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瓷器鉴定收藏想入门,关键点在哪里?

瓷器鉴定收藏想入门,关键点在哪里?

古代瓷器收藏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老古代瓷器鉴定

2020-12-17

古代瓷器收藏。

网上说陶瓷鉴定的号不少,真正能系统的说明白古瓷器收藏如何做的,并不多。那么我就来说几个最简单,也就是最关键的问题,专门针对对瓷器收藏有兴趣,想要入门学习的收藏爱好者。五年以上的收藏着可以直接撇过本文不看。

面对市面上真伪难辨的古陶瓷,虽然买了几本书,可是也看不懂。想学习吧,这个圈子都保守,拿着自己买的宝贝去问一下古玩圈里的人,都是模棱两可,说话含含糊糊。

百度吧,不行。早年的度娘还是很不错的,非常好用。近年来,全是各种各样的营销文章,不看还好,看了之后不知道被谁洗脑,根本就搞不清楚真的假的了。

首先,你要确定你确实喜欢古董文物,不是为了短期投资赚钱的目的而玩。

绝大多数收藏者,都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只看宣传报道,某某花了几千块买的瓷器,上拍了几百万。某某又捡了漏,发了财。抱着这样的心态,再加上一知半解去收藏,走入古玩市场,满眼都是宝贝。这就是行家说的第一阶段,看什么都是真的的阶段。

利之所在,打眼,那是必须的。即便是收藏数十年的行家,也被大雁啄了眼睛,无他,被利字诱惑了。每个成功的收藏家,都有大量打眼,买入假货的经验。十有八九,都不完全是因为眼力不行,而是被利字所诱。

只有真正喜欢中国古代美术,喜欢逛博物馆的朋友,他才具有成为收藏家的潜质。收藏,自古以来都不是普通吃瓜群众就能玩的。没有深入的研究,充分的财力,再加上机缘。是很难成为收藏家的。

其次,你要静下心来,先研究中国陶瓷史,大学三年,搞清楚了基本要素,才能开始实战收藏。

我这么说,估计站出来反对的一大片。

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都没有经过这个阶段,也收藏了不少好东西。

但是,除非你是八十年代就开始玩瓷器,那时候满世界都是真的,便宜得很还没有人要,更不要说仿品。而是从近年来才开始介入收藏界,那么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不认真研究陶瓷史,就想成为收藏家,拥有传说中的真精稀瓷器,实现自己捡漏的梦想,很不靠谱。

漏有吗?有!但漏不是普通人能捡到的。

行内把收藏者的道行分为三个阶层。你可以对照看看,你在哪个阶层。

第一阶层,初级收藏者,花买真货的钱,买假货。(还有大量的收藏者,花买假货的钱买假货,要我说,连第一阶层都没有达到,还属于门外汉阶段。此话得罪人,请不要对号入座)

第二阶层,中级收藏者,花买真货的钱,买真货。(这个阶段的人,已经是从第一阶段冲杀出来,阵亡率高达99%之后的硕果仅存的凤毛麟角了。吃过很多亏,上过很多当,痛定思痛,开始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对比。不再相信天上掉馅饼了,接下来就能有小成。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可以称他为收藏家了。中级收藏家的特征是,东西基本对,老。有几件精品。保守不爱说话。)

第三阶层,高级收藏者,花买假货的价钱,买真货。(这个阶段,就是我们说的顶尖收藏家。基本上又是百里挑一,从第二阶段收藏者中冲杀出来。一般都有20-30年收藏史,好学敏求,孜孜不倦。这个阶段能深入彻底的研究窑口,年代,辩伪,对瓷器烧制历史非常了解。基本上已经达到专家学者的高度了,这种人,民间有,乐观的估计,全国不到100人,每个城市也就那么一两人而已。这种人一般非常低调,因为高调了买不到好东西,呵呵。)

所以我说的第二个要点,就是收藏的关键的关键。高屋建瓴,才能力量磅礴。站得越高,望得越远。基本常识都不懂,也来花钱收藏瓷器,就是个笑话。价值上百万的东西,人家低于十万,绝对不会出手给你。真要十万,你敢买吗?总不能先把东西拿回去,慢慢找人研究透了再给钱吧?总是只出个假货的价钱买东西,期待有一天能蒙到一个真品,就能收回本钱。抱着这样的心态,是不可能真正成为收藏家的。

第三,学会交学费,是成为收藏家的必经之路。

很多收藏爱好者,不愿意交学费。都想自学成才。

首先是不愿意花钱买正版书。买图录。一本罕见的图录。就能让你见到一件其他人见不到的宝贝。因为你见过,所以在市场上遇到这件东西,大家都看不懂的时候,你就能看懂。再有一些大家的收藏经验,其实都写在书中。关键是你要认真读过和研究过。笔者学瓷初始,就以冯先铭先生等老一辈的著作为师,订阅《故宫博物院院刊》《文物》杂志,精读考古发掘报告,从这里入手,得到的都是真知灼见。数十年下来坚持,才小有所成。不买书是不行的。

其次是不买货。看得再多,也不下手。怕交学费,结果数年下来什么也没有。最后成了片片帮。

古话说的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下水,是永远成不了收藏家的。很多专家之所以鉴定水平深受诟病,根本原因在于文博界的潜在规定,不允许私人收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永远都不看市场,只看馆藏。那么,没见过从墓里出来的,必定就是赝品!交学费不怕,只有自己拥有一件或真或假的宝贝,自己亲自去寻找资料学习鉴定了,才能进步和提高。

总而言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头条写文,几分钱的收益,要花上几个小时才能草成一篇,不是因为热爱和喜好,谁会做这种事?真正想成为收藏者,那么是第一阶层,你也要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本文。比你到处去寻找秘诀有用得多。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乾隆瓷器鉴定,市场前景如何,在哪里交易


1、乾隆瓷器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乾隆瓷器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乾隆瓷器拍出5.5亿的花瓶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乾隆瓷器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乾隆瓷器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

以上乾隆瓷器的15个特点有助于瓷器爱好者对乾隆瓷器的鉴定。

2.一看釉面,乾隆瓷器的釉面大多有橘皮纹,也有的器物底部釉面呈波浪纹。有少数器物从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可看到较明显的针眼感。仿品多无橘皮纹,釉面比真品光亮,没有浑厚感。

二看器足,乾隆时期器物圈足,官窑中的霁红、霁蓝等一般均呈糯米粉感的泥鳅背状。仿品胎足多整齐坚硬,机械工艺明显。

三看色料,乾隆青花瓷器青色雅丽,纹饰中果实、叶瓣部位用点染法上色,有深浅不同的层次感。仿品多用涂抹法上色,也有用点染上色的,但青花色料较薄,浮于表面。

四看装饰,乾隆时的器物,装饰图纹多为龙凤纹及吉祥图案。除部分装饰风格沿袭康熙、雍正遗风外,还有集堆贴、彩绘、镂空、色釉等多种装饰于一器的多彩釉器物,其色釉呈色鲜艳,独具特色。后仿品图纹多色彩沉郁、无光,画风无神、呆滞。五看款字,乾隆时的瓷器产量多,写款人几经易手,款字的变化也较多,其中“清”、“乾”、“卤、“年”、“制”五字的笔画略有出入。民窑也多有写乾隆年号款的,也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在鉴定中,一般以款字的规整程度作为依据来识别官、民窑。一般民窑款多数比较草率,仔细辨认,不难区分。

北京时间2010年11月12日凌晨,在英国伦敦郊区小镇的一场拍卖会上,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拍出4300万英镑,加上佣金折合人民币约5.5亿元,刷新当年6月由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创下的纪录,成为中国最贵艺术品。

该瓶由伦敦一对中年兄妹收拾已故父母的旧宅时发现,在家中收藏已约70年,来源不详。鉴定专家认为该瓶属乾隆三十余年官窑制品。该瓶能拍出高价,原因之一在于它涵括了乾隆瓷器制作最复杂的工艺,包括多种釉色地,内绘青花,外画洋彩、珐琅彩、粉彩,描金,镂空、转心、浮雕、浅刻。除了“构造奇特”外,该瓶“保存状态良好”,除台北故宫有一件类似藏品外,现世作品仅此一件,甚至有业界人士称,比起10月以2.53亿港元拍出的乾隆“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吉庆有余”转心瓶的天价更加“物有所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乾隆瓷器创天价,买主为中国人”消息传出后,媒体多以“海外中国文物回流”或“瓷器爱国主义”为题报道,但业界人士指出,对该交易不应过多联想,今年中国艺术品新纪录此起彼伏,买家考虑的只是投资回报率,未来数年后,该瓶很可能以十亿元身价再现拍卖场。此前,经济学家张五常曾表示看好乾隆藏品拍卖前景。综合各种信息,不难想象今年秋拍皇帝用品尤其是乾隆藏品又将涨声一片。

3584万成交青花穿花龙纹梅瓶

藏品年代:清乾隆

2010年保利成交作品。

8400万成交珐琅彩荣华富贵灯笼尊

藏品年代:清乾隆

2007年中贸成交作品。

2.2亿成交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纹长颈葫芦瓶

藏品年代:清乾隆

2010年苏富比成交作品。

从以上拍品来看乾隆粉彩和青花各有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这一特点乾隆时首先出现后,一直延用到晚清。乾隆官窑粉彩的纹饰一般是"大内"送来的图样,主题纹饰按不同时节都有严格规定。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和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瓷器鉴定重点在常识


高岭土

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

“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

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

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

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

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

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

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

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

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

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

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

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

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

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

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

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

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

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

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二、工艺类

拉坯

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

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

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

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

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

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

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

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仰烧

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

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

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

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

可分为:

(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

(2)支圈叠烧,如定窑。

(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

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

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

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

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

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

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

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浸釉

浸釉是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又称“蘸釉”。

将坯体浸入釉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浆附着于坯上。

釉层厚度由坯的吸水性、釉浆浓度、浸渍时间进行控制。

适用于厚胎坯体及杯碗类制品施外釉。

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升温,通过收藏渠道来参与投资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是,和其它的市场投资一样,在艺术品的投资上同样是存在着风险的。

只有收藏到真品,才能够升值。

不少人常常通过拍卖会的渠道去购买收藏品,但当前国内的拍卖还不十分规范,拍卖品的真品率也问题不少。

据报道,广东有一次陶瓷拍卖,真品率仅百分之一。

现在好多人都看好国外回流藏品,可是,在回流藏品中同样存在着真赝混杂的状况。

有一位藏家花了百万巨资从英国买回一批瓷器,后经专家鉴定,全部是赝品。

因此,为了躲避风险,在投资艺术品时,自己能懂得识别真假就显得十分重要。

怎样识别真正的古瓷?

我国的瓷器生产,如果从商周时代算起,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综观历朝以来瓷器生产,都是在发展之中又有着各个朝代不同的时代特色。

因此,了解各朝瓷器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了解各朝瓷器生产的不同时代特点,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去鉴识历朝历代的真品瓷器。

一般说来,瓷器的形制、纹饰、款识等,后人都是可以仿制的。

因此,拿到一件瓷器,鉴别真伪的首要因素并不是这些。

当然,这些条件,在断代上是必须要考虑的。

比如,历代各朝在瓷器上绘龙的图纹都是各有特点的。

以清代为例,顺治朝的龙俗称鸡爪龙,龙爪画得犹如鸡爪;

康熙朝多见弓字龙、夔纹龙;

雍正朝的龙头常画得犹如鳄鱼,此外多见螭龙纹;

到乾隆朝,龙头画得像长须老头一样;

嘉道以后,多见带鱼龙,龙身很长,像一条在游动的带鱼,弓起像虾弓;

光绪朝多见点睛龙,龙眼之处像是刚点上去一般,特别有神。

知道了这些画龙特点后,凡见有龙图案的清代器,你就可以结合其它特征,准确断代了。

但在确定真伪之前,这些因素也只能是一些参考因素。

瓷器四要素

要确定一件瓷器的真伪,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以下四个要素,那就是:

一要看胎质;

二要看施釉;

三要看彩料;

四要看有没有真正的老旧之气。

首先,中国瓷器的胎质构成,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

唐代以前,是属于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物的胎质构成比较粗疏。

像唐三彩的胎质就是半瓷半陶的,比较粗松。

如果你见到的“唐三彩”胎质制造非常精细坚致,那么,这个东西肯定就是不对的。

再如,宋元时代吉州窑黑釉盏的胎质也是比较粗松的。

而且,当时工人在制作拉坯工艺时做得快速利落,每个碗底部只用竹刀迅速地刮一遍就算了,所以,留下的修刀旋痕非常明显,很粗糙。

如果你碰到的吉州窑碗修胎讲究、工细,胎质又是很坚硬、精细,那么,不必看其它方面,这个碗必定是后仿品无疑。

现在,元青花的瓷品很受藏家关注。

识别元青花,除了看其施釉较厚,釉面有堆脂感;

彩料使用“苏麻离青”,色泽浓翠,有铁斑等等的特点外,在胎质上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一般元青花瓷胎体都较为厚重,大器烧成后底部常有开裂。

胎质细白坚致,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色火石红形成,这种火石红,在器身的白釉较薄之处也会泛出一种肉红色来。

如果“元青花”器釉面干枯,胎质粗松,又没有火石红,釉薄处也看不到肉红色泛出,那么,藏家就一定要小心对待。

此外,像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

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

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

第二个是看釉面。

瓷器的施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

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这种釉与胎面的粘着力不强,因此,施釉较薄,有流淌,还易剥落,这也是鉴识的一个要点。

像鉴识唐代的彩釉器,一是看釉色有否流淌,看色与色之间是否有因为流淌而产生的交融,二是要注意晚唐以前的彩釉器常会出现的釉面的剥落和开裂。

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细小的开片,而这种开片又不可太明显,如在一米开外就可见到,那么,这就是个仿品。

南宋以后,改施石灰碱釉。

这种釉粘着力强,可以施得很厚。

所以南宋以后的瓷器,如哥窑、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等的器物釉色就显得肥厚滋润,放大镜下还可见到未熔的石英颗粒。

另外,从釉面看,从中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都有利于鉴别。

像宣德、雍正等朝的瓷面都可见桔皮纹;乾隆单色釉器胎釉结合处的釉面可见细小的锯齿痕;

万历、康熙青花的釉面常可见指捺水印纹;

晚清几朝瓷器的底面釉上均可见高低不平的状况,俗称“波浪釉”,等等,这些都是通过观察釉面所提供的鉴识依据。

第三是看彩料。

不同的时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

一般说来,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矿物料,而现代仿品则常用化工料来替代,因此,凡见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鉴识时加以剔除。

而矿物料在各个时期也都是不一样的。

就拿绘青花所用的青钴料来说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用的。

洪武朝时,有进口、国产两种青料,进口料呈色鲜艳,国产料呈色灰暗;

永乐、宣德两朝官窑器多用进口“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青花上有“铁锈斑”;

成化到正德前期用平等青料,发色淡雅秀气;

嘉靖到万历前期官窑器多用进口回青料,发色艳美,蓝中带紫;

万历后期至崇祯用石子青或浙料,除个别发色鲜艳外,一般都清淡无华;

在清代,顺治早期多用石子青,后期多用浙料;

康熙早期延续顺治,青花色泽灰暗,偶有清淡,中期多用浙料和云南出的珠明料,呈色翠蓝,层次分明,晚期呈色偏淡;

雍正、乾隆时,色泽不如康熙,层次也减少;

晚清各朝均有所退步。

根据使用青料的不同情况,就大致可以判断器物所属的年代。

其它的彩料也同理,不管是五彩或粉彩,不同的朝代所用的彩料都是有所区别的,熟悉了这些,也就可以帮助来识别和判断。

从彩料的外在表现也可以用以区别五彩、粉彩和珐琅彩。

五彩器除绿彩有玻璃彩外,其余均一抹色平涂,表面相对显得粗糙;

粉彩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粉质感,表面较平滑,但无玻璃质感。

粉彩不能做到全粉彩化,其中的矾红必定是五彩。

因为烧造温度高了,矾红要流淌,因此,若发现矾红粉化或玻化,则必定是民国以后的现代工艺;

珐琅彩也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油质感、玻璃质感,没有粉质感。

因为不用氧化铅工艺,因此,绝无蛤蜊光出现。

第四是要在器物上看到真正的老气。

传世品上应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迹,应有因岁月而留下的痕迹;

出土器上应有土气侵入的痕迹。

这些痕迹表现在器物上,一个就是因为空气的氧化和长期存放在空间而形成的包浆。

有包浆的器物上面,就会有一层类似涂了薄油一样的温润的油光。

年代越久,油光就越强。

如果是青花器,那么,包浆下的青花,应是下沉的,犹如上面有一层水一样,俗称“水头”。

新器的青花上是没有水头的。

老的传世品一定会有一些使用过的痕迹,有揩拭痕、擦伤痕等等。

这种痕迹没有规则,是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和现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人工做的有规律性,比较生硬,仔细观察,可以区别。

如果器物入过土,也应有土侵和灰皮等被腐蚀的痕迹。

新出土之物,闻之应有土香气味。

现在也有人工用酸腐蚀等方法来做的,但不像真正的土侵和灰皮那样深入肌理和无规律可循,闻之则有异味。

现在还有在烧造时通过用釉面涂锌来作旧。

因为锌元素在高温下比较活跃,能促使釉面气泡爆裂,以此达到作旧目的。

但涂锌作旧的器物,也可以识别:

涂锌的器物,高温下气泡是一次性破裂,不像自然老化的,有时间因素加入,因而是有多有少,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另外,涂锌件因气泡大量破裂,造成釉面出现流动,放大镜下可见弯曲的水波纹。

总之,凡是老的东西,必定有真正的老气留存;

凡找不到一点老气的器物,必定是新物无疑。

上述四个因素在鉴识时要结合起来考察,考察时还要结合形制、纹饰和款识等一起来考虑,如发现有一点不对,即可全盘否定。

之所以强调在鉴识古瓷时,要从上述四大要素去入手,是因为,这四点是现代作伪者较难仿出。

​龙泉​青瓷,美在哪里?


龙泉青瓷,没有粉彩艳丽的外观,没有青花讨喜的纹饰,甚至没有官窑的身份,但是不要以为青瓷就不美。龙泉青瓷是我国汉族传统的制瓷珍品。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浙江龙泉人就利用当地便利的自然条件,而制造出青瓷。到南宋时,烧造出著名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的烧造巅峰。如今的龙泉市有古窑址500余处,可见当时的盛况。

宋朝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是我国陶瓷美学的分水岭,宋代掌握话语权的是文人,追求的是意境,因此龙泉青瓷是“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含蓄内敛,优雅而深沉。

南宋时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是龙泉青瓷的巅峰,梅子青,釉层厚而透明,釉色莹润如玉,温润泽和,远看如树枝上挂着的梅子,因诗句“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而得名。“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想来青梅竹马的爱情会随时光而逝去,龙泉青瓷却永不褪色,让我们始终温习着那份浪漫。

粉青釉,釉色清新淡雅,光泽柔和,恍如玉器的质感,为青瓷最经典的色泽之一。龙泉青瓷之美,在于釉色,翠青如绿梅子,粉青若淡蓝天,宁静、祥和、鲜活、张扬着勃勃生命力。

龙泉青瓷之美还在于器型,瓶、觚、罐、壶、碗、盘、杯、碟、灯、洗、砚、等等,大者尺,小者寸,或日用,或陈设,无不匠心独运,美观协调,积实用和观赏于一身,代表了我国朴实无华的审美传统。

不同时代的青瓷,也有不同的“性格”,北宋的龙泉瓷造型多是朴实稳重,大巧若拙之美;南宋多是俊秀轻盈之美,元代多是浑圆饱满,粗犷大气之美。

龙泉青瓷之美还表现在独特的纹饰上,龙泉青瓷的装饰技法有刻、划、篦、捏、贴、印,诸种技艺皆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装饰题材同样丰富多样,人物、动物、花鸟、鱼虫、文字各种题材备至,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追求和生活趣味。

清代珐琅彩瓷器好在哪里


介绍

珐琅彩瓷器也叫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18O_381O_34.7.5

乾隆珐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珐琅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巅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游园罐是其代表。

清康熙 御制铜胎画珐琅万寿开光花鸟景致纹皮球花盖碗

珐琅彩瓷器发展顶峰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有了新的发展。

其一,郎世宁这个意大利画师曾成为了乾隆的御用画工。画式画法中的阴阳向背与凹凸感就不仅出现在纸绢画上,也出现在珐琅彩瓷器的绘画上。珐琅彩绘上有用矾红勾画面部的,用不同浓淡、深浅、颜色表现人物衣衫,配景极为传神,乾隆款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乾隆款蓝锦地珐琅彩折技花卉纹灯龙尊这是中西结合的人物画法。

其二,“锦灰堆”画法的大量运用。“锦灰堆”就是在一种彩色质地中用各种颜色绘制各式各样的织锦纹、丝绸纹和其他花纹,花纹中又添绘各式各样的缠枝花和其他图案,所以也叫“锦上添花”。“锦灰堆”这种繁密的华丽是乾隆在位时的流行时尚,而且愈演愈烈。乾隆后期,“锦灰堆”内还要根据画意的主题描绘大开光,再有多个小开光的也不新奇。开光内绘画山水、人物、诗句种种,极尽奢华之事,瓷器的产生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进步,珐琅彩瓷器的成功烧制更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清雍正 御制瓷胎洋彩珐琅春风碧桃图胆瓶

珐琅彩瓷器鉴定

珐琅彩瓷器的前身为景泰蓝,最早出现在明代,正式起于清代康熙年间,盛于雍正、乾隆年间,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珐琅彩瓷器由皇帝亲自授意、亲自过问,从烧制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珐琅彩瓷器只供皇室使用,就连打碎的瓷片也不流于民间,称得上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现在简单介绍一些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大家参考:

一、先看瓷胎,胎质细薄,胎型规则,完整无瑕疵,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的都少见。

二、造型,多为碗、瓶之类的小件瓷器。

三、底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但釉面光滑洁净无瑕疵。

四、珐琅彩釉色鲜艳且柔和,很少以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同时出现七、八种颜色,有时甚至多达十多种。

料胎画珐琅螭龙纹水盂

五、釉料特点:

每一图案均由多种釉色料调配而成。其釉料在烧结后,表面光滑,有玻璃(1329, 9.00, 0.68%)质反光感,有时还可以反射出蛤蜊光效果,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于底釉面,有明显的立体凹凸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高倍放大镜可看,可以看到,在釉面上能看到极少的开光纹,这一现象用普通方式是看不出来的,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明显的凹凸感。

六、绘画与纹饰:

珐琅彩瓷器的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工笔画,细腻传神,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时期的珐琅彩大多底色以红、黄、蓝、绿、紫、胭脂色为多。在色地上画以缠枝牡丹,折枝花卉等图案。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略差一些。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碗

七、款识:

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康熙四十年后才逐渐开放禁令让其在瓷器上落款,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瓷器上均用颜色料写款,有红、蓝、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框,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多见兰料款。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框一种,乾隆有蓝料也有赫色。

珐琅彩瓷器在我们的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其重要的席位,由于其制作,烧制工艺复杂,成本高。所以其制作精美,数量稀少,形成物以稀为贵,在拍卖市场,就会出现很高的拍卖价格问世,以拥有一件珐琅彩瓷为荣。

乾隆 乾隆年制款铜胎掐丝珐琅朝冠耳炉

近几年价格

近10年来,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瓷器拍卖价不断飙升,并且跨越亿元关口。早在1997年,一件清雍正“粉彩过墙枝蝠桃纹大盘”,以1520万港元成交;在2002年,又一件雍正珐琅彩题诗过枝梅竹纹盘以3252.41万港元成交;如今更是价值连城。2005年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苏富比拍卖行举行的秋季单件专品拍卖会上以1.1548亿港元买下。

2011年,又一件“乾隆年制古月轩珐琅彩题诗花石锦鸡图胆瓶”估价1.8亿元港币,成交价为2亿元港币,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了市场对清三代时期价值的高度肯定与需求。高价藏品的成交并非偶然,而是市场需求之必然趋势。

瓷器鉴定该如何入门


在英文当中,中国的简写为China,而China恰恰又是瓷器的英文,由此可见,中国瓷器在国际当中的影响力之大了。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中国瓷器从古至今都有它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精品代表。宋代的五大名窑所产精品令世界人民惊艳,元明清的瓷器制作更是不断的升级创新,精品不断。不过,在瓷器发展的漫长历史当中,仿制品瓷器同样也是数量众多,瓷器收藏者稍有不慎就会打眼买到伪造瓷器。那么,作为一名立志在瓷器鉴定有所成就的新人,瓷器鉴定要从哪些方面来入手呢?

一、从瓷器的款识来确定新旧和真伪

据瓷器鉴定行的专家表示,在目前的瓷器市场,传世品和仿品最多的当属距今时间较近的明清时代的瓷器,而明清时代的官窑瓷器有一个统一的特点,那就是绝大部分都有年款特征。例如,后人根据明代官窑瓷器款识的特征就编出了一个顺口溜,即“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当然,清代不同时期的瓷器在款识上也有类似的特征,关于这一点,在相关的书籍当中都有记载。

二、根据瓷器的造型特点来鉴定瓷器的真伪与时代

据瓷器研究专家表示,瓷器的不同造型和特点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审美观点以及制瓷技术的高低有密切关系,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制瓷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瓷器造型变化上也是逐渐变化的,这一点可以从距离目前时代较近的元明清三代的瓷器的造型变化看出来。元代的瓷器造型多为常用的坛子,罐子,瓶,壶等一般器物,而且器形较大,胎体较厚,制作相对粗糙,而在明清时代的瓷器在造型上不仅仅有常见的日常器物,同时还增加了可供陈列欣赏类和文具娱乐类的瓷器,例如插屏,花托,花尊,笔筒,棋具,蟋蟀罐以及一些仿古礼器等。

三、根据瓷器的足底特定来辨别

根据大量不同时代的瓷器特征总结来看,元代以及以前的瓷器足底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在明清时代,足底开始挂釉且带有款识,自清代中期开始露胎瓷器基本全无。

瓷器的真伪辨别是每一个瓷器爱好者和鉴定师要求掌握的技巧,只有在掌握了这些技能之后,才会减少打眼的机会,淘到更多的真品瓷器。

钧瓷茶具好在哪里


钧瓷茶具为茶文化爱好者的心头好,很多爱茶人士在选择茶具时,首先会考虑它。不仅如此,很多钧瓷藏家也对钧瓷茶具十分钟爱,那么,钧瓷茶具有什么好?今天,小编为大家详细说一说,供大家参考一下。

钧瓷茶具有什么好

1、功能

质地细密的钧瓷茶具,因为密度大,气孔率很小,泡茶的时候很难出现串味的情况,所以,对真正喜欢品茶的人来说,用钧瓷茶具才是最好的。

2、泡茶

与其他茶具不同的是,钧瓷茶具能将不同种类的茶香完整的泡出来,而且能表现出更好的茶味。

3、用料

钧瓷茶具是天然的矿石,没有半点化学人工添加的成分,因而造型非常优雅。

4、价值

钧瓷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能补充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可以说,用钧瓷茶具无疑是养生的最佳选择。很多老年人在选择茶具时,都会选择钧瓷茶具,就是希望通过用这种茶具喝茶来为自己补充一定的微量元素。

5、外观

钧瓷茶具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于入窑时是同一个颜色,出窑之后颜色万变,图案更是变幻无穷,这样自然的色彩,乃是大自然的馈赠,人工是很难模仿出来的。可以说,每一件钧瓷茶具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使用还是收藏,价值都很高。

钧瓷茶具的价格是多少?

据小编了解,钧瓷茶具的价格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实际上,普通的钧瓷茶具也不过几百块钱,这类茶具都是批量烧制的,釉色差不多,窑变也很不错,偶尔还会出现几个精品、极品,适合大众消费者使用。

中档的钧瓷茶具一般是由大师制作,这类茶具价格稍微贵一些,价格在千元以上,虽然也是批量烧制,但是数量比较少,且因为是大师亲手制作,价格能贵一些,作为礼品赠送最好不过。

高档钧瓷茶具价格要贵一些,这样的茶具都是大师通过独特工艺烧制而成的,无论是釉色还是器型都非常好。这样高档钧瓷茶具数量非常少,一般在几千块钱甚至过万元以上,赠送长者或者是收藏都很不错。这类钧瓷茶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且随烧制大师的名气的提升,后期价格也会不断提升。

看完这篇文章,不知道大家对钧瓷茶具好在哪里是否已经有了全新的了解。小编觉得,钧瓷茶具之所以备受大家喜爱,除了它本身的养生功能、喝茶美味之外,收藏价值是大家最喜欢的,毕竟一件只能喝茶的茶具和一件既能喝茶还能升值的茶具,很明显后者更受欢迎。

古董瓷器收藏入门


古董瓷器收藏入门

瓷器是我国的一大国粹,在收藏家是世界里,古董瓷器可算得上是“香饽饽”。瓷器是古董收藏的一个大类,市场上它抢手吃香,只有涨价没有跌卖的,所以很多收藏家都喜欢收藏古董瓷器。不过,收藏市场也是真货假货分不清,雌雄莫辨,真假不明。这让很多想收藏古董瓷器的藏家心有余悸,不敢贸然前进。所以,必要的古董瓷器收藏知识还是需要了解的。

刚进入古董瓷器收藏市场时,需要多读书,对专业的瓷器收藏书籍进行精读学习对于入门十分重要。推《中国陶瓷史》、《中国瓷器定级图典》这两本书籍作为入门书籍,学习瓷器的相关知识。如《中国陶瓷史》一书中对我国的陶瓷生产历史、瓷器类型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十分值得阅读。

书籍学习应用到实际品鉴。初入门者进行学习时,记住古董瓷器的工艺、形状、纹路等瓷器特征尤为重要,这些是瓷器的基本也是古董瓷器的根本。进行学习之后就需要实践来提高经验和鉴赏能力。这时,可以多参加本地的古董瓷器研究协会之类的机构活动,与同行精英同行,虚心请教学习必能有打的提升。

目前为止,古董瓷器主要是目测鉴定,所以,眼力十分重要,看一件瓷器先看色泽,老人都说,宝物有宝器,好瓷器确实有十分好的光泽,但是新旧瓷器色泽不好评价,所以初入门者可以买少量清代古董瓷,先学习观摩,看得多想得多,眼力就会变好。

此外,多看标本,夺取博物馆对古董瓷器进行观摩,感觉慢慢会来。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初入门者,心不能慌,收藏算得上是艺术鉴赏,唯有心境平和,气沉丹田才可能学好,合得眼缘的,先看先赏再下手。

瓷器收藏入门知识大全


一 、原料类

高岭土

——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

“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

——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

——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

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

——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

——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

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

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

——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

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

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

——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

——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

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

——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

——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

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

——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

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二、工艺类

拉坯

——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

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

——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

——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

——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

——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

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

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仰烧

——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

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

——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

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

可分为:

(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

(2)支圈叠烧,如定窑。

(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

——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

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

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

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

——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

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

——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浸釉

——浸釉是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又称“蘸釉”。

将坯体浸入釉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浆附着于坯上。

釉层厚度由坯的吸水性、釉浆浓度、浸渍时间进行控制。

适用于厚胎坯体及杯碗类制品施外釉

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升温,通过收藏渠道来参与投资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是,和其它的市场投资一样,在艺术品的投资上同样是存在着风险的。

只有收藏到真品,才能够升值。

不少人常常通过拍卖会的渠道去购买收藏品,但当前国内的拍卖还不十分规范,拍卖品的真品率也问题不少。

据报道,广东有一次陶瓷拍卖,真品率仅百分之一。

现在好多人都看好国外回流藏品,可是,在回流藏品中同样存在着真赝混杂的状况。

有一位藏家花了百万巨资从英国买回一批瓷器,后经专家鉴定,全部是赝品。

因此,为了躲避风险,在投资艺术品时,自己能懂得识别真假就显得十分重要。

怎样识别真正的古瓷?

我国的瓷器生产,如果从商周时代算起,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综观历朝以来瓷器生产,都是在发展之中又有着各个朝代不同的时代特色。

因此,了解各朝瓷器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了解各朝瓷器生产的不同时代特点,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去鉴识历朝历代的真品瓷器。

一般说来,瓷器的形制、纹饰、款识等,后人都是可以仿制的。

因此,拿到一件瓷器,鉴别真伪的首要因素并不是这些。

当然,这些条件,在断代上是必须要考虑的。

比如,历代各朝在瓷器上绘龙的图纹都是各有特点的。

以清代为例,顺治朝的龙俗称鸡爪龙,龙爪画得犹如鸡爪;

康熙朝多见弓字龙、夔纹龙;

雍正朝的龙头常画得犹如鳄鱼,此外多见螭龙纹;

到乾隆朝,龙头画得像长须老头一样;

嘉道以后,多见带鱼龙,龙身很长,像一条在游动的带鱼,弓起像虾弓;

光绪朝多见点睛龙,龙眼之处像是刚点上去一般,特别有神。

知道了这些画龙特点后,凡见有龙图案的清代器,你就可以结合其它特征,准确断代了。

但在确定真伪之前,这些因素也只能是一些参考因素。

瓷器四要素

要确定一件瓷器的真伪,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以下四个要素,那就是:

一要看胎质;

二要看施釉;

三要看彩料;

四要看有没有真正的老旧之气。

首先,中国瓷器的胎质构成,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

唐代以前,是属于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物的胎质构成比较粗疏。

像唐三彩的胎质就是半瓷半陶的,比较粗松。

如果你见到的“唐三彩”胎质制造非常精细坚致,那么,这个东西肯定就是不对的。

再如,宋元时代吉州窑黑釉盏的胎质也是比较粗松的。

而且,当时工人在制作拉坯工艺时做得快速利落,每个碗底部只用竹刀迅速地刮一遍就算了,所以,留下的修刀旋痕非常明显,很粗糙。

如果你碰到的吉州窑碗修胎讲究、工细,胎质又是很坚硬、精细,那么,不必看其它方面,这个碗必定是后仿品无疑。

现在,元青花的瓷品很受藏家关注。

识别元青花,除了看其施釉较厚,釉面有堆脂感;

彩料使用“苏麻离青”,色泽浓翠,有铁斑等等的特点外,在胎质上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一般元青花瓷胎体都较为厚重,大器烧成后底部常有开裂。

胎质细白坚致,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色火石红形成,这种火石红,在器身的白釉较薄之处也会泛出一种肉红色来。

如果“元青花”器釉面干枯,胎质粗松,又没有火石红,釉薄处也看不到肉红色泛出,那么,藏家就一定要小心对待。

此外,像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

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

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

第二个是看釉面。

瓷器的施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

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这种釉与胎面的粘着力不强,因此,施釉较薄,有流淌,还易剥落,这也是鉴识的一个要点。

像鉴识唐代的彩釉器,一是看釉色有否流淌,看色与色之间是否有因为流淌而产生的交融,二是要注意晚唐以前的彩釉器常会出现的釉面的剥落和开裂。

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细小的开片,而这种开片又不可太明显,如在一米开外就可见到,那么,这就是个仿品。

南宋以后,改施石灰碱釉。

这种釉粘着力强,可以施得很厚。

所以南宋以后的瓷器,如哥窑、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等的器物釉色就显得肥厚滋润,放大镜下还可见到未熔的石英颗粒。

另外,从釉面看,从中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都有利于鉴别。

像宣德、雍正等朝的瓷面都可见桔皮纹;乾隆单色釉器胎釉结合处的釉面可见细小的锯齿痕;

万历、康熙青花的釉面常可见指捺水印纹;

晚清几朝瓷器的底面釉上均可见高低不平的状况,俗称“波浪釉”,等等,这些都是通过观察釉面所提供的鉴识依据。

第三是看彩料。

不同的时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

一般说来,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矿物料,而现代仿品则常用化工料来替代,因此,凡见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鉴识时加以剔除。

而矿物料在各个时期也都是不一样的。

就拿绘青花所用的青钴料来说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用的。

洪武朝时,有进口、国产两种青料,进口料呈色鲜艳,国产料呈色灰暗;

永乐、宣德两朝官窑器多用进口“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青花上有“铁锈斑”;

成化到正德前期用平等青料,发色淡雅秀气;

嘉靖到万历前期官窑器多用进口回青料,发色艳美,蓝中带紫;

万历后期至崇祯用石子青或浙料,除个别发色鲜艳外,一般都清淡无华;

在清代,顺治早期多用石子青,后期多用浙料;

康熙早期延续顺治,青花色泽灰暗,偶有清淡,中期多用浙料和云南出的珠明料,呈色翠蓝,层次分明,晚期呈色偏淡;

雍正、乾隆时,色泽不如康熙,层次也减少;

晚清各朝均有所退步。

根据使用青料的不同情况,就大致可以判断器物所属的年代。

其它的彩料也同理,不管是五彩或粉彩,不同的朝代所用的彩料都是有所区别的,熟悉了这些,也就可以帮助来识别和判断。

从彩料的外在表现也可以用以区别五彩、粉彩和珐琅彩。

五彩器除绿彩有玻璃彩外,其余均一抹色平涂,表面相对显得粗糙;

粉彩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粉质感,表面较平滑,但无玻璃质感。

粉彩不能做到全粉彩化,其中的矾红必定是五彩。

因为烧造温度高了,矾红要流淌,因此,若发现矾红粉化或玻化,则必定是民国以后的现代工艺;

珐琅彩也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油质感、玻璃质感,没有粉质感。

因为不用氧化铅工艺,因此,绝无蛤蜊光出现。

第四是要在器物上看到真正的老气。

传世品上应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迹,应有因岁月而留下的痕迹;

出土器上应有土气侵入的痕迹。

这些痕迹表现在器物上,一个就是因为空气的氧化和长期存放在空间而形成的包浆。

有包浆的器物上面,就会有一层类似涂了薄油一样的温润的油光。

年代越久,油光就越强。

如果是青花器,那么,包浆下的青花,应是下沉的,犹如上面有一层水一样,俗称“水头”。

新器的青花上是没有水头的。

老的传世品一定会有一些使用过的痕迹,有揩拭痕、擦伤痕等等。

这种痕迹没有规则,是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和现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人工做的有规律性,比较生硬,仔细观察,可以区别。

如果器物入过土,也应有土侵和灰皮等被腐蚀的痕迹。

新出土之物,闻之应有土香气味。

现在也有人工用酸腐蚀等方法来做的,但不像真正的土侵和灰皮那样深入肌理和无规律可循,闻之则有异味。

现在还有在烧造时通过用釉面涂锌来作旧。

因为锌元素在高温下比较活跃,能促使釉面气泡爆裂,以此达到作旧目的。

但涂锌作旧的器物,也可以识别:

涂锌的器物,高温下气泡是一次性破裂,不像自然老化的,有时间因素加入,因而是有多有少,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另外,涂锌件因气泡大量破裂,造成釉面出现流动,放大镜下可见弯曲的水波纹。

总之,凡是老的东西,必定有真正的老气留存;

凡找不到一点老气的器物,必定是新物无疑。

上述四个因素在鉴识时要结合起来考察,考察时还要结合形制、纹饰和款识等一起来考虑,如发现有一点不对,即可全盘否定。

之所以强调在鉴识古瓷时,要从上述四大要素去入手,是因为,这四点是现代作伪者较难仿出的。

关注古今艺事,品艺术生活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鉴定收藏想入门,关键点在哪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鉴定收藏想入门,关键点在哪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