会出现残缺等现象。

怎么鉴赏青瓷?


怎么鉴赏青瓷?古董鉴定,青瓷的鉴赏知识。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古董鉴定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青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品种之一。中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

青瓷的色调是由胎釉的铁含量和釉层厚薄以及烧成气氛和窑位等工艺决定的。用复杂的工序烧造出的瓷器釉色青碧,釉层厚润,可与翠玉媲美,人们常用“千峰翠色”来形容青瓷釉色之美。这种美丽的青瓷釉,在艺术上对美化瓷器的作用,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

釉面开片,即釉面有很细的裂纹。因为瓷器在高温烧烤时,胎和釉会由于热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裂纹。这本是一种工艺上的缺陷,宋代的窑工们巧妙地利用这种开片现象来美化瓷器,形成了美的韵律和节奏,使青瓷本身增添了光彩和生机。根据纹片的不同形态,赋以不同的名称,如冰裂纹、蟹瓜纹、牛毛纹、兔丝纹、百圾碎、鱼子纹、鳞片纹、叶脉纹、流水纹等。青瓷纹片就是这样以其纯真的人工和烧制中自然产生的艺术美赢得世人的喜爱,从而创造了青瓷纹片这一艺术特色。

青瓷另一个特点便是“紫口铁足”。青瓷胎的色泽,有的胎骨黝黑,婉如真铁。三氧化地铁含量可高达5%左右,在高温中它还原成黑色的低价铁,在烧造时,由于底部还原焰较强,加上有垫饼的托烧而微露胎色,胎中的三氧化二铁一经还原成氧化亚铁就是黑色,所以称为“铁足”,口沿部分还原焰虽较弱,但由于上的釉容易下垂,釉层不厚胎质容易显露,所以常常透出灰黑泛紫的颜色,这就是“紫口”。

青瓷以造型见长,以釉色取胜,以纹片著称,在造型方面品种繁多,有的形体不加任何装饰,也有作巧妙装饰的,但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造型既端庄秀丽、凝重大方,又具有刀法洗炼,器型流畅,明快简练变化多端的特点。一般是由于工艺上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青瓷与青铜器在造型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在原始社会陶器业很发达的商周时代,青铜业得到发展。开始青铜造型多来源于陶器,而原始青瓷在商周、春秋时代是属于萌芽和确立时候,它的造型又借鉴于青铜造型。

既继承了商周铜器的传统,又不一味泥古模仿。把继承和创新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同一种风格的造型上,由于时代的不同,运用有同的材质和不同的处理手法而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这说明一种文化的发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遵循着继承和发展的道路前进的。在装饰上既采用前代刻、印花等方法,而又创造性地运用“开片”和“紫口铁足”等艺术手段,形成碎纹艺术釉,使青瓷釉得以充分发挥其艺术效果。

千百年来,青瓷在国内外有极高的评价,享有“瓷海明珠”之美誉。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日本、朝鲜、东南亚、非洲和欧洲等地,这些精美的瓷器和制瓷技术传到世界各地,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不论是工艺技术、造型艺术、视觉感受,青瓷艺术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顶点,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闪耀着祖国优秀文化的光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怎么修复古代青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怎么修复古代青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修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