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全瓷的瓷砖 > 导航 >

从中国红瓷的历史看红瓷的收藏价值

从中国红瓷的历史看红瓷的收藏价值

全瓷的瓷砖 瓷砖墙面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2021-03-25

【www.taoci52.com - 全瓷的瓷砖】

一般人认为,中国瓷器以青蓝白诸色闻名,红色为主色调的瓷器并不多见。事实上,中国红瓷历史源远流长。红瓷的发展历史可分为晚唐的始创期、元明的成熟期、明清的极盛期、当代的复兴期等几个特性明显的阶段。

红瓷始于晚唐,但从工艺角度分析,红瓷的技术成熟期是元朝。元朝景德镇展并创新了前朝以来的釉里红技术,开始了批量生产釉里红的历史。明清是红瓷发展的极盛期。明洪武是釉里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极盛期,此时釉里红大多色较淡,红色晕散,纹饰以花卉为主,有较多扁菊花纹是一大时代特征。

明宣德是釉里红瓷发展的又一高峰,该时期红瓷创新分为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大类。到了清康熙年间,红瓷制造工艺相当突出,红瓷成品色调浓艳鲜亮,有不同的浓淡层次,品种也较为多样,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彩、釉里三彩等。雍正年间所制红瓷在工艺上达到历史最高峰,其红瓷成品红艳,尤其是青花釉里红在色彩、设计上皆有前期未有的新意,青花色调浓淡不但很鲜亮,且时有晕散。

1998年,中国科学家攻克了陶瓷大红色釉不耐高温的世界性难题,烧出了色泽鲜艳、表面纯净的大红色瓷器,失传近百年的中国红瓷在20世纪末得以重生。这一技术实现了中外陶瓷艺人百年的大红梦,填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

中国红瓷色彩绚烂、光亮莹润、造型秀丽、雍容典雅,而且基于高温釉料的独特技术优势,可以在表面进行二次加工,配以名家字画或烤金图案,富于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喜庆色彩,是高雅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的颠峰之作,具有无与伦比的高科技含量、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审美价值及收藏价值,为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崭新境界,是当今世界陶瓷科技与艺术的顶峰。TAOCI52.COM

2005年开始,“红色题材”艺术品拍卖开始升温。“中国嘉德2005春季拍卖会”中两幅红色题材的作品分别拍出了286万元和77万元的高价;同年经典作品《毛主席去安源》拍出550万元的最高纪录。

瓷库中国专家分析:“红色题材作品作为某个时期的产物,见证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另外量少、独特是这些颇受收藏者青睐的作品的共同特征,也预示了其市场巨大的潜力。”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现代瓷的收藏价值


如今在瓷器收藏领域,明清古瓷已不再独步天下。由于目前古玩市场里所见的古瓷十有八九都是赝品,使许多初涉收藏领域的瓷器爱好者敬而远之。而一些做工精美、价格较低的现代瓷器在近几年来反倒越来越被一些收藏爱好者所看好。

现代瓷一般指的是建国后50多年来生产的瓷器作品。由于现代瓷缺乏一定的历史积淀,原先并不被藏家们所重视。事实上,一些现代瓷作品尤其是能反映新中国制瓷工艺水平的瓷器,同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因此不少投资者在近年来开始瞄准了具有升值潜力的现代瓷品市场,现代瓷中既有可供传世的名家珍品,又有供收藏界交流的收藏佳品,还有一些则偏重于陈设的瓷器。如果你想做少许的投资,可以选择那些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收藏。现代瓷品中还有一种极具收藏价值的“文革”瓷器,眼下正成为收藏界的热门新宠。由于“文革”瓷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大多为瓷像和像章,此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日用品,如瓷盘、瓷碗、瓷杯、瓷壶、花瓶、笔筒等,其图案多为毛泽东语录、诗词、工农兵图案、英雄人物形象等。由于“文革”瓷生产年限很短,对于收藏者来说,它就有了一定的收藏价值,且增值潜力较大。目前一些较为罕见的“样板戏”瓷像价格大都在五百元至数千元之间。而珍品花瓶的价格已超过万元,且仍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在北京的一次国际拍卖会上,曾有一件高40厘米、直径20厘米、图案为“毛泽东去安源”的立式瓷瓶拍出过2万元的高价。

投资现代瓷器,可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应从美化家居、个人欣赏角度作为出发点,且买进价格不宜过高;第二,作为中长期的考虑,应挑选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大师们的作品,售价大致在两三千元至万余元;第三,收藏一些存世量较小的“文革”瓷器,其增值潜力较大;第四,时尚类的收藏者可挑选一些器型别致、绘图具有时代感的作品;传统类的收藏者则可以造型规整、器型传统为首选,至于选择大件还是小件则看个人的经济实力与喜好。应该说,当今制作精良的瓷器作品,只要投资得当就会有相应的回报。

汝瓷的收藏价值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北宋时产于河南省西南部宝丰县(原汝州所辖)境内的御用汝瓷,工艺精细,色泽美丽,传世品稀少,数百年来,一直为收藏家们所青睐。

北宋是我国瓷器制造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窑遍布大江南北,“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的产品达到中国瓷器制造工艺的顶峰,而在这五大名窑中,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的汝窑,被后人列为五窑之首,列于云蒸霞蔚、如冰类雪的钧瓷之前。汝瓷胎质细腻,造型工整,以名贵玛瑙入釉,釉色呈纯正的天青色,如雨过天晴;釉面平滑细腻,犹如美玉;器表有极小的开片,纹同蝉翼,细碎繁密;釉下有稀疏的气泡,光照之下忽隐忽现,似晨星闪烁;满釉裹足支烧,支钉痕细小似芝麻,整个器形呈“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征。

在汝瓷所有的特征中,最为独到的是其“雨过天晴”般纯正天青的釉色。相传,北宋时,皇帝宋徽宗做了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梦中见到的雨过天晴后天空呈现的颜色,令微宗甚是喜欢,于是给烧瓷工匠传下圣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宋徽宗的这道圣旨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工匠,最后是汝窑的工匠取得了成功。虽然这只是传说,不足为信,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汝窑在釉色方面的匠心独运。

北宋灭亡后,金人占领中原,窑工南迁。仅仅盛烧二十余年的汝瓷,不但工艺神秘失传,就连窑址也不见踪影。北宋之后,历朝历代都曾尝试恢复汝瓷工艺,明清皇帝在江西景德镇组织了御窑烧制御用景德镇瓷器,然后将全国的优秀工匠集中到景德镇,仿烧各大名窑产品,其他四大名窑均仿烧成功,唯独汝窑难以仿成。建国后,汝州市也有几家仿制汝瓷的工厂,但一直没有生产出真正的汝瓷。汝瓷难仿,主要在其釉色,这种纯正天青的釉色在史料中记载甚少,按照化验的成份,调配烧制后呈现出来的釉色却不是天青色。

由于汝窑是官窑,直接由皇宫控制和经营,其产品专门为皇宫服务,而非商品生产,所以传世汝瓷非常稀少。据统计,全世界现存汝瓷传世品仅70余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私人收藏家手中。一直以来,一个汝窑瓷片,就比黄金还贵。

令人惊喜的是,经有关专家和考古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汝窑窑址之谜已经得以破解。1950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工作的陈万里先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实地的考察,最早发现了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1987年——2000年,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数次的勘察与发掘,终于在宝丰清凉寺四户村民的房屋之下,找到了汝官窑中心烧造区,发现了烧制御用汝瓷的窑炉、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灰坑和水井等,出土了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火照及插饼等窑具,以及相当数量的汝官窑花瓶等器具。在这些瓷器中,有一些是传世品中不见的新器形,如薰炉、套盒、梅瓶、方壶、小碗、大盆、板沿盘、莲纹碗和莲纹盏托等。

汝窑遗址的发现为世人恢复汝窑工艺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朝一日,汝窑烧制之谜也会破解,重新恢复生产的汝窑制品,将会给更多的人“雨过天晴”般爽心悦目的美感。

“奥运瓷中国红”引起藏界轰动


洪福齐天瓶-五福迎祥

“奥运瓷·中国红”引起藏界轰动,专家皆认为这是2008北京奥运藏品中的灵魂产品。中国藏界大腕、著名瓷器收藏家马先生详细阐述“奥运瓷·中国红”的惊人收藏价值。权威发行有“中国印”才是“官款”瓷器收藏向来有官款、民款之分,二者价值相差万里。“奥运瓷·中国红”是北京奥组委特许发行的首款奥运瓷,瓶身上的贴金“中国印”,就像以前古代官窑的款识一样,象征着北京奥运会官方正式发行的正宗血统,这与其他非官方发行的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象征千年文明吸引国际藏家奥运收藏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市场,国际藏界更关注有中国特色的、有中国象征意义的奥运藏品,在第13届北京奥林匹克藏品博览会上,“奥运瓷·中国红”散发出来的浓郁的东方神韵吸引了国际藏家的目光。

罕见工艺

现代瓷艺至高标准

“奥运瓷·中国红”采用1974年湖南醴陵烧制特殊专用瓷的原料、工艺水准和质量要求打造。瓷坯原料选用与1974年特殊专用瓷同样的临川高岭土,经过"素烧、釉烧、红烧、金烧"4次入炉、1400℃高温煅烧、贴12K足金金花纸、共20多道工序纯手工烧制而成。期间,需经过最少4次验坯工序,严格控制质量,成品率不到10%。

名门之秀

“红色官窑”打造传世经典“奥运瓷·中国红”在我国专业生产国家用瓷的、有“红色官窑”之称的湖南醴陵烧制,可谓出身名门。由于“红色官窑”出品质量精良。“奥运瓷·中国红”之“盛世经典瓶”采用在醴陵窑1915年获得国际金奖的“竹鸡喇叭瓶”(即“巴拿马瓶”)器型,“鸿福齐天瓶”采用“迎春接福灯笼罐”器型,继承经典,再造经典。中国帝王红富贵吉祥寓意深刻“中国红”瓷向来贵重,就在去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红”瓷作为国礼赠送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奥运瓷·中国红”采用了一种叫做“中国帝王红”的特殊红釉,加入一种比黄金还贵的稀有贵金属,烧结成艳丽、纯正的大红瓷,“红而雅、艳而美、亮而柔”,吉祥喜庆,富丽堂皇,可谓是殿堂之器,红瓷珍稀。

7501毛瓷的收藏价值


7501毛瓷是7501毛泽东主席专用瓷的简称。197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考虑到毛泽东年事已高,特地为他定制了一批美观、适用的生活专用瓷器。1975年1月,隶属于轻工业部的工业科学研究所将这一任务作为至高无上的政治业务,组织了40余位顶尖高手,集合了当时我国陶瓷工艺技术最高水准的设计、制作、绘画、调色配方、烧窑等各方面的高级专家和技术工人进行科研攻关,用稀有且储量已经枯竭的特种陶土即江西抚州临川高岭土作原材料,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烧制成功。这项工作被称为“7501工程”,7501毛瓷也因此得名。除了送往中南海等毛泽东生活的场所外,7501毛瓷大部分作为陶研所职工福利分发而流入民间。三十多年来,7501毛瓷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收藏品种。

7501毛瓷的定义

对于7501毛瓷,社会上有多种称呼和理解,并且还发现了“7501”款识的毛瓷。又因新中国成立后,像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等都为中央烧造过生活用瓷,有的也称为毛瓷、中南海用瓷等。实际上,7501是当时的秘密工程代号,7501毛瓷是特指的一批瓷器,不能再生再造,也肯定不存在带“7501”款识的毛瓷。7501毛瓷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时间上,是在1975年1-9月之间生产的或者试制的。

2.制造者,是轻工部陶研所7501工程项目组,而不是某个个人或几个人,也不是轻工部陶研所。因为,7501工程项目组是实际存在的。

3.用途上,是为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专门设计、制造的生活用瓷。也有人认为通过挑选后送到中南海的才算毛瓷。但是,把毛瓷概念限定在为毛主席专门设计、制造这个范围,更为全面,更为科学。

4.形式上,既有送往中南海的成套优质品,也有留在陶研所的剩余品种;既有成品,也包括试制品和瓷片;既包括瓷器,还应该包括图纸、工具和原料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给7501毛瓷下定义:1975年1-9月间,轻工部陶研所7501工程项目组专门为毛泽东主席设计、制造的生活用瓷及相关物品。

归纳起来,毛瓷的收藏价值包括有特点的文化价值、丰富的收藏因素和极少的存世量三个主要因素。

7501毛瓷的文化价值

7501毛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奠定了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1975年的1-9月,当正值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后期,中国社会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毛主席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无与伦比,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是很难理解的。曾有一位毛瓷设计的关键人物回忆:我出于对毛主席发自内心的无限崇拜、无限敬仰的心情,暗暗定下决心,要毫不声张地执行这项任务,并且一定要做出高质量的、朴素优雅、让毛主席看了喜欢的瓷器餐具。还有一位参与者说:我们为毛主席烧制家用餐具瓷器,完全是出于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拜和爱戴的心情,当作一个光荣而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完成,绝对是毫无私心的。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只要是为毛主席,就可以做到赴汤蹈火,毫不犹豫,贡献一切。正因为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制作的瓷器,其精工细作的程度达到了超一流的水平,是精品中的极品,无论是设计、用料和制作工艺,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就是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敬,这个特征正好被7501毛瓷的设计、试验和制造所承载。所有生产设计人员满怀的虔诚之心都凝结在瓷器之中。这种虔诚之心是真实的,是前所未有的,也是空前绝后,更是无法复制的;这种虔诚是发自内心的,不为名,也不为利。这种特征的合理承载,这种虔诚的不可复制性奠定了7501毛瓷的文化价值,也是不同于历史上众多官窑和御窑的地方。2008年,南京博物院举办了“最后的虔诚:7501毛瓷展”,可以说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7501毛瓷价值的实质。

文化价值当然也包括艺术价值。7501毛瓷在工艺美术方面也卓有成就。

其一,轻工业部陶瓷科技研究所是当时唯一的集科研、生产于一身的国家级陶瓷科研机构,集结了当代许多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其中包括民国时期景德镇“珠山八友”的后代和传人,代表了“景瓷”的最高水平。7501毛瓷的设计方案凝聚了陶研所十几位著名陶瓷艺术大师的创作才华,从毛泽东诗词中吸取了创作灵感,采用的梅花、桃花和芙蓉花都是毛主所席喜爱的花卉。瓷器上水点桃花,浸透着粉润的色彩,宁静素雅,祥和大气,充满诗情画意;手绘的翠竹红梅,简洁明快,恰到好处;芙蓉对花,表里如一,风范卓越,象征了毛主席作为革命者、诗人的伟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其二,7501毛瓷采用高温釉下五彩工艺,半薄胎高白瓷釉下彩,工艺制作极为精细,手工在瓷胎上直接绘画,一次烧制成功,与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各阶段重要的发展工艺一样,是里程碑式的成就。因此,7501毛瓷还承载了陶瓷历史工艺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其三,7501毛瓷集中了最优秀的陶瓷人才的智慧,集新构思、独特造型设计和全手工制作工艺于一身,是众多艺术大师集体流水创作的精品。如画梅枝的是王锡良,竹叶是戴荣华,水点红梅是徐亚凤……,全部手工制作,极具神韵而又似模印一般的一致,其精良高超实属罕见。其设计和试制次数之多无法统计,成功率相当低。正是这种不惜劳力、不惜工本、呕心沥血的创作过程,使7501毛瓷屹立中国瓷器之林而流芳百世。

7501毛瓷不仅是生活用品,还是超越生活的艺术品,在那个高大全、红光亮的特殊年代,是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源自时代、同时也是超越时代的艺术杰作。

7501毛瓷的真伪

真伪是衡量艺术品价值的基础,7501毛瓷更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7501毛瓷市场价格的突起,仿制者就没有中断过。甚至参与7501毛瓷试制工程的部分人员也参与了有组织的仿制工作。因此,鉴别真假毛瓷是一个专门而严肃的课题,需要收集各种仿制品的资料来专门论述。目前鉴定7501毛瓷的真伪,最主要的办法有两条:

一是考证收藏品的流传。考证7501毛瓷的流传相对来说比较有把握一些。因为市场上流通的7501毛瓷绝大部分是从陶研所的老职工家里出来的。陶研所老职工及其子女的拥有、消耗和转让还是比较清楚的,有的在外面经过一两次的转手,也知道其脉络。即使是1996年拍卖的那批,也是被个别人集中购买。

二是专业人员的比对鉴定。任何鉴定最可靠的办法是与标准器的比对。请看过标准器较多的专家,特别是某门某项的权威专家把关,是比较可靠的。

7501毛瓷的优劣与套型

7501毛瓷优劣的鉴别与其他瓷器是一样的。有资料讲,除了送给中南海等毛主席经常居住地点的7501瓷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他多少存在一些问题。其实,7501毛瓷应该有不完整的试制品(大量白皮器物、试制时釉面开裂的器物等)、试制成品和合格品三部分组成。一些不能再使用的确实也销毁掉了。目前流传于世的主要是试制成品和合格品。因此,并不是说除了送给毛主席使用之外的都不合格了,后来还有一部分是送给其他重要人员使用的。另外,有相当多的毛瓷都经过使用,大多数使用者并没有格外珍视。1996年7501毛瓷专场拍卖前在陶研所征集的时候,不少陶研所家属提供的是正在家里使用的毛瓷,也有少量的损坏。

7501毛瓷的品种非常多。有的亲历者认为只有38种,但根据大多数参与试制和生产的人员回忆,结合现存的器物,7501毛瓷的品种多达130多种,要配成大套已经是不可能了。相对而言,餐具和茶具数量较多,容易配成套。文房四宝等其他用具数量较少,要是能够配成套,价值会更高。

7501毛瓷的传承特点

7501毛瓷虽然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其特殊性决定了其非同一般的传承特点。由于年时较短,不少传承细节还没有浮出水面。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某些毛瓷的价值。

毛主席本人是否真正用过7501瓷是大家关心的首要问题。有几个资料可以说明,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同志的出发点是很简单的:毛主席年事已高,身体不太好,吃饭咀嚼很慢。而且当时他已从中南海丰泽园搬到游泳池居住,厨房离用餐的地方有一段距离,饭菜送到后,又不能按时用餐,所以需要一批既能保温、又能防尘的高质量餐具。也就是说,这批瓷器应该是考虑马上要付诸实用的。其次,时任中央警卫局毛主席管家、生活秘书吴连登曾回忆说:“我与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认为这批瓷器质量非常好,是毛主席用过的瓷器中最好的。毛主席不但对图案满意,对器型也很满意。毛主席习惯用菜汤拌饭,新制作的菜盘较深,可以盛较多的菜汤。毛主席也特别喜欢釉下红梅文具,晚年虽不能再用毛笔写字,但画有红梅图案的文房四宝一直放在他批文件的桌子上,还常常凝神欣赏并拿到手上把玩。”1976年毛主席在书房最后一次接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两人以茶代酒碰杯时用的就是7501的釉下红梅茶杯。

有人不解,为何7501毛瓷的一只小碗能在拍卖场上卖出170万元,四只一套的酒具更是竟然卖到了8000万元。应该说,虽然有些拍卖成交无法证实,但7501毛瓷市场流通较少,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行情,因此任何价格都是有可能的。7501毛瓷是否到过中南海,毛主席是否使用过,都是其收藏价值能否提升十倍甚至几十倍的附加因素。毛主席与基辛格会谈时使用的一只茶杯与其他7501毛瓷的茶杯工艺是一样的,实际质量的差别也不大,但收藏价值却大不一样。因此,不能用某一拍卖的价格来等同于另外一件藏品的价格,但是可以作为参考。再说,价格是市场确定的,在不同的供需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市场价格。还有,如果通过研究,从某件藏品发现或证实了某个文化现象,其价值同样也会大幅提升。

7501毛瓷的存世量

存世量也是决定收藏品价格的关键因素。7501毛瓷的数量非常有限。

根据陶研所生产记录的统计,当时7501毛瓷成品只有4200件左右,除销毁小部分外,主要有三个去向:首先有近1000件送至中南海和国家有关场所;其次是陶研所作为职工福利分配了2000余件;其余为陶研所留存。第一部分除正常损耗外,国家有关场所还应保存部分,少量流到民间;第二部分,据走访陶研所老职工家庭的情况判断,成品最多保留下来半数,大部分(一部分为白皮,不算成品,并首先消耗掉了)在使用中消耗;第三部分,除1989年最后一批在中央工艺美术博物馆展览后一次性转让外,其他的基本流入民间,也只有半数存世。总的算起来,7501毛瓷存世量在2000件左右。目前,可以明确知道收藏场所的约有上千件;流到新加坡、日本和美国等海外的,短期内不会流通;散落各地可以流通的只有几百件。因此,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品,7501毛瓷是非常稀少的。

综上所述,7501毛瓷作为当代新的收藏品种,既有观赏价值、工艺价值,又有特殊时代文化内涵和特别的传承价值,加之数量有限、流传有绪,实在是弥足珍贵。

古瓷“火石红”辨


《收藏》杂志2001年第9期以显著位置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许明研究员撰写的长篇文章《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文中说:“托普卡比宫里的元青花还有一个让教科书哑口无言的证据:不少青花瓷器的底部竟然没有火石红,这也是大跌不少中国瓷器专家的眼镜的”①。

的确,诸多中国古瓷专家所写的教科书、专著或论文,把“火石红”的存在不但当作元代青花瓷的一种普遍特征,用作鉴定标准之一,甚至也当成明代青花瓷器特别是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普遍特征和鉴定标准。人们不禁会问:“火石红”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成因的“火石红”怎样区别?对瓷器上的“火石红”怎样辨别真伪?“火石红”能否成为鉴定古瓷器的标准?

笔者不揣浅陋,愿将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摆出来同古瓷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共同研讨,权为引玉之砖。

“火石红”分类及其不同成因

研究问题,应当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到现象。即从观察、研究和分析事物大量的外部表象出发,通过思维的加工整理,提炼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然后再拿这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去观察去理解更多的现象。这样我们就能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新的感性认识的两次认识上的飞跃。对古瓷器上“火石红”的研究,也应当遵循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和道路,才能达到正确的彼岸。

“火石红”,有人把它称作“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桔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其他古瓷窑产品中也有,不赘述)。

通过对大量有“火石红”的古瓷标本和有假“火石红”的现代仿古瓷器的观察对比,笔者发现真假“火石红”在瓷器上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现在对“火石红”的称呼过于笼统。如果不加区别地把瓷器露胎处或者薄釉处显现出来的桔红、橙黄色现象都称作“火石红”,不但在内外因关系上无法区别“火石红”的成因,也无法有效地揭示真伪“火石红”的本质区别,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古瓷器中“火石红”出现的自然条件和工艺原因以及通过“火石红”来辨别古瓷器的真伪,都会产生认识上的局限性,甚至出现判断上的错误。

笔者认为应当从形成“火石红“的内外因关系上和自然产生与人工制作的区别上,把“火石红”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胎红、窑红、刷红、假红。

一、胎红

顾名思义,这种火石红的成因是与瓷器的胎土直接有关的,是瓷胎内因作用造成的。“火石红是由于胎中的铁质和可溶性盐类在干燥过程中在露胎的器底处富集,在烧窑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二次氧化便出现这种色调”②。这种解释是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的科学结论,应当是有权威性的。人们无法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直接观察到这种变化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原理分析认识到:当瓷器胎土中含有较多的铁的氧化物(如氧化铁Fe2O3)和铁的非金属化合物(如青矾Feso4·7H2O)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发生分解,铁原素脱离其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以离子状态游离于熔融的胎中,并向瓷器的露胎处富集和向外逸出;或者氧化铁被高温分解出极不稳定氧化亚铁(FeO),通过窑温冷却过程中的析晶变化而富集于无釉的胎面。它们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瓷器的胎釉接合处,就形成了薄薄的桔红或橙黄色火石红结晶层。这种关于胎红现象产生原理的解释,从两个方面得到实物标本的确证:一是笔者发现这种类型的火石红结晶都有一个共同的分布特点,甚至是一种规律性,即同胎面釉面结合圈成平行的、宽窄不同的火石红圈,在火石红晶体密度分布上是浓淡不一的。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越大,颜色就越浓重,然后随着向釉面的远离,在露胎部位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逐渐稀浅以至消失。它就象电影刚散场时人群走出影院时的密度分布一样,影院出口处观众的密度最大,随着同影院距离的增大,观众的密度越来越小。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作“散场效应”。表现在瓷器上的火石红的“散场效应”,正是瓷胎中铁的化合物在高温分解后铁离子向胎釉结合处富集并逸去,或者高温分解出的氧化亚铁从釉下胎体中向露胎处析晶过程中,它们被二次氧化的真实反映。这种呈“散场效应”式的胎红不但广泛存在于有火石红的民窑瓷器中(图1),甚至也存在于一些官窑瓷器中。尽管在官窑瓷器中这种胎红现象仅一线之宽,但它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图2)。二是在明清民窑瓷器甚至官窑瓷器施白釉的圈足内,往往出现一种胎红的特殊表现形式,就是在瓷器露胎部位没有明显的胎红痕迹,但在接近胎釉结合线的釉面下却呈现出胎红的浅淡桔红颜色(图3)。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圈足内施白釉的器物中,有的不仅仅在临近胎釉结合线的釉下出现浅淡的胎红色,甚至在离胎釉结合线较远但釉层十分稀薄的釉面下,也出现浅淡的火石红色,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釉下胎红”(图4)。“釉下胎红”不但存在于元明清景德镇瓷器中,也十分普遍地存在于宋元耀州窑瓷和宋元明龙泉窑及其他一些瓷窑的产品中。虽然笔者在陶瓷化学方面的知识十分浅薄,但从直观的观察分析,这种薄釉下的“釉下胎红”除非是铁的氧化物所呈现出的色泽外,是无法别作解释的。至于为什么在较厚的釉层下不会出现“釉下胎红”,而在稀薄的釉下铁离子或氧化亚铁会二次氧化而出现“釉下胎红”,这是需要请陶瓷化学专家来为我们启迪愚钝的。

特殊历史的见证——文革瓷的收藏


近来,收藏市场上,“7501”毛瓷屡拍高价,备受追捧。而在鉴宝活动中,文革时期烧制的毛主席瓷像也是价格不断攀升。文革瓷因它特殊的历史特征而成为了收藏界的宠儿。

“文革”时期,我国陶瓷生产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瓷器也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文革”瓷器,因其产生于那个特殊年代,在制作工艺、图案造型、题款铭文等方面,与历代瓷器有着较大的区别,“文革”瓷的特点是胎瓷厚且较粗糙,色泽偏黄,而且它的时代色彩浓厚、品种造型多样、制作工艺也极其精良。

“奇葩艺术网3v4CygKY“”“文革”瓷,广义上是指“文革”时期产生的瓷器,但从表现内容上来看,“文革瓷”主要指有“文革”画面、“文革”语录或文字(诗词、手迹等)的瓷器,具有典型的“文革”题材特征。从瓷质来看,“文革”瓷又分陶瓷和搪瓷。“文革瓷”多为塑像和像章,还有大量的生活用品,如瓷盘、瓷碗、瓷杯、瓷壶、花瓶、笔筒等,尤以革命圣地图和毛泽东著作语录器皿最能刻画那个年代陶瓷艺术特征。

文革瓷器品种繁多,最主要的“角色”,当然是毛泽东,还有革命样板戏、工农兵、乒乓外交、太平天国英雄等等。有位资深藏友专门将毛泽东曾大力赞扬的白求恩大夫、赤脚医生、针刺麻醉等构成了他“文革瓷器”收藏专题中的一个小专题。

现在时而想想收藏界的起起伏伏,不禁令人感慨时光真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 二、三十年前,“文革”瓷器遍地都是,人们只把它当做日常用品,现在作为特殊历史年代见证的“文革”瓷器以其巨大的收藏升值价值而引导众藏友蜂拥而至、竞相够藏。

瓷炉收藏的历史渊源


瓷炉收藏的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几千年的渊源,从陶器到青铜器时代,它更是神灵和王权的象征。到了唐宋时期,瓷器炉得到了全面创烧,瓷炉的功用变得高雅和艺术,成为文化艺术用品。

瓷炉一般都保留有陶器、青铜器的造型风格,并且采用雕刻、雕塑、剔划、压模等工艺表现各种艺术造型和风格,如:饰以人物、动物的纹饰,铺首、兽足、兽耳、蟠螭、夔龙、八卦、八宝、乳钉、文字纹及花鸟鱼虫等,可谓精致优雅,美观大方。当然,瓷器炉因其大小不一、形状有别而功用也不同,色彩上也开始从单色釉转变为以青花、彩釉为主的装饰。

瓷炉本身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长期以来都深得收藏家青睐。收藏瓷器炉的历史由来已久,古瓷炉中的名窑品种极为有限,已难得一见。但是,各种民窑生产的瓷炉存世量较大,因为在各个历史时期瓷炉的需求量都相当大,与日常用瓷器一样,瓷炉生产也相对较多,也就使得我们如今能够看到不同时期的瓷炉流传存世,让我们能够领略和欣赏到古瓷炉的风采。

瓷上荷花别样红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文/图刘善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又名莲花。是中国人的六月花神,素有“花中君子”的雅称。炎炎夏日,不妨在陶瓷中把玩欣赏“花中君子”,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

铜胎画珐琅莲池鸳鸯鼻烟壶

鼻烟壶是盛鼻烟的容器。原为西洋之物,明末清初传入我国,因其小巧玲珑,晶莹剔透,造型别致,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取出把玩欣赏,令人爱不释手。这件清代乾隆年间铜胎画珐琅莲池鸳鸯鼻烟壶(图一),高8cm,口径1.4cm,底径2.7cm,鼻烟壶配嵌宝石随形盖,盖内延伸出一铜匙,便于取鼻烟。壶唇口,短颈,扁圆腹,圈足,足内青花书“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壶身铜胎,外壁施珐琅彩,纹饰清晰,色泽艳丽,颈部饰卷草纹,腹部勾画岀荷叶或舒展,或卷曲,荷花或盛开,或含苞待放,莲蓬饱满,水草修长,一只鸳鸯悠闲憩息在荷叶上,一只鸳鸯嬉戏于荷杆上,莲蓬垂首摇曳,好一幅迷人的莲池鸳鸯图,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天然浑朴,相映成趣。

雕瓷荷花笔筒

雕瓷是陶瓷装饰技法之一。通过圆雕、镂雕,浮雕等雕刻技法在瓷器上刻出纹饰来凸现立体图案。雕瓷工艺兴于乾隆,盛于道光同治年间。这件清代光绪年间雕瓷荷花笔筒(图二),高11.5cm,筒壁上绘有翠绿如玉的荷叶、娇艳欲滴的荷花,层次清晰,富有立体效果。把玩品赏间,犹如徜徉在碧波起伏的荷塘旁,看荷花在风中翩翩起舞的楚楚风姿,听雨点敲打荷叶发出的天籁之音,让人神思邈远,远离世俗的纷扰和喧嚣,洗涤净化心灵的尘埃和污垢,让人心旷神怡。

粉彩荷花瓷枕

瓷枕是我国古人夏日纳凉的寝具。瓷枕始见于隋代,盛行于唐宋,李清照名篇《醉花阴》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形象地将青白釉瓷枕喻为“玉枕”。这件民国粉彩荷花瓷枕(图三),长24cm,宽10.2cm,高10.7cm。是一幅鸳鸯戏水荷花图,两只鸳鸯栖水而戏,身下泛起层层涟漪。水面上的荷叶舒展自如,随风摇曳,三朵粉红色荷花,或含苞欲放,或绽放争艳;画家运用精湛的工笔淡彩的技艺,描绘出了荷花烟波出浴之姿态和鸳鸯绚丽可爱之娇容,让人心驰神往,遐思翩翩。此瓷枕胎质纯白,造型优美,制作细腻,构图疏朗,画工精细,色彩瑰丽。细细摩挲,仿佛一缕缕淡雅的幽香拂面而来,温馨怡人,让人顿感心静凉爽。

粉彩手绘荷花瓷瓶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这件景德镇现代粉彩手绘荷花瓷瓶(图四),高43cm,口径7.5cm,肚径26cm。通体施白釉,胎质密净莹透,造型端庄大气,绘饰清新淡雅,用笔精巧洒脱,气势恢弘,极富国画的风格。看,花瓶上,婀娜多姿的荷叶,身姿摇曳;亭亭玉立的荷花,鲜艳欲滴;轻盈娇巧的蜻蜓,翩翩起舞;追逐戏水的鱼儿,摇头摆尾,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令人叹为观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