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的器形 > 导航 >

瓷器的器形与构图——相映成趣

瓷器的器形与构图——相映成趣

古代瓷器的器形 瓷器器形鉴别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2020-04-17

古代瓷器的器形。

童趣

青绿山水

说到瓷器的构图,最为独特的一点便是它的立体性。在瓷器世界中这立体性便幻化成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器形。我国的陶瓷历史源远流长,传统器形也可谓是丰富繁多,有梅瓶、天球瓶、观音瓶、玉壶春、赏瓶、美人尖等等不胜枚举。而今随着时代的变换,传统器形外,新生代的器形也是层出不穷、变化万千。

今天,面对着形式如此众多的器形,瓷艺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也是因势构图,相映成趣。

你看,这有一个瓷瓶,圆圆的肚子,有一小口挺立其上,像一个圆圆的苹果,亦如一个大大的灯笼,可爱至极,我们暂且叫它灯笼瓶吧。灯笼瓶上仿佛排队一般一堆小儿敲锣打鼓、吹唢呐,好不热闹。虽说它没有艳丽的色调,皆是釉下青花清一的色彩,仅以一点红色点缀小儿的樱唇与发绳,但是小儿与瓷瓶一样圆圆的脑袋,短粗的身材,上下齐动的活泼,自是写意业已神韵全出,你会惊觉原来淡雅的青花也能够有如此强烈的张力。沿着圆圆的灯笼瓶转动一圈,一个个圆圆的小人活灵活现、跃然眼前,可爱得能让你打心眼里乐开了花。所以说灯笼瓶上配童子,实乃妙趣天成。

相对于童子图的浑圆可爱,青山绿水则需要既显大气线条又不失精致的器形与之相配了。大气显现山水自然的阔大,精致则可凸显青山绿水的秀美。而且在我看来,青绿山水于立体的瓷瓶之上才是最完美的拍档。因为与平面的瓷板相比,立体的空间可将最真实的山水跃然眼前。来看王野蜂老师的瓷瓶《青松依旧伴苍山》,瓷瓶的上方于云雾缭绕之中秀美的群山连绵起伏,近景工笔精细,远山写意泼墨。群山之下,茅屋村舍、绿树成荫,蓊翁郁郁、美不胜收。眼波流转环瓶而绕,仿佛置身山中,行至岸边,眼界豁然开阔,江面平远,小舟林立,及至远方,星星点点。高山耸立、江岸辽阔于瓷瓶之上神韵全出。

优美的器形,立体生动;丹青朱砂涂染其上,瓷艺大师妙手回转,相映成趣之际尽显瓷之无限风韵。TaOCi52.COm

小编推荐

明清陶瓷文房用品的“俗”、“雅”、“趣”、“文”之说


明清瓷器,讲究的是“工”,这“工”体现在刻、雕、绘、写,常让藏者长见识,其文化含量极为丰富。连常见的青花缠枝莲图,也寓意为“清廉”,其他图案文字更需玩味一番方解其意。

笔者曾购得一件文房用品,初以为是德化白瓷印盒,上手打开一看方才明白是一只砚台。盒盖刻有一幅花鸟图,莲枝、莲叶、莲花、莲蓬,间有鹭鸟一只,舒翅引颈,一派生机,旁题四字“一路连科”,通过鹭鸟和莲棵、暗喻科举制度下文人学有所成,科举中试。联想到收藏的一对光绪青花小碗,精工满花,也是鹭鸟莲花图,碗底心题有四字“一路连升”,自然是官场恭维之语。此类图文明清以来极为流行,清代尤甚。如鸡冠花旁,再画一只大公鸡,暗喻为“官上加官”。画一猴子,上有蜜蜂翻飞,暗喻为“封侯图”,如把猴子画在马上,寓意为“马上封侯”,升官在即。解读这类画面,可以了解明清官场污浊之气。这类画面可用一个字形容“俗”。

第二类图案即为文人画,或反映文人的崇尚与追求,如高山流水,伯牙携琴访友图;暗示知音难觅的清高和孤傲;如羲之爱鹅图,以衬托文人对王羲之一代书圣的仰慕之情;如渊明赏菊图、高士垂钓图,这类图案均以文人雅士为对象,直抒当时文人胸臆,画面清雅,画工精细,寓意耐看,至今为藏家追捧,这类画面可用一个字形容“雅”。

第三类图案反映民俗的、富有生活气息;常常是几笔勾画,却生动异常:如童子蹴鞠图,几个童子争抢着当时的足球忘情玩耍;如童子风筝图,长长一线牵着空中的风筝;童子对弈图,神态专注地在棋盘上落子。麻姑献寿图,达摩面壁图,魁星点斗图,渔樵耕读图,牧童归来图等等,这类图案画工简洁,粗中带细,神态鲜活,一般刚进入收藏领地的人尤为喜欢,这类画面可用一个字形容“趣”。

第四类为文字,一种是经典文字:如蝇头小楷书写苏东坡的“赤壁赋”、“朱子家训”,等,虽篇幅较长,却字字工整,或写于瓶,或写于盆,或写于笔筒上。另一种为民间吉祥语:有一个字的,如“寿”、“福”,另一种为四个字的,如“福寿康宁”,“百子千孙”,“志在书中”等等,这类文字再配之以画的,往往更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许多人专门收藏这类写有文字的瓷器,这类瓷器可用一个字形容“文”。

瓷器除了本身具有的年代、瓷质、器形、釉彩为人追求外,图文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仅透露出瓷器本身的身份,更传递出当时社会的很多信息。而由此增强的可赏性更是不言而喻的。有的藏家专收碎瓷片,而碎瓷片上的各种图案、文字,年款所含有的知识性足以构成一部赏瓷说瓷的大书,拥有是一方面,读懂是另一方面,两方面的组合,才是收藏乐趣的真正所在。

紫砂茶具的形与意:中国古文化和紫砂文化的碰撞


由于紫砂材质的独特,给紫砂壶增添了更为理想的使用美。宜兴茗壶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用紫砂壶泡茶,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陶瓷工艺工程师和食品工程工程师曾做过联合实验,用三个月的时间对宜兴紫砂茶具实用功能作研究,应用TC-PⅡG全自动型测色、色差计等检测手段,选用宜兴紫砂壶、宜兴朱砂壶、白瓷壶、玻璃杯四种茶具,冲泡绿茶、红茶、乌龙茶,来测定茶汤中的色、香、味,水浸出物,即茶汤、茶色、茶多酚、咖啡碱、还原糖、茶氨酸、茶乳酪等项目含量的测定。两种紫砂壶优于瓷壶、玻璃杯,对维生素C、微生物检测,以定量的方法确定,紫砂壶的实用功能最为理想。暑天泡茶,不易变味。所以有了科学的依据,再加上实实在在的功能美,使人无法对其忽视,真正的爱上了紫砂茶具。而且伴随着中国古文化和紫砂文化的碰撞,茶具的各种美也都有了新的变化,为了让大家更加的了解紫砂茶具,专家沈教授特意从大家最熟悉的地方讲起,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紫砂茶具的形与意:沈教授说:“在谈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先搞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比较好,因为这关系到下面的论述是否准确。”《说文解字》:“形,象形也。从彡开声。”指形象、形体。《易经》:“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也取此意。在茶壶造型艺术里,我们可以理解为:造形及造形要素点、线、面、体,即所谓“形乃谓之器”,“成形曰器”。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规定的制作式样。例如,宫殿、服饰、瓷器等器用的式样。而“意”的内涵就比较复杂。《说文解字》:“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从造字的来源看是与“内心”有关系的,指内心的想法,意思。李煜《浪淘沙》词有句“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又引申为“意味”。不过这还是与审美上的概念差得很远。审美上我们把它引申为“意象”,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形成是客观形象经主体意识的加工,糅入人的意志、情感、思想观念,带有理想化、审美化的形象。它也是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一种审美形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然后使玄解之宰,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的获取乃是造型观念、审美心理最基本的部分。本文所说之“形”即指紫砂壶的点、线、面所形成的形体和式样,“象”的概念近之;“意”即指融客体与主体的审美境界,“境”的概念近之。

概念既明,进入正题。前文说过“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形与意的关系。重写意而不否弃形似,肯定理性与直觉统一,但偏重于直觉。”其实,形与意的关系,远在庄子、《易传》和魏晋玄学家那里就多有论述,比如,“圣人立象以尽意”(《易传》)“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王弼)等等。唐代刘禹锡受前人启发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说。由此,我们可以说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制作杰出代表的紫砂壶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境生象外”。“境”或“意”指的是由紫砂壶的“形”“象”而引起的趋向无限的朦胧的想象和境界。司空图称之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并且引戴叔伦的话“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与极浦书》)来加以形容。按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紫砂壶这民间工艺显得实在太苛刻,因而符合这样要求的作品确实不多。但正因如此,则更能显出创作者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感悟力。个人认为顾景舟的“上新桥”精巧绝伦,就达到了形与意的完美结合。身筒上荡漾着波纹,桥形钮让人不能不联想到江南的石桥,把圈上的飞扣设计成小舟更是点晴之笔!宁静的小河泛起圈圈涟漪,一叶扁舟唉乃着划向石桥,这简直就是一幅意境隽永的江南水乡图。波纹、桥钮、舟形飞扣巧妙而简练地组合起来并形成一种“气韵生动”的审美效果,引人无限遐想。可以看出顾大师的匠心独运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艺术境界的深刻领悟之上的,也难怪有人说他是中国最有文人情怀的紫砂工艺美术大师。他借助经过提炼、简化的形,写意地表现了水乡的神韵和意趣,这极像中国水墨山水画带给人的简淡玄远的艺术享受。皎然的《诗仪》中说:“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这话有两层意思:其一,“境”与“象”概念不同,“境”是“虚”,“象”是“实”;其二,虽有虚实之别,但融合在一起,很难分清。我想顾景舟的上新桥就达到了境象难明,形意不分的境界。

相类似的作品较成功的还有吕尧臣的“大漠风情”。有些朋友似乎对他的绞泥工艺不以为然,不过,客观地讲,首先这是创新,应该肯定;其次,沈教授倒觉得绞泥的那种烟云模糊、自然变化的状态其实很合乎中华审美特征,运用得好就能有较强的艺术品感染力。看看“大漠风情”,蒙古包造型的钮、通体的“黄沙”以及绞泥形成的自然而又极富流动感的线条和骆驼形的图案构成一种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另外,汪寅仙的渔翁壶形简意远,整壶似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泰然自若地垂钓,再加上水草与小鸟的刻绘就无法不让人想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了。鱼化龙的造型也可以让人浮想联翩。中国上古就有鱼崇拜的部族,这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鱼形玉璋就可见一斑。《山海经》中也记录有不少神异的鱼。后来这鱼崇拜又和龙崇拜复合,鱼成了龙女化身或水神的使者,于是乎就产生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明白这些再看鱼化龙的造型就不足为怪了,龙邪?鱼邪?似龙非龙,似鱼非鱼,鱼化龙也。这种审美境界中的形与意又哪能分得清呢?

上文说“意”是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一种审美形态。我们看到在现代西方审美倾向的影响下,有不少的当代紫砂艺人进行了用超越传统的“形”来表达“抽象”而非传统“意象”的探索,比如,葛军的轮回壶系列、吴光荣的摔壶系列、陆文霞的情结壶、吴鸣的“与先贤对话”等。虽然这样的紫砂壶大多已失去其实用性,变化为纯形式的探索,但他们在传统紫砂造型基础上的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钦佩的,而且他们的“先锋”成果也会影响到一般紫砂艺人的创作,带动紫砂壶造型在实用范围内的创新。所以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创新而鼓掌,当然没有深厚功底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哗众取宠者不在此列。

紫砂文化:紫砂壶趣缘


闲来无事,信手托起了家里的几把紫砂壶慢慢地观赏,看着看着却想起了儿时的憾事。我父亲喜欢饮茶,偏爱“龙井”,一年四季早晨五点半起床,雷打不动,第一件事就水泡茶,只要天不是太冷,总是围坐在门口的小方台前,慢慢地自饮,碰到起得早的邻居,偶尔寒暄两句,隔壁茶友阿叔有时也会同饮。我小时候喜欢踢足球,有次在家颠球,一不小心球碰到了台子上的紫砂壶,壶摔到了地上,跌得粉碎。听到“咣啷”一声,隔壁阿叔急忙过来,他不知我家发生了什么事,当他看到茶壶碎成一地,他都傻眼了。过了一会他对我说:小家伙你要当心了,你父亲回来有你好看的。父亲回来后,当得知我打碎了茶壶,心里当然不高兴,但也没发太大的火,就对我说:踢球不到外面踢,在家里踢什么球,紫砂壶打碎一把少一把,再也没有了,下次当心点。我无语。我听了一时也搞不清,打碎一把是少一把,怎会再也没有了呢,店里不是有得卖吗。次日,碰到隔壁的阿叔谈起了此事,我说还好没有被打,什么叫再也没有了,阿叔说对呀,再也没有了。紫砂壶不是饭碗、茶杯,打碎了到处都能买得到的,紫砂壶是一件一件做出来的,相同的很少,尤其是你打碎的一把,是名家范大生制作的,是你父亲很喜欢的一把,被你打碎了,当然是再也没有了。自那以后父亲就用这把梅花桩大生壶泡茶了,只是和以前被打碎的一把外形不同而已。此壶我父已用了近三十年,1980年我父去世后,我沿用至今,我今年已七十多岁了,这把壶大概也近七十岁了吧。我家的几把紫砂壶是我父亲分几次到上海南市老城厢买来的,有的壶上面有外文是出口到南洋的,腰鼓形的壶壶底印有“上海朱砂名壶”的方印,还有就是这把梅桩壶,可能就是范大生大师制作的“梅合壶”,这把壶制作巧妙精致,壶体以南瓜为原形,却又不全像南瓜,壶体上依附多根梅桩、梅枝,它的用量又恰到好处,有一种多二根繁琐,少二根苍白的感觉。再有此壶用深淡二色的砂泥制成,看上去沉稳而亮丽,这就是大师的高明之处。壶盖制作很别致,盖内有小的长方形印章,字虽小,但“大生”二字依然清晰可见。紫砂壶设计构想得再好,最后制作时没有大师级的扎实制壶的基本功,好壶是出不来的。1997年,单位里组织我们退休人员到外地去旅游,几天后回到家里,听我老伴讲了紫砂壶的事。上海当时走街串巷的收壶人很多,我老伴感到新奇,想问问他们,我家一把是否紫砂壶,是否值钱,收壶人仔细看了后说要收购,我老伴没有回音,第二天收壶人又带来一个同事,二人看了商量后说:我们高价收购,愿出1600元收我家的壶,我老伴听了吓一跳,不就是一把泡茶的壶吗,价格怎会这样高,都可以买台彩电了。我听了心里发紧,急着问你卖了没有,她说没卖。我想说如果你把它卖了我又能对你怎样,如果你把它卖了,我能到哪里去寻找那些满上海跑的收壶人的踪影。想想也是,我总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我对老伴说这是我们与紫砂壶的缘分,我父亲传下来的不能在我们手上失去。

古代炊器瓷器鼎概况


鼎是中国古代炊器,其形状大多为圆腹、两耳、三足,北方出土的陶瓷鼎大多有盖,南方出土的大多无盖。新石器时代流行陶鼎做炊具,在中国许多著名的古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器身形状主要有兽首形、峰耳形、釜形、盘形、罐形、壶形、钵形、盆形、盂形等;三足的式样主要为圆柱形、半圆柱形、长方形、鱼鳍形、圆锥形、扁三角形等;两耳的造型有高与矮、直立与外撇、方形与圆形等差别。商周时期盛行青铜鼎,被奴隶主贵族用作“别上下,明贵贱”的礼器和权力的象征。东周至汉代,南方制瓷业发达,用陶瓷器随葬之风盛行,于是人们多仿青铜鼎烧制瓷器鼎,作为明器随葬。后世烧制的瓷器鼎多作为陈设观赏器之用。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瓷器鼎生产的全盛时期为东周至汉代。东周时期的原始瓷器鼎,主要出现在长江下游以南的吴越境内;春秋时出现了竖耳、浅腹、圆锥形足的瓷器鼎,完全模仿青铜器;秦至西汉初期的墓葬中,常见有以瓷器鼎、盒、壶组合的随葬品;至西汉中期,瓷器鼎、盒的数量明显减少,器型也有一些变化;到了西汉晚期以后,鼎与盒等仿青铜礼器逐渐挺烧;而罐、壶、盘、碗、钫、奁、洗、盆、勺、等日常生活瓷器急剧增多,同时出现了屋、仓、猪栏、羊舍与牛、马、犬、鸡、人俑、等原始青瓷明器和瓷塑,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生活习俗的深刻变化。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影响。陶瓷也与茶叶、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特产而名扬中外。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陶器是用可塑性较好的粘土(或加入不同的参和料),经过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器物.他的烧成温度一般在800oC-1000oC左右,特别疏松的仅600oC。

瓷器在古代也称窑器。瓷器以瓷土(瓷石)为原料,成形,干燥和施釉后,经1300oC左右的高温烧成。外观质地硬致密,表面光洁,胶体较薄者成半透明状,敲击时声音清亮,且不吸水。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原料

 火候(oC)

 声音

 吸水率

陶器

陶土

 600-1000

闷、翁

 吸水

瓷器

瓷土(瓷石) 1300左右

清亮

 不吸水

陶器的特点

1、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2、陶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士度。

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较高。

4、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自古以来,专门从事制作陶器和瓷器的手工业称为陶瓷手工业。中国陶器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遗址发现了10000多年前生的陶器;江苏省溧水县回峰山的神仙洞遗址出土了距今11000年左右的陶片。我国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出现大量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红陶、灰陶、磨光黑陶、彩绘陶以及各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陶塑艺术品、建筑陶构件大量生产。战国时期发明了铅釉陶器,陶器制品得到低温彩釉的美化。唐代大批生产的三彩釉陶,反映着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艺术性。宋代以后,釉陶器物生产逐渐减少,转而生产琉璃建筑构件。由于瓷器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陶器生产日益养活但从未间断。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于工艺不够成熟,又称为原始青瓷。汉代青瓷烧造逐渐成熟,摆脱原始状态,进入早期瓷器阶段。黑瓷在汉代开始出现,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广泛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系统。黑瓷工艺大大提高,进入艺术瓷器的领域。北方的内丘、临城、淄博、安阳等地也于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并发明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政府的浮梁瓷局对瓷器工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青花、釉里红、白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各地方大瓷窑体系逐渐衰落,被生产供当地人民所需瓷器的小作坊代替,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继承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大放异彩。

“器行天下”外销瓷与海上丝绸之路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是“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习主席提到的“黑石号”沉船,1998年发现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这艘沉船载货以瓷器为主,多达67000余件,长沙窑瓷器占大多数,达56000余件,还有一些越窑青瓷、广东窑场烧造的青瓷和北方地区巩县窑等窑口的白瓷、白釉绿彩陶瓷,其中,打捞出的3件保存完好的青花瓷器备受瞩目。“黑石号”沉船中发现一件长沙窑釉下彩绘碗的外壁刻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826年)铭记,可知该船应为唐代晚期;而沉船中的瓷器组合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时期外销瓷器的品种与类别,亦可看出当时漂洋过海的外销瓷的规模与盛况。

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密切相关。自秦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不断,尤其是晚唐以来渐趋繁荣。瓷器是海外贸易中十分重要的输出商品。早在汉、晋时期,中国的瓷器在国外就有使用,如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一些地区,已有少量流传。因瓷器易碎,陆路运输比较困难,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扩展,晚唐以后大规模的对外输出主要依靠海路,由港口出发,扬帆海外,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外地区。宋代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由于船舶装载量较大,瓷器外销的数量激增。

唐、五代时期,特别是晚唐以后,瓷器开始大批输往海外,其由扬州、明州、广州等港口出发,销往东亚的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东南亚各地区,并远至西亚、非洲东海岸等地区,如日本福冈太宰府鸿胪馆遗址、东南亚沙捞越地区、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等均有大量中国瓷器出土。前述印度尼西亚勿里洞海域“黑石号”沉船和印坦沉船、爪哇海域井里汶沉船则打捞出大批中国瓷器,处于我国南海贸易航线上的西沙群岛也有发现。这一时期的外销瓷以越窑的青瓷、邢窑和定窑的白瓷、巩县窑瓷器、长沙窑瓷器等为主,闽粤沿海地区窑场所产的一些瓷器也是当时的外销品类之一。

宋、元时期,制瓷手工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和繁荣,也掀起了中国瓷器外销新的高峰,尤其是南宋和元代。磁州窑、定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名窑产品广泛行销海外,华南沿海地区特别是泉州、广州、明州等重要贸易港口附近,还出现了一大批以外销为主要目的的外向型制瓷窑场,产品以仿烧景德镇窑青白瓷、龙泉窑青瓷等名窑瓷器为主。这一阶段,海外发现的区域扩大,遍及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各地,而且数量众多,品种丰富,规模远超前代。贸易航线上沉船的水下考古发现,具代表性的有南宋时期西沙群岛华光礁一号、广东南海一号、福建定海白礁一号、元代西沙群岛石屿二号、韩国新安等沉船,均载有数量庞大的瓷器,更是证实了瓷器大批量的外销。外销瓷器品种以青瓷、青白瓷为主,也有不少白瓷、黑瓷、白地黑花瓷、酱釉瓷、钧釉瓷等,元代则还有青花瓷等。

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阶段,制瓷手工业格局与瓷器品种较之前代大变,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瓷器继续行销海外地区,直至清代晚期仍有一定发展,产品则以青花、白瓷、五彩瓷器为主。随着海外贸易模式的变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销售形式和瓷器类别,如订烧、纹章瓷等,这也促使中国瓷器外销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外销区域进一步扩大,最为突出的是,开始大量销往欧洲各国以及美洲地区。贸易航线上的一批沉船也打捞出水了大量中国瓷器,广东汕头海域南澳一号明代沉船,菲律宾吕宋岛海域西班牙大帆船“圣·迭戈号”沉船(1600年),马来西亚海域“万历号”沉船等;清代则有福建平潭海域碗礁一号沉船,越南海域头顿沉船(约1690年),印度尼西亚海域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哥德马尔森号”(1752年)、“泰兴号”沉船(约1822年)等。这一时期的外销瓷器以景德镇民窑、漳州窑、德化窑等为主,类别以青花瓷居多,五彩瓷和德化窑白瓷也较为常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克拉克瓷”,以青花开光图案为代表;在景德镇烧制、至广州上彩烘烧而成的广彩瓷器,图案多见西洋题材;德化窑白瓷的外销规模也较大,欧洲人称之为“中国白”(Blanc deChine),有些则专为西方烧制,如西洋人物雕像,独具特色。

中国瓷器的外销情况,受到不同阶段海外贸易政策的直接影响,如,晚唐五代南方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宋元时期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明清时期时断时续的海禁与开海政策,明中叶以后西方人竞相来华开展航海贸易。

“器行天下”,中国瓷器销往海外地区,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器形类别、装饰风格等传入了海外。海外市场的需求不仅刺激了中国制瓷手工业的发展,而且不少瓷器也吸收了一些外来文化因素,如品种、器类、纹饰等方面,瓷器风格适应了当地的特殊需要。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模印贴花装饰的手法和纹样内容,唐青花瓷器的创烧和菱形花草纹图案等,都受到了阿拉伯风格的影响,有些还直接源自中亚、西亚一带的陶器、金银器。宋、元时期的军持,元代青花瓷器风格等也受海外地区影响。明、清时期,国外订烧瓷器甚多,据《景德镇陶录》记载:“洋器,专售外洋者,商多粤东人,贩去与洋鬼子互市。式多奇巧,岁无定样。”这类瓷器中最为普遍的餐具和咖啡具式样不一;还有一类独特的带有西方徽章图案的“纹章瓷”,种类多样,颇有特色。

与此同时,“技传海外”,中国的瓷器风格和制瓷技术也影响和流传到了国外地区,尤其是日本、朝鲜半岛制瓷手工业的发展,以及18世纪欧洲瓷器的烧制成功。日本奈良三彩、朝鲜新罗三彩虽属釉陶器,但制作方法源自唐三彩陶器。9~10世纪,朝鲜半岛从中国引进了龙窑技术,并开始烧造青瓷;其后,陆续烧制出的白瓷、青花瓷,以及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等窑炉技术,均受到了中国制瓷技术的影响。14~15世纪,东南亚地区泰国的青瓷、越南的青花瓷则是受到龙泉窑、景德镇窑的影响烧制而成。16~17世纪,日本出现了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这应是受到福建德化窑、漳州窑的影响,烧制成功了青花、五彩瓷器,并与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上相竞争。欧洲地区也相继模仿中国瓷器,烧制了仿中国样式的陶器,如荷兰代尔夫特陶器等。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德国的伯特格尔利用优质高岭土于1709年烧制出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1910年建立新的迈森瓷厂,烧制白瓷和彩绘瓷器,轰动了整个欧洲。18世纪,法国瓷器迅速发展,以巴黎郊区的塞佛雷斯瓷器为代表。毫无疑问,欧洲瓷器的烧制成功,离不开明清时期瓷器的影响,这也是中国古代制瓷手工业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景德产佳瓷,产瓷不产手。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这是清代乾隆年间浮梁知县沈嘉徵所写《民窑行》,这首诗不仅生动地记述了当时制瓷手工业中心景德镇对工匠能手的吸引力和瓷器的生产状况,也描绘了瓷器行销的广阔市场。世界各地和四大洋各海域沉船中数量众多、品类丰富的中国瓷器的发现,再现了“佳瓷”之器成而行“天下”的盛况。

唐代以来,海外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瓷器的重要市场,瓷器成为当时中国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杰出代表,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中国瓷器外销所反映出的海上贸易线路,即是与北方陆路贸易“丝绸之路”遥相呼应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中国古代瓷器的外销路线,亦谓“陶瓷之路”,即是从制瓷窑场出发,至沿海港口,而后扬帆远航,或由福州、明州等地向北、向东航行,到达朝鲜半岛、琉球、日本等地;或由泉州、广州等地向南航行,至东南亚南海诸国,再至南亚、非洲东海岸、西亚,以至欧洲、美洲、澳洲等地。

瓷器,作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发明和象征之一,漂洋过海,畅达世界,这也正是悠久而绵长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

雅器天成——汝窑瓷器席卷归来


“雨过天青云破处,著般颜色做将来。”宋徽宗把这句雨后诗留给工匠们,让他们烧出他要的颜色,汝窑的天青色从此名满天下。汝瓷是我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

根据文献资料,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5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则为五窑之首。汝窑因地处汝州而得名,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此炉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3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此炉仿汉代铜炉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通体施以天青釉,釉质滋润,釉面细腻,釉水亮丽,釉层肥厚,釉色丰腴莹润,造型稳健秀雅,胎釉结合紧密,胎色纯正,釉面开细碎片纹,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窑原为民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汝瓷釉中含有玛瑙,汝窑以温润的天青釉色被誉为青瓷之冠,风格独具。因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特征明显,瓷器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香灰色胎,天青色釉,鱼鳞状开片,蟹爪纹,烧制方法是裹足烧。汝窑制作工艺精湛,对后世的陶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排在首位。

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贡品,产品胎质细密、坚薄。因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胎色呈现“赤色”,又叫“铜骨”。其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几种。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汝窑作为御用之物,由于工匠们不惜成本以玛瑙入釉,使其釉色显现独特的天青色,釉面莹润似珍珠、如美玉,纯净高雅,内敛含蓄,体现出高雅的皇家之气,尤其珍贵,在北宋时已达巅峰。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

汝窑烧制时间只有20多年,传世真品不足百件,可以确知的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有2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十家。

2012年3月在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吸引了全世界藏家的目光。这件汝窑洗,直径13.5厘米,小巧朴雅,色质绝佳,较为罕见的六瓣葵花造型,最终以1.85亿港元的价格落槌,创出了汝窑拍卖的新纪录。这件汝窑莲花式温碗为十瓣莲花造型,淡蓝的色调,端正的外形,流露出一种典雅高尚的美,是陶瓷工艺尽善尽美的代表作,呈现中国瓷业理想的典范,是一件全世界仅存的孤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汝窑瓷器一直以来就是拍卖行的新宠,特别是今年苏富比2.81亿港币成交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瓷器的新纪录,因此据广州隆盛市场部刘总分析,此汝窑旋纹三足炉无论品相,胎釉都堪称瓷器中之极品,实属难得,定能崭露头角,是实力买家和投资者的不二选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