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瓷器鉴别 > 导航 >

北国遗韵今犹在 中华瑰宝古已存

北国遗韵今犹在 中华瑰宝古已存

古瓷器鉴别 古瓷器鉴别真假 如何鉴别古瓷器

2021-04-17

古瓷器鉴别。

■藏馆名称: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北国春秋》历史展厅

■藏馆地址: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

■开馆时间:2007年10月29日

■藏馆特色:兼具收藏、研究、教学和学生实践的展厅

■镇馆之宝:辽代白釉穿带瓶

漫步在博物馆中,总有一种恍若隔世的陌生感,仿佛上一秒还是互联网3G时代,下一秒就跌入时光隧道,来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时空。然而陌生之中,却总能寻到亲切的事物、相通的情感。前人经历的事情和体验,通过一件件展品、一个个说明,总能引起我的共鸣。

这次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北国春秋》展厅里,我又找到了这种陌生之中的亲切感。这个展览是与北方民族相关的八个不同的专题,让我们从中看到中国古代的民族团结、中原与北疆的密切关系及北方人民对历史的贡献。身为一个北方人,对于游牧生活的向往,是不可避免的。

看着博物馆专家们从内蒙等地征集上来的民族器物、工艺品,北方民族生活和征战的场景在脑海中不停地掠过:在辽远广袤的中华北国大地,横跨西北、华北、东北三大自然地理单元。这一区域,从东侧的大兴安岭南端向西,燕山连绵,阴山横亘,跨过贺兰山,穿越辽阔的阿拉善戈壁,再向西就是雄浑的阿尔泰山和天山。这条山系正是气候变化以及农耕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分界线,而我国北方的历代长城也基本分布在这条山系的南北。因此,这里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往来征战、交互融合的舞台。

随着脑海中的影像,我沉浸在热血奔腾的情绪中,仿佛自己也策马扬鞭,绝尘而去……

■镇馆之宝——辽代白釉穿带瓶

当中原进入“五代十国”,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之时,中国北方的长城内外也相继兴起了由契丹建立的“大辽”、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大量吸纳中原文明,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地区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他们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也如夏花般绚烂绽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穿带瓶是契丹人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生活器皿。契丹人有着“行营四处即为家”的生活习俗,即使在建国后,契丹贵族也仍然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穿带瓶正是契丹人为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而创造出来的。使用的时候将皮质绳条由底部从两侧竖穿过穿带,这样就便于马上携带或挂系在居住的穹庐大帐的哈那(墙壁)上,既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也便于置放;而细颈除了易于把持外,还可以使瓶内的液体在驭马或驾车远行时也不会洒出外溢,因此特别适合存放易挥发的酒类等。

人大博物馆中的这件穿带瓶,造型为侈口,细长颈,宽肩,圆腹弧收,圈足略外撇。在肩、腹部两侧各有一横桥形穿带钮,之间为带槽,肩部饰有三道凹弦纹。通体施白釉,胎体洁白致密,釉色温润细腻。这件器物造型端正优美,整体线条圆润流畅,应是辽代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用品。

辽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是辽代在继承唐朝的传统技术,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新工艺基础上又发展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这件白釉穿带瓶是辽代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自然也成为“北国春秋”展厅中的镇馆之宝。

■红山文化时期玉人像

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6500年,是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手工业发达,其中以治玉工艺最为发达,玉器的制作多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特点。Www.taOCi52.cOM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因此,红山文化中的玉器,往往体现出对女性的崇拜。“北国春秋”展馆内的这个玉人像,是用乳白色玉石雕琢而成,整体呈纺锤形,头部椭圆,面部轮廓为方圆形,琢磨两个圆孔为目,双目之下有一较小圆孔为口。肩部圆润,两臂下垂贴于身体两侧,肩以下减收至足,胸部饱满,腹部隆起,是一位孕妇的形象。玉人像下半身还以简练的阴刻线条勾勒出双腿及足部。玉人像线条流畅,琢磨细致,展现了高超的玉雕技艺,整体风格含蓄拙朴,线条简练却刻画传神,为新玉器时代红山文化典型玉器,体现了原始先民的女性崇拜及原始宗教思想。

■红山文化时期穿孔石蛙

石蛙的出土地赤峰是红山文化最为典型的地区,红山文化以存在大型祭祀性遗址“积石冢”和“女神庙”以及彩塑的大型女神像而闻名遐迩,社会形态的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中国原始社会时期就有蛙崇拜,青蛙是繁衍不息的象征,“蛙”跟“娃”以及女娲的“娲”同音,所以青蛙应该代表着对生命延续的美好期盼。这与红山文化的女性生殖崇拜不谋而合。

石蛙质地灰黑,所选石料坚硬致密,形态上如同一只健硕的青蛙,头部为椭圆形,双眼稍鼓出,两前腿弯曲,两后腿收拢,似一只驻足或正在休息中的青蛙。在蛙的腹部中心有一圆形穿孔,直径约2厘米。推测此石蛙可能是用于佩戴的饰物。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珍奇瑰宝--钧瓷


钧瓷是我国陶瓷中的珍奇瑰宝,我国古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始于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时(1101-1125)成为御用珍品,并在禹州城北“古钧台”附近设置窑,烧制宫廷用瓷,故窑名“钧窑”,瓷名“钧瓷”。

我国瓷器源远流长,从商、周的原始青瓷起,经秦、汉、南北朝的摇篮期,到唐代得到飞速发展。当时,在河南更是窑业昌盛,种类繁多,釉色艳丽,禹州市神后镇的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烧制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为宋代钧瓷开启了先声。北宋工匠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创烧成功了窑变铜红釉——钧瓷,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驰名于当世,进入宋代名窑的行列。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尤以神后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靖康之变(1126年),宋室南迁,钧官窑停烧,钧瓷一时间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后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唯艰。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新中国成立后,钧瓷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5年,钧瓷又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后镇得到恢复。

古有民谚:“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现在民间又有新的谚语:“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收藏几件钧瓷,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

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艺术发展到今天,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在不断创新。而说到创新就不能不说说晋佩章老人。晋佩章家住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这地方是中国钧瓷的故乡。神后镇与中原其它地方相比差异不大,山野、房屋、炊烟以及朴实的乡民。人们辛勤地劳作、生活。唯有差异的是,制瓷资源丰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唐、宋以来即在此取土造瓷,历经千年,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俗话说:“货出地道”,在郑州筹资办厂试烧钧瓷的均以失败告终。故有人赞:“神后钧瓷好,黄土变成宝。”国内外有关人士、艺术家、政要等人物均光顾过这里。镇上人家几乎都会烧制钧瓷,经济收入可观;与钧瓷有关的公司、工厂一家一户地开着,这在世界上也仅此一地了。晋佩章不是神后镇上土生土长的钧瓷艺人,准确地说他是一位知识分子,是一位1948年就参加革命,在人民解放军队伍上工作多年的转业军人。

晋佩章烧钧瓷为的是搞研究,按他的话说:“钧瓷,这一把泥的活儿,并不简单。我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人亡艺不亡’。”晋老先生于1962年开始着手钧瓷艺术研究,风里来,雨里去,四方寻找访遍了古代钧窑遗址,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钧瓷资料,有的可以称世间钧瓷资料绝品。在他的家里,从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出产的钧瓷标本一应俱全,全国各地钧窑遗址、特别是河南省禹州市一百六十多个窑址上的标本更是完整无缺。这些珍贵的资料令外国专家求之若渴,但晋佩章两手一摊,微笑着说:“这些都属于中华民族,不是我私有财产。”岁岁年年,花开花落,晋佩章埋头于这些古旧钧瓷资料之间,千百遍烧制各种钧瓷以求研究新的成果。他经过反复考查论证,把钧瓷始于唐代的历史向前推了200多年。由他独立撰写的《钧窑史话》一书填补了我国钧窑历史的空白。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更是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这位沉醉于“一把泥的活儿”中的老人,还是清华大学、浙江美院等大专院校的研究生指导老师呢!

在神后镇一条弄堂深处,晋佩章的家看上去一点也不奢华。独特的中原式建筑上苔藓落脚屋顶,古老的树木映衬着院子,鸟儿飞去飞来;更显其幽静雅致。晋老先生家里所用的茶炊什物均是钧瓷,可以说,他家又是极其奢侈的了。

晋老先生说:“宋瓷只能说是空前的,但不能说是绝后,还有继续研究的价值。但我追求的不仅仅是学古人那样的色变和温变,主要是在不同光照下的变色效应。”

九十年代后期,钧瓷行业中液化气窑炉烧造钧瓷已蔚然成风,改革大潮势在必行,百分之八十的钧瓷厂家都在改造或新建液化气窑炉烧制钧瓷,这是在钧瓷烧造上的重大改革和新的奉献,通过实践证实液化气窑炉烧造钧瓷具有很多优点:成品合格率高达90%以上;不用匣钵加大了窑炉容量多出产品;不用固体燃料消除了烧碴;减轻了劳动强度;缩短了烧窑时间;烧窑技术易于掌握。但液化气窑烧制的钧瓷产品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液化气窑炉烧制的钧瓷,色彩比较鲜活洒脱,虽说是百分之百的成色,看起来比较粗俗、显假、没有煤烧钧瓷釉色浑厚深沉,含蓄玉润晶莹,艳而不娇,红而不俗。即是精品色纯无杂,但亮度太大,缺乏韵味,火辣辣的火气十足,已失去了钧瓷的固有特色进入了铜红釉的范畴。但为钧而不识钧瓷优劣的青年人所喜爱;传统钧瓷使人感到端庄肃穆,安祥活泼、产生遐想,如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也许是受钧瓷艺术魅力影响,晋老先生全家人都在从事这一把泥的艺术活儿。老伴、儿女都是烧制钧瓷的行家里手,为的是配合晋老做钧瓷艺术研究。这一家子都是那么沉默少言,埋首做事。这也难怪,从事这么神秘的钧瓷艺术研究,心中其实是最明亮的,从那一件件精美的钧瓷艺术品中不难看出,这家人心中的语言魅力了。

在晋老先生装窑的日子,全家人都忙着选坯,装坯。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各种器形搬出来,这些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器形都要经过晋老先生检查一番后再装窑。不满意的器形,晋老一锤敲碎,面无表情,活脱脱一个法官姿态。好的器形是装在一种土盒子里再入窑点火烧制的。晋老用专门观测火色的仪器一边往窑里细看一边讲解:“窑变很关键,烧制钧瓷自古就有十窑九不成和生在成形死在烧成之说。窑变最难让人预料,就象生下的娃,俊、丑、男、女,既让人兴奋又使人不安。现在窑温是1300°C,窑已烧成,古代是1260°C,与现在正负20°C左右。由于现在窑炉已改变,烧的温度较高。”晋老还挺诗意地说:“这行当,有意思,可以说是泥土与火焰的梦。”

出窑的日子是令晋老先生激动的时刻。窑门打开了,晋老先生细心地戴着手套将一件件釉色美妙,瓶体完好的钧瓷艺术品捧出来,在阳光下细细看着,高兴得像个孩子。他指着一件件钧瓷艺术品说:“这些都是同着一种釉入窑的,入窑一色出窑万色。”

钧瓷的绝妙之处就在于这种难以让人预示的窑变,就是以“钧瓷成对入窑,窑变无双出炉”的艺术境界给人无穷的艺术享受。

晋佩章在钧瓷艺术研究的道路上历经了太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楚,使他更淡于功利,甘于寂寞。他把所有的研究成果置于新修的屋子里,自己却仍住在潮湿的土屋中。在老先生钧瓷研究艺术品陈列室里,满屋五光十色的钧瓷艺术珍品和墙上挂着的中外书画,艺术家、名人题给他的字画作品,交相辉映,构成了世间绝无第二的艺术宝藏之地。如今,泥土与火焰的梦在他心中不知又产生了多少关于钧瓷艺术的梦想,更不知他那三个愿望:“一是建一个电脑控制的钧窑,二是烧制不同光线下产生变色效应的钧瓷珍品和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钧瓷艺术研究中心”都实现了吗?

中华收藏:“海底瓷都”


英国海底探宝者麦克·哈彻在南海贝尔威德暗礁捞获的35万件中国德化清代瓷器,日前由德国内戈尔拍卖行在斯图加特公开拍卖,经过激烈竞拍,共获2240万德国马克。

中国古瓷是海底沉船中的最大宝藏之一,也最有考古价值。古时,我国海上贸易领先于世界,早在汉代就开辟了经南海前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海上贸易更是盛极一时,海上航线四通八达。在我国茫茫的海域中到底静卧着多少沉船呢?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约有2000至3000艘,沉船中以宋元船只居多,沉船中还有一些外国船只,如唐代日本遣唐使沉没的海船、英国东印度公司和瑞典的沉船等。倘若加上世界各国来中国进行贸易返回途中的沉船,可谓不知其数。马来西亚古陶瓷研究专家魏止戈称这些沉船中的古瓷为“海底瓷都”。近20年来,载有古瓷的沉船不断有被捞起的报道。1983年英国人麦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了3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明代帆船,船内满载2万余件瓷器,虽经海水长期侵蚀和冲撞,但出水时依然光洁照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以250万美元成交,平均每件价值112美元。1984年10月,韩国打捞起新安海底的中国宝船,得到2万余件中国元代古朴浑厚的青瓷。1985年,哈彻又在南海打捞了满载中国瓷器的荷兰沉船“格尔德马尔森”号,这是1751年在香港西南海域触礁沉没的货船,打捞得16.8万件清代乾隆年间的瓷器,这些光彩夺目的古董次年在荷兰拍卖,哈彻获得了1500万美元。

最近10余年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牵头下,我国水下考古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活动。1999年在西沙群岛先后发掘了14处水下文物遗存,共出水元、明、清时代的瓷器1000余件,以碗、盘、碟、壶等日用品为主。

千姿百态的海底古瓷重现了我国昔日陶瓷的丰采,它们也说明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的盛况,亦是中国数千年悠久文明史的见证。

简述汝瓷辨伪存真的方法


汝瓷是古瓷中的一个重要派系,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艺术内蕴。她既有造型讲究、工艺精湛、技术卓绝之特点;又有釉层匀净、蕴润如玉、青色淡雅、宝光内润之秀丽。特别是她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造型高雅之艺术风格。对汝瓷瓷器佳品的收藏与鉴赏,不仅可以了解汝瓷、认识汝瓷,而更重要的是欣赏汝瓷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从中领略汝瓷文化的内涵,享受汝瓷文化之精髓。

现将汝窑瓷器辨伪存真的方法提供出来,供识别参考。

制作:真品为手拉坯捏制,并经慢轮修整,工艺精细,线条流畅,棱角自如,形体得当。而仿品多为注浆模制,做工粗放,工艺欠佳,棱角突出,修痕显著。

造型:真品庄重大方,古朴典雅,胎壁较薄,秀丽潇洒。而仿品注浆成型,胎壁较厚,外型秀丽,比例失调。

装饰:真品刻、划、印花,技术娴熟,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刀法流畅,形象逼真,风格随意不拘谨,线条自如有神韵。而仿品为刻意效仿,以临摹为主,刀法生硬,画意呆板,花卉图案,缺乏神韵,画风粗糙,比例失调。

釉色:真品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柔和蕴润。而仿品则清澈透明,光亮如镜,刺目耀眼,釉色单纯。尤其重要的是,真品以玛瑙作釉料,形成特殊色泽,由于玛瑙结晶体的分离,器表出现鱼鳞状的细小开片。若用40倍放大显微镜观察,釉内玛瑙结晶体则呈现珍珠状,布在气泡的周边,寥若晨星,十分奇特。而仿品的表面则利用胎、釉的收缩比的差异,出现一些开片,但大多为直道道,呈网状布满器表,缺乏真品的自然韵致。仿品的胎、釉配方,与宋代失传的配方不一致,所以釉色单调,不够蕴润,更缺乏玉润之感。

从1987年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发现之后,不少厂家也根据发掘简报、报导文章提供的资料,到现场采集玛瑙矿石作釉料掺入釉内,但由于在釉内掺和玛瑙的比例不对,其结果与宋代真品仍存在很大差异:器表开片不对号,釉内气泡特多,玛瑙的结晶体,呈繁星密布状,气泡犹如肥皂泡沫,拥挤排列,釉内的红斑不见。这是目前仿古作旧的厂家刻意寻求解决最关键的难点之一。据最新了解,有的厂家可通过多次反复在冰箱冷却,然后再高温处理,可将釉内气泡处理掉,但又失去了宋代汝瓷稀疏的气泡周边布有玛瑙结晶体的光点,即寥若晨星之美景,反而弄巧成拙。

至于在表面作旧,或经过吃土处理,或用药水腐蚀,使釉层剥落,这些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辨认其破绽。

当然判断一件收藏品的真伪,还应从综合方面加以细心观察,第一靠感觉,要观其形体美,工艺细、制作精、色玉润、有神韵;第二靠手感,光润有度,轻重合体,棱角圆滑,手感适中,给人以舒心、美的享受;第三靠观察,看其工艺流程,釉色底蕴,装饰艺术及艺术风格等。这种仿品在有些方面虽已乱真,但仍留下破绽,只要细心观察,仍可辨伪存真。

记者调查西安古玩市场:玉石瓷器等存猫腻


西部网讯,收藏古玩和玉石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一些市民的爱好。装修新家时,不少人都免不了摆上几件古董物件和玉石,代表一种品位;也有一些市民认为投资古玩和玉石回报更高,收益有保障。然而,对于想涉足玉石和古玩收藏的消费者来说,应该如何来鉴别玉石和古玩的真伪和价值呢?

在大唐西市一家经营古代瓷器的店内,店家指着一对青花瓷纹罐告诉记者,这是清朝货品,两件售价一共是12万元。店家表示他的货品都是精品,绝对不是地摊货,可以放心购买,如果是赝品保证可以退货。

某瓷器店商家:我这是搞古瓷,唐宋元明清啥朝代的都有,有青花,有单色釉,有高中低档,高档的有几十万的,低档的有几千的。我能给你百分之百的打保票,我这东西肯定是老的,卖给你不老的,因为卖给你不老的,你来我给你退货,那就很麻烦,一方面对我这个影响不好,一方面就很多麻烦事情。

对于这些店家所称的古代瓷器“如假包换”,业内人士则认为这其中的“假”其实很难界定,因为目前并没有权威的鉴定机构,而一些专家和鉴定机构在鉴定文物的时候,很可能鉴定结果会不一样,这就会给消费者在后期维权造成一定的困难。

业内人士于涛:刚开始想收藏这种东西的时候建议就是三点,多听、多看、多问,这三点是最重要的,在前期玩这个收藏的时候,多去听一听,看一看,尽量不要掏钱去买这些东西,因为前期很有可能上当受骗,尽量不要盲目去投资这种东西,我们现在的口号就是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玉石作为我国传统收藏的一个门类,现在依然受到许多收藏者的热捧,西安大唐西市古玩城和小东门古玩城中就有接近一半的门店都是玉石专卖店,而在玉石当中又属和田玉最受收藏者的喜爱,在业内人士看来,小小的一块和田玉当中却存在着不少的“猫腻”。

业内人士黄荟竹:不管是新疆玉还是俄罗斯玉就是通常说的俄料,或者说是青海料,或者韩料,如果出鉴定结果它都是和田玉,所以不管拿到几百万的新疆和田玉,或者说几十块钱、几百块钱的青海料、韩料,它去鉴定结果全部都是和田玉像现在这种皮色它是可以造假的,人工去染色,但是你造假出来的色和真皮是完全不一样的。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文物市场鉴定,长期以来存在着监管空白。在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当中,并没有相应的条款对民间鉴定需要的文物鉴定资质及资格有规定。另外,《拍卖法》中规定,只要事先声明不“保真”,买家须自负文物古玩真伪的风险。不管是《文物法》还是《拍卖法》,事实上都约束不了文物鉴定和买卖市场。因此,在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的当下,收藏者更需要谨慎投资。

海捞瓷:静躺海底的文化瑰宝


1

在当今的文博界、收藏界和新闻界,只要有“海捞瓷”出现,就能引起轰动的新闻。“碗礁一号”的出水,“南海一号”的打捞,韩国海岸的元代沉船,印度尼西亚黑石礁海底的沉船都使喜爱中国古代文物的人们为之一振。这些从未见过的瓷器以及瓷器背后悠远的历史,由此进入人们的眼帘,一座从未面世的博物馆正漂浮在富饶的大海上,等待着懂它、欣赏它的人们去发现它。

因此,海捞瓷的收藏与鉴赏已成为考古界、艺术界、收藏界所共同关心和热衷的话题。该书第一作者陈逸民是知名的文化学者和艺术收藏鉴赏家,同时也是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委员,他长期致力于艺术品的收藏与鉴赏。《海捞瓷的收藏与鉴赏》 是陈逸民的最新力作,他和陈莺将目光聚焦于当今艺术品市场上备受追捧的海捞瓷,溯源了海捞瓷的历史,并详细介绍了海捞瓷与外销瓷的关系。

该书的一大特色是在提供著名沉船和海捞瓷信息的同时,既着眼于海捞瓷真伪的鉴定,为收藏爱好者在各类市场中认识真正的出水海捞瓷提供帮助,更着眼于介绍海捞瓷所承载的文明信息和可能解开的历史之谜。因此,作者花了较多笔墨介绍了海捞瓷或者相关的外销瓷以及中外陶瓷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海捞瓷的鉴定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海捞瓷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固然可观,但是海捞瓷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海捞瓷的审美与鉴赏,不仅体现了对中国古文化的敬畏和探索,更是世人珍重这份古已有之的文化瑰宝的体现。在追溯海捞瓷的前世今生中,如何正确地品鉴海捞瓷,如何从文化意蕴的角度看待海捞瓷,以及如何建立起保护和打捞我国海底文物的相关制度,是作者成书的立意所在,更显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关怀。

目前,海捞瓷正以其无与伦比的姿态,悄然走进中国和世界的收藏界、文博界,它要告诉研究陶瓷史的专家学者,告诉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专家学者,海底,有无数谜团等待着有志于探索和研究的人们,海底有着人类未知的文明。可以说,《海捞瓷的收藏与鉴赏》一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相关领域的考古研究资料,更为广大的艺术品爱好者、收藏者和投资者,展现了一个全新且富有文化深意的市场热点。

《中华珍宝》流通纪念币邮票大全收藏价值


《中华珍宝》流通纪念币邮票大全收藏价值

《中华珍宝》流通纪念币邮票大全收藏价值,为庆祝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纪念《文物保护法》颁布30周年、修订10周年,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由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监制的《中华珍宝?中华传世国宝文物流通纪念币邮票大全》正式出版发行。

该藏品首次根据国家文物局2001年发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进行遴选,首次采用纪念币、邮票合璧的形式,完整系统地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邮政正式发行的全部国宝文物邮票,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开始发行金属流通纪念币以来所发行的全套国宝文物流通纪念币,是中国第一部收录国宝文物题材流通纪念币和珍邮枚数最多、门类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权威藏品,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闫振堂为该藏品题词“中华珍宝”。

据了解,《中华珍宝?中华传世国宝文物流通纪念币邮票大全》分为上下两册,全套共收录藏品361枚,其中包括:自1984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敦煌藏经洞》、《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明清故宫》、《颐和园》等全套国宝文物、世界文化遗产流通纪念币14枚,以及自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邮政局正式发行的《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洛神赋》等国宝文物珍邮347枚,内容涵及园林、古建、世界文化遗产、雕塑、壁画、石刻、传世书画、古籍、陶瓷、漆木、金银铜器、玉石、文化遗珍等全部文物邮票种类,汇集了多套中国邮票史上具有“第一”性质的文物珍邮,载体形式包括邮票、小型张、首日封、整版套票等。

《中华珍宝·中华传世国宝文物流通纪念币邮票大全》是中国集邮史上文物专题邮票一次收录枚数最多、门类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珍邮全集;册内所收录的流通纪念币,更以全套完整版的形式,将国宝文物的风采再现于方寸之间,枚枚均有法定面值,其中不乏“龙头币”、“黑马币”等珍贵品种,使其不但具有收藏价值,更具更直观的史料价值与文物价值,国内仅限量发行500套。

“收藏文化”已融入百姓生活


收藏与生活融为一体,且联系愈发紧密,这是记者在长春首届收藏文化博览会上最深刻的感受。面对近年来全国兴起的一股收藏热潮,身居“文化城”的长春市民显得那么游刃有余,正如从河南南阳前来参展的展商赵举所说:“长春人的确有文化涵养,从他们咨询的问题与看石头的角度就能看出来,市场涨幅越高,购买者越大有人在。”的确,丰富多样的藏品,哪怕仅仅是我们眼中普通的工艺品,一旦被冠以“收藏”的名义,便能迅速以文化的形式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现代藏品 艺术与理财并重

展会上,比起那些珍稀且真假难辨的文物级宝贝,玉石、翡翠、石砚、根雕、水晶、苏绣等现代藏品,显然更吸引着广大市民的目光。这些兼具艺术价值与市场升值空间的工艺品,在新时代早已脱离了“摆设”的范畴,而成为人们美化家居、投资理财的全新选择。

仅以新疆和田玉为例。6000元/公斤的原料玉现如今已涨至3万元/公斤,其价格最近3年来已经几倍甚至十几倍地翻番,质量好的玉石涨幅更大。赵举告诉记者,南阳是国内生产加工和田玉的大型基地,导致这股价格飙升的原因主要是矿产资源枯竭、国家限采以及经济繁荣下逐年提升的精神需求。然而,涨价对玉石销售影响并不大,“有部分消费者觉得太贵了,暂时搁置了购买计划,但是越贵越买的也大有人在。”赵举介绍说。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他们均表示乐于欣赏玉石,也愿意借这种展会的契机来了解玉石,然而因为不懂行,他们不会选择以此作为收藏之用。相反,如果是购买一些可供佩带、把玩的小物件,他们还是可以承受的。针对此种较为普遍的消费观念,各类玉石展商均称,玉石可修身养性,即使小到饰物,也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间。

收藏真功 知识与天赋兼备

能成为收藏大家者,无不是博古论今、学识渊博者,只有对于藏品所处年代有了真知灼见,才具备鉴赏与收藏的真功。在紫砂与瓷器成为收藏界的宠儿之时,专家提醒广大市民,消费切忌麻痹大意,因为这些工艺品有些只能保留其商品属性,不具备收藏价值,其数量和可再生性决定着收藏的意义所在。

拿现代观赏瓷器来说,出自工艺美术大师或陶瓷专家之手的作品,往往被赋予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时代气息与现代色彩,因数量有限、寓意深刻,必定具有收藏价值。然而,这类工艺品因其升值空间巨大,售价在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而且,要想避免买到赝品,购买者还需对制作者的资料、作品以及绘画风格有相当了解。专家称,如若普通市民也对此类工艺品抱有收藏愿望,应尽量把眼光放在当代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上,“如果‘押’得准,若干年后,其价值将会非常可观”。 (记者 毕馨月 实习生 赵明月 )

央视《寻宝》走进安仁今海选 成都千人雨中献宝


今(14)日上午,“《寻宝》走进中国博物馆小镇——成都安仁”开始在成都海选。成百上千的持宝者一早就冒雨聚集在成都市体育中心,准备接受专家的鉴定。

今天的海选现场,4位鉴宝专家一字排开,对市民带来的藏品逐个鉴定。金运昌鉴定书画、贾文忠鉴定青铜器、邱小君鉴定瓷器、蔡国声鉴定其他杂项。热情的藏家围满了现场,场面曾一度几近失控。

藏家报名参加海选时需携带藏品实物,组委会不接受电话、图片资料报名。参加活动的藏品不能是政府博物馆的馆藏,必须是民间藏品、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藏品、与当地历史文化有密切联系的藏品。在世人的作品不参加寻宝活动。

海选将于今明两日在成都体育中心举办。由央视《寻宝》栏目的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团,选出近五六十件藏品入围。11月16日将进行决赛及节目录制。专家将从入围藏品中选出4件,其中陶瓷、书画、铜器、杂项各一件。专家团还将最终选出一件最能代表成都安仁历史、文化、经济和收藏界水平的“民间国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