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高古瓷器鉴别老 > 导航 >

高古瓷器的“水”究竟有多深?

高古瓷器的“水”究竟有多深?

高古瓷器鉴别老 瓷砖的水刀 古代瓷器釉水的原料

2020-12-17

高古瓷器鉴别老。

在过去几百年的时间里,欧洲家族式的长期收藏造就了海外收藏中国古陶瓷的历史传统。在国内市场,高古瓷的交易受到文物政策的限制,直接导致国内的瓷器藏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目光都盯紧着市场表现最佳的明清官窑瓷器。再加上对高古瓷的知识积累不多,很多人出手谨慎,不敢轻易触及高古瓷。

高古瓷的“水”究竟有多深?为什么当代的工艺还原不了汉绿釉、唐三彩?汉代陶瓷为什么被忽视“高古瓷到底多好玩?”

高古瓷和古玉,被公认为收藏领域里面“水最深”的两个领域。何谓高古瓷?一种看法认为,高古瓷应是指包括东汉在内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有真正达到瓷器标准,只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到隋代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因此,高古瓷仅指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烧制的瓷器。此外,还有一种顺应市场需要而生发的观点认为:高古瓷指的就是宋元瓷器。这是因为宋元瓷器近年来,频频亮相于国内外拍卖会,相对于明清瓷器来说,年代早、存世少,应是高古瓷。但无论怎样,大家公认“高古瓷”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应的名称,是比明清瓷器要早的瓷器。

很多当代高仿的东西,比如仿的元青花,釉水胎土什么的有可能接近,但瓷器上面的人物表情却是怎么都画不出以前的神韵。

当年的工匠是全心全意在做东西,做错一件东西是会被杀头的,现在的人没有这种虔诚。

汉代三羊开泰簋

中国古代有很多东西都是现在无法想象的。比如玉器和青铜器,都在春秋战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用现在的技术和眼光根本解释不清楚。中国陶瓷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高峰,宋代的五大名窑登峰造极,之后的元青花、明代永宣年间以及清代康、雍、乾三代的瓷器也很棒,现在很难仿制出来。

每个朝代的瓷器都带着当时深深的时代烙印,每个朝代都有自己顶级的东西,后朝是仿不来的。

真正读懂高古陶瓷,一定要有读“万卷书”的决心,如汉代这种釉陶的古老,与《史记》同时代的文化,是釉陶的魅力所在,是明清缤纷彩瓷所无法比拟的古朴美。

早期清瓷和同时期的经典陶器,更是容入先辈智慧的纯古之天下大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会慢慢地返璞归真,将来有一天这些品种价格会很高的,有的孤品会是天价。

汉两彩朱雀瓶

战国双系压纹罐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陶器和瓷器究竟有哪些不同?


陶器和瓷器究竟有哪些不同?​

陶瓷制品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历史发展与陶瓷的发展相融合,汇集了浓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我们经常把陶和瓷连在一起说,人们往往认为认为陶瓷是一种东西,没有意识到陶和瓷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哪呢?

第一,出现的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第二,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第三,烧制的原料不同

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第四,质地不同

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

第五,釉料不同

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

第六。透明度不同

陶器颜色比较暗淡,无论薄厚都是不透明的。瓷器的颜色相对比较鲜亮,质地细腻,一般都是呈半透明状态的。

通过小编的介绍,相信大家对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陶器和瓷器作为两种不同的东西,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是陶器与瓷器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归根结底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是陶器的进步与飞跃,陶器和瓷器都是火与土的交融。所以,我们往往把陶器和瓷器合在一起称为陶瓷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陶瓷伴随中华文明发展了几千年,沉淀了浓郁的陶瓷文化,每个历史时期的陶瓷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收藏界,古代名窑所产的陶瓷制品非常珍贵,如唐朝的唐三彩、元代的青花瓷等,它们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佛山:距国际陶瓷之都究竟有多远?


11月10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轻工、纺织、有色金属、建材4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建材产业调整和振兴,要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切实推进优化布局、淘汰落后、调整结构、提升水平,打造全球陶瓷研发和设计中心。11月11~13日笔者参加了《佛山市现代陶瓷产业培育发展规划》编制调研工作,《佛山市现代陶瓷产业培育发展规划》是聘请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专家为主组织编写。我想这些都是向着去年7月份佛山市市委提出的建设三大世界级产业基地之一国际陶瓷之都(另两个是“白色家电之都”、“平板液晶显示产业基地”)的方向在努力。也不知道何时世界级陶瓷产业基地与国际陶瓷之都的概念混在一起了,佛山陶瓷作为世界级建陶基地,无论是规模、产业链配套、集群效应、产品出口等等都当之无愧。至于说到国际陶瓷之都,应该是我们佛山陶瓷的努力方向,也是政府希望佛山陶瓷的发展方向,我们距国际陶瓷之都究竟有多远?

三大公共(技术研发、设计、信息)平台建设尚不够完善,2002年由南庄镇政府与学院共同组建的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中国陶瓷信息中心刚刚成立,尚未进入实质性运作,陶瓷装饰设计中心还处于筹备阶段,公共开发平台代表一个地区的整体水平。佛山陶瓷有近千亿的产值,没有公共的陶瓷专业人才培训、试训基地,以前有一个陶校,目前陶瓷职业教育在佛山还是比较缺乏,现在很多陶企都在办商学院、技术培训,佛山要打造国际陶瓷之都,政府应该加大公共平台实质性投入。

佛山陶瓷虽然已经举办了13届陶博会,但距离世界、甚至国内顶级会展差距还很大,首先一开始就是“双城记”(中国陶瓷城与华夏陶瓷城),同期的广交会又过于强势,今年举办的中国陶瓷节虽然增加不少影响,但实际上与陶博会交融不够,总让人们感觉似同一时间举行的两件事。佛山陶博会的提升至少必须与中国陶瓷节一体化,政府应该从实质上统一双城,统一会展的承办方,或者将佛山陶博会直接加盟广交会,成为广交会的分会场,将陶博会推向国内顶级会展。

佛山陶瓷至今还没有像样的陶瓷博物馆,就是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也在前几年在他乡建立了,现在讲文化产业、文化创意,大型企业都在建立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作为当今最著名的佛山陶瓷都没有自己的博物馆,无形中拉开了与陶瓷之都的距离。今年中国陶瓷节期间举办的创意陶瓷产品展,如果能够持续下去,做好积累,几年后就是一个很好的当代陶瓷(或建陶)博物馆。“石湾公仔”原产地证明商标的注册工作已进入实质性程序,“佛山陶瓷”作为商标的注册工作仍无进展,在国际陶瓷之都萨索罗“I-talian即:意大利瓷砖)”都是注册商标,一个地级市的名称都搞不掂,更何况佛山陶瓷绝对是一个实至名归的区域品牌,这将考验地方政府的攻关。佛山陶瓷的产值几乎是的十倍,佛山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不足景德镇的三分之一,11月11日上午在美陶厂调研时普遍反映全国大师的政府待遇佛山几乎是最低的,在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帮助建立大师工作室,这些大师都是我们的国宝,政府应该有实质性的保护措施。艺术陶瓷产业化是石湾公仔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也亟待政府加强知识产权、著作权保护的力度。

诚然佛山极具被打造成国际陶瓷之都的前景,但是现在距离国际陶瓷之都的距离还很远,期望政府切实加大这方面实质性的投入,而不是仅仅以国际陶瓷之都的口号来提高对企业的要求。

叫法不一的陶瓷产品究竟有何不同


长期以来,瓷砖在家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家装对瓷砖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瓷砖生产加工工艺逐渐成熟,瓷砖的品种不断推陈出新———釉面砖、通体砖、抛光砖……就在形形色色的瓷砖种类迅速占领市场的同时,各种各样的叫法也随之而来,搞得消费者一头雾水。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瓷砖到底有多少种?这些叫法不一的瓷砖产品究竟有何不同?它们又分别适用于哪些场所?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为消费者揭开瓷砖市场的面纱。

釉面砖:釉面砖就是砖的表面经过烧釉处理的砖,它也是日常使用最多的一种瓷砖。这种砖分为两类:一是用陶土烧制的,另一种是用瓷土烧制的。目前的家庭装修约80%的购买者选釉面砖为地面装饰材料,但因为釉面砖表面是釉料,所以耐磨性不如抛光砖。

分类:按原材料分为陶制釉面砖和瓷制釉面砖;依光泽不同,又分为亚光砖和亮光砖两种。

适用范围:适用于室内装修的各种场所,以墙面最佳。厨房应尽量使用亮光砖,不宜用亚光砖。

通体砖:通体砖的表面不上釉,而且正面和反面的材质和色泽一致。通体砖有很好的防滑性和耐磨性,一般所说的“防滑地砖”大部分都是通体砖,但其花色比不上釉面砖。

分类:防滑砖、抛光砖和渗花通体砖。

适用范围:客厅、过道和室外走道等地面,一般较少使用于墙面。

抛光砖:抛光砖就是通体砖经过打磨抛光后而成的砖。相对于通体砖的平面粗糙而言,抛光砖要光洁很多。抛光砖的硬度很高,非常耐磨。在运用渗花技术的基础上,抛光砖可以做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

分类:渗花型抛光砖、微粉型抛光砖、多管布料抛光砖、微晶石。

适用范围:除卫生间、厨房外,其余多数室内空间都可使用。

玻化砖:玻化砖是由石英砂、泥按照一定比例烧制而成,然后经打磨光亮但不需要抛光,表面如玻璃镜面一样光滑透亮,是所有瓷砖中最硬的一种,其在吸水率、边直度、弯曲强度、耐酸碱性等方面都优于普通釉面砖、抛光砖及一般的大理石。

分类:主要是地面砖。

适用范围:客厅、卧室、过廊等。

马赛克:马赛克是一种特殊存在方式的砖,它一般由数十个小块的砖组成一个相对的大砖,耐酸、耐碱、耐磨、不渗水,抗压力强,不易破碎。

分类:陶瓷马赛克、大理石马赛克、玻璃马赛克。

适用范围:室内小面积地面、墙面和室外墙面,也可用于局部装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古瓷器的装饰手法


高古瓷器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发展至宋代更是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磁州窑系作为宋金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装饰风格与手法异彩纷呈,白底黑彩、剔刻花、珍珠地划花等装饰手法创造出了灿烂夺目的古代陶瓷艺术新境界。在众多的磁州窑系装饰手法当中,黑白花是最为显著的品种,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这件黑白花钵圆唇敛口,鼓腹斜收至圈足。周身刷化妆土施透明釉,器身腹壁黑花四开窗内书“酒色财气”四字,字体豪放,笔法娴熟。该器质朴无华,是今年香港宝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拍“道蕴:中国高古瓷器珍品”中的拍品,口径17.6cm,估价15万-20万港币,成交价172500港币。

“酒色财气”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杨秉传》。民间亦有“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的说法。苏东坡有诗云:“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此白底黑花钵表现了中国人延续至今以此为人生四戒的态度,反映出了宋金时期的社会民情风俗。

与五大名窑出品的贡瓷不同,磁州窑系装饰风格的形成源自世俗民间,其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丰富,犹如一幅多姿多彩的民间风情画卷,多元化地展现了当时的民间生活与风尚。

纵观中国历代陶瓷艺术品,以文字、书法作为装饰主体的作品并不多见。这种与日常家居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往往更多的是以造型和釉色或以画作制造美感,表达思想。而磁州窑较为集中地贡献了相当数量的文字装饰产品,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与特殊的装饰性及艺术表现力。这种直接以文字表达思想的创作手法在此之前少见,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宋金时代文化普及度的提高,是高古瓷中值得我们欣赏与收藏的一个重要门类。

乾隆皇帝都曾经称赞的钧窑究竟有什么魅力


中国的窑洞很多,但是能得到皇帝称赞的很少,钧窑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大放异彩、吸引大量目光的窑洞,在清朝时期再次达到了鼎盛,也成为现代人追捧的窑品之一。那么,乾隆皇帝都曾经称赞的钧窑究竟有什么魅力,让皇帝都如此称赞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钧窑,亦名钧窑、钧台窑,是以鲁山花瓷和柴窑为基础形成的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受到道家的影响,因而在瓷器烧制上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到宋徽宗时期,钧窑的水准达到了高峰,工艺技术更是发挥到了极致,正是因为这种无论呈色还是纹理都随心所欲的技术,迄今无人能模仿,因而在宋朝时期,钧窑堪称是鼎峰水准。

北宋时期的钧窑作品,发色、纹理大小和发布都是一致的,而且控制的很好,可以用恰到好处来形容,这也是后世人无法模仿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人能做到像北宋时期那样随心所欲的去控制其呈色、纹理,以至于到了后期,这种钧窑作品慢慢减少。

钧瓷的烧制工艺已经失传,窑址也是慢慢沉入水中,市场中流传一句话“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当时的钧窑出产的钧瓷多么受欢迎,多么惊人。

由于钧瓷的工艺失传,且数量越来越少,因而市场价值越来越高,后世人看到了钧瓷的市场价值和潜力之后,纷纷模仿,可惜的是,即使到现在,依然找不到好的方法模仿出相似的瓷器。

钧窑的烧制非常独特,形成的钧瓷更是绚烂奇妙,其色彩是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的,犹如美玉一般,非常生气,而且窑变万象,妙境丛生,有些犹如群山叠翠,有的就像是积雪南陵、玉暖冰河,更有的钧瓷像星辰漫天、仙山环阁,十分精妙。这些精美的瓷器不仅受到世人的喜爱,更是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

在乾隆皇帝的《赏钧红》中曾提到“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足见乾隆皇帝对钧瓷的喜爱。

如今,钧瓷已经成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瓷器之一,它被所有人所珍视,也被所有人抢夺收藏,然可惜的是,钧瓷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即使市场价格不断攀升,达到了天价,依然找不到多的一件钧瓷。因此,用有价无市来形容最恰当不过。

钧瓷之美不仅征服了中国人,也俘虏了外国人的心,很多外国友人在看到钧瓷之后,都被其折服,纷纷加入到收藏队伍中来。也因此,钧瓷的价格更高,收藏难度也更大了。

高古瓷器精品及图片


新石器时代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高37cm,口径10cm

罐小口,圆腹,腹侧安双环耳,平底。胎呈暗红色。肩及上腹部以宽肥的黑彩条带和细窄的锯齿状条带构成漩涡纹,利用弧线的起伏旋转表现河水奔腾向前的韵律感。这种将柔和的弧线和醒目的圆点相结合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构图方式。

彩陶蛙纹双系罐,高42cm,口径13.1cm

罐泥质红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两侧有竖耳。于橙红色陶衣上绘黑彩变形蛙纹。彩绘线条流畅,富于变化,与造型协调一致。

此罐上的变形蛙纹是马家窑彩陶应用较为普遍的花纹之一。

彩陶钵,高9.6cm,口径21.3cm

钵敛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渐敛,小平底。橙黄色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外壁为波浪纹,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此器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

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彩陶特别发达,而且可以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马家窑类型彩陶造型有壶、罐、瓶、钵、盆等,多为细泥橙黄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绘条带纹、圆点纹、波纹、漩涡纹、方格纹、人面纹、蛙纹、舞蹈纹等,构图严谨,笔法娴熟。图案设计采用以点定位的方法,使画面充分展开,尽情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感。

时至今曰,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古老的母题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畅的线条所产生的韵律感仍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彩陶弦纹瓶,口径8cm,足径6.5cm,高21.5cm

瓶陶质,敞口,束颈,鼓腹,腹下渐收,平底。器表光滑,上腹部彩绘弦纹六周,纹饰简洁明快,朴素大方,有很强的装饰性。此类弦纹是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常见纹饰。

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4cm,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纹饰中三角形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这种三角形纹饰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明显特征。

黑陶高柄杯,新石器时代,口径7cm,足径6cm,高15cm

杯敞口,束腰,高柄足外撇,平底。杯身有凸出的弦纹为饰,高柄中空,柄外壁镂三孔。因采用了轮制方法,器壁较薄,素面磨光,配以镂空等多种工艺手法,制作十分考究,是一件精致的饮酒用具。

黑陶单把杯,新石器时代,口径8cm,足径8cm,高12.5cm

杯呈筒形,腹间微收,平底,杯身一侧有扁形把,便于持拿。杯为轮制而成,杯身均匀地分布三道弦纹。

此杯具有龙山文化黑陶的典型特点,器表漆黑如墨,器壁薄如蛋壳,反映出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红陶鬹,高39cm,口径11.9cm

鬹胎为泥质红陶,冲天长流,细长颈,三个大袋足分裆而立,颈与后袋之间附一个麻花状鋬手,便于提拿。器物造型遒劲有力,似挺立之雄鸡。

鬹是龙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物种类之一。此鬹为龙山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红陶双耳罐,新石器时代,口径8cm,足径4.5cm,高12.2cm

罐泥质红陶,手制而成。敞口,束腰,折腹,平底,口沿至腹部有对称的单鋬耳,器身无纹饰。

齐家文化陶器多为素面,彩绘极少。此罐造型优美,设计巧妙,制作精致,具有实用功能。

商周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商,高22.1cm,口径9.1cm,足径8.9cm

器敛口,腹微鼓,圈足,口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器身通体刻划饕餮纹。

此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其无论造型或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是商代白陶的典型器物。

原始青瓷双系罐,高13.2cm,口径8.4cm

罐敛口,折腹,束腰,平底,腹两侧各有一横系。罐身施青黄釉。肩饰水波纹及弦纹。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积。这是西周早期原始瓷的造型特征。

此时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作用。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金属离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亚铁。

此罐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

春秋战国

原始瓷提梁盉,高17.7cm,口径7cm

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

原始瓷出现于商前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以前,由于当时工艺技术水平低下,原料处理未经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磨等工艺过程,器物造型简单,胎体多有裂纹,釉色很不稳定。战国时期,原始瓷的制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其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方面均有很大发展,器形规整,釉层厚薄均匀,釉色青黄,造型多仿当时的青铜器,有尊、鼎、簋、盉、豆、钟等,纹饰多以刻、划、捏塑等为装饰,具有纯朴简洁的风格。

此盉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是原始瓷中的佼佼者。

秦汉

彩绘陶方壶,汉,口边长11.5cm,足边长12.6cm,高39cm

壶口部与足底皆为方形,四角攒尖方盖,壶身两侧各有一铺耳。通体饰以黑、红彩为主色调的图案,颈与腹部皆绘流云纹,并以菱格纹条带相间。

此件方壶的造型和彩绘纹饰均仿照同时期的漆方壶而作。此类彩绘陶器在战国和西汉墓葬中出土较多,可能是专用于殉葬的明器。

酱釉陶壶,西汉,高32.7cm,口径14.9cm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足外撇。壶外通体施酱黄釉,肩部及腹部各刻划弦纹两道,其间彩绘水波纹。釉色浓郁明快,古朴和谐;纹饰布局疏朗,描绘笔调粗简豪放,写意感极强,反映出当时崇尚朴实自然的艺术格调。

汉代釉陶属于低温铅釉,多以绿、黄褐或棕红色为主,釉面有光泽。经科学测试结果表明,其着色剂主要为铜和铁,在氧化氛围中经700℃的低温烧制而成。铜经氧化焰烧制,可使釉面呈现美丽的翠绿色,而铁则呈现黄褐或棕红色。

此陶壶仿铜壶造型烧造,釉层清晰透明,釉面光滑可鉴,花纹具汉代独特的装饰风格,充分显示了汉代陶艺家的深厚功力,也集中体现了汉代釉陶装饰所取得的成就。

青釉划花双系壶,高32.6cm,口径14.3cm,足径14cm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相对两侧各有一系,鼓腹,圈足。通体施釉,釉呈黄绿色。肩部饰划花纹饰,颈、肩及腹部饰弦纹5道。

西汉原始青瓷的胎质一般比较疏松,存有大量气孔,吸水率高,胎色呈灰色或深灰色。其釉层普遍较厚,色调偏深,多呈青绿或黄褐等色。装饰纹样则有弦纹、水波纹、云气纹及划刻花纹等,壶、罐等多饰双系或堆贴铺首。

此壶器型敦厚古朴,纹饰洗练,釉厚而色深,是典型的西汉原始青瓷向东汉青瓷烧成的过渡性器物。

青瓷双系壶,东汉,高24.5cm,口径11.5cm,底径9cm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对称竖系。通体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颈、肩部刻划水波纹,腹部刻划密集的弦纹。

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较薄,釉层匀净光洁,属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

绿釉陶壶,东汉,高40.3cm,口径15.2cm, 足径15.7cm

壶盘口,长颈,肩部置对称铺首耳,垂腹,腹下承以外撇高圈足。壶通体施低温铅绿釉,釉呈瓜皮绿色。口、颈、腹部均饰凸起的弦纹。

此壶属于随葬品,腹部转折处釉面因长期在地下处于潮湿环境中析出盐类物质,致使表面呈银白色。

魏晋南北朝

青釉堆塑谷仓,高46.4cm,腹径29.1cm,底径16cm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 “飞”、“鹿”、“句”、“五种”等字样。

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其胎体呈灰白色,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立体雕饰展现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

黑釉鸡头壶,高17cm,口径7cm,底径9.3cm

壶洗口,细颈,圆腹,平底。肩部一侧雕塑一凸起的鸡头形流,相对一侧饰安一曲柄,柄连于肩、口之间,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壶身里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

此壶为东晋时期所制,器形完整,风格古朴,釉色莹润匀净,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窑上品。

黑釉唾壶,东晋,高9.9cm,口径8.9cm,底径9.4cm

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积釉处釉层较厚,堆积欲滴。釉面滋润,开有片纹。

唾壶亦称唾器,属于卫生洁具。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曾出土署“女阴侯唾器”铭的漆唾器。瓷质唾壶始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开始流行。东晋时期以青釉唾壶较为多见,黑釉唾壶少见。东晋时期烧黑釉瓷的瓷窑以浙江德清窑最为著名,经科学化验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达8%左右,故烧成后,釉面产生色黑如漆的效果。从这件唾壶的胎釉特征看,亦应属于德清窑制品。

青釉龟形砚滴,高5.8cm,口径2.4cm,腹径4.9-4.7cm

砚滴为乌龟形状,龟首昂起,颈部刻划螺旋纹。龟背前小后大,有圆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龟腹平坦,刻划十瓣莲花装饰,通体施青釉不到底。

这件砚滴为东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青釉褐彩鸡首壶,东晋,口径5.5cm,高15.4cm

壶盘口,鸡首状短流,鼓腹,平底,俗称“鸡首壶”。肩部两侧有桥形系,并有一弧形柄连接口沿。通体施青釉,壶口与鸡首处点缀褐彩,有画龙点睛之妙。

鸡首壶始见于西晋,与羊首壶同类。早期壶的流口多为实心,不能出水。至东晋时期,流口疏通,成为这一时期南方的主要曰用瓷器之一。

青釉褐斑四系壶,高17.9cm,口径8.4cm

壶洗口,长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底部无釉,有支烧痕迹。肩部刻划弦纹2道,四面分别饰一横向系。外口凸起弦纹1道,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黄,散布有垂淌的褐斑。

此器为东晋时期所制,褐色彩斑装饰面积较大,形态千变万化,或似泼墨,或似树叶,装饰效果绮丽,十分罕见,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

此壶于1954年由故宫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捐献。

青釉褐斑羊头壶,高23.8cm,口径10.8cm,底径10.8cm

壶口浅盘式,细颈,球形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羊头形流,相对一侧置曲柄,另外两侧各置一横系。通体施青绿色釉,底部无釉。在壶口沿、羊头及系上均涂点褐斑。肩部暗划弦纹2道。

此壶的精彩之处在于羊头形壶流,羊口微张,颌下一绺胡须,双目外凸,双角向后弯曲,双睛涂点褐彩,颇具神韵。六朝时期的青瓷壶常以动物的头部作流,除羊头外,还有鸡头、虎头、鹰头等。

青瓷发展到东晋时期,装饰上呈现出新的特点。西晋青瓷上盛行的带状印纹或刻纹此时已基本消失,代之以刻划的弦纹,或者光素无纹饰,形成简洁朴素的风格。但西晋晚期出现的褐斑装饰至东晋时却大为流行。这些特征在这件器物上均有体现。

青釉人骑兽器,高17.7cm

人骑于兽背,双手握兽角,头戴网纹卷沿高帽,帽中空,可插烛。骑兽人高鼻圆眼,颌下有须;兽则伏卧,龇牙瞋目。人、兽之身都戳印圆形纹,兽面篦划须纹,长尾垂。通体施青黄色釉。

此器是西晋瓷塑制品的典范,形象生动,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青釉四系鸟钮盖缸,通高9.3cm,口径8.2cm,足径8.2cm

盖缸敛口,扁腹,圈足外撇,肩部四面各饰一条形系。外壁模印菱形锦地网格纹,间饰划线弦纹。器物内外皆施青釉,圈足内素胎无釉。盖圆形,盖口可以合于缸口内。盖面饰3周凹陷的宽弦纹,盖顶雕塑一对小鸟,情态活泼可爱,展翅翘尾相对而立,栩栩如生。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新颖别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制瓷技艺。

青釉印纹双系壶,高26.6cm,口径14.9cm,底径11.2cm

壶盘口,束颈,丰肩,敛腹,平底。通体施青釉。外口凸起弦纹,肩部堆贴兽面衔环装饰,两侧各立双系。肩部模印网纹,网纹上下各戳印小菊花纹一周。

双系壶在西晋时期较为多见,是当时盛水的器皿。此壶造型庄重规整,釉色匀净,其兽面衔环装饰和模印网纹都是西晋时期青瓷的流行纹饰。

青釉羊,高13.2cm

羊卧伏状,昂首张口,体态肥硕可爱。背部饰对称的线条纹。腹部浅刻戳点和条纹,似羽翼张扬。此器釉色青绿,晶莹润泽。羊首上端开一圆洞。

羊在古代被视为祥瑞动物,三国两晋时,青瓷中屡见羊形器,均精致可爱,为一时风尚。

青釉双系兽面纹扁壶,西晋,口径4.2cm,最大腹径18cm,高14cm

壶小直口,肩上有两小系,器身呈扁椭圆形,平底微内凹。通体施青釉,双系之间印圆圈带状装饰,中间贴塑一兽头,这是西晋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装饰方法。扁圆的形体和设计巧妙的双系使之既实用又便于携带。

青釉镂空双系罐,西晋,通高17.7cm,口径12.3cm,足径14cm

罐直口,鼓腹,足外撇。口两端贴半环形绳系。通体施青釉,腹上部满饰镂孔。

南方的青瓷制作水平到西晋时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还原焰的烧制技术,青釉色彩较稳定,胎质细腻,胎色灰白。除印贴、镂孔等装饰手法外,西晋的壶、罐、尊、洗类器物的肩部和口沿多饰装饰带,以细密的几何图案为主。此器釉厚处色调较深,釉薄处则浅淡,整体效果晶莹明澈。

青釉双系罐,高23.8cm,口径21.4cm,底径13.7cm

罐短直口,丰肩,腹下内敛,平底。罐内及外壁通施青釉,釉色微黄。肩饰模印网格纹,上下戳印圈点纹,其间用弦线间隔。肩部左右两侧塑有双系,系面印锦纹。肩前后两侧分别贴塑兽耳衔环装饰。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釉面莹润光洁,纹饰简练。

青釉双系卣,高23.7cm,口径11.7-10.6cm,底径16.4cm

卣直口,短颈,平肩,垂腹,腹下饱满,圈足外撇,通体呈扁圆形状。卣的肩部前后两面各贴塑兽首,其下各立一系。肩左右两边分别塑有龙首系,龙鼻下卷构成圆环。两对系大小相间,形成稳重平衡之美。施青釉,釉面匀净,微黄。外壁上部印纹饰4组:中间为4行菱形模印纹饰一周,其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最下方由一周山形纹托起上部图案。器壁的菱形纹饰与圈足外壁上模印的3行菱形图案相对应。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其整体纹饰规整,和谐古朴,上下呼应。此卣仿青铜器提梁卣烧造,卣上面的龙首系具有悬挂提梁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作提梁卣。

青釉印纹贴花洗,高9cm,口径20.7cm,底径15.7cm

洗折沿,鼓腹,平底,三兽足。器外壁模印网纹一周,上下戳印圆圈纹,网纹上又分六方模印贴塑6尊佛像。洗沿刻划条形羽状纹饰。洗内底刻划太阳纹、水波纹和羽毛纹。此器内外施青黄釉,釉面有侵蚀剥落的现象。

洗在当时是主要的生活器皿之一。此洗属南方青瓷越窑系,具西晋时期比较流行的造型,借鉴和吸收了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又以佛像作为装饰,反映了当时佛教已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青釉印纹豆,高9.3cm,口径16.8cm,足径11.9cm

豆敛口,扁圆腹,高圈足。通体施青釉,足内无釉。器外壁模印网格纹,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一周,腹部两侧相对贴塑兽首衔环。

此器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其釉色匀净,造型端庄古朴,纹饰清晰、简略、自然,是早期青瓷的佳作。

青釉刻花单柄壶,高21.3cm,口径11cm,足径12.4cm

壶口折沿,短颈,圆腹,平底。肩部两侧置对称双条形系,另一侧有管状短流,与流相对的一侧为一单柄,柄尖高起微向外卷。壶体饱满、浑圆。胎体厚重,呈灰白色。内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绿,釉厚处透明,玻璃质感强。

此壶纹饰共有3组,肩部及腹下刻仰覆莲瓣各一周,两层莲瓣间,刻忍冬纹,每层纹饰之间隔以弦纹。纹饰层次清晰,线条简洁、明快、流畅。

此壶的造型袭西晋时壶的式样,并有较大改进,增强了装饰效果,提高了实用价值,是研究壶形演变的重要文物,堪称南朝青瓷的代表作品。

青釉鸡头壶,高24.4cm,口径8.8cm,底径10.7cm

壶洗口,长颈,丰肩,直腹下敛,平底,底有支烧痕。肩部一侧雕塑鸡首流,相对一侧为一弧柄,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肩部刻弦纹两周,并刻双层覆莲瓣纹。器通体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有垂釉现象,釉色青黄,有细小的开片。

南朝时期的鸡头壶与两晋时期相比造型变得高大,肩部由溜肩演变成为丰肩,直腹。南北朝时期北方制瓷业的兴起受到了南方制瓷业一定的影响,以鸡头作流的壶在北方也开始出现。这件以莲花瓣纹作装饰的鸡头壶表现出南北青瓷相融合的时代特征。

黄釉绿彩刻莲瓣纹四系罐,高23.5cm,口径7.7cm,足径8.4cm

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弓形系,腹下渐收敛,假圈足,平底。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纹一周,肩部刻弦纹数道,四系之下刻忍冬纹一周,腹部刻下垂莲瓣纹。器身上半部施黄色透明釉,又在八个方向上各施一道绿彩,下部露胎。

此罐1958年出土于河南省濮阳李云墓。李云为北齐车骑将军。据出土墓志记载,该墓为李云夫妇合葬墓,葬于北齐后主武平七年(576年),由此可断定该罐的下限年代。该墓出土的另一件黄釉绿彩罐,现存于河南博物院,造型及釉色与这件相同,唯四系是方形的,与之有别。

黄釉绿彩罐胎质洁白,造型工整,釉色突破了单一色彩,更富装饰性,为丰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艺开创了先河。忍冬纹与莲瓣纹组合,一般为佛教艺术装饰题材,此罐有确切年代可考,其造型和纹饰对研究北齐时期的宗教观念及艺术等均有重要意义。

伤残古瓷器仍有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元青花缠枝菊纹玉壶春瓶残件(西安悟陶斋藏品)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凤尾尊残件(西安悟陶斋藏品)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收藏者甚多,但是,古瓷器收藏是一门学问,如果不了解古瓷收藏的规律、不重视古瓷理论的学习,难免会上当受骗。同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收藏者的古瓷收藏都是从残瓷开始的,那么,收藏残瓷究竟有没有意义?残瓷收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著名古瓷鉴藏专家马广彦先生。

“读书十遍不如见真器一次”,说到伤残古瓷器的收藏价值,马先生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他认为,想要认识瓷器,就要从伤残瓷器开始,而古瓷器的残片和残瓷就是学习和研究古瓷器最好的标本。

马广彦先生曾经是一位哲学教授,退休前在陕西某高校任职。快要退休时,他选择了古瓷器的收藏与研究,结果由爱而迷,由迷而痴,成为闻名全国的古瓷鉴赏专家。马先生说,自从古代瓷器成为收藏对象那天起,古玩界就从“真、善、美、精、稀”这5个方面及其统一来鉴定其文物意义,批判它的商品价格,“瓷器起毛,不值分毫”、“瓷器毛了边,不值半分钱”等这些行内口头禅就是对瓷器的“善”即完整性苛刻要求的集中反映,而且从古瓷器的价格上看,完整与伤残之间确实有天壤之别。但是,马先生认为,伤残古瓷器的收藏仍然意义重大,爱好古瓷器的人也不妨从收藏瓷片开始。他认为一般来说伤残古瓷器的真品率是很高的,对于初涉古瓷器收藏领域的人,了解瓷器鉴定的基本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真器,见实物,所以在古瓷器的学习研究中,伤残古瓷器无疑成了初入道者廉价的学习资料和入门的实物向导。同时伤残古瓷器保留着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一件古瓷器,虽局部残缺或粘和有缝,只要它的基本器型和主体纹饰还保留着,就会给人以美的知识、美的享受,甚至因其残缺而给人以无限的美的遐想。对一个古瓷器收藏者来说,正因为这些伤残古瓷器丧失了诱人的金钱光环,才使得它的艺术价值更高。另外,伤残古瓷器还保留着珍贵的文物价值。马先生表示,一件古瓷如果既珍贵又完整,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当它有所伤残而不完整时,却并不一定削弱其本身价值的珍贵性。在目前存世的伤残古瓷器中,尽管它们伤痕累累、残缺不全,看着极不起眼,其中说不定就有非常珍贵、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绝品、孤品或是精品。

古瓷器同其他商品一样,同样的商品,完整者贵,伤残者贱,但是伤残古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再生产,收藏一件,流通领域就少一件,所以说收藏伤残古瓷器一般说来是不会贬值的。谈到残瓷收藏的价值时马先生说,伤残古瓷器的价值一直在上升,而且现在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伤残古瓷器价格看涨的苗头,如果在收藏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瓷器,或是可以起到填补断代或窑口资料空白的难觅之器,都极其可能不断升值,并且如果这类伤残器得到较好的修复,其升值率就会更加可观。

马广彦先生给我们讲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1999年,马先生到北京琉璃厂,看见一件清康熙年间的纹饰为饮中八仙图的青花大碗,碗上画有26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先生爱不释手,因为有两道长冲,开价只有五六百块,但那天他刚好没带多少钱,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马先生把口袋里全部的钱都给了店主,以407元购得此碗,许多收藏人士见到此碗都爱之有加,认为非常难得,几年后,有一家博物馆也慕名前来,欲以1.8万元购之,但马先生只为鉴赏收藏,不为转手倒卖,至今仍藏在身边,时而把玩,其乐无穷。在西安,还有另外一位收藏家,2004年偶然在西安市八仙庵古玩市场上看到了一小堆瓷片,据摊主讲摆在这里已经几个星期了,但鲜有动心者,这位收藏家仔细一看,发现这是一件宋代钧窑折沿洗的碎片,于是他用1700元购得,粘合后,只缺两小块“肉”。洗子内外,大片的窑变红非常稀有。仅仅两年后,此物的市场价格已经在8000元以上了。还是这位收藏家,他于2002年花600元收藏的一件元青花玉壶春瓶残件现在升值到5000元左右,1998年800元收藏的一件开裂多处的金代磁州窑诗文枕现在的市场价格也不低于6000元。可见,残瓷收藏的升值空间也是很大的,关键是要认准,不要被新货所蒙骗。

残瓷收藏虽然有重大意义,但也不能见什么收什么,谈到收藏伤残古瓷器,马先生说首要一点就是要辨别真伪。购买伤残古瓷器虽是一种投资少的收藏活动,但也要保证购得真器,否则花钱买了残破仿品,非但浪费钱财,心理上也比走眼买了完整的仿品更加沮丧。所以,如果是功底不深的初入道者,最好请行家为自己“掌眼”参谋,这样既能买到满意的瓷器,也能从中学到鉴定知识,一举两得。其次,收藏伤残古瓷器要有所选择。须知在民国以前的瓷器中,一般说来时代越近,存世量越多,其中碗、盘、碟之类生活餐具更多。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看,自清代嘉道以后,瓷器质量江河日下,民窑中除了商人专为赢利制作的仿古器外,多无精品,一般收藏价值不高。而明以前的古伤残瓷器、明清官窑伤残瓷器、明清有特别款识的高档精细伤残瓷器、明代及清三代民窑高级伤残瓷器以及各个朝代用途狭窄、烧制量少、造型奇特的稀有伤残瓷器等,皆可列入收藏范围。而且在选择收藏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伤残程度较轻且容易修整的,因为古瓷器的伤残无法预计,在选购时要尽量挑选器型基本完整、文饰基本完整的,以仅有冲口、口磕或腹内仅有炸纹者最佳.

高古瓷器鉴定方法有哪些


瓷器中有很多专业术语,收藏人士在收藏之前,必须要先弄懂这些术语,才能避免收藏时出现问题。那么,高古瓷器是什么意思?高古瓷器鉴定方法有哪些呢?不要着急,听小编慢慢告诉你。

一、什么是高古瓷器?

听说过瓷器,高古瓷器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高古瓷器其实就是行内人士将瓷器根据年份进行划分的一种方式,一般是指明清以前的瓷器。当然,现在对于这种划分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分歧的,有的人认为瓷器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产生的年代也应该定在东汉,因而高古瓷器是指东汉在内的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唐宋元这些朝代烧制的。

另一种说法是觉得东汉魏晋南北朝时,虽然有瓷器,但是并未达到真正的瓷器标准,处于半瓷半陶的状态,到了隋朝才有真正的瓷器,因而高古瓷器不应该包含东汉、魏晋南北朝,应该是指隋唐五代到唐宋这段时期。

除了这两种争议之外,还有一种少数观点认为高古瓷器就是宋元瓷器。因为在近些年来,宋元瓷器频繁出现在国内外拍卖会上,相对于明清时期的瓷器,唐宋元时期的瓷器更早一些,存世量也更少,因而被称之为高古瓷器。

不管是哪一种,大家都认为至少是明清之前的,所以,高古瓷器也是指明清之前的瓷器,与明清瓷器分割开来。

二、高古瓷器鉴定方法

1、远观

据资深收藏专家介绍,远距离摆好高古瓷器,看其形状,造型比例是否协调。因为高古瓷器都是将就协调对称的,如果有不对称,就说明不是高古瓷器。

2、近看

从近处看高古瓷器,釉厚重,而且闪烁柔光,新瓷一般都是釉薄,闪火光。

3、纹饰画工

高古瓷器的纹饰寓意较好,而且线条流畅。

4、颜色彩料

从视觉上看,高古瓷器更柔和一些,而且用彩浓厚,颜色看起来也更加纯正。

5、朝代

根据高古瓷器的朝代去鉴定其真假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我们都知道,不同朝代的高古瓷器有不同的特征,这和当时的艺术水准、审美水平以及上层人士的喜好有一定的关系。像宋青白瓷、黑瓷,比元明清的青花要更深沉一些,汉青釉要比后来的釉色更厚一些等等。只要掌握各朝各代瓷器的特点,鉴定就成功了一大半。

这五种方法都是比较实用的高古瓷器鉴定方法,在鉴定过程中,经常被用到。当然,如果自己确实没有把握,建议直接找专业平台或者是专家来帮忙,那样可靠性更高一些。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高古瓷器的“水”究竟有多深?》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高古瓷器的“水”究竟有多深?》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高古瓷器鉴别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