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海捞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再论海捞瓷的市场与价值

再论海捞瓷的市场与价值

海捞瓷器的鉴别 清三代海捞瓷器怎么鉴别 古代的瓷器价值

2020-12-17

海捞瓷器的鉴别。

“海捞瓷”是收藏市场上对于从海底打捞出水的瓷器的一种称谓。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曾经有五艘中国沉船相继被发现打捞,从而将原本深埋在海底的一个个历史碎片重新捡拾起来。特别是近期有媒体报道称,经过7年的保护性发掘,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此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海捞瓷也再一次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话题。近日,古陶瓷鉴赏家、收藏家胡智勇在接受中国文物网采访时就表示,海捞瓷品种多样,有些精美程度堪比官窑瓷器,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近日,媒体披露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博物馆沉睡八百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淤泥清理后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

自郑和下西洋打通海上丝绸之路起,中国的瓷器便开始了大规模出口。一艘艘航船,颠簸在浩瀚的海洋,些许水面的灿阳照射在瓷面上美妙绝伦。亦是东方审美向西方的缓缓前进与渗透,在每个碗钵的瓷面上,每个杯盏的盏沿上……遇不测风浪而致翻船,整船的陶瓷坠入海底,沉睡千年,近年打捞出水,重新流入市场——这便是海捞瓷的由来。

资深陶瓷藏家及陶瓷鉴定专家李卫国表示,十几年收藏热至今,国内的高古瓷及明清瓷被收藏殆尽,剩下的有残缺也不被收藏家喜爱。再加上之前南海一号的打捞直播与黑石号沉船的发现,使海捞瓷成为持续焦点及争论热点,藏家们也瞄上了回流瓷及海捞瓷。

海捞瓷,其前身本属于明清两代的外销瓷器,外销中途沉船入海,近年打捞出水的瓷器称作海捞瓷。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瓷器是一种荣耀,他们大量收藏中国瓷器,从而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量。

李卫国分析,中国向海外出口瓷有三个高潮:一、唐宋时期。这个时期出口量要小一些,当时受船体的限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遇上海浪、台风,九死一生。这个时期的瓷器出口主要是湖南的长沙窑。基本以生活用具居多,比如执壶、瓦罐等。二、金元时期。主要是福建德化窑及漳州窑、湖田窑。三、明清时期。主要是景德镇陶瓷出口。郑和下西洋打通了海上丝路,促进了对外贸易,茶叶、陶瓷大量出口,也繁荣了国内市场。这一时期出口量大,瓷器的制作也较为精美。还有一些是国外图样、图徽定制的。

这一时期的瓷器繁复华丽。迎合了外国人的欣赏口味。

目前,在国外的跳蚤市场以及小的拍卖会上,都有中国人的面孔,回流瓷在当地的价格渐渐抬升。国内收藏界也认同这些瓷器的回归,价格节节攀升。今年以来,回流瓷升值了一到两倍。

海捞瓷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均受到藏家们的青睐,胡智勇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海捞瓷虽然不能与官窑精品瓷器相提并论,但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历史背景,从中能够真实反映出那个时代,尤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古代沉船中以瓷器为代表的船货的考古研究,人们不但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化贸易等情况,还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二是,与官窑瓷器相比,海捞瓷的数量要庞大得多,价格也更为亲民,非常符合大众收藏的需求,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参与其中。根据过往资料显示,即使是一艘不满百吨的中国古代航船也可装载万件以上的器物。因此,海捞瓷的单件市场价格其实并不算太高。以曾经于2001年11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公开拍卖的35.6万件“泰兴号”沉船上的青花瓷器为例,在这次拍卖中,许多器物的单件成交价仅为10欧元左右。

三是,海捞瓷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认定其真伪的最佳证明。作为直接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瓷器,对于其年代和真伪的鉴定相对容易一些,真品率也会相对更高一些,而这些也正是那些热衷收藏海捞瓷的藏家们最为看重的一点。

但是目前的市场价位仍远没有体现高古瓷应有的价值。一则,横向类比,一把现代工艺师做的紫砂壶价格动辄数万元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元,一件当代大师瓷卖到数万元也是常事,而同类型的回流壶目前一个才三万元。二则,纵观近年来民窑瓷器的市场价格,呈现的是一个稳健上涨的走势,而海捞瓷作为一种特殊的民窑瓷,比一般的传世民窑瓷包含了更多的文化价值;国外收藏者对海捞瓷的兴趣几十年有增无减,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海捞瓷本身的价值。正因此,也说明回流瓷、海捞瓷有巨大的收藏空间。毫无疑问,收藏家看好海捞瓷的升值潜力,也是众多藏家迅速接受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其价格的涨幅是可以预期的。因此,将来海捞瓷回流瓷还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海捞瓷回流瓷收藏前景较好


近日,媒体披露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博物馆沉睡八百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淤泥清理后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

自郑和下西洋打通海上丝绸之路起,中国的瓷器便开始了大规模出口。一艘艘航船,颠簸在浩瀚的海洋,些许水面的灿阳照射在瓷面上美妙绝伦。亦是东方审美向西方的缓缓前进与渗透,在每个碗钵的瓷面上,每个杯盏的盏沿上……遇不测风浪而致翻船,整船的陶瓷坠入海底,沉睡千年,近年打捞出水,重新流入市场——这便是海捞瓷的由来。

资深陶瓷藏家及陶瓷鉴定专家李卫国表示,十几年收藏热至今,国内的高古瓷及明清瓷被收藏殆尽,剩下的有残缺也不被收藏家喜爱。再加上之前南海一号的打捞直播与黑石号沉船的发现,使海捞瓷成为持续焦点及争论热点,藏家们也瞄上了回流瓷及海捞瓷。

海捞瓷,其前身本属于明清两代的外销瓷器,外销中途沉船入海,近年打捞出水的瓷器称作海捞瓷。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瓷器是一种荣耀,他们大量收藏中国瓷器,从而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量。

李卫国分析,中国向海外出口瓷有三个高潮:一、唐宋时期。这个时期出口量要小一些,当时受船体的限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遇上海浪、台风,九死一生。这个时期的瓷器出口主要是湖南的长沙窑。基本以生活用具居多,比如执壶、瓦罐等。二、金元时期。主要是福建德化窑及漳州窑、湖田窑。三、明清时期。主要是出口。郑和下西洋打通了海上丝路,促进了对外贸易,茶叶、陶瓷大量出口,也繁荣了国内市场。这一时期出口量大,瓷器的制作也较为精美。还有一些是国外图样、图徽定制的。

这一时期的瓷器繁复华丽。迎合了外国人的欣赏口味。

目前,在国外的跳蚤市场以及小的拍卖会上,都有中国人的面孔,回流瓷在当地的价格渐渐抬升。国内收藏界也认同这些瓷器的回归,价格节节攀升。今年以来,回流瓷升值了一到两倍。

但是目前的市场价位仍远没有体现高古瓷应有的价值。一则,横向类比,一把现代工艺师做的紫砂壶价格动辄数万元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元,一件当代大师瓷卖到数万元也是常事,而同类型的回流壶目前一个才三万元。二则,纵观近年来民窑瓷器的市场价格,呈现的是一个稳健上涨的走势,而海捞瓷作为一种特殊的民窑瓷,比一般的传世民窑瓷包含了更多的文化价值;国外收藏者对海捞瓷的兴趣几十年有增无减,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海捞瓷本身的价值。正因此,也说明回流瓷、海捞瓷有巨大的收藏空间。毫无疑问,收藏家看好海捞瓷的升值潜力,也是众多藏家迅速接受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其价格的涨幅是可以预期的。因此,将来海捞瓷回流瓷还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海捞瓷”品相分新、旧


目前我们看到的出水瓷器,大体上可以按照保存状况分为新、旧两种。所谓旧,是指这些器物本身的釉面已经受到严重磨损,器体上(特别是露胎部位)多粘有贝壳、珊瑚等杂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沉船所处位置多属沙石质海底,这种地质结构的海底一般比较坚硬致密,遇难船只的船体结构直接接触到海床导致破碎。

古代船舶的肋骨、舭骨、隔板等构件大多是由不同形状的铁钉以及粘合物相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失去作用。今天我们从南澳Ⅰ号上方俯视的话,看到的是一个散落摊开的以龙骨为中心的正投影平面解体船型。所以,在沉没过程中,瓷器一部分倾倒到船外,直接散落在海床上面;遗留在船体内的瓷器随包装材料的分解也会直接暴露在海水当中,这种情况在地中海、阿拉伯海等海域尤为常见,我国的南海西沙、南沙海域等处亦属此类情况。由于潮汐作用,裸露的瓷器会受到两次高潮、低潮的海水冲击,器物与海沙不断摩擦造成表面的釉面的打磨,最后完全失去光泽,触摸时手感非常粗糙。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沉船被掩埋在深厚的海泥之下。仔细考察我国的沿海地理,可以发现从北到南依次有辽河、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注入,这些内陆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入海,不仅造成了海水的混浊,同时在大陆架上形成厚厚的泥土层。船只沉没后,海底淤泥会形成向下的吸力,再加上自身重量的作用,船体通常是被掩盖在海底平面以下数米,直到接触到致密的泥沙层才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瓷器运输上船时通常是有木箱、竹筐甚至像缸、瓮等大件陶瓷品作为外包装的,与前者直接散落海床表面不同,瓷器受到了更好的保护。这类器物一般是当时生产后直接上船,没有任何使用过的痕迹,釉面亦无丝毫磨损,给人的感觉如同新制仿品。出水后灿然如新,很难相信已被掩埋了数百年之久。

海捞瓷器鉴定的方法


“海捞瓷”是指从海里打捞出来的古代沉船瓷器。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载有中国瓷器的船只在远洋途中因意外事故而沉没在大洋深处,随船瓷器也被埋藏在海底。随着沉船打捞技术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底沉瓷陆续面世,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研究也开始升温。与此同时,为商业利润驱使,伪造的海捞瓷开始在市面上出现。

要识别海捞瓷,首先要清楚海捞瓷的形成过程。一般情况下,船沉入海底的过程中,船上货物会随货箱的破裂而倾散在海底,但有的包装较牢固且摆放位置恰当的货箱也会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两种情况下的海底沉瓷的外观形态完全不同:前者由于散落在海底,被海底海流、泥沙冲击掩埋,同时被海底生物附着,年深日久就会在器物表面形成程度不同的海底生物残留体附着和海流泥沙冲击痕迹等;后者由于存储在较完整的货箱或船舱内,或被深埋海底,除海水浸蚀外基本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此类瓷器出海后经简单清洗就可焕然一新(如“碗礁一号”海捞瓷有相当一部分就属于这种情况),其外观无明显的包裹体,但海水的腐蚀会在瓷器表面留下痕迹,往往使瓷器表面呈现哑光,甚至出现腐蚀斑块等。而一些看似久经沧桑、粘满了奇形怪状海底生物残留体的瓷器,清洗出来也许是一件外观铿亮、釉水肥润的现代瓷器。当前一些人正是利用海底生物来伪造海捞瓷。

海捞瓷真品特征瓷器沉入海底后,海底生物在瓷器上必然经过附着、生存、死亡的过程,并随瓷器一起经受海流冲击,最终被泥沙掩埋,因此,能在瓷器上“寄生”下来的海底生物残留体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看上去“干”“老”,近期才“乔迁新居”的海底生物遗存基本没有。经过上百年时间,能在瓷器上“寄生”下来的海底生物残留体已完全钙化,有的已成化石状,没有新鲜感。扳开个别海底生物残留体观察,会发现里外钙化程度相同,色泽基本一致,嗅之无异味,且基本没有锐角及特别突出的部位。但也有特殊的情况:有些瓷器由于刚好掉入海底岩石或珊瑚礁缝隙中,受海流、泥沙冲击影响较小,一些海底生物如珊瑚类还能在瓷器上长成一定的形状。瓷器来源于瓷土,与碳酸钙类矿物质有很好的物理亲和力,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类矿物质,海流运动和温度变化会使海水中这些盐类物质逐渐集结在瓷器表面并沉积下来。因瓷器表面釉层坚硬光滑,附着在瓷釉上的一些沉积物并不牢固,出水后用指甲也可以刮掉部分.利用渗透原理,以稀盐水浸泡这些瓷器数日后,瓷器表面那些盐类沉积物会逐渐剥落,个别附着较牢固的海底生物残留体,用超声波清洗机进行清洗,一般都可清理干净。

如何辨识伪造海捞瓷假海捞瓷多是将新瓷器装入网内沉入海中经浸泡数月而成。作伪者往往将装有瓷器的网一端系牢在水面固定物(如趸船、浮标、网箱等)上,一端沉入海水中进行浸泡,以便回收。有趣的是,他们有时还定期将瓷器提上来下些饵料之类,以吸引海里的鱼、贝类来器物上附着、排泄,过半年左右,这些所谓的“海捞瓷”就可以出水了。这种短期浸泡瓷器有破绽可寻:瓷器上附着的海底生物残留体看上去“湿”“新”,有的贝类好像是刚“乔迁新居”。有的附着物还有新鲜感,扳开个别螺壳观察,里外色泽相差明显,外面陈旧,里面却很新鲜,有的还能嗅到明显的腥味。有的海洋生物残留体形体完整,有棱有角,没有磨损痕迹。这些“海捞瓷”绝大多数粘附的是螺壳类生物及其排泄物,偶有类似无机盐类的沉积物,实际上也是用一些物质捣碎后加粘合剂粘上去的,与真正的碳酸钙类沉积物相比很容易分辨。这些粘上去的东西用指甲刮不掉,用水长时间浸泡也不会剥落,用刀去刮也很难刮掉,当其被刮掉的时候,器物的表面也损坏了。据观察,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海捞瓷中真品还是较多的。就整器而言,宋代以前的陶瓷器也经常可见真品,但多属普品,而品相较好的青花、青瓷类器物很难见到完好真品。

欢迎订阅此号:古玩古董鉴定评估、实时输送最专业的古玩鉴定知识。

陶瓷文化:海捞瓷:留在海底深处的秘密


摘要:海上航行所具有的高风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许多不幸的事件,无数中国生产的陶瓷器被遗留在了茫茫大海的深处。时隔几百年甚或上千年,得益于其不易受侵蚀的物理特性,我们得以通过考古的方式看到其真面目。

推荐关键字海捞瓷瓷器出水瓷

历史上,丝绸、纸张、瓷器、铁器等生产生活物品一直是中国向海外诸国输出的大宗物品。由于海水环境的因素,丝绸、纸张等有机类物质很难长期保存,铁器等金属物品亦会严重锈蚀,只有瓷器可以长期不受侵蚀。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由水下沉船出土的文物,基本是以瓷器为主,水下考古许多研究课题也是围绕其开展的。

瓷器本身坚硬细密,釉料润泽透明,吸水率极低,耐酸、耐碱、耐高温,与食物直接接触不会有任何化学反应,器表光滑不利于滋生细菌且易于擦洗,作为日常的生活器具,具有其他许多材质无法比拟的优越品质。更为重要的是,瓷器为人类日常生活提供了一种价格低廉且容易获取的必需容器。因此,我国自汉代开始,已少量地向海外输出陶瓷器。从海底已经发现的汉代四系原始青瓷瓿、晋代四系青瓷罐等实物可明显看出,它们是属于浙江越窑系的青瓷产品,不过受资料稀少的限制,尚不能断定这些器物到底是属于长途贩运的商品还是船上一般的生活用品。

海上航行所具有的高风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许多不幸的事件,无数中国生产的陶瓷器被遗留在了茫茫大海的深处。时隔几百年甚或上千年,得益于其不易受侵蚀的物理特性,我们得以通过考古的方式看到其真面目。

新、旧两种“海捞瓷”

目前我们看到的出水瓷器,大体上可以按照保存状况分为新、旧两种。所谓旧,是指这些器物本身的釉面已经受到严重磨损,器体上(特别是露胎部位)多粘有贝壳、珊瑚等杂质。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沉船所处位置多属沙石质海底,这种地质结构的海底一般比较坚硬致密,遇难船只的船体结构直接接触到海床导致破碎。

古代船舶的肋骨、舭骨、隔板等构件大多是由不同形状的铁钉以及粘合物相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失去作用。今天我们从南澳Ⅰ号上方俯视的话,看到的是一个散落摊开的以龙骨为中心的正投影平面解体船型。

所以,在沉没过程中,瓷器一部分倾倒到船外,直接散落在海床上面;遗留在船体内的瓷器随包装材料的分解也会直接暴露在海水当中,这种情况在地中海、阿拉伯海等海域尤为常见,我国的南海西沙、南沙海域等处亦属此类情况。由于潮汐作用,裸露的瓷器会受到两次高潮、低潮的海水冲击,器物与海沙不断摩擦造成表面的釉面的打磨,最后完全失去光泽,触摸时手感非常粗糙。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沉船被掩埋在深厚的海泥之下。仔细考察我国的沿海地理,可以发现从北到南依次有辽河、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注入,这些内陆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入海,不仅造成了海水的混浊,同时在大陆架上形成厚厚的泥土层。船只沉没后,海底淤泥会形成向下的吸力,再加上自身重量的作用,船体通常是被掩盖在海底平面以下数米,直到接触到致密的泥沙层才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瓷器运输上船时通常是有木箱、竹筐甚至象缸、瓮等大件陶瓷品作为外包装的,与前者直接散落海床表面不同,瓷器受到了更好的保护。

除南澳Ⅰ号外,在我国沿海已经发现的古代沉船中,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福建平潭碗礁清代沉船都是这种类型,上世纪80年代韩国发现的木浦新安宋代沉船也与之类似。这些沉船当中的瓷器受到包装物和海泥保护,实际上处于一种隔绝封闭的环境。

这类器物一般是当时生产后直接上船,没有任何使用过的痕迹,釉面亦无丝毫磨损,给人的感觉如同新制仿品。出水后灿然如新,很难相信已被掩埋了数百年之久。

海捞瓷越来越深受臧家青睐


中国明朝末年,瓷器大量出口,而马六甲海峡作为亚、非、欧等地往来的海上枢纽,成为中国商船必经之地,由于自然条件及当时造船技术落后等问题,一些商船因故在此沉没,所载瓷器打捞出水后统称为海捞瓷。

业内人士认为,海捞瓷虽不能与明清官窑瓷器相提并论,但由于来自沉船,具有较明显的历史背景,所反映出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海捞瓷”在拍卖会上的亮相,吸引了越来越多收藏者的关注。2005年年底,一批在海底沉睡了数百年的海捞瓷首次登陆拍场。尽管这些瓶瓶罐罐算不上官窑的名品,但在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却大显身手。200多件拍品总成交额达2727万元、成交率为92.05%,而拍前的预估价仅为100万元。显然拍卖成交结果情况出人意料,而各方对明清流失海外的外销瓷的热情也出乎人们的想像。 今年5月中旬,在北京的京广中心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把元末明初的青花龙纹大提梁壶和一只明洪武釉里红莲口鱼藻大盘,都是海捞瓷中难得一见的大型器物,前者以671万元人民币落槌,后者以792万元人民币拍出。自去年底以来,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举办的海捞瓷专场拍卖,成交率竟达到了92%,成为当年瓷器拍卖的一大亮点。而在此之前,这几年来瓷器拍卖不温不火,即使在香港佳士得公司的大拍上,成交率也只有58%。“海捞瓷”在海外市场也深得藏家的青睐。像佳士得2004年3月份在澳大利亚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所拍的“海捞瓷”不仅件件成交,而且多数成交价都高出估价,虽大多小器形的瓷器有的甚至都能拍出22万美元的身价。但是,特大器形海捞瓷在国外拍卖市场还是少见。以去年嘉德拍出的海捞瓷为例,国内目前海捞瓷的成交价格仅是国际上行情价的二三十分之一,有些价差甚至更大。

此套瓷器乃南海岛渔民于西沙群岛浪花礁附近捕鱼作业时潜水发现。发现时是成套在一起,能保存到现在这么完整实属罕见,表面纹理清晰,属于海捞瓷类品相非常好的。表面雕刻松鼠,其含寓意非常深刻。另一套青花花卉纹茶盏雕饰的纹饰非常精美,有理有条,器型也非常不错。此两套藏品品相精美,保存完整,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具有很高的收藏意义。

7万多“海捞瓷”讲述清代外贸故事


1月底的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对全球收藏界来说无疑是一大热点———约7.6万件在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中国清代青花瓷器于今明两天在这里拍卖,而在拍卖之前举行的3天预展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瓷器爱好者。

这批“海捞瓷”是从一艘沉睡在南海海底近300年的中国商船上打捞上来的,通过苏富比拍卖行进行拍卖。在这次拍卖前举行的预展会上,苏富比拍卖行中国艺术品专家卡若莱·舒尔顿说,国际收藏界对此次拍卖十分关注。据称已有不少来自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新加坡的藏家表示将参加竞拍。在这批瓷器中,大部分产自瓷器重镇景德镇。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清朝政府并不鼓励对外贸易,但从1999年在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这一陶瓷商船看,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已经相当惊人。”舒尔顿一面把笔者引入陈列着数千件中国瓷器的大厅,一面认真地说。

她指出,谈到中国和欧洲在历史上的经贸往来,人们提到更多的是中国丝绸,但至少从这整船的货品不难看出,中国瓷器当年在欧洲已经颇有名气。

据说,17、18世纪时,欧洲的王官贵族、商贾名士很崇尚中国瓷器。当时多数人不可能到达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度,但在家里摆几件中国瓷器,喝茶、吃饭用上来自中国的瓷器似乎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次从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瓷器中,不但有专门针对东南亚市场的茶具,亦有瞄准欧洲市场的杯盘碗碟。

舒尔顿说,那些外表涂有咖啡色釉料的茶盅是东南亚市场很受欢迎的瓷器,而描绘有欧洲风景的盘子,似乎是当年“来样加工”的产品。在这艘23米长、8米宽的木船上,人们还发现了一些“康熙通宝”字样的铜钱、虎面吉祥物和一枚有“潘廷采印”字样的私人印章等物品。虽然没有发现公司章印,但专家推测,出自中国广州著名外贸中心“十三行”的潘廷采应该是这艘商船隶属的贸易公司的合伙人之一,而且他当时可能亲自携带印章押船出海。

海外热捧海捞中国清代青花瓷


1月底,苏富比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拍卖了从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约7.6万件中国清代青花瓷器,引起了全球收藏界的关注。为期3天的5场拍卖会取得了300万欧元的总成交额。

这批“海捞瓷”是从一艘沉睡在南海海底近300年的中国商船上打捞上来的,包括青花茶具、瓷盒和彩釉人像等,品种繁多。从形状和图案可看出,这批瓷器专为欧洲市场特制,部分瓷器上还有雍正年制的落款且大部分瓷器都产自中国赫赫有名的瓷器重镇景德镇。

据苏富比拍卖公司中国艺术品专家卡若莱·舒尔顿女士介绍,17至18世纪时,欧洲的皇王公族、商贾名士很崇尚中国瓷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清朝政府并不鼓励对外贸易,但从1999年在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这个陶瓷商船看,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已经相当惊人。她指出,谈到中国和欧洲在历史上的经贸往来,人们提到更多的是中国丝绸,但至少从这整船的货品不难看出,中国瓷器当年在欧洲已经颇有名气。

据悉,此次拍卖会吸引了200名收藏者,其中以欧美人士居多。苏富比荷兰分公司总经理马克·格罗说:“我们对拍卖的结果相当满意,它表明收藏界非常看好中国清代瓷器。”

粗犷豪放 天下未有-再论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负盛名的的民间瓷窑,它那淳厚质朴、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独特的制作工艺,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广义的磁州窑又称作磁州窑系,它包括具有同样装饰风格的我国北方一大批民窑瓷器,例如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东北、内蒙等地许多窑址均有出土。此外,南方江西的吉州窑、广州的西村窑,广西的全浦窑、四川的广元窑也都曾受其影响。东北地区的辽瓷很多技法则更是直接取法于它。由此可知磁州窑在宋代形成了一个贯穿大江南北的庞大窑系,甚至远至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缅甸的部分陶瓷器也直接或间接受益于磁州窑。狭义的磁州窑则专指河北古磁州境内的窑场,主要有两个烧造中心,一处是在滏汨河流域以彭城镇为中心;另一处是在漳河流域,即以今磁县观古镇为中心的几处窑场。

一、 千年历史,天下奇闻

在我国历史上河北南部、河南大部,古代习惯称为中原地带,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历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磁州窑的主要产区就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据考古发掘证实,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原始先民们就在这里大量制作和使用陶器,从而创造了灿烂的磁山文化。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的商代中期,当地陶工即烧制出了白陶和印纹硬陶器。魏晋南北朝时,青瓷也在这块土地上问世,唐代时则开始烧制以白地黑花为主的瓷器,至宋代达到高峰,并以"磁州窑型"著称于世。明代曹明仲的《格古要论》说:"古磁器出河南彰德府磁州,好者与定器相似,但无泪痕,亦有刻花、绣花,素者价高于定器,新者不足论。"可见磁州窑在当时影响之广泛。元、明、清时当全国各地许多著名瓷窑销声匿迹的时候,磁州窑仍然窑业兴盛并继续发展。据清代《磁州志》记载:"明时曾在澎城滏源里设官坛厂四十座,岁造瓷坛,舟入京纳于光禄寺。"当时也曾?quot;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可见其盛烧的规模持久不断。时至今日,磁州窑仍是全国十大陶瓷产区之一,应该说古今中外,有如此旺盛生命力的窑场实属罕见。

由于磁州窑是一座民间瓷窑,尽管她取得过辉煌成就,为中国陶瓷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她那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装饰题材,粗犷洒脱的艺术风格,以及鲜明生动的造型品种,都因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民间艺术的偏见,而从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正确评价。磁州窑产品除少数"贡瓷"供官府宫廷使用外,多数"供用于肆店庶农",难登"大雅之堂"。各时代的陶瓷收藏家对些不屑一顾,所以磁州窑历代传艺精品佳作,大多流失在民间或流落海外。例如在世界许多国家名声显赫的博物馆内,大多藏有珍贵的磁州窑精品。英国大英博物馆陈列着一?quot;白地熊戏纹瓷枕",画面上熊的神态逼真可爱,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性,是磁州窑众多瓷枕中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维多利亚阿尔次特美术馆也陈列着一件相当精美的铁绣花大梅瓶,瓶身那典雅端庄的造型,宛若少女亭亭玉立顾盼生辉之貌。美国波斯顿美术馆内,磁州窑器物更是应有尽有。日本对磁州窑产品的搜集数量之大,品种之丰富也令人瞠目结舌,它几乎包括我国磁州窑历代珍品,一些稀世之物在我国也绝无仅有,例如最能代表磁州窑风格的世上唯一一?quot;白地墨龙大梅瓶",就收藏在日本白鹤美术馆内。此瓶高40.5cm,造型高大伟岸,古拙质朴,然而最令人称道的还是瓶身上那一条飞腾的墨色巨龙。它龙须飞动,脊甲怒张,利爪刚劲,双目圆睁,尤其是那个近似于夸张的龙头更显得与众不同,它硕大无比似乎只有天地之间才能容纳得下,让人望而生畏。此外,瓶身大面积留白,既无常见的火焰云珠纹,也不见一丝水浪波纹,但巨龙那威风凛凛具有强大威摄力的神态,却使人强烈感到画面上波涛汹涌、浪花凌空飞溅的气势,这正是磁州窑艺术魅力之所在。

二、 粗犷豪放,天下未有

如果说白瓷的制作成功,在我国制瓷工艺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磁州窑则是白瓷装饰上为瓷器的发展又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它的丰功伟绩不仅仅是在青瓷、白瓷盛烧时期突破了历史局限,将单色釉瓷器发展到彩瓷装饰阶段,更重要的是它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绘画中的写意画法和图案装饰法,生动地将花卉、人物、鸟兽、虫鱼、山水风景等自然景物描绘在瓷器上,并且结合运用诗词与书法手段,极大地丰富和繁荣了我国瓷器的装饰技法。这一成就绝不在宋代当时享誉全国的"汝、官、哥、定钧"这五大名窑以下。此外,磁州窑那种黑白对比强烈的白釉黑花装饰手法,对元代青花瓷的出现也毫无疑问奠定了基础,这也是磁州窑卓越的贡献之一。

磁州窑古属燕赵之地,历来民风淳朴,气质豪爽,自古即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赞誉,这些都为磁州窑粗犷豪放,雄健浓厚的艺术风格提供了肥沃土壤。磁州窑中那种白地黑花装饰的瓷器,最能体现这种风格,中外古陶瓷专家因此习惯上将这种风格称作"磁州窑型"。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在白度不高并且比较粗糙的胎体上施一层化妆土,以达到粗瓷细作的效果,然后在这层化妆土上,窑工们创造了一系列装饰手法。诸如白地绘黑花、白地划花、白地剔花、白地酱彩、白地珍珠地划花、白釉红绿彩、白釉绿斑、褐斑以及绿釉黑花、铁绣花等等多达十几种。它们都是在视觉上造成一种对比强烈的明快效果,因而形成了磁州窑特有的风格。以磁州窑器物上常见的牡丹花纹为例,它不仅色调鲜明,且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如刻花的牡丹,线条流畅严谨,生动表现出牡丹的秀丽雅洁;划花的牡丹,线条疏朗有致,线面对比明显,刻划出牡丹的高傲洒脱;而画花的牡丹,则以勾、拓、点、染一气呵成,充分表现出牡丹的宝贵华丽。虽然,在这里没有"魏紫"、"姚黄"、"赵粉"等名贵品种,但它的确是独具磁州窑艺术的佳作。

磁州窑装饰艺术的兴起,正处于民间艺术繁荣的唐、宋时期,受当时绘画、雕塑、刺绣、剪纸以及金银器的影响非常明显。例地白地剔花工艺,是为了突出图案的艺术效果,使之具有浅浮效果的一种装饰手法。它是在图案画好后,将四周的化妆土剔掉,使之露出黄褐色的胎质,以达到烘托白色主题纹的目的,进而形成黑白、灰白、褐白等对比强烈的一种地方特色。这一技法又明显受我国漆器制作的影响,漆器在瓷器未能普及于人们日常生活之前,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漆器还曾与丝绸一起最早远销中亚、西亚及朝鲜、日本等了,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而磁州窑中这种白地剔花、划花工艺正与漆器中的漆工艺如出一辙。此外,珍珠地划花技法也明显地继承了唐代金银器上錾花工艺的风格,它是在器物中心部位的主体图案刻划完成后,又在其周围划出细密的小圆圈纹,像珍珠一样把主体纹样烘托得熠熠生辉。至于铁绣花技法,更是将中国绘画中大写意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巧妙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也就是说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绘入图案的格局中,可谓开一代未有之奇。这些充分说明,磁瓷器装饰上那种鲜明的艺术风格,一方面是源泉于中华民族独特民族特性;另一方面正是善于学习和吸收其它工艺美术的特长,旁收博取,最终形成的有着其自身特点的,让人一目了然的磁州窑风格。

三、 诗词书画,天下一绝

融绘画、书法、诗词于一体是磁州窑装饰艺术上又一显著特征,也是它之所以宋代民窑代表的重要原因。在装饰题材上,它们大都取村于民间生活小景,不仅有精工细刻的花鸟鱼虫,也有千姿百态的飞禽走兽,更有绘画生动的山水人物以及结构严谨的几何纹样。此外,龙凤飞舞的"吉祥图案",以及"唐僧取经"、"八仙庆寿"、"云鹤游天"、"牛郎织女"等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故事,还有诗词散曲、名言警句也是这个时期磁州窑画的详细史料,它不仅保存了宋代民间绘画的详细史料,它与唐宋时期通俗小说、戏剧文学、书法绘画等各种民间艺术的繁荣兴旺有着密切联系。例如,一件制于北宋明道元年的白地黑花虎纹枕,长方形的枕面上仅寥寥几笔,就将虎视眈眈、咄咄逼人之态的猛虎刻化得入木三分。在枕的两侧菱形开光内,一丛墨竹幽静淡雅,虽着墨不多但生机盎然之色跃然纸上。一行"明道元年青山道人醉笔"题字挥洒自如,为静止的画面平添了几分活力。老虎是百兽之王,在瓷枕上绘虎纹或整个枕形就为一个虎形,是取其辞邪之意,而号称"竹兰梅菊"四出君子中的竹,则君子高风亮节的美德,是磁州窑器物上绘画较多的题材,几乎随处可见。它们或整幅画面为墨竹,或配以鸟兽、孩童组成画面,其流畅自如的笔墨,将以竹郁郁葱葱、挺拔坚贞之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墨竹画不仅是民间常用的题材,也是北宋文人学士画中最早流行的题材。然而由于唐宋以来的绘画作品存世不多,所以目前传世最早的一幅"墨竹图",相传为北宋时期著名画家文同所绘。文同(1018-1074)一生酷爱画竹,他画风严谨、笔墨潇洒自然,他的墨竹画还开创了"湖州竹派"之风,在当时北宋画坛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这件绘于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瓷枕上的墨竹图,却在文同14岁时就已完成了。在宋代同样以善画墨竹著称的苏东坡,此时也还未出世,可见磁州窑艺术历史悠久及影响之深远。

人类从开始装饰器物起,文字就成为一种常用的装饰素材,这种作法从原始彩陶时期就开始了。如大汶口文化的墨陶,仰韶文化的彩陶,都有类似象形文字或记事符号出现。唐代长沙窑也出现了写诗句民谚的产品,磁州窑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使陶瓷的书法装饰无论在规模和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水平。在磁州窑的一些器物上,经常能发现一些按宋金两代流行词牌、曲牌填写的诗词、散曲,如《满庭芳》、《小桃红》、《朝天子》、《行香子》、《如梦令》、《山坡羊》等等,不仅弥补了文学史上的不足,而且充分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心态。这些字体多为风格豪放、游龙飞凤似的行书,气韵生动又俨然如米芾书法一般,可以说是民间书法家留下的珍贵墨宝。

陶瓷器物上的诗词、曲牌以及书法装饰之所以在磁州窑形成规模,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其一,磁州窑地处中原地区,自古文化比较发达,到了宋代当我国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到东部的中原一带时,对磁州窑艺术的发展自然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二,唐宋文化的繁荣,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所取得卓越成就,在客观上也县长了社会上喜爱文学,研习书画之风。这些都为磁州窑书法装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它既有了可以欣赏并接受这种装饰的广大市场,同时一些擅长书法的中下层文人和民间艺人,也对磁州窑的书法艺术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宋代书法界杰出?quot;四大书家"苏、黄 、米、蔡,一洗唐人拘谨的书风而独创豪迈遒劲、洒脱飘逸的笔法,也深刻影响到磁州窑的书法风格。例如一件写"思齐"二字残片,字态端凝、笔笔中锋,一望便知是颜家书法的风格。而另一种双勾线式篦划成字的"忍事"、"家国永安"、"春花秋月"等更形同魏碑字体或如飞白书法,凝重严整、生动流畅,足见作者功力非同一般。北宋末年宋徽宗所创"瘦金书",乃至元代昙花一现的"八思巴文字",也在磁窑制品上出现过类似字体,可见磁州窑器物上的书法装饰真乃集当代大成之作。

磁州窑不愧是我国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它所以得的艺术成就无论在我国陶瓷史、文学史以及美术史上都应占有光辉一页。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再论海捞瓷的市场与价值》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再论海捞瓷的市场与价值》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海捞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