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 不老的陶瓷之都

景德镇 不老的陶瓷之都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3-31

景德镇古代瓷器。

陈修定头发已经花白,脚穿布鞋,双手轻抚着需手工转动的轮盘,几秒钟功夫,洁白的高岭土便在他的手上成型,已经完成的11个陶瓷碗整齐地摆放在面前长凳上。

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只干拉坯的活,拉了49年。

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有几十个像陈修定这样的制瓷工匠,还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他们各自分担着不同的制陶工序,印坯、刻花、施釉……在手工陶瓷技艺已经式微的今天,景德镇还保留着手工制瓷完整的72道工序。

陈修定告诉“大江奔流”采访团记者,他每天要拉坯成型300多个瓷器。经过他手的半成品瓷器摆在木架上晾晒,多以碗、罐等日常器具为主。

湖北女孩姚茂清对景德镇的印象也停留于此,在她来景德镇之前,她认为,陶瓷只是简单的餐具。

她说,直到从大学毕业,尝试以水墨画风格设计陶瓷,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作品风格,她才发现,在景德镇,陶瓷可以有无数种可能。

2017年,姚茂清搬进了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的邑空间,并成立了自己的陶瓷工作室品牌。

和景德镇的御窑厂、徐家大窑等传统古老的制瓷场所形成鲜明对比,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酷似北京的798艺术区。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邑空间设立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里,内部被隔成90余个小单间,各种风格和形态的陶瓷,按店铺主人的设计理念摆放,让人忍不住一间间驻足细看。

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子力说,要来邑空间卖陶瓷可不容易,需要通过层层筛选。

他告诉记者,邑空间从2016年设立以来,已经累计收到了8000多份的入驻申请,每个月,邑空间会从中筛选出600余人,给他们提供在每周两次的陶溪川集市上摆摊练手的机会,通过对原创设计和销售额的综合考察,进而遴选出具有入驻资格的陶艺人。

湘妹子高雅洁2017年12月入驻邑空间。她说,传统陶瓷追求复杂的工艺,有种古典的美感,而她喜欢的现代陶瓷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可以随意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最近她设计的萌猫形状镜子收到的订单最多,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她每个月的销售额可达5万余元。

刘子力说,在景德镇,有3万多个追求陶艺梦想的“景漂”,其中1/6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洋景漂”,他们为景德镇的陶瓷产业输送着新鲜与年轻的设计理念。

邑空间还对已入驻者实施淘汰、晋级制,保持90多个店铺的设计和销售活力,目前,月均销售额已超过240万元。

刘子力说:“传统要与时尚和科技相结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具有现代艺术感的陶瓷外,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还在“传统+科技”的模式上做出新的尝试。

2016年,园区引进了长沙制造的3D陶瓷打印机。通过计算机建模之后,打印头“按部就班”地把陶泥“输出”到相应的位置,一层层垒起高质量的实用型陶瓷。

昌江穿景德镇而过,流入鄱阳湖,汇入长江。昌江两岸,景德镇传统陶艺和现代陶瓷交相辉映,让这座瓷器之都历经千年而不老,永葆活力。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景德镇加快建设陶瓷工艺美术之都


景德镇市是世界最早的手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陶瓷产业的集大成者,代表我国陶瓷行业的巅峰水平,由陶瓷艺术家引领的陶瓷创意设计底蕴丰厚,陶瓷艺术和陶瓷产业在创新中发展,已具备申报创意城市,陶瓷手工艺术与民间艺术之都的基础条件。

民革政协委员陈根荣说:“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瓷都,陶瓷艺术历经千年而不衰。申创创意城市手工艺术与民间艺术之都不仅对于景德镇市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江西全省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我省已将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为战略新兴产业,景德镇申创创意城市手工艺术与民间艺术之都的成功,不仅可以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和展示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推动景德镇在大开放中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同时,对于提高我省的知名度和软实力,促进全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疑也将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陈根荣说。

申创手工艺术与民间艺术之都需要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共同推进。为此,陈根荣建议,成立支持景德镇申创手工艺术与民间艺术之都办公室,合理规划和改造陶瓷产业集群,提升传统工艺,做大陶瓷总量;支持景德镇对陶瓷物质文化空间载体的保护。

“搭建形式多样的陶瓷创意交流平台,除了瓷博会之外,采取更多样的形式,如规划建设陶瓷创意游览区,打造面向全球的陶瓷创意中心,建设陶瓷艺术研修院等。”陈根荣建议省旅游部门与景德镇市政府联合将景德镇老城区内的老陶瓷工厂与生活里弄进行改造,开辟陶瓷生产游览区,实施陶瓷里弄游,仿照北京的胡同游,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陶瓷老街旅游项目。

“省财政可参照推进三清山、龙虎山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做法,设立专项基金,用财政政策来支持景德镇市申报创意城市手工艺术与民间艺术之都的工作,使申创工作能顺利进行。”陈根荣说,并结合申创工作,对景德镇市名优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产品尤其是陶瓷手工艺产品展示其艺术魅力,将名优工艺美术产品作为政府指定礼品。加强对传统手工艺产品保护和创新开发,鼓励对优秀传统制作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陶瓷之都景德镇 是遍地设计师还是大师横行?


在今年9月至10月24日之间,这两个工作坊应该存在,它们是学院与当地陶瓷企业合作的项目,目标是创作出优秀的陶瓷作品,参加2009北京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

10月24日至30日,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在北京召开。

(一)

ICOGRADA,中文意思“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

这个组织成立于1963年,是由世界各国平面设计、视觉传达、创意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教育等方面专门协会组成的国际性非政府、非政治性组织,也是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平面设计专业国际组织。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自1964年首次在瑞士苏黎世举办以来,已成功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了22届,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平面设计的范畴。它现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吸引力的设计领域交流大会,被誉为“设计界的奥林匹克”。

设计工作坊是ICOGRADA每届大会的规定活动。

设计工作坊的运行模式非常独特,每个工作坊都将邀请国外设计界人士参与,共同完成课题。国内外设计师可以带着先进的设计理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与辅导,这种模式对中国的设计教育意义非常,很多国内设计院校,特别是偏远地区、中小城市的院校,可以通过这样的机会与国际设计界建立起沟通机制,而国外的设计师和设计专业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设计业的现状,为今后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今年7月份的报道,“青花缘”和“玲珑缘”是设计工作坊之一。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景德镇的新闻媒体对此是没有报道的;至于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有没有派员参加并报道,更是无从知晓。我曾经以“法蓝瓷”为例,批评过设计这一短板的存在。造成这一局面的,不仅仅是陶院或者陶研所这类机构的责任,这个城市的所有成员其实都应该有责。

景德镇本应该是一个遍地设计师的城市,而不仅仅是大师横行。

著名设计师王受之先生是本届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开幕式的主持人,他在谈及这一盛会对未来中国设计业的影响时,用了“深远与持续的刺激”这一形容,他认为这不单单是由中央美院具体承办的一个活动,而是一种将导致中国设计业水平整体提升的力量,这股力量的根本,还是眼界的扩张。“中国学生的眼界随着这种活动的增加会越来越开阔,也就是说和国外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王受之语带双关,在乐观未来的同时对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评价悲观。

这位16年前就已经是美国设计教育最权威的学府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的知道分子,同时也是中央美院的博士生导师,所以,他有足够的资格对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做出评价。

(二)

2009年世界设计教育奖颁发给了韩国鸿毅大学的安尚秀先生。

在ICOGRADA主席关于安尚秀的颁奖辞中,有这样的评价:他的工作反映了世界设计协会的精神和哲学理念,即考虑未来的能力不管是远还是近,都应该成为我们设计视觉的一部分,它彰显了设计的本质,把东方和西方结合起来,未来和过去结合起来,这是安尚秀大和谐的本质。

我刚刚看了一部韩国的影片,车太贤主演的《非常主播》(又名《超速绯闻》)。

影片的故事与主题一般,还是脱不了韩剧惯有的“能搞”的毛病,表演夸张且程式化,是典型的亚洲肤浅综合症产物。但我对片中的场景与道具印象深刻,无论是主人公的家还是他们的日常用品,都足以构成一场现代设计的视觉饕餮。

我不是一个“哈韩”的人。

很多年前,我花费不菲买了只“三星”的直板翻盖手机,没想到这台南昌人俗称“棺材板”的手机故障连连,分明是满格信号,你一拨号传来却是“不在服务区”的语音提示。从那以后,我一直认为韩国产品是样子货,中看不中用。后来我还真就邂逅了韩国的前科技部部长,这家伙当时的身份是三星集团的首席科学家,类似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我就利用采访的机会,从兜里掏出那倒霉的“棺材板”向他投诉。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家伙的回答。

“这款手机的主要价值就是它的外型设计,我们为此将80%的研发成本支付给了它的设计师。”

上个世纪20年代,德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设立了“公立包豪斯学校”,主张设计师应适应现代大工业的生产与生活需要,用最简单的几何构造,方形、矩形和圆形来设计大众所需的生活品。包豪斯的这一主张成为20世纪的设计主流,饱受知识界诟病的“火柴盒”式建筑,其实仍是当下世界城市构造的主体建筑。

包豪斯理论受到的最强烈批判,就是机械与无趣。

而根本上,是这种理论不仅最低限度地使用设计师,更最大程度地抹平阶级的差异。不管你是有钱还是没钱,在同样的建筑物出没与拥有同样的个人空间,在外人看来都是一致与不可区分的。这应该是包豪斯触犯众怒的地方。当代设计去包豪斯趋势非常明显,在彰显个性与追求创意的旗号下,设计教育与设计理念已经逐渐区分出阶层,有需求的人能够获得比一般人更好的设计。

就像《非常主播》里的车太贤,因为是著名DJ而尽享奢华。

(三)

前不久,中央美院入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世界最好设计学院,有舆论认为,这说明世界设计界对中国设计教育还是承认的。

说实话,我不这么认为。

我现在住的地方离中央美院也就二、三百米的距离吧!周边最多的就是各种美术培训机构和房屋招租的广告。据说来报考中央美院的孩子没有不提前来这准备的,有的甚至提前到一进中学就来北京望京的花家地南街租房子住。

他们仅仅是来沾中央美院的“仙气”吗?

有观察家指出,目前的环境其实是很不利于设计师的成长的,我们的设计师唯利是图,太过于强调物质的回报。

本届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期间,中央美院一位叫谢小凡的教授就公开批评说:一个良好的设计作品,具有“人文关怀”是第一位的,设计是否真的为大众考虑?第二位是“唯美”。“唯利”应该是最后的一位,它是动力,但是目前来说被强调得过多了。

什么样的设计才是“人文关怀”呢?

前两天的一个晚上,我在陈武平的古窑茶庄喝茶。在那里,我看见了两只茶盅,都是青花釉里红,差别在于器型,一只阔而浅,一只深且腹鼓口收,前者设计重在品茗,后者设计重在闻香。但我相信,用不同的茶盅,喝到嘴里的茶,感受应该是不同的。前者让饮者感受到的只是茶汤的温润,而后者很可能会有烫嘴之虞……

所以标准的功夫茶具,品茗杯和闻香杯一定是分开设计的。

在最新一季的米兰时尚发布中,设计师将前所未有的精力集中在口袋上面,为不同物品设计了形状不同、深浅不一的口袋。苹果甚至推出一项促销活动“为iPod而造”,鼓励设计师在从牛仔裤到沙滩短裤的一切物品上设计MP3专属口袋。

其实,与其设计那么多的专属口袋,不如来个大一点的。就像那位叫约翰·罗查的设计师,本季他推出的正装外套上风箱式的口袋大得足以容纳一个人的所有家当。

我到餐厅吃饭,每次都恳请服务员给我一个大一点的饭碗。

我实在很烦有人在旁边目瞪口呆地替我数碗,然后报告说“这人吃了8碗饭”——那也能叫碗?也就比酒杯大点吧!我恳请现在的餐具设计师能不能紧跟时代,不要再设计什么“一眼眼”的海派饭碗了,整个大点的,比如原来景德镇光明瓷厂生产的那种大玲珑碗,就够海,也够嗨!

景德镇市将打造成世界陶瓷文化之都


讯近日,景德镇市市长刘昌林率该市申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员一行赴北京,拜会了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有关领导,高位推动该市申请联合国创意城市手工艺之都各项工作,副市长熊皓陪同拜访。

当天上午,刘昌林一行来到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先后拜会了各部门有关负责人,在随后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的座谈会上,刘昌林介绍了该市在文物保护、城市规划和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等方面基本情况,明确了该市将从申报联合国手工艺创意城市入手,逐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同时该市将充分利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重大举措,发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景德镇文化保护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陶瓷文化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景德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飞跃发展,使景德镇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陶瓷文化之都。

在详细听取了有关汇报后,杜越秘书长高度赞扬了该市为申创所作出的努力。他说,景德镇作为陶瓷文明的发源地,作为举世闻名的瓷都,申请创意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将全力支持景德镇申请联合国创意城市手工艺之都。座谈会上,杜越秘书长还从申创材料编撰、申报程序、申报主题等方面对景德镇市申创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景德镇陶瓷史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慨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已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青白瓷刻花注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明洪武 青花缠枝莲大罐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清 雍正 粉彩八桃天球瓶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民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郎窑,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郎窑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象玻璃般光泽鲜艳夺目,又象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康熙时还曾烧制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缸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掺入,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古彩低,色彩对比比较和谐;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艺术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金。又仿效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种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窑至此,集大成矣!”。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趋衰落,道光以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饮流斋说瓷》。

景德镇陶瓷分类


景德镇陶瓷分类。

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世,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是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景德镇陶瓷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着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

景德镇陶瓷分类共九类:青花瓷、粉彩瓷、斗彩瓷、颜色釉瓷、珐琅彩瓷、变色釉瓷、古彩瓷、新彩瓷、雕塑瓷。

第一类:青花瓷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钴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第二类: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

第三类:斗彩瓷

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斗彩这个名称,明代的文献里未见记载。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南窑笔记》的作者认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图案的称为斗彩。

第四类:颜色釉瓷

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它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二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等。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

第五类: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

第六类:变色釉瓷

亦称“异光变彩釉”。釉色随光源不同而变化。以高级细瓷的白釉釉料作基釉,以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及铈、镨、镱等混合稀土氧化物为着色元素,经一定工艺处理,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在适当的烧成温度下,产生物理与化学变化,生成一种新的固溶体。

第七类:古彩瓷

古彩:又名硬彩,为别于清代粉彩,一般称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为古彩。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炉”(在800-900度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

第八类:新彩瓷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旧称洋彩,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因当时采用进口彩料,画面具西洋风格,故又名“洋彩”。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这种瓷器,称新彩瓷。

第九类:雕塑瓷

雕塑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


陶瓷是我国古代最神奇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陶瓷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陶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最早以彩陶的姿态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千百年来,除了作日常使用的器物之外,作祭祀使用的器物也发展得非常快。到了汉朝早期,中国烧造工艺水准大有提高,采用的原料不再拘泥于玉料和和金属,质地坚硬的釉陶开始广泛流传开来,陶器烧造技艺有了明显的发展,“瓷”字至此在我国流行起来。

唐代是我国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烧造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生产了不少精致的陶瓷。历史资料记载了景德镇窑烧出了精美的白瓷,甚至有“假玉器”之称,由此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有多精美。前些年,专家学者在景德镇发现两处唐代瓷器大型窑址,并且进行了长达数月地挖掘,出土了不少具有考古价值的唐代瓷器。

宋代除了五大名窑之外,还有不少优秀的窑口。陶瓷品种愈来愈多,并且开始大规模地销往海外。在当时宋代真宗皇帝处于对景德镇瓷器的喜爱,就把自己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就这样原来的昌南镇摇身一变成了景德镇,景德镇瓷器从此开始扬名海内外。

元代以来,枢府窑备受重视,景德镇渐渐发展成了全国制瓷产业的龙头,声名远播四方。元代枢府窑烧造出来的白瓷和釉下蓝色纹饰相辅相成,青花瓷开始崛起,远销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备受人们的追捧和青睐。

明代以来,景德镇制瓷业不仅延续了昔日的风光,并且在工艺技术上不断进取,烧造水准达到了一个高峰。

清代前期景德镇制瓷业仍然蓬勃发展,尤其是在“清三代”时期独占鳌头,烧造水平当世无敌。在中后期,受到经济、政治等因素影响,景德镇制瓷业渐渐走向了低迷,工艺水平大不如前,只在光绪时期有过一丝回光返照的迹象。

景德镇陶瓷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称著于世,青花瓷是其中声名最盛。虽然不少国人对瓷器知之甚少,但是一提起瓷器他们就会想到景德镇,由此可见景德镇是当之无愧的千年瓷都。

景德镇老瓷厂记忆:景德镇陶瓷厂


景陶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上一辈的老瓷都人,谈起景德镇陶瓷厂(以下简称景陶),都会清晰地记得景陶门前的运煤专用小铁路,每当满载着煤炭的小火车轰隆驶过,那之后的兴奋之情;还有景陶办公大楼的门楼,那是当时全市所有工业企业中最独特、最宏伟、最气派的一栋门楼,让不少瓷都人记忆犹新。

近日,记者来到景陶,那昔日象征着景陶曾经辉煌的大门,如今已经锈迹斑斑;曾经热闹非凡的厂房,已经空无一人……

建厂初期披荆斩棘

1958年9月1日,这一天对于每一个景陶人来说,都是值得铭记的,这一天瓷器十二瓷厂、十五瓷厂、十六瓷厂合并为景德镇市建筑瓷厂。

谈及景陶的前身,现任景陶厂长杨景华滔滔不绝地介绍,景陶的前身是景德镇市第二陶瓷手工生产合作社(简称“二社”),而二社的前身又是余协圣瓷行,老板是人称“三尊大佛”的资本家余炳哲。

1950年10月余炳哲抽走转移大量资金,使生产停顿,瓷行于1951年5月关闭,瓷行93名工人要求资方老板发工资维持生活。当时工人代表与资方老板进行谈判达成协议,老板同意付给工人“共同工资”,但“大佛”不肯“善哉”,未履行协议。于是工人联名上诉到市法院,经过法院裁判之后,将这些固定资产作为股金自动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恢复生产。

恢复生产之后二社逐渐发展,让工人们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征程,他们白天生产、晚上义务劳动,在资金不足以全部建设正规厂房时,他们挑来泥土、运来竹子搞基建,用竹片糊黄泥搭起一栋栋简易厂房。在1958年,这一年二社已有部分工人迁到毛家坡新厂房生产。新厂房的建成,告别了点多面广,迈出了厂房、设备、人员高度集中的关键一步,为今后的景陶奠定了基础。

发展期间充满曲折

只要熟悉景陶的人都知道,景陶主要出产工业陶瓷,其中三角牌釉面砖更是闻名中外。据景陶老职工回忆道,当年厂里生产的面砖,其特点吸水率适中,光洁度好,耐酸、耐碱性能强,使用周期长。

可景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冲击着每个角落,由于当时极左思潮干扰,瓷厂生产经营一落千丈,企业也是面目全非,运作十分艰难。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景陶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招收新工人,工人年龄面临着青黄不接,就在1973年,这一天下着雨,但是景陶的职工们却觉得这是一场喜雨,因为在这一天,景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迎接了158名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青年工人到来,这些都是各大院校高才生,他们的到来,及时地为景陶补充了新鲜血液。

据景陶书记常水根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是景陶最令人羡慕、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时期。这一时期,景陶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釉面砖生产量和质量节节上升,产量位居全国之冠八年之久。这一时期,釉面砖品种日益增多,全厂上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象。

“要知道,当年我们生产的三角牌釉面砖,出产上海、北京等地,都是免检产品,畅销到连找厂长批条子都买不到,当时时任厂长为了减少上门客户的纠缠,特意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前剪贴了报纸上的一副“兔开尊口”的漫画,”常水根骄傲地说。

从景陶建厂初期开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后,当时的厂领导班子看准了市场对釉面砖需求不断增长的时机,“咬定青山不放松,”果断决策,让效益不高的日用陶瓷和工业瓷逐渐减产直至全面停产,进而举全厂之力来发展效益较高的釉面砖。

如何扩大釉面砖生产规模,经过商量之后,最好的选择是把工业瓷车间改造成釉面砖车间。但是改造的资金在那里?面临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景陶人利用多种渠道寻求合作伙伴,在1981年至1982年,景陶在难以从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能力,采取这一变通的灵活措施,使景陶的釉面砖产量大增,一跃成为全国釉面砖产量第一的专业厂家。

不仅如此,在1980年至1987年,景陶釉面砖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整整八年,当时景陶头上一直戴着桂冠,光芒四射。“三角牌”产品在整个上世纪的80年代畅销美国、港澳、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是最受欢迎的建陶产品之一。

景陶人的创业精神

余昌铨1955年就进入景陶,直到1997年才退休,作为一名老景陶人,他有着景陶人艰苦朴实的创业精神。正如余昌铨的老伴常说的,“他就是块头木头疙瘩,笨。上班从未迟到过,就连我生孩子的时候也还在上班,从来都不知道请假这个两个字,天天就惦记着生产生产”。

虽然时隔多年,但是余昌铨依然深深地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时,工人们上下班全靠步行,要走一个多小时,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发出怨言。当时工厂搬到毛家坂时,这里还是比较荒芜的地方,工厂用竹片编成篱笆做围墙,厂里规定没有到上班时间是不开门的,来得早的人都老老实实在门外等候。当时有一个姓黄的工人家里没有闹钟,下半夜3时左右就起床,走到厂里还没有天亮,但他又不敢跨过篱笆进厂,只好在曹家岭灰棚子里休息一下,不小心睡着了,一觉醒来,到厂里已经迟到了,还受到了处罚。由此可见当年的纪律是多么的严格。

余昌铨在景陶一直都是从事匣钵工作,这项工作又苦又累,但是他丝毫都没有怨言,起早摸黑的一干就是40年,他说,“我们那时就把厂里当成了自己家,从来都没有迟到早退,一周就休息一天,休息时还要义务劳动半天;有时半夜刮风下雨,我会习惯性的跑到厂里去看匣钵是否被雨淋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做匣钵40余年,但是余昌铨坚持下来,对他那个年代来说,只要认定了这门手艺,就会一直干下去。

回想起,以前厂里的辉煌,余昌铨自豪地说:“在80年代,我们厂是全市最好的一个厂,也是全市第一个有公交车接送职工上下班的单位,当年6辆公交车停在厂门口,是多么的气派”。

景陶的蒸蒸日上,与干部和职工艰苦奋斗是离不开的。老职工老占告诉记者,当年他在厂里的时候,不管是干部还是职工,都是一样的在生产线上辛勤的工作。现代剧《窑前战歌》就是以厂里一个职工老董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的,1976年的一天,烧练车间窑炉的烟道发生堵塞,烟道不疏通,瓷器要报废,老董得知此事之后,二话不说,钻进了烟道,硬是将堵塞烟道的匣屑。砖块一铲一铲掏出来,高温将老董的脸灼得青紫,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人加入了抢修行列,终于将烟道疏通了。

别看现在景陶厂生活区破旧不堪,生活区内公园,丝毫看不到绿意,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职工宿舍、子弟学校、保育院、职工医院、食堂、浴室、文化中心等设施应有尽有。生活区内花园不仅绿树成行,花草芬芳,花园内还有喷泉,环境优美。

“可是就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等地区乡镇企业及其他性质的建陶企业的崛起,‘三角’牌受到猛烈的冲击,经济效益逐步下降,并出现经营亏损,景陶在1997年全面停产,目前景陶主要以出租方式将厂房、设备租给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老占说。

景陶从辉煌鼎盛到退出市场,从部属国家大型二类企业到市属三类企业,它经历了五十余个春夏秋冬,这人生漫长的半个世纪,就好似流星在历史星空划过的一瞬间。在这期间虽没有隆隆的炮声和弥漫的硝烟,但一座座高耸的制粉喷雾干燥塔和一条条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作业线却是见证了景陶昔日的光辉,尽管如今这种辉煌已不再,但景陶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 不老的陶瓷之都》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 不老的陶瓷之都》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