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佛山:距国际陶瓷之都究竟有多远?

佛山:距国际陶瓷之都究竟有多远?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1-04-17

陶瓷艺术。

11月10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轻工、纺织、有色金属、建材4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建材产业调整和振兴,要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切实推进优化布局、淘汰落后、调整结构、提升水平,打造全球陶瓷研发和设计中心。11月11~13日笔者参加了《佛山市现代陶瓷产业培育发展规划》编制调研工作,《佛山市现代陶瓷产业培育发展规划》是聘请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专家为主组织编写。我想这些都是向着去年7月份佛山市市委提出的建设三大世界级产业基地之一国际陶瓷之都(另两个是“白色家电之都”、“平板液晶显示产业基地”)的方向在努力。也不知道何时世界级陶瓷产业基地与国际陶瓷之都的概念混在一起了,佛山陶瓷作为世界级建陶基地,无论是规模、产业链配套、集群效应、产品出口等等都当之无愧。至于说到国际陶瓷之都,应该是我们佛山陶瓷的努力方向,也是政府希望佛山陶瓷的发展方向,我们距国际陶瓷之都究竟有多远?

三大公共(技术研发、设计、信息)平台建设尚不够完善,2002年由南庄镇政府与学院共同组建的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中国陶瓷信息中心刚刚成立,尚未进入实质性运作,陶瓷装饰设计中心还处于筹备阶段,公共开发平台代表一个地区的整体水平。佛山陶瓷有近千亿的产值,没有公共的陶瓷专业人才培训、试训基地,以前有一个陶校,目前陶瓷职业教育在佛山还是比较缺乏,现在很多陶企都在办商学院、技术培训,佛山要打造国际陶瓷之都,政府应该加大公共平台实质性投入。

佛山陶瓷虽然已经举办了13届陶博会,但距离世界、甚至国内顶级会展差距还很大,首先一开始就是“双城记”(中国陶瓷城与华夏陶瓷城),同期的广交会又过于强势,今年举办的中国陶瓷节虽然增加不少影响,但实际上与陶博会交融不够,总让人们感觉似同一时间举行的两件事。佛山陶博会的提升至少必须与中国陶瓷节一体化,政府应该从实质上统一双城,统一会展的承办方,或者将佛山陶博会直接加盟广交会,成为广交会的分会场,将陶博会推向国内顶级会展。wWw.TaOci52.coM

佛山陶瓷至今还没有像样的陶瓷博物馆,就是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也在前几年在他乡建立了,现在讲文化产业、文化创意,大型企业都在建立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作为当今最著名的佛山陶瓷都没有自己的博物馆,无形中拉开了与陶瓷之都的距离。今年中国陶瓷节期间举办的创意陶瓷产品展,如果能够持续下去,做好积累,几年后就是一个很好的当代陶瓷(或建陶)博物馆。“石湾公仔”原产地证明商标的注册工作已进入实质性程序,“佛山陶瓷”作为商标的注册工作仍无进展,在国际陶瓷之都萨索罗“I-talian即:意大利瓷砖)”都是注册商标,一个地级市的名称都搞不掂,更何况佛山陶瓷绝对是一个实至名归的区域品牌,这将考验地方政府的攻关。佛山陶瓷的产值几乎是的十倍,佛山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不足景德镇的三分之一,11月11日上午在美陶厂调研时普遍反映全国大师的政府待遇佛山几乎是最低的,在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帮助建立大师工作室,这些大师都是我们的国宝,政府应该有实质性的保护措施。艺术陶瓷产业化是石湾公仔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也亟待政府加强知识产权、著作权保护的力度。

诚然佛山极具被打造成国际陶瓷之都的前景,但是现在距离国际陶瓷之都的距离还很远,期望政府切实加大这方面实质性的投入,而不是仅仅以国际陶瓷之都的口号来提高对企业的要求。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佛山瓷陶博览会离“国际”还有多远?


第十七届佛山陶博会刚刚落幕,佛山陶瓷行业又开始谋划半年之后登场的第十八届怎么招商了。至于第十七届的效果到底如何?媒体有不少议论,但很少听到业界的声音。或许是因为这个一年两次的陶博会过于密集,业界鲜有时间来评估和反思。如果忽视这一点,佛山陶博会的转型升级也许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已。

佛山陶博会全称是“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及卫浴博览交易会”。从媒体报道来看,刚刚落幕的第十七届陶博会采购商中,外商比例达到30%,配得上“国际”二字。然而,如果从参展商的角度衡量,佛山陶博会和“国际”很不靠谱:近600家参展商中,没有一家为国外企业。表面上众声喧哗,但实质上仍旧是中国陶瓷界自娱自乐的“卡拉OK”。媒体还披露说,这次陶博会主办方组织了两场论坛,其中一场开始5分钟就陆续有人离座,论坛仅持续半小时就草草收场。理由很简短:货不对板。论坛的主角既没有“国际”,也缺少分量,谁会去这种场合浪费时间?

佛山陶博会的“外伤”不轻,但“内伤”更重。

坦率而言,佛山陶博会走到今天,无论是规模还是内涵,最多只是一个卖场的升级版,离真正的“会展”尚远,离真正的“国际会展”更远。佛山陶博会由过去中国陶瓷城和南庄华夏陶瓷城的“两城纷争”演变为现在的“一展三馆”,尽管番号统一了,但卖场的属性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场馆布局分散、相距较远,让采购商来回辛苦奔波不说,要命的是,各个场馆之间根本没有差异,除了品牌不一样外,产品几乎是大同小异,导致“不去不安心,去了又白去”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无外乎大家的眼光只集中在做生意,而不是在做会展。

会展是无形资产,但佛山还是用经营有形资产的办法来经营会展,结出的果子当然只能是场地经济,而不是会展经济。

著名竞争理论专家波特曾经指出,经济发展的最后阶段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阶段。陶瓷会展是陶瓷工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陶瓷产业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真正的陶瓷会展是通过产品、信息、设计、研发、技术的信息交流和交易活动,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大量的交易活动。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平时很少搞促销活动,它们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的展会,并通过经营会展,为所在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知名度。城市不大、陶瓷产量也不大的博罗尼亚和瓦伦西亚就是凭借陶瓷会展而举世闻名。

作为中国陶瓷产业的巨子,佛山集中了产业链的精华,如色釉料、机械设备、设计、营销、传媒、品牌和物流等企业和人才,但却没有一个能适应陶瓷产业的上层建筑,未能将产品层次提升、整合为彰显陶瓷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一流会展。上升不到文化层面的会展只能是个大卖场。推销的是瓷砖,比拼的是价格。卖场最后会沦为“价格屠宰场”。

一个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会展背后,一定有一个具有战略眼光和巨大整合能力的操盘手。会展的组织者是战略的设计者、资源的整合者和战术的执行者。佛山陶博会存在的“外伤”和“内伤”实际上已经表明,这样的操盘手至今还没有出现。

曾经是佛山名片的西樵的纺织、张槎的针织之所以江河日下,沦落到今天的处境,不仅是产业升级无力,也是会展经营无方导致的。佛山陶瓷不能重演这样的悲剧。据说佛山陶博会曾经请过洋人操盘,但本土化的能力又远远不够。中国的事情最终还是要由中国人自己搞掂。会展是智慧产业,不是比场地大小,而是智慧、胸怀和境界的考量。现在是呼唤陶瓷会展巨人的时候了。

佛山不存在要不要陶瓷会展的问题,而是怎么做大的问题。早在几年前,佛山市委、市政府就把佛山陶博会发展目标定位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三大会展之一。尽管佛山陶博会已经称得上国内陶瓷行业的顶级展会,但与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陶瓷会展相比,佛山的距离还很遥远。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陶瓷会展——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陶瓷展,17万多平方米的巨大展馆,人家只准一家中国陶瓷企业参展,而且只给30平方米。人家既害怕中国企业“偷”专利,也从骨子里看不起中国陶瓷。这样的现象虽然窝囊,但却是佛山做大会展的机会。作为中国陶瓷产业的头号种子选手,佛山必须承担起终结历史的责任。

但是,留给佛山的时间已经不多。国内陶瓷产区群雄并起,多极化的态势日趋明显,多极化的会展经济也会随之而来。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佛山最有资格解开这个谜底。这不是希望,而是必须!

陶器和瓷器究竟有哪些不同?


陶器和瓷器究竟有哪些不同?​

陶瓷制品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历史发展与陶瓷的发展相融合,汇集了浓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我们经常把陶和瓷连在一起说,人们往往认为认为陶瓷是一种东西,没有意识到陶和瓷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哪呢?

第一,出现的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第二,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第三,烧制的原料不同

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第四,质地不同

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

第五,釉料不同

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

第六。透明度不同

陶器颜色比较暗淡,无论薄厚都是不透明的。瓷器的颜色相对比较鲜亮,质地细腻,一般都是呈半透明状态的。

通过小编的介绍,相信大家对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陶器和瓷器作为两种不同的东西,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是陶器与瓷器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归根结底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是陶器的进步与飞跃,陶器和瓷器都是火与土的交融。所以,我们往往把陶器和瓷器合在一起称为陶瓷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陶瓷伴随中华文明发展了几千年,沉淀了浓郁的陶瓷文化,每个历史时期的陶瓷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收藏界,古代名窑所产的陶瓷制品非常珍贵,如唐朝的唐三彩、元代的青花瓷等,它们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紫砂江湖这潭水究竟有多深


“壶中自有乾坤在,煮茶品茗任江湖”。如今,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小小的紫砂壶,正在收藏市场掀起千层浪,难怪有人用“点泥成金”来形容现在的紫砂市场。不仅大师壶价格飞涨,新生代的作品也一壶难求。究竟是谁在推动这个市场的升温,这样的高温又能持续多久呢?

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喝茶的族群。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话还有另一个版本,叫作:“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说“七件事”,还是谈“七件宝”,总归离不开个“茶”字。许多老茶客认为:“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乾隆皇帝嗜茶如命,甚至开过这样的金口:“朝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而在盛产好茶的中国,对于爱喝好茶的中国人来说,拥有一把好的茶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紫砂壶是从明代早期开始进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从明代中叶起,社会上饮茶的风气和品茶的提倡,促使宜兴紫砂茗壶广泛流行起来,并为好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一起推崇。明末冯可宾的《茶笺》说:“茶壶陶器为上,锡次之。”文学家李渔的《杂说》中赞美道:“茗注(茶壶),莫妙于砂(没有比紫砂壶更奇妙的了)。壶之精者(最金贵的壶),莫过于阳羡(今宜兴)。是人皆知矣。”明代的文震亨,是个“骨灰级”的茶客佬。他写过一本书,名叫《长物志》。在这本书里,文震亨这样写道:“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意思便是:用紫砂壶来泡茶,滋味浓、香气正。大量的文史资料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如苏东坡、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是爱茶之人。许许多多的达官政要,如乾隆皇帝弘历、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也都是爱壶之人。到底是什么让紫砂壶流行了五百多年,其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应该说,一把紫砂壶从壶身表面的诗、书、画,到壶底、壶把和壶盖的篆刻,以至整把壶的形、神、气、韵都无不体现着传统艺术的审美。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康尔教授认为,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一把有文化的紫砂壶,可以给你的心灵以慰藉”。赵朴初先生曾说过:“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思是说,与其白白地守着千百部经书不得其解,还不如喝茶去呢。人们在紫砂壶上镌刻得最多的壶铭恰恰是“吃茶去”。“吃茶去”,看起来是句大白话,其实是禅语,个中含天机,蕴藏着想通事理、获得顿悟的门道。

可见要真正看懂紫砂这潭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是不行的。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岛内掀起“紫砂狂潮”,宜兴一批著名紫砂艺人在那个时候身价骤然增加。其实,早在清末民初,台湾人对产自宜兴的“孟臣壶”就推崇备至。台湾近代史学家连横在《雅堂文集·茗谈》中云:“台人品茶……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茶俗如此,加上台湾所产乌龙茶搭配紫砂壶冲泡效果甚佳,因此紫砂收藏玩赏的风气随之盛行。

而那时刚刚改革开放的大陆,人心思动。大批明清古壶、“文革”壶、名家壶、商品壶,通过各种合法、非法途径进入台湾,引起一直钟爱传统文化的台湾人的重视。当时,由于供货渠道辗转曲折,得来不易,紫砂壶遂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在很多台湾商人的鼓吹下,紫砂壶的优点被放大到极致,仿佛不用紫砂壶泡茶,茶就不能喝一样。一时间,港台紫砂市场变得极为火爆,价格飚升,明清名家的作品升至数万甚至数十万港币。

伴随着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掀起的紫砂壶收藏热,仅靠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壶已供不应求。为适应崛起的市场,在宜兴,以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为艺术指导,组建了特种工艺培训班,传授制壶技艺,因此造就了一批当代的制壶艺人。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也纷纷仿效,建起了宜兴紫砂二厂、三厂……三十厂。原先一个近千人的制壶工艺厂,顷刻间出现了万人做壶的热闹场景。这期间,宜兴的制砂厂家盛邀书坛、画界的名宿新秀,前往宜兴与当地制砂名手联袂创作。当代名画家与知名紫砂高手的“双名”合作的砂壶,一下成了收藏热点,卖价多为五六十万港元一把,最高者竟卖到百万港元之巨。表面的繁荣掩盖了泡沫的存在。1997年当东南亚金融风暴袭来时,台湾等地区紫砂壶市场直接崩盘,紫砂壶市场步入低谷。

紫砂壶在大陆属于“小众”藏品,长期以来拍卖的数量不多,价格也不算太高。五六年前,最昂贵的紫砂壶不过100多万元。近两年来,突如其来的“紫砂热”让紫砂壶的价格一路看涨,也将紫砂壶这个收藏类别成规模地推向高端市场。

2010年春拍,一把创作于1948年的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相明石瓢壶”,引起藏家的激烈竞价,终以1232万元成交,在创出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的同时,也让紫砂壶的拍卖成交价突破了千万元大关。当一把不过数十年的紫砂壶拍出千余万元的天价,瞬间打开了紫砂壶的价格空间,整个艺术品投资市场都在沸腾!紧随其后的2010年秋拍,明代时大彬的圈钮壶拍出了1344万元,再次刷新了纪录。

2011年,紫砂壶的拍卖价格仍然是高价频出。其中三把壶突破了千万元大关,这三把壶均为紫砂泰斗顾景舟所制,分别为中国嘉德拍出的顾景舟与韩美林合作的提梁磐壶,成交价1150万元;北京保利拍出的顾景舟与魏紫熙合作的矮井栏壶,成交价1035万元;北京匡时拍出的顾景舟所作云肩如意三头茶具,成交价1023.5万元。

紫砂壶不断飞升的价格,让更多的投资者跳入这潭水一试身手。

在宜兴,总能碰见人回忆起顾景舟大师,通常的故事是这样的:“最困难的那几年,顾大师自己挑个担子上街,上面全是紫砂壶,说,买一个吧,换点米就够了。”

不过也有紫砂壶界的人坚决反对这个故事,说顾大师一生作品有限,根本不至于沿街叫卖,编出这个故事的人,是想进一步骗你入局。“很可能接下来就告诉你,他家长辈怎么无意中买了把壶,这壶现在就在家中,然后问你想不想买”。

有关紫砂壶的真伪虚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也曾演变过。当年港台紫砂壶的市场交易价格升至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紫砂收藏热被一些商家演化为普通紫砂壶的涨价潮,一些大批量生产的企业趁机造假,导致港台市场上假货泛滥。舆论很快蔓延,引来紫砂真假之辩的争议。随后这股热潮似乎就真有了冷却下去的迹象,紫砂壶的投资声誉也有江河日下之势。

这成为紫砂收藏一个尴尬的现象。可以说,紫砂壶在收藏领域一直在“平民身份”与“贵族身价”之间纠结着,让人对它总感到有些扑朔迷离,不知深浅。

据调查,宜兴当地有三万多人制作紫砂壶,真正供不应求的是大师级的手工壶。手工壶讲究的是工艺,要做出一把好壶,至少需要一个星期做出生坯,再晾晒烧制成成品的话,还得半个月。按照这样的速度来计算的话,一个做手工壶的人,一天都不休息的话,一年也就能做52把壶。而那些大师级的作者,多已六七十岁高龄,往往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维持这样的高产量。在宜兴,买一把大师的好壶,至少要等上三年。

于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做紫砂壶批发的人出现了,他们改变了自古以来的制作规则。“某个公司开业庆典,需要上百、上千套壶,从产量上而言,这是一般的小作坊无法完成的。可是他们采用代工的方式和快速的机器生产,当然没有问题。”一紫砂圈内人士说。

产量的加大,使得矿料的成本问题日益突出。对于手工壶而言,这个问题并不大,因为就算是最好的原料,核算下来成本也就最多占壶价的1/10,可是对于廉价的工业品而言,那肯定不行。“工厂里出厂一把模具壶,可能只有30元的上限价格,怎么可能花10块钱的原料钱呢?再说,商人们总是要把各项成本价格压到最低的。于是,大批的化工泥,也就随之出现了。”

明白人都知道,这肯定不算紫砂制品,而是工业化的冒牌货。只不过不幸的是,这些冒牌货生产的产地,不少也在宜兴而已。

如今,走进任何一家紫砂壶的小店,即使面对的都是一般助理工艺师或者学徒的作品,你还是会感觉到定价体系的复杂。看起来很相像的两把壶,可是价格会差几倍。如果店主是个诚实而有耐心的人,就会把两把壶拿出来对比,让你看做工、看线条、看泥料,并且向你解释,这把壶的制作过程中是不是用了模具,而另外一把壶是不是纯黄龙山的泥料。初学者往往在这复杂定价体系的“深水”中昏沉起来,到了最后还是不明白。

今天的紫砂壶已不仅仅是一种喝茶的工具,就像瓷器一样,做工精良的紫砂壶,已经上升为一种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有些人因为喜欢紫砂而收藏,有些人则为了投资而收藏。上世纪50年代,紫砂壶只是喝茶的常用品,每把壶大约一毛钱左右。顾景舟的壶最高才能卖到60块钱,其他大师壶也就卖几毛钱。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蒋蓉枇杷壶也就四五块钱。紫砂名家壶卖高价,始于1979年。当时,香港一商人在宜兴订购紫砂壶时,将名家壶设定为a、b、c三档,顾景舟的壶为a价,300元每把;b价150元,比如何道洪、汪寅仙;c价75元。1982年开始,香港商人开始涌入宜兴购买紫砂壶,价格开始新一轮上涨。1985年,顾景舟的壶2500元一把,而汪寅仙的壶也可以卖到250元。2500元在当时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的中国人眼里,简直就是天价。其时,顾景舟在紫砂厂的工资每个月也就79.8元。2000年,顾景舟的壶三四十万而已,去年300万元,今年上千万元。

不仅仅是大师级的作品飞涨,据了解,从市价来看,工艺师每提升一个级别,作品价格几乎就要翻10倍,国家级工艺师的作品如今在50万元左右起价。

对于目前紫砂市场疯狂的热潮,也有资深藏家表示不理解。紫砂壶的最本质价值就是泡茶,而一味地将紫砂壶价格哄抬上去,让它离开茶桌变成只可远观而不可把玩的藏品,这才是紫砂壶的真正悲哀。“说到底,壶就是泡茶的工具,离开了其实用性还叫壶吗?爱壶者爱的是壶,而不是制壶的人。好的紫砂壶其实是养出来的,倘若将它束之高阁,再好的紫砂壶也不过石头一块,泥塑一件。”

目前许多不懂紫砂的人也纷纷进入,欲在其中分得一杯羹。南京博物馆研究院研究员霍华说,当紫砂壶里倒上热水后迅速传导热量,壶壁会变得非常烫,就像现在的紫砂市场。她提醒紫砂爱好者,小心被紫砂烫了手。“我觉得炒得太厉害了。就怕这种利欲熏心渗透到紫砂壶里面,使得收藏太商业化,改变了文物给人带来的一种愉悦感。”

相比专家的谨慎看法,各大拍卖公司却在紧锣密鼓地酝酿着今年秋拍的紫砂专场。从目前透露出的信息来看,一大批名人名作依然被各拍卖公司重点打造,着力推崇。这其中顾景舟的作品是当仁不让的重中之重。

北京保利着力主推顾景舟早年的“十一头提梁壶”。这把壶由工艺美术大家高庄教授创意设计,顾景舟于1965年首制。此后,顾景舟曾多次提炼修改,在梁的高低、嘴的伸卷、盖的变化、钮的虚实、角的锐钝等方面,都做过不同的尝试和探索,力求精益求精。中国嘉德在今年秋拍中也力推名人佳作,顾景舟、汪寅仙、何道洪等名人的精品之作都在其主打作品之列。其中,顾景舟创作的一把“仿古如意壶”不仅被多次著录,而且在顾景舟自己的著作当中也多次选用其作为封面,可见顾景舟对其重视的程度。北京匡时则首次在设置紫砂专场时将老壶与新壶分开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老壶的推广力度。

拍卖公司之所以看好紫砂市场,在于部分藏家日渐成熟,开始关注紫砂内在的体现。北京一拍卖公司高管表示,以前藏家不够理性,只要是高级工艺美术师的作品就疯抢,现在开始挑东西买,懂得了“掐尖儿”。当材质与名气不再能够左右买家购买动机的时候,他们就要挑美的东西、精致的东西,开始更关注作品的艺术、文化内涵,这正是整个市场与藏家成熟的表现。也正是基于此,各家拍卖公司仍然对紫砂的未来充满信心。

一位搞茶文化研究的学者说,茶有三味:曰水,曰茶,曰器。高士尚水,将其视为茶事首要;常人尚茶,认为选择什么样的茶叶才是喝茶的关键;最不通的是尚器,把盏弄杯铺张成一显摆。

紫砂虽小,却壶通大道。于谈笑间,只有懂壶的人,才可以赴一场人与壶的精神盛宴。如果整天只关注藏品的增值与否,眼里不见藏品只见钱,就背离了紫砂壶修养身心的古朴意趣。收藏者抛却功利心,一壶在手,思接千载,体察延续千年的江南文人精神和虚怀若谷的大度情怀,品茗间,感悟紫砂大师所追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倘如此,又岂在乎紫砂的“水”有多深,“火”有多热?

高古瓷器的“水”究竟有多深?


在过去几百年的时间里,欧洲家族式的长期收藏造就了海外收藏中国古陶瓷的历史传统。在国内市场,高古瓷的交易受到文物政策的限制,直接导致国内的瓷器藏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目光都盯紧着市场表现最佳的明清官窑瓷器。再加上对高古瓷的知识积累不多,很多人出手谨慎,不敢轻易触及高古瓷。

高古瓷的“水”究竟有多深?为什么当代的工艺还原不了汉绿釉、唐三彩?汉代陶瓷为什么被忽视“高古瓷到底多好玩?”

高古瓷和古玉,被公认为收藏领域里面“水最深”的两个领域。何谓高古瓷?一种看法认为,高古瓷应是指包括东汉在内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有真正达到瓷器标准,只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到隋代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因此,高古瓷仅指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烧制的瓷器。此外,还有一种顺应市场需要而生发的观点认为:高古瓷指的就是宋元瓷器。这是因为宋元瓷器近年来,频频亮相于国内外拍卖会,相对于明清瓷器来说,年代早、存世少,应是高古瓷。但无论怎样,大家公认“高古瓷”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应的名称,是比明清瓷器要早的瓷器。

很多当代高仿的东西,比如仿的元青花,釉水胎土什么的有可能接近,但瓷器上面的人物表情却是怎么都画不出以前的神韵。

当年的工匠是全心全意在做东西,做错一件东西是会被杀头的,现在的人没有这种虔诚。

汉代三羊开泰簋

中国古代有很多东西都是现在无法想象的。比如玉器和青铜器,都在春秋战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用现在的技术和眼光根本解释不清楚。中国陶瓷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高峰,宋代的五大名窑登峰造极,之后的元青花、明代永宣年间以及清代康、雍、乾三代的瓷器也很棒,现在很难仿制出来。

每个朝代的瓷器都带着当时深深的时代烙印,每个朝代都有自己顶级的东西,后朝是仿不来的。

真正读懂高古陶瓷,一定要有读“万卷书”的决心,如汉代这种釉陶的古老,与《史记》同时代的文化,是釉陶的魅力所在,是明清缤纷彩瓷所无法比拟的古朴美。

早期清瓷和同时期的经典陶器,更是容入先辈智慧的纯古之天下大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会慢慢地返璞归真,将来有一天这些品种价格会很高的,有的孤品会是天价。

汉两彩朱雀瓶

战国双系压纹罐

叫法不一的陶瓷产品究竟有何不同


长期以来,瓷砖在家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家装对瓷砖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瓷砖生产加工工艺逐渐成熟,瓷砖的品种不断推陈出新———釉面砖、通体砖、抛光砖……就在形形色色的瓷砖种类迅速占领市场的同时,各种各样的叫法也随之而来,搞得消费者一头雾水。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瓷砖到底有多少种?这些叫法不一的瓷砖产品究竟有何不同?它们又分别适用于哪些场所?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为消费者揭开瓷砖市场的面纱。

釉面砖:釉面砖就是砖的表面经过烧釉处理的砖,它也是日常使用最多的一种瓷砖。这种砖分为两类:一是用陶土烧制的,另一种是用瓷土烧制的。目前的家庭装修约80%的购买者选釉面砖为地面装饰材料,但因为釉面砖表面是釉料,所以耐磨性不如抛光砖。

分类:按原材料分为陶制釉面砖和瓷制釉面砖;依光泽不同,又分为亚光砖和亮光砖两种。

适用范围:适用于室内装修的各种场所,以墙面最佳。厨房应尽量使用亮光砖,不宜用亚光砖。

通体砖:通体砖的表面不上釉,而且正面和反面的材质和色泽一致。通体砖有很好的防滑性和耐磨性,一般所说的“防滑地砖”大部分都是通体砖,但其花色比不上釉面砖。

分类:防滑砖、抛光砖和渗花通体砖。

适用范围:客厅、过道和室外走道等地面,一般较少使用于墙面。

抛光砖:抛光砖就是通体砖经过打磨抛光后而成的砖。相对于通体砖的平面粗糙而言,抛光砖要光洁很多。抛光砖的硬度很高,非常耐磨。在运用渗花技术的基础上,抛光砖可以做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

分类:渗花型抛光砖、微粉型抛光砖、多管布料抛光砖、微晶石。

适用范围:除卫生间、厨房外,其余多数室内空间都可使用。

玻化砖:玻化砖是由石英砂、泥按照一定比例烧制而成,然后经打磨光亮但不需要抛光,表面如玻璃镜面一样光滑透亮,是所有瓷砖中最硬的一种,其在吸水率、边直度、弯曲强度、耐酸碱性等方面都优于普通釉面砖、抛光砖及一般的大理石。

分类:主要是地面砖。

适用范围:客厅、卧室、过廊等。

马赛克:马赛克是一种特殊存在方式的砖,它一般由数十个小块的砖组成一个相对的大砖,耐酸、耐碱、耐磨、不渗水,抗压力强,不易破碎。

分类:陶瓷马赛克、大理石马赛克、玻璃马赛克。

适用范围:室内小面积地面、墙面和室外墙面,也可用于局部装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伊宁国际建筑陶瓷之都正巍然崛起


就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处在西部大开发末梢的伊宁市,迎来了中国建筑陶瓷产业第二次转移的发展机遇,中亚国际建筑陶瓷之都喷薄欲出,正崛起在伊犁河之畔。

有关中亚国际陶都的利好消息接踵而来:由学院有关专家编制的《中亚国际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发展规划》顺利通过评审会论证;由江西高安瑞州陶瓷有限公司和瑞鹏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2.5亿元、年产2000万平方米的建陶项目开工建设,并成为入驻伊宁中亚建筑陶瓷基地的第一家企业;多家陶瓷企业今年有望在陶都兴建;中亚国际陶瓷城占地近3万米的展销大厅主体已完工,装修及布展正紧张而有序地展开;“2009中国新疆伊宁·中亚国际出口商品交易会”拟于今年9月4日至7日在伊宁市中亚国际陶城召开,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启动……

如果追溯到一二年前,要说在伊宁建中亚国际陶瓷之都,几乎是痴人说梦。可是伊宁就有一批追梦人。2008年春,伊宁市委常委、伊宁边境合作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程学文到内地出差,偶然听到佛山、福建等南方陶瓷原产区因本地原材料枯竭,原料、运输、加工成本攀升,加上产业调整等诸多因素,面临产业战略转移。这一信息像一道闪电,激活了程学文的思维: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能不能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机遇,承接这一产业呢?他深知,经济合作区这几年发展速度很快,但带动性强、影响力大、附加值高、为富一方的主导产业还未形成。特别是伊宁市有着跨一步就是市场潜力巨大的中亚市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中亚诸国没有建筑陶瓷业,蓬勃兴起的建筑市场对建筑陶瓷的巨大需求主要由欧洲供应。中亚建筑陶瓷之都的建立,对抢占这一充满诱惑力的市场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思路决定出路。事不宜迟,程学文马上决定奔赴广东佛山、江西高安等地,证实并确认陶瓷产业大转移这一事实后,立即返回伊宁,形成建议方案上报伊宁市委,同时着手前期准备工作。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党委常委、伊宁市委书记焦宝华听取建议后,以战略的思考和敏锐的目光,不失时机赴内地建陶基地考察,并构想着伊宁建筑陶瓷基地的蓝图。

2008年4月中旬,学院第一批初勘人员抵达伊宁,由合作区商务局副局长韩欣东陪同,经多方调研并在伊犁河谷部分矿地实地考察,初步踏勘,认为供陶瓷生产的主要原料瓷土、瓷砂、瓷石、钾钠长石等原料资源丰富。

“五一”大假还没过完,学院派遣的第二批专家8人小组再次来到伊宁,在河谷8县1市以及博州精河县,开展了近一个月的实地踏勘。协同踏勘的韩欣东回顾当时专家们不避艰险、不辞辛苦的敬业精神,至今深感由衷的敬佩。有一天他们徒步穿行在人迹罕至的新源县一条深山峡谷时,遇到倾盆大雨,加上浓雾密布,脚下一片泥泞。大家谁也没有退缩,拄着木棍冒雨前行,跌倒了再爬起来。载眼镜的更是苦不堪言,雨雾遮住镜片,眼前一片模糊。有一段悬崖更是险象环生,稍不小心跌入几十米的深谷,后果不堪设想。刘工脚上的旅游鞋的鞋底都脱帮了,他还是走到钾长石的矿点,和大家作了仔细的踏勘才返回。这次踏勘前后步行5个小时。等回到车上,个个浑身湿透,一身的水,一身的泥,一身的疲惫。就是凭着这种精神,他们走遍伊犁河谷的山山水水,确认用于陶瓷生产的原料资源极为丰富,综合分析伊犁州境内原料种类、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及工艺性能,伊宁建筑工业园可适合发展中高档日用、建筑卫生陶瓷、电瓷、化工陶瓷等生产,并具有良好的原辅料供应,90%以上的原材料可实现本地化,有较好的低成本优势。此外综合生产成本分析还认为,构成产品主要成本要素都要优于国内其它地区,尤其是燃料,原材料90%左右可实现本地采购,可满足百条生产线上百年生产需要。产品就近销往中亚地区,与内地相比可以节约大量的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

有了这个底气,建设伊宁中亚国际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全面推进。一个规划面积达1.2万亩的区域建陶之都,拔地而起,并将成为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新产区,成为伊宁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8年7月4日至16日,焦宝华亲自带队赴广东佛山、江西高安、浙江杭州、上海等地展开实质性、针对性强的调查和招商,直接与广东唯美陶瓷、华夏陶瓷、佛山欧陶科技、欧神诺陶瓷、浙江尖峰集团、江西太阳陶瓷、瑞州陶瓷等知名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接触、交流与洽谈。随后,佛山欧陶科技、欧神诺陶瓷、江西瑞州陶瓷、高安瑞鹏陶瓷、福建飞天陶瓷、闽清中陶、闽清红叶陶瓷等企业客商纷纷来伊宁边境合作区实地考察陶瓷市场、外贸、资源、能源等情况。伊宁市还特别授予佛山欧陶无机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天生“伊宁市荣誉市民”称号,诚聘神诺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杰军为“伊宁市人民政府高级经济顾问”。

建筑陶瓷这条中国龙已经在新疆伊宁舞动了。民俚说:只要有恒心,黄土变成金。而今,沉睡了亿万年的伊犁河谷的陶土,将要在西部开拓者的手中,变成一桶桶黄金。

佛山陶瓷究竟该如何走向世界


“佛山不能没有陶瓷!”这是佛山政府对于陶瓷行业的期望与寄语。然而,近两年来,佛山陶瓷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佛山陶瓷产业的冬季是否到来?佛山陶瓷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这些问题牵动企业、政府部门和业内人士。由此,一场旨在为佛山陶瓷寻找发展出路的座谈会———中国陶瓷行业新年茶话会应运而生。在中国陶瓷城这个面向世界的窗口,众多专家齐聚一堂,高谈阔论,对佛山陶瓷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刻地思考。

“佛山不能没有陶瓷”

2005年,一场关于禅城区的陶瓷行业到底要不要外迁的讨论在政府及行业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一种观点认为:佛山的陶瓷产业是做大了,但贡献却不如其他行业。佛山陶瓷,是否无足轻重了呢?

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指出,佛山陶瓷有悠久文化历史,它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产业发展创新的典范。要建立一个这样的品牌并不容易,它需要文化和市场的繁荣。陶瓷行业在佛山不仅是做砖做洁具那么简单,它的寓意非常深刻广泛,具有广阔的文化内涵。目前,佛山陶瓷已经成为佛山一个强势的区域品牌,具有两方面内涵:一、完整的产业链,这是任何别的产区都没有的;泛佛山陶瓷的区域概念,它是中国陶瓷的营销中心,产品设计的中心,其中陶瓷制造,只是一部分。行业发展的高度站得越高,陶瓷制造的比重则越少。二、佛山一定要陶瓷,而且要做陶瓷千年名店,金字招牌。佛山陶瓷行业往前发展,必须要有新高度的目标定位,不是仅仅发展制造业,是发展整个产业链,技术、文化、品牌都涵盖其中。

据协会最近统计,2006年中国陶瓷产值增长仍将保持在11%以上,如此大的发展是基于出口增长、国家经济繁荣、房地产发展的结果。据数据分析,2005年卫生陶瓷出口达3310万件,今年出口将达到3700万件;2005年建筑陶瓷出口3.14亿平方米,今年出口可达到4亿平方米。预计2006年中国陶瓷出口将超过16亿美元。

中国陶瓷产业在不断成长,并积极走向世界。那么,佛山陶瓷在中国陶瓷产业及世界陶瓷行业格局中占了多大的分量呢?佛山陶瓷如何走向世界呢?

佛山陶瓷仍有吸引力

台湾知名策划师陈丁荣对佛山陶瓷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从华东企业来看,佛山陶瓷是一个让人处处感受到陶韵和陶魂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到500多年窑火不灭的南风古灶,还可以深入“古寮场”了解500年南国陶都悠久的历史文化。佛山是一座对陶瓷充满激情的城市,佛山陶瓷没有星期天,每次来与大家谈的都是陶瓷。这种氛围与意大利陶瓷名镇萨索罗很接近。大家把活力、目光都集中在陶瓷业,这是佛山的一个特点,对产业的热衷,可以创造,引申为核心竞争力。

世界看佛山陶瓷:佛山品牌尚未形成

一直以来,到佛山做陶瓷生意的外国人很多,不少企业都将外国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客群。其实,这群人中不少是把佛山陶瓷产品低价买入又在国外高价卖出的“掮客”。在美国、日本等名街铺的很多是中国砖,地下铺的是中国砖但包装是日本的牌子。有专家指出,佛山陶瓷不是生存的问题,是品牌的问题。

佛山陶瓷如何走向世界

与会专家指出,佛山陶瓷走向世界,最重要的是建陶企业要树立品牌观念。佛山的建陶企业大多数还没有树立一个完整的品牌概念,对国外所倡导的国家品牌、地区品牌、企业品牌更是理解得不深,这种盲目发展的做法,致使目前大多数建陶企业还没有创立自己的品牌。要改变这种状况,企业首先要有创新性,充分了解哪种产品有利润,能维持多久,并主动出击,占领市场。

此外,必须把产品研发和渠道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打价格战、用低价来促销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只有从产品研发与产品质量上下工夫,并在国外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才能在进军世界市场之路上稳步发展。

湖北浠水对接广东佛山打造“中部陶瓷之都”


日前,投资逾60亿元的湖北省浠水县生态陶瓷产业园一期工程正式投产,浠水县一个新的重点产业集群呼之欲出。记者在生态陶瓷产业园看到,雄陶、澳晟陶瓷两家企业两条生产线正在满负荷生产。据雄陶公司负责人黎中添介绍,每条生产线每天生产地面砖近2.4万平方米,产品销售到武汉、河南、安徽等地,供不应求。

浠水发展陶瓷产业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该县是全国知名的“窑炉之乡”,窑炉建筑安装、机械制造占据行业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聚集了全国75%以上的窑炉专业人才,“浠水窑炉工”被评为全省十大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达4.2万人,年创劳务收入10亿元。此外,浠水陶瓷原料丰富,且品位极高、埋藏较浅、极易开采。

2010年,浠水县立足本地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与“南国瓷都”佛山的知名建筑陶瓷企业——新中陶集团“联姻”,在鄂东港口重镇建设陶瓷产业园,引进东部陶瓷企业来浠发展。已邀请江西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别完成了园区总体规划、一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远景规划和环境规划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工作文章出处是,并顺利通过了评审。陶瓷产业园紧紧围绕“合理布局、功能分区、产业扎堆、集群发展”的要求,按照“集约化、集群化、循环化、生态化”原则,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

2012年,浠水县根据形势发展,及时提出了园区二期工程规划:利用五至十年的时间,投资200多亿元,占地18000亩,建设60条陶瓷生产线,以集群式专业发展陶瓷产业,链条式发展交通物流、机械制造以及商务休闲等相关产业。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千亿,利税过百亿,安排就业3万多人。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不断融合世界先进陶瓷先进技术,吸纳全国各地陶瓷科技人才和资金,丰富传统陶瓷文化和现代品牌艺术,逐步把浠水打造成我国“中部陶都”。

目前,兰溪陶瓷产业园一期工程已有湖北雄陶、湖北澳晟、湖北汇星、上海新安储、南山包装等5家陶瓷生产及配套企业落户,其中,雄陶公司、澳晟公司的第一条生产线于9月上中旬正式产出瓷砖,其余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

浠水县委书记吴烨表示,该县正集中力量加快陶瓷产业配套及专用码头和主干路网建设,加大入园企业帮扶和以商招商力度,力争早日将陶瓷产业打造成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佛山:距国际陶瓷之都究竟有多远?》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佛山:距国际陶瓷之都究竟有多远?》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