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制造 > 导航 >

评论:“大师”岂能制造?

评论:“大师”岂能制造?

古代瓷器制造 古代瓷器制造业 大理石瓷砖

2021-04-04

古代瓷器制造。

大师,是一个尊称,是在某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浮躁心理膨胀,市场经济的资源热炒,“大师”这个本来为人敬仰的名头高帽漫天飞,在一些艺术场合想不碰到一位“大师”都难。人们不禁怀疑,这样的艺术生态健康吗?这么多“大师”是从哪里“生产”出来的呢?下面以陶瓷为例,看看陶瓷艺术大师的产生流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内发展急需外汇,工艺美术品是出口创汇的主要渠道,于是国家制定“老艺人”制度,以保护和鼓励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1979年,为了在市场化背景下,进一步保护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由国家主导评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次开评。但是由于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协会选拔监管力度不够,特别是“大师”名分与随之带来的丰厚经济利益紧密关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制度到第五届由行业协会转到国家有关部委评选的时候,遭受非议。业界人士认为,首次试水的评审主办单位抛开行业协会乃至评审专家,权力因素带到评选过程中,选出的“大师”令人质疑;在整个评审前后,舆论界对于收取评审费、参评人资格审定、评选程序的合理性问题都提出许多质疑。

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国家级大师”或“省市级大师”逐渐演变成为某些政府机构或准政府的行业民间机构发财的钱袋。滥发“大师”帽子成为当代中国陶瓷界一道怪异的景观。

当诸级“大师”评选的真实意愿不在于推动陶瓷艺术的发展繁荣而在于做局捞钱,不可避免地引发“生产”陶瓷“大师”的庄家之间的竞争,“大师”发证机构之间相互诋毁、相互打压、相互排挤成为常态。2010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评出首届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表态: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将“拒录”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2012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主导筹建“中华陶瓷艺术大师联盟”,2013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导“中国陶瓷大师联盟”,同时还成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设计中心”、授予“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杰出贡献奖”,呈分庭抗礼之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下属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在2012年之后一年时间内连续评选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中国玻璃艺术大师”“中国玉雕艺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等诸多“大师”称号。

国家级“大师”的批量制造也引发省市级“大师”连环反应,尤其引发当代陶瓷艺术“大师”的“产出”热潮。相对于其他“大师”,陶瓷“大师”因其独特的审美“大众性”及国际化认知,也成为竞争最激烈、含金量最高的大师头衔之一。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大师的名号,是利益驱动下官商运作的结果。一位艺术批评家说:“文化乱象的根源是利益驱动,甚至牵扯到一些腐败行为。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资质平平的文化工作者捧成‘大师’,‘大师’有身价了,创作的作品成‘珍品’了,‘大师’得利,一些官员拿这些‘大师’作品送礼,也得利,双方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这种做法古已有之,被称为‘雅贿’。”

“大师”之所以受追捧,与市场畸形价格评定体系有关。一位藏家说,从地方级大师到国家级大师,不同机构协会评选的各类“大师”称号就有将近20种。市场上工艺作品的标价同大师的“级别”关系很大,同一件作品,从省高工到省级大师,价格可以翻一倍,如果再成为国家级大师,至少再翻一倍。

与学问领域的“大师”极度稀缺相比,当代中国陶瓷艺术领域的“大师”繁华得令人眼花缭乱,但具讽刺意味的是,近百年来,中国大陆日用陶瓷整体上在当代世界陶瓷王国里处于“地摊货”低层级,设计观念落后,质低价廉,甚至为海外陶瓷名牌贴牌生产,成了世界品牌陶瓷的加工厂。中国陶艺在国际上的品质低势位并未因近年来诸类、诸级陶瓷艺术“大师”的极速“生产”而有所改观。成千上万陶瓷艺术“大师”未能创造出世界级的陶瓷艺术极品,未能创造出与千余年前祖辈陶瓷艺人比肩而立的陶瓷器物,颇具悖论和反讽意味。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教授分析说,是艺术标准之外的价值评判在推波助澜。由于艺术品价值判断缺乏统一标准,很多艺术品购买者和收藏者缺少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判断能力,这样,创作者的名头甚至官位就成为其作品价值的标签。在火热的艺术市场,“大师”的名头不管有没有体现艺术水准,都与艺术作品的价格直接相关。

让“大师”返璞归真,也是艺术品市场和艺术业态回归常态的过程。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画家冯远对记者说,大师称谓有的是“时名”,有的是“史名”。艺术界需要大师、期待大师,但大师要由后人来评,而不是由当代人说。艺术工作者克服功利思想,潜心创作,祛除浮躁,才会有艺术进步,艺术生态才是成熟健康的。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评论:陶瓷界乱象缘于“大师”泛滥!


10月23日新华社发文披露了千年瓷都市场乱象,可以用“大师”遍地、没有品牌、仿冒成风、地摊唱戏来概括,这则新闻令人感慨唏嘘,中国陶瓷界“圣地”,如何沦落至此?

景德镇有瓷都之名,是因为在宋元以后,此地创造了中华瓷器业生产的辉煌;近代以来,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带动了该地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景德镇由“镇”而变成了地厅级的市。不过,市场乱象让“地摊”市场唱了主角,显见该市已倒退到了“镇级”的水平,此一情状,对“瓷都”名声的“杀伤”甚大,惜哉!

据说现今在世界市场,中国的瓷器无论是品种质量、精致度、多用途、产量等方面已不占优势,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瓷器外观精美、款式出新、品种繁多,已对中国的瓷器业构成了挑战。我们呢?这些年除了“大师”产得多之外,其他方面的进步却不及人家快,这样,瓷都的“大师瓷”走向地摊也就是非常必然的事。

景德镇瓷器乱象虽出现在景德镇,但其根源却在某些行业滥行的“大师制度”。本来,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师是代表了学问方面的博大精深、或具有几个专业领域的权威,做人方面诲人不倦、桃李辈出、德高望重,凡达到此两方面最高境界的,方可被尊以“大师”称号。现在,在大多数知识领域,例如科技界、文学界、戏剧界、哲学界、经济学界等,能被敬称为“大师”者少而又少,两院院士有几个人获大师称谓的?戏剧界那么有名的艺术大家尚长荣,至今也坚辞大师称谓。然而,在围棋界、工艺美术界、陶瓷界,却公然盛行着一种“大师制度”,这“大师”头衔不需要学问知识的博大精深,只要在某一领域取得专业成就即可,例如在围棋界,赢了几场围棋、得了大赛冠军,二十多岁的小姑娘,除了围棋、其他文化领域都不涉及的人,居然就被授予“大师”的职称。工艺美术界也是一样,没有更多学问的艺匠,只是在某一方面有获奖作品,也能当上什么“大师”。陶瓷界大概念属于工艺美术领域,自然也就“大师”满天飞,更不要说其中还有未经任何主管权威部门认定的“自定大师”了。景德镇瓷都只是个中等城市,如今却弄得“陶瓷大师满街跑”,据说,仅2012年参加申报第六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人员就达160人,从这些“准大师”人员的自信中,可见工艺美术大师职称的颁授之滥,看来,这个领域的“大师”,比围棋界的“大师”更加下三滥;大约围棋界痛感于“大师”贬值或“大师”头衔不过瘾,故又更进一步引进了“棋圣”制度,要像齐天大圣孙悟空那样“成圣”了,但“棋圣”真是圣人吗?圣人是什么?而“大师”遍地、瓷业走向地摊景德镇,更是绝妙的讽刺。

景德镇之所以兴,一是该处瓷土质量上乘,二是前辈艺匠在工艺上的精心烧制;至于上面画点图案、将瓷器做成怪模独样,那其实也是“普通活”,其技艺难度、艺术创造力不会超过画家、雕塑家。所以景德镇瓷器,关键在于精心选瓷土、精心烧制这两条。而瓷业向现代产业的发展,则应朝多用途、多品种方向拓展,这就需要有现代科技含量,中国当代陶瓷业的与国外陶瓷业的差距就在这里,不客气地说,中国陶瓷业还停留在工艺美术阶段,尚未进入高端科技领域,尤其是应用上,中国基本尚限于生活用陶瓷、收藏用艺术陶瓷,还不是有高科技含量的陶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介入,不是靠“大师水军”满街跑。

所以,工艺美术界(含陶瓷界)、围棋界等领域,该让“大师制度”歇菜了,这几个领域“大师泛滥”,已经把大师的这个称谓贬得一钱不值了。

评论:让大师评选成为“助推器”


今年5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在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0项内容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虽未被取消,但延续了34年之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将不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务院部门主办,而交由民间组织性质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进行评选。这一决定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由“官办”转到“民办”,多头评选的现象将会得到遏制。

官方评选权力下放,将会给“大师”评选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笔者总的看法是,“大师”评选活动由哪个部门组织,那只是一个过程,关键要看评选的结果。必须真正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坚决杜绝评选中不良现象的发生。建立和健全“大师”评选活动中的监管机制,对参评人员要监管,对整个评选过程要监管,要有一套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参评对象的条件要在媒体上公布,尤其要把好省、市评选上报关。同时要把“德艺双馨”作为大师评选的必备条件。评选出的大师,一方面,在行业内要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够为人师表,起领军作用曰另一方面,在工艺传承上具有代表性、创造性,作品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评选出来的大师,在本地区行业内,德和艺方面并不是很突出,而且有争议、有反映,有关部门应介入调查,依照事实作出裁决。

笔者认为,“大师”评选由协会组织,较比政府部门组织要好些。因为各地的协会,大多数是本行业内拔尖的人员组成,在专业素养方面要高些,作出专业性的评判要准确些。当然袁与此同时,必须排除“同行必妒”的陈规陋习和行政干预现象的发生。我们期待的是,收藏家、拍卖行、消费者都能理性回归,用作品水平的高低说话,从而让大师评选真正成为引领艺术陶瓷发展的“助推器”。

评论:陶瓷业是永远的现代传统制造业


上期,我对陶瓷业发表一个观点,传统、资源与环保、现代化列为这个产业的三大核心课题。即陶瓷的事,不管怎么样的生存发展,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离不开这三大课题,反倒是要解决的就是这三大课题。只有补充、发挥、丰富它,而不可能离开它。搞陶瓷离开传统另走新路最少也是几代人的事。搞陶瓷不搞好原料、能源、兼顾到自然环境搞得下去吗?传统业不引入现代科技、不搞现代化能成规模、能有竞争力吗?上文对此说了一个概要,以下的三段短文拟进一步表达想法和观点。如果行业人能有一个基本的认同,这个行业预料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是很有意义的。

本人提及的“传统”,就是辞海说的“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如革命传统、传统节日。”(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新第215页)。中国陶瓷就是依靠着中国历史走过来的,又为历史作证物。考察中国瓷史,很多人是否注意到,陶瓷业在不同时期进什么“庙”、什么“店”、什么业类都没个准没个明白呢!民间手工业、手艺业、轻工业、建材业、艺人、化工行业、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专业等等都出现过,连行业协会也有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工业陶瓷协会等。归结起来,就是还设一个好的定位。俱往矣!当代的中国陶瓷业在国家的定位我坚持的观点就是“现代传统制造业”。冠上现代的理由就是当前陶业的主产品生产用的是现代工业化模式,工艺技术、装备、展示、营销、管理、现代科技的引入等等一套东西都和现代的接轨。冠上传统不光是产业的源远流长,而是强调其工艺性、艺术性、实用性、文化性都和传统割不开。冠上制造业最关键的意义是从手工业脱开而划入国家管理体系并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挂钩,申报科研项目、争取优惠政策等等有路可走。

纵观中国的陶瓷产品,号称上万品种的陶瓷砖,千姿万态各种各类的茶具、杯碟、盘碗,形形式式的卫生洁具,各个流派风格的艺术瓷,它们都只是不同的文化、思想指导下做出来在用途、造型、形状、质量、色彩、功能、风格具有各自的个性,而实际上都是使用天然矿物加工、成形、煅烧出来的产物。陶瓷就是一个大家庭大产业。

评论:“大师瓷”艺术收藏的天坑级陷阱


原本这样一个话题本不值得讨论,真正收藏艺术品的专业藏家是并不会把所谓的“大师瓷”这一类工艺品当艺术来收藏的。但近期一类热门话题,将“大师瓷”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中央媒体将“大师瓷”与雅贿挂钩,在深入反腐败斗争中,确实抓住了一个大要害。当所有有识之士为此拍手称快的时候,我却隐隐感觉到,这有可能从文化与艺术的角度来说,帮了倒忙。

“雅贿”一词故名思义,第一是“雅”,第二是行贿。“雅”就是有品位,“行贿”就是送值钱的东西。“雅贿”这个词语用在“大师瓷”的身上,实际上是从侧面把“大师瓷”定义为既高雅,还值钱的东西。这恐怕是属于打老鼠把猫害了的蠢事。打的“老鼠”是腐败,害的“猫”是陶瓷艺术的“正视听”。

“陶瓷艺术”这一桂冠,长期以来,被所谓“大师瓷”这类伪艺术所霸占,导致绝大部分公众一谈到“陶瓷艺术”,首现想到的,就是那些“花瓶”。甚至于一些收藏陶瓷艺术的俗语都变成了“搞几个瓶子”。这种现象实在是太可怕了。它已经长期阻断了陶瓷艺术的当代发展,包括理论体系的构建,让陶瓷艺术原本是中华文明的母语系统的话语权拱手相让,旁落他人。

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的“大师瓷”,其实只是工艺品,而且在文化上说,属于“近亲繁殖”的文化肿瘤。原本是个陶瓷文化的累赘,现在因为贴上“雅贿”的标签,大有名正言顺要继续充当陶瓷艺术的主体的意思。这让收藏界面临一个天坑级的巨大陷阱。其实“大师瓷”之类的工艺陶瓷,只是一种民俗的东西,它甚至不属于非物质文化。“大师瓷”的批量生产式的“创作”,大量的代笔代工行为,毫无艺术创作新意的其他门类艺术的抄袭。这样的工业化产品,如何具有严肃艺术品的价值?“大师瓷”的所谓创作,就是买别人现成的坯子,抄袭几笔纸本的画面,这样的行为从学术上看,严格说属于反陶瓷的。陶瓷本身成为了画画的载体(我们就不说某些“大师瓷”其实就是涂鸦),它如何成为主体性艺术?如果这样就是陶瓷艺术,那水墨画就是纸的艺术,油画就是亚麻布艺术了!

所以,我不禁为那些收藏者担心,一旦这层窗户纸被捅破,这几乎就是灾难性的。“大师瓷”作为工艺品,说高点,最多值三五万,还是确实具有创造性设计特征的原创的东西,那些抄袭纸本画的、长期以来一个题材,甚至一个构图,一种内容画到底的涂鸦,甚至价值更低。这让动辄花几十万上百万购买的收藏者,看得见的,必将血本无归。“大师瓷”值钱原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骗局,若还贴上“雅贿”的标签,这一谎言还真一时没法结束了!

评论:某些瓷杂大师值钱的只有证书和签名


当我们上手一件艺术品,特别是瓷杂类,一般会先看它的“工”。这个“工”包含两层意思,作者的水平以及耗费的时间、材料等成本。而艺术的“艺”指的是智慧、创意和思考,“术”则是实现它的具体手段。

有些人如今已经被评为大师,他们原来都是工人出身,但现在都巴不得跟“工匠”二字撇清关系,似乎只有艺术家的称号才是高贵的,我觉得这是错误的观点。在历史上,唐英是督陶官,地位毋庸置疑,但他非常低调,仅称自己为陶人。

我认为现在业界对工匠存在一些偏见。实际上早期画粉彩是热门,工作时间是从晚上开始的,直到凌晨结束,这样做既是为了安静也为了保护自己的原创,画好后还特地用煤油灯的黑烟熏了一遍,让它覆盖住图案,拿去烧时就不会被其他人偷窥。其实他们用这样那样的方法都是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他们的创意同样是可贵的,同样是孜孜以求,而不是简单一句“没文化、有匠气”就给它全盘否定掉了。

头脑再聪明,艺术境界再高,没有“工”做保障,做陶瓷也是要失败的。比如某些著名画家,在他的专业领域很厉害,但来做陶瓷就未必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了。陶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不是谁随便画两笔就能掌握的。据我所知,像林风眠、唐云等大师,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到景德镇采风时,曾经拜访过许多位老师傅。当时这些外地来的画家都不敢在完整的瓷胎上作画,生怕糟蹋了这些材料,而且他们打心底里非常敬佩这些工艺师。

有些沽名钓誉的现象值得业界反思。直到现在,景德镇还有不少的大师,想摆脱过去的“艺人”形象,自我否定,非要变成教授,变成学院派才舒坦,这样其实根本没必要。我觉得创意人人都有,但手上的功夫和积累的经验是必须的,这才应该是景德镇艺术陶瓷立足于学术圈和市场的基础。一味否定“工”就失去了立脚点,只知道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地“创新”,注定是空中楼阁,不能长久。人们的审美是有共性的,但如今国内的许多艺术品只有“墙内香”,因为墙外的人不认可,反观现在有些大师作品,值钱的恐怕只有漂亮的证书和签名了。(景德镇民俗博物馆馆长雷瑞春)

陶瓷酒瓶制造应关注低端市场


近年来陶瓷酒瓶已经成为了酒企选择高端包装的主要形式。国内像景德镇、龙泉以及湖南临澧等多地的陶瓷厂家也借助这一时机纷纷转战陶瓷酒瓶领域。可以说当前陶瓷酒瓶发展形式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

目前,各地陶瓷酒瓶厂家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每个厂家都努力营造陶瓷酒瓶的高端品质,造成陶瓷酒瓶的成本价格高于玻璃瓶。面对日益竞争趋于激烈的陶瓷酒瓶市场,我们认为,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更有利于在这个市场中生存下来,甚至在未来市场中掌握主动权。目前,低端陶瓷酒瓶市场可以说相对是市场空白点。毕竟酒水市场还是大众消费市场,虽然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利润丰厚,但是低端的二锅头等白酒市场也是有非常好的市场销量。降低陶瓷酒瓶的市场价格,实时抓住市场空白,让陶瓷酒瓶价格贴近玻璃瓶,甚至低于玻璃瓶,将会在市场发展中赢得机会。

对于陶瓷酒瓶企业来说,要清楚的认识到,高端白酒市场的市场容量是有发掘殆尽的一天,能够更早的认识这一点,将在更远的将来赢得市场主动。

电脑制造的“陶瓷” 陶瓷进入IT时代


机器制造的陶瓷

在韩国的陶瓷工厂里几乎找不到手工的陶瓷工艺。从开始制作到完成品陶瓷制作的大部分工序都是自动化,几乎都是“机器制造”。

首先引人注目的可为成型阶段。一个拥有大象体积的两台机器每分钟制能制造4件陶器。如果更换部分则可以制造出大小和设计不依的150件陶器。

一位公司的有关联系人说:“在整个的制作过程中可能回出现10%~15%的不合格产品,其中一半以上的产品在形成阶段尤为重要。”

成型的陶器通过传送带运送。用海绵吸取异物,使表面光滑的作业将自动完成。

在陶器进入烤炉之前终于让我们发现了10名“工人”,他们的工作是检查出不合格产品。当你仔细观察陶器的制作过程时,你就会发现各个部分的工人都会聚集在一起检查不良产品。如此发达的自动化体系,很难找出不良制品。

初烤的烤炉其长度约为30米,且其20个区间的温度都不同。第一个炉的温度为600度,其实是温度上升到1250度以后缓缓降到600度的。初烤的时间大约为14~16小时,其温度全部由电脑控制。

陶瓷和家电制品的相逢

“请仔细观察该工程。虽然是韩国陶器的转写工艺法,但是也适用于三星电子家电产品”。

刚离开烤锅炉,孔科长便向记者说道。

转写工艺是指把画在纸上的图画印到陶器或者玻璃上的印刷方式。在光滑的表面涂上油漆,再贴上画有图画的转写纸,最后进行烤制,出炉时就只有图案留在陶器上。鲜明的转写图案有烘托整个陶器文化气息的重要作用。

韩国陶器去年在三星电子泡菜冰箱表面进行了设计,并在ZIPEL冰箱上进行了郁金香纹路的转写设计。韩国陶器今年将“设计部门”当作是盈利的又一收入来源并给予极大重视。

韩国陶器业务常务金武成说:“韩国陶器被誉为可以搬上诺贝尔和平奖,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评价。在1990年超过了日本和德国的陶器工业的韩国陶器,现在将大胆走向世界市场。”

印尼陶瓷行业依赖“中国制造”


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亦脚步放缓,但印尼的经济却持续较快增长,多年增长率保持6%以上,与中国不相上下。印尼人口总量占世界第四位,近年中产阶级力量更是迅猛崛起,而高收入阶层为总人口的10%约2500万人。在印尼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印尼建筑行业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带动了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

据了解,印尼约有五六十家陶瓷生产企业,生产线有300多条,其中最具知名度的企业包括Mulia、Roman、Adwanna、Asiya、Milan、Granito、Essenza等,主要生产瓷砖和卫生陶瓷。2012年印尼全国瓷砖产量为3.3亿平方米,预计今年将增长10%-15%,在全球瓷砖生产大国中占据一席之地。

印尼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本土陶瓷机械装备以及原辅料供应较少,其陶瓷工业的发展较大程度地依赖于外国,设备和技术多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中国进口。中国陶瓷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全球共睹,产品品质和生产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领先。新中源、蒙娜丽莎、萨米特、马可波罗等品牌瓷砖在印尼颇受欢迎、销量甚为可观。陶机装备企业的代表科达、恒力泰、摩德娜等在印尼也享有相当名气。

近年来,印尼陶瓷企业的采购重点正在逐渐发生转移,以前印尼企业百分之百选择欧洲技术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有数据表明,中国技术和设备的供应大概占据了印尼市场的20%~30%,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向中国企业预示了巨大的拓展空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大师”岂能制造?》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大师”岂能制造?》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制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