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碗的种类 > 导航 >

外婆的“猪油碗”

外婆的“猪油碗”

古代瓷器碗的种类 古代瓷器碗 古代瓷器青花碗

2021-04-17

【www.taoci52.com - 古代瓷器碗的种类】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这碗在我家一直装着猪油。当时只知道它很特别,从里到外,布满了纹路,像是整个碗开满了裂缝。

小时候在乡下,我们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在堂屋和厨房之间,是一个不大的院子,每天烧菜的时候,就见外婆从堂屋的供柜里,端出盛着猪油的那个碗,去前面的厨房里,炒完菜,又把那碗猪油端到堂屋的供柜里放好。这样的情景,每天见到,贯穿我的整个童年,所以我对那只碗,印象不是一般的深。

后来我读书到外地,工作也在城市里,回家次数渐少。这期间,我开始对收藏有了兴趣,买了不少相关收藏的书和杂志,可以说有了一定的收藏知识,也认识了一些兴趣相投的藏友。一天某位藏友问我乡下老家有无古玩之类的东西,我茅塞顿开,突然之间想到了外婆使用多年的那个碗。

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赶到乡下,当听闻我要看看那个碗时,年岁已高的外婆,也来了兴致,和我说起了它的来历。原来,它是当年外婆出嫁时,娘家送的陪嫁品,很有些年头了,应该算是一件古董了。不过没拿它当回事,几十年了,一直就用它盛猪油。

当听说我对收藏感兴趣时,外婆笑了,乐呵呵地说:“拿去吧,它一定比盛猪油有用得多。”我喜出望外,当外婆把清洗干净的碗递给我时,我两眼放光,因为这时候的我,已经对古玩有了不少了解。

我用比较专业的眼光再次审视这个碗,看出了不少门道。这只碗,从外观上看,是哥窑瓷无疑。碗敞口,高约7厘米,碗口直径约18厘米,碗底直径约5厘米,胎色铁褐,胎体坚密,厚重,造型别致有趣,碗口有六个“豁口”,那是六瓣葵口,碗内外遍布“裂纹”,那就是哥窑瓷器特有的“金丝铁线”。

凭我仅有的收藏知识,还不能确定它是五大名窑之一的真正宋代哥窑瓷,还是后来的仿哥窑瓷。回来后,我向本地一个行家请教,行家鉴定为“清雍正仿哥窑粉青釉碗”。行家说,虽是仿哥窑,但水平极高,可以乱真。瓷胎为铁灰色,釉质光润,只是“金丝铁线”与宋哥窑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开片纹路少见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尽管不是珍稀的宋哥窑瓷,但雍正仿哥窑瓷器,也是很有收藏价值的,这只装了很多年猪油的哥窑碗,总算正式摆到了我的收藏架上,成为我喜爱的一件藏品。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高足碗


高足碗又称靶杯,于元代的南北方瓷窑已普遍烧制。在明代初年亦十分流行。永乐红釉高足碗弥足珍贵,最负盛名。明永乐、宣德时继续承烧而造型较元代有所变化,碗身加高,足变矮。其品种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红釉、青釉等。

明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明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高9.9cm,口径15.8cm,足径4.2cm。

明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碗撇口,弧腹,高圈足微外撇。碗外壁及足满施鲜艳的宝石红釉,内壁为白釉,有暗云龙纹装饰。碗心暗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

此碗造型秀美,鲜红釉纯净无瑕,亮丽匀净,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唯一带有永乐官窑年款的红釉器。

明洪武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洪武,高14cm,口径14.6cm,足径4.8cm。

高足碗撇口,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通体内外施高温铜红釉。碗心锥拱一朵折带云纹,内壁模印云龙纹,二龙均为形象一致的五爪龙,作追逐状,以两朵云纹相隔。高足内施青白色釉,无款。

过去人们将这件红釉高足碗的年代定为元代,但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新的资料不断出土,人们采用类型学的方法,从以往定为元代的瓷器中逐渐辨认出一大批属于明初洪武时期的官窑瓷器。这件红釉高足碗无论从造型、釉质还是从所饰云纹、龙纹的特征看,虽有元代风格,但又不尽相同。与元代同一类型的高足碗相比,其胎体变薄,碗的底部更瘦(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景德镇出土陶瓷》,图版125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出版,1992年)。特别是所饰云纹和龙纹,与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洪武官窑瓷片标本上的云纹、龙纹风格完全一致。因此,这件红釉高足碗的年代应定为明代洪武。1979年景德镇珠山曾出土这种洪武红釉高足碗的残片。

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

 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明正德,高12cm,口径15.9cm,足径4.6cm。

靶碗撇口,深弧腹,下承以中空高足。足与碗底系釉接而成,在碗外底与足相接处明显可见有修整痕迹。外壁绿地素三彩缠枝莲纹装饰,其上结有一黄、二白、二孔雀蓝共5朵莲花,2朵孔雀蓝莲花为黄心,其余3朵均为孔雀蓝色心。碗内及圈足内均施青白釉,釉面莹亮。无款识。

青花人物纹高足碗

青花人物纹高足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径15.5cm,足径4.5cm。

碗撇口,下腹内收,下承以高足。碗内口绘青花双线,内底中央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碗外壁绘仕女赏月图,一童子侍于侧,辅以山水树石,并绘有云气纹。足柄上绘松竹梅纹。

明宣德青花使用进口青料,此种高铁低锰料在烧成过程中青料易晕散,故所绘纹饰不够清晰。此碗青色较为淡雅,纹饰比较清晰,实为难得。其云气纹用粗、细线勾画轮廓,此画法对后世瓷器纹饰亦有影响。明宣德时陶瓷器物中以人物纹为题材者较为少见,故此碗为宣德时期人物纹器物的代表作品。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明宣德,高8.8cm,口径9.9cm,足径4.4cm。

碗撇口,深弧腹,丰底,下承以外撇高足。通体施白釉,釉面泛橘皮纹。碗外壁在白色的釉面上凸起三条红鱼。内底青花双线圈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款。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造型端庄,鱼纹刻画生动活泼,仿佛三条红鱼首尾相随于水中。莹润的橘皮纹白釉与明艳的釉里红纹饰互相衬托,相映成趣。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是明宣德时出现的新颖品种,这种高足碗在明代万历、天启及清代的康熙、雍正朝都有仿制,其中以康熙朝仿品最为乱真,但釉面不及真品肥腴明亮,腹部欠丰满,高足线条略显生硬。

值得一提的是,此种釉里红瓷器上的三鱼纹系高温铜红釉的局部使用,其鱼纹凸起,具有天然红宝石般光泽,文献称之为“釉里红宝烧”,它与一般意义上以铜红彩描绘图案纹饰的釉里红瓷器有所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藕荷地粉彩花鸟纹高足碗,清光绪,高9cm,口径19.7cm,足径8.2cm。

碗口微撇,弧腹,口沿下红彩书“大雅斋”3字楷书款和“天地一家春”5字篆书款。高圈足,碗里白釉,外壁藕荷地上绘花鸟纹,高足上饰金彩弦纹,近底绘海水江崖纹。

梅子青“诸葛碗”


民以食为天,盘碗陶瓷代表着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中质朴渊深的文化,无论是庶民百姓寻常使用的粗瓷大碗,还是王公贵族使用的细瓷五彩,都能窥见历代文化的血肉与纹理。在汪洋恣肆的各式碗中,诸葛碗是比较有趣的一种碗,它不仅有着神乎其神的历史传说,更以其独特的造型、别致的功用闻名于世。

诸葛碗,俗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诸葛碗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顾名思义,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相传亮修书谴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根据使者回报,懿阅信受札后不但不怒,反而详细询问起丞相的寝食办事之繁简,然后说:“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为迷惑敌人,及于对方来使刺探之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

由此可见,诸葛碗并非专为食用器,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用。不管诸葛亮创制双层碗的传说是否有据可查,诸葛碗的烧制肯定有着现实目的。诸葛碗在宋明时期主要作为供奉器而存在,且多在寺庙、祠堂中。因碗心较浅,可以使得供奉之物堆积之上颇显祭祀厚重,同时,双层碗圆润敦睦,也确实有一番鼎立持重的妙处。

也有人将诸葛碗称为“暖碗”,意为将碗底孔洞中注入热水,可以保持食物的温度。不过笔者对这种说法存疑。因为诸葛碗碗心很浅,一则所盛放食物有限,且基本裸露于碗外,即便碗夹层内有热水保温,所起作用非常有限;二则碗底孔洞注入热水后会在重力作用下溢出,试想一碗热水四溢的所谓“热饭”,是显然无法登堂入室的。基于此两点,有关“暖碗”注入热水的说法并不成立。在笔者看来,碗底部的孔洞是诸葛碗烧制过程中的保障工艺,因为如果没有孔洞,中空密闭的双层碗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会膨胀变形甚至炸裂。

诸葛碗曾广泛流传,在古人的一些画作中也有体现,龙泉窑、耀州窑烧制数量最多,明、清景德镇也有生产,五彩、青花均有烧制,但流传至今已不多见。笔者曾在一藏友处见到一件明代龙泉窑诸葛碗,此碗器型古朴典雅,稳重大方。釉色为浓翠莹润的梅子青,釉层凝厚滋润。釉面有冰裂纹,玻璃化程度高且略透明,润泽光亮如同碧玉。器底不施釉,胎色灰白,露胎处呈现出自然的火石红色,十分精美,是件不可多得的收藏品。

什锦碗瓷器


什么是什锦碗?什锦碗是瓷器造型的一种,一般都是颜色各异,纹饰各异,造型统一的一组瓷器。古代的什锦碗一般是十个,都是古代大户人家或者皇亲贵族定制的瓷器。

什锦碗简介

什锦碗是古代特殊的一种瓷器品种,古代的什锦碗一般是十个,都是古代大户人家或者皇亲贵族定制的瓷器。什锦碗颜色多种多样,而且每一个碗都不一样,包括颜色不一样,纹饰不一样,有牡丹纹的,花鸟的,还有人物的,都是一些吉祥图案。有开光的,有色地的等样式。

什锦碗颜色

1.珊瑚红

2.孔雀蓝

3.粉色

4.黄色什锦碗

5.湖光绿

7.白地什锦碗

8.粉彩

9.色地粉彩什锦碗

10.青花

什锦碗瓷器鉴赏

一只汝窑碗引发的官司


最近几年,古玩市场火得一塌糊涂,前有马未都等人大谈收藏乐趣,后有拍卖会屡创历史新高,古玩圈儿里的那些事儿,可谓是层出不穷。

本人不是古玩的收藏爱好者,一来不懂,二来没钱。可是,也接触了一些有名或无名的圈里人,大约五六年前,我曾听一位河北省的所谓“专家”说,他曾去过一些“鉴宝类”节目,总是被先告知某些东西要开多少钱,这位“专家”也算是比较有骨气的,扔下一句“太缺德”后走人了。说实话,我挺佩服这位“专家”的,至少他还说了“实话”。

这次,我们要说的也是一个关于“打眼”的故事,原告背后是一堆的“专家”,被告本人也是知名“专家”,两拨“专家”对簿公堂,那势必是看点多多,不过有一点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这两拨“专家”中,肯定有一拨是“打眼”了。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55亿元成交,创近现代书画拍价新纪录”、“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4.025亿元成交,创今春拍卖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成交新纪录”……2011年春拍频出天价的同时,古玩市场的乱象也开始显现。

近日,北京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刘先生起诉鉴宝名家、央视《寻宝》节目鉴宝嘉宾毛晓沪,称毛晓沪造假骗他上当,要求返还387万元货款及损失209万元。

随后,毛晓沪发表声明,他并不认识刘先生,也无仿造古物,甚至称此事已不是一件普通的民事诉讼案,而是专家与专家的一场博弈。目前,北京丰台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

谁“打眼”了

刘先生是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的负责人。他诉称,2004年3月,他参加了一个古董培训班。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杨静荣前来讲课,他通过杨静荣认识了毛晓沪,并花387万元,从毛晓沪的手里购得“宋代汝窑碗”1只。后经数位专家鉴定,此碗属赝品,并指出造假者即为毛晓沪本人。

宋代汝窑是文物界极其珍贵的文物。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至今没有发现。为“五大名窑”之首,有“名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这些特征也成为鉴定汝窑瓷的重要依据。

根据一些陶瓷专家的考证,现存于世的汝窑瓷器仅有六十五件。那么,刘先生购得的这只“宋代汝窑碗”是不是真品呢?

分歧

刘先生:从毛晓沪处购得此碗

毛晓沪:我根本不认识刘先生

刘先生称,“宋代汝窑碗”是在参加一个古董培训班时,认识了毛晓沪,并花387万元购得。而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的法人代表毛晓沪对记者说:“事发前,他从来不认识这位刘先生,也没有和他打过交道,更没有收到过他的387万元货款。故宫杨静荣从没有向我介绍过此人,我也不知道什么古董培训班。”

那么这个“宋代汝窑碗”是怎么转手到刘先生手里的呢?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的工作人员沈平对记者说,当年,毛晓沪确实鉴定过此碗,并且经人介绍,以86万元的价格卖出,“可以肯定,第一个买走这只碗的买家绝不是刘先生。”至于刘先生如何花了387万元从何人手中购得此碗,就不得而知。

但刘先生坚称,此碗是花高价从毛晓沪手中购得。

除此之外,刘先生所称,此碗还附带一份由“中国文物鉴定中心和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共同出具的真品鉴定证书,证书上有杨先生等几位专家的签字。

在文物鉴定行业里,鉴定陶瓷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鉴定工作者凭实践中获得的鉴别能力,吸取前辈经验,参考文献与图像来进行鉴定的传统方法;另一种是科技工作者运用分析、化验、测试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

“当年鉴定此碗时,不仅有我出具的鉴定证书,也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青云等人的鉴定证书,除此之外,我还找了北京的研究机构对此碗的元素成分和老化程度等进行了鉴定,也出具了真品鉴定书。”毛晓沪清楚记得当年鉴定的种种细节。

对于“中国文物鉴定中心和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书,毛晓沪说,该中心是对公机构,并不接受私人的鉴定申请。“直到现在,我也敢保证当年鉴定的那只碗属真品,可我不敢保证刘先生手里的那只碗就是我当年鉴定过的那只,他需要拿出证据。”

刘先生对记者说,经过多年收集,他手里已有足够证据,但要在开庭时才能拿出来。

从2005年开始,刘先生不仅请了众多专家鉴定,得出此碗为赝品,而且还向警方举报毛晓沪诈骗。2008年8月8日,毛晓沪被警方拘留,15天后被取保候审。

对于此事,毛晓沪并不否认。他称,“前两年,就是这位刘先生,向公安机关举报,把我以‘诈骗罪’抓了起来,丰台民警查了15天,查不下去了,只能放人。”

“过了这么长时间对他再起诉,就是因为我向警方报案后,至今警方还没侦结此案。这次向法院提出的是民事诉讼。”刘先生说,民事诉讼要求毛晓沪返还387万元货款及赔偿损失209万元。

对质

刘先生:

专家称造假者是毛晓沪

毛晓沪:

我和“专家”有私人恩怨

2005年8月,刘先生聘请5位故宫陶瓷鉴定专家鉴定此碗。专家称毛晓沪曾带两只这种汝窑瓷钵给他们看,被当场指出是假货,并指出瓷钵的主人和造假者就是毛晓沪。

2008年6月,刘先生再次找国家级专家对该碗进行鉴定,专家认为该碗系赝品,并出具了鉴定书。

“在我人生中从未仿制过汝窑碗,更没有卖过仿品。至于故宫专家说刘先生手里的汝窑碗是我仿的,希望刘先生能提供证据,我就可以起诉他们诽谤罪了。”得知此事后,毛晓沪在博客上发了一份声明,对刘先生提出的质疑一一进行了回应。

“既然已经起诉,我就要把这件事搞清楚,也要让故宫专家给我一个交待。”毛晓沪说,他从小在故宫长大,十分了解某些故宫专家。

查找毛晓沪的成长经历:1951年,毛晓沪生于上海,1955年随父母迁居北京,成长于故宫博物院家属大院,早年受到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刘九庵先生等老前辈的真谛亲传。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寻宝》、《艺术品投资》以及河南卫视《华豫之门》等节目的特约鉴宝专家。

虽然从小在故宫长大,毛晓沪自认不是科班出身,属于实战派专家。他不仅鉴定古陶瓷,也仿制和修复古陶瓷。网上曾流传,多年前,他带着亲手修复好的仿金代黑釉凸线纹花口瓶,拿给故宫专家鉴定,被一些专家鉴定为宋金时代磁州窑的精品。“我与故宫一些专家颇有渊源,也存在一些私人恩怨。”毛晓沪说。

目前在国内,做鉴定的专家分为好几类,由于级别不同,价格也不同。大体分为一般专家、省级专家和国家级专家;也有分为专家、专家的弟子和实习生,还有分为市场实战的专家和研究机构的专家。而且,各家鉴定中心对一般专家的理解不同,有的将一般专家理解为该中心的工作人员,有的理解为实战派的专家,有的理解为是中心指派的专家;因为如果持宝人指定某专家鉴定,还需要交纳价格不菲的点名费。

目前鉴定界最纠缠不清的就是实战型和研究型专家之争,到底谁的眼力和鉴别力更胜一筹? 难有定论,只能根据持宝者自己的喜好去做判断。

对于这场诉讼,毛晓沪说:“此事已不是一件普通的民事诉讼案,是体制内专家与体制外专家的一场博弈,我已做好捍卫真相的准备。”

浑厚端庄黑釉碗


张海国

以产黑瓷著称的吉州窑在江西省吉安市的永和镇。宋时吉安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它创烧于唐代,发展于五代和北宋,极盛于南宋。元初起,由于战乱频繁,逐渐趋于衰落。

北宋中期时,徽宗赵佶酷爱斗茶活动,故而从高居庙堂之上的达官贵人,到行吟于泽畔山边的文人墨客,无不以斗茶为乐事。斗茶的过程是将茶末放入茶盏,注入少量沸水,调和茶末犹如浓膏油时,再第二次注入沸水,此时的茶盏内便会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最后以白沫持久者为胜。范仲淹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之句,其中,“紫玉瓯”即黑盏。黑釉盏由于和白色的茶痕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上黑釉盏的胎骨较厚能保温,所以在当时是十分理想的斗茶用具。蔡襄在《茶录》中也有“茶色白,宜黑盏”之句。

宋代吉州窑的黑盏上,有的装饰风格独具,如仿若海龟身上斑驳的“玳瑁釉”,有的像鹧鸪鸟胸部灿烂羽毛般的“鹧鸪斑釉”。更为奇特的是当时的瓷工,别具匠心地将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剪纸工艺和树叶片,巧妙地移植于瓷器装饰上,称为“剪纸贴花”及“木叶贴花”。这种装饰方法,构图简洁、生动活泼、朴素大方而又自然天趣。下图中是件吉州窑黑釉碗,那碗里面还开光写了“寿山福海”四个字,从那简洁明快的字体看,是宋代民间艺人的手笔,碗内泡上茶水后,这四个字在茶水中时隐时现,煞是有趣。

长期以来,吉州窑黑瓷名扬海内外,是世界陶瓷史上一朵奇葩。时至今日,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仍有很多陶瓷艺人在仿效制作黑瓷,他们把制作的这一类黑瓷制品,称作为“日本天目”。

元代哥窑青瓷高足碗


元代哥窑青瓷高足碗高圈足碗,碗体宽广,撇口、弧形壁;圈足瘦高,上窄下宽。高10.4公分,口径13公分,足径4.1公分。高足碗施米色青釉,表层泛灰白,釉面满佈清晰的开片;黑色线纹间浅褐细线,有金丝铁线。口缘釉薄呈黯褐色。高足裡釉色稍青,製作的轮痕明显。足缘平削无釉,剥落处露灰黑胎。元代墓葬或窖藏所出土的高足碗数量甚多﹐而这件具宋代传统的的官窑或龙泉窑系列釉色的青瓷,竟也烧成马上民族习用的器形,正可见外来用器习惯在元代统治期间已快速的风行各地﹐并影响而成为后来明代官窑瓷器中一种重要的造形。

哥窑是一种淡色青瓷,开片多而细碎,有碎器之称,直到元末才有文献纪录这个窑名,可能是其盛行期。 高足杯、碗大量出现于元代﹐足瘦高﹐宜于擎拿;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一件青花高足杯书有诗句,暗示其为酒器的用途。

孔雀绿釉碗


孔雀绿釉碗,一种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的低温色釉,又称翡翠釉、吉翠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以铜为着色剂,釉色有深、浅两种。

孔雀绿釉碗撇口,弧壁,瘦底,圈足。无款。碗内壁及圈足内施青白色釉,外壁施孔雀绿釉,近足处暗划仰莲瓣纹。此碗虽未署款识,但其典型的正德宫碗式造型和器足内施淡青白釉的特征表明其为正德官窑器。

明代正德时期孔雀绿釉的烧制达到鼎盛阶段,色泽青翠鲜艳。清代康熙年间孔雀绿釉极为盛行,釉色深重葱翠,也有的色浅淡而鲜艳。其釉面薄厚不同,但均开有细碎纹片。这个孔雀绿釉碗就是明正德官窑瓷器。 

明正德,高6.6cm,口径16.2cm,足径6.5cm。

美陶欣赏:宋官窑粉青碗的鉴赏


宋代瓷器有五大名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官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官窑或官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官窑相媲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旧藏官与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个别官与哥窑名瓷破损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宋官窑瓷之名贵由此即可见一斑。由于宋代官窑中国瓷器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带有高贵族成分也特别适合文人与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官与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所以数百年来尤其明清两代皇家极力收藏。“蒋介石”在仓促逃往台湾的时候从故宫才总共带走了65件宋官窑器,且有大量的明清两代瓷器留在南京没有带走,可见宋官瓷在当时之真贵,精品大多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宋瓷是最精美艺术与精确工艺完美的结合。宋官瓷则是神韵文明与大众文化巧妙的融合与统一。因为各地名窑瓷器大量地生产,不仅供皇家贵族使用,还为官员学者们、及市民阶级所珍爱、使用,所以让所有见着的人都赞叹不已。宋瓷许多的工艺都已失传,宋瓷许多的工艺水平即使现代都难达到。宋朝的瓷器是如此的精美,可以说宋朝遗留下的官办瓷器几乎都价值连城。自宋代以后,历代文人墨客及古玩爱好者对宋代官窑津津乐道,撰文著书者众多,但历史上能够亲眼目睹并真正鉴赏宋代官窑真面目的人少之又少。有关宋代官窑的论述变地扑朔迷离,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便给人们留下了发挥自由想像的空间。对宋官窑的研究也就成了中国古陶瓷学述研究中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

提及宋代,官窑瓷业最为进步,在质料、颜色、装饰做工等方面均有神奇的造诣,在我国瓷业史上可谓登封造极。千百年以来人们均以宋瓷为楷模,虽然元、明、清各代帝王的极力模仿,还未能有超越宋官窑之佳品的,其精妙程度可想而知。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宋代是一个十分软弱的王朝,宋代统治者鉴于武人跋扈.藩镇作乱的教训,在努力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同时,大力推行文制主义。固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繁荣,但武备松弛,也必然招致丧权辱国,结果面对强敌的入侵而无能为力。北宋建国后,虽然出现了一时的相对安定,然盛唐时期那样雄键尚武精神已经完全丧失。在这种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为了逃避现实更是追求安逸与享乐。那些世俗、田园、花间生活熏陶产生的艺术情趣,已不具备盛唐那种绚丽、豪华的特色,强调的是平淡、自然之美,在艺术上爱好幽玄苍古之趣。北宋灭亡后被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在“决”笔词中还在用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杏花之"清雅舒淡"之美。这种所谓高雅的艺术格调与文人趣味,典雅的审美情趣,也必然反映到工艺美术中来。

宋代官窑:一直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北宋"官"窑建立不久,宋室遭金人之乱,北宋官窑犹如昙花一现,消失在战火之中。在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埋藏在开封地下难从考证,开封地下水位很高,汴京官窑遗址之迷恐怕将成为永远千古之迷,只有南宋官窑有考古发现。宋官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皇家宫廷画院画样,选民间能工巧匠,不惜工本,精心制作。生产产品全部归宫廷所有,由皇家独享。再加上工艺对民间严格保密制造,使宋官窑越发显得神秘。关键问题是现在很多人还不能弄清宋官窑仿制品与真品之间巨大的差别,且宋代官窑瓷器历代从来没有出土过的记录。

据考:元灭南宋是用战争手段进行武力征服的结果。公元1276年,既元至元十三年三月,元灭南宋。元兵进城时不但烧毁了南宋临安京城(今杭州)的绝大部分宫廷建筑和皇家设施,而且还挖掘了南宋历代帝王的陵墓并全部破坏、捣毁。再加上元、宋之间的文化差异,元朝统治者喜欢粗犷豪放元青花瓷器,在推翻南宋王朝时连从南宋官窑窑厂一起摧毁,南宋宫廷用官窑器自然成了南宋王朝最后的殉葬品。

元朝相信武力制国,所以最高统治者大部分是“马”上皇帝,一般都会武功,骑马箭射战术精通。这是因为在元朝时战争频繁的缘故,为扩展疆土、平息叛乱而经常打仗,所以最高统治者无暇享受。统治期间由于元青花瓷器的出现,审美的转移。在加上元人不喜欢具有文人特点含蓄、幽雅的宋官瓷器,曾经传说在元大都[北京],元人武士用官、汝瓷器换牛肉吃的故事。作为主要是继嗣、观赏、陈设用官窑器本来生产量就少,这事实上是对宋官窑瓷器数量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但它在古代陶瓷历史地位和艺术光辉,是永远不能够完全抹杀的。

这件南宋官窑粉青碗来历:当年民国“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想窜权当皇帝,引起国人公愤,北伐开始。袁世凯军队仓皇北撤,炸毁淮河大桥阻止北伐。后来战争结束,民国政府出资修复。我身为水力工程师的祖辈接揽工程,挣钱万于。后上世纪30年代,在济南拿一万五千银元,高价从一个日本人那里收来的不让国宝流失海外,由于悉心呵护和妥善保管,得以流传至今。

此碗口径15.2厘米、低径8.2厘米、高5.1厘米,仿唐代金银碗的造型底部稍撇。口虽宽撇,但不失度;碗腹虽鼓,但不觉臃肿,其造型简洁雅致、干净利落,一件器物的构思设计,要达到这一地步是极不容易的。开片自然,俗称“文武片”,{大小各异、自然美观,形状多样,纹片大小相间俗称“大小片”或“文武片”文为小片,武为大片}纹片纵横交织如网,大小相若井然有序。从右上而左下的方向纹裂,腾挪自如,刚健富有弹性。在碗心中有一个半圆的象[ 欧姆]标志的“Ω”形开片(这是因为施釉均匀,受力均衡所致)在宋官窑中时有出现,与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传世官窑粉青碗,也有“U”形开片有惊人相似。

真正的宋代官窑精品尤其体现在釉质上:釉层滋润,介于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鱼子纹的晶莹奇妙之处不可言传,却与“做旧”后的乌光质感绝然不同。由于技术的保密,使得后世的收藏家与制瓷专家们,只能用各种方法去猜测它的工艺。像这种如玉的釉质,古朴淡雅蕴趣的“油酥光”仿起来非常困难,始终不知其密决。宋官窑器给人的印象是乍一看时并不起眼,但如长时间品味,则会被那份特别的历史沉淀与淡雅的含蓄之美深深吸引,令人回味无穷。

这件官窑粉青碗:体现出典型的紫口铁足特征(宋代官、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官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是鉴定官哥瓷的一个重要根据与明显标志),纹片曲折婉转十分醒目,其棕红色紫口与棕灰色铁足交相辉。仿唐代金银碗的造型,古朴秀美,平淡中显典雅。胎体甚薄,釉中气泡细小,有如聚沫攒珠状{釉层中还攒聚着无数微小如珠的气泡形成唾液一样凝聚,行家称之为“聚沫攒珠”这是辨别真假官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釉对光线选择性的吸收形成散射,有一种软玉般朦胧的乳浊感使人欲看不透。此碗有些变形,有宋官、哥窑特有的均而不匀现象(因而宋官窑多有变形),底部有相间的三个黑色细小的芝麻钉。

手感平滑细腻釉色莹润如玉青中泛红,象是涂了一层粉。表面虽然晶莹光亮却没有一般青瓷那种“贼亮”的浮光。闪现着含蓄温润的光泽,精光内蕴,有凝重深沉的感受。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相对差异的色泽,强光线釉如翠一般透亮,弱光线如脂玉般润滑,也是宋官窑青瓷器的特点。便身鱼子纹,{有细眼似的叫“鱼子纹”}。迎光斜视,闪着点点的结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蜡泪痕堆脂状,故器上常有无釉之处,显露出棕灰色胎骨,当时风尚颇以此种釉汁不均匀现象者为美观。

相关推荐