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陶瓷器 > 导航 >

评论:建筑陶瓷成为“中国名牌”弃儿的思索

评论:建筑陶瓷成为“中国名牌”弃儿的思索

中国古代陶瓷器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 陶瓷艺术

2021-05-05

中国古代陶瓷器。

建陶行业今年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先有出口退税下调之阵痛、后有产业调整之长痛。如今,一声惊雷让整个建陶行业都为之一震。8月1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通过中国名牌官方网站发表公告:“经名推委研究决定,白酒、建筑陶瓷不予评价,原建筑陶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不再保留;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洗衣机暂缓一年评价,原中国名牌产品有效期延期一年。”这一公告无疑于一声闷棍,把建陶行业都打晕了。但在事实背后,我们不要过多地去指责政府和名推委,或者说把责任推给部分企业。面对这一事件,笔者有点浅见,与读者共享。

其一,建筑陶瓷的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不再保留,不代表这个行业不重要,抑或是不受欢迎。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行业所赖以生存的原料、燃料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而高能耗、高污染是今年国家重点整治的目标,建陶行业首当其冲。所以说,尽管名牌已经没有了,但行业仍然需要运转,我们的企业依然需要发展,并且要更多地将精力放在节能降耗、环保、质量管理上。

其二,不再评选建陶中国名牌产品,是国家政策的体现。初看之下,是中国质检总局和名推委所发布的公告。实际上,证明国家对于建陶行业的粗放型发展要收紧,否则与经济全局发展不符,也就达不到国家今年的相关目标。因此,这一公告是给建陶行业一个警示,要企业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其三,企业对此事件应该进行逆向思维。中国名牌没有了,但企业应该以此为契机,通过这次事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营销与生产当中去,通过质量和营销手法去赢得市场。

其四,荣誉是否真的那么重要?中国名牌对于企业而言,如今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如今大家都没有了,就将所有企业都拉到一条起跑线上。这么一来,对于一些有不同的优势的企业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因为大凡荣誉评选都有一些门槛,像中国名牌的门槛就酿就了数次的风波。因此,丢了中国名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钻进荣誉堆里,希望其它各类“荣誉”来弥补中国名牌留下的空缺。笔者担忧的是,企业将一些无用的“荣誉”当枪炮使,惹来一身骚。

丢了中国名牌,固然会为行业带来不小的损失,但当务之急是奋起直追,全面改善行业形象,将一个崭新的面目展露在民众面前。行业若不升级改造,终有一天,像中国驰名商标等重量级荣誉也会离我们远去。所以,行业各企业有足够的认真去对待这次事件,尽管得不到名推委的名牌评选,但我们可以把口碑植进民众的心里面。Www.taOCi52.Com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评论:将建筑陶瓷排除在外真正受伤的是“中国名牌”


建筑陶瓷无缘本届”中国名牌”评价已经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由此引起的对“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机制的质疑声音将会在一个时期内存在。理由是“中国名牌”作为国家推动品牌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轻易对一个年产值有着1000多亿的建筑陶瓷行业说“不”,用近乎无礼的方式将其剔除在外,除造成事实上的更大不公外,也暴露出“中国名牌”自身的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2001年第12号总局令)的第三章第十条中明确说明,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申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一)使用国(境)外商标的;(二)列入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及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等管理范围的产品而未获证的;(三)在近三年内,有被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以上质量监督抽查判为不合格经历的;(四)在近三年内,出口商品检验有不合格经历的;或者出现出口产品遭到国外索赔的;(五)近三年内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有重大质量投诉经查证属实的;(六)有其他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

对照上述限制条件,建筑陶瓷被整体排除在外,从理论上讲应是这个行业集体触犯了上述某个条款或多个条款,但实质是,“中国名牌”评选机构直到目前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说法,而对相关善后处理办法更是只字不提。这种以“打哑谜”的方式宣告建筑陶瓷无缘“中国名牌”的做法,不单剥夺了建筑陶瓷企业申报中国名牌的正当权益,实际上也对整个建筑陶瓷行业的名誉造成了伤害。最近,有陶瓷企业私下透露:希望能够联合相关陶瓷企业,以“联盟”的方式向相关部门讨个说法,但在笔者看来,倒不如通过诉讼手段来得更为直接,大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为整个建筑陶瓷行业讨个公道。

中国名牌的评选机制一直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初审和推荐工作由省、区、市质检局掌握,最后的初选、征求意见和公布工作由“名推委”在质检总局的指导下进行。这种“自下而上”评价程序的设置,目的显然是寻求在客观公正、公开公平上做足文章。但这种近乎僵化的程序设置,客观上也为相关部门创造了寻租空间。近日坊间流传相关协会在这场“名牌”之争中,因成为不同企业与地区的利益代言人而相互告状与“揭短”的说法,从侧面证明了建筑陶瓷行业被集体说“不”,实质上正是这种恶质评选机制种出的恶果。

日前,已有法律专家对“中国名牌“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评选过程涉嫌违反《行政许可法》。而此次“中国名牌”将整个建筑陶瓷行业排除在外,表面上看使整个建筑陶瓷行业受到伤害,但从更深层次与意义上说,真正受伤是“中国名牌”本身。

评论:“中国名牌”之后陶瓷企业还争什么?


建筑陶瓷“中国名牌”在各方斡旋下终于转危为安,原建筑陶瓷中国名牌产品标识可以继续使用到08年8月。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傅维杰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国家质检总局蒲长城明确表示,明年建筑陶瓷企业将继续参评“中国名牌”。“如果不评的话,正如你们所说,对行业的损失就太大了(本报770期头版)”。这些消息的释放,对未来建筑陶瓷企业继续参评“中国名牌”极具正面与积极意义。

若将此次“中国名牌”事件放在行业大的背景下进行思考,此次“中国名牌”事件的爆发,虽像面照妖镜一样,将陶瓷行业中一些虚假、扭曲,甚至丑恶的东西“摊在了阳光下”,甚至引发各界对“中国名牌”评选机制及组织主体展开了“口诛笔伐”,但可以预测的是,在明年甚至未来,建筑陶瓷企业追逐“中国名牌”的热情肯定不减。

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中国名牌”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存在,虽然其合理性及公正性屡遭诟病,但经过多次“碰壁”之后,其自我修复与完善功能必定得到加强。尤其是此次与建筑陶瓷行业直接发生对撞后,建筑陶瓷企业能够继续沿用该标识,实质是“中国名牌”在与市场对接过程中的一种妥协与让步。而这种妥协与让步的市场化过程,客观上将促使其体制及标准将会更加“公正、客观、透明”。这种自我进步的嬗变性,将意味着“中国名牌”的“稀缺”特性不但不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消弭,而且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得到加强。

对于陶瓷企业而言,在目前大肆扩张、四处“圈地”的背景下,未来的产品销往哪里才是企业真正考虑,甚至焦虑的问题。很简单,举个例子,一个目前销售5个亿的陶瓷企业一举圈地1000亩后,将意味着这家企业在未来几年内,其整体产能将达到十几亿的数量级。而为了消化如此“跃进式”的产能,企业必须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是极力拉升自身品牌高度,最大限度地影响终端消费者;二是执行多品牌战略,“以东方西方全面亮”的方式尽可能地占有市场。而“中国名牌”在终端消费群体中的背书作用,显然是这些企业玩转市场所绕不开的槛。

尤为重要的是,陶业竞争目前已经进入了新的境界,展现大格局、大气势,以“服务、品牌、文化“为核心的立体竞争已经摆在了品牌企业面前,并且这场竞争已有演化为“龙头”之争的趋势。在这个状态上,“中国名牌”所具有的高度肯定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更是“龙头”陶瓷企业超越对手不可或缺的。

“中国名牌”已经成功回归到陶瓷行业,而面对咄咄逼人的竞争趋势,对优秀的陶瓷企业而言,“扩张、品牌、上市、中国名牌”等,似乎一个都不能少。

大话“世界杯”与“中国名牌”


足球世界杯与陶瓷中国名牌这两件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今年却凑在一起了,不仅时间上几乎同时出现,而且在陶瓷行业的影响和受关注程度也不相上下。

足球世界杯四年一次,谓之群雄逐鹿也好、豪门盛宴也罢,一旦获胜则风光无限;三年一评的陶瓷中国名牌也是众多陶瓷企业追逐的对象,一经获得,产品则光芒四射,陶瓷中国名牌如果从今年起改三年一评为四年一评,则与足球世界杯完全同期、同步,以后的陶瓷中国名牌就是陶瓷的世界杯了,广告包装也可以做得更直接简单。

足球世界杯的附加值高,不少名不见经传的亚洲、非洲选手一有上乘表现,立马成为欧洲俱乐部的热门货,从此身价倍增,前(钱)途无量,为了这些,所以有服禁药的、打假波的,球队也是如此,1982年沙特放水5个球,最终将中国队堵在足球世界杯决赛的大门之外,又如最近爆料的2002年巴西对巴拉圭的预选赛内幕;陶瓷中国名牌的附加值也高,也使一些企业、甚至知名企业虚报产值、税收等。

足球世界杯有预选赛,各大洲赛区通过激烈的角逐,产生32支决赛球队;中国陶瓷名牌评比没有预选,谁都可以直接进入主赛场,因此造成不少一般的企业也粉墨登场,如果陶瓷中国名牌也设有预选赛,是不是可以使参加决赛角逐的陶瓷企业更具代表性、先进性?更客观性?政府基层组织及地方行业协会是否可以更容易地、更客观地把好这一关?

足球世界杯决赛名额各大洲的分配是不均等的,目前是:欧洲区:13、南美洲区:4、非洲:5、北美及加勒比地区:3.5、亚洲区:4.5、大洋洲:1、东道主:1,32个席位;理论上陶瓷中国名牌在各个产瓷区是没有名额的分配的,可不可以在各产瓷区也设一定的名额分配作为预选赛出线的名额,再最后角逐决赛。

足球世界杯影响参赛者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如球队状态、队员伤病、裁判执法、赛程安排等等,但在世界杯赛场谁都不愿意公开说我是影响球队成绩的人;陶瓷中国名牌影响参赛者成绩的因素也不少,如数据填报、推荐机构、评委等等。而在中国名牌评选过程中,就不断有机构公开或者半公开地对外宣称:我们可以影响评比结果,我们有评委参加评选。其潜台词就是:你们都来找我吧!

晋江陶瓷“中国名牌”今年要破零


晋江陶瓷砖“中国名牌”今年要破零,明年将使更多优势产品列入这一评价目录。昨日,晋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粘建通在接听市长专线时透露。

“破零”已被列入今年晋江市品牌工作的重点。据统计,晋江市陶瓷生产企业有58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5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7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

调研发现,晋江作为全国最大建筑陶瓷外墙砖生产基地,却没有一项中国名牌,主要原因是建筑陶瓷外墙砖与内墙砖、地板砖在同一项目中评价中国名牌,而建筑陶瓷外墙砖企业规模较小,因此在外墙砖与内墙砖、地板砖综合排名中名列二十几名。

晋江市质监局调研人员认为,这一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是不合理的,也限制了晋江陶瓷产生“中国名牌”。而今年,单列制定的外墙砖国家标准,给晋江“破零”带来契机。据介绍,今年晋江将在外墙砖的“黏结强度”上下工夫,提高品质,突破市场限制,打造中国名牌。

兼谈“中国名牌产品”评选取消的风波


近日,各大陶瓷媒体都在纷纷报道“名推委”公布今年暂不评选建筑陶瓷“中国名牌产品”的消息,起因是某某企业在申报时因税收注水过多,导致最后所有申请企业全部下马。消息传出整个陶瓷业一片哗然,一时间这件事情成为陶业人士茶余饭后的谈资,陶业资深专家陈帆先生更是说此乃“一件让行业丢颜面的事”。

其实真正回到现实的陶瓷市场中来看,这也是在情理当中的。即使此次不发生,今后终究还会出现的。如果不信的话,诸君可以放眼各个陶瓷产区,或者随意去各建材店面逛一逛,你便会惊奇地发现陶瓷行业一夜之间冒出了许多“排行榜”。什么“百家建材销量第一”、“XX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等等大彩旗横幅充斥人们的眼球。随手翻开一些建材报刊杂志,即可见到“XX企业力挫群雄获得某某称号”,“XX企业XX产品技压群芳获得某某荣誉”等等大幅篇章,真可谓“万里江山一片红”。其实评选一些奖项,树立一些行业权威的“排行榜”,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有些奖项或者“排行榜”里面存在着很大的“水分”,有的甚至是滥竽充数。看起来感觉“像雾像雨又像风”,让人目不暇接,难辩真伪。揭开“排行榜”那层神秘的面纱,我们可以看到,种种“排行榜现象”归纳起来不外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巧立名目。就是以指向不明确的术语,抽象模糊的概念来进行所谓的“评比”,混淆视听,以期蒙蔽消费者,误导消费决策,如“最具竞争力品牌”等等。时下某些调查机构就是利用这些“好听”的称谓作诱饵,组织企业翻来覆去搞种种评比活动。什么是“最具竞争力品牌”的评判标准虚虚实实,让人搞不懂这些称谓究竟有什么实质的内容。更有甚者,一些调查机构不理会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他们认为只要有钱可赚,它就可以变换花样搞一些五花八门的“排行榜”评比,反正消费者又不清楚,有些企业更是用自己花钱买来的这些排行榜当然都是第一,在媒体、户外广告上大肆做广告,以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第二,虚报数字。特别是在产销量上不少企业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为了达到扩大宣传目的,往往不顾自身生产实际,向调查机构谎报产量、销量、出口量使不少统计数字“水分”多多。

第三,统计渠道偏向。时常见有“百家陶瓷专卖店销售第一”、“重点建材超市零售量第一”的说法。这样评比的目的何在?是评陶瓷专卖店的营业成绩呢,还是评建材超市里所卖商品的销量?其实,以某一品牌产品在其所选定的商场的销量来涵盖其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这种以偏概全、瞒天过海的评比结果,既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综合实力,又不能反映行业的真实状况,只能是误导广大消费者,破坏市场竞争环境。

第四,暗箱操作,有偿评比。市场经济时代,信息是一种商品,企业使用调查公司所搜集的数据和整理的资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由于我国信息调查业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加之调查机构鱼龙混杂,致使不少调查机构队伍良莠不齐,实际调查中更存在不少“暗箱操作”,他们向企业收取一定的费用,然后大搞五花八门所谓的“排行榜”。哪家企业钱掏得多,排名就靠前,不管你的产品质量如何,不管你在市场上的实际竞争状况如何。于是人们经常看到,在某些所谓的“强势品牌排行榜”上,某些企业的产品不管是瓷片、仿古砖、抛光砖有的甚至是卫生洁具通通都是第一。

笔者认为,其实经过严格科学的调查,真正发布一些真实权威的企业或产品的排行榜,对国家政府部门了解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一旦树立了权威的行业榜样,这对上榜企业自身是一种发展业绩的肯定,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对同行或其他不少行业来说更是一种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对于促进企业的合理竞争,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无好处。目前,当各种“第一”满天飞,许多调查结果被某些企业随意用来广告炒作,抬高自己,贬低对手之时,这种“排行榜”现象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还是有些企业利用那些所谓虚假的骗人把戏在媒体上大肆炒作,扩大影响。时下出现的某些“排行榜”闹剧,不仅败坏了调查业的形象,损害了国内调查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伤害了同行企业间的感情,干扰了陶瓷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无论是对国家、行业、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无论暗箱操作还是弄虚作假,都只是贪一时之利,图一时之功,并不符合市场运作法则。因此,企业要自律,行业更要有规范的措施,从而形成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其目的是在“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下,进行高档次竞争,比拼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企业综合实力,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互相学习和提高。

中国名牌初审结果本周起公示 逾40家陶瓷企业角逐


中国名牌的申报,自始至终聚集着行业内知名品牌和企业的目光。本周一,各省级、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陆续公布了2008年申报中国名牌初审合格企业的名单及主要数据。记者逐一上网搜寻,除四川省因地震影响而延迟公示外,其它省市均已按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按时予以公示。2008年,建筑陶瓷企业(四川省除外)共有40多家企业角逐中国名牌。

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关于做好2008年中国名牌产品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统一于6月16日10时至6月29日17时,在省局网站和各地方主要媒体的显要位置公示初审合格企业的主要申报数据和企业的门户网站网址。本周一上午,佛山诸多企业的领导齐齐聚在电脑前,查看中国名牌的公示结果。记者发现,各省市均已按统一的格式要求,按时公布了初审合格的企业数据。

从公示结果来看,其中广东今年申报中国名牌的品牌有冠珠、马可波罗、新中源、蒙娜丽莎、金舵、东鹏、鹰牌、欧美、能强、博德、萨米特、顺辉、新润成、金意陶、合美、佳美施、宏宇、白兔共18个品牌;山东有耿瓷、斯格米、旭东、创越、宝时洁、凯越、雅格布、瓦伦蒂诺、新博、强赛特、金卡共11个品牌;福建有恒达、协进、万利、豪山、腾达、华鸿共6个品牌;上海有斯米克、亚细亚两个品牌;此外还有浙江的诺贝尔、江苏的冠军、河北的力马等品牌。

从申报数量上看,建筑陶瓷生产大省申报企业数量仍然名列榜首,但今年广东、山东、福建申报企业数量均比06年、07年有所减少,这可能与部分企业预期今年中国名牌竞争激烈而放弃申报有关,其中06年、07年积极申报中国名牌的部分企业,今年反而放弃了申报工作。从申报类别方面来看,广东18个品牌当中除宏宇、白兔两个品牌以室外砖类别申报外,其它均以室内砖类别申报;山东11个品牌则全部以室内砖申报;外墙砖生产大省福建省6个品牌全部以室外砖类别申报。

省级中国名牌申报数据的公示,仅仅是中国名牌的第一轮入围“考试”。为了维护中国名牌评价工作的科学、公正、公平、公开原则,本报今日特摘登各大产区申报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数据,以供企业参考。

评论:陶瓷业大而不强的思索


从1983年广东佛山耐酸陶瓷厂从意大利引进我国第一条全自动陶瓷墙地砖生产线开始,我国建筑陶瓷迈出了快速发展的步伐。而卫生陶瓷业也在改革开放之后获得了长足发展,不到10年时间,我国就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国和消费国。

但我国陶瓷业存在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已雄踞世界陶瓷大国宝座十余年,但却是陶瓷弱国。这其中,一方面我们的陶瓷企业为数众多,产量居世界第一,连年名列世界前茅,有关信息显示,自1993年起,我国建筑和卫生陶瓷产量双双名列世界第一,建筑陶瓷产量近世界总产量的50%,卫浴产品比例超过30%,日用陶瓷产品更是占据绝对比例。另一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陶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强劲市场竞争力,特别是由于缺乏国际知名品牌,许多陶瓷产品不能跻身高档市场。且由于我国的陶瓷行业原材料消耗比较高,利用率低,使得成本偏高,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达不到国家的要求。在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增长快,但是价格低,出口产品的价格仅相当于进口产品的1/3左右。

大而不强是我国陶瓷业的真实写照,无论是产业规模,企业和品牌数量,还是产品个头,都是别人难以染指的强项。但是,这些指标都不在陶瓷强国的评价范围之内。强大,应该是由强到大,或许这样的跨越十分容易,而我国的陶瓷业却反其道而行之,先成就了大的目标,再向强的目标迈进。这似乎违背了某种规律,因而需要多走好多弯路。近几年来,陶瓷业继续在做大的文章上“泼墨如水”,圈地建厂、产业转移、新兴基地等,相当火热;但在做强的征途上却“惜墨如金”,在年产值规模、产品出口价格、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只能望洋兴叹。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全球陶瓷生产基地,作为众多国际知名陶瓷品牌狮匍豹匐全力进攻的重点市场,中国陶瓷业,你该如何应对?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最勇敢、最英俊的武士,年幼时他的母亲忒提斯曾把他倒浸在冥河水中,使他周身刀枪不入。但他的脚后跟因没沾有冥河水而成为他的致命之处。大而不强是深埋陶瓷业心中的痛,那么,中国陶瓷业不能实现由大到强的“阿喀琉斯脚踵”在哪里?

差强人意的质量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陶瓷业在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进步中,随着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完善,产品质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已有众多国外客商来国内市场寻求合作伙伴或是搞贴牌加工。他们首先看重的是产品质量,这从侧面也说明我国陶瓷产品的质量水平已经有了很显著的提高,或者说可与国外知名品牌相媲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张守智谈论起中国日用瓷器的现状时曾说过,“我们是一个陶瓷大国,但在世界上任何一个高级百货公司和商场,都见不到中国品牌的瓷器。在最近举行的法兰克福秋季消费品博览会上,中国馆的瓷器价格最低。相反,一些由中国制作的瓷器一旦挂上外国品牌,立刻身价暴涨几十倍。”目前,世界十大卫浴品牌几乎全部在我国设厂和贴牌,产品已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中东、非洲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与世界上陶瓷强国的陶瓷产品相比,我们的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提高再提高。

对陶瓷企业来说,有些时候我们在某些方面,比如压机、比如原材料、比如生产工艺等是优于陶瓷强国的,但是总体质量水平有差距的原因,往往是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严重的“差不多就行”的观念和凑合心理,以及不能持之以恒地实行品质管理和认证标准,以致使产品质量屡屡出现问题,今天解决了这个质量问题,明天那个质量问题又出现了,反反复复,反复抓抓反复;以致使产品质量不能“高高兴兴”地达到某个标准和等级,忽上忽下时好时坏,差不多就行,能凑合就凑合;以致使产品质量不能稳定住,始终处于漂浮不定的空间和状态,也就不能实现由合格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的有效升级。从而严重制约了陶瓷产品的质量提升。我国有句成语叫“千锤百炼”,一个产品本来应该打1000锤,结果你就打了999锤,就差一锤,看上去差不多,但在使用中的问题往往就出现在这最后一锤上。

有专家学者把质量比喻成核糖核酸,而核糖核酸是构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因此便有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提法和认识。足见质量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目前,我国许多陶瓷企业不断引入国外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理念,从6西格玛质量管理模式到卓越绩效质量管理理念,从追求产品质量“零缺陷”及质量前置管理的管理方法到实行大质量经营的管理手段,从制定高于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到推行质量细节管理与控制,目的就是提高质量促进产品升级。因为无数事例已说明一个事实:产品质量如果一次做不到位,就可能面临没完没了、永无休止的补救,既增加成本,又浪费人力,最终的效果就像“烤红薯”:一次烤熟,二次烤糊,也就是“烤红薯理论”。因此,面对国际化浪潮的涌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的现实,如果我们依旧停留在自己与自己竞争的水平上,依然不能持续实现国产陶瓷的国际化质量标准与品质要求,我们将无以应对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的竞争,陶瓷业将依旧是数量简单累加的大,而与强无缘……

差距明显的创新

近年来,我国陶瓷业在技术与产品创新方面成绩斐然,许多新技术新产品获得省级或市级技术成果鉴定,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陶瓷业的向前发展,推进了技术升级产品换代。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理性地看待存在的差距,尤其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等方面。

有资料显示,美国一项最新调查表明,90%的欧美跨国公司都已经把创新融入了他们的企业战略,80%都建立了全公司的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都把利润的10%投入到研发当中。有55%的创新来自于大学、研究机构和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交流。而大部分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很少,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研发。我国规定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应为3%-5%。按照国际标准,该比值为1%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该比值为2%的企业可以简单维护生存,只有该比值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企业的发展后劲才会强劲。可见,对于那些国际大公司来说,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投入是相当可观的。但对于国内陶瓷企业而言,投入却是捉襟见肘,由此带动的创新也是苦涩的,更是一种难言的隐痛。

投入少是隐痛之一。由于受经济效益的制约,众多陶瓷企业对研发投入力不从心,即使上规模、有档次的陶瓷企业,其研发经费也不会太多,达到百分之一二就已经相当不错了。由于研发投入少,使真正高档次、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技术难以问世,企业间相互模仿、低价竞争,更难有可观的收成去投入研发去提升质量,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研发投入的“短腿”制约了我国陶瓷企业的“长跑”。

仿制风是隐痛之二。作为陶瓷业一道独有风景的仿制风,在陶瓷业已是人所共知的秘密。个别企业投入相当的人财物力研发成功的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申请国家专利保护,或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产品,时日不多就会有貌合神离的赝品出现在市场上,生产设备的均好性与相关生产技术的普及为陶瓷产品的仿制提供了便利条件,但这也成为陶业的痈疽。如果陶瓷业不能在创新方面求得解放、寻得突破,独有风景将成为末日独白。

思想不重视、思路不清晰是隐痛病因。由于许多陶瓷企业没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因此对创新轻视加漠视,与其投入相当的人财物搞研发创新,不如仿制见效快、收益大,并不考虑企业的长远打算,因而为国内陶瓷业的创新乏力埋下了祸根。缺乏战略思想和发展思路,致使陶瓷企业陷入一种逐利的本能需求,且这种逐利本能的发挥是不正确的,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也是深远的。如果我们不能在思想上提起对创新的认识,在思路上辨析创新的意义,那么创新将成为一块毫无价值和意义的招牌,更会成为陶瓷业健康、持续发展,由大渐强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坚持推进自主创新,与时俱进,用新思想适应新要求,用新思路分析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才会促进整个陶瓷行业、企业的科学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客观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市场在不断更新变化,变化是自然规律,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因此陶瓷企业既要加强管理创新,跟紧世界前进的步伐,扣紧时代律动的脉搏,以新思想、新思维、新理念不断探索、与时俱进;还要加速技术创新,掌控引领市场潮流的技术和产品,打造核心技术与竞争优势。管理与技术是企业腾飞的双翅,如果陶瓷不能对这两个基础环节实施有效的创新,那么就会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拥有一流的设备,生产二流的产品,卖三流的价格。

竞争优势亟待磨砺

我国陶瓷业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或许业内人士会寻思良久却无从言起。因为30年的发展,成就了中国陶瓷业的繁荣与大,众多陶瓷产区的兴起轰托出繁荣,简单数字累加汇集出“大”,却不是强,而且真正的市场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已诞生了世界最大的瓷砖生产企业,也有生产规模跻身国际卫生陶瓷产量十强的卫陶企业,但是,我们仅做大了,但尚未作强。衡量企业成长的标志,一个是“大”,一个是“强”。所谓“大”是指企业的规模大,一般用产品销售额、资产总额、企业员工数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表示;而“强”的内涵比企业“大”要复杂些,所谓“强”是指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或者具有别人拿不走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抵御市场风险。我国的陶瓷企业,在“恋大”情结的怂恿下,不断膨胀自己,跻身国际规模前列,但经营绩效和市场竞争力却与国际知名公司相去甚远,在营业额、利润等指标方面更是差距明显。这说明,我们的陶瓷企业不仅离真正的“大”有相当的差距,离“强”更是相差甚远。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主要产品陶瓷墙地砖的花色、品种、规格达上千种,卫生陶瓷的造型、款式、功能有上百种,国际上目前拥有的主要产品,我国应有尽有,瓷质砖产品系列及大尺寸墙地砖具有特色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一旦追究起我国陶瓷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却囊中羞涩。目前,国际上的三大陶瓷强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都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意大利以“设计”、“科技”加上“品质”的竞争优势,建立了以玻化石、仿古地砖、时尚墙砖为主流的配套产品;西班牙在全世界首创高亮水晶修边砖,以利益基点为切入的核心战略;日本在“小而美”的马赛克市场上一枝独秀,走马赛克加上“生态科技产品”之路。而我国陶瓷业,或许可以在简单数字累加组建的“大”中找到并不十分豪壮的竞争优势。目前,我们仍在沿袭着劳动密集型加资源密集型的老路,仍在标榜产品的“巨大”,仍在炫耀OEM的产品,仍在热衷出口的价格竞争,仍在痴迷品牌的“多子多福”,仍在无休止地依靠老祖宗留下的资源维持生计,如果长期以往,陶瓷业的明天将会如何?恐怕每个人都不敢去想。

再如我们难以启齿的产品设计。有专家指出,一些外国公司直接将他们的陶瓷设计所办到中国来,如北欧一些国家的知名大公司最近就在广州设立了陶瓷设计研究所。这些外国陶瓷设计研究所的设计人员大多是中国艺术院校培养的。外国公司除了要求这些中国设计人员在设计上出类拔萃外,还着力培养他们的市场感觉。比如要他们专门研究美国的瓷器市场、美国瓷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专门派他们去美国考察当地的陶瓷市场。这就使这些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非常有针对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游宇认为,中国日用瓷器虽然在材质和制作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外国产品,但是在设计上还是有差距的。现在,真正既懂陶瓷设计又有市场意识的设计师可以说奇缺。同样,我们建筑瓷砖与卫浴产品的设计,也存在这样的严重“软肋”。而且这种差距导致的竞争优势乏力是长期性的,严重点儿说也是致命的。

市场竞争优势,不仅关系陶瓷业的发展,更关系陶瓷企业的命运。我国与其他陶瓷强国相比,在竞争优势方面还逊色许多,但是,我国一些知名陶瓷企业和品牌,洞察市场竞争的变幻,已开始锤炼自己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如广东东鹏陶瓷对自己的品牌精心打造,努力追求自己的中国风格,其大规格瓷质抛光砖生产技术领先世界;江苏昆山的冠军瓷砖追求绿色环保、与人贴近的自然生存理念;上海亚细亚追求人性化的设计风格,广东唯美陶瓷把形式美带入企业,将瓷砖与服装的美学特性结合起来,倡导瓷砖的人性美;广东蒙娜丽莎追求瓷砖的艺术美,唐山惠达卫浴把节水作为追求的目标,等等,为促进企业的发展,扩大品牌影响,增强竞争优势,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总体而言,我国陶瓷业包括陶瓷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和突出,仍亟待磨砺和增强。培育竞争优势,不仅需要陶瓷企业抛弃单纯意义上的“恋大”情结,更需要精耕细作,做强品牌。

品牌差距,急需强健的“软肋”

实践证明,品牌提企业形象的集中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企业的成功就是一个品牌的成功,一个品牌的成功就是整个企业价值链的成功。伴随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壮大历程,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外一些知名陶瓷品牌登陆国内市场,我们有了面对面与之比较的机会。通过品牌的横向对比,我们发现,品牌竞争力缺乏是最大差距。在品牌塑造方面,国外企业的最大特点是突出强势品牌,把品牌看作是企业的生命线,在品牌价值创造方面,差距也较大。

最简单的例子,目前我国是世界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大国,世界十大卫浴品牌几乎全在中国设厂和贴牌,单论贴牌,说明国内生产的陶瓷产品在质量方面是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但大量的出口产品都身标异国品牌,身价也因此陡然上升,不能不说明我国陶瓷业在品牌方面还是差距明显,要走的路还很长。

然而,伴随着陶瓷业品牌发展的,却是挥之不去的、热热闹闹的多品牌情结和洋品牌心理。多品牌现象在国内陶瓷企业中已成为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线,多子多福的多品牌情结,使陶瓷企业尽可能多地抢占市场、增加收益,但不容忽视的多品牌双刃剑同样带给陶瓷业稀释有限资源、分散企业精气神等难以治愈、不显表象的硬内伤。而时下的陶瓷业却依旧在为多品牌获取的丰收而欢呼雀跃,依旧在为多品牌的发展而呕心沥血,是喜还是忧?!同样,洋品牌心理使得漫步陶瓷市场仿佛置身异国他乡。品牌理念的差距,是导致品牌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在崇洋心理作祟下,洋品牌泛滥。品牌塑造理念的差距,忽视品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依旧痴迷于卖产品。品牌经营理念的差距,往往导致品牌短命,一些有生命潜能和价值的品牌过早夭亡。

国内陶瓷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的塑造,陶瓷强国的奠基离不开国际知名品牌的涌现,而品牌竞争时代的主角更需要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来担纲。面对急需强健的软肋,面对国际众多知名陶瓷企业和品牌的登陆,我们已经别无选择。近几年来,我国陶瓷业在品牌征途上的努力还是卓有成效的。从中国驰名商标到中国名牌再到国家免检产品等一些国家级的奖项中已不乏陶瓷品牌的身影,已经涌现出了诸如惠达、鹰牌、东鹏、新中源、新中源、亚细亚、冠珠、马可波罗、蒙娜丽莎、箭牌、斯米克等国内陶瓷一线品牌。目前,众多陶瓷品牌正在努力向国际知名品牌的阵营中前进。而实现陶瓷强国的梦想,更是建立在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基础之上。

遍地开花,大而不强的“自然灾害”?

目前,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业有众多产区,已经基本形成“三山一海夹两江”(即:“三山”指广东佛山、山东博山、河北唐山;“一海”指上海,包括江浙地区;“两江”一指四川夹江,包括川渝地区,二指福建晋江,泛指福建省)的版图。此外辽宁法库、广东潮州、江西景德镇、高安,河北高邑、山西阳泉、广西北流等,尤其近来江西高安被中国建材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更为陶瓷新兴产区树立一个标杆和榜样。

产区之多,形成产量之大;产量之大,形成陶瓷大国。是否可以说,恰是形成了这种“遍地开花”式的产区格局,才造就了一个陶瓷大国,但却背离了陶瓷强国的坦途?就如同在中国这个陶瓷“大企业”中,滋生了众多诸如佛山、唐山、上海及江浙、福建、四川等众多品牌一样?为生存、为发展,在同一个市场中相互拼杀,从而导致“中国陶瓷”大而不强?

不容否认,各陶瓷产区陶瓷业的蓬勃发展,为繁荣我国陶瓷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恰是这种遍地开花的模式,造就了一个世界瞩目的陶瓷大国,而且这种模式仍在无休止地自我复制。某地发现利于陶瓷业发展的原材料,利用当地在土地、水、电、税等方面提供的优厚条件,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复建设,生产线在复制中增长,产量在复制中呈几何级数膨胀,陶瓷大国的地位固若金汤,更加无人能及。但资源优势在复制中缩水,能源优势在复制中减弱,环境在复制中不堪重负,竞争在复制中更加白热化。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都是价格战惹得祸?如果没有众多陶瓷企业选手的参赛,哪里会打得如此昏天黑地?如果不是众多陶瓷产区的兴起,哪里会有如此众多的陶瓷企业?如果不是“有水便养鱼”的思想主导,哪里会有众多陶瓷产区的兴起?如果……

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生产经营格局,曾制约了企业走向强企的脚步,同样,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格局,亦会阻碍我们迈向陶瓷强国的步履。具有某种陶瓷生产优势尤其是资源优势而招商引资,大家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目光就盯在有陶瓷原料就得建生产线上面,而不去考虑是否避开陶瓷产品竞争激烈的市场,而形成独具先天优势的、生产陶瓷产业链中的上游产品———陶瓷原料的产业格局,一味投身产品的竞争,也由此形成了陶瓷产区众多、陶瓷企业众多、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缺乏一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优势资源配置的良好的产业格局。陶瓷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有相应的资源供给,一旦资源供给亮起红灯那陶瓷业将逐步走向没落。而陶瓷原料中的许多品种都是不可再生的,其终有枯竭的一天,如果产业格局不合理,造成资源配置浪费,亦将缩短陶瓷业的寿命。而众多陶瓷产区中的众多陶瓷企业却都在蚕食着有限的资源,众多国外企业也纷纷来国内贴牌,更有甚者,个别陶瓷原料企业在进行着宝贵原料的出口贸易,赚取今生消费的资金,却有可能断送明天的生计。资源危机的红灯已在个别产区亮起,由此推而广之至整个国内陶瓷产区,将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已开始令今人“杞人忧天”了。

或者说,遍地开花的陶瓷业发展模式,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铸就了一个无可匹敌、不可逾越的陶瓷大国,但也是这种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陶瓷业的资源和优势,更可以说在浪费着有限的资源。目前,在个别省市不断有适于陶瓷业生产的原材料被发现,是招商引资,再建陶瓷生产基地,卷入滚滚红尘的陶瓷大战之中,还是独辟蹊径,发展陶瓷相关产业?这不仅是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行业协会需要关注的问题。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和高度,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陶瓷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不仅关系着陶瓷业的现在,更影响着陶瓷业的未来。

因此,遍地开花的陶瓷业发展模式,或许是造成我国陶瓷业大而不强的“自然灾害”,这其中人为因素又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企业走向“百年老店”需要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而行业的持续发展同样需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样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近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由中央到地方风声水起,作为陶瓷行业的发展方向,陶瓷企业的追求目标,做大做强是共同的梦想。伴随改革开放30年的奋斗历程,中国陶瓷业成就了做大的目标,下一步中国陶瓷业在由大图强的迈进中,如何实现由“量增”到“质变”的飞跃,首先在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比资源更重要。

评论:展望中国建筑卫生陶瓷未来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建筑卫生陶瓷也伴随着开放的脚步,发展了三十个春秋,从釉面砖到现在的抛光砖、仿古砖、瓷片以及超薄陶板的演变,每一个过程无不经历了陶者们的智慧,从国内到国际,每一个过程无不经历了营销精英的攻克,从当初的小手工作坊发展到现在的大集团,大巨头,少不了策划者以及投资者的英明的抉择。所有这些,使得陶瓷这块大蛋糕越做越大,大家都想来分享这份美味。未来陶瓷该怎么走,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从事了多年的陶瓷工作,浅谈一下自己的愚见。未来三十年,技术创新、设计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策划创新当是每个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也许大家都知道我说的这些,但是企业要真正的去做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应考虑到低能耗、劣质原料的使用、免烧砖、高耐磨陶瓷粉体。低能耗是我们陶企最终能否在行业中立足的关键,怎样才能发展低能耗产品,跟很多方面因素有关,比如做超薄砖,瘦身卫浴,在机械方面以及工艺流程方面改进。例如机械方面,我们可以设计一款超平高吨位压机,让我们压制出来的砖都不用抛光,不易变形且质感好。工艺方面,我们应考虑减少工艺流程,为什么就不能直接用泥浆成型,甚至不用球磨,直接对辊原料成型等等。在劣质原料使用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城市的废弃物以及工业废弃物的使用,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利用等等。免烧砖和高耐磨陶瓷粉体是我们将来发展的动向,免烧砖可以是无机物跟无机物、有机物、金属、高分子材料的任意一种结合免烧、甚至可以是跟两种或者三种的结合体,通过复合黏结等方式免烧成的砖。高耐磨陶瓷粉体,它采用的是生产色料或者涂料的工艺原理,按照喷涂漆的方式装饰的一种新型高耐磨材料,使我们在同一平米的地方用砖铺跟用这种材料涂的成本将减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既节能又省钱,为什么不是将来我们要做的呢。综合以上的事实,我认为技术创新应该考虑的是质感创新、节能降耗创新、面状创新、性能创新等。企业要想技术创新,就必须得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强于专业研发机构以及专业院校合作,这样会事半功倍,而不要一味的模仿或者copy,因为模仿或者copy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

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一百万年的历史了,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世界文化,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这为我们的设计师增添了很多素材。在设计创新方面我认为:首先要考虑文化问题,每一个地方应该有每一个地方的文化,我们设计师应该考虑当地文化,为当地专门设计,而不是象现在的一撮而就。其次应该考虑使用感受问题,如果你设计的砖只能是在某些特殊场合使用,就不应该放大众市场上去,那样即使卖出去了,别人用了过后也会觉得有受骗的感觉。再次就是要结合生活,不要脱离实际,凭空想象设计出来的东西是没人接受的,应深入大众生活,看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设计什么。毕竟我们的产品是面对大众的,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喜好。

营销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这里,我只能说要想做大做强企业,必须做好营销,做好营销就必须做到: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服务体系,加强展示效果等。要创新营销也得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实施品牌战略说白了就是树立自己企业的形象,要使自己的产品在大众人的心中,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去商店购物时,不知道选择什么商品时,我们就想到了曾经广告上的品牌产品,认为用那东西准没错。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的产品不能只在中国卖,要做大做强就必须面对全世界,让世界人民都用自己的产品,这就得与国际接轨,加强合作。三、做好服务体系,是我们陶瓷行业必须做的,一个好的服务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中国人在日本买东西和在中国买电话感受,在日本买了电话,售后服务人员上门为他安装且自带鞋套和饮用水,装完,把现场整理得干干净净并有礼貌的对他说:“打扰了,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只管联系我们。”而在中国买了电话后,打电话叫售后服务来安装,拖了十多天,不是这忙就是那忙,且上门安装也不带什么鞋套和饮用水,一切都认为是主人应该付出的,甚至更让人难受的是,装完走人后,地上还残留了一地的线头等杂物,从这个故事对比我们就可以知道主人在两次装电话的心情。所以,一个企业销售服务很关键。四、加强展示效果,即我们现在的展厅,这一块,我们的创新还是不错的,采取模拟铺贴的效果,让顾客一进点就知道自己适合哪一种风格,未来的陶企在这一块上下工夫,一定会销售得更好。

再简单谈谈管理创新,现代所谓的5S,6S,7S甚至是8S管理都没有几个企业能真正做到,这里我不谈多少S,关键谈一谈心理管理,首先要加强员工的素质培养,只有素质上去了,我们才能谈精神,只有精神上去了,我们才能谈效率、谈安全、谈节约等等,如何使企业员工的素质上一个台阶,首先应该是培训,要在培训过程中让员工认为这个企业我就是主人,让他们知道离开了这个企业对自己的损失,更要让他们感到他们无时无刻都在受到关注,只要做到这样,企业就不用担心效益会上不来了。

策划决定企业的方向。一个好的策划案,不但可以提升销售,促进品牌传播,同时也可提升品牌的竞争力,进而在竞争中立天不败之地。策划品牌创新,策划广告创新等等,提升一个品牌或者建立一个新的品牌都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所以品牌策划创新是未来陶瓷发展的必由之路。策划广告创新,我们可以通过现代以及未来的资源,除了现代昂贵的电视、报纸、路牌以及墙体等广告外,我们还可以考虑网络广告,网络已经越来越成熟,网民也越来越多,且网络上做广告便宜更多,所以策划在网络上做广告也是势在必行的。

未来三十年,我们的陶企会更加规范,陶瓷行业会更加竞争激烈,这就需要我们技术、管理、营销、策划、设计再上一个新台阶。聚集所有在陶瓷行业打拼的人们一起努力,相信中国的陶瓷将走到世界陶瓷行业的顶端。打造出真正的“中国创造”。让世界人民都知道CHINA的真正含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建筑陶瓷成为“中国名牌”弃儿的思索》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建筑陶瓷成为“中国名牌”弃儿的思索》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陶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