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制造业 > 导航 >

评论:陶瓷业是永远的现代传统制造业

评论:陶瓷业是永远的现代传统制造业

古代瓷器制造业 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现代瓷砖

2021-04-24

古代瓷器制造业。

上期,我对陶瓷业发表一个观点,传统、资源与环保、现代化列为这个产业的三大核心课题。即陶瓷的事,不管怎么样的生存发展,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离不开这三大课题,反倒是要解决的就是这三大课题。只有补充、发挥、丰富它,而不可能离开它。搞陶瓷离开传统另走新路最少也是几代人的事。搞陶瓷不搞好原料、能源、兼顾到自然环境搞得下去吗?传统业不引入现代科技、不搞现代化能成规模、能有竞争力吗?上文对此说了一个概要,以下的三段短文拟进一步表达想法和观点。如果行业人能有一个基本的认同,这个行业预料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是很有意义的。

本人提及的“传统”,就是辞海说的“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如革命传统、传统节日。”(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新第215页)。中国陶瓷就是依靠着中国历史走过来的,又为历史作证物。考察中国瓷史,很多人是否注意到,陶瓷业在不同时期进什么“庙”、什么“店”、什么业类都没个准没个明白呢!民间手工业、手艺业、轻工业、建材业、艺人、化工行业、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专业等等都出现过,连行业协会也有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工业陶瓷协会等。归结起来,就是还设一个好的定位。俱往矣!当代的中国陶瓷业在国家的定位我坚持的观点就是“现代传统制造业”。冠上现代的理由就是当前陶业的主产品生产用的是现代工业化模式,工艺技术、装备、展示、营销、管理、现代科技的引入等等一套东西都和现代的接轨。冠上传统不光是产业的源远流长,而是强调其工艺性、艺术性、实用性、文化性都和传统割不开。冠上制造业最关键的意义是从手工业脱开而划入国家管理体系并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挂钩,申报科研项目、争取优惠政策等等有路可走。

纵观中国的陶瓷产品,号称上万品种的陶瓷砖,千姿万态各种各类的茶具、杯碟、盘碗,形形式式的卫生洁具,各个流派风格的艺术瓷,它们都只是不同的文化、思想指导下做出来在用途、造型、形状、质量、色彩、功能、风格具有各自的个性,而实际上都是使用天然矿物加工、成形、煅烧出来的产物。陶瓷就是一个大家庭大产业。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河湟百业——青海的陶瓷制造业


青海生产陶瓷的历史悠久。考古学家在我省发现各类陶器,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大通桥尔沟的农民利用当地的沙坩土,俗称青泥,手工造型、地窑烧制的沙罐、沙锅、沙火锅等产品,物美价廉,销往东部农业区各县,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甘肃的陶瓷工匠来到西宁小峡建土窑,烧制沙器和黑瓷,产品有缸、碗、盆、瓶等,后命名为小峡缸厂,1953年停产。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马步芳派人从甘肃窑街聘请陶瓷技工二十多人,在大通小煤洞口建成容积31.5立方米的倒烟窑4座,职工四百余人,采用当地的沙坩土、石英石和煤就地生产白瓷和黑瓷。白瓷产品有茶壶、茶杯、碗、盘子等,黑瓷产品有缸、盆、坛子等。年产量八万多件,当时命名为大通缸厂。解放后,该厂经过改建和扩建,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还增加了工业陶瓷水管等产品,成为全国同行业首创。

1962年,该厂分为西宁市第一陶瓷厂和西宁市第二陶瓷厂,一厂以生产黑瓷为主,以水缸为重点产品,二厂以白瓷为主,兼产电瓷瓶和耐火砖等产品。1985年生产电瓷瓶830吨,远销省外。

西宁旧事 青海的陶瓷制造业


青海陶瓷制造业历史悠久。考古学家在我省发现最早的陶器,经测定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在明清时期,大通桥尔沟农民就采用当地青泥,手工捏制出造型后,再用地窑烧制砂罐、砂锅、砂火锅等生活物品,由于制作精良、经久耐用,所以,受到广大百姓的欢迎。

1930年,来自甘肃的陶瓷工匠们来到西宁小峡,建起了土窑烧制砂器和黑瓷,后命名为小峡缸厂。这个厂是西宁第一家初具规模专门制作陶瓷的工厂,但到了1953年后便停产了。

1943年,从甘肃窑街来了二十多位陶瓷技工,在大通小煤洞口建成容积为三十多立方米的倒烟窑4座,工人有四百余人,采用当地的青泥、石英石和煤就地生产白瓷和黑瓷。白瓷产品主要有茶壶、茶杯、碗、盘子等;黑瓷产品有缸、盆、坛子等。当时该厂命名为大通缸厂。青海解放后,厂子经过改建,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75年生产黑瓷27.4万件,还增加了工业陶瓷、水管等产品,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的佼佼者。1962年厂子分为西宁市第一陶瓷厂和西宁第二陶瓷厂。一厂以生产黑瓷、水缸为主,二厂以生产白瓷为主,兼产电瓷瓶和耐火砖等产品,后来实现了原料处理球磨化、泥料输送管道化、烧制隧道化等现代化生产。1975年生产白瓷279.6万件,创历史最高水平,还增加了少数民族的日用品——龙碗,并试制成功高档酒具及美术瓷器。1985年生产电瓷瓶830吨,远销省内外。

陶瓷制造业要突围 改变经营条件是关键


为什么会出现恐慌?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曾经的优势,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廉价出卖资源,大幅牺牲环境价值,并且降低税收,但是,这永远都不会是长久之计,在这一系列的优势和政策下,中国只赚得了一个:制造量第一的结果。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和我们最大的不同是:其产值第一,具体到建筑陶瓷的问题上我们看到的是:数量中国第一,而产值意大利第一。再论其他,深圳的钟表占全球市场的四成以上。但与世界主要工业产品的制造基地相比,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微乎其微。珠三角,长三角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即盈利模式是生产制造。中国做制造,牺牲了环境和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而发达国家在做品牌、设计、研发、销售和大物流,从整个制造业来看我们付出了这么多牺牲了这么多却只占产值的10%,而发达国家却占90%。

现代制造业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价值链,包括品牌建立,研发、设计、制造、组装、采购、库存、营销、运输等环节。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所包含的价值不同。一般说来,品牌,研发、设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高,制造其次。品牌,研发、制造等产业链的中端和高端环节往往不掌握在我们手中,产品的的制造加工报酬较低,加上跨国公司研发和品牌经营两端的挤压,附加值很小。

转变中国现行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是掌握品牌,研发设计、制造等产业链的中端和高端环节。我国政府看到了这种廉价经济的实质,大胆提出了经济转型的要求。但是,我国政府逐步出台的政策使得制造业转型还没有做到,却出现了较大问题:首先,新劳动法出台——人力成本大幅度提高;提出节能减排;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提高了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要求,特别是对其管理和监督的工作,将落实到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上,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不景气、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经济下滑,通胀,特别是油价的大幅度提高,使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提高。这使得我国制造业成本大幅度提高,失去了以往的市场优势,中国制造业就失去了竞争力。

一旦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给转型以强有力的支持。只有提高设计能力,技术研发能力,产业链整体经营能力才是企业的出路,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品牌优势转变。在此,要着重指出,企业改变经营模式是必须的。而政府此时只是施加压力迫使企业经济转型,显然不是个明智的办法。

陶瓷服务是传统陶瓷业的春天


讯: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上周到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调研时为佛山陶瓷发展定位:“努力将全球最大的陶瓷制造业基地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陶瓷服务基地”。

今年以来,禅城区经促等有关部门一直在研究出台传统陶瓷产业的振兴办法,胡春华的定位为佛山陶瓷发展提供了一条出路。而能够承担起这一责任的,非禅城区莫属。

陶瓷服务领域包含营销、设计、技术创新、会展、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其中,尤以会展和知识产权保护为当务之急。

首先就会展而言,禅城已有中国陶瓷城、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两大展厅。这两个展厅应对平时小规模的参观不成问题,然而在面对一年一度的陶博会时,就难以应付。千年陶都享誉海外,办个陶博会竟然要拆分成三处举行,令客商奔走之余,更显示出陶瓷服务方面的先天规划不足,不成气候。特别是邻近会展业发达的广州,如陶瓷会展服务仍不引起重视,难保日后佛山陶瓷品牌展会转战广州,平白丢失了陶瓷服务的重要一环。

其次亟需补足陶瓷行业的知识产权短板,采取措施打击模仿侵权,为本土陶瓷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服务。这不仅关系到陶瓷产业和企业的自身发展,更是陶瓷设计、技术创新等相关陶瓷服务环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倘若没有知识产权保护,谁愿购买设计?谁愿为技术创新支付费用?因此,要想建设“全球最大的陶瓷服务基地”,政府接下来应在这方面下足功夫。南庄正在建设中国陶瓷中央商务区,据闻将涵盖陶瓷服务的各个环节,上述两个环节,该当其重中之重。

改变陶瓷制造业盈利模式需要条件


现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都出现了同样的困难状况,佛山陶瓷制造业,浙江的制鞋业等有不少企业外迁,甚至倒闭,曾经辉煌一时的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如今正在出现恐慌。

为什么会出现恐慌?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曾经的优势,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廉价出卖资源,大幅牺牲环境价值,并且降低税收,但是,这永远都不会是长久之计,在这一系列的优势和政策下,中国只赚得了一个:制造量第一的结果。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和我们最大的不同是:其产值第一,具体到建筑陶瓷的问题上我们看到的是:数量中国第一,而产值意大利第一。再论其他,深圳的钟表占全球市场的四成以上。但与世界主要工业产品的制造基地相比,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微乎其微。珠三角,长三角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即盈利模式是生产制造。中国做制造,牺牲了环境和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而发达国家在做品牌、设计、研发、销售和大物流,从整个制造业来看我们付出了这么多牺牲了这么多却只占产值的10%,而发达国家却占90%。

现代制造业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价值链,包括品牌建立,研发、设计、制造、组装、采购、库存、营销、运输等环节。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所包含的价值不同。一般说来,品牌,研发、设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高,制造其次。品牌,研发、制造等产业链的中端和高端环节往往不掌握在我们手中,产品的的制造加工报酬较低,加上跨国公司研发和品牌经营两端的挤压,附加值很小。

转变中国现行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是掌握品牌,研发设计、制造等产业链的中端和高端环节。我国政府看到了这种廉价经济的实质,大胆提出了经济转型的要求。但是,我国政府逐步出台的政策使得制造业转型还没有做到,却出现了较大问题:首先,新劳动法出台———人力成本大幅度提高;提出节能减排;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提高了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要求,特别是对其管理和监督的工作,将落实到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上,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不景气、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经济下滑,通胀,特别是油价的大幅度提高,使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提高。这使得我国制造业成本大幅度提高,失去了以往的市场优势,中国制造业就失去了竞争力。

一旦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给转型以强有力的支持。只有提高设计能力,技术研发能力,产业链整体经营能力才是企业的出路,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品牌优势转变。在此,要着重指出,企业改变经营模式是必须的。而政府此时只是施加压力迫使企业经济转型,显然不是个明智的办法。

“转型”对制造业的企业来说,十分艰难,还需要很多的条件。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是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目前,有关产业的转型更多是体现在政府的大动作上:香港政府为了支持港企的转型,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东莞集10亿基金帮助企业转型,佛山也提出帮企业提供银行贷款,央行也提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从以上的种种举措来看,政府无疑将加大对企业盈利模式转型的投入,但是落实到企业层面,跟上这样的转型脚步是很不容易的。

当我们认识到困难时,我们该如何解决眼前的生存问题,并且,跟上发展的脚步,寻找自己的出路,对我们的民营制造企业来讲无疑是一场硬仗,制造业的寒冬就这样来到了。

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巨大支柱,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指导帮助企业做经济转型,即加大力度改造现有的市场环境,只是给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是不够的。逼企业自己做经济转型也是不行的。企业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现有市场经济环境。

行业经济转型就是要把制造业产业链的产品制造部分,进行整顿。加速建立和转变成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佛山的中国陶瓷总部基地和佛山政府在搞的总部经济就是这个意思。把生产移出去,把设计、展览、销售、研究留下,搞大规模的展览中心,搞中国的博洛尼亚陶瓷展,也想在佛山的博洛尼亚陶瓷展上获得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陶瓷订单的百分之多少。

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是高附加值的。它是知识经济的,不用多少物质资源,不用牺牲环境,不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但是是高人力资源成本的,高组织管理成本的。而产品制造过程在这里就可以做成环保的,低消耗的,当然这将大大的提高生产制造成本,但是有前面的90%托着它,当然可以做到。

我非常感兴趣的是如何才能把产品生产的过程转变成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过程。这两个过程在经营管理上有本质的差别。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是知识、资本密集型的,要有很多的人力资源,要有高水平的组织管理,其中包括品牌建立,设计和产品研制,需求预测和营销网络的建立,项目管理,咨询顾问,展览供销,等等。而单一的产品生产过程,是劳动密集型的,它在生产管理上不用那么多高级人才,那么多咨询策划。或者说不用那么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而目前我国的劳动密集型的大多数制造企业,在市场预测、信息管理上水平还不高,和国际上的相应水平相差较远,只有些象华为、海尔,似乎可以和国际上的相应企业争一争,可能也是败多胜少,尽管他们在国内已经相当不错。

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的基础条件是:

一是信息。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要足够的信息量,要有足够的信息分析能力,市场预测能力,信息管道建立能力。能够预测市场需求,产品市场的发展,新产品的替代情况,国际经济,地域经济未来3-5年的发展预测。

我举一个例子,我和中国很强的一些装饰企业,陶瓷制造企业沟通,谈到信息管理的时候,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信息管理做得很好。我问了市场竞争信息管理的一类问题。你们所在经营的地域市场,在每年初的时候,是否知道这一年所有较大型工程项目的情况?是否组织收集分析这些信息?是否能够预测未来各地域建设项目的情况,是否知道或预测到未来3到5年中国建设市场的竞争管理政策发展?以及未来3到5(年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变化?等等。这些显然都是制造业发展关键的事,可惜的是这些企业里都没有这些机构,也不懂得如何去做这些工作。而且还认为他们的电脑管理就是信息管理了。一个较强的制造业企业,如果不了解,不能预测世界,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地域经济的发展,不能预测本行业未来市场的前景,从而确定未来市场竞争的战略,这个企业是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的。

我国市场竞争的信息管理,在制造业里是相当差的。经济转型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政府和行业的领导协助企业在行业和企业里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让企业有预测市场的能力。然而更差的是很多的行业领导,政府主管部门也不知道如何去帮助企业做好市场竞争信息的收集和检索以及预测未来的市场,部署企业未来的竞争战略。

二是资本,要有足够的资本投入。

经济转型是要钱的,很多的企业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东莞政府组织10亿支持经济转型的基金,这是相当好的例子。佛山能给中小企业提供银行融资这也相当好。但是目前贷款收紧的政策,给广大的民营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打击。世界经济大环境变坏,新劳动法出台,循环经济法促进法即将出台,银根收紧等相应的情况使中小民营企业利润出现负数,使这些面临困境的企业不想再投资,这对整个经济转型非常不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的转型,而不是光逼迫他们转变盈利模式。别忘了他已经是中国经济的支柱。

三是人力资源。这一点尤其重要,我们国家研究市场,懂得市场的人力资源极其缺乏。各高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需求。以建筑装饰市场为例,三年多双甲企业(设计1级,施工甲级)发展近十倍,中高底级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变得很大,以至人力资源成本大幅增加。经济转型中需要的人力资源,是更高级的人才,政府和行业必须加大力度做人力资源的培训,即使这样也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行业的人力资源够用!也就是说我国制造业经济转型中人力资源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政府如果只是要求企业经济转型,而不在具体问题上加大力度帮助他们,那经济转型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其实政府这些年税收增大的速度和数量,应该有足够能力帮助企业,这样才能加快我国的经济转型的速度。对应经济转型需要的人才,政府应该要求院校,政府主管部门结合起来加大力度为市场培训人才。我国的制造业转型最大的问题是人才问题,管理高附加值的经营,必须有相应的人才,原来制造业的管理人才是生产制造过程的管理人才。

四是管理。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不是单纯产品制造的管理过程的管理。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是品牌建立,市场竞争和设计研发,大物流过程的管理,这一点也是我国企业欠缺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我国的高等院校不缺这些理论,但是如何帮助企业学会它,特别是让民营企业的老板学会它。别忘了制造业原来的管理是生产过程的管理,而现在要求的是竞争过程,设计,研发,物流,销售过程的竞争管理,是生产链全过程的竞争。

品牌的竞争,我国的制造业经验很少,特别是在国际上的竞争,很多企业想拿廉价的劳动力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很难成功,在产业链上的竞争,劳动力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它只是制造过程的人力成本,只有在制造过程的竞争中才起作用。现在东南亚,非洲人力成本都比我们低,制造中心就一定会向那里迁移。但是品牌竞争是搞人力资源的竞争,是地域环境的竞争,是文化和管理的竞争,中国人在这方面还要下大力气才成。所以转型经济是要很多的条件的。政府要努力建造某些环境,帮助企业达到某些条件。帮助企业完成经济转型,光靠企业自己目前很难完成这一工作,或者大部分企业无法完成。

五是市场环境的问题。是政府要把市场管好,不能让政府的操作更加腐败,游戏潜规则不能过于约束市场操作过程,也就是政府先要有诚信,尽量避免‘劣币驱除良币’的腐败。市场采购过程是腐败最多的地方,招投标过程不合理,使企业寻租更加严重。政府的腐败,严重影响政府的诚信。法律审判,执行的不公正,使得企业没有诚信,结果是群众缺乏道德。法制的环境是经济转型的保证,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力经济转型必然受到打击。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是经济转型的必要条件。这些是政府要尽力保证的。中国的经济环境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政府对于这样的一个经济环境,在各方面的支持也还是不够的,比如法律执行,合同债务纠纷解决与执行,比如不少的建筑项目是利用施工方,材料供应商的拖欠资金建立起来的。项目建设中的“老赖”政府在法律上解决的力度不够。比如在劳务工的社会管理上,显然政府管理的也较差。更不要说政府和协会在对市场的信息提供上,有些地方政府和协会基本上不会操作,和无能力为市场提供足够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很多的地域经济环境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政府要想经济尽快转型,就一定要研究如何加快提供转型经济的环境,知识密集型,高科技,知识经济需要一个更高的市场经济环境。政府要用新经济,新市场需要的管理方法,来转型经济。并且要给市场提供足够的信息。政府应该给企业足够的政策优惠。对不能很快转型的企业不能歧视,不能逼他们关门,搬家。不能让这些企业自己承担极大的损失甚至破产,别忘了他们对社会做过贡献!

目前政府没有做到的很多,我们已无法苛求,企业必须自己努力,行业必须自己努力。企业必须转型,这是国策,否则没有出路!

目前企业和行业组织应该做的:

一是建立市场信息管理和预测能力的机构。和大专院校学者专家研究建立相应的培训中心,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经济管理人才。指导企业发展。组织企业和专家共同研究如何应对企业转型这一难关。而不是象以往的高端峰会,主要请某些领导讲些无用的官话。而学者的研究和意见几乎没有时间讲。要让企业家和专家直接沟通。

二是建立企业自己的市场竞争的信息管理机构,使企业有能力预见未来市场;从而研究适合自己企业转型的办法和目标。

三是收集和培养企业自己的人才,并且避免流失。

四是学习研究和建立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而不是停留在以往的老板说了算的管理模式上。这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第一步。

五是筹集资金,做出自己企业转型的策划方案。

我以为我国的制造业的经济转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政府要给市场建立合适转型的环境,并帮助企业解决相应的困难。而企业自己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造自己的企业,建立自己企业的未来,对企业而言不转型前面是死路,为了自己的生存,首先是自己的努力。明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实行,有些企业把不符合循环经济法条件的厂迁移的偏远地区,那么我想问你,明年,后年,大后年,你的那些厂还往哪里迁移?

评论:佛山整治传统陶瓷业 关停能否带来转型?


“佛山陶瓷”是珠三角乃至全国的一块金字招牌。然而,受环保、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因素制约及产业转型和升级压力影响,污染重、能耗高的传统产业成了当地政府整治的重点对象。

佛山市目前已列出详细时间表,全市400余家陶瓷企业三年内将只留几十家,今年就有上百家陶瓷企业被限期关闭、搬迁。为此,当地陶瓷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震撼。

前年招商、去年投产、今年关闭

一位陶瓷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过去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办厂,2006年在地方政府的动员下搬到南海区狮山镇的官窑。当时考虑这里距离市区有三四十公里,不会受城市规划影响,因而投入6000多万元建了新厂。2007年4月,该厂通过了各方面验收投产,岂知刚过半年多就被列入关停企业名单,要求今年底前必须搬走或者关闭。

这位企业负责人痛心地说,一条陶瓷生产线的投资回报期在5年左右,有关部门不做前瞻性的产业指引,而是采用“骤死”方式进行产业调整,让企业无所适从,损失惨重。

陶瓷曾是佛山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陶瓷业在佛山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仅占GDP的不足10%。与此同时,能源紧缺、环境污染问题也使这个传统优势产业面临重重压力。

2007年下半年,佛山市出台了《加快推进陶瓷产业调整提升》的政府文件,提出对污染重、能耗高、安全生产和环保不达标的陶瓷生产企业采取治理、搬迁、关闭等措施,实现优化调整目标。

今年初,这个市陶瓷企业集中的南海区、顺德区、禅城区等相继确定了关停企业名单,计划年底前完成175家陶瓷企业的转移关停,占总数的50%。

节能减排压力大,资金链断裂风险高

记者采访中发现,佛山陶瓷企业界表示,理解政府推进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但实施办法不能简单粗暴。

佛山建辉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信辉说,相关政府部门没有提出明确的环保标准,也没有跟企业协商,就公布了要关停的企业名单,这等于“杀死”企业。他认为,企业对节能减排政策是拥护的,只要有相应标准会努力做到。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想关就关,让企业没有喘息的机会。

记者在一份狮山镇政府文件中看到,这个镇对43家陶瓷企业设立了关停期限:2008年底前关停24家,2009年关停10家,2010年关停6家,仅保留3家企业。佛山有的区领导表示陶瓷企业一家不留。

关停名单一公布,企业骤然陷于困境。一位在顺德区乐从镇从事卫生洁具生产的企业负责人说,经销商一听说关停企业名单,就不敢再进货了,这将导致一些陶瓷企业资金链断裂,现有的库存产品贬值、积压;不仅如此,企业与银行的债权债务以及对员工补偿也将成为难题。

市场规律须尊重,行政手段要适度

近日召开的“佛山陶瓷区域品牌与总部经济发展峰会”上,佛山市禅城区经贸局局长胡安泉表示,陶瓷产业升级和转移是环境逼出来的。随着广佛都市圈的加快发展,佛山的城市定位迅速提升,保留大量的陶瓷企业与城市不相称。

佛山市经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产业不调整没出路,佛山的目标不是不要陶瓷业,而是大大压缩生产,把陶瓷企业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以及陶瓷机械制造等放在佛山,形成国际陶瓷创新中心,发展陶瓷总部经济。

一些业内人士则认为,我国陶瓷业从传统工业转向现代工业,不能因为存在一些问题就让企业死掉。“佛山陶瓷”是一个知名地方品牌,应从引导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科学规划,帮助企业跨越环保、节能等技术门槛,向产业升级的方向迈进。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指出,佛山市似乎没有抓住陶瓷业产生污染的关键所在,比如燃料产生的硫化物是陶瓷生产的主要污染源,应该采用清洁燃料。迄今为止并没有提出清洁能源的要求。而在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等其他陶瓷产区,由于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陶瓷业的污染问题已得到了明显改善。

国情研究专家李春华博士说,企业是搬迁还是留下,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否则让企业难以信服。政府应该遵循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规律,千方百计地改造、提升产业,将传统的陶瓷产业提升为现代工业,而不该在没有明确标准的情况下运用行政手段开列企业关停清单。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表示,佛山陶瓷行业目前的从业人员15万-18万人,涉及化工、机械、包装、餐饮、物流、广告等诸多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要适度,不能简单地“赶走”了之。如果陶瓷企业纷纷关闭,还想发展所谓的陶瓷产业总部经济,很可能是一厢情愿。

评论:陶瓷业冬天勿走入误区


6月份之后佛山产区陆续有企业开始停窑限产,有些大型建陶企业停窑近20条。到11月份,年销值20亿以上的企业几乎都出现停窑现象,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准备在11月份就全面停产检修设备。今年陶瓷行业的“年终假”估计比较长,不少厂可能会达到3个月。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内地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外向型企业均感受到了阵阵寒意。曾经一度出现“招工难”和“民工荒”,现在竟演变成部分企业的裁员风和返乡潮。目前陶瓷行业同样面临类似困境。据统计,到今年上半年为止,有“千年陶都”之称的广东佛山一共关停陶瓷生产企业近70家,各种生产线194条,失业和待岗人员逾10万。冬天来了,而且更冷的天气可能还在后面。

但笔者浅析,部分陶瓷企业目前正走入以下误区:

一是减少产品开发的投入费用。种种迹象表明,全球范围的建筑陶瓷产品已进入完全创新时期,品牌创新、产品创新刻不容缓!谁能传承中国几千年的陶瓷文化,创造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借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崛起之势,成为国际、国内市场消费潮流风向标,谁就能傲立潮头高唱凯歌。

二是牺牲厂家利润为代价向经销商大量压货。受国家宏观调控及世界金融业动荡等因素影响,华北、西南等地消费者普遍对楼市持币观望,陶瓷销售更不容乐观。进入10月间,一二线市场的陶瓷销售均大幅下降,下降幅度在60%以上。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陶瓷市场看,各厂商卖砖的人数比买砖的还要多。一面是可以预测的继续下滑的市场,另一面则是厂家为完成目标而给经销商的大批库存,以及宏观经济再次紧缩带来的资金重压,令经销商生存像堰塞湖一样,高危运行。

笔者认为作为国内行业龙头的佛山陶瓷不会进入“大萧条”时期。因为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潜力都是巨大的:非洲、南美洲、亚洲等国际市场需求仍然强劲;国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需求仍很旺盛。另外,由于陶瓷行业的产业链比较短,上游行业不多,在控制成本上相对其他行业仍然具有一定优势。陶瓷行业八成销售靠内需拉动,陶瓷企业有做国内市场丰富的经验,而真正的“内需时代”正要到来,因此陶瓷行业的远景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广东佛山将从陶瓷制造业基地向生态产业转型


作为陶瓷产业基地的广东佛山开始向生态产业转型,新的生态休闲区开始动工建设,预计2012年建成。

据中新社6月24日报道,广东佛山南庄生态休闲区23日动工兴建,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任胡建国在此间向佛山市南庄镇授予“城市绿色社体家园”牌匾。

广东佛山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庄镇内陶瓷企业云集,历经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和陶瓷商贸物流集散地。

当地政府从2OO7年开始实施“双转移”(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战略,将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陶瓷产业向相对欠发达地区转移。佛山南庄由昔日的陶瓷产业基地开始向生态产业转型。

据了解,广东佛山南庄生态休闲区南庄生态休闲区总规划面积近10平方公里,由清华大学风景园林设计所设计。休闲区内规划开挖面积1,500亩的中心湖,种植大片树林绿地,与岭南水乡景观相融合,彰显生态内涵。

据佛山市禅城区区长黄喜忠介绍,佛山南庄生态休闲区交通优势明显,与佛山一环、佛开高速公路等形成便捷的交通快线,政府投入17亿元,在2012年全面完成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陶瓷业是永远的现代传统制造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陶瓷业是永远的现代传统制造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制造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