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古村学堂成国际陶瓷文化学术交流平台

景德镇古村学堂成国际陶瓷文化学术交流平台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3-31

景德镇古代瓷器。

位于景德镇东郊进坑古村的东郊学堂虽然成立只有一年,但已成为国际陶瓷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舞台,不断吸引海外知名陶瓷学者莅临讲学。

本周,欧洲研究中国外销瓷的知名学者、荷兰莱顿大学特妮莎·卡尼帕博士在东郊学堂就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在十六世纪中国瓷器外销中发挥的作用,与中国学者分享了她的最新研究。

这位中文名叫甘淑美的欧洲学者,已潜心研究十六世纪全球贸易史背景下中国瓷器外销的课题达十年之久。期间她所著的《克拉克瓷》一书,为当今中国外销瓷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交流会上,她与中国听众分享了许多前贤与同行不曾关注或使用的新资料,仔细分析了中国瓷器流入欧洲社会不同阶段中,欧洲王室成员、贵族、富人对中国瓷器的推崇的个案,令人耳目一新。

学院陶瓷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曹星认为,甘淑美博士提供的学术信息很新颖。“在我们的研究中,基于个人、家族对陶瓷的描述与记录是很少见的,甘博士的研究来自海外第一手资料,听起来非常新鲜。”

令曹星印象深刻的是,甘博士曾经利用四年时间到各地搜集资料,并在一个贵族家庭的陶瓷记述中找到了“青花瓷”英文名称的源头。

甘淑美在讲座后表示,这是她最难忘的一次中国讲座。“很开心看到景德镇有这么多人对陶瓷研究感兴趣,希望景德镇越来越好,我会再来东郊学堂。”

今年5月,全球著名古陶瓷收藏家葛师科专门围绕永乐甜白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的美学意义和历史地位在东郊学堂举办了讲座。他从器形、胎釉、纹饰到印花、刻花、脱胎工艺等方面,讲解了香港天民楼收藏的12件珍贵永乐甜白瓷器,生动解说了中国的白瓷技艺。

11月8日,英国古陶瓷学界泰斗、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前东方部主任柯玫瑰将再度光临东郊学堂,就欧洲对景德镇青白瓷的收藏展开学术交流。

迄今为止,作为民办非盈利性学术机构的东郊学堂已经举办了16期陶瓷文化沙龙讲座,听众有陶瓷专业的师生、业内人士和陶瓷文化爱好者等。

与其它都市讲堂不同,东郊学堂坐落于宋代古窑进坑的所在地,这个只有700多人的小村庄完整地保存了景德镇宋代制瓷业的原始风貌。当地新近还发现了5个古矿坑、15个古窑址、16个古水碓和一条6公里长的千年瓷石古道。

柯玫瑰博士曾表示,这是一个让人想留下来生活一段时间的地方。

东郊学堂创办人之一的黄薇说,进坑又被誉为“瓷都的摇篮”,各种遗迹历经千年风霜,是一个让古陶瓷爱好者来了就舍不得离开的地方。

今年,全球知名的古陶瓷收藏研究机构——新戴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决定为东郊学堂提供每年一千英镑的赞助,以对它在景德镇古窑址保护和中国古陶瓷文化推广领域的贡献表示敬意和支持。

黄薇说,虽然学堂还在起步阶段,但希望能以此为窗口使景德镇的国际陶瓷学术交流更加多元、精彩。

“景德镇是全世界唯一一个靠陶瓷制造产业支撑了1000多年的城市,当今的景德镇应该在全球学术界拥有相应的话语权和历史地位。我们希望这座城市成为陶瓷研究的学术高地,不只是国内学者走出国门,也要能在家门口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多做原创性研究。”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景德镇古窑初探


据现有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两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改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均呈灰色。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型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迭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缶本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在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从调查、试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到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

龙江窑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明代御器厂的官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大小滥煌窑、匣窑、青窑,这里风火窑是总称,色窑和滥煌窑就是锦窑,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瓷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有些曾经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均”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但宋朝有,明朝也有。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器。又有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景德镇盟友陶瓷中心成立 促进陶瓷文化交流


4月23日上午10点,由民盟景德镇市委组织的景德镇市盟友陶瓷文化交流中心成立大会在市政协会议室隆重举行。市政协主席查炳炎,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市委主委童第云,市政府秘书长张春萍以及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戚培材等大师、教授参加陶瓷文化交流中心的成立大会。查炳炎为“景德镇市盟友陶瓷文化交流中心”揭牌。会上还宣读了民盟江西省委发来的贺信。

童第云首先宣布了交流中心的组织机构名单,介绍了交流中心成立的初衷。他说,景德镇市盟友陶瓷文化交流中心是盟市委在发挥民主党派作用,促进陶瓷文化交流的一次重要探索,是服务社会、交流学习的大平台。盟友陶瓷文化交流中心的成立,使景德镇市陶瓷美术艺术之园中增添了一个展示的窗口,在促进瓷都陶瓷美术发展方面将会产生其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盟友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向大会作了简短阐述。并表示,交流中心的主要宗旨就是弘扬陶瓷文化,促进陶瓷艺术文化的交流,交流中心的全体盟友将继承和发扬中国民盟的优良传统,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增强全国民盟组织间的文化交流和联系,弘扬和推广文化,力争在振兴瓷都经济,彰显艺术魅力,扩大千年瓷都影响上作出自己更大努力和贡献。余效团代表交流中心感谢民盟市委为我市的陶瓷美术工作者提供和搭建了一个大展身手、进行创作、交流展示的良好平台。希望中心的所有成员应把此作为契机,视为动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陶瓷美术作品,向国庆60周年献礼。

首届景德镇御窑陶瓷国际论坛在景德镇举行


10月21日下午,首届御窑陶瓷国际论坛在我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圆形会议厅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包括御窑整体保护,文博学术研究,御窑工艺开发,御窑品牌运作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汪立耕,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史文斌,市政协副主席王祖庆、潘义忠,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市文博权威专家刘新园出席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我市文博界代表150余人参加论坛。史文斌讲话。

史文斌指出,景德镇御窑是皇冠上的明珠,在景德镇一千七百年的陶瓷制造生产历史进程中,御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其严格的手工技术和周密细致的生产管理制度,不但烧造了美轮美奂的传世极品,更是对景德镇民间陶瓷的生产起到了引领和促进作用。他强调,市委、市政府对于我市陶瓷发展非常重视,提出陶瓷是景德镇的命脉,加强古陶瓷的研究与利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围绕御窑所进行的御窑整体保护,文博学术研究,御窑工艺开发,御窑品牌运作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御窑陶瓷论坛是我市文博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市陶瓷发展的一件大事。

论坛上,与会国内外专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陶瓷考古专家、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发表了许多具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真知灼见,专题对景德镇御窑进行研究、探讨景德镇御窑陶瓷文化精髓。通过研讨和交流,为御窑的开发利用出谋划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陶瓷文化,提升御窑和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

主办方告诉记者,本次大会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将把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汇集成册,编撰成书,并形成瓷博会固定的活动项目,为提升景德镇御窑的研究水平,扩大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发展贡献力量。

宋元米黄釉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景德镇市举行


8月15日,由景德镇市文旅局、湖州市文旅局主办,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化旅游集团、景德镇唐英学社承办的“彝鼎留芳——宋元时期米黄釉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1号会议室召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金龙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荣休所长、研究员任志录,南京博物院研究员霍华,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处主任、研究员吕成龙,深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郭学雷,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汤苏婴以及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杭州博物馆、浙江省湖州文物保护管理所、南开大学、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春市博物馆、高安市博物馆和本市高校、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黄金龙指出,宋代瓷业是景德镇千年瓷都的第一次技术高峰,青白瓷器成功烧制,令景德镇享誉四海、扬名中外。在宋代,景德镇还成功烧制了让宋代文人士大夫为之醉心的米黄釉瓷器。2012年景德镇湖田窑考古出土了一批国内外罕见、品质最好、器型丰富的米黄釉瓷器标本;近年来湖田窑考古证明,景德镇存在多处烧造米黄釉瓷器的窑场;在一个多月前宋元时期米黄釉瓷器特展上展出的200多件精美绝伦的米黄釉瓷器,经北京大学检测,证明在宋代景德镇窑工们就已经开始使用二元配方,这让我们看到了工匠们骨子里的创新、创造精神。

黄金龙表示,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多彩。衷心地希望各位专家能在此次研讨会上,擦出思想的“火花”,带来文化的“盛宴”,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米黄釉瓷器的工艺技术、历史发展、窑业分布等课题,为学术界推动米黄釉瓷器的研究提供更多学术参考与借鉴,更为景德镇的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做出新的贡献。

开幕式上,市委副秘书长、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志华宣读著名古陶瓷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业强为研讨会发来贺信,林业强对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分享了他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作了《韩国新安沉船米黄开片釉瓷产地再探——相关产品的延伸研究》、《试论杭州聃的南宋米黄釉瓷器》、《景德镇宋元时期米黄釉瓷器的科技分析》、《“彝鼎留芳——宋元米黄釉瓷器特展”部分展品的瓷釉成分分析》、《米黄釉瓷器的考古学观察——以湖州凡石桥遗址为例》、《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出土米黄釉瓷器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宋元之际景德镇窑业创新思考》、《论景德镇米黄釉瓷器》、《南宋宫廷用瓷之饶州景德镇窑考论》、《15世纪景德镇御窑花器及相关问题》等专题报告,并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国外专家学者进行视频学术交流。

最后,秦大树作了学术总结,表示此次研讨会的成果超出预期,大家通过学术探讨,交流思想、碰撞智慧,不仅提高了研究深度,加深了对米黄釉瓷理论和技艺的理解,更拓展了研究广度,赋予米黄釉瓷更多的文化和时代意义。

据了解,一个半月前宋元时期米黄釉瓷器特展开展至今,有近5万观众参观展览,受到业内各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纷纷从国内各地前来参观和进行科学检测,为进一步厘清米黄釉瓷器的工艺、窑口等系列问题。此次宋元米黄釉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后将编辑出版相关论文集和展览图录,制作米黄釉特展VR线上展厅,让受疫情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不能前来参观展览的朋友们了解展览和学术交流成果。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赵钢表示,展览和学术研讨会是对米黄釉课题研究的开端,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今后能进一步深入研讨米黄釉瓷器。

景德镇市将举办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


记者从“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新闻通报会获悉,“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1目至23日在景德镇市高新区开幕,届时国内外文博单位和研究、收藏古陶瓷人士将应邀参加。

据悉,《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景德镇瓷博会组委会办公室以及学院主办。作为元青花创作地的景德镇市发起的国际研讨会属第一次,目的是深入研究元青花,廓清过去在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总结出新的技术成果。

元青花是景德镇创作的,景德镇元青花佳重艺林,举世瞩目。正因为如此它的历史价值被全世界的古陶瓷研究、收藏人士所认可与钟爱。从6月份开始,景德镇市就成立了研讨会筹备办公室,该办公室发出了1000多封邀请函,并且在有关杂志和网站上发布了消息。到目前为止,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300人。其中。既有来自土耳其、英国、韩国、日本、法国等国的代表,也有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各个博物馆的领导和专家。还有全国省、地市以上的文物商店以及拍卖公司。届时,古陶瓷收藏资深专家、学者耿宝昌等近50余名专家也将达到。

本次研讨会在会前通过广泛征集论文提炼出多个课题以供学术交流,并且从近100篇论文中选出35篇优秀论文印制成书。

研讨会中还会进行全国各博物馆元青花标本展览,江西省12个文博单位收藏的元青花藏品以及窑址出土的元青花标本将进行大联展,其中藏品30件,标本300块。所成立的元青花鉴定会开展义务鉴定、咨询活动。对于假的藏品或是标本一律不准参展。

景德镇将瓷博会打造成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平台


2009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式上,市委书记许爱民在欢迎辞中表示,陶瓷文化积淀深厚的景德镇,将通过扬优成势打造陶瓷艺术的全国、全球性创意经济城市。而从2009瓷博会举办前后的种种迹象我们不难发现,千年瓷都景德镇着力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已开始浮出水面。

2010年的瓷博会将如何更好地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瓷博会执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市瓷局副局长刘子力介绍说,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不断去打造,储备资源和能量,我们会在历届瓷博会的基础上不断得去深化、挖掘、做实,开辟一条正确道路。2010年瓷博会将联姻外来陶瓷文化、设立陶瓷文化创意展馆等等,将它精心打造成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平台。

最大的对外交流 对内沟通的信息平台 

刘子力说,瓷博会是文化创意产业一个最大的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这个平台囊括了国际国内、兄弟产值区、兄弟窑口不同文化、科技、思维,他们所有的信息都汇聚在瓷博会这个大平台里。当时搭建这个平台的初衷是扩大贸易,做大产业,同时,也是为加强沟通,做深做实文化,也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首先定位是在产业,不光是文化。它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如何做大产业,以文化来强壮产业,使这个产业很有底蕴,能够非常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壮大。这才是文化产业。所以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是信息交流平台。

瓷博会做为景德镇对外交流,对内沟通的一个平台,刘子力说,瓷博会有很多对外交流的资源,我们要肩负借他山之石来壮大自己机会的责任,把景德镇文化、企业通过瓷博会介绍出去,以展会为载体的经济实体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个渠道把景德镇创意产业推出去,引进来。把别人的好东西借鉴过来,更大范围的搭好平台,做好交流,做好文化使者和产业使者。

参展实体最多的盛会 最具前沿性和国际化

瓷博会是一个全世界、国内国际的各种陶瓷文化汇聚景德镇,代表不同陶瓷文化风格的参展实体最多的盛会,其内容独特,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国内的5大名窑,十大窑口都有到景德镇来参展,带来不同的窑系文化,不同的陶瓷文明。除了国内的还有国外的,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具特色,非常有文化实力。刘子力说,这些洋洋大观逐步变成瓷博会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其核心就是来源于不同窑系的陶瓷文化,风格各异的实体实物把他们的传统和观念带到景德镇,充实了瓷博会的内容。

每年瓷博会都着重打造文化内涵,试图借文化内涵把瓷博会产业做大,从哪些方面体现呢?刘子力说,首先我们把景德镇艺术陶瓷做为瓷博会最具吸引眼球的一块磁铁来打造,把艺术品作为展会的核心,吸引全世界,吸引全国的陶瓷从业人员到这里来寻找灵感,感受文明,也是景德镇文化内涵,借此来壮大景德镇自己的实力,打造瓷博会产业的实力。第二,着重打造当代国际陶瓷艺术的核心展,请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陶艺家来景德镇布展,使瓷博会更具前沿性,更具国际化,使它的魅力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国际化内容。第三,每年都邀请十大名窑的传承代表来景德镇布展,把当今中国十大名窑发展的新东西,跟景德镇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交融嫁接。锲而不舍的每年一届一届接力棒的打造,使瓷博会具有前沿性,国际化,同时把它努力变成瓷博会的核心竞争力,使瓷博会更具影响力,吸引力和号召力,使博览会能够把贸易在这个平台上做得更大,客户邀请的更多,更广范围的市场影响力和文化渗透力,这是瓷博会想做的目标,实际上我们也会一直这样做下去。

联姻外来陶瓷文化 设立陶瓷文化创意展馆

当记者问到下一步瓷博会有什么具体安排时,刘子力说,首先主要的工作肯定还是循着瓷博会的“搭好平台,扩大贸易,打响品牌,做大产业”的主要脉络去做实,然后再做进一步的深化。今年瓷博会将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到每个产值区、窑口去跟他们当地传承机构和文博系统沟通,让他们不但来景德镇参展,还要在景德镇扎根,使当今的中国传统名窑又能够重新汇集景德镇形成新的陶瓷文明。想办法把原来短期参展的名窑长期留在景德镇,跟艺术联姻,加深陶瓷的文化内涵,提高陶瓷产品的附加值,为陶瓷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刘子力还说,景德镇本身就是“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八方良工之精华”的魅力之地,通过瓷博会的平台,把外面的文化不单单是引进来,而且还要留下来;不单单是留下来,还要跟本土文化“牵线搭桥”,促成一桩桩美满“姻缘”,“生儿育女”。

最后,刘子力说,今年国际陶瓷博览会,我们会设立一个陶瓷文化创意展馆,把陶院学生、乐天陶社的创意集市精髓搬到展馆中来,把景德镇民间一绝的作品挖掘出来,把中国其他产值区、民窑绝技,独具特色的陶瓷作品引进进来,将这些最具创意的陶瓷文化作品在瓷博会上进行展示,通过创意这把钥匙,推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之门。

景德镇古窑初探


据现有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两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改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均呈灰色。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型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迭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缶本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 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在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从调查、试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到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

龙江窑 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 明代御器厂的官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大小滥煌窑、匣窑、青窑,这里风火窑是总称,色窑和滥煌窑就是锦窑,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瓷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 有些曾经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均”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但宋朝有,明朝也有。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 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器。又有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景德镇如何迈向陶瓷文化之都


讯: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千年瓷都景德镇应当整合资源,创新创意,打造名副其实的世界陶瓷文化之都。

艺瓷市场需完备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艺术品市场是一张两条腿的桌子,只有买家和卖家。

还有不少“大师”偷换概念,以作品偷换名作、以职称偷换名人,对广大收藏爱好者不负责任,同时也对景德镇艺术陶瓷市场的发展不负责任。

专家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应该是一个多方“圆桌会议”,由艺术家、艺术品经理人、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艺术媒体、博物馆收藏家、私人藏家等多方组成,由他们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历史价值、供求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出相应的价格,而非菜市场式的论斤论两地讨价还价。

在景德镇,销售艺术陶瓷的店铺大多为顾客准备了相应的《名人名作证书》。然而,这些“名人名作”到底有多少艺术价值、工艺价值,没有人说得清楚。因为一些判断艺术品价值的基本数据,比如每个大师创作了多少件作品?以什么价值出售作品?这些都不公开透明。

不完善的艺术陶瓷市场,给景德镇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艺术的破坏,更令人担忧的是,将导致景德镇核心竞争力——传统手工技艺的衰退。行业人力资源向装饰绘画这一工艺环节积聚,而原料、配釉、成型、设色、分水、烧成等重要工艺环节则恐后继乏人。

瓷都当有世界品牌

上世纪90年代,一大批老工艺美术家和老匠人支撑起了工艺美术品和高仿品市场,然而,传统手工业向文化产业的迈进仅仅依赖技艺支撑,是远远不够的。景德镇的手工产品市场亟须推进品牌建设。

景德镇虽是著名的产瓷区,但长期以来只有一个共享品牌,尚没有建立一个著名的、有明确产权归属的品牌。有陶瓷专业人士说,景德镇瓷器深受600多年的御窑文化影响,明清两朝,景德镇瓷器的设计中心在北京,由宫廷画家设计出陶瓷的器形和纹样,景德镇优秀的工匠依样进行二次创作,造就了璀璨的陶瓷文化。

如今,在手工产品市场上不难发现,大多数陶瓷品牌定位不清晰、缺乏个性和创新,品牌气质趋于雷同,甚至充斥着严重的仿冒风气。“景德镇”这三个字就是陶瓷的金字招牌,我们完全有可能培育出我们自己的世界级陶瓷品牌。

景德镇需海纳百川

据坊间估计,现长期在景德镇从事创作的外来艺术家约上万人,另有近万名“候鸟式”外地艺术家把景德镇作为重要的创作基地。但是,笔者了解到,景德镇日前并无专业机构为他们提供工艺技术指导,他们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苦苦摸索,而且难以融入景德镇当地艺术圈。

当下景德镇围绕传统手工制瓷所形成的产业体系,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所不具备的,它使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产业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轴四片六厂”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科学利用改制国有企业原有土地、老厂房、老作坊,已经打造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新载体,构建了国际陶艺村、陶艺创意谷、明清窑作遗存园四大陶瓷创意产业板块。

“景德镇延续千年的窑火,经历了普通窑业城市、工艺中心城市、工艺美术城市的发展历程,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将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完成它的第三次升华,华丽地转身为现代艺术之城。”目前来看,景德镇文化内核的再造和现代商业模式的植入尤为迫切。而这一切仅靠景德镇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因此,景德镇必须要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只有属于世界,景德镇才是世界级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古村学堂成国际陶瓷文化学术交流平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古村学堂成国际陶瓷文化学术交流平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