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钧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元代钧窑罗汉残器收藏少见

元代钧窑罗汉残器收藏少见

钧窑瓷器鉴别 钧窑瓷器真假鉴别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2021-04-07

钧窑瓷器鉴别。

乔先生收藏的罗汉佛像

品鉴专家:杨润先(文化部评估委员会委员)

委托人:乔先生

我对于瓷器收藏特别有感情。尤其是具有内蒙古地区特色的瓷器,对我而言更加具有意义。内蒙古地区的瓷器在造型、胎质、釉色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融合了草原文化的特色。

今天我带来了自己收藏了近20年的一件瓷器,是一尊罗汉佛像。体积较大,造型别致,应该是元代的瓷器。虽然这件藏品是一件残器,但是却依然很有价值。

专家鉴评:乔先生收藏的这件瓷器是一件元代钧窑的罗汉像,虽然是一件残器却非常独特,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元代钧窑器多施以天蓝、灰青、月白色釉,并涂抹含铜釉药,经高温还原后呈现红、蓝、紫色的斑块。由于钧窑釉质肥厚,刻、划、印花不易显露。这尊罗汉像非常难得,在元代罗汉造型的佛像也较为少见。罗汉面部丰满,双耳垂肩,慈眉善目,神态平和,身着法衣,手持佛珠,衣纹流畅自然,作品造型生动,刻工娴熟,人物形象传神。表面有蓝色、红色、紫色的斑块,胎质较厚为灰胎。虽然佛像是残损的,但是却没有影响到瓷器的收藏价值。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元代釉色器


元代开始在景德镇建立官窑瓷器,专门烧造皇家和官府用瓷的御窑厂之后,使浮梁县衙被誉为“江南第一衙”。在浮梁瓷局的掌管下,创烧了枢府瓷(卵白釉)、青花,还有釉里红、蓝釉、元青花、蓝地白花、孔雀蓝釉瓷器等新品种,对明清瓷器影响深远。

龙泉窑继承南宋工艺,占尽沿海地利,在元代持续发展,制品精美,看观复展出的“元代龙泉窑白纹荷叶盖罐”、“元代龙泉窑青釉褐斑鬲式三足炉”,其他如北方的钧窑、磁州窑等窑场,都在继续烧造传统产品的瓷器。元代的海外贸易比宋代更广阔,元代瓷器在东南亚地区的出口量也大大超过了宋代。民间航海家、南昌人汪大渊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8)写的《岛夷志略》中记载,当时对外出口瓷器的地区有50多个,涉及今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等。出口最多的是龙泉窑的“青瓷”,还有景德镇的“青白瓷”(青花瓷)、福建德化窑的印花瓷等。因为外销瓷的增加,各大民窑生产规模也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

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的瓷器烧造工艺源自宋代钧窑,创烧于元代,成熟于明永宣时期,鼎盛于清康乾盛世。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泥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的瓷器。它是元代景德镇窑工的重要发明之一,因对烧成温度、气氛要求严格,烧成难度大而产量很低。江西“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红器,是元代釉里红中唯一带纪年的瓷器,证明在至元戊寅年,即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后至元四年(1338)时,已有了釉里红器。

元代蓝釉瓷器

蓝釉瓷器属于高温石灰碱釉,与青花一样也是氧化钴呈色,含量2%左右,特点是釉面不流不裂,釉色均匀,呈色稳定。元代创烧的蓝釉因蓝色纯正、鲜亮,明初因国家祭祀活动用做礼器以祭天,故称祭蓝釉,与明永乐甜白、宣德祭红并称为颜色釉的上品。蓝地白花是用留白的方式表现装饰图案,看北京故宫藏“元代蓝釉白龙盘”。孔雀蓝是低温钴蓝釉,品种数量少,有一部分属于铜呈色偏蓝的。

青花与釉里红瓷器

元代瓷器中还有一种青花与釉里红结合的品种,叫青花釉里红。因烧成青花的钴元素和釉里红的铜元素都是高温还原气氛下呈色,一次完成。只是铜红釉对呈色温度要求更高,烧造成功的瓷器很少。

元代钧窑天青釉紫斑如意枕


元代钧窑天青釉紫斑如意枕周壁前低后高,枕面中心略凹,平底,枕形呈如意状,高13.4公分,面最长30.8公分,面最宽19.7公分,底最长28公分,底最宽19公分。两侧周壁各有一葫芦形开孔,器内中空,胎骨厚重。

钧窑天青釉紫斑如意枕罩施天蓝色浓釉,施釉至枕身底部,近底处积垂厚釉。枕面周边釉薄处出现一周褐色边,器面开大纹片,天蓝底釉上并且浮现由铜红元素所构成的紫红色彩斑,图案自然成趣,不禁令人对釉彩的变化感到惊奇。枕身周壁楞眼十分明显,露胎处皆呈褐色。

钧窑天青釉紫斑如意枕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製诗,从诗末丙申年署款,得知诗作完成于乾隆四十一(1776)。

如意形枕在宋朝时已经出现,有三彩及白地刻花等作品传世,乾隆皇帝赏鑑此枕时也以为是枕犹北宋,并且大有睹物思古的想法。然而,比对传世所见如意形枕,而此天蓝紫斑如意枕成形的线条较宋代作品更为简洁、利落,其刻意突出枕面尖端的作法,也让如意形枕纵向加长、横向缩短,似有往正方形发展的趋势。而此或是元代如意枕有别于宋代的作法。

清代瓷器中少见的器形橄榄瓶


橄榄瓶是中国瓷器中少见的器形,而且这种器形出现的时期也比较晚,橄榄瓶为清代流行的瓷器器形,始创于清代顺治时期,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最为常见。橄榄瓶鼓腹,口足内敛,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榄。有素身与瓜棱式之分。

【青花桃蝠纹橄榄式瓶】

青花桃蝠纹橄榄式瓶,高39.3cm,口径10cm,足径12.3cm。

瓶撇口,细长颈,腹下渐敛,圈足外撇。瓶身以桃树为主题纹饰,树上结桃实9枚,桃花20朵,树下绘灵芝、竹子,空间绘蝙蝠5只。口、足际各绘双弦纹一周。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雍正朝官窑瓷器以造型端庄、做工精细著称。此瓶造型秀丽,构图疏密得当,工艺精巧。青花画风仿明永乐、宣德风格,以点染的重笔模仿铁结晶斑点,于清秀中显露出古朴刚劲之风。图案中的桃实、桃花、桃枝、蝙蝠、灵芝、竹子等,在传统文化中均属于吉祥图案,寓意福寿吉祥。此瓶为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杰出之作。

【绿郎窑哥釉小橄榄瓶】

绿郎窑哥釉小橄榄瓶,清雍正,高14.3cm,口径4.5cm,足径5cm。

绿郎窑哥釉小橄榄瓶瓶橄榄形,直口,假圈足。通体施绿哥釉,并有细开片,外底米色釉,亦见开片。绿哥釉,又称绿郎窑,它是和郎窑红并存的品种。器物内外釉均为苹果青绿色,开细小纹片,绿郎窑数量极少,是十分珍贵的瓷器。

从钧窑鸡心罐谈钧窑的鉴定


家有财钱万贯,不如钧窑一片。”此话在今天听来,似乎有些夸张,但钧窑瓷器身价之高昂在现实中依然是不争的事实。

钧窑是宋代一支异军突起的名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北宋初期,社会相对稳定,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陶瓷业更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成为中国陶瓷业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经考古调查和发掘,证实钧窑烧制在北宋初期就已日见成熟,其产品也相当精良。到了北宋后期,具有丰富经验的制瓷工匠,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胆创新,突破了铜在釉中的作用,使钧瓷窑变釉的色彩缤纷,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境地,而且还被宫廷垄断为“御窑”,并严格禁止民间烧造。钧窑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往往产生出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神奇色彩,在窑变中千变万化,自然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图画。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窑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等说。古人曾用“钧与玉比,钧比玉美”、等来称赞钧窑瓷器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

北宋宫廷钧窑御用瓷的造型,主要有陈设品和日用品两大类。陈设品有花盆(带托)、奁、胆瓶、三足炉等;日用品有碗、盘、洗、罐、碟等。北宋钧窑是北方青瓷窑系,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汁凝厚施釉均净有乳釉之称,其釉色主要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窑变美妙,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和天青,月白等。有的多种釉色交相汇融,千变万化,釉色绚丽多彩,光亮莹润,表现出一种优雅含蓄之美。宋钧瓷的圈足多施薄薄的麻酱色保护釉。底足大多上乳釉,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其铭文在烧制以前刻上。在烧制时工艺十分高超和考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器型制作非常规整,胎质坚固,细腻缜密,敲击其声铿锵圆韵悦耳,胎釉选料优质精细,在制作釉浆用水方面也十分讲究。因为各种金属元素及矿物质在窑变时非常敏感,铜元素更为敏感,所以当时在制作釉浆时均用纯净的颖河水。其二,器物在制作过程中,分两道工序烧成,先用低温把坯胎焙烧,然后再浸釉,入窑时采用一钵一器,有的用支钉托烧,一般为3-5个细小支钉,有的采用垫饼烧法。

笔者收藏一件当时北宋宫廷钧窑御用采用垫饼烧法的鸡心罐,,高13.5厘米,腹径11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7厘米,主体造型为鸡心鼓状,亦称鸡心罐,胎质坚固,细腻缜密,敲击其声铿锵圆韵悦耳。器口薄并内收口沿微微内斜,器身挺绣,足部内敛,底上有弦纹,底及足涂芝麻酱色护胎釉,并见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色青釉“蟹甲壳”。器物内外施釉,天青乳浊釉层丰厚,釉质浮浊莹润,底部施天青色乳浊釉。

该器釉层肥厚,玉质感强

稀稀疏疏明朗如珠的气泡散布在釉层中布满全器,放大镜下显得十分饱满、清晰、明亮,近看可见纷纷现于器物釉色之中的“珍珠泪痕”。釉表的棕眼甚多,大小不一。

釉薄处呈羊肝色。口沿边棱因釉较薄,出现棕色的出筋,俗称“紫口”。其器底有细小磕断釉处,从此断口处可见细腻的糯米状的灰褐色胎骨。外釉层表面有多条“蚯蚓走泥纹”。

,釉面见两小铁质斑痕。此瓷器见天青乳浊釉面,玫瑰紫窑变,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和丝缕,犹如蔚蓝的天空中忽然涌现一片形如流云的灿烂晚霞,使人叹为观止,正如古人曾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生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来赞美的一样。这是经过窑变出现的神奇色彩,全器造型敦厚坚实,又显雅致挺秀。

在此我把"蚯蚓走泥”纹与“蟹爪纹”,“蟹行痕”“珍珠泪痕”“蟹甲壳”讲一下,有很多人这几点是不分的,被误导啦。

什么是蚯蚓走泥纹?初学者不大明白,就是有的行家也概念模糊。我记得曾在某本图册上有人介绍说是一些直线相交的裂纹(并有图片证明)。也有专家在书上解释说:“蚯蚓走泥纹是釉面开裂后又被热熔釉填满裂缝所成”。这两种论点大同小异都不正确。釉上裂纹就是裂缝,这不能叫蚯蚓走泥纹。即算又被釉填满了则裂缝不复存在。更不是蚯蚓走泥纹的标志。

据本人考察和研究,认为要说明蚯蚓走泥纹得作如下说明(结合本文所展示的图片):宋钧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由于该釉材料成份特殊,当挂釉后则器壁处和表层的釉温度有所不同。但整个釉层还是处于熔液状态,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呈现紫红颜色。因为釉子较厚,锻烧时釉子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子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在温差和密度的差异下,会使釉层产生两种不同的运动。一种是受重力影响下从上向下流动,一种是釉层内壁与釉表层之间的内外运动。两种运动相互作用则产生一种流变力的作用。而它运动的结果是及其美丽的:釉层上漂着浅色的浮釉,釉层下都是深色的。线条流畅,圆润自然,色调柔和、靓丽。恰似蚯蚓在稀泥上爬过的痕迹。在当时,只有“御窑”烧制出的产品有“蚯蚓走泥纹”,而一般的民窑产品却没有这种现象。因此,它成了宋代宫廷御用瓷显著的特征之一作为宋钧瓷的精品或极品,一定要在其青白釉中有一根或很少几根“蚯蚓走泥纹”(不能是几只鸡爪啊)。这才叫“雨过天晴云破处,婴啼如歌新生来”。

美术大师画笔下也很难达到这一水平。

看唐、宋均窑的均瓷首先要看它的蚯蚓走泥纹。如果连这一特征都没有,就难说它的可靠性。“蟹爪纹”就不同啦,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或是在烧制过程中,刚开始温度较低,釉在低温时会产生釉层裂或缩釉,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釉质流入孔隙填补裂痕重新弥合所致。在釉层表面出现线条圆润自然、色调柔和靓丽、形如“丫”形大小不一的痕迹。“蟹行痕”就象蟹立行泥地,留下用足尖行走的痕迹,在釉表形成的甚多大小不一的棕眼。棕眼原本指动物表皮粗糙的毛孔。借喻到瓷器上指釉表皮细密的小坑点。宋代钧窑大多数都存在棕眼的现象,只是在不同时期器物中棕眼的大小和密度是不同的。“珍珠泪痕”呢?它大小如麻豆,有如干后的泪痕,它来原于釉色,却不同于釉色。好象人的影子,与原色具同却可区分。纷纷现于器物釉色之中。

"蟹甲壳”是指宋钧瓷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色青釉,或称“龟裙色”“鳖甲裙”,这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釉块层。它如同生蟹的甲壳涂上啦一层清釉,青中有一点点淡绿,薄而清亮。是否有"龟裙"色也是鉴定真假宋钧瓷的重要依据。

在当今的国内古玩市场上,仿钧窑的瓷器屡见不鲜。仿品总体施釉层薄,无肥厚玉质感,釉表面光泽刺目,有的淌釉太明显;紫斑釉面在放大镜下不见气泡,有的经化学药水浸蚀,气泡呈模糊状;器身不见棕眼,不见铁质斑痕;有的底足所露胎色为黑褐色,胎质粗松干燥,不见细腻、温润、熟旧感;有的器皿底部所刻的数目字,用刀软弱无力,笔划线条的两壁粗糙起毛,不像真品所刻数目字那样有力、干脆、光滑。少部分的仿品釉面因弱酸蚀或涂抹黄土等做旧处理,釉色呆滞,缺少宋钧瓷釉面那种熔化流动,厚润浑拙的质感。明代以前的钧窑产品均通过还原焰气氛烧成,施釉前先将坯胎烧素胎,待冷却后再在熟胎上施2-3次釉,然后再入窑烧成。面现代仿品基本上是氧化焰一次烧成。宋钧瓷窑变自然,各种色彩过渡无固定边缘,而现代仿品大多窑变无过渡,有固定边缘,人为痕迹较明显。

现代仿品中也偶见一些传统工艺方法仿制的精品,甚至也仿得"蚯蚓走泥纹"的现象,其逼真程度高,容易迷惑大家,古瓷由于存在时代差异给人的感觉总是存在一种古拙之美,古瓷由于是按着当时的审美观点和习俗而做,看着虽然陌生,但是看着还是非常舒服的,但是新仿之物由于溶入了新的文化信息,风马牛不相及,虽然看着也挺好看,但细看起来,活很粗糙,看着总是觉得别扭。故当鉴别钧窑瓷器时要仔细观察,从器物的胎,釉,造型,底足,成形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

总之,宋代御窑钧瓷除色彩神奇之外,特别是其中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成熟,在我国陶瓷史上,彻底改变了以往只有高温青釉和黑釉的局面,为元、明、清三代景德镇鲜红釉的高度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它精湛高超的工艺、优美典雅的造型,色彩神奇的釉色,堪称一代精品。后世各朝代及现代的仿制品,都无法仿制出这种精美的产品。

钧窑瓷器


钧窑是大宋官窑五大名瓷之一,跟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在古钧州境内,故名钧窑,亦称“均窑”、“钧州窑”。钧瓷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之微妙。

钧窑是北方名瓷,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随着北宋南迁,经历宋金至元代,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钧窑瓷器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瓷器。

钧瓷的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窑瓷器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

钧窑月白釉瓶,高28cm,口径4.8cm,足径7cm。

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形,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

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红等,胎重釉厚。此瓶为宋钧窑的民窑产品。民窑器物形制多为碗、盘、瓶、罐之类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蓝釉居多,无官钧之玫瑰紫和海棠红色。此瓶造型别致,釉色匀净,为民窑中较好的作品。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风格古朴、庄重,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

钧窑天蓝釉玉壶春瓶,北宋—金,高16.7cm,口径4.8cm,足径4.7cm。

瓶撇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足心内凹。通体施天蓝色釉,近底处垂釉明显。圈足内素胎无釉。

钧窑素被认为有“官”、“民”之分,“官钧”多烧造宫廷陈设用瓷,以供御赏;“民钧”则大量烧造碗、盘、瓶、罐等日用生活用瓷,深受北方民间百姓的广泛喜爱。这两种钧瓷因性质不同、生产目的不同,所以造型、质地和装饰风格有很大区别。

钧窑天蓝釉缸,北宋—金,高14.6cm,口径17.9cm,底径7.9cm。

缸敛口,鼓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口沿、足边呈酱色。

由于钧窑声名远播,致使仿钧之风遍及北方各地。据考古调查,目前发现烧造钧瓷的窑口已有4省27个县、市,河南除禹州外, 汝州、郏县、许昌、新密、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等地均有烧造。在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县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也烧造钧瓷。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主,又散晕着玫瑰红色釉,犹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红色为主,明亮艳丽;外底施酱色釉。此器造型端庄,色彩变化丰富,堪称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清雍正,高25.5cm,口径7.3cm,足径12cm。

瓶唇口,细长颈,颈、肩部凸起七道弦纹,扁圆腹,形如荸荠,故称荸荠扁瓶。圈足。外底刻划篆体“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胎体厚重,从近底部釉可以看出系采用多次施釉而成。

器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器外施红色窑变釉,釉面尤如丛丛燃烧的火焰,自然垂流至近底处,红色中闪现着蓝色星点,变幻迷离,绚丽多彩。足内釉面不匀。

钧窑因其变幻莫测的釉色被后世追仿,雍正时期督陶官唐英为了仿烧钧窑瓷器曾于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尧圃亲赴钧州,调查钧窑釉料配制法。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已做得仿钧窑瓶,十月年希尧呈进仿钧窑瓷炉大小十二件,受到皇帝的赞赏“此炉烧造甚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由此说明,雍正时期由于唐英的努力,仿烧钧窑瓷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此瓶釉面仿宋代钧窑瓷器窑变釉,器形却是宋代钧窑瓷器中所不见,为雍正时期创新之作。

禹县是钧窑的发源地。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禹县的古钧台找到了宋代为宫廷烧制御用钧窑瓷器的窑址。钧窑花盆、盆托、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从“一”至“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数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说明尺寸大小适中。钧瓷以釉色取胜,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釉色千变万化,素有“钧瓷无双”之说。

精品残瓷收藏热潮高涨


在瓷器收藏中,一般人为了认识和研究古瓷的各种特征,以提高“眼力”,往往从收藏瓷片开始。

前不久,北京举办了一场以“犹珍”为名的特殊拍卖会,158件或残或缺的古瓷斩获688万元佳绩,让业内对残瓷不得不刮目相看。记者注意到,精品残瓷价格正日益上涨,用其加工的各种首饰也在网上热卖。“残瓷热”已由南京走向全国。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南京在全国最早兴起捡瓷片的热潮。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就是发起人之一,秦淮河畔、建筑工地、郊区小路,到处活跃着他的身影,他捡的各种古瓷片多达几千枚。后来,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加入到“瓷片族”行列,也有来自镇江、无锡、苏州等周边城市的,“瓷片族”进而带动了西安、北京等地残瓷收藏热。

在李绍斌看来,“残瓷热”与精品瓷器价格走高有直接关系。“收藏界一直都崇尚完整器,但随着精品瓷器价位逐年攀升,普通藏家很难接触到品相好又完整的精品瓷器了,许多人就把目光转向精品残瓷。”他表示,精美残瓷本身也很有价值,“纵有万贯家财,不敌汝瓷一片”,说的就是名窑瓷片的珍贵性。“收藏关键要‘上手’,但对普通人来说,名贵瓷器连看一眼都不容易,何谈上手?通过钻研瓷片,可积累良好的手感。”李绍斌说,初入门者,通过残瓷断面可深入了解胎釉成分,南京不少“瓷片族”拥有好几吨瓷片,在积累过程中,他们逐渐在瓷器鉴定领域拥有一定的发言权。

据悉,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就是“瓷片族”自发成立的,研究会通过办展览、写文章、搞讲座、出会刊、开展鉴赏活动,将古瓷片逐渐推向全国。如今,瓷片收藏在各地已成气候,甚至有人以买卖瓷片作为谋生手段,现在每周仍有景德镇、上海、浙江等地藏家专程来南京捡瓷片。

与此同时,残瓷价格也越来越高。李绍斌告诉记者,自己当年买一块精美瓷片,也就块把钱,现在涨到好几百块了,优质青花瓷片可达上万元,“都有点吃不消了!”

精品残瓷除具有收藏价值外,也颇具装饰功效。记者注意到,有人对瓷片加以设计,镶嵌成各种戒指、胸针、手镯、耳环等首饰,在网上热卖,也有人收集瓷片后,自己动手取片、打磨,炮制出别具创意的饰品。

唐邢窑白釉壶 唐代邢窑瓷器少见之精品


它色泽“如雪”“如银”,历经千年而不朽,几乎保持着原来的模样;它是唐朝能工巧匠留下的作品,如同一个标尺,标志着白瓷制作工艺在当时曾达到的高度;它是易碎品,却穿越千年时光,与当代人相遇。它,就是出土于合肥、收藏于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的国家一级文物——唐邢窑白釉壶。

与越窑青瓷形成“南青北白”格局

在细说这个精美瓷器之前,先来说一说邢窑。唐代有七大瓷窑,除了安徽人比较熟悉的寿州窑,还有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洪州窑和邢州窑。值得一提的是,只有这邢州窑产白瓷,其余六大名窑皆产青瓷。

在唐朝,邢窑的白瓷和越窑的青瓷是当时瓷制品最高水平的代表,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茶圣陆羽也曾在《茶经》中将两者进行对比,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虽然这个唐邢窑白釉壶是在合肥重见天日的,但它的产地却在900公里以外的河北邢台。“曾有学者认为邢窑遗址在内丘,直到1980年,河北的陶瓷研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在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发现唐代的窑址群后,唐代邢窑遗址的具体位置才最终板上钉钉。”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馆员夏腾透露。

邢窑白瓷“容颜”美“内心”坚

作为与青瓷、青花瓷、彩瓷并驾齐驱的传统瓷器种类,素雅的白瓷深受人们喜爱,它体现了古人对纯洁的向往。

邢窑的白瓷有多美?古人曾用“古镜破苔”、“嫩荷涵露”来形容邢窑的颜色与色泽。“其实,白瓷不仅是外貌美,内在也很坚硬。陶瓷专家根据邢窑出土陶瓷实物进行过测算,邢窑的白瓷作品都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历练’,这与现代制瓷业最先进的‘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非常接近,这为‘硬质瓷’烧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并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夏腾一脸自豪地说道。

在合肥出土的这件邢窑白釉壶在釉色上属于白釉,此外还有甜白釉、青白釉、象牙白等釉色。夏腾说:“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可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少的瓷土和釉料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只有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才能最终烧制成白度很高的白瓷,所以看似简单,技术含量却很高。”

白釉壶造型独特引专家盛赞

这件唐邢窑白釉壶洁白如雪、细腻如云,给人以凝重大方、雍容饱满之美感。直口,平唇,平肩有下凹阴线。细细看,它的肩部有八棱形短流,另一侧有竖条形穿孔盖座,流右侧有竹节形圆柄,柄与肩结合部有一圈菱形纹,腹下部渐收成平底。略有遗憾的是,它的壶盖已经丢失,流脱釉也折断了。尽管如此,也并不影响它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全国出土的白瓷器具中,它的造型非常独特,著名瓷器专家耿宝昌先生赞誉它是唐代邢窑瓷器中少见的精品。”夏腾说道。

那它是何时被发现的呢?夏腾说,这件唐邢窑白釉壶是1976年4月在合肥市火车站机务段的唐开成五年墓中发掘出土。这个墓葬为船形砖室墓,出土时顶部塌陷,墓长4.16米,腰部最宽处3.16米。当时墓葬中出土了一方墓志,志文二十五行,每行二十四字,可惜字多剥离,墓主姓名已无法辨认。“墓志腐朽如此,但易碎的瓷器却几乎安然无恙,不得不说咱们老祖宗制作出来的瓷器质量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夏腾评价说。

在唐朝,邢窑的白瓷器具流行全国,有记载说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文宗李昂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这件珍贵的白釉壶在邢窑诞生,最终却被埋藏于900公里以外的合肥,这不也是这一说法的佐证吗?

·本报记者方偲·

精品残器拍场或将迎来新突破


近日,举世瞩目的“世纪拍卖会”——洛克菲勒夫妇珍藏系列拍卖,在美国纽约举槌。在首场推出的“佩吉及大卫洛克菲勒夫妇珍藏”慈善拍卖会上,44幅作品即创下近6.5亿美金的成交纪录。据介绍,此次拍卖推出了总计包括多门类的中国艺术品在内的全球艺术精品逾1600件。随着拍卖数据陆续出炉,一大批艺术品的价值得到重新定位。这其中,一件拍出277.25万美元的明宣德青花云龙戏珠纹内暗花龙纹碗,激起了中国藏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同时引发了业界对于精品残器价值的新一轮探讨。

据了解,这只估价仅10—15万美元的宣德青花碗,五爪龙纹描绘栩栩如生,霸气十足,为官窑器无疑,加之该碗属于美国首富家族洛克菲勒的旧藏,因此一些藏家在面对佳士得如此低估价时,纷纷发出了“超级大漏”的感慨,也有人提出了“是否少写了一个零”的疑惑。不过,有专家指出,此碗虽属精品美器,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此碗有“四冲三崩”,严格来讲应属于残器。不过,此碗以超过最低估价27倍之多的“天价”成交,似乎也高调地宣示了市场对于精品残器的认可程度和追逐热情。

行话说,“瓷器起毛,不值分毫”。收藏者一般以器物完整无缺为准,对于伤残器向来不屑一顾,这其实是令人惋惜的。伤残器同样具有独特的收藏意义与价值,尤其是精品残器——器型基本完整、工艺水平一流、材质精良、只有微小瑕疵的藏品,它们的历史、文物、艺术、研究和经济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现如今人们的收藏观念日益多元化,加之市面上的精品越来越少,精品残器的投资收藏价值已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因为他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残器不只具有比对、研讨功用,其自身的价值也呈现了大幅上扬。在国内举行的一些小拍上,精品残器的成交数量不断增加,价格也不断上扬,成为投资者的新宠。如在2016年3月举槌的嘉德四季拍卖中,一件截口的清雍正青花矾红穿花龙纹玉壶春瓶残件,估价仅10—20万元,最终却拍出540万元高价,其轰动性一时引发藏友刷屏无数。而在收藏品投资理念更为发达的国外艺术品市场,精品残器受欢迎的程度更是有增无减。有市场人士指出:精品残器的价值纵然需要综合判断,也因人而异,但相信随着市场认可程度的加深,后市仍有极大升值潜力可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