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找平器 > 导航 >

评论:让大师评选成为“助推器”

评论:让大师评选成为“助推器”

瓷砖找平器 古代瓷器的器形 通过器型鉴别瓷器

2021-04-08

瓷砖找平器。

今年5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在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0项内容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虽未被取消,但延续了34年之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将不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务院部门主办,而交由民间组织性质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进行评选。这一决定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由“官办”转到“民办”,多头评选的现象将会得到遏制。

官方评选权力下放,将会给“大师”评选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笔者总的看法是,“大师”评选活动由哪个部门组织,那只是一个过程,关键要看评选的结果。必须真正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坚决杜绝评选中不良现象的发生。建立和健全“大师”评选活动中的监管机制,对参评人员要监管,对整个评选过程要监管,要有一套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参评对象的条件要在媒体上公布,尤其要把好省、市评选上报关。同时要把“德艺双馨”作为大师评选的必备条件。评选出的大师,一方面,在行业内要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够为人师表,起领军作用曰另一方面,在工艺传承上具有代表性、创造性,作品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评选出来的大师,在本地区行业内,德和艺方面并不是很突出,而且有争议、有反映,有关部门应介入调查,依照事实作出裁决。

笔者认为,“大师”评选由协会组织,较比政府部门组织要好些。因为各地的协会,大多数是本行业内拔尖的人员组成,在专业素养方面要高些,作出专业性的评判要准确些。当然袁与此同时,必须排除“同行必妒”的陈规陋习和行政干预现象的发生。我们期待的是,收藏家、拍卖行、消费者都能理性回归,用作品水平的高低说话,从而让大师评选真正成为引领艺术陶瓷发展的“助推器”。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评论:“大师”岂能制造?


大师,是一个尊称,是在某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浮躁心理膨胀,市场经济的资源热炒,“大师”这个本来为人敬仰的名头高帽漫天飞,在一些艺术场合想不碰到一位“大师”都难。人们不禁怀疑,这样的艺术生态健康吗?这么多“大师”是从哪里“生产”出来的呢?下面以陶瓷为例,看看陶瓷艺术大师的产生流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内发展急需外汇,工艺美术品是出口创汇的主要渠道,于是国家制定“老艺人”制度,以保护和鼓励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1979年,为了在市场化背景下,进一步保护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由国家主导评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次开评。但是由于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协会选拔监管力度不够,特别是“大师”名分与随之带来的丰厚经济利益紧密关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制度到第五届由行业协会转到国家有关部委评选的时候,遭受非议。业界人士认为,首次试水的评审主办单位抛开行业协会乃至评审专家,权力因素带到评选过程中,选出的“大师”令人质疑;在整个评审前后,舆论界对于收取评审费、参评人资格审定、评选程序的合理性问题都提出许多质疑。

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国家级大师”或“省市级大师”逐渐演变成为某些政府机构或准政府的行业民间机构发财的钱袋。滥发“大师”帽子成为当代中国陶瓷界一道怪异的景观。

当诸级“大师”评选的真实意愿不在于推动陶瓷艺术的发展繁荣而在于做局捞钱,不可避免地引发“生产”陶瓷“大师”的庄家之间的竞争,“大师”发证机构之间相互诋毁、相互打压、相互排挤成为常态。2010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评出首届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表态: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将“拒录”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2012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主导筹建“中华陶瓷艺术大师联盟”,2013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导“中国陶瓷大师联盟”,同时还成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设计中心”、授予“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杰出贡献奖”,呈分庭抗礼之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下属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在2012年之后一年时间内连续评选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中国玻璃艺术大师”“中国玉雕艺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等诸多“大师”称号。

国家级“大师”的批量制造也引发省市级“大师”连环反应,尤其引发当代陶瓷艺术“大师”的“产出”热潮。相对于其他“大师”,陶瓷“大师”因其独特的审美“大众性”及国际化认知,也成为竞争最激烈、含金量最高的大师头衔之一。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大师的名号,是利益驱动下官商运作的结果。一位艺术批评家说:“文化乱象的根源是利益驱动,甚至牵扯到一些腐败行为。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资质平平的文化工作者捧成‘大师’,‘大师’有身价了,创作的作品成‘珍品’了,‘大师’得利,一些官员拿这些‘大师’作品送礼,也得利,双方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这种做法古已有之,被称为‘雅贿’。”

“大师”之所以受追捧,与市场畸形价格评定体系有关。一位藏家说,从地方级大师到国家级大师,不同机构协会评选的各类“大师”称号就有将近20种。市场上工艺作品的标价同大师的“级别”关系很大,同一件作品,从省高工到省级大师,价格可以翻一倍,如果再成为国家级大师,至少再翻一倍。

与学问领域的“大师”极度稀缺相比,当代中国陶瓷艺术领域的“大师”繁华得令人眼花缭乱,但具讽刺意味的是,近百年来,中国大陆日用陶瓷整体上在当代世界陶瓷王国里处于“地摊货”低层级,设计观念落后,质低价廉,甚至为海外陶瓷名牌贴牌生产,成了世界品牌陶瓷的加工厂。中国陶艺在国际上的品质低势位并未因近年来诸类、诸级陶瓷艺术“大师”的极速“生产”而有所改观。成千上万陶瓷艺术“大师”未能创造出世界级的陶瓷艺术极品,未能创造出与千余年前祖辈陶瓷艺人比肩而立的陶瓷器物,颇具悖论和反讽意味。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教授分析说,是艺术标准之外的价值评判在推波助澜。由于艺术品价值判断缺乏统一标准,很多艺术品购买者和收藏者缺少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判断能力,这样,创作者的名头甚至官位就成为其作品价值的标签。在火热的艺术市场,“大师”的名头不管有没有体现艺术水准,都与艺术作品的价格直接相关。

让“大师”返璞归真,也是艺术品市场和艺术业态回归常态的过程。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画家冯远对记者说,大师称谓有的是“时名”,有的是“史名”。艺术界需要大师、期待大师,但大师要由后人来评,而不是由当代人说。艺术工作者克服功利思想,潜心创作,祛除浮躁,才会有艺术进步,艺术生态才是成熟健康的。

评论:陶瓷出口真的要成为鸡肋吗?


近日陶瓷行业出口退税率下降为5%,成为佛山陶企和媒体议论的焦点。毫无疑问,这次出口退税率再次下调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国内陶瓷企业的出口计划受阻,利润再次下滑,尤其是一些出口型、外向型的陶瓷企业,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体系进行贸易,将陷入不利的地位。其次,由于出口外销计划受阻,国际市场的收缩,部分以出口业务为主陶企生存,必然转向国内市场,对于产能明显过剩、市场秩序失控的中国陶瓷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将导致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局面更加混乱。此外,对于以陶瓷出口业务为主导的出口贸易公司由于业务来源骤减,特别是一些实力小,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小公司,将面临着洗牌。

曾几何时,陶瓷出口贸易由于渠道简单、出货快、资金回流快等优势,成为国内各大陶瓷争抢的香饽饽,在出口业务前景大好的形势下,几乎所有的大小陶瓷企业都成立了国际贸易部。如今,面对竞争激烈,利润日益见底的出口贸易,果真要成为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吗?

陶瓷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是国家宏观贸易政策的调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由一个外汇储备不足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逐年扩大,以及国家经结构转型,国家对一些资源性底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限制将更加明显。对于今天的困局,陶瓷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寻求成本转嫁,提高陶瓷产品出口价格,回归价值。要有品牌发展战略,提升品牌,摆脱低价竞争。同时,陶瓷企业要彻底反思过去陶瓷产品出口的模式和思维,要转变低附加值产品占大比重出口的结构,毕竟以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和能源为代价换取低廉的利润,确非民族和子孙后代之福!

评论:警惕卫浴出口成为瓷砖第二


与瓷砖频繁遭遇反倾销调查或被课以重关税相比,国内卫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目前看来是高歌猛进、风光无限,尚未有遭遇贸易壁垒的迹象。但在这歌舞升平的背后,瓷砖所遭遇的国际化门槛之鉴,预示着卫浴企业的未来出口之路也不会一路平坦。

国内卫浴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卫浴在国际市场上尚为“人微言轻”,其分量不足以撼动当地生产企业,不会象陶瓷如雪片般飞去后即“秋风扫落叶”般“打击一大片”,让当地企业“动容”。一方面得益于国际市场上卫浴的贸易氛围似乎更为开放。如目前一些国际卫浴品牌,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专卖店数量之多,可以与肯德基等媲美。再放眼国内市场,TOTO、科勒等国际大品牌多年前已风行“长城内外”,并将“雪球”越滚越大。其实这些大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行销无阻的客观事实,也无形中为国内卫浴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筑起了一道保护墙。

但这些都不足以说明国内卫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高枕无忧,不会遭遇各种贸易保护壁垒的打击。有资料显示,由于中国卫浴具有非常高的性价比优势,目前受到国际市场的普遍欢迎,销量呈直线上升之势。同时由于受市场热销的吸引,目前国内市场上卫浴生产企业总量也正急速增长,而大多也纷纷将眼光瞄准国际市场。作为国内陶瓷出口窗口的中国陶瓷城内卫浴品牌越来越多就是最好的例证。但危险的是,部分卫浴产品开始以价格战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工具,甚至以牺牲产品本身的技术安全质量为代价,以获得低价行销的本钱。这些行为都让“中国卫浴”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与声誉开始受损。

今年6月,各个媒体纷纷以《中国陶瓷在印度市场“翻身无望》为题报道了“印度当地陶瓷企业掀起反倾销‘日落复审’,企图再度将中国陶瓷挡在门外”的消息。众所周知,由于印度对中国陶瓷征收高达300%以上的反倾销税,结果导致了目前中国陶瓷在印度市场上几乎全军覆没。而其中的始作佣者,自然是中国陶瓷的无序竞争与低价格行销。其中更重要的是,面对对方的反倾销动作,不少陶瓷企业竟然未有任何反应,让“团体”的力量陷入一片苍白。

面对卫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崛起的事实,为避免重走瓷砖的国际化老路,显然需要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与准入门槛,从技术等多个方面对国内卫浴企业加强“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挥团体的力量,一起化解国际市场上的各种风险。近日佛山卫浴专业委员会声言将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自身“区域品牌”形象的做法确实值得称道。尤其是该协会未雨绸缪,通过各种形式加强行业凝聚力来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规划,对目前蓬勃发展的“佛山卫浴”来说,自然不啻是一种福音。

评论:陶瓷界乱象缘于“大师”泛滥!


10月23日新华社发文披露了千年瓷都市场乱象,可以用“大师”遍地、没有品牌、仿冒成风、地摊唱戏来概括,这则新闻令人感慨唏嘘,中国陶瓷界“圣地”,如何沦落至此?

景德镇有瓷都之名,是因为在宋元以后,此地创造了中华瓷器业生产的辉煌;近代以来,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带动了该地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景德镇由“镇”而变成了地厅级的市。不过,市场乱象让“地摊”市场唱了主角,显见该市已倒退到了“镇级”的水平,此一情状,对“瓷都”名声的“杀伤”甚大,惜哉!

据说现今在世界市场,中国的瓷器无论是品种质量、精致度、多用途、产量等方面已不占优势,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瓷器外观精美、款式出新、品种繁多,已对中国的瓷器业构成了挑战。我们呢?这些年除了“大师”产得多之外,其他方面的进步却不及人家快,这样,瓷都的“大师瓷”走向地摊也就是非常必然的事。

景德镇瓷器乱象虽出现在景德镇,但其根源却在某些行业滥行的“大师制度”。本来,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师是代表了学问方面的博大精深、或具有几个专业领域的权威,做人方面诲人不倦、桃李辈出、德高望重,凡达到此两方面最高境界的,方可被尊以“大师”称号。现在,在大多数知识领域,例如科技界、文学界、戏剧界、哲学界、经济学界等,能被敬称为“大师”者少而又少,两院院士有几个人获大师称谓的?戏剧界那么有名的艺术大家尚长荣,至今也坚辞大师称谓。然而,在围棋界、工艺美术界、陶瓷界,却公然盛行着一种“大师制度”,这“大师”头衔不需要学问知识的博大精深,只要在某一领域取得专业成就即可,例如在围棋界,赢了几场围棋、得了大赛冠军,二十多岁的小姑娘,除了围棋、其他文化领域都不涉及的人,居然就被授予“大师”的职称。工艺美术界也是一样,没有更多学问的艺匠,只是在某一方面有获奖作品,也能当上什么“大师”。陶瓷界大概念属于工艺美术领域,自然也就“大师”满天飞,更不要说其中还有未经任何主管权威部门认定的“自定大师”了。景德镇瓷都只是个中等城市,如今却弄得“陶瓷大师满街跑”,据说,仅2012年参加申报第六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人员就达160人,从这些“准大师”人员的自信中,可见工艺美术大师职称的颁授之滥,看来,这个领域的“大师”,比围棋界的“大师”更加下三滥;大约围棋界痛感于“大师”贬值或“大师”头衔不过瘾,故又更进一步引进了“棋圣”制度,要像齐天大圣孙悟空那样“成圣”了,但“棋圣”真是圣人吗?圣人是什么?而“大师”遍地、瓷业走向地摊景德镇,更是绝妙的讽刺。

景德镇之所以兴,一是该处瓷土质量上乘,二是前辈艺匠在工艺上的精心烧制;至于上面画点图案、将瓷器做成怪模独样,那其实也是“普通活”,其技艺难度、艺术创造力不会超过画家、雕塑家。所以景德镇瓷器,关键在于精心选瓷土、精心烧制这两条。而瓷业向现代产业的发展,则应朝多用途、多品种方向拓展,这就需要有现代科技含量,中国当代陶瓷业的与国外陶瓷业的差距就在这里,不客气地说,中国陶瓷业还停留在工艺美术阶段,尚未进入高端科技领域,尤其是应用上,中国基本尚限于生活用陶瓷、收藏用艺术陶瓷,还不是有高科技含量的陶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介入,不是靠“大师水军”满街跑。

所以,工艺美术界(含陶瓷界)、围棋界等领域,该让“大师制度”歇菜了,这几个领域“大师泛滥”,已经把大师的这个称谓贬得一钱不值了。

工艺美术行业、陶瓷行业国大师评选待规范


2014年两会期间,如何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宜兴精陶集团总工艺师徐安碧呼吁,应建立规范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评选体系,规范工艺美术行业、陶瓷行业国大师评选。

徐安碧说,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大国,各省市、56个民族都拥有不同领域文化、不同的美术工艺、不同的领军人物。为了扶持民间工艺美术行业和陶瓷行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轻工业联合会先后七次在全国范围评选了一批工艺美术大师,两次在全国陶瓷行业评选了一批陶瓷艺术大师,这对提升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艺术的文化价值、品牌价值、人文价值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大师及大师们的作品发挥了引领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然而,近年来,一些国字头行业组织的下属机构也进行多种形式的“大师”评选,既不严格制订评选条件,也无规范透明的评选程序,只要交作品交钱,就能获得行业国家级大师荣誉称号。一些在地方政府部门组织的技术职称评审中连助理工艺师都评不上的从业人员,竟在这类评选中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大师满街走”,搞乱了艺术品市场,也搞乱了工艺美术队伍。

徐安碧呼吁,政府应认真查处这些以收钱收作品为目的的评审机构,堵住这些乱授大师荣誉称号的源头,并对这些胡乱评比所授予的所谓“大师”称号予以撤销,以保护真正意义上大师们的权益,确保工艺美术行业、陶瓷队伍技能人才的纯洁性、真实性,从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完)

陶瓷大师评选的公正性及专业标准


陶瓷艺术创作

陶瓷大师作为艺术界的一件大事,不仅受到了国内陶瓷界的关注,也引来了国家领导的们的关注与重视,传承陶瓷文化,提高艺术水准,陶瓷大师将要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与义务。现在已经由非官方组织进行了两届的评选,共评选出专业的陶瓷大师一百余名,两次评选的标准以及评选的公正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特别是陶瓷大师们在得到认可之后,在积极的艺术创作中,也起到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在评选标准上有几个重要的条件,不仅是有年龄和资历的限制,还在作品流派以及实际的作品创作风格上有着典型的特点与优势,对陶瓷大师们评选工作,在评委的设立到评选打分以及结果的公布,都有广泛的民主性与专业水平,特别是不限定名额,而是根据条件设定来进行评选,这样所有真正的艺术大师,只有条件资格足够,只要有艺术的资历上足够,就可以得到公正的机会。

是专业的陶瓷大师评选,虽然不是官方组织,但是却代表着真正的国内陶瓷行业的发展水平,也在实际的应用实践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一个意义,提高陶瓷产业不断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的生产应用中,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通过陶瓷大师的评选活动,大师们之间也增加了横向的交流与相互了解,在促进陶瓷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景德镇“大师”评选 市场站在谁一边?


“消费者不是以作品的艺术含量,而是以荣誉称号去判断作品的价值,这很可笑。”乔生认为各类“大师”评选活动的弊端之一,就是造成陶艺市场出现不公平竞争。他认为陶艺市场也应该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但事实上却是,拥有“大师”光环的艺术家,其市场竞争能力被政府部门人为抬高,扰乱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品市场。”

很多企业家不懂艺术,因此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选购艺术品?但他们又有购买艺术品的需要,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他们只好购买那些美协协会会长、“某某艺术大师”的作品,因为他们感觉买这些人的作品准没错.再怎么说对方也是艺术团体的头、或脑袋上顶着个大师的光环不是?

稍微懂行的职业收藏家就不会上这个当,艺术修养较高的他们,根本不会选购那些毫无艺术含量的作品。因此托起“大师”作品市场的人,是那些企业家和有特殊需求的消费者,这些人将那些“垃圾”艺术品买去,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去办“大事”。6月21日晚6时,著名书法家张瑞龄摇着纸扇,用颇为不满的语气数落着中国艺术市场这一奇特现象。

假如可以成为“大师”

第五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的开展,迅速触动了不少人那很敏感的冲经。就连一位参与申报省大师的女陶艺家也笑称,景德镇符合大师申报条件的陶艺家,对于“大师”荣誉称号的申报热情,比如今的大学生报考研究生还积极。谈到陶艺家争先恐后地赶去申报大师头衔的原因,这位女陶艺家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在找工作时,大专生不如本科生吃香,而本科生又不如硕士生受欢迎。”

她认为自己的省高工职称就是“本科”学历,如果能成为“大师”的话,就会立即成为受到市场追捧的“研究生,’。

乔生则利用一组数据说明“大师”申报热的原因:如果将陶瓷作品以“件”为单位计价,省高工职称艺术家的陶瓷作品,市场价为10至30元/件;如果作者是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和省工艺美术大师,那作品价格可以卖到50至100元/件;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陶瓷作品,至少是以100元/件的价格起步,听说最高可卖到1000元件。

某些“大师”在获取丰厚利益回报、长期沉浸在无数的鲜花与掌声中后,也开始无法正视自己的位置。日前有位平面媒体同行在约请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进行专访时,对方起初答应了我那位同行的要求,并建议采访就在他的家中进行。从未接触过这位“大师”的同行,便小自翼翼地询问对方的住址所在。

“你不知道我家住哪?”那位“大师”显然感到很意外,于是他立即取消采访约定,称近期“很忙,没有时间接受媒体的采访”。遭遇拒绝的同行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这个‘大师’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他的住处吗?”

看不懂的陶艺市场

不少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认为,巨大的商业利益是“大师”申报热的直接推手。“只要戴上了‘大师’的帽子,作品价格就能冲到天上去。”学院教授周国桢称部分“外行”消费者,购买陶瓷作品“只看‘帽子’,不看东西”。张瑞玲并未对景德镇陶艺市场进行评判,却谈到国内艺术市场的某些弊病。

“目前中国的艺术(发展),处于一个低谷(期)。”6月21日晚,在位于市莲社路某餐厅用膳的张瑞龄语出惊人,他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少美协、画协等艺术团体,其负责人都由某些政府部门指派。而那些顶着“会长”、“理事长”光环的负责人,随便在陶瓷杯子上涂上几笔,就敢以数万元的价格叫卖。如果将那杯子上的作者名字抹去,那玩意根本就不会有人购买。

目前正从事陶瓷经营业务的乔生,也表示如果具有艺术鉴赏眼光的文化商人,准备到景德镇开拓陶艺市场的话,往往会“看不懂”这个市场。因为许多购买淘瓷作品的人,本身并不具备艺术品鉴赏能力,为此他们购买陶瓷作品,就如同周国祯所说,按“帽子”的大小来判断作品的价格。

这就导致有些艺术功底相当深厚的中青年艺术家,其精心绘制的陶瓷作品乏人问津;而部分艺术造诣远逊于他们的“大师”,随意涂抹的作品却十分畅销,而且还能卖出令行家难以理解的高价。

“消费者不是以作品的艺术含量,而是以荣誉称号去判断作品的价值,这很可笑。”乔生认为各类“大师”评选活动的弊端之一,就是造成陶艺市场出现不公平竞争。他认为陶艺市场也应该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但事实上却是,拥有“大师”光环的艺术家,其市场竞争能力被政府部门人为抬高,扰乱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品市场。

乔生并不对“大师”群体本身存在任何偏见,这从他对赖德全等工艺美术大师的褒奖便可看出。就在他所工作的图片社及陶瓷艺术中心大厅里,墙壁上还悬挂着两幅瓷板肖像作品,分别画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和李菊生。“这都是我亲自动手画的。”乔生说。

“大师时代”还将持续多久

难道景德镇为数众多的陶艺家里,只有“大师”的作品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吗?未必!

人间瓷画陶瓷有限公司罗英桂多年前就远赴泰国,从事陶瓷工艺品销售及文化传播工作,近两年开始转战国内艺术品市场。6月21晚7时13分,她宴请河南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豫明,在席间讨论国内的陶艺家,称“3至5年内,拍卖市场上可能会出现价值高达亿元的陶瓷作品,而它就将出自于景德镇陶艺家之手”。

罗英桂认为,目前景德镇的陶瓷作品中最值得投资的有两种:一是出自于“大师”之手的陶瓷作品,二是由中青年艺术家精心创作、作品艺术含量高的陶瓷精品。她透露不少具有专业眼光的艺术品收藏家,在对从民间产生的“大师”,与来自于学院、景德镇高专等“学院派”艺术家之间进行选择时,往往会倾向于选购后者的陶瓷作品。

“学院派的陶瓷作品,通常艺术性更强。”罗英桂称很多专业收藏家,都认为部分“大师”的陶瓷作品,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匠气”,“毕竟景德镇是一个延续千年的瓷业城市,传承的同时难免受到当年作坊化生产的余味。”

当然也有不少人喜欢景德镇的传统陶瓷技艺,就像王豫明于21日晚,在与当地中青年陶艺家的交流中,就认为包括釉料的配置、器型设计、画面构图等在内的传统陶瓷技法,“都是历代陶瓷工匠们,经过了千百年的研究与改良之后,才形成的完美无缺的艺术存在。”

可并非所有人都认为,罗英桂就曾接待过两名国内小有名气的艺术品收藏家,他们再把拥有诸多“大师”作品专卖店的莲社北路,逛了个遍后抛出一句:“之类怎么没有一件可以入眼的陶瓷作品?”罗英桂认为随着国内艺术品吃长对于鉴赏知识的普及及提高,只有真正具备艺术生命力、有品位的陶瓷作品,才会得到市场的欢迎。

“可以说1990年至2010年的景德镇,是属于大师们的时代。”罗英桂称2010年之后的工艺品市场则“很难说”。

此前罗英桂所提到、可能会在5年内出现的“价值过亿”的陶瓷作品,应该是艺术与陶瓷制作工艺技术达到完美结合的产物,可未必是出自于“大师”之手。

“大师”正在被蔑视?

乔生可以理解那两名收藏家,为什么看不上‘‘大师”的作品。前不久景德镇的“大师”们,就与国内某些知名美术院校的教授发生激烈争论,起因就是后者认为我们的“大师”正“陷入到一种对技巧、技艺的盲目追求和迷恋”,“相当多的一部分缺乏艺术文化修养”。

“外面(景德镇以外的国内城市)的艺术家,相当一部分人都看不起景德镇的‘大师’。”乔生称由于部分“大师”的作品品种单一、不断复制前人的艺术成果、作品内涵苍白,导致他们被国内艺术界所鄙视。乔生称作为一个景德镇人,自然要对这种鄙视奋起反击,但同时还要“关起门来反思”才对,否则“最后的结局会很麻烦,’。

周国祯在谈到“大师”时,谈到了这样一件事:6月12日至13日,学院主办了2009第二届中国三宝国际当代版画艺术作品暨研讨会,邀请了100多位国内外的著名艺术家参加,该研讨会因其展出的版画作品艺术水平高、参与人士均为“艺术界大腕”,而被多家媒体追踪报道。可研讨会上却没见几个出身子民间的“大师”,赶到会场与这些艺术家们交流。

“‘大师’帽子的终身制,让他们不再有学习的欲望。”周国祯这样说道。

可也有“学院派”出身的青年艺术家,对“大师”表示了尊重。24岁的余玲玲毕业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从2008年10月开始在景德镇乐天陶社工作,她认为景德镇的“大师”与“学院派”的艺术家,都是在做各自的市场,都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两者其实可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的共存。

余玲玲认为追求作品创意与个性的“学院派”青年艺术家,如果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传统陶瓷艺术;而“大师”门也愿意放低自己的身段,乐于了解青年艺术家们的创意思想时,“双方就可以互相交融、互为依托,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就可以像个大家庭一样和谐地向煎发展。”

评论:建筑陶瓷成为“中国名牌”弃儿的思索


建陶行业今年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先有出口退税下调之阵痛、后有产业调整之长痛。如今,一声惊雷让整个建陶行业都为之一震。8月1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通过中国名牌官方网站发表公告:“经名推委研究决定,白酒、建筑陶瓷不予评价,原建筑陶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不再保留;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洗衣机暂缓一年评价,原中国名牌产品有效期延期一年。”这一公告无疑于一声闷棍,把建陶行业都打晕了。但在事实背后,我们不要过多地去指责政府和名推委,或者说把责任推给部分企业。面对这一事件,笔者有点浅见,与读者共享。

其一,建筑陶瓷的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不再保留,不代表这个行业不重要,抑或是不受欢迎。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行业所赖以生存的原料、燃料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而高能耗、高污染是今年国家重点整治的目标,建陶行业首当其冲。所以说,尽管名牌已经没有了,但行业仍然需要运转,我们的企业依然需要发展,并且要更多地将精力放在节能降耗、环保、质量管理上。

其二,不再评选建陶中国名牌产品,是国家政策的体现。初看之下,是中国质检总局和名推委所发布的公告。实际上,证明国家对于建陶行业的粗放型发展要收紧,否则与经济全局发展不符,也就达不到国家今年的相关目标。因此,这一公告是给建陶行业一个警示,要企业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其三,企业对此事件应该进行逆向思维。中国名牌没有了,但企业应该以此为契机,通过这次事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营销与生产当中去,通过质量和营销手法去赢得市场。

其四,荣誉是否真的那么重要?中国名牌对于企业而言,如今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如今大家都没有了,就将所有企业都拉到一条起跑线上。这么一来,对于一些有不同的优势的企业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因为大凡荣誉评选都有一些门槛,像中国名牌的门槛就酿就了数次的风波。因此,丢了中国名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钻进荣誉堆里,希望其它各类“荣誉”来弥补中国名牌留下的空缺。笔者担忧的是,企业将一些无用的“荣誉”当枪炮使,惹来一身骚。

丢了中国名牌,固然会为行业带来不小的损失,但当务之急是奋起直追,全面改善行业形象,将一个崭新的面目展露在民众面前。行业若不升级改造,终有一天,像中国驰名商标等重量级荣誉也会离我们远去。所以,行业各企业有足够的认真去对待这次事件,尽管得不到名推委的名牌评选,但我们可以把口碑植进民众的心里面。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让大师评选成为“助推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让大师评选成为“助推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找平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