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注意 > 导航 >

紫砂收藏-鉴别应注意的七个方面

紫砂收藏-鉴别应注意的七个方面

瓷砖注意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2021-04-13

瓷砖注意。

一件完美的器物,正如一部小说,情节是必要的,但没有细节就不能传神。紫砂壶上的纹样、雕刻方法、文字内容、贴花形体位置,就象文学中的“细节”,而这种细节对紫砂壶是观赏和鉴别极为重要。名空的作品历来为好古者及壶迷们所追逐,因此,历代都有仿制的赝品,所以,要从各个方面对紫砂壶的真伪进行分析判断。

泥料胎土:色相、颗粒度及光泽肌理,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工艺牾,其胎土也采自不同的矿脉。如古代的沿线色黄,是因未掺氧化铁粉所致;清后期的“天青泥”就与历代泥料不同。

造型风格:各个时代对美的感受和形式要求都有特定的标准。造型风格,整体比例,嘴、把、钮的配制,都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工艺手法:正如每个人签名笔迹不会一样,紫砂陶人的工艺手法即使出于同一师门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如线条的粗细曲直、轮廓的方圆锐钝。

气质神韵:大凡名家之作,都有一股不可模仿的神韵和灵气,它是泥料胎土、造型风格及工艺手法的集中体现,也是鉴别真伪的最佳标准。

熟练程度:一般来说,名家之作的书画神韵与刀法熟练程度,是作伪者难以仿制的。

印章款识:作假者最方便的就是伪制印章或款识,所以,仅凭印章鉴伪是最容易走眼的。

时代特征:古代的壶有上特征,就是过泥粗糙、色泽多为现代特征,且在内孔、边沿、题字、技艺等方面容易露出破绽。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紫砂壶收藏鉴定的几个方面


紫砂壶收藏鉴定的几个方面

泥料胎土

色象、颗粒度及光泽肌理。不同年代的不同矿脉各有特点,清后期的"天青泥"就与历代泥料不同。

造型风格

各个时代对美的感受和形式要求均有特定的标准,造型风格,整体的比例,嘴、把、钮的配制存在着差异。

工艺手法

工艺手法即使是同一师傅传授也会有不同的风格

气质神韵

最重要的标准,名家之作,由于独具高超的艺术素养和熟练的专业技巧,以及对泥料性能的深入了解和窑温的把握,其佳作自有一股不可模仿的神韵。

印章款式

印章款式是判断真假的一个因素,但现代造假技术可以以假乱真,不可全信。

分辨新旧

流传至今的真旧紫砂器不多,完美而又古朴雅拙的紫砂珍罕品,更难得到,旧的若属真旧紫砂器,往往器表有一层自然的光泽,是由于久经盘玩,慢慢地透出来的温润光泽,被称之为"精光内蕴"新器造旧,决无此特点,分辨新与旧时,要特别谨防新器造旧术的欺骗,切勿只重器表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素质.

提防拼凑

真旧明清紫砂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大都不甚完美,或有残损崩裂.由是出现了各种修补拼凑术,如用蜡补缺.粘合后,再涂泥作色的;以陶泥仿制,拼合后,再作旧的;加彩紫砂腿色,以颜料添补的;器物残损,以金属片镶包,或以玉等嵌替的等等.鉴定时,只要留心并细致查看,就会惊异的发现修补拼凑的痕迹,而且"虚位"很多,因为经过修补.拼凑.调色后的紫砂器,其形制.色调.质地,与愿器皆不可能完全相同,总有差异,并或多或少的丧失了原作的风貌和特征.

器形质地

紫砂器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时代的烙印和标志,概要归纳有以下的主要特征:明代比较注重器形,紫砂器的造型高雅朴拙,器物较少有装饰,故以素朴为主;清代前期,紫砂的造型丰富奇特,注重器物的装饰.加彩.堆雕等异彩纷呈;清代后期,紫砂的造型趋向简化,多取平面,注重雕刻诗词书画,器物的"文人"化味很浓.紫砂器的质地,有粗幼之分,粗糙者不受欢迎,细腻油滑者为上品.一般讲来,名家之作,精工细雕,胎质比较细腻,表面皆较平滑.

题字用印

紫砂器题铭,据现有资料最早见于龚春壶把下刻"供春"二字,其后盛行.在紫砂器的发展过程中,许多陶艺大师的题铭风格亦不相同,鉴别时,应当明察秋毫.制砂者署名.制名,是在明清之际才出现的;真正流行在器上镌刻诗词的,始于清代后期的陈曼生,以后蔚然成风.

陶瓷器收藏应注意的一些保养知识


陶器篇

陶器是用河谷沉积土、普通泥土等无机物做原料,经过80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焙烧,使之硬化而成的物品。由于原料等基础因素决定了其不透明性、有小孔、吸水性等特点。陶瓷的种类很多,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和釉陶等品种。

由于陶的抗压强度不高,和瓷器相比烧制温度偏低,脆而易碎是它的典型特征,所以在收藏时要防止硬物对它的碰撞,同时还要防止器物之间的碰撞。小件器物可放在锦盒之中保存,大件器物切忌堆放,应以柜架存放为妥。

陶器由于质地较为疏松,具有很强的吸水性,陶器在大量吸收水分的同时,一些可溶性盐类和其他杂质也会侵入陶器内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盐类的结晶和溶解现象反复交替变更,会使器物变得更加脆弱。对于那些无釉的陶器,不要用湿手或脏手去触摸,陶器粘上污渍之后是极难去掉的。对于彩陶要时刻注意颜料中的胶结材料是否老化,发现脱落时应用10%的聚醋酸乙烯脂丙酮溶液粘贴。釉陶由于烧成温度较高,其强度和耐火性优于一般陶器,但要注意其釉层是否完整,盐类会在无釉处进入胎体。可以说可溶性盐类是陶器收藏中最主要的危害,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出变化,但时间一长(2年至3年),器表就会泛白,其结晶物会造成釉层剥落。如果釉和胎的结合程度好,可以用清水洗涤洗去盐;如果釉和胎的结合程度不好,应以高分子材料固定,再施以洗涤法。对于那些年代久远,非常脆弱的器物,无法采用水洗时,可以采用纸浆包裹置换法,将吸水性能良好的纸张(如过滤纸等)搅碎成纸浆,然后敷在器物上,这样器物中的盐类物质会转移到器表,并在纸上结晶。反复敷涂若干次即可去掉盐分。

瓷器篇

瓷器的质地较陶器致密坚硬,且光滑不易吸水,气孔壁较小,在纤维结构上含有较多的玻璃态和一定量的莫来石晶体,这些瓷器的特征,使光线、有害气体、虫害等都不会对它产生作用。但在制造过程中,受本身材质所限,瓷器脆而易碎,所以,瓷器保护的重中之重是防震、防挤压、防碰撞。小件瓷器必须入锦盒收藏,而且要一器一盒,以防相互之间的摩擦碰撞。裸放的大件器物要放稳,周围环境中不能有易倒的硬物。虽然瓷器不怕有害气体,但某些物质的溶液对瓷器是有害的,如碱对釉有腐蚀作用,强酸可以改变瓷器表面光泽,使彩绘变色。所以,瓷器的收藏必须远离污染源。一旦瓷器染上污垢,可以用清水洗涤,但不要用较强的化学试剂,以防伤及釉面。

瓷器如果在收藏时不慎损坏,切勿自己动手修复。但对那些小毛病可以进行尝试,如炸底、窑裂、冲口。炸底是在瓷器收藏时因外力的打击使器底产生裂纹,通常在3条以上,呈放射线状,多透过胎体。虽在正常保护下裂纹不会加重,但稍有外力便会加重,直至器物完全损坏。对于这种现象,可先行清洗,用棉花条蘸水固定两端,覆在炸底上,然后用浓硫酸滴到棉条上,饱浸度为80%至90%,再用塑料封底。隔日开封,反复几次之后,用无色透明、固化速度快的环氧树脂粘合剂进行封闭。

窑裂是器物在烧造过程中出现的缝隙,或在器物腹部,或在底部,由于是器物本身所致,比人为的损伤程度要轻。但也要进行处理,否则在潮湿的保存条件下,会造成胎体的膨胀和收缩不匀,影响其寿命。冲口是器物因外力撞击出现的长短不等的穿透器壁的细纹,此现象多发生在盘、碗类器物上。这种损伤往往是逐渐发展的,即裂纹会自然延长,在外力的震动或冷热骤变的情况下也会继续开裂。由于这种开裂多在器表,在清洗时可用“84消毒液”浸泡,把冲口内的黄渍浸出,然后加以固定,方法同于炸底。为了保证美观,器表不要涂太多的胶。除上述损伤之外,余者皆不可自己动手。

陶器收藏品与瓷器收藏品在保养方式上有很多不同,收藏者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材质来选择合适的保存方式。

古董鉴赏活动应注意小节


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朱家溍先生近年出版的专著《故宫退食录》,开篇有这样的话:"我从幼年对文物耳濡目染,到十几岁就随着父亲每日接触金石书画。卷、轴、册怎样打开收起;铜、瓷、玉如何拿起放下,都和生活中其他事情一样熟悉。"

"怎样打开收起"、"如何拿起放下"?这是什么意思?读后我有些茫然。恰巧

后来有机会采访朱先生,我就此问题向他请教,老人眨眨眼睛,没讲什么大道理,只打了三个比方:一、在观赏手卷时,左手随开,右手随收,动作要轻,展开不宜过长,画背不要蹭桌面;二、擦拭硬木家具,上面的摆件挪位时,要端起来,不能来回蹭,以免家具包浆出现划痕;三、立轴在展开时,不要手托画背,以防画芯出死摺。

朱先生说:"文物古董,接触它们时,一招一式都要十分小心,稍有差池,就会损坏东西,有些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在一些小节上应该养成好习惯。"

老人说到了"小节"二字。古语云:"小节不彰则大节亏",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一个不小的问题。仔细想来,在我们对古董的鉴赏中,的确有很多这类"小节"问题被忽略。

我的一位朋友,人送雅号"弹哥"。无论谁的瓷器,只要到他手里,就会用拇指不住地弹敲,以检验瓷质,并藉以发现眼睛看不见的破损。这就是种很不好的习惯。瓷器,尤其胎薄质细的瓷器,是经不住这样振动的,本来很完整的瓷器,往往会因为弹敲诱发的内部谐振而出现当时不易发觉的损害。致于本来就有冲口或暗裂的瓷器,那就更会因为外力振动造成的应力集中而给瓷器带来更大的损坏。

玩古董当然要"把玩"。而如何"把",就大有讲究。据传曾有电视台在摄制节目时,两位佳宾因大意,致使一件明代瓷器在交接中坠地摔碎。这就是没有"把"好。我在潘家园曾见过这样一幕:一位先生把看完的瓷器交还给摊主时,先说一句"接着",然后左手托底,右手捧边,递还过去,再提醒一句:"拿住了没有?"得到肯定后,先松右手,再松左手,完成交接。表面看,这好像有点夸张,但这无疑是最牢靠的做法。

再有,我们说"把",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抓",在观赏器物时,最好是"捧"。有位老古董商说过一句话,叫作"炉不攥耳,碗不抠边,壶不端把",这实在是经验之谈。因为但凡古董,年代必久远,内部组织结构往往产生变异,一些较重的器物,你只图方便,抓它好拿的地方,而恰恰这些地方就有可能经不住器物全身的重量,而把东西掰坏。我就亲眼见过一只青铜鼎被人不慎掰掉一条腿的"惨剧"。

需要指出的是,把玩古董,从主观上切不能有轻率和漫不经心的态度,更不能玩"潇洒",应该把手中的古董看得很神圣,惟其如此,你才会做到时刻谨慎。一位日本京都大学的教授`,在看一只汝窑碗时,双手捧端,前胸内含,腰向下弯,好像整个身子都在叫劲。我告诉他,不要紧张,他的话很耐人寻味:"不是紧张,是尊重——它比我爷爷的年领还大呀!"得承认,我们国家的古董数量不少,其中不值钱的大路货就更多,但我们不能以是否大路货而决定对它们的态度,须知再不值钱的古董,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损坏一件就少一件。

说到小节,附带我又想到一些在购买古董时应该注意的小事。我曾在买一只茶壶时,因看底款而没按住壶盖,把壶盖摔了;也曾因为给一只怀表上弦而拧断了发条;还因为走路不小心踢坏过摊儿上的瓷器。我的一位朋友因为看一只烟袋,不小心铜烟袋锅掉下来砸坏一件料器;我的另一位朋友因为想看一张茶几的底,而搬断了一块望板。凡此种种,本来只要稍加小心就可以避免,坏事就坏在了不拘小节上。

总之,每件古董文物都焕发着绚烂的历史文化异彩,但它们毕竟都老了,我们每个古董收藏者在鉴赏活动中,一定要怀着一种对"老者"的尊重和一种对"弱者"的爱心,去呵护它们。

造假绝不是紫砂界的主流,收藏紫砂壶应量力而行


宜兴紫砂壶,起于北宋,盛于明清,以其材料产地的唯一性、工艺的独特性以及造型艺术的多样性闻名于世。对于收入不高但喜欢紫砂艺术的收藏爱好者,瓷库中国专家建议收藏中青年陶艺家的作品是首选。

特别是它结合书法、绘画、金石等艺术手法,与文化结缘,与茶道联姻,直至今天已经产生了一种独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在中国传统艺术乃至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

在济南市人民政府、山东省茶文化协会、齐鲁晚报主办的“茶博会”开幕之际,瓷库中国小编采访了专程赶来参展的几位紫砂界名家。

卫江安:造假绝不是紫砂界的主流

6月4日上午,小编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采访了正在布展的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院长卫江安。

“紫砂煲”的余波尚未消退,最近,有关“紫砂壶”的质量问题又相继曝光。对此,卫江安表示,造假毕竟是少数商家的行为,根本不能代表紫砂界的主流。媒体曝光“紫砂黑幕”,对真正的紫砂陶艺家不会形成冲击。“反而会让老百姓对紫砂壶有更深的认识,对假紫砂壶会形成打击,而对于货真价实的紫砂壶,则会起到保护作用。”他表示,此次组团来到济南参加“茶博会”,也是想在收藏大省山东进一步宣传紫砂文化。

对于收入不高但喜欢紫砂艺术的收藏爱好者,卫江安建议,收藏中青年陶艺家的作品是首选。“他们的作品价位一般在三千至一万元不等,做工都比较精细,从长远看增值空间较大。”对于市面上常见的百元上下的紫砂壶,卫江安说,“虽然都说是紫砂壶,但说实在的,几十元哪能买得到真的紫砂壶呢?我认为至少有一部分是假的,即便是真紫砂,所用的也不是优等的原料,因此从收藏角度来说,不建议大家购买。从实用角度来讲就另当别论了。”

周汝平:收藏紫砂壶应量力而行

紫砂壶作为一种工艺品,普通市民是很难进行辨别和鉴赏的。6月3日傍晚,宜兴紫砂收藏鉴赏专业委员会会长周汝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紫砂壶的一大特点是“透气不渗水”,因此最简单的辨别方法就是,假的紫砂壶吸水性差,真的紫砂壶吸水性强,可达到6%,因此表面被淋水后不会留有水迹。此外,还可通过“泥、形、工、款、功”来鉴别壶的真伪高下。

周汝平说,宜兴紫砂主矿目前已基本枯竭,紫砂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目前市面上大量流通的所谓“宜兴紫砂壶”中,有许多是不法商家用其他原料烧制出来的。有的十几元,根本不可能是紫砂壶。他介绍,紫砂壶历来分成日用品、工艺品、特艺品、艺术品四种档次。高端的特艺品和艺术品在收藏市场上有着势不可当的趋势。然而,收藏是一种心境,并非一定把最贵的东西据为己有。他建议,收藏要量力而行,工薪阶层可以选择普通价位的工艺品紫砂壶,实用收藏两不误,同样能在紫砂艺术里得到精神的洗涤。

紫砂大师顾景舟谈紫砂老壶的鉴别与收藏


老紫砂壶是附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茶壶,为全手工制作,更具工艺性,从年代上划分,我们以民国以前的出品作为一个阶段标识。

紫砂壶的断代和辨识,比起书画、瓷器等文物,要复杂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紫砂陶的时代风格和艺术特征区别不明显。

明代的紫砂壶,至清初已极为珍贵,现今广为人知的可靠“明壶”,基本上都是墓葬出土的紫砂壶,如吴经墓葬。从典籍记载及其实物来看,这些作品作品的造型大气、沉稳,但用泥不够纯净,工艺水准也不如清代精细、严整。

已故大师顾景舟,对19世纪中叶以后以及至20世纪初期的仿古作古问题,有独特的发现和感受,现兹录如下,有助于紫砂壶收藏者对老壶、古壶的辨识:“凡是意仿明代紫砂名家类型的壶,无论在技艺上、泥色上都是远远超过历史原作,因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事物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更是长足地提高着,所以仿模制品与明代传器相比比较,都显示出后世模仿品的优越水平。至于清初延至中期的几位杰出大家,如陈鸣远、圣思、邵大 亨等的旷世佳作,不管复制者技巧多么精工,总觉得在神韵上有所不逮。但这类作品流传至今日,一旦偶为好事者所获得,当然还是很有赏玩珍藏价值的。它应当区别于现代的假冒伪造的赝品,亦更异于近年出现的借图谱伪造再仿的技低质劣产品的假中之假,用以自欺欺人,好事者诚然不可不千虑慎辨,以免受骗上当。”

从五个方面入手明代瓷器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景德镇为主的官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鉴定明代瓷器,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1、胎釉

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出颜色深浅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 脂似乳的莹润光泽。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 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 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熟练并善于识别其 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 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 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好首先选用纤巧,精致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余下的 和大多数大的器型推向民间市场。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 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特别是日用器)之外,产生了压手杯,鸡心杯,倭角瓶,卧足杯,斗,水注,镂空瓷器等。例如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 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颈、耳、柄、腹、底、足、流、系、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 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3、色彩

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青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 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点是青花料有很大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 进口苏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淡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兰中泛紫。除青花外、 还有甜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兰、浅黄等单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瓷 器。

4、瓷器纹饰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 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 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比较精细,晚期有的龙鳞画得草 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但龙爪雄壮有力。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咀龙。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 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纹饰多为云龙、云凤、缠枝花卉,后来出现人物、飞 禽走兽、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

5、款识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 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 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从四个方面鉴定明代的陶瓷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窑场数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即工匠完成官方规定的任务后,可以进行自由经营,客观上对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民窑不仅产量超过官窑,而且烧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可以与官 窑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对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名贵品种,更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贵的品种,便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对那些维肖的仿品,便能独具慧眼,看出其虽维肖但不维妙之处,从而窥出破绽。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国力一样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尤其青花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中亚伊斯兰国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侯下,能烧成像宝石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当时出现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脱胎暗花盘碗,青花压手杯之类,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远远不可企及的;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仅见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品及民国时的赝作,除此而外其他时期少见。至于成化时期,器型惟重纤巧,大器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类,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二、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远近疏密的层次,笔力纤弱等等。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作为中国陶瓷史上重要发展时期的明代陶瓷艺术的欣赏及鉴定,不仅是文博工作者的必修课,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也必将成为越来越多的陶瓷收藏受好者和享受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必将成为提升全民文化修养的一个方面。

通过哪些方面来鉴别汝瓷窑?


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 也列汝窑为第一。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德御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烧,但鲜有乱真者。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遗址烧制民间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系汝窑中一部分。烧瓷时间长,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质量比耀州逊色,烧瓷历史比耀州晚,明显受到该窑影响,属耀州窑系。

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晚期在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二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后人补刻的。

鸭蛋壳青色: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

蟹爪纹: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透明无色似冰裂,俗称为”蟹爪纹”。“奉华”和“蔡”: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应为后刻,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