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假官窑瓷器暗访记 天衣无缝的“接老底”

景德镇假官窑瓷器暗访记 天衣无缝的“接老底”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17

景德镇古代瓷器。

4月,古玩春拍市场火爆。瓷器,尤其是明清官窑器再次成为拍场的焦点。北京保利的瓷杂专场总成交额高达1753万元,嘉德的瓷玉工艺品部分拍出4580余万元,香港苏富比更是以7.5亿港元的成绩刷新了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的拍卖纪录。

然而,在拍场以外同样亢奋的还有——瓷器造假。近年来,随着古代官窑制品市场价格飙升,并不断创造天价,为了牟取暴利,官窑造假业也迅速发展壮大。无论是从制作工艺上还是流通渠道上,造假都已经俨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近日,循着相关人士提供的线索,本报记者与《谁在拍卖中国》一书作者吴树暗访了国内明清官窑的制假重地——景德镇,希图为读者揭示文物造假的真实状况,并探索隐藏在其背后的利益链条。

天衣无缝的“接老底”

暗访人物:俞秀峰

身份特征:“70后”的实力派

暗访地点:俞家作坊

俞秀峰就是章一敲所说的“年轻新秀”之一,凭借高仿粉彩官窑的制作,今年刚刚33岁的他已经拥有了3000万元身家。这个身材瘦小、高额头、凹眼睛的年轻人在不经意间透露着精明和雄心。他的家中难以嗅到生活气息,因为这里更像一个大的陶瓷作坊——地下窑炉、练泥房、绘画室,还有让人眼花缭乱的陈列室,一应俱全。

见到伪装成“买主”的记者一行,俞秀峰二话不说,拿出一本某拍卖公司的拍卖图录摆到记者面前,翻到其中一页:上面印的是一个清道光绿彩绘九龙圆瓶,拍卖价为130万。记者在看图录的时候,俞秀峰把一个一模一样的圆瓶放到了眼前。“图录上那件是我原来做的。这只是新做的,没有处理过,一旦做些旧绝对没问题。”他对这件高仿品的要价为:1.5万。

“你怎么断定这就是你的仿品?”记者问。

“人家买去后送拍是不会告诉我的,我平时逛书店看到拍卖图录后就会认得。比如这件圆瓶,真的就在我这,真品是300件(件是计量瓷器大小的单位),仿品是500件,我自己做的东西只要看一眼肯定认识。”

“你也会买真古董吗?”

“当然,我买过的真东西花了我不下200万元。买来这些‘母鸡’后,就让它们‘下蛋’,就是按照真瓷器仿造赝品。比如这对乾隆的粉彩瓶,我当时买来花了12万元,仿制一对新品最少能卖到两万元,做够一定的数量后,就稍微加点钱把‘母鸡’也卖掉,再买新品种,接着仿。我们的目的就是赚钱。”俞秀峰略显出一丝得意,他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书房,两个一米宽的书橱里摆满了“下蛋”用的“母鸡”。

这些所谓的“母鸡”是否属于真品,一时不得而知。因为在一般收藏者眼里被视为宝贝的古董,在俞秀峰这里却随意摆放,真假混迹,有的还充当着来客的烟灰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做出的高仿品的确堂而皇之地走进了拍卖场,并成功拍出。

“拍卖公司怎么会收高仿品呢?”记者想知道这些赝品怎样进入专家林立、戒备森严的拍卖行。

“一般送拍时,会拿几件真品,再掺几只假的,如果能一起送进去最好,如果通不过,就想办法买通拍卖公司的签单员,承诺把拍卖赚得的钱和他分成,那些钱比他几千块钱的薪水高很多倍,所以很有可能买通。”

当然,除了买通关系,能够上拍的仿品在技术上一定也有其过人之处,俞秀峰的独门绝技在于:接老底。瓷器底部的落款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元素,俞秀峰把新做的瓷器底部削下来一块,再嵌入一块出自官窑旧址的残破真品的底部落款,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赝品的可信度。

其实新瓷接老底并不是什么新发明,一般官窑瓷器的仿造者都会做。但要将真假瓷片粘接得严丝合缝可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做得稍有差池就能被肉眼看出。俞秀峰自豪地说,他的接底工具精密度相当高,一台仪器价值就上百万元,工人技术也十分娴熟。“这个笔筒就是新的,底部接了一个官窑的款,只要稍后一喷绿,接缝就一点也看不出来了,天衣无缝。”俞秀峰给记者展示他的杰作,“这块底买来花了3千多元,而一旦接好后加上彩能卖到2万多元。”

在展厅的角落,记者看到了一堆散落的碎瓷片,多是瓷器的底部,上有各种朝代的落款,其中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居多。俞秀峰说这些都是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的瓷片,有专人挖出来后卖给他的。

御窑厂是明清两代专门为宫廷制作瓷器的部门,为了保证送入宫中的瓷器都是精品,每当一窑瓷器出炉,凡有瑕疵的都会被敲碎扔掉。因此在窑址下,至今仍埋有大量瓷片。据《江西日报》记者、著名瓷画家郑云云介绍,御窑厂遗址上原本是景德镇市市政府所在地,遗址被发掘后,政府就迁到了新都,同时御窑厂也被保护起来。据说有人为盗挖遗址下的瓷片,故意在御窑厂周围租住了一些店面,白天开门却不做生意,晚上便打地道盗取地下的瓷片。

除了瓷器本身以外,俞秀峰还会在包装上做文章。“这对民国的粉彩瓷碗花了几万块,但我看重的可不是这对瓷器,而是装瓷器的盒子。”他指着一个长方形的破旧盒子说,“我会仿照故宫的藏品做一对牡丹花卉碗,然后放到这个老盒子中,只要能上拍,至少能拍到100多万。因为有了老包装,‘露份’就高了,买家很容易就被蒙过了。”

这个17岁就跟着师傅跑上海买假货的年轻人,如今事业正是如日中天。俞秀峰告诉记者,为了技艺精进,他自己经常看书学习,对手下的工人要求也很严格,只要发现赝品有一丝不对,他都要严查原因,并立刻责令工人改正。

就在记者看货之时,又进来两位北京来的买家,看他们轻车熟路的样子,就可以判断是这里的老客户。俞秀峰告诉记者,他的货主要出售到北京,而他的哥哥就在北京的古玩城开店,专门经营他做的高端赝品。

赝品制作流程图

景德镇传统的制瓷工艺十分复杂,有“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之说。此图以青花瓷为例,选择了赝品生产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解析制假过程。

1.练泥拉坯:把古代所用的二元配方(瓷石+高岭土)按比例进行混合,形成瓷泥。进而用脚有规律地踩踏,排除泥料中的空气。然后是拉坯,把瓷泥拉成古代瓷器的器型,这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艺。

2.青花绘制:瓷坯晾晒好后,就用青花料在上面绘画,主要分为勾画和分水两步,也就是描绘线条和渲染填色。青花颜料的选择很有讲究,其发色效果直接决定了仿古的逼真度。因此青料的市场价格也十分昂贵,有的一市斤达到了几千元。

3.施釉烧炼:画好的瓷坯要进行施釉,进而满窑烧炼。窑火的控制十分关键,烧制要严格按照古代的条件,温度不能高于1300度,时间大约在12小时。

4.换底做旧:这是赝品生产的关键环节,先把瓷器的底部用精密的仪器削下一块,再把真瓷片的落款嵌入其中,俗称“接老底”。然后,用氢氟酸、中药或者红茶等液体浸泡瓷器,以去掉釉面表面的“贼光”。

5.包装销售:把瓷器敲出裂痕,或者干脆打碎再重新粘在一起,制造历史沧桑感。把做过旧的瓷器装入陈旧的盒子中,增加可信度。包装好的赝品通过二道贩子倒卖流入各大古玩市场,高仿真度的赝品则经过拍卖等途径进入富豪收藏者的藏宝楼。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景德镇假官窑瓷器暗访记 做旧技术“没得说”


4月,古玩春拍市场火爆。瓷器,尤其是明清官窑器再次成为拍场的焦点。北京保利的瓷杂专场总成交额高达1753万元,嘉德的瓷玉工艺品部分拍出4580余万元,香港苏富比更是以7.5亿港元的成绩刷新了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的拍卖纪录。

然而,在拍场以外同样亢奋的还有——瓷器造假。近年来,随着古代官窑制品市场价格飙升,并不断创造天价,为了牟取暴利,官窑造假业也迅速发展壮大。无论是从制作工艺上还是流通渠道上,造假都已经俨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近日,循着相关人士提供的线索,本报记者与《谁在拍卖中国》一书作者吴树暗访了国内明清官窑的制假重地——景德镇,希图为读者揭示文物造假的真实状况,并探索隐藏在其背后的利益链条。

某拍卖公司图册上的粉彩瓶魔术般地出现在眼前,俞秀峰说那只曾经上拍的瓷瓶便出自他手。

在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景德镇的故事:某地海关截获了一批欲出境的瓷器,经认定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当工作人员将携带瓷器的“文物贩子”扣留起来查问时,这位“贩子”称其携带的都是现代的高仿品,并非真正的古董,但海关的工作人员和鉴定专家们都不相信他的说法。情急之下,他只好请来这批“古董”的真正作者——景德镇的制假师傅,并现场做出一模一样的高仿瓷器,最后他才被释放。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个版本,这其中,当然有讽刺“专家”们鉴定水平的成分,但更多的则似乎是在炫耀景德镇瓷器造假技术的高超。

将信将疑中,记者走进了景德镇。这个制瓷始自东晋、崛起于宋、鼎盛在清的瓷都,至今仍在为瓷而忙碌:“千年窑火”雕塑、大型瓷片壁画、青花瓷路灯,还有公路上拉瓷的板车、空地上成片的瓷坯、路旁林立的店铺,所见之处无不昭示着瓷都不可撼动的地位。

颇费一番周折之后,记者一行终于在景德镇找到了官窑制假的作坊。通过跟踪暗访这些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造假基地,记者目睹了官窑赝品的诞生过程,同时一个制假、售假、拍假的链条也逐渐浮出水面。

做旧技术“没得说”

暗访人物:章一敲

身份特征:从事制假20余年的老匠人

暗访地点:章家小院

打着购买高仿瓷的名义,记者见到了在景德镇瓷器“做旧”业堪称元老级的人物:章一敲。走进他的家,记者不禁暗自吃惊:一座三层小洋楼从周围的平房中拔地而起,颇有些鹤立鸡群的意味。小院里满目皆是各个朝代风格的不同器型的瓷器,个个被雨水冲刷得锃光瓦亮。

小楼的一层是烧制瓷器的车间,除了室内部分,院子里还搭建起一个近100平方米的临时棚屋。屋角堆放着的数十袋瓷土旁,章一敲正在称量各种配料的重量。棚屋的另外半间摆满了各种不同器型、尚未烧制的瓷坯,有的已经画上了图案,等着上釉。屋子中间安置的是烧瓷用的气窑,窑炉里火势正猛,有一批客户定制的雍正年间的笔筒正在烧制之中,打釉机则在屋子的另一角不知疲倦地轰鸣着。

二楼是一家人的生活空间。客厅中的博古架上,摆放着章一敲入行几十年来的收藏品,几十件珍品古瓷。章一敲特意向我们强调说,这些瓷器都是真东西。

三楼是高仿瓷的绘画室,所有瓷坯的绘画工作在这里完成。在聒噪的流行音乐声中,5个年轻人正在熟练地勾画、上色,为瓷器披上不同年代的外衣。一个小伙子正在画清雍正年间的笔筒,他说自己来这干活3年了,算是熟手。对他来说画山水容易些,一个半小时就能搞定一件,人物画因为需要生动性,所以相对难画些,差不多要两个小时。工资是按件计酬的,他一个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

说起自己的高仿瓷,章一敲的自信便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来。

“你能仿什么时期的瓷器?”记者开门见山。

“只要你拿来样品,什么时期的都能仿。”章一敲说,平时他主要做明清的官窑,因为元代的官窑少,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是这不可能是“真品”。清代历史长,产瓷是高峰期,所以数量比较大。虽然流落在民间的清代官窑制品并不多,但很多人有侥幸心理,以为自己能捡漏,因此货也比较容易出手。

“这些高仿瓷能通过仪器检验吗?”记者进一步试探地问。

“我做的东西最不怕仪器测试。”章一敲口气很大,“大多数测试是检验瓷器的足底,分析瓷胎成分,看和老瓷是不是一致。我的东西完全是按传统的二元配方来搞的,原料就来自古代取料的老坑。”章一敲举例说,像做瓷胎用的瓷石就是安徽祁门太后坑的,慈禧太后时期挖过的;高岭土是从附近的高岭村买来的,100多块钱一袋,当地政府不让卖,村民就趁着晚上挖土、装车,他家里存了几百斤,这些原料的成分和当年的瓷器都基本一致。“釉也是买最贵的,一斤釉料就要3600块钱,发色绝对好。”

“还有一些检验是看瓷器釉面下的气泡,这最好搞了。古代的窑炉是用柴烧的,温度不均匀,所以瓷器上会出现气泡。现在烧瓷一般用天然气,温度均匀,但是我可以通过调节放气量来控制窑内温度,关小几分钟,再放大几分钟,你想要大气泡还是小气泡,一下子就能烧出来。”章一敲说,如果前期用电,后期用木炭,烧出的效果会更接近古代柴窑的效果,相应的成本也会高些。

“画功能过关吗?”想到几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在楼上“舞笔弄墨”,记者质疑道。

“说实话,现在的画师很少能达到宫廷画师的水平,但是走市场绝对没问题。以前呢,我们是把胶片印在瓷器上画,可无形中画面就呆板了,线条也不流畅了。现在的高手怎么画?一件老东西摆在一边,不用把瓷上的图搞下来,而是把风格吃透,比如康熙时期的人物肚子都是大大的,脸是变形的,我就把这些风格画出来,位置大概摆一下就可以了,很随意的。”章一敲说。

“做旧的技术怎么样啊?”这是赝品生产的关键点之一。高仿瓷毕竟是新瓷,烧制出来后釉面崭新锃亮,业内俗称有“贼光”。怎样去除这层贼光,并产生像历经岁月打磨后的老瓷所具有的温润包浆,是各路仿家着力突破的难关,也是瞒过业内行家的关键环节。

“那是没得说啦!”章一敲依然胸有成竹,“原来我们用高锰酸钾或氢氟酸泡,但这些药水腐蚀程度太强,不好控制,本来是仿清乾隆的东西,泡的时间长一点,一检测说是成了明代的东西,时间短了又成光绪的了,这个很头疼。现在那些药水已经过时了,最近南京一个大学的教授给我配的药水很好用,处理过的釉面就跟老的一样。一般就泡上一天一夜,就算时间长了也不会过,很平稳。但各家的做旧手法都不一样,听说别人也有用中药或者红茶煮的,这都是机密啦!”

“不知道你的高仿瓷销路怎么样啊?”

“全国各地的都有。一般都是对方拿着样品来定做,然后那些‘杀猪的’(二手贩子)再拿去当老的卖。”

章一敲原来也当过“杀猪的”,他介绍道,最初贩子手上拿的东西都是真的,他们会先去宾馆找买主谈,如果买主出20万元,他们会要到50万元,尽量拉大双方的差价,拖延谈判的时间。在双方打拉锯战的空当里,贩子会找人仿制一个一模一样的赝品。然后再给买主打电话,如果对方稍微抬高一点说26万元时,他们会说急着用钱赔钱卖,28万元一分也不能少。实际上,这就是一个高仿品,也就值几千块钱。

“如今做假越是微妙的地方越要注意。”章一敲说他吃过亏,也总结出一些经验,“胎、釉、器型、底足、绘画这些大方向现在做的基本没有问题,可内行会看一般人不注意的地方。因为一些做旧的人也会有这种心理,把外面搞得很好,细节就不太注意。”

章一敲说他最近就栽在一个小细节上:“朋友让仿造一个康熙柱罐,那个罐子两边有孔,是用来装环的。我做好罐子后就用电钻打了孔,本以为做得完美无缺,结果碰上一个当地的行家。那人上手一看哪里都对,但看到那个孔以后就说这件是仿的。我当然不服气,让他拿出凭据。他说:‘古代的孔是用手工钻的,能看得到螺纹,你用的电钻转速很快就不会留下痕迹。’说得我心服口服,后来还和他成了好朋友。”

经过两天的交流沟通,章一敲逐渐放松了警惕,和记者聊起了自己的经历。他今年53岁,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30岁时迫于生计做起了造假瓷的生意。为了学做陶瓷,他买来初中化学课本,猛背化学元素周期表,35岁时开始在瓷器上作画。他的名字也与作假有关。很多古瓷因为年代久了受到外力碰撞,会在内壁产生细小的“鸡爪纹”,做假瓷的人为了仿旧想尽办法让新瓷也产生这种纹。章一敲的绝活在于用鹅卵石在瓷器上一敲,就能敲出外表不残不破、内壁已有无数细小鸡爪纹的状态。因此常有人找他帮忙敲瓷,敲一下50元、敲两下100元……

章一敲说自己目前做的仿品仍属于中低档,价格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之间,每年的收入大概在20万元左右。他坦言自己快过时了:“如今在景德镇真正叱咤风云的是那些年轻人,他们的技术日新月异,在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力。”

景德镇假官窑瓷器产业链 流向富翁或直接拍卖


未能谋面的“高仿第一高手”暗访人物:盛荣光

身份特征:行事谨慎的神秘“双面人”暗访地点:盛华公司

在景德镇官窑造假业里流传着一个排名榜,能进入榜单的都是各方面的造假高手,虽然很多人都自诩是前几名,但第一名的位置从来无人敢抢,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位置只属于一个人:盛荣光。

之前听很多人说起过盛荣光,但和他取得联系是一次意外。

汽车行驶在去景德镇的路上,记者接到一个电话,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古董贩子李永发打来的,电话里说他正从上海回到景德镇,晚上会带些好东西送到记者住的宾馆。

晚上7点钟,李永发准时按响了门铃。这个黑瘦的年轻人声音有些沙哑,滚圆的眼睛不时扫视着四周。

和李永发同来的还有一个人,他40多岁,身穿红色羽绒服、体态微胖、脸上冒着油光,透过银边眼镜可以看出他的一只眼球转动不太自如、额头左方斜着一道伤疤、本来稀疏的头发打上啫喱后一撮一撮地竖了起来。他叫盛荣祥,是“第一高手”盛荣光的哥哥。圈内人管他叫大盛,把他弟弟称做小盛。

两人将手里的大纸箱轻轻放下,把“古董”一件一件地亮了出来:一对永乐粉彩瓶,一个乾隆釉里红瓶,还有两个康熙青花罐。大盛张口就说,这些高仿品与真品的相似度都在90%以上,“在景德镇没有别人能做得出”,而且这都是世界上唯一的,没有第二件。“我们很讲规矩的,只要这件东西能拍出去,我们绝不会再做第二件。”

记者借着宾馆里的灯光把几件仿品看了一遍,称需要更好的仿品,起码仿真度在九五成以上的。大盛想了想说:“要不明天带你去我弟弟的厂子里看看,他那的东西是最好的。”记者便答应第二天下午跟他们一起去,见识一下传说中的“第一高手”。

李永发后来告诉记者,盛家是景德镇较早从事高仿瓷行业的,上世纪80年代初,大盛先做出了名声,后来小盛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兄弟曾经为了竞争互不往来,最后大盛为了维护兄弟情谊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意,还把厂里最好的配料师傅“送”给了弟弟。大盛现在主要做销售,帮弟弟介绍客户,也做其他高仿厂的生意。

第二天下午3点半,大盛开着一辆银白色的现代汽车带着记者出发了。20分钟后,车停在了一片闹市中。大盛说弟弟有事正忙,让我们先去看看小盛个人的陶瓷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约有5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主藏元明清三代的瓷器,正是四月好春光,但博物馆中却没有任何游客,只有一位接待人员守在门口。记者匆匆扫了一圈发现,陈设的100多件瓷器中,除了少数几件民国时期的真品外,其他瓷器都标明是复制品。

既然打着博物馆的招牌,陈设的为何却都是仿品?正当记者不解时,大盛笑嘻嘻地介绍起来:“这些瓷器都是我弟弟那儿做的,这件明成化孔雀绿釉鱼藻纹盘在某拍卖行上拍过,拍了880万元,当时一个鼎鼎有名的鉴赏家都过了眼的。还有这个九桃瓶,在几个拍卖公司都拍过,当初光研制就用了3年时间,花了100多万元呢。你看上了哪件,一会儿到我弟弟那儿再谈。”这回记者明白了,这个陶瓷博物馆名义上是旅游景点,实际上是一个赝品展销平台,在这里光明正大地看完货后,接下来如果有需要便可以进行幕后交易。

随后,大盛将记者带往小盛的公司。汽车开到市郊一处偏僻的巷子停下,眼前有两幢四层的办公楼,上面竖立着大大的牌子“盛华”,这就是小盛的公司。在院子的停车棚里,停放着3辆宝马,大盛说这分别是弟弟、弟媳和大侄子的,说话时他又看了看自己的旧现代,口气里明显有些不平衡。

小盛并未出现,一个公司的工作人员接待了我们,他说盛总正在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来的人谈事情,走不开。这个所谓的接待室其实也是一个赝品瓷陈列室,房间的四周摆放着各种器型的瓷器,装饰很是考究。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小盛还没有来,大盛有些坐不住了。他出门打了个电话,回来后告诉记者,小盛今天可能没有时间了,可以改天再来。

大盛悻悻地开车离去,在车上,他告诉记者,小盛之所以没有出现是摸不准来者的身份。凡是心里没底的,他都不会贸然相见。而他也根本没有见什么人民大会堂的人,整个下午是和当地一位领导在一起。

鉴定专家被“鄙视”

“高仿瓷的去向大致有两类。”南京夫子庙古玩市场的宋则成说,他经营古玩生意已有20多年,对这个链条看得很是清楚。他说,这些高仿品一类是流向富豪收藏者的家里,这些一夜暴富的企业家或为投资或为装点门面、“附庸风雅”,认为自己可以捡漏买到一件国宝,市场上几百万元的东西想花几十万元买到,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东西也想花几十万买。“故宫中都少有的宝贝,你家里却有很多件,这可能吗?完全是自欺欺人,心术不正。”

还有一个途径是直接送去拍卖。“上拍的东西没有后遗症,因为拍卖法中规定对拍卖行提前声明不保真的拍品免责。2008年,瀚海拍卖公司因为拍卖吴冠中画作的仿品被告上法庭,尽管吴本人认定是赝品,但买主依然败诉。这样的大拍卖行尚且不那么可靠,更别说那些小的了,有时一场下来拍品六七成都是假的。”宋则成说。

据记者所知,那些由景德镇仿造出来的“官窑”瓷器,无论是被富豪收藏还是拿去上拍,都有绕不开的一关:专家鉴定。富豪买货会找专家把关,拍卖行更是有不得少于5位副研究员的专家鉴定。如果说这两个环节问题最多,那么专家们的“火眼金睛”面对高仿品,难道失灵了吗?

记者在暗访中,每每问到该如何过专家关时,大部分圈内人总是表现出轻蔑的态度。章一敲称他看过许多电视鉴宝节目,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是:“专家是狗屁。”“我看那个电视鉴宝都气死啦,有些专家拿起一件罐子就说‘这是土里的东西’,其实那就是景德镇出去的。还有些专家看瓷器上的画面线条流畅就认定是真东西,这太好笑啦!在我们这的作坊里,师傅一天要让徒弟画几十个,小徒弟画到后来烦了就随笔一画,专家倒说笔法流畅、画面随意,确定是元代的风格。虽然我们不是什么专家,但比他们的眼光强多啦!”说完章一敲哈哈大笑。

俞秀峰说他和北京几个鉴定专家都打过交道,有一次朋友带他见一位很有名的鉴定专家,他分别拿了一个真的慈禧大盘和一件自己的仿制品。结果专家把新的说成是老的,反把老的看成新的。“专家的理论水平高,但实践功夫就不行了,景德镇的造假技术更新很快,他们没看过根本想象不到。”俞秀峰说。

这不是大话。据了解,国家级鉴定专家耿宝昌如今已拒绝帮人鉴定。他曾经表示,如果不是站在窑口,亲眼看到那些高仿的瓷器出窑,他也有可能会把高仿瓷当成是真品。

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馆馆长刘金成说:“现在的文物鉴定专家队伍可以这样形容:鱼龙混杂。有些专家写文章真是很漂亮,真看起东西来却不如倒卖文物的贩子,但就是这些人仍然在鉴定文物甚至签字、开证书,这一方面扰乱了文物市场,另一方面却使真正需要保护的国家文物无意中流失,不得不说是文物界的悲哀。”高安市博物馆收藏有19件元青花瓷器,是国内收藏元青花最集中、最规整的博物馆。

在刘馆长看来,国内80%的文物专家都需要提高鉴定水平。“一些专家高高在上,不了解业内真实的行情。还有些专家本来看不出真假,但又怕别人说自己水平不行,所以就信口开河,利用现在收藏界的混乱局面,故意忽悠。”

“别看那些端坐电视鉴宝节目的专家,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他们说的都是行话、套话,比如说窑口、造型、纹饰、用料等等,都是文物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在外行人看来这些专家能把上百年、上千年的历史了然于胸,实际上都是些基本要素,这些话套到真东西上是这样,套到假东西上也是这样,都是模式化的。真正辨别文物真假时,真在什么地方、假在什么地方是需要仔细辨别的。比如说明代的釉的鉴别,是真正的明代釉,还是仿制的,区别在哪里,他们可能就说不来了。”刘金成认为,这些电视鉴宝节目对文物市场发展起到了很坏的作用,这种不规范、不负责的鉴定其实就是在忽悠国家和老百姓。

除了实践功底不够,道德上的缺失也是一方面。“找一些专家鉴定,如果没有好处的话,基本上说是假的,得到好处后,假的也说成是真的。一些古董贩子在卖瓷器时甚至和专家勾结,提前说好是四六分、还是五五分(利润),把赝品卖给一些企业家。我遇到好多这种情况,若干年后,这些企业家醒悟过来了,但也无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可悲的是现在还有很多人仍执迷不悟。”宋则成说。

在采访中,刘金成甚至痛心地表示,如果不尽快建立一支过硬的专家队伍,那么若干年后我们留给后代的将是一堆高仿文物。他感慨地说:“我见到某专家讲座将某一件元青花器物作为例证,与历史事件“嫁接”得天衣无缝,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件器物其实就是个高仿赝品!”他还透露在某省的博物馆馆藏文物普查中发现,该省80%的博物馆都存在高仿品,且达到藏品数量的5%左右。

在前段时间的热播剧《雾里看花》中,市博物馆在拍卖会上花费几千万元收购了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官窑,但随后被告知这是由圈内第一造假高手制作的仿品——朱仿,这让众专家大跌眼镜,博物馆馆长更是羞愤难当,最终跳水自尽。现在看来,《雾里看花》中的剧情与现实相比并不夸张,只不过生活中很少有谁因为买到了赝品而跳河自尽,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倒手卖给下家。

景德镇市瓷局副局长刘子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景德镇目前广义上的人口有50多万,其中一半与瓷器业有关,除了从事制瓷行业外,还有运输、经营等相关辅助行业。这些瓷器业的生存形态以作坊、工作室、民间研究室等小生产方式为主。“2009年,在工商注册登记的制瓷企业有2000多家,而实际上,加上个体的作坊能达到5000多家。”刘局长推算说。

但是,据多年从事瓷业生意的李永发估计,景德镇的作坊远远不止这个数字,“景德镇单从事仿古的作坊就有3万多家,其中上档次的有二三十家。”

对于数量庞大的“仿古”行业,当地政府似乎更愿意解释为“是对传统工艺的恢复”。“当今景德镇的复古工艺可谓是登峰造极,尤其是康雍乾三代的瓷器,从器型、胎瓷、画面等各个角度已经完全恢复。”刘局长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他同时感慨:“复古的过程真是不易,有时烧制百件难能有一件成功,要有牺牲精神。”当记者问到大量充斥于世的仿品是否会对艺术品市场的秩序形成威胁时,刘局长如是说:“虽然高仿瓷与古瓷无限接近,但终究不会一样,一般不会瞒过专家的眼睛。”

景德镇官窑烧制的次品瓷器都去了哪里?


景德镇官窑烧制的次品瓷器都去了哪里?

景德镇官窑在清朝的时候地位很高,基本上紫禁城的各个角落都有官窑瓷器,并且,皇帝经常拿这些瓷器来赠送给文武大臣和皇亲国戚,甚至还会把它们赠送给各个国家作为外交的礼物。可见,在清朝的时候,皇帝是相当喜欢景德镇的官窑瓷器。但是,景德镇瓷器再好,在烧制的时候不可能件件都是精品,总会出现一些次品,那么景德镇烧制的次品瓷器都去了哪里呢?

景德镇烧制的次品瓷器都去了哪里?在明代中期以前,官窑烧制出来的次品瓷器都是被砸碎并且销毁的,但是到了明代中期之后,次品瓷器就改为变卖了,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根据史料记载,在乾隆六年之前,景德镇烧制的次品瓷器都是要先运到京师以备赏用的,这是因为虽然次品瓷器不如精品瓷器那样精美,但是在民间也是非常好的瓷器,可以进行变卖。但是由于将这些次品瓷器运到京师之后每次都要花一大比钱,非常浪费,所以在乾隆六年之后,景德镇烧制的次品瓷器就不用再运到京师,而是在当地直接处理了。虽然变卖的地点发生了改变,但是变卖所得的钱仍然需要交到内务府之中去。

瓷器知识: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景德镇茶具特点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用如此精品品鉴茶艺,是每个爱茶之人不能错过的妙事,那么景德镇茶具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有没有瑕疵是不是正品呢?

景德镇茶具特点 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用如此精品品鉴茶艺,是每个爱茶之人不能错过的妙事,那么景德镇茶具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有没有瑕疵是不是正品呢?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用如此精品品鉴茶艺,是每个爱茶之人不能错过的妙事,那么景德镇茶具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有没有瑕疵是不是正品呢?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景德镇茶具的特点

1、景德镇的瓷器特点就是白瓷质如洁玉,釉质润得像镜子,而且和瓷胎纸一样薄,透过光能看透背面。

2、瓷杯轻轻互扣,发出的声音清脆如玉石。

景德镇茶具的特点

3、景德镇茶具的做工都非常精致器形周正,圆润自然,没有变形和别扭之感。

4、釉色光洁,色度一致,不会出现砂钉、气泡眼、脱釉的情况。

5、瓷器上绘制的图纹颜色不艳不晦,不浅不深,光泽内蕴。

景德镇瓷器茶具

二、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1、查看茶具底部

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看茶具的底部,景德镇瓷器底部都会有“景德镇”、“景德镇制”、“中国景德镇”等字样,而其他地方的瓷器茶具是绝对不会有的,他们往往会在这茶具底部加上“景德镇彩”,很多朋友上当。

2、挑选手绘茶具

景德镇瓷器会有贴花和手绘两种,贴花价格较为便宜,而手绘通常会价格贵一点,但如果你购买手绘的景德镇瓷器茶具会有80%以上是正宗的,而贴花很大的可能会是假货。

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3、放在手心转一圈

把手指用水沾湿,把景德镇瓷器茶具放到手心进行转一圈,看能不能听到声音,正宗的景德镇瓷器茶具听起来声音清脆没有杂音。

4、细看细摸外表

景德镇瓷器茶具有很明显的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故在挑选时可以细看茶具的做工是否光滑精细,细节等地方是否处理光滑。

小编提醒:选择购买景德镇瓷器茶具要去正规的店里,这样可以避免选择到假景德镇瓷器茶具。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分享的景德镇茶具特点,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景德镇茶具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装修选齐装,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10秒极速获取报价还能免费获取四套设计方案,更有装修管家全程跟踪服务,抓紧行动吧!

明代景德镇官窑制作历史资料


《正文》

洪武(31年):

“明承元制,凡朝廷烧制瓷器,必由内府定夺样制。”(《大明会典》)

“凡江西烧造金黄并青绿双龙凤花,素,圆,扁,瓶,罐,爵,盏等器送内承运库交收,光禄寺领用。”(《大明会典》)

洪武二年(1369):洪武二年,设厂于镇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称官窑,以别民窑(当时,珠山为蠹山)。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景德镇陶录》)

“明洪武二年就镇之珠山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清 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一《图说》)

洪武三年(1370):洪武三年,礼部言:“《礼记·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器用陶匏', 尚质也。《周礼·笾人》,‘凡祭祀供簠簋之实',《疏》曰,‘外祀用瓦簠'。 今祭祀用瓷,合古意。惟盘盂之属,与古簠璺簋登铏异制。今拟凡祭器皆用瓷,其 式皆仿古簠簋登豆,惟笾以竹。”诏从之。(《明史 志第二十三 礼一(吉礼一)》)。

洪武二十年,瓷器有“青色及五色花者”(《格古要论》洪武二十年成书)。

洪武二十四年(1391),窑冶课钞二千二百四十一贯。(《饶州府志税课》)

洪武二十四年:“器用之禁:洪武二十六年定,公侯、一品、二品,酒注、酒盞金,餘用銀。三品至 五品,酒注銀,酒盞金,六品至九品,酒注、酒盞銀,餘皆磁、漆。木器不許用硃紅及 抹金、描金、雕琢龍鳳文。庶民,酒注錫,酒盞銀,餘用磁、漆。百官,床面、屏風、 隔子,雜色漆飾,不許雕刻龍文,並金飾硃漆。”(《明史 志第四十四 輿服四》)。

“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厂,督以中官。”(《重建敕封万硕侯师主佑陶碑记》)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匠人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龙泉)等府烧造。”(《大明会典》《陶器》)

建文(4年):

洪武三十五年(1402)六月-十二月,改陶厂为御厂。

“明惠宗建文四年(1402),壬午,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汪汲 《事物会原》卷二十八.古饶器条)

永乐(22年):

永乐四年十月丁未:“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钞谴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磁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明太宗实录》)

永乐七年,“天妃,永乐七年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以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南京太常寺官祭。”(《明史。礼四》南京神庙条)

永乐十年敕工部重建六月-十二月,改陶厂为御厂。

永乐十年敕工部重建梵宇,皆准大内式,中造九级琉璃塔,赐额“大报恩寺”。(明 葛寅亮 《金陵梵刹志》)

“永乐十七年御制佛曲成,并刊佛经。至大报恩寺,当日夜本寺塔现舍利光如宝珠”。(明 《纪录汇编 卷一百七十八 四友斋丛说摘抄》 “释道”)

“......抄造纸(答+刀),烧造瓷器,采办梨木板及诸品海味果子等项,悉皆停罢。......。”(《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所下即位诏》)

洪熙(1年):

洪熙元年(1425)

四:“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将带去货物,仍于所在官司入库。”

五:“往迤西撒马儿罕.失剌思等处买马等项及哈密取马者,悉皆停止,将给赐缎匹,瓷器等件,就于所在官司入库。

十一:各处营造采办木植,如已起运者,随到所在堆垛,其未采办者悉皆停止。(《明实录。仁宗实录》)

洪熙元年(1425):正月十五日,“......并江西饶州烧造瓷器官窑,仍前禁止外,其各处山场,......。”(《洪熙元年正月十五日郊祀覃思诏》)

洪熙元年(1425):五月,仁宗朱高炽崩逝。

洪熙元年(1425):九月己酉条:“命行在工部(即北京工部)江西饶州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磁祭器。”(《明实录。宣宗实录》)

宣德(10年):

宣德元年(1426):赐杨荣:“......赐公端砚,御用笔墨及白磁酒器,茶钟,瓶罐,香炉之类。”(《杨文敏公集》)

宣德元年(1426):五月庚子谓:“命行在工部,凡用工,军民人匠,每月人与米五斗,钞四锭,盐一斤,如洪熙制。”(《明宣宗实录》)

宣德二年(1427):十二月葵亥条:“内官张善伏诛。善往饶州监造磁器,贪(黑+卖)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器多以分馈同列。事闻,上命斩于市,枭首以殉。”《明实录》)

宣德三年(1428):三月:“朕惟工部掌百工山泽之政令,度民力因地利顺天时以成国家之务......,今天下工匠数背祖宗之世,而畏避亡逸者多,当思抚绥爱民之道。”(《明宣宗实录》)

宣德三年(1428):三月十一日赉太监郑和等诏谓:“南京大报恩寺自永乐十年十月十三日兴工,至今十六年之上,尚未完备,......今特赉而等即将未完处,用心提督,俱限今年八月以里都要完成。”(明 张惠衣 《金陵大报恩寺塔志》)

宣德三年(1428):七月,“己巳,(明)使臣昌盛,尹凤,李相至,赉赐白素磁器十桌,白瓷青花大盘五个,小盘五个。”(《李朝实录.世宗(草+壮)宪大王实录》)

宣德四年(1429):三月:“官府但知役之,而不知养之,岂政理哉,凡工匠役内府者悉月给食米三斗。”(《明宣宗实录》)

宣德四年(1429):九月甲辰朔,赐杨荣:“......赐白金,珍珠,钞币,白磁器苏合香丸等物。”(《杨文敏公集》)

宣德四年(1429):十一月甲辰,“使臣金满来,赉曰:‘......兹谴内官金满来敕谕王,特赐白磁器十五桌。'”(《李朝实录。世宗(草+壮)宪大王实录》)

宣德五年(1430):二月丁亥:“上闻中官督江西泰和县采寒水石者,虐民特甚,命急召还,岁令民自采纳”(《明宣宗实录》)

宣德五年(1430):九月丁卯:“罢饶州烧造磁器。于行在工部奏谴官烧造白磁龙风纹器皿毕,又请增烧,上以劳民费物,遂命罢之。”(《明宣宗实录》)

宣德六年(1431)春正月甲午条:“赐撒马而罕使臣卜颜耷法儿等钞,彩币表里有差。初行在礼部奏:‘卜颜耷法儿等进‘速来蛮‘石一万斤,多不堪用,今还,请薄其赏。'上曰:‘厚往薄来,怀远之道。撒马而罕去中国最远,毋屑屑与较,可加厚谴之。'故有是赐。”(《明实录 宣宗实录》)

宣德八年(1433):尚膳监题准烧造龙凤瓷器,差本部官一员,送出该监式样,往饶州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大明会典 卷一百九十四 工部十四》 明 徐溥等)

宣德十年(1435)正月壬午条:“各处罢办诸色(丝+宁)丝,纱罗段匹及一应物件并续造段匹,抄造纸札,铸造铜钱,烧造饶器,煽炼铜铁,采办梨木板及各处烧造器皿,买办物料等件,悉皆停罢。其差去官内外官员人等,即便回京,违者罪之。”(《明实录.英宗实录》)

宣德中以营膳所丞专督工匠。(《江西大志.陶书》)

宣庙崩,太后(宣宗母张太后)即命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革中官不差。(《天顺日记》明 李贤)

正统(14年):宣德十年即位

正统初(1435):曾一度减免征役、造作。御器厂亦曾停烧。(《明史》 《江西大志》)

正统三年(1438):十二月丙寅“命都查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違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戌口外。(《明英宗实录》)

正统六年(1441):五月己亥“行在光祿寺奏……其金龍金鳳白瓷罐等件, 令江西饒州府造”。(《明英宗实录》)

正统六年(1441):宮殿告成,命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既又造青龍白地龙缸。 王振以為有璺,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明史.食货六.烧造》)

正统十二年(1447):十二月甲戌“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明英宗实录》)

附:“正統元年,浮梁民進瓷器五萬餘,償以鈔。禁私造黃、紫、紅、綠、青、藍、 白地青花諸瓷器,違者罪死。宮殿告成,命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既又造青龍白地龙缸。 王振以為有璺,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明史.食货六.烧造》);

景泰(7年):

景泰五年(1454):减饶州岁造瓷器三之一。(郭子章 《豫章大事记》)

天顺(8年):

天顺元年(1457):“仍委中官烧造”(《《浮梁县志》》);

天顺三年(1459):十一月乙未“光禄寺奏请于江西饶州府烧造瓷器共十三万三千有余,工部以饶州民艰难,奏减八万,从之”(《《江西大志。陶书》》);

天顺八年(1464):正月(英宗病死,成化帝入继大统,其即位诏书中停止在景德镇烧造瓷器命令。)“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官差内官在彼烧造瓷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去官员即便回家”(《《明史》》卷八十二);

成化(23年):

本朝督陶中官:朱元佐......。

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明史.食货六.烧造》)

成化元年即位诏书“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光禄寺器皿及喂养牲口桶....等件,自天顺五年以前拖欠未完者悉与免。”(《明宪宗实录》卷一,页9)

至三年,实录与其他书籍没有提烧造活动。

成化四年(1468):成化四年奏准,光禄寺瓷器仍依四分例减造。(《大明会典 卷一百九十四 工部陶器》)

成化十六年三月:“以岁欠,减光禄寺供用物。”(《明史.宪宗本纪》)

成化十八年(1482):闰八月壬申条记武臣后卫仓副使应时用建言六事谓:“饶州烧造御器,必命内臣监督,自后宜止降式,委诸有司,以免供给之费。”(《明实录.宪宗实录》)

即成化十八年闰八月:“仓副使应时用请罢饶州烧造御器。”(《明史.宪宗本纪》)

成化二十年(1484):正月“诏减贡献。”(《明史.宪宗本纪》)

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崩(四十一岁),九月壬寅其子孝宗即位,发出停止“一切不急之务”诏书,命令“江西烧造瓷器内官回京”。

弘治(18年):

“孝宗初,撤回中官,尋復遣,弘治十五年復撤。”(《明史.食货六.烧造》);

“弘治三年(1490):冬十一月甲辰,停工役,罢内官烧造瓷器。”(《明史.本纪第十五孝宗》);

弘治三年(1490):十一月“甲寅,内阁大学士刘吉等言:……近来工役繁兴与军民困苦,如沙河桥自成化十四年被水冲坏……又如江西磁器,内府所收计亦足用,今又无故差内官烧造、未免扰人……乞将沙河桥南海子做工军士尽放回营休息,烧造磁器内官停止不差……。上曰:灾变叠见,朕深忧惧,思图消复惟在恤民,今卿言天寒军士久劳,工役及烧造内官骚扰地方,诚宜停止,江西烧造磁器,内官不必差。”

弘治五年(1492):三月“辛未初八日,以皇太子礼成诏告天下”:“……各处额办派办物料除军需供应器皿外,其余朱漆,油麻、铜丝、铜青、铜铁等,……白墡、矾红、烧造缸釉等土……等项自弘治二年十二月以前拖欠未征者悉与蠲免,已征在官者仍解本部并本处收贮以备别用”。

弘治十一年(1498):十一月“癸卯,礼科给事中涂旦等言……近者差内官往苏杭等处织造缎匹,陕西等处织造羊绒,织金彩、妆曳撒秃袖、江西烧造各样瓷器,俱极淫巧,又取福建丝布追督甚急,况各处连年灾伤,边方多事,重以骚扰,百姓何以堪命?伏望一遵旧制,非常额一切停止,不宜停止者,责其进纳,所遣内官通行取回,庶可以宽民力……。上曰:讷忠言联当自处,王铖既用之边族,置勿论,其余令所司斟酌以闻”。

弘治十三年(1500):四月癸丑,“礼科都给事中宁举等以灾异言十事”,其中一节财用谓:“近者屡差内臣往陕西苏杭织造驼绒缎匹,饶州烧造瓷器,凡诸工作动费不赀,况所差者假

谎言招来大批瓷器 假《占道许可证》骗景德镇客商


昨日,数十名江西景德镇客商诉称,因轻信了一份伪造的《占道许可证》,他们千里迢迢来到武汉,却无法展销瓷器,损失很大。

昨日,记者来到武昌南湖花园城中商平价前,只见一大块空地上,乱七八糟地堆满了瓷器,一群景德镇客商告诉记者,上月,他们同武汉成就策划公司的经理彭用建取得联系,彭称可以帮他们在南湖花园里搞展销,并出示了一份有武昌区城管局盖章的《占道许可证》。

本月12日,24名景德镇客商给彭交纳了“办事费”后,带着价值100多万元的瓷器,来到南湖花园。当他们把瓷器摆开准备销售时,武昌区的城管执法人员上前制止。他们拿出《占道许可证》,城管人员仔细辨认后,称是伪造的。

昨日,记者看到了这张假许可证,上面有伪造的武昌区城管局的公章,并煞有介事地模仿领导的批示:“同意占道,开展瓷器展销,要注意整齐摆放有序及周边环境。”

目前,警方正在捉拿彭用建。

怎样选购景德镇瓷器


说起中国的瓷器,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景德镇,景德镇的瓷器长久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到中国来旅游观光的海外朋友更是把景德镇瓷器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佳礼品。但是面对琳琅满目的瓷器,应该怎样挑选,挑选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小窍门呢?

景德镇瓷器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典雅清秀的青花,还是五彩缤纷的彩绘,都渗透着深厚的陶瓷文化。

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景德镇瓷器形成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

由于景德镇瓷土的不一样,而且器形不一样,敲的声音也不一样,每个部位的声音都不一样,它主要是体现了“声如磬”的特点,我给你敲一下。它主要的特点就是非常的轻,非常的薄,薄如纸,薄如蛋壳,我给你演示一下,你看一下。

景德镇瓷器从制作工艺上来区分,有青花,彩绘,薄胎,雕塑几大类,每一类又形式多样,十分丰富。那么怎样才能挑选到一件好的瓷器呢?瓷器专卖店的售货员告诉记者,挑选一件好的瓷器,有三个比较简单易学的小窍门,第一就是要看,仔细地看瓷器的内外表面,是否平整光滑,有无斑点,如果是彩绘瓷器,就要看它的色泽是否和谐,线条是否连贯。第二呢就是用手摸瓷器的表面,好的瓷器手感应该是细腻润泽的。最后一种方法是听:

一般的如果有损伤或者说瓷的质量不是特别好的瓷器,它发出的声音就比较沉闷,像我现在给你看的这个茶杯呢,因为这里有一道裂缝,已经有损伤了,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就比较沉闷沙哑,我敲给你听听,然后你听听这个,这个就是现在骨质瓷的,质量比较好,它发出的声音就比较的清脆,你听一下,很好听吧。

挑选瓷器的小窍门

1.仔细查看瓷器的内外表面

2.通过用手抚摩感受瓷器的釉质

3.听瓷器被敲击发出的声音

挑选一件好瓷器除了看它的瓷质外,还应该看绘制工艺,相对来说,手工绘制的图案要比用喷笔绘制的更有灵动感和韵味,拿景德镇瓷器中的青花瓷来说,它就是用传统的“分水”法绘制的。

“分水”就是说将青花(颜)料兑上水以后,分成浓淡不同的几种颜料,然后用分水的笔,分水的斗笔,蘸上青花(颜)料以后,那么这时候,斗笔的笔尖上,用手挤压这个笔肚,笔尖上会形成一个水珠,也就是这个青花(颜)料会在这形成一个水珠,用笔尖带动这个水珠在缸胚上,也就是未烧成的那个瓷胚的胚体上进行滑动,或者是流动,让它产生,根据你停笔时间的长短,水的浓淡,那么产生不同的层次,形成很丰富的一种视觉变化。那么像这件作品就是这样的,大家可以看的到,它这个很好地表现了一种传统绘画当中墨分五色的一种关系,就是说浓淡深浅的一种层次关系。

另外,如果是选购用做收藏的瓷器,除了选择那些工艺品大师的作品外,还可以挑选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瓷器,比如,景德镇瓷器中表现“雪景”的工艺就是景德镇瓷器所独有的一种传统工艺。

“雪景”的表现,在景德镇陶瓷里也是一种独特的一种手法,一种表现方式,那么它是以“玻璃白”(颜料)来表现雪景,那么现在用新彩来画,在其他的(瓷器)产区也有表现雪景的,但它是以留白的形式来表现的,不像景德镇,是用玻璃白,用粉彩工艺来表现,粉彩是大家可以看得到,摸的到,有一种凹凸感在里面,这是景德镇瓷器一个比较传统,比较有特点的一个工艺。

明弘治景德镇官窑瓷业的衰落


在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业的"黑暗时期"以后,成化景德镇官窑瓷业进入了明代瓷业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永宣传统产品得到恢复,创烧产品、仿古制品也陆续涌现,尤其是斗彩的成功烧造,更为成化制瓷业增添了时代艺术特色,并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这种局面未能保持到弘治时期,朝代的更迭使瓷器的烧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御厂窑事很快地由"盛"转而为"衰",这种转变集中反映于两个方面:一是烧造数量的剧减;另一侧是色彩的单调,由成化"艳"的倾向转而为"素"的趋势,这两点构成了弘治朝瓷业走下坡路的主要特征。考其凋蔽原因,当与孝宗帝朱祐樘的治国之道及个人嗜好有关,本文主要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

在瓷器研究领域内,很少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弘冶一朝,因为这个时期似乎并无特别值得研究的课题。而且,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是明代中期一个瓷业发展比较稳定的时期,其间除了弘治朝传世品稍少外,发展比较平衡,似无明显的衰落迹象,在未考察这一问题前,笔者始终不怀疑这种传统看法的正确性。然而,通过研究,事实提出了有力的反证,一经比较弘治朝瓷业不景气的迹象即刻显露出来,无论是烧造数量、品种、形制诸方面,都无法与成化朝相抗衡,也难以同正德朝相提并论,这三个朝代官窑瓷业的起伏,呈现出一种"M"形的发展趋势。

笔者根据现有的材料对传世的成化、弘冶、正德瓷器作了一次粗略的统计,发现弘治朝的制品出乎意外的少,在国内,除了北京故宫博物馆、台湾省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大博物馆拥有较多数量的弘治瓷器外,其余仅见零星收藏;在日本、美国等一些收藏中国瓷器较多的国家,对弘治瓷器的收藏也是微乎其微。在出土器物中,除了景德镇御厂窑址的残片外,其余只是个别的发现,几无成批的弘治瓷器出土。

从品种看,弘治官窑器也无法与成化、正德两朝相比较,现将这三朝有传世实物为依据的烧造品种分列如下:

成化:斗彩、五彩、青花、青花黄彩、青花加彩、孔雀绿釉、孔雀绿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祭红、祭蓝、紫金釉、黄釉、黄地绿龙、白釉、白釉刻填绿龙、豆青釉、仿哥、仿钧等。

弘治:五彩、青花、青花黄彩、釉里红、黄釉、黄地绿龙、紫金釉、白釉刻填绿龙、白釉刻龙露胎、豆青釉等。

正德:五彩、三彩、素三彩、矾红彩、青花、青花红绿彩、青花黄彩、黄釉、黄地绿龙、紫金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祭红、白釉、白釉刻填绿龙、孔雀绿釉、瓜皮绿釉、豆青釉等。

成化朝烧造的斗彩瓷器,是一种极为名贵的品种,它们绝大多数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和台湾省故宫博物院;在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家手里还有部份收藏,从其数量来说并不算少,但令人惊讶的是弘治一朝竟未见一件斗彩瓷器!足见这一类处于艺术巅峰的名贵作品至治时已停止烧造了。只有五彩尚有少量制作,目前仅从国内外出版物上见到几件作品①,且艺术质量已远不如成化斗彩。其他制品均袭成化旧制,但有的已不能与成化器同日而语,比较突出的是题材单调,纹饰多数是传统的龙纹,在艺术处理上也出现了不正常的状况,例如青花游龙碗中龙的布局很不协调,龙象征着腾跃,但别扭地跃于莲池,这种题材以后绝少见到。再如白釉露胎刻龙盘,这种盘应是本朝的典型器,但制作较粗糙,龙的神态也缺乏生气,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五彩龙纹盘也同样有这一质量粗而稚拙之感。青花是每一朝均有大量烧造的主流产品,但弘治青花不仅少见,且形制均匀为小件盘碗类,英国大维德藏弘治九年纪年款瓶一对,形制较大,制作较精致,但属民窑烧造。当然,由于前朝老艺人尚在,技法并未失传,许多瓷器的制作依然保持着成化的良好制作风格,而且也生产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色釉--低温娇黄釉,这种色釉的烧造超过了前朝,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最高水平。但这种色釉的高质量并未能改变弘治朝釉彩品种单调的状况,综观,弘治朝瓷业之现状,与前后朝相比几乎处处趋于劣势,这一切,显示着该朝瓷业的不景气。

(二)

传世实物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弘治朝瓷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但传世品的稀少其原因有多方面,有时因战争,宫廷灾变等历史原因也可导致传世实物的减少。因而分析主要原因还必须了解当时朝廷对景德镇御器厂的瓷器烧造抱什么样的态度,产生什么影响,因为掌管御器厂烧造大权的是皇帝本人。

下面是弘治朝宫廷中一些日常记载,反映了官方对当时御器厂瓷器烧造的动态和反应。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兰州临清镇守、四川管银课、江西烧造饶器、"广东新渌守珠池内官悉令回京②。

按宪宗朱见深于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崩,九月壬寅孝宗即位,减饶州烧造内官时已是孝宗当政。上述同官,所担任的并非是当时最重要的职务,召其回京不是商议什么军国大事,而应是停止其所辖业务活动。后来的史实证明,此举的目的,无疑是节约资财,限制瓷业,打击为非作歹的宦官。

弘治三年十一月"甲寅,内阁大学士刘吉等言:……近来工役繁兴与军民困苦,如沙河桥自成化十四年被水冲坏……又如江西磁器,内府所收计亦足用,今又无故差内官烧造、未免扰人……乞将沙河桥南海子做工军士尽放回营休息,烧造磁器内官停止不差……。上曰:灾变叠见,朕深忧惧,思图消复惟在恤民,今卿言天寒军士久劳,工役及烧造内官骚扰地方,诚宜停止,江西烧造磁器,内官不必差③。"

这段史料详细说明弘治弘治三年仃差内官烧造瓷器是大臣上谕,向朝廷陈述原委,孝宗才决定停止不差的。其原因十分清楚,这些内官太监,在地方上无恶不作,大臣对此甚为不满,所谓"扰人"仅仅是一种婉转的措辞:而所述"内府所收计亦足用"之语正说明内宫瓷器的贮存数已是十分巨大,不必再烧。显然,这些瓷器绝大多数是成化时期烧造的,因为孝宗执政三年,两度裁减、停遣烧造内官,景德镇御器厂的制作不会有什么大的进度,即使没有停烧,其数量也有限。因此,可以说,弘治早期几乎没有多少瓷器生产。

除了听从臣下的谏言,不差内官前往江西督烧瓷器外,孝宗还进一步放宽了对民间征收制瓷原料的政策:

弘治五年三月"辛未初八日,以皇太子礼成诏告天下":……各处额办派办物料除军需供应器皿外,其余朱漆,油麻、铜丝、铜青、铜铁等,……白墡④、矾红、烧造缸釉等土……等项自弘治二年十二月以前拖欠未征者悉与蠲免,已征在官者仍解本部并本处收贮以备别用⑤"。

由于许多行业的停止,这些额办派办的物料似乎已没有多大作用,只是作为一种备用物资贮存于官府,而且拖欠年限迨至弘治二年年底为止,很可能以后三年内并未征改。这里,有一点应当注意,这段材料中提到的"矾红"可能就是烧造包括成化斗彩在内的红彩料,把它列为朝廷征收的原料中的一项,足见成化朝对矾红是重点征收的,因为它与制瓷主要原料"白墡""缸釉"列在一起,这种彩料的蠲免进一步证实彩瓷的烧造在弘治朝完全进入低潮,朝廷对这种费财甚多的制品显然已不感兴趣。

弘治中期以后,景德镇官窑瓷业又在朝廷内官的严加监督下,生产比较精致的瓷器,以致又一次引起了大臣的强烈不满:

十一年十一月"癸卯,礼科给事中涂旦等言……近者差内官往苏杭等处织造缎匹,陕西等处织造羊绒,织金彩、妆曳撒秃袖、江西烧造各样瓷器,俱极淫巧,又取福建丝布追督甚急,况各处连年灾伤,边方多事,重以骚扰,百姓何以堪命?伏望一遵旧制,非常额一切停止,不宜停止者,责其进纳,所遣内官通行取回,庶可以宽民力……。上曰:讷忠言联当自处,王铖既用之边族,置勿论,其余令所司斟酌以闻⑥"。

孝宗帝这一次的态度比较暧昧,显然他对上述物品不无需求之意,只是碍于面子,或者说尊重臣下之苦口良言,因此还是把决定权下放给有关衙门。

两年以后(弘治十三年四月癸丑),"礼科都给事中宁举等以灾异言十事",其中一节财用谓:"近者屡差内臣往陕西苏杭织造驼绒缎匹,饶州烧造瓷器,凡诸工作动费不赀,况所差者假公营私,用一造百,……乞取回各处督造内臣,减光禄寺无名供应,以安民心……。上纳之⑦" 。

宁举等所奏内容与两年前涂旦等所奏内容基本相同,可能前面孝宗批复的"令所司斟酌以闻"之言,臣下并未完全(或无法)执行,因而宁举等再奏并着重指出了"动费不赀"和宦官的"假公营私,用一造百"对地方百姓的危害。从这里可以得知弘治十一年以来烧造瓷器所耗资财颇大,从而可以推测,弘治朝在这一阶段可能烧造了较多质量较高的瓷器。似可认为,这一阶段是弘治瓷业的高峰。

弘治十五年三月癸未,孝宗"命取回饶州府督烧瓷器内官",其由为"从巡抚都御史韩邦问奏也⑧"。韩为巡抚江西都御史,他在地方上显然深知浮梁民困和宦官贪酷之实情。于是又一次撤除了督造内官。与此同年"弘治十五年奏准,光禄寺岁用瓶坛自本年为止,已造完者解运,未完者量减三分之一⑨"。这一减烧措施似与韩邦问之上奏事有密切关系。

次年(十六年)七月江西按察司佥事任汉上地方事宜,其中有:"一谓江西地狭产薄而科赋比常加倍,景德镇烧造瓷器所费不赀,卫所军士有半年不得支粮者,乞暂将解京折量银两并起解运,兑军粮未减半坐派多剩留以济军士,其军需颜料并瓷器之类亦暂停免二三年⑩"。

任汉的上谕在当时并无答复,但后来可能还是兑现的,同年十二月"已未,吏部尚书马文升奏……乞将弘治元年以来所派一应物料量为停免……工部复奏弘治十年以前及十三、十四年分派所宜蠲免停止者十七事疏上俱从之⑾"。这段史料中虽未知有否停免烧瓷,但从有奏必从的实际情况看,景德镇御器厂极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停烧或减烧。

综观孝宗当政十八年,对监烧瓷器内官的遣召谕旨减烧是十分频繁的,其间仅罢免、召回烧造内官的次数就至少有五、六次,而减烧,蠲免的事例也时有出现,这种撤而复遣,遣而复罢的做法,在许多朝代皆有,但在弘治朝显得特别多,而且别的朝代往往是监烧者不力,烧造质量下降而遭朝廷训斥或贬滴;但弘治朝则是宦官"骚扰百姓"等原因造成。凡此种种,对御器厂的正常生产影响很大,于是产量剧减,多种品种取消,质量有下降趋势。《明史》食货志在叙述正德朝瓷器时统计:"自弘治以来,烧造未完者三十余万件"。计划内的三十余万件没有完成任务,这主要是由于朝廷采取了上述一系列限制措施后逐渐拖欠积压的。因此,对造成这种官营瓷业萧条的主要责任者孰谁,是十分明确的了,它完全与孝宗帝的治国之道相适应,与其统治时期所奉行的政策相适应。

(三)

弘治帝是何许人?在他当政时奉行的是什么政策?在明代各朝君主中,孝宗朱祐樘是一个比较清明的皇帝,旧史家对他的评价也较高,誉其统治时期为"弘治中兴"。《明史》对他更是赞颂备至,谓:"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⑿"。诚如史料所记,孝宗是一个比较懂得治世之道的开明君主,他任用贤臣,采纳忠言,勤于治理、裁抑宦官,并提倡节俭,与民休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俭"。在他当政时期,减烧景德镇瓷器仅是无数措施中一项,明史记载,他经常"禁内府加派供御物料"、"减供御物品""罢营造器物"、"减光禄寺供应"等。另外,不断"免各地灾税粮"、"赈灾民"、"免织造"、"闭银坑",甚至对正旦、万寿圣节、重阳、冬至等节日宴赐百官之常例,也经常命"免宴赐以节钱钞"。执政十八年,禁减项目之多,为历朝所少见。由是而"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执政期间,臣民欢欣,朝野鼓舞。当然这是相对前后朝昏庸之主而言,其父成化、其子正德纵情声色,荒淫无度,宠用宦官,朝政腐败。把这些情况综合起来看,景德镇御器厂瓷器生产在弘治朝走下坡路乃是势所必然,顺理成章之事。这对后世瓷器研究者来说不无遗憾,因为如果孝宗与其父其子一样不加限制的话,当时的瓷业是不会停滞不前的,说不定的有方面还胜于成化、正德,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他的做法是明智的、进步的,符合广大臣民的愿望的。

(四)

在分析一朝瓷业兴衰的同时,还应注意到下面这一因素,即皇帝个人的嗜好有时也可能会造成瓷业的兴衰。如宣德时朝政并不腐败,但宣宗喜好瓷器,其时青花及各类制品俱佳;景泰帝可能格外欣赏珐琅器,由是该朝流行"景泰蓝"扌舀 丝珐琅器;成化帝似乎对彩瓷有特殊兴趣,因而斗彩制作特别精。但弘治由于"兢兢于保泰治盈之道"夙夜忧勤、忙于政事,似乎在器用方面并无特殊嗜好,也没有什么闲情逸致去欣赏瓷器,更无暇顾及孰好孰坏。但是,有迹象表明,弘治帝喜爱素色,反映于瓷器上的是传世实物绝大多数色泽素净,另外从史料也可窥见其嗜素之一斑,如弘治十五年三月"已亥,先是有旨,自正月初一至十二月二十七日,但遇御膳进素日期,俱令光禄寺禁屠,户科给事徐昂等因言今一岁之中禁屠断宰者凡一百一十一日……"。从中可知,弘治十五年一年内御膳进素日期可达一百一十一天,约占全年三分之一,而且关于"进素在祖宗朝本无故事,惟皇上好生之德出自天性,故爱惜物命,至于如此⒀",说明弘治早有食素习惯,其御膳进素也是常事,而越到后期可能进素日期更多。由此类推,食素所需之器皿必然与所盛食物相适应,其色调必然相和谐。因此,弘治帝对素净器皿的使用是比较多的,再说,宫中的器用主要以皇帝的活动为轴心,任何事物必须以皇帝的需要为第一需要;因而我们又可推断,弘治嗜素,嗜素之结果导致对素净器皿的广泛使用的需求,这是弘治朝瓷器色泽为什么普遍较素的又一因素,这一因素对该朝瓷业的相对衰落,无疑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假官窑瓷器暗访记 天衣无缝的“接老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假官窑瓷器暗访记 天衣无缝的“接老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